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

时间:2019-05-13 18:2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

第一篇: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

金融企业所得税、损失审核

一、管理体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是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总行设在北京,成立于1994年4月,系统内实行一级法人垂直管理,分级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机构设臵上实行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制; 截至2006年底,除总行及总行营业部外,设立省级分行30个;地(市)分行(含省级分行营业部)330个,地(市)分行营业部210个,县(市)支行1600个,县级办事处3个。

二、企业所得税缴纳

农发行实行逐级汇总申报、总行汇总计算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各级行年终决算工作结束后及时向所在地国税部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待国税局审核盖章后,逐级汇总上报;各省级分行向总行报送经国税部门签章的省级分行全辖汇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最后由总行进行汇总,再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暂不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办法,各级行按照规定在当地申报,不预缴企业所得税。

三、资金来源与运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营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粮棉油收购等流动资金贷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运营资金的来源是:

(一)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

(二)发行金融债券;

(三)财政支农资金;

(四)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

(五)同业存款

(六)协议存款

(七)境外筹资。

四、业务范围

农发行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办理业务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及协议存款、同业存款业务,发行金融债券,办理代理保险、代理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

五、财务核算软件系统

综合业务系统是农发行自主研发的一个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以覆盖全系统的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将全国营业网点和管理机构联为一体,以实现业务数据大集中为基础,以业务处理为核心的综合性营业系统,是全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心脏”。

六、特殊会计科目核算内容

会计科目按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分为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共同类、所有者权益和损益五大类。资产负债共同类账户,其借方反映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反映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余额可以在借方,也可以在贷方,如在借方视为资产,贷方则为负债,用于核算待清算往来款项、汇划资金往来等。

表外科目分为或有事项类和备查登记类,或有事项类科目用于核算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信用证及保函、开出提货担保等或有事项,备查登记类科目用于核算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代保管物品、应收未收贷款利息等。

(一)资产类科目

包括存放银行款项、各种贷款、投资、固定资产等

缴存中央银行存款---核算农发行按规定范围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款项。

存放农行款项---核算存放在农业银行的款项。存放系统内款项---核算存放系统内其他行的款项 **贷款---核算发放的各种贷款。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按贷款方式划分,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贴现;按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划分,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

委托贷款---核算发放的政府机构委托的贷款。

应收利息---核算发放各项贷款当期应收到而未收到的利息。

贷款损失准备金---核算按规定提取的呆帐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专项准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特种准备是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

(二)负债类科目

包括各项存款、应付账款、各项借款、发行债券、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等。目前农发行开办的存款业务主要是单位存款,发行的债券属于政策性金融债券。

企业单位存款---核算与政策性贷款相对应的企业存款。

农行存放款项---核算农业银行存入农业发展银行的款项。

系统内存放款项---核算系统内各行存入或拆入的款项。

国家专项存款---核算国家政府部门的专项存款。

境外筹入资金---核算农业发展银行代表国家从境外筹入的用于国家指定项目的资金。

发行债券---核算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发行的金融债券。委托存款---核算接受政府机构用于委托贷款而存入的款项。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核算待解付的款项及异地收购单位的临时存款。

应付利息---核算吸收的各项存款及各项借款当期应支付而未付的利息。

(三)损益类科目

贷款利息收入---核算发放的各项贷款利息收入。

存款利息支出---核算付给企业单位的存款利息支出

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核算在人民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

金融机构往来支出---核算支付给人民银行借款利息及支付其他专业银行存放款项利息。

其他营业收支---核算除贷款利息收入、支出,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支出,业务管理费之外的营业收入、支出。

营业外收支---核算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支出。

业务管理费---核算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1)指标管理。农发行的业务管理费实行指标控制。业务管理费预算的分解、下达及使用由财务会计部门集中管理,各级行应在上级行核定的费用指标额度内严格控制,不得超支或采取挂账方式虚列支出。(2)分级授权。在业务管理费的核算过程中,各级行按照管理层次、业务管理费具体内容、发生额度、及其他管理要求,相应确定各自的管理权限,据此进行授权管理。(3)严格执行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凡是有开支标准或列支限额的费用项目不得超标准列支、弄虚作假或串户串科列支

七、所得税审核原则

1、会计制度规定的列支标准与税收法规规定的扣除标准不一致的,应按税收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2、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费用考核指标,不得作为税收扣除和计算征税的依据。

八、所得税审核注意事项

1、呆账准备金的核算

企业贷款呆账准备由总行统一计提,集中管理。如果核销呆账时,需要向各分行分解呆账准备指标,由总行在申报提取呆账准备时附送有关指标分解资料,经各分行所在地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逐级下达到基层行。

根据《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2]4号)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下列资产可以提取呆账准备,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银行卡透支、抵债资产、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拆出、应收利息(不含贷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应收租赁款等债权和股权。

对由金融企业转贷并承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买方信贷、外国政府信贷、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不附条件贷款和外国政府混合贷款等资产,可以计提呆账准备。

金融企业按下列公式计提的呆账准备允许在税前扣除: 允许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的资产余额×1% - 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呆账准备余额

国税发(2001)69号文件规定,金融企业不再提取坏账准备金,但对符合税收规定的坏账损失,可据实在税前扣除。

2、固定资产折旧(同一般企业)

企业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关注资产的类别、本年新增资产的入帐时间及折旧年限是否符合税法规定,进一步审核其折旧的提取是否正确,3、固定资产评估增值计提折旧的审核(同一般企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077号):纳税人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规定,进行清产核资时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净增值,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调整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税前扣除。

如果企业改制有固定资产增值情况,应按综合调整法或实际调整法计算出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4、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同一般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九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时,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5、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同一般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自有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租赁固定资产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

6、开办费(同一般企业)

农发行新开设的分支机构在筹建期间相关的费用,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性计入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企业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7、长期待摊费用(同一般企业)关注其借方发生额并查看原始凭证是否合法, 查看合同验证摊销年限是否正确,否则摊销应做纳税调整。

8、工资薪金支出(同一般企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

审核要点:核实工薪明细表所列的员工是否与本单位存在雇佣关系;获取工薪费用明细表,并与相关的明细账和总账核对;将管理费用及其它费用账户中的工薪及工资性支出审核合并与工薪支出一并计算调整。

银行以现金发放的各种福利并入工资薪金核算,发放的实物并入职工福利费核算

9、三项费用(同一般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拔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核实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的票据是否符合规定

