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8:3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

第一篇: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

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

摘要:职务犯罪是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腐败现象最极端的表现,而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社会危害性更大。本文提出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而将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划分为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可已罪和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两种类型,并指出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按“国家工作人员所构成的职务犯罪性质定罪处罚”的处断原则。关键词

刑事责任 职务犯罪 共同犯罪 刑法

Abstract: crime is troubled by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is the most extreme expression of corruption, the duty crime in joint crime, social harm more.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uty crime in joint crime and crimes in the crime division between national staff constitute the common has between crime and working personnel of the state and non state staff constitute common crime two types, and points out the duty crime in joint crime according to the "state personnel constitute the crime nature convicted and punished the fault principle.Key word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duty crime criminal law 职务犯罪通常又称为国家工作人员犯罪,一般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而实施的犯罪行为。当前职务犯罪是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腐败现象最极端的表现,它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清正廉洁的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是职务犯罪的特殊形式,较之单独的职务犯罪,由于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犯罪手段诡濡,犯罪方法奸诈,逃避司法机关侦察和审判的能力更强,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因此对于这种形式的犯罪不仅应当作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也应当成为刑法理论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此问题略叙管见,希望能对深化职务犯罪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概念及特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的共同 故意犯罪。

依照刑法的规定,结合职务犯罪的特点,笔者认为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就是指二名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之间

或者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所实施的共同故意犯罪。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应具有以下特征。(一)在职务犯罪的主体上,共同犯罪人必须是二名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非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犯罪,且均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一特征。首先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与一般共同犯罪一样,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具有量的特征。其次,主体还要有身份或职务上的特殊要求,即共同犯罪的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是国家工作人员,甚至全部是国家工作人员,如果缺少这个条件,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就不能成立。此外,在职务犯罪的共同犯罪中,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如果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一个缺乏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实施职务犯罪或非国家工作人员指使一名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国家工作人员去实施职务犯罪,都不能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前者,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小孩收取他人贿赂,那么这名国家工作人员与他的小孩不构成共犯,该名国家工作人员则是间接正犯。后者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具有犯罪主体条件,不能构成职务犯罪,因而作为指使者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自然也就不能与其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而对于构成犯罪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则应按非职务犯罪的间接正犯论处。如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患精神病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不能构成职务犯罪的共犯。(二)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所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这是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这是指参加共同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利用白己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或者参加共同犯罪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伙同实施的,或者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的职权或者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这在具体的职务犯罪中其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如在贪污、挪用公款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范围 ·

内的权利和地位所形成的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有利条件,而在读职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则是指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或承办某项公共事务的权力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而“滥用职权”,一般是指违反职责要求,任意行使职权、擅自决定或处理无权决定的事项。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利用自己

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没有利用其他任何人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没有滥用职权,都不能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这是由职务犯罪的特点所决定。其二,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首先参加共同犯罪的人所实施的都必须是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彼此在分工上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犯罪整体,指向同一特定的犯罪,即职务犯罪;其次是每个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都是整个共同犯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存在着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或帮助犯等,但由于共同的犯罪目标把它们联成一体,因此无论各犯罪成员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各共同行为人的行为都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尽管不同的共犯人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这些行为的总和是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的统一原因。每个共犯人的行为与所发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因果关系,这正是使各个犯罪人对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共同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方式:第一,共同的恨为,指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采取积极方式实施了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利用本人或他人的职务便利,或滥用职权所共同构成的职务犯罪。如某国有事业单位财务处会计甲和出纳乙合谋贪污公款,共同将公款侵吞后分赃即属此例。第二,共同的不作为,指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能实施某种积极行为而消极未实施这种行为。职务犯罪中的共同不作为首先是应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作为义务。这种作为义务主要是法律规定和上级命令所决定的义务和国家工作入员职务所决定的义务;其次能实施而消极未实施所构成的职务犯罪。由此可见,这种共同的不作为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自身所具有的职务上的义务为前提,因此这种共同犯罪只能存在于两名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共同实施的职务犯罪中,如某劳改场所监管人员甲和乙意图私放它们的朋友罪犯丙,当甲和乙一起值班时,丙越狱逃跑,甲和乙假装没有看见,放任不管,结果使丙脱逃成功。此案即是两名监管人员以共同的不作为方式构成共同私放在押人员罪。第三,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是指参加共同犯罪中具有实施职务上的义务行为的一方,能够实施而故意消极的不去实施这种义务,另一方则利用这种不作为积极地实施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某国有仓库保管员甲串通该厂门卫乙和司机丙共同窃取仓库中的保管物,一天晚上,在约定的时间,保管员借故离开仓库,并有意不上锁,门卫乙和司机丙将十箱五粮液酒拉走,销脏后三人平分,此案即是以作为与不作为的方式构成的共同贪污罪。