10、劳动保护费(同一般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11、业务招待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国税发[2006]56号文件,提出了业务招待费的计算基数是纳税申报主表第一行的销售(营业)收入,对于金融企业,从2006年7月1日后在计算业务招待费时,可不扣除金融往来收入,计算基数与业务宣传费、广告费一致。

对于汇总纳税的金融保险企业,各分支机构超过规定比例的业务招待费,应由汇总纳税企业统一进行纳税调整并补缴税款(晋国税发(2000)161号通知规定)。

12、业务宣传费和广告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金融企业凡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若干 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906号)的规定,对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实行由总行(总公司)或分行(分公司)统一计算调剂使用的,其成员企业每年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可按税法规定标准据实扣除,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由总行(总公司)或分行(分公司)在规定的限额内实行差额据实补扣。

农发行业务招待费和业务宣传费是在财政部核定总额指标的基础上,层层分解各级行使用。

13、公益救济性捐赠(同一般企业)

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各种赞助性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五十三条规定,公益救济性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农发行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时均应由总行审批,实行指标管理。

企业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时必须取得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捐赠票据,并加盖接受捐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专用印章,没取得捐赠票据的不允许税前扣除。

14、违法经营的罚款及滞纳金(同一般企业)

由于违法经营的罚款及滞纳金,以及因各种原因被当地税务机关检查补交的所得税支出,均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可以扣除。所谓“违约金、罚款和诉讼费”均与经济合同直接相关,属生产经营中的责任赔偿行为,并非属违反国家法规的行政处罚行为。

15、各类保险(同一般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依照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

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六条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四十六条规定,企业参加财产保险,按照规定缴纳的保险费,准予扣除。

关注期末余额,应查明细帐,具体记录每一明细科目的余额。对于本科目核算的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如: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年末有结余应调整

16、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同一般企业)

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给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包括买断工龄支出)等,属于《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二条规定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晋国税函[2002]25号规定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补偿(包括买断工龄)支出,平均每人每年5000元(不含)以下,可一次性在企业所得税是前扣除;超过5000元的,自补偿支出发生年度起2年内平均摊销。

17、职工通讯费(同一般企业)

根据晋国税(2003)133号文件规定,企业发放给职工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办公通讯费,每人每月200元以内,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超支部分不得列支,对超支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18、纳税调减项目的审核

(1)审核企业以前年度结转在本年度扣除、并进行了纳税调增的广告费支出,是否按税法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2)审核企业以前年度结转在本年度扣除、并进行了纳税调增的股权投资转让损失,是否按税法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3)审核企业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税前扣除金额的计算是否准确,并按税法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基本医疗保险,依据晋国税发(2000)161号通知第四十九条规定,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国家规定向税务机关、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失业保险费,按经省级税务机关确认的标准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国家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以扣除。

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的补充医疗保险,依据国税发„2003‟ 45号第五条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或标准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4)审核企业以前年度进行了纳税调增、本年度发生了减提的各项准备金,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自营证券跌价准备、呆账准备、保险责任准备金提转差和其他准备,是否按税法规定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5)审核企业其他纳税调减项目是否按税法规定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19、利息收入的审核(1)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995]79号)规定: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对金融企业经营转贷外汇业务,以贷款利息减去借款利息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一般代款业务,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若干征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191号)规定: 暂不征收营业税的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占用、拆借资金的业务,不包括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如代结算、代发行金融债券等)。对金融机构相互之间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应按规定征收营业税。银行代发行国债取得的手续费收入,由各银行总行按向财政部收取的手续费全额缴纳营业税,对各分支机构来自于上级行的手续费收入不再征收营业税。

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包括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下同)后,凡在规定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内发生的应收利息,均应按规定申报交纳营业税;贷款应收利息自结息之日起,超过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或贷款本金到期(含展期)后尚未收回的,按照实际收到利息申报交纳营业税。

(2)所得税

根据国税函[2002]960号规定:(1)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应按期计算利息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发放的贷款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尚未收回的,此前(含90天)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应按规定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此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实际收回时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2)金融企业已经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已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如逾期90天(不含90天)仍未收回的,准予冲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九、财产损失审核

(一)现金损失的审核(同一般企业)

1.评价有关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抽查凭证,并与总账、明细账核对。

3.会同会计主管人员盘存库存现金,获取现金保管人确认及会计主管人员签字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4.获取现金保管人对于短款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5.由于管理责任造成的现金损失,应取得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6.涉及刑事犯罪的现金损失,应取得有关司法涉案材料。

7.确认现金损失税前扣除的金额。计算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金额,并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现金损失税前扣除的具体金额。

(二)固定资产损失的审核(同一般企业)

1.固定资产损失,包括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淘汰、毁损、报废、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及固定资产发生的永久或实质性损失。

2.固定资产损失真实性审核。

(1)评价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有效且一贯遵守。

(2)评价固定资产计价对应缴所得税的影响,审核固定资产计价是否符合税法及有关规定。

(3)审核房屋产权证、车辆运营证、船舶船籍证明等所有权证明文件,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核单位所有。

①通过核对购货合同、发票、保险单、运单等资料,抽查测试其计价是否正确,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备,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②审核竣工决算、验收和移交报告是否正确,与在建工程的相关记录是否核对相符;

③审核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是否按投资各方确认价值入账,是否有评估报告并经有关部门或有资质的机构确认,交接手续是否齐全。

3.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审核。实地观察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并进行记录、拍照等。

4.获取充分必要的证据。

(1)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取得:

①固定资产盘点表;

②盘亏情况说明,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盘亏,企业应逐项作出专项说明;

③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内部核准文件等。

(2)对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取得:

①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证明;

②单项或批量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报废、毁损,企业应逐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委托有技术鉴定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出具鉴定说明;

③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④企业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情况说明及内部核批文件;

⑤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取得保险公司理赔情况的说明。

(3)对被盗的固定资产应取得下列证据:

①向公安机关的报案和结案的相关证明材料;

②涉及责任人的,应取得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③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取得保险公司理赔情况的说明。

(4)对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失的,应取得下列证据:

①资产被淘汰、变质的经济、技术等原因的说明;

②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已毁损等的书面证明;

③有关技术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品质鉴定报告;

④有关资产的成本和价值回收情况说明。

5.确认固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金额。

(1)对盘亏的固定资产,依据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固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具体金额;

(2)对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依据账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固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具体金额;

(3)对被盗的固定资产,依据账面净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确认固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具体金额;

(4)计算企业固定资产已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失,并扣除变价收入、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确认固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具体金额。