(三)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在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是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应负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共同的犯罪故意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各个共同犯罪人都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职务犯罪,而且认识到还有其他共犯人和自己一起在共同实施这种职务犯罪。他们对共同犯罪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都是明知并且抱着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态度;二是共同犯罪人都必须明知是在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犯罪,这是有别于其他共同犯罪的显著特点,若缺少这一方面的认识内容,亦不能作为犯罪处 理

。以上要求对构成共同故意缺一不可,若缺少其中之一,则不能成立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正是这种共同犯罪的故意,把各个共同犯罪人联系在一起,使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的支配下统一起来,也只有这样的共同犯罪故意,才能使共同犯罪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司法实践中对以下情况不能作为共同犯罪予以处理:一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共同过失犯罪。如甲乙两名监管人在值班时喝酒,致使多名在押犯乘机脱逃,由于两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应根据甲乙的情况,分别追究其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刑事责任,而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二是一方具有犯罪的故意,另一方具有犯罪过失而实施的犯罪,如司法工作人员甲乘看守所值班人员乙擅离职守之际放走了重大罪犯丙,此案中司法工作人员甲是故意私放罪犯,而乙是因工作中的疏忽大意、不负责任而致使丙脱逃,因此甲乙不能构成私放罪犯罪的共犯。三是两人以上同时故意实施故意犯罪,但主观上缺乏联系,不能认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四是超出共同犯罪故意内容以外的犯罪,不能认为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综上所述,任何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方面要求,这就是行为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且其中至少有一人系国家工作人员;各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各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若缺乏其中之一,则不能作为共犯处置。

二、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基本类型职务犯罪的类型若可从不同角度划分。本文拟根据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主体特征划分,其基本类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二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对这两种共同犯罪形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原因及危害,以便更好运用刑罚的方法来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一)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新刑法第9 3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根据该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两类,一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另一类是“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理论称之为准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职务犯罪。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有学者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了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工作人员以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团体的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l l笔者赞同这种主张,因此, 凡是这些机关的工作人员之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违反刑法的行为就可以构成职务犯罪的共犯。如某县财政局副局长甲与该局会计乙合谋贪污公款的行为,即属此种情形。第二,准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职务犯罪。具体又包括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之间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之间以及它们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如某国有公司经理甲与一柜台负责人乙合伙挪用公款,即属此种情形。第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准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职务犯罪。如某司法工作人员甲与受司法机关委托从事某一刑事案件鉴定工作的医生乙故意包庇犯罪嫌疑人丙,使其不

受刑事追究的询私枉法行为,即属此种情形。(二)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共同犯罪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共同犯罪是指拥有某种身份或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没有任何身份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实施的共同犯罪。这类共同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同为某种犯罪的实行犯而构成的共同犯罪。例如,某国有公司仓库保管员甲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乙共同策划窃取由甲所保管的仓库财物。某日,甲指使乙将其捆绑,伪造抢劫现象,乙将价值两万元的财物窃走。乙利用甲职务的便利盗取公共财物。甲和乙应构成贪污罪的共犯。乙虽非国家工作人员,但他实际上替甲完成了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公共财物的贪污行为。因而对乙应视为贪污罪的实行犯。但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职务犯罪中共同犯罪的实行犯,却存在不同认识。此问题也就是刑法理论中无身份者能否与有身份者构成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的问题,对此,理论上有肯定说、否定说、区别说三种学说:()l否定说,该说认为职务犯罪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实施,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职务犯罪的实行犯。例如有的论著明确指出:“真正身份犯或者说特殊主体的犯罪,毕竟是具有一定身分的特殊主体实行犯罪才可能完成,无身份者是不可能实施真正实行犯的实行行为的。”川(2)肯定说,该说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实施职务犯罪行为,即成为职务犯罪中的实行犯。例如在日本的刑法理论中,无特定身份者可与由特定身份者构成职务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已成为通说川。我国台湾学者也指出:“纯正身份犯,系构成的身份犯,无身份者加功于有身份者而构成之犯罪行为,虽无身份,仍以共犯论。”川(3)区别说。该说认为无身份者能否与有身份者构成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应区别对待。区别说中也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

某些要求特殊主体的犯罪的实行行为,从其性质上看,不可能由其他无特定身份者与特定身份者一起实施实行行为,而只能由具备特定身份者一起实施实行行为,在此种犯罪构成的情况下,无特定身份者不可能与特定身份者构成共同实行犯·`·„另一些要求特殊主体的犯罪实行行为,从其性质上看可以由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共同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承认无特定身份者可以与特定身份者构成共同实行 犯。”

5[]区别说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纯粹职务犯罪来说,由于要求行为人必须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才能构成该罪,因此普通人员就不能单独成为实行犯„„对于非纯粹职务犯罪

来说,由于普通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所触犯的罪名相同,在构成要件上无异议,两者均可直接实施构成犯罪的具体行为,只是处罚不同,因此可以成为共同实行犯。”6 J[笔者认为,否定说 只看到单独职务犯罪中,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实施法律要求的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实施行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忽视了在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情况下,不管是国家工作人员之间还是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感洪同犯罪的情况下,行为人之间的行为虽有分工,但由于行为人之间的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联络,已将各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为整体这个事实,在这一点上否定说则有片面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行为与具体自然属性的实行行为可以分开,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共同犯罪在现实中各种样态。因此笔者主张无身份者与身份者能否构成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 待

。凡无身份者能够参与真正身份者的部分实行行为的,可与有身份犯者共同构成实行犯;凡无身份者根本不可能与真正身份者成为共同实行犯,即不能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犯罪。前者如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国家工作人员伙同贪污的,可构成贪污罪的共同实行犯。因为贪污罪的客观要件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但可以实施侵吞、盗窃、骗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并可以利用所伙同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之便,所以我国司法解释并未排除内外勾结贪污,构成贪污罪的共同实行犯的可能性。后者如在刑讯逼供中,如果行为人不具有司法工作人员身份,那就不可能构成刑讯逼供罪,行为人构成何罪就定何罪。第二,非国家工作人员教唆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工作人员教唆非国家工作人员而实施某种犯罪而构成共同犯罪。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教唆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种犯罪而构成共同犯罪,已成为通说,例如,非国家工作人员甲教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权对自己的仇人丙进行陷害的行为,虽然甲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单独不可能成立报复陷害罪,但他采取教唆的方法利用乙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与乙构成了共犯。至于在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所构成的职务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国家工作人员能否对非公职人员实施教峻行为,理论上存在分歧。否定说认为职务犯罪只能由具有特殊身份的国家工作人员实施,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实施职务犯罪,因而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职务犯罪的教唆犯。川肯定说认为:“由法律上的身份构成的真正身份犯,不具有该种身份的人虽不能构成该种犯罪的实行犯,但在事实上却能够实施该种犯罪行为的„„因而有身份者虽不能构成无身份者实施这种身份而构成的犯罪的教唆犯或帮助犯,却可以构成这种犯罪的间接正犯,无身份者构成这种犯罪的从犯或胁从犯。”a J[笔者认为,就国家工作

人员能否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实行教唆而构成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这一问题,应该从两方面看:其一,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场合,国家工作人员能教唆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如在受贿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暗示或迫使其非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乙向他人索取或收受

贿赂。这时,甲和乙构成受贿罪的共犯,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这种认定处理方法是司法实践中通行的做法,而且为刑事立法所规定,如新刑法第38 2条第3款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和所委托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其二,在有些职务犯罪的场合,由于职务犯罪其特殊的职务犯罪特征突出,不具备这一特殊身份的人不能构成该犯罪,也就不能成为该罪的实行

犯,比如枉法裁判罪,如行为人不是法官,他就不能构成该犯 罪

。即使有法官身份的人也不能教唆、帮助不是法官的人实施此罪。因此在这种场合,国家工作人员就不能成立教唆犯。第三,非国家工作人员帮助国家工作人员实施某种犯罪而构成共同犯罪。例如国家工作人员甲的妻子乙是非国家工作人员,某晚替甲望风,使得甲盗取其办公室手提电脑成功,虽然乙非国家工作人员,单独不可能构成贪污罪,但她采取帮助的方法使得甲的行为实施成功,就与甲构成了贪污罪的共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国家工作人员能否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帮助行为,如同前述的教唆行为一样,认识上不一致。笔者认为,如果在具有两名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勾结的共同犯罪中,公职人员之间则可能存在帮助行为。但在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另一名或多名非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勾结所构成的职务

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国家工作人员则不能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帮助行为。因为这里的帮助行为是指对能够实施职务犯罪的行为进行帮助,即为职务犯罪创造条件,一般表现为实施职务犯罪提供建议、供给工具、排除障碍等方法,以及事前通谋、事后窝赃销赃或藏匿犯罪工具,湮灭罪迹等行为,而这些帮助行为一般是针对实施职务犯罪行为而言,由于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实施职务犯罪,所以国家工作人员自然也就无法对其实施帮助。三职务犯罪的共同犯罪人的处断原则处断原则是指对参加职务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如何定性、如何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国家工作人

员之间构成的共同犯罪,由于其主体成份比较单纯,因此只要按照刑法对共同犯罪人所作的不同规定,按其所实施的具体职务犯罪的罪名进行定性处罚即可,这已成为通说。即对于主犯,按照刑法的规定,除首要分子外的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对于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但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所构成的共同犯罪如何定性、如何处断,学术界有以下几种学说川: 第一,主犯决定说,该说主张应当按主犯的犯罪特征定 罪。