(三)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的审核

A:确认财产的存在并为申报企业所有

1.获取或编制短期贷款(长期贷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2.获取并审核贷款合同、协议、贷款证(或IC卡)及授权批准或其他有关资料和借款凭证(借据),确认贷款的真实性,并与会计记录核对。

3.审核申报损失贷款的偿还情况,核对会计记录和原始凭证。

4.向借款单位函证,并与贷款期末余额核对。

5.对于以财产抵押的贷款,应注意有关抵押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和贷款合同规定的限制条款。

B:金融企业发生符合税法规定的各类呆账损失,应提供或取得下列证明材料:

(1)借款人或被投资企业的贷款和投资合同、发放贷款和投资凭证及相关材料。

(2)法院、公安、工商、企业主管等部门、保险企业等单位出具的呆账损失的相关证明材料。

(3)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4)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提供或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①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②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民法通则及其有关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金融企业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③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债务,金融企业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④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市、区)及县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清偿后,未能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⑤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受到制裁,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金融企业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⑥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金融企业仍无法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⑦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金融企业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⑧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7)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金融企业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垫款的相关证明材料;

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具有投资权的金融企业的对外投资,由于被投资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终止法人资格的,经金融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清算和追偿后仍无法收回股权的相关证明材料;

⑩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银行承担的净损失的相关证明材料;

⑩助学贷款逾期后,银行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臵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和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贷款的相关证明材料; ⑩金融企业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不含关联企业之间的往来账款)的相关证明材料;

⑩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债权的相关证明材料。C.损失金额

根据《关于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国税函【2008】264号)规定: 金融企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债权或股权,可以认定为呆账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批后,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金融企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诉诸法律后,因借款人和担保人主体资格不符或消亡,同时又无其他债务承担人,被法院驳回起诉或裁定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或因借款合同、担保合同等权利凭证遗失或法律追溯失效,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金融企业经追偿后确实无法收回的债权。

2.金融企业经批准采取打包出售、公开拍卖、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转让股权、债权,其出售转让价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

3.金融企业因内部人员操作不当、金融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经法院裁决后应由金融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察3年以上仍无法追回的金额。

国税函【2008】624号:金融企业经营国家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业务而产生的呆账损失,不属于操作不当形成的呆账损失范围,不得在税前扣除。属于操作不当形成的呆账损失,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或因金融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而产生的。此类损失在查明原因或经业务监管部门定性,并由金融企业作出专项说明后,准予税前扣除。

4.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银行承担的净损失,经法院裁决后应由金融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察3年以上仍无法追回的金额。

5.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逾期3年以上,且经金融企业诉诸法律,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经法院裁定中止执行后,符合《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第13号令)第二十一条第五款规定情形的金额。

金融企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卡透支款项,可以认定为呆账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批后,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持卡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财产经法定清偿后,未能还清的透支款项。

2.持卡人和担保人死亡或依法宣告失踪或者死亡,以其财产或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款项。

3.经诉讼或仲裁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

4.持卡人和担保人因经营管理不善、资不抵债,经有关部门批准关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以其财产清偿后,仍未能还清的透支款项。

5.5000元以下,经追索2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透支款项。

金融企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助学贷款,可以认定为呆账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批后,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或者死亡,或丧失完全民事能力或劳动力,无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在依法处臵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借款人的私有财产,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

2.经诉讼并经强制执行程序后,在依法处臵其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及借款人的私有财产,并向担保人追索连带责任后,仍未能归还的贷款。

国税函【2008】624号规定:金融企业经法院裁定中止执行后符合呆账损失认定条件的,其损失金额可按下列方法确定: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产按市场公允价进行估算,如果其价值不足以清偿属于《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项目,由金融企业出具专项说明,经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可将应收债权全额确定为呆账损失;如果清偿《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项目后仍有结余但不足以清偿所欠债务的,则可按所欠债务的比例确定金融企业应收债权的损失金额。

D: 不得作为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的债权

国家税务总局令【2002】4号规定:下列债权或者股权不得作为呆账损失税前扣除:

(1)借款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不论何种原因,未按期偿还的金融企业债权;

(2)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者悬空的金融企业债权;

(3)行政干预逃废或者悬空的金融企业债权;

(4)金融企业未向借款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5)金融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6)其他不应当核销的金融企业债权或者股权。

十、案例

1、代办储蓄手续费、代办收贷手续费

国税发(2000)101号文件规定:代办储蓄手续费支出按代办储蓄存款年平均余额的0.8%之内控制使用,主要用于支付代办储蓄劳务费、对代办人员的表彰、奖励及其他按规定应支付的其他费用。在计算代办储蓄平均余额时,应扣除银行人员在代办单位的储蓄业务中从事吸储、复核与管理工作应分摊的储蓄余额。代办收贷手续费支出按实收利息10%以内支付。

在2006年国税局对某银行2004-2005年的税务检查中发现领取代办手续费的是本社职工,不是代办单位及代办员,此项支出不属于规定的手续费支出范围,应属于工资薪金范围进行纳税调整。

2、未按规定的汇率进行换算

某银行2006年度发生美元呆账损失,申请美元损失按2006年7月31日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损失,其理由是企业7月31日整理的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应按当时(2006年12月31日)的外汇牌价折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3、应收未收贷款利息收入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 收回的贷款。当贷款的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时,应单 独核算。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并确认收入。发放贷 款到期(含展 期,下同)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 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 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

在对某银行的应收未收贷款利息收入的核算办法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单位的核算程序为: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2]182号)文件中“金融企业发放贷款(包括自营贷款和委托贷款)后,凡在规定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内发生的应收利息,均应按规定申报交纳营业税;贷款应收利息自结息之日起,超过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或贷款本金到期(含展期)后尚未收回的,按照实际收到利息申报交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申报时,按以上规定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有关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2]960号)第一条“

一、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处理问题

(一)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应按期计算利息并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发放的贷款逾期(含展期)90天尚未收回的,此前(含90天)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应按规定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此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待实际收回时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二)金融企业已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已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收利息,如逾期90天(不含90天)仍未收回的,准予冲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样,造成年度少计应纳税所得额X元。

处理意见: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应按国税函[2002]960号规定,调增当年应纳税所得额X元。

问题分析:这是一个营业税规定和企业所得税规定存在差异的典型案例。为了直观,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某商业银行A于2002年3月20日向B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金额为100万,贷款期限1年,贷款利率6%,按季度结息。(1)2002年6月20日,首季度结息1.5万元,B企业如期给付相应利息;