即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 何承斌职务犯罪的共犯形态论1 17 施的犯罪,应按照主犯的性质确定罪名,即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的,便以职务犯罪论;如主犯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则以普通犯罪的性质定罪。第二,实行犯决定说。该说主张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按照实行犯的犯罪性质确定罪名。但对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同为实行犯的共同犯罪的定罪,原则上应依照有身份的实行犯的犯罪性质定罪。第三,分别说。该说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区别对待,国家工作人员按职务犯罪论,非国家工作人员按普通犯罪论。第四,职务犯罪决定说。该说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按国家工作人员所犯职务犯罪的性质确定罪名。上述四种观点中,“主犯决定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通常是由主犯所犯罪的基本特征决定。笔者认为,主犯的确定是根据他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即“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因此,主犯一般只表明犯罪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和人身危险性,并不因主犯而决定犯罪性质。共同犯罪的性质应由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直接客体的性质确定。如果主犯决定说成立,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分别是主犯时,共同故意支配下的共同行为,就可能根据主犯的不同,分别构成不同的罪名,这不仅导致罪行不一的情况,而且还会给操作带来困难。“实行犯决定说”主张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所构成的共同犯罪中,以实行犯的性质来确定罪名。基于我们前述对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同为职务犯罪中的共同实行行为的分析,这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构成的共同职务犯罪而言,以实行犯所实施行为的性质来确定罪名,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在有身份犯与无身份犯同为实行犯的情况下,对共同犯罪人如何定罪则发生困难。“分别说”,虽然注意到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在犯罪主体上的异同性,但却忽视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和客体共同性。笔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尽管犯罪主体和客观行为上都有所不同,但他们既然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并指向同一目标。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每一共同犯罪的行为,无论是国家工作人员,还是非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所实施的行为尽管分工不同,例如可能存在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但都与所发生的职务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

把共同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人,都按其身份而分别定罪,无疑否定了他们所实施的是共同犯罪。笔者赞同第四种观点,即“职务犯罪决定说”。国家工作

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按国家工作人员所构成的职务犯罪性质定罪。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一般工作人员互相勾结而实施职务犯罪从重惩治的立法精神和价值取向,而且作为共同犯罪来说,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行为完全符合职务犯罪的构成特征。因为在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中,不管国家工作人员是主犯还是从犯,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是不能实施或完成犯罪的。所以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所实施犯罪行为侵犯的直接客体性质,理应决定共同犯罪的性质,认定为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这也完全符合我国刑法规定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如新刑法第3 8 2条第3款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和所委托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该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而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对于职务犯罪中的共同犯罪,我国刑法一般并无特别规定。因此原则上仍应根据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照刑法规定处罚。即对于主犯,按照刑法的规定,除首要分子外的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对于教唆他人实施犯罪的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第二篇:渎职罪共犯及其相关问题

渎职罪共犯及其相关问题

【摘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前与犯罪分子通谋,放任其前案犯罪活动者,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以渎职罪名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以其前案罪名处理。前案罪共犯与渎职罪名之间的关系不是法条竞合关系,也不是想象竞合关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刑法的扩张处罚而导致触犯数个罪名。

【关键词】渎职罪;主犯;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前案;片面共犯

一、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渎职罪的主犯

(一)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构成渎职罪的实行犯而成为主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永远不能构成渎职罪的实行犯,从而也不可能由于是实行犯而构成主犯。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身份犯的实行行为是和其特定的身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假如行为人不具有特定的身份,其行为就不具有身份犯的实行行为性。虽然非身份者的某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符合身份犯的实行行为,但由于缺乏特定身份,因而其单独的行为就缺少了构成身份犯实行行为的本质属性。既然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能构成渎职罪的实行犯,自然也不能由于构成渎职罪实行犯而成为主犯。

(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渎职罪中的教唆行为不能使之成为渎职罪主犯

原本渎职犯罪的主体乃特殊主体,必须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才能构成本罪。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具有特殊身份,不能利用担任某种公职的职务便利单独实施渎职罪。但由于刑法有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使某些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依托于有身份者可能充足渎职罪修正的犯罪构成。所以,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渎职犯罪,成立渎职共同犯罪,它在共同犯罪中处于教唆犯的地位。

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不参与前案者)能否成立渎职罪的片面共犯

片面共犯包括片面共同正犯、片面教唆犯、片面帮助犯。

片面的共同正犯,是指各行为人之间没有形成相互的意思联络,只有一方行为人以参与的意思分担了犯罪的实行行为的情况{2}。本文前面已经说明渎职罪的共犯中无身份者不能构成共同的实行犯(正犯),在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下,更不可能出现只有无身份者一方以参与意思分担实行行为的场合。如果无身份者弄虚作假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伪造某种文件、单据使制售伪劣商品者得不到查处,构成其他罪名的,按相应的罪名处理。

片面的教唆,是指教唆者虽然实施了教唆行为,但被教唆者并没有认识到被教唆的事实{3}。既然教唆的本质在于使无犯罪意图的人产生犯罪决意,被教唆者自然会认识到被教唆的事实;如果被教唆者没有领会教唆者的教唆意思,没有产生犯罪决意,就不可能构成教唆犯,从而也就无片面的教唆犯可言。所以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可能

成立渎职罪的片面教唆犯。

所谓片面帮助犯,是指在正犯不知情的场合,行为人单方面以帮助的意思,实施帮助行为,促进了法益侵害,由于帮助者与正犯没有意思联络,所以行为人只能叫做片面帮助犯。如负有查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原本有意放纵犯罪分子制售伪劣产品,不愿履行查究职责,恰另有无查究职责的人暗中帮助,将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调查材料由不合格改为合格等,这种行为实际上就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放纵行为提供了帮助。因此,无身份者能成为渎职犯罪的片面帮助犯。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除了构成渎职罪外同时有受贿行为的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徇私、徇情动机的渎职犯罪常常与受贿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即行为人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违背职责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因为收受了请托人的贿赂。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受贿数额已经达到受贿罪的构罪标准,其渎职行为也构成了相应的渎职罪名,是应该作为一罪还是数罪处理呢?刑法修正案

(四)对第三百九十九条进行了修改,规定此三个罪名与受贿罪的牵连犯只从一重处罚。那么除此之外的徇私徇情、滥用职权型的渎职罪名该如何处理?有观点认为从第三百九十九条的规定可以从反面推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三个罪名,渎职罪一章的其他由于贪利受贿又构成受贿罪的都以数罪并罚原则来处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渎职犯罪的牵连犯应当按照以往的常规来处理,即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法律,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从一重。本文主张对渎职罪的牵连犯实行数罪并罚。但理由不同于第一

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在逻辑上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种观点虽然长久以来是处理牵连犯的通说,但这个通说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此种情况的牵连犯明明是基于数个犯意,实施了数个行为,触犯了数个不同的罪名,显然是数罪。并且这种牵连情况还不能并入笔者前面所论及的吸收犯的情况,所以应当数罪并罚。

【注释】

[1]此观点在日本是通说,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学者林山田也持此观点。

[2]如陈宝富:《渎职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问题探讨》,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再如包健:《处理渎职罪共犯的三大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年1月16日第3版。

[3]如马荣春、姜敏:《共犯与身份问题探析》,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又如杜国强:《渎职罪共犯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学》,2005年第12期。

[4]如果是就行为的发展阶段进行的修正,则使之出现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

【参考文献】

{1}{2}{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44,305,317.

第三篇:论职务犯罪提纲

论职务犯罪提纲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的贪污、受渎职、侵权等犯罪活动,一、职务犯罪的特点:从大量已被揭露的职务犯罪来看,当前我国的职务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国家工作人员经受不了金钱侵蚀,利用手中权力违法大肆侵吞公共财产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或者违法做出决定、该做而不做决定的行为,利用职权公民人身权力、民主权力的犯罪。

(一)、贪污受贿在我国当前的职务犯罪中,贪污受贿行为成了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

(二)、渎职犯罪渎职犯罪在近年的职务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手中权力违法、违规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犯罪。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学习和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二)、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凌驾与组织之上,不接受监督制约,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三)、对党政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视产生这些职务犯罪案件的温床。

(四)、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险性更大,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利监督机制不健全,同级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

(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管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很多严重的职务犯罪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

(六)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等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

三、诱发职务犯罪的不良心态:(一)、侥幸心理。

(二)、仿效心态,(三)炫耀心态。

(四)、交换心态,四、职务犯罪的危害

1、对政权根基的动摇。

2、对国家秩序的破坏。

3、对市场经济的阻碍。

4、对价值观念的误导。

五、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上。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制度不全,落实不到位 三是管理体制不到位。

四是监督部到位。

六、、预防职务犯罪的依据:

1、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依据---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基础在于职务犯罪的可预防性。职务犯罪产生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职务犯罪的可预防性,人们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来实现预防的目标。职务犯罪的可预防性是通过职务犯罪的因果性原理、预测性原理、可控制原理、效益性原理展现出来的。因而,这四项原理也就构成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依据。

2、预防职务犯罪法律的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了通过思想教育、法律教育等方式开展预防活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通过普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宪法保障。

3、预防职务犯罪的政策依据---党中央关于反腐败工作的方针政策,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

七、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预防职务犯罪,必须以制约权力为主线,以改造世界观、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以创新机制、体制、制度为突破口,着力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的制度。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提防。