(2)2002年9月20日,次季度结息1.5万元,B企业未能如期给付相应利息,银行确定收入的同时,增加应收贷款利息1.5万元;(3)2002年12月20日,第三季度结息1.5万元,B企业同样未能如期给付相应利息,银行同样确定收入的同时,增加应收贷款利息1.5万元,加上9月20日的应收利息,银行累计挂账应收利息3万元;

(4)2002年12月21日,由于次季度挂账的应收贷款利息1.5万元满90天,将累计挂账的应收利息3万元转入表外核算,银行一方面冲减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冲减贷款应收利息。同时,该笔贷款计入非应计贷款,今后不再按季度结息确定收入,只有实际收到利息的时候再确定利息收入。

(5)2002年12月31日,营业税,计算该笔贷款产生的收入在2002年应计缴的营业税,1.5*5%=0.075;企业所得税,计算该笔贷款产生收入在2002年应计缴的企业所得税,3*33%=0.99,我们发现,其差异正好是第三次计结利息的1.5万元。分析原因,营业税有关规定,“贷款应收利息自结息之日起,超过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后尚未收回的,按照实际收到利息申报交纳营业税”,本年度实际收回的利息为1.5万元,因此应税收入为1.5万元;所得税规定,“已经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或已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应收未收利息,如逾期90天(不含90天)仍未收回的,准予冲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A银行第二次结息已经超过90天,该笔利息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第三次结息(12月20日至12月31日)未超过90天,应计入当年以纳税所得额,因此,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为3万元。

从上述例子可以发现:(1)利息超过90天后,该笔贷款以后发生的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应税收入,这一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处理方式一致;(2)确定冲减利息收入的条件,以利息本身为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标准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在收入的确定上存在差异。营业税处理时,只要是该笔贷款的一笔应收利息超过90天,其以前已经计入收入或营业额的应收利息允许在当期予以冲减。企业所得税更强调计入应税收入的利息本身是否逾期超过90天,如超过90天,则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否则,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十、讨论

1、营业厅的装修费支出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分金额大小、租赁与自有)?

2、银行贷款应收未收利息收入如何审核?其会计核算、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口径是否一致?

3、发放的工作服应作为福利费支出还是劳动保护费支出?

4、贴现票据收入什么时间确认?会计上和税法上是否一致?

5、根据收集的金融企业业务宣传费列支内容,讨论审核业务宣传费应该注意那些事项?(积分兑换礼品)

6、金融企业呆账损失审核中,收回款项是冲本金还是应收利息?

7、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取得是么票据可以税前扣除?

山西真诚税务所事务所(有限公司)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

第二篇:2012所得税要点

2012所得税要点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和基本原则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费用要在税前进行扣除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发生的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主要通过合同、协议和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来界定;第二,要有合法的凭证。

合法有效凭证分为四大类,一是税务发票;二是财政收据;三是境外收据;四是自制凭证。各类凭证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不可相互混用。

(二)税前扣除的成本发票应符合的条件

1、资金流、物流和票流的三流统一:银行收付凭证、交易合同和发票上的收款人和付款人和金额必须一致;

2、必须有真实交易的行为;

3、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三)费用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可以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扣除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规定范围和标准的五险一金;规定范围和标准内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特殊工种职工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2%;企业按规定缴纳的财产保险等。

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发生的费用扣除问题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原则及跨年支付问题

(一)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

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国税函[2009]3号)税前扣除的五大条件: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1、企业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2、企业所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3、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5、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不包括五险一金和三项费用:“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工资薪扣除的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

根据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工资税前扣除依据实际发放原则,即收付实现制原则。企业预提的工资没有实际发放的不可以税前扣除。

(三)企业跨工资支付的税务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规定:“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因此,企业跨工资支付,只要在5月31日之前实际发放给职工,就可以在上一的费用中列支,在上一的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但要看全国各地税务机关的实际执行情况而定,有的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处理,即只能在实际发放的进行扣除;有的地方税务机关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即可以在上一税前扣除。

(四)企业大学生的实习工资的税务处理

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问题,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可暂按(财税〔2006〕107号)、(国税发〔2007〕42号)规定处理:(国税发〔2007〕42号)第六条规定:“ 对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仅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下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第七条规定:企业虽与学校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如出现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税收政策的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征企业所得税,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对因企业主体消亡或学校撤销等客观原因导致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不再补征企业所得税和加收滞纳金。

第八条规定: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含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加班工资、年终加薪和企业依据实习合同为实习生支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企业以非货币形式给实习生支付的报酬,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第九条规定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但实习报酬不纳入工资薪金总额,不得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

五)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6]526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受雇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协议),存在长期或连续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2)受雇人员因事假、病假、休假等原因不能正常出勤时,仍享受固定或基本工资收入;(3)受雇人员与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享受同等福利、社保、培训及其他待遇;(4)受雇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2011年第27号)第二条“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问题”规定:(国税函[2006]526号)第三条中,单位是否为离退休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再作为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这就意味着返聘退休人员在雇佣单位是否缴纳社保都可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财税[2008]7号)规定的对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仅适用于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一般人员并不适用。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11年第27号)的规定,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 可以作为“工资薪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考虑到工资与社保的统一性,企业支付给返聘人员的劳动报酬不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但要考虑到地方税务部门的实践差异性。

(六)见习生补贴的税务处理:可以税前扣除(国发办[2011] 16号)第八条明确规定:“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支付离、退休人员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1、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给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等,免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这里规定的免税范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休金、养老金和根据专门政策发放的离休生活补助费。

2、给离、退休人员支付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之外的补贴、补助应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除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应在减除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会计上,企业支付给离退休员工的统筹外费用应当计入职工福利费。(财企[2009]242号)

(二)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离退休人员如果参加社会统筹,企业在为这些人员支付的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不能在企业列支;如果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企业为这些人员支付的上述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福利费列支。

五、企业取得跨的费用支出凭证的涉税处理

首先,费用只能在所属扣除,不能提前或结转到以后扣除。

其次,跨取得的发票要分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第一,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取得发票,成本费用可以在报告内进行税前列支,可以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第二,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取得的跨发票,出于简化税收征管的考虑,经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应在取得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没有批准,则可以申请抵税。

六、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扣除的控制

(一)企业资产损失扣除分为:清单申报扣除和专项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九条规定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原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改为清单申报)(二)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企业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前款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三)取消终了45天之内报批的期限规定。

原来(国税发[2009]88号)第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终了后第45日。本条规定已经被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取消。