(三)、完善制度体系,实施规范管理。

(四)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一把手的约束。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论文摘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分析,在我国当前案件中利用职务犯罪的数量成增加势头、数量越来越大、案件的职务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取的了举士曙目的发展,由于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孽生职务犯罪因素很多、很复杂、诱发腐败现象的土壤和社会田间尚未根除。任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侵浊和冲级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蜕化本质、腐化堕落,利用职务做出了危害社会及国家的行为。事实证明,根除腐败,揭制职务犯罪孽生蔓延的势头,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严厉打击,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加强教育等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原因、预防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的贪污、受渎职、侵权等犯罪活动,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说人民群众是水。党和政府是舟,那么,国家公职人员和各级党政干部就是一块块船板。“民为帮本,本固帮宁,”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无不站立在政治的角度,高瞻远曙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不坚决惩罚处工职人员的腐败将危机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宁.会严重影响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说:“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当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强防止和克服各项职务犯罪的腐败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永不变色的根本保证。”

第四篇:同案犯与共犯(推荐)

同案犯与共犯 证人证言与口供 同案犯口供如何采信

共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

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如果二人以上事先同谋,事中有人没去实行犯罪,也按共犯处罚。刑事诉讼同案犯是指因具有共同的犯罪对象、客体等,合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并审理更便于查明案件事实,诉讼经济的不同犯罪案件的犯罪人

此可以看出,刑法共犯是刑法上规定的实施了共同故意犯罪的犯罪人,而刑事诉讼同案犯则是符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节约司法资源而由法院决定合并审理的被告人。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比如共犯和同案犯之间因犯罪对象或者犯罪客体共同而合并审理更便于查明各个案件事实。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俗称口供,是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独立证据形式。

口供作为一种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形式,一种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息息相关的证据,一直存在于各个诉讼阶段和刑事审判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供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口供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一种证据,特别是对认定犯罪的动机目的有重要作用;

(二)口供可以为发现和收集其他证据提供线索,也是审查核实其他证据真伪的一种手段;

(三)口供是衡量其犯罪后态度的重要材料,对正确量刑有一定作用。

证人证言指证人在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陈述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证人证言是证据的一种。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或侦查机关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经过质证查实的,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

仅有证人证言,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是证人证言如果可以和其他证据相印证,能够支持其他证据作为定案的依据。

口供,也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首先应当肯定的是,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对于同案其他被告人来说,在证据种类中仍然属于被告人口供,而不是证人证言。在我国,证人是指除了当事人、刑事被害人和第三人以外,了解案件情况并向司法和执法机关进行陈述的人。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或执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就是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这种证据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就是作证主体是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外的人。同案被告人供述不具备这样的要素,其陈述人仍然是同一案件的被告人,与一般口供不同的只是这种供述的内容不仅是关于供述人自己的犯罪行为,还涉及同案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从主体要素考虑,同案被告人口供不能作为证人证言使用。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被告人的口供能否互为证据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广受关注的问题。

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中,“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刑诉法》同时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因此对于被告人的口供,向来要求慎重使用。那么,对同案被告人的口供是否能够成为定案根据?应当根据案件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中,“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因此对于被告人的口供,向来要求应慎重使用。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许多犯罪案件中,口供的作用的确非常重要,甚至举足轻重。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同案被告人的口供问题更是成为实践中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许多职务犯罪案件的办理中,这种情形相当普遍。但是在实践中不同司法机关的做法却不尽统一,甚至大相径庭,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则可以在非常慎重的前提下定罪:(1)一是确认口供的真实性和自愿性,排除串供和虚假供述的(2)各被告人的口供都是在没有任何违法的情况下取得的,排除了刑讯逼供、诱供、骗供等可能性;(3)各被告人供述的犯罪事实细节上基本一致,尤其是与现场的情况相吻合,在分别指认的前提下可以确认他们都到过现场以及他们各自在现场活动的情况;(4)综合上述情况,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尽管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对于同案其他被告人来说,在证据种类中仍然属于被告人口供,但口供之间则具有互相证明的效力,即此口供能证明彼口供真实可信的情况下,则具有证明能力。在具有前述几点条件下,同时具有各被告人分别指认的犯罪现场、犯罪所得赃物等证据,事实上定案依据已不仅仅是只有被告人供述,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没有被害人陈述到案,也应当予以定罪。判断同案被告人口供是否能够作为定案证据,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在没有被害人陈述的情况下,如果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则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可以成为定案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关于共犯及同案被告人的口供的采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只有同案被告人的口供,能否据以定案?即同案被告人的供述是否具有独立的相互证明性?既然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不是证人证言,仍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那么也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也就是说,在该法条中的被告人,既包括单一犯罪的被告人,也包括共同犯罪中的被告人。究其立法精神,只有同案被告人口供的情况下,不能据以定案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没有任何其他证据可以相互印证的情况下,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客观真实性无法得到确认,尤其在某些情况下,被告人作出该供述并不是出于本人真实意愿。就是在自愿供述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是故意作出虚假陈述。处于同一追诉程序中的共同犯罪人为了相互推脱罪责,或为了争取立功表现,进行虚假供述的可能性不容忽视。而即使共同犯罪的某一被告人被另案处理的时候,该另案共犯的供述仍然是口供,内容仍是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的,并不会因为他被另案处理就可以肯定其言词的真实可靠性。即使若干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一致,也不能肯定他们的口供就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就承认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能力,并以该口供作为其他被告人的定罪依据,以口供证实口供,无异于以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去证明另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其结论将依旧是不确定的。因此,只有同案被告人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其二,对于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也不是绝对地不能作为定案根据。在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能够证明同案被告人的口供真实可靠的情况下,对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能力应当予以承认。同案被告人是被指控共同参与犯罪行为的人,由于共同犯罪案件的特征,共同犯罪人对其他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会比较了解,如果能够如实供述,经查证属实,其所提供的材料将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被告人责任的区分具有证明力。所谓查证属实,就应该是有口供之外的其他种类证据对被告人口供的客观真实性加以印证,进而认定该口供具有证据能力。这就要求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控诉机关不应过分倚重同案被告人的口供,还应尽量收集其他种类的证据以证明同案被告人口供的真实可靠性,使各种证据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