(四)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的申报地点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十一条规定:“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1)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3)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五)逾期3年以上应收款项损失可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三条 规定:“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第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六)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七)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条规定:“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七、单位餐费补助的税务处理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

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说的救济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其中所称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国税发[1998]155号)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人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二)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三)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财税字〔1995〕82号)的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是免个人所得税的。

八、劳动保护费支出与工作服的税务处理

(一)劳动保护费支出列支的政策依据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而且是没有限额规定的。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也不作为职工的应税所得。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包括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防暑降温费,属于生产性的福利待遇。

(二)劳动保护支出列支的限制条件

劳动保护支出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确因工作需要;二是为其雇员配备或提供;三是限于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品等用品。劳动保护支出的真实、合理,是列支企业的成本或费用的关键所在,才能保证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三)防暑降温费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企业以现金或实物发放防暑降温费等属于工资、薪金所得中发放的补贴,都要并入工资总额的个人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务机关的管辖范围,目前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做法。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09]3)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列支。即企业给职工发放的防暑降温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工作服支出的税务处理 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二条规定:“企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由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工作时统一着装所发生的工作服饰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作为企业合理的支出给予税前扣除。”如果在商场统一购买作为福利性支出发给职工的服装,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支出的同时还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九、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和买断工龄获得一性补偿支出的涉税处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职工与企业解除用工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买断工龄从企业取得的一次性补贴,都与企业的经营有关,这笔支出是可以在企业的所得税前扣除的。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财税[2001]157号)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经济补偿金数额-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实际工作年限×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际工作年限。公告2011年第6号第一条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员支付一次性补贴,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当月工资、薪金与一次性收入实行分别计税,两者适用的费用扣除标准也不一样。个人因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平均分摊计算个人所得税。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一)工作年限满30年的;

(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国税发[1999]58号)规定,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除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企业租用个人私家车的财税处理

企业租用职工私家车,签订协议的,汽油费、过路费和停车费允许在税前扣除;而保险费、修理费不能扣除。若没有签订协议,上述费用则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单位反租职工个人的车辆,并支付车辆租赁费的基本做法是:单位向职工个人租用车辆,并签订租赁合同,出租车辆的个人向税务机关开具租赁发票并缴纳营业税后,租车单位以税务机关开具的租赁发票列支费用。在这种方式下,单位支付的租金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单位应在与员工签订车辆租赁合同时,约定使用个人车辆所发生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对应该由员工个人负担的费用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例如车辆保险费、维修费、车辆购置税、折旧费等都应由个人承担。因此,企业在这方面一定要核算清楚,否则将存在税收风险。出租方为本企业职工,并且签订了租车协议(需贴印花税),缴纳个人财产租赁所得税;若无租车协议,则需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出租方为非本企业职工,则所有费用均按劳务报酬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9〕3号)的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在职工福利费用中列支。在这种方式下,单位在费用中列支的给个人报销的金额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应并入报销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十一、会议费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一)会议费的税务处理

对纳税人内发生的会议费,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

1、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目的及参加会议人员花名册;

2、会议材料(会议议程、讨论专件、领导讲话);

3、会议召开地酒店(饭店、招待处)出具的服务业专用发票。企业不能提供上述资料的,其发生的会议费一律不得扣除。对会议费的入账问题,如果是离开公司到异地开会必须要把会议邀请函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如果是在公司所在地的酒店或宾馆或者在公司的会议室开会,则需要提供会议文件,会议材料、签到记录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

(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培训费发票必须是有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出的培训费发票,否则只能开会议费的发票。

十二、工会经费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

(一)工会经费的税务处理

(国税总局2011年公告第30号)明确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财办行[2011]36号)规定,副部长级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含随行一人)可以乘坐商务座,并按照商务座车票报销;正、副司(局)级人员可以乘坐一等座,并按照一等座车票报销;处级及以下人员可以乘坐二等座,并按照二等座车票报销。

(财行[2006]313号)规定,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单位司局以上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单位级别在司局级以下的,需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副部长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出差,因工作需要,随行一人可以乘坐火车软席或轮船一等舱、飞机头等舱。有关差旅费的规定如下表,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但应制定企业自身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十三、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允许加计扣除的具体费用

(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在一个纳税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二)不得加计扣除的费用

对下列按照财务核算口径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1、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用于研发活动的房屋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仪器、设备、房屋等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不含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3、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4、研发成果的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5、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6、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企业研发人员指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在职人员,不包括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

7、(国税发(2008)116号)第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计算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3、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终了进行所得税申报时,再依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四)企业集团内研发费用的处理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集团内的研发费用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五)结论

1、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支出必须是上述文件正列举的八大项目,未列举的研发费支出不得加计扣除。企业研发部门的差旅费、除工资薪金支出以外的应付职工薪酬、兼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支出均不得加计扣除。

2、技术开发费中如果包括财政拨款,由于财政拨款属于不征税收入,其相应的支出也不得扣除,也不得作为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计算基数。

3、只要是符合政策条件的研发项目,即使失败也可享受加计扣除;至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这里只从理论上分析如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结果是为了形成知识产权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转让是计交营业税,为非增值税业务,从这个角度看其进项税额不可抵扣(类似于工程建设所用材料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当然形成的知识产权若是企业自用于生产,从这个角度看又可抵扣。

4、(国税函[2009]98号)第八条的规定,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已形成企业亏损,可以用以后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十四、业务招待费用的纳税调整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税收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在实践中,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入会议费。

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赠送纪念品的开支、发生的景点参观费和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一般来讲,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但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仅限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招待支出。

(二)股权投资企业计算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国税函[2010]79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计算基数仅包括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三项收入,不包括权益法核算的账面投资收益,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既然视为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样可以作为广告宣传费的扣除基数。

(三)公司开办(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处理

公司在开办(筹建)期间没有取得任何销售(营业)收入,发生的业务应酬费、广告宣传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由于企业在筹建期未取得收入的,所发生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应归集,待企业生产经营后,按规定扣除。业务招待费则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外地客商到本厂采购产品时参观本地景区的旅游费用可以扣除。

招待费主要包括餐费、接待香烟等用品、赠送的礼品、土特产品、旅游门票、正常的娱乐活动等项目,企业应准备足够有效的材料来证明与生产经营有关,并同时保证业务招待费用的真实性,越客观的证据(公司关于接待外地客商的通知,接待的行程)越有效。企业列支的招待外地客商的旅游费用,属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按税法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扣除。

(五)企业购买高尔夫球会员卡招待客户使用,缴纳的会员费是否可在税前扣除? 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根据此规定,企业支付的高尔夫球会员费,如果是满足公司管理人员日常休闲娱乐,属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应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确属于用来联系业务招待客户使用的,可作为业务招待费处理,并按照税收规定扣除。

十六、教育经费的税务处理

(一)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

(财建[2006]317号)明确了职工教育经费的范围,包括:1.上岗和转岗培训;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二)教育经费的三种税前扣除限额

1、一般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2、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的处理

(财税〔2008〕1号)第四条的规定,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税函[2009]202号)第四条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应准确划分职工教育经费中的职工培训费支出,对于不能准确划分的,以及准确划分后职工教育经费中扣除职工培训费用的余额,一律按照《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比例扣除。

3、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根据国办函〔2009〕9号文件和财税〔2009〕63号文件规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应注意的几点

1、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3、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4、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5、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十六、利息费用的财税差异与纳税调整

(一)三种票据贴现利息费用的涉税处理

1、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的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贴现息应计入“财务费用”。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B、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C、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基于以上政策法律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计入“财务费用”的贴现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申请票据贴现的持票人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否则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2、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贴现息的的税务处理(国税发[2008]80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发票没有开具支付人全称的,不得扣除,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申请退税。”(国税发[2009]114号)规定:“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国税发[2008]88号)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

根据这些税法规定,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票据贴现息,虽然获得对方给予的银行票据贴现凭证,但贴现凭证上不是开出商业汇票人的名字而是持票人的名字,是不可以税前扣除的。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基于以上政策规定,在销售业务中,销售方收取采购方承担的销售方(持票人)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是一种价外费用,应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依法缴纳增值税,采购方凭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进成本就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3、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的贴现息的税务处理(银行[1997]393号)第六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作为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主体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所产生的贴息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并且向中介机构申请票据贴现是没有发票的,平常只开收据,当地税务局也不会给申请票据贴现的人开发票。基于以上政策分析,汇票持有人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所产生的贴现利息,是一种违法支出,是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的。

(二)关联企业间借款利息费用的税务处理

1、企业向股东或与其他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借款数量不能超过其在企业的投资额的2倍。

2、应签定借款合同,并取得税务局代扣的利息票据。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A.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B.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支出应真实、合法、有效,借出方个人应按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并开具相应的发票,支出利息方应取得该发票才可以在税前扣除。

3、履行关联借款的申报

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借款需要在《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融通资金表中反映。(国税函[2009]777号)

4、企业向关联企业或投资者或公司股东借款,必须按照市场价值支付利息。

即若借贷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利息收入并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5、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别的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企业将银行借款无偿转借他人,实质上是将企业获得的利益转赠他人的一种行业,因此税务部门有权力按银行同期借款利率核定其转借收入,并就其适用营业税暂行条例按金融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且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另外一家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6、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国税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的规定,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三)企业向银行借款再分配给下属关联企业使用的税务处理

1、营业税的处理

(财税字[2000]7号)第一条规定:“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 第二条规定:“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国税函[2002]837号)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该文件将统借方由集团企业扩大至其他成员企业。

按照上述文件的规定,下属各公司向集团公司拆借统借来的资金并支付利息,满足以下3个条件就可全额扣除:一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二是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三是借款符合统一借款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论下属公司向集团公司借款多少,只要满足以上3个条件,支付的利息就可全额扣除,而不被视为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统借统贷不受财税[2008]121号文件关于关联方债资比例的约束。

出自房地产会计网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和基本原则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费用要在税前进行扣除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发生的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主要通过合同、协议和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来界定;第二,要有合法的凭证。

合法有效凭证分为四大类,一是税务发票;二是财政收据;三是境外收据;四是自制凭证。各类凭证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不可相互混用。

(二)税前扣除的成本发票应符合的条件

1、资金流、物流和票流的三流统一:银行收付凭证、交易合同和发票上的收款人和付款人和金额必须一致;

2、必须有真实交易的行为;

3、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三)费用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可以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扣除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规定范围和标准的五险一金;规定范围和标准内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特殊工种职工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2%;企业按规定缴纳的财产保险等。

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发生的费用扣除问题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原则及跨年支付问题

(一)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

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国税函[2009]3号)税前扣除的五大条件: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1、企业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2、企业所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3、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5、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不包括五险一金和三项费用:“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工资薪扣除的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

根据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工资税前扣除依据实际发放原则,即收付实现制原则。企业预提的工资没有实际发放的不可以税前扣除。

(三)企业跨工资支付的税务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规定:“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因此,企业跨工资支付,只要在5月31日之前实际发放给职工,就可以在上一的费用中列支,在上一的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但要看全国各地税务机关的实际执行情况而定,有的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处理,即只能在实际发放的进行扣除;有的地方税务机关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即可以在上一税前扣除。

(四)企业大学生的实习工资的税务处理

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问题,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可暂按(财税〔2006〕107号)、(国税发〔2007〕42号)规定处理:(国税发〔2007〕42号)第六条规定:“ 对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仅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下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第七条规定:企业虽与学校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如出现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税收政策的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征企业所得税,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对因企业主体消亡或学校撤销等客观原因导致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不再补征企业所得税和加收滞纳金。

第八条规定: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含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加班工资、年终加薪和企业依据实习合同为实习生支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企业以非货币形式给实习生支付的报酬,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第九条规定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但实习报酬不纳入工资薪金总额,不得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

五)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6]526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受雇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协议),存在长期或连续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2)受雇人员因事假、病假、休假等原因不能正常出勤时,仍享受固定或基本工资收入;(3)受雇人员与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享受同等福利、社保、培训及其他待遇;(4)受雇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2011年第27号)第二条“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问题”规定:(国税函[2006]526号)第三条中,单位是否为离退休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再作为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这就意味着返聘退休人员在雇佣单位是否缴纳社保都可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财税[2008]7号)规定的对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仅适用于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一般人员并不适用。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11年第27号)的规定,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 可以作为“工资薪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考虑到工资与社保的统一性,企业支付给返聘人员的劳动报酬不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但要考虑到地方税务部门的实践差异性。

(六)见习生补贴的税务处理:可以税前扣除(国发办[2011] 16号)第八条明确规定:“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支付离、退休人员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1、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给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等,免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这里规定的免税范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休金、养老金和根据专门政策发放的离休生活补助费。

2、给离、退休人员支付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之外的补贴、补助应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除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应在减除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会计上,企业支付给离退休员工的统筹外费用应当计入职工福利费。(财企[2009]242号)

(二)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离退休人员如果参加社会统筹,企业在为这些人员支付的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不能在企业列支;如果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企业为这些人员支付的上述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福利费列支。

五、企业取得跨的费用支出凭证的涉税处理

首先,费用只能在所属扣除,不能提前或结转到以后扣除。

其次,跨取得的发票要分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第一,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取得发票,成本费用可以在报告内进行税前列支,可以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第二,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取得的跨发票,出于简化税收征管的考虑,经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应在取得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没有批准,则可以申请抵税。

六、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扣除的控制

(一)企业资产损失扣除分为:清单申报扣除和专项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九条规定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原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改为清单申报)(二)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企业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前款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三)取消终了45天之内报批的期限规定。

原来(国税发[2009]88号)第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终了后第45日。本条规定已经被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取消。

(四)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的申报地点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十一条规定:“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1)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3)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五)逾期3年以上应收款项损失可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三条 规定:“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第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六)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七)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条规定:“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七、单位餐费补助的税务处理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

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说的救济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其中所称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国税发[1998]155号)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人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二)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三)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财税字〔1995〕82号)的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是免个人所得税的。

八、劳动保护费支出与工作服的税务处理

(一)劳动保护费支出列支的政策依据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而且是没有限额规定的。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也不作为职工的应税所得。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包括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防暑降温费,属于生产性的福利待遇。

(二)劳动保护支出列支的限制条件

劳动保护支出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确因工作需要;二是为其雇员配备或提供;三是限于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品等用品。劳动保护支出的真实、合理,是列支企业的成本或费用的关键所在,才能保证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三)防暑降温费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企业以现金或实物发放防暑降温费等属于工资、薪金所得中发放的补贴,都要并入工资总额的个人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务机关的管辖范围,目前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做法。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09]3)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列支。即企业给职工发放的防暑降温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工作服支出的税务处理 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二条规定:“企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由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工作时统一着装所发生的工作服饰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作为企业合理的支出给予税前扣除。”如果在商场统一购买作为福利性支出发给职工的服装,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支出的同时还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九、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和买断工龄获得一性补偿支出的涉税处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职工与企业解除用工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买断工龄从企业取得的一次性补贴,都与企业的经营有关,这笔支出是可以在企业的所得税前扣除的。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财税[2001]157号)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经济补偿金数额-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实际工作年限×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际工作年限。公告2011年第6号第一条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员支付一次性补贴,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当月工资、薪金与一次性收入实行分别计税,两者适用的费用扣除标准也不一样。个人因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平均分摊计算个人所得税。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一)工作年限满30年的;

(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国税发[1999]58号)规定,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除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企业租用个人私家车的财税处理

企业租用职工私家车,签订协议的,汽油费、过路费和停车费允许在税前扣除;而保险费、修理费不能扣除。若没有签订协议,上述费用则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单位反租职工个人的车辆,并支付车辆租赁费的基本做法是:单位向职工个人租用车辆,并签订租赁合同,出租车辆的个人向税务机关开具租赁发票并缴纳营业税后,租车单位以税务机关开具的租赁发票列支费用。在这种方式下,单位支付的租金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单位应在与员工签订车辆租赁合同时,约定使用个人车辆所发生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对应该由员工个人负担的费用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例如车辆保险费、维修费、车辆购置税、折旧费等都应由个人承担。因此,企业在这方面一定要核算清楚,否则将存在税收风险。出租方为本企业职工,并且签订了租车协议(需贴印花税),缴纳个人财产租赁所得税;若无租车协议,则需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出租方为非本企业职工,则所有费用均按劳务报酬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9〕3号)的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在职工福利费用中列支。在这种方式下,单位在费用中列支的给个人报销的金额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应并入报销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十一、会议费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一)会议费的税务处理

对纳税人内发生的会议费,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

1、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目的及参加会议人员花名册;

2、会议材料(会议议程、讨论专件、领导讲话);

3、会议召开地酒店(饭店、招待处)出具的服务业专用发票。企业不能提供上述资料的,其发生的会议费一律不得扣除。对会议费的入账问题,如果是离开公司到异地开会必须要把会议邀请函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如果是在公司所在地的酒店或宾馆或者在公司的会议室开会,则需要提供会议文件,会议材料、签到记录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

(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培训费发票必须是有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出的培训费发票,否则只能开会议费的发票。

十二、工会经费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

(一)工会经费的税务处理

(国税总局2011年公告第30号)明确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财办行[2011]36号)规定,副部长级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含随行一人)可以乘坐商务座,并按照商务座车票报销;正、副司(局)级人员可以乘坐一等座,并按照一等座车票报销;处级及以下人员可以乘坐二等座,并按照二等座车票报销。

(财行[2006]313号)规定,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单位司局以上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单位级别在司局级以下的,需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副部长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出差,因工作需要,随行一人可以乘坐火车软席或轮船一等舱、飞机头等舱。有关差旅费的规定如下表,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但应制定企业自身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十三、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允许加计扣除的具体费用

(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在一个纳税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二)不得加计扣除的费用

对下列按照财务核算口径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1、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用于研发活动的房屋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仪器、设备、房屋等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不含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3、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4、研发成果的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5、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6、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企业研发人员指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在职人员,不包括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

7、(国税发(2008)116号)第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计算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3、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终了进行所得税申报时,再依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四)企业集团内研发费用的处理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集团内的研发费用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五)结论

1、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支出必须是上述文件正列举的八大项目,未列举的研发费支出不得加计扣除。企业研发部门的差旅费、除工资薪金支出以外的应付职工薪酬、兼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支出均不得加计扣除。

2、技术开发费中如果包括财政拨款,由于财政拨款属于不征税收入,其相应的支出也不得扣除,也不得作为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计算基数。

3、只要是符合政策条件的研发项目,即使失败也可享受加计扣除;至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这里只从理论上分析如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结果是为了形成知识产权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转让是计交营业税,为非增值税业务,从这个角度看其进项税额不可抵扣(类似于工程建设所用材料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当然形成的知识产权若是企业自用于生产,从这个角度看又可抵扣。

4、(国税函[2009]98号)第八条的规定,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已形成企业亏损,可以用以后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十四、业务招待费用的纳税调整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税收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在实践中,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入会议费。

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赠送纪念品的开支、发生的景点参观费和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一般来讲,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但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仅限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招待支出。

(二)股权投资企业计算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国税函[2010]79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计算基数仅包括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三项收入,不包括权益法核算的账面投资收益,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既然视为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样可以作为广告宣传费的扣除基数。

(三)公司开办(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处理

公司在开办(筹建)期间没有取得任何销售(营业)收入,发生的业务应酬费、广告宣传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由于企业在筹建期未取得收入的,所发生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应归集,待企业生产经营后,按规定扣除。业务招待费则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外地客商到本厂采购产品时参观本地景区的旅游费用可以扣除。

招待费主要包括餐费、接待香烟等用品、赠送的礼品、土特产品、旅游门票、正常的娱乐活动等项目,企业应准备足够有效的材料来证明与生产经营有关,并同时保证业务招待费用的真实性,越客观的证据(公司关于接待外地客商的通知,接待的行程)越有效。企业列支的招待外地客商的旅游费用,属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按税法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扣除。

(五)企业购买高尔夫球会员卡招待客户使用,缴纳的会员费是否可在税前扣除? 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根据此规定,企业支付的高尔夫球会员费,如果是满足公司管理人员日常休闲娱乐,属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应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确属于用来联系业务招待客户使用的,可作为业务招待费处理,并按照税收规定扣除。

十六、教育经费的税务处理

(一)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

(财建[2006]317号)明确了职工教育经费的范围,包括:1.上岗和转岗培训;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二)教育经费的三种税前扣除限额

1、一般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2、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的处理

(财税〔2008〕1号)第四条的规定,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税函[2009]202号)第四条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应准确划分职工教育经费中的职工培训费支出,对于不能准确划分的,以及准确划分后职工教育经费中扣除职工培训费用的余额,一律按照《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比例扣除。

3、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根据国办函〔2009〕9号文件和财税〔2009〕63号文件规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应注意的几点

1、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3、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4、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5、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十六、利息费用的财税差异与纳税调整

(一)三种票据贴现利息费用的涉税处理

1、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的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贴现息应计入“财务费用”。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B、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C、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基于以上政策法律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计入“财务费用”的贴现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申请票据贴现的持票人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否则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2、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贴现息的的税务处理(国税发[2008]80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发票没有开具支付人全称的,不得扣除,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申请退税。”(国税发[2009]114号)规定:“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国税发[2008]88号)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

根据这些税法规定,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票据贴现息,虽然获得对方给予的银行票据贴现凭证,但贴现凭证上不是开出商业汇票人的名字而是持票人的名字,是不可以税前扣除的。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基于以上政策规定,在销售业务中,销售方收取采购方承担的销售方(持票人)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是一种价外费用,应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依法缴纳增值税,采购方凭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进成本就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3、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的贴现息的税务处理(银行[1997]393号)第六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作为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主体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所产生的贴息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并且向中介机构申请票据贴现是没有发票的,平常只开收据,当地税务局也不会给申请票据贴现的人开发票。基于以上政策分析,汇票持有人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所产生的贴现利息,是一种违法支出,是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的。

(二)关联企业间借款利息费用的税务处理

1、企业向股东或与其他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借款数量不能超过其在企业的投资额的2倍。

2、应签定借款合同,并取得税务局代扣的利息票据。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A.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B.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支出应真实、合法、有效,借出方个人应按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并开具相应的发票,支出利息方应取得该发票才可以在税前扣除。

3、履行关联借款的申报

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借款需要在《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融通资金表中反映。(国税函[2009]777号)

4、企业向关联企业或投资者或公司股东借款,必须按照市场价值支付利息。

即若借贷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利息收入并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5、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别的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企业将银行借款无偿转借他人,实质上是将企业获得的利益转赠他人的一种行业,因此税务部门有权力按银行同期借款利率核定其转借收入,并就其适用营业税暂行条例按金融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且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另外一家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6、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国税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的规定,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三)企业向银行借款再分配给下属关联企业使用的税务处理

1、营业税的处理

(财税字[2000]7号)第一条规定:“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 第二条规定:“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国税函[2002]837号)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该文件将统借方由集团企业扩大至其他成员企业。

按照上述文件的规定,下属各公司向集团公司拆借统借来的资金并支付利息,满足以下3个条件就可全额扣除:一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二是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三是借款符合统一借款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论下属公司向集团公司借款多少,只要满足以上3个条件,支付的利息就可全额扣除,而不被视为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统借统贷不受财税[2008]121号文件关于关联方债资比例的约束。

出自房地产会计网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和基本原则

(一)费用税前扣除的两大条件 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费用要在税前进行扣除必须具备两大条件:第一,发生的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主要通过合同、协议和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来界定;第二,要有合法的凭证。

合法有效凭证分为四大类,一是税务发票;二是财政收据;三是境外收据;四是自制凭证。各类凭证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不可相互混用。

(二)税前扣除的成本发票应符合的条件

1、资金流、物流和票流的三流统一:银行收付凭证、交易合同和发票上的收款人和付款人和金额必须一致;

2、必须有真实交易的行为;

3、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三)费用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2、可以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扣除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规定范围和标准的五险一金;规定范围和标准内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特殊工种职工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2%;企业按规定缴纳的财产保险等。

二、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发生的费用扣除问题 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原则及跨年支付问题

(一)工资薪金税前扣除范围

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国税函[2009]3号)税前扣除的五大条件: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1、企业制定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2、企业所制定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3、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4、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5、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不包括五险一金和三项费用:“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总和,不包括企业的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以及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属于国有性质的企业,其工资、薪金,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的限定数额;超过部分,不得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也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工资薪扣除的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

根据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工资税前扣除依据实际发放原则,即收付实现制原则。企业预提的工资没有实际发放的不可以税前扣除。

(三)企业跨工资支付的税务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规定:“企业当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因此,企业跨工资支付,只要在5月31日之前实际发放给职工,就可以在上一的费用中列支,在上一的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但要看全国各地税务机关的实际执行情况而定,有的地方税务机关按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处理,即只能在实际发放的进行扣除;有的地方税务机关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即可以在上一税前扣除。

(四)企业大学生的实习工资的税务处理

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问题,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新的规定之前,可暂按(财税〔2006〕107号)、(国税发〔2007〕42号)规定处理:(国税发〔2007〕42号)第六条规定:“ 对未与学校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或仅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下实习合作协议的企业,其支付给实习生的报酬,不得列入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 第七条规定:企业虽与学校正式签订期限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实习合作协议,如出现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已享受税前扣除实习生报酬税收政策的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征企业所得税,并依法加收滞纳金;对因企业主体消亡或学校撤