从学理上归结,上述第二种情形乃是对证据补强规则的运用。所谓补强规则,是适用于口供的一项证据规则,是指为了防止误认事实或发生其他危险性,而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然薄弱的证据认定案情时,必须有其他证据补强其证明力。综上所述,判断同案被告人口供是否能够作为定案根据,关键要看有无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若没有其他证据,则同案被告人的口供不能作为惟一的定案根据;若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则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可以成为定案根据。

在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原则。口供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一种证据。只有口供,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没有口供,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

第五篇:职务犯罪问题(新)

一、单项选择

1、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五大建设第四位的是:C。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反腐倡廉建设 D.作风建设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B)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A.教育、管理、监督 B.教育、制度、监督 C.治标、治本

3、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继续坚持(A)。

A.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B.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C.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A)、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A.执政能力 B.拒腐防变能力 C.依法行政能力

5、中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严格执行(B),确保中央部署的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A.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B.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C.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6、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B)。

A.各级领导班子成员 B.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C.各级领导干部

7、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A)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务的,是贪污罪。

A.侵吞、窃取、骗取 B.擅自使用、处分公共财务 C.索取

8、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务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B)。A.非法侵占罪 B.受贿罪 C.敲诈勒索罪

9、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B)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A.二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10、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对其(C)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刑罚。A.单位主要负责人 B.参与私分的人员 C.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1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B)有期徒刑。

A.五年以下 B.七年以下 C.十年以下

12、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是(A)。A.私分罚没财物罪 B.侵占罪 C.职务侵占罪

13、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对依法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或者拘役;(C)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A.情节特别严重 B.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C.造成严重后果

14、对犯行贿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C)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A.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B.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C.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5、《江苏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由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6年3月31日通过,自(C)起施行。

A.2006年4月1日 B.2006年5月1日 C.2006年6月1日

16、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B)为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内设机构各负其责。

A.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 B.主要负责人 C.党委(支部)负责人

17、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单位(A),检察机关指导、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A.各负其责 B.积极配合 C.接受监督

18、条例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依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履行的职责共(A)。A.五项 B.六项 C.八项

19、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职务犯罪(B)活动。

A.调查研究 B.宣传、教育 C.公益宣传

20、在国家工作人员选拔任用时,应当进行廉政教育;发现国家工作人员有不廉洁行为时,应当进行(B)和警示教育。

A.纪律教育 B.诫勉教育 C.法制教育

21、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B)。

A.司法建议 B.检察建议 C.整改意见

22、监察部门在履行(A)职责中,发现有关单位不依法行政或者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监察建议。

A.行政监察 B.行政监督 C.执纪检查

23、新闻媒体应当宣传有关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对(C)的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A.各级领导干部 B.全体公务员 C.国家工作人员

24、(C)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A.省级人民政府 B.设区市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25、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未按条例规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发生职务犯罪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A)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主要负责人 B.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C.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

26、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历程,大致可分为(B)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27、十八大以来,查处了(C)等极少数高级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A.陈良宇 郑筱萸 B.陈希同 王宝森 C.李春城(四川省委副书记)刘铁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28、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历史上枪毙的第一个贪官是(C)。A.刘青山

B.张子善 C.谢步升(32年村苏维埃政府主席)29、2009年人民日报联合人民网开展了两会调查公众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中,(B)再次排名第一。A.医疗改革

B.反腐倡廉

C.教育公平30、新中国成立后查办的第一起由毛泽东亲子自批准执行死刑的腐败官员是。

A.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

B.黄克功 C.谢步升

31、《南京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由江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04年4月16日通过,南京成为全国第九个制定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城市,自(C)起施行。A.2004年5月1日 B.2004年6月1日 C.2004年7月1日

二、多项选择

32、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ABCD)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A.结构合理 B.配置科学 C.程序严密 D.制约有效

33、中纪委向党的十六大的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业务建设紧密结合,(ABCD)。A.一起部署 B.一起落实 C.一起检查 D.一起考核

3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CD)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A.贪污、贿赂 B.渎职、侵权 C.滥用权力 D.谋取私利

35、中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坚持(ABCD)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

A.标本兼治 B.综合治理 C.惩防并举 D.注重预防

36、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ABCD)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A.集体领导 B.民主集中 C.个别酝酿 D.会议决定

37、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BCD)。

A.记过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38、我国刑法所称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ABCD)。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C.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39、按照我国刑诉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负责侦查的刑事案件有(ABC)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A.贪污贿赂犯罪 B.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 D.妨害司法犯罪

40、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BC),归个人所有,以受贿论处。A.红包 B.回扣 C.手续费 D.财物

4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AC)的,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

A.明显超过合法收入 B.数额巨大 C.差额巨大 D.隐瞒不报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下列(ABC)必须进行招标。

A.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B.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C.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D.国有企业职工集资建造宿舍楼项目

43、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执法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AC),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A.收受他人财物 B.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

C.收缴罚款据为己有 D.损毁扣押财物

44、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索取或者(AB),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A.收受他人财物 B.谋取其他利益

C.截留、挪用、私分所收费用 D.擅自收费

45、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ABCD)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A.与供应商或者采购代理机构恶意串通的 B.在采购过程中接受贿赂或者获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C.在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中提供虚假情况的

D.开标前泄露标底的

46、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ACD)相结合和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A.内部预防 B.系统预防 C.专门预防 D.社会预防

47、(BC)等部门应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C.人民政府的审计 D.人民政府的公安

48、司法机关在履行侦查、检察、审判、执行职权中,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公开其(ABD)等事项,接受社会监督。

A.职权范围 B.办案程序 C.所办案件的案情 D.投诉途径

49、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实行重大事务公开,建立(ABCD)和产品销售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A.重大投资 B.资产处置 C.资金调度 D.物资采购

50、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ABCD)等。

A.货币 B.有价证券 C.支付凭证 D.贵重物品

51、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政府的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ABCD)等重大经济活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A.工程建设 B.土地使用权出让 C.产权交易 D.政府采购

52、单位负责人进行述职时,应当把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本人廉洁自律的情况作为接受(AB)的重要内容。

A.考核 B.评议 C.监督 D.检查 A.人民法院 B.人民政府的监督

53、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ACD)等制度,建立职务犯罪预警机制。A.重大事项报告 B.谈话诫勉制度 C.任职回避 D.经济责任审计

54、从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人员,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有(ABCD)、泄露国家秘密等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贪污贿赂 B.滥用职权 C.玩忽职守 D.徇私舞弊

55、对干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由其(AC)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主管机关 B.人事部门 C.监察部门 D.上级主管部门

56、国家工作人员所在单位应当依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政建设的规定,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AC)加强监督。

A.岗位 B.部位 C.环节 D.部门

57、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和,包括(CD)。

A.盗窃犯罪 B.抢劫犯罪 C.贪污贿赂犯罪 D.渎职侵权犯罪

58、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ABCD)

A、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的 B、导致10人以上严重中毒的

C、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1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 D、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2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

59、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ABCD)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A.侵吞 B.窃取 C.骗取 D.或者以其他手段

60、反对四风,包括(ABCD)。

A.形式主义 B.官僚主义 C.享乐主义 D.奢靡之风

下载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职务犯罪的共犯问题(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职务犯罪的法律预防(模版)

    一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衍化趋势 (一)职务犯罪的定义 在此,我们必须了解何为“职务”;“职务”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狭义解释为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其广义为在我国是一......

    协警职务犯罪问题初探[★]

    协警职务犯罪问题初探 摘要:协警职务犯罪频发,大大影响了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和公信力,阻碍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本文从法理方面引入此类犯罪,对其犯罪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

    职务犯罪刑事辩护问题

    职务犯罪刑事辩护问题 陈瑞华,2014.11,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前言 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1、独立性差,要么检察院交办,要么纪委交办,法院独立审判不能保证; 2、从批捕到起诉全由......

    论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5篇)

    论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一. 职务犯罪的现状及危害 2005年3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年......

    论国土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

    论国土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职务犯罪是腐败最严重的表现,在国土系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于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国土队伍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形象......

    论职务犯罪的特征及预防对策

    论职务犯罪的特征及预防对策 石家庄市桥东区人民检察院 吕志科 解冰 职务犯罪是什么?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同时,职务犯罪也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

    论城市化问题[范文模版]

    论城市化问题为了响应祖国“学习地理,建设祖国“的号召,我针对我国的城市化问题作出一番认真研究„„ 城市化,是20世纪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主要体现为:人口向城市集......

    王晓敏论职务犯罪与预防

    从职务犯罪的特点看权利的监督和制约 论文提要: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还未形成具有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机制,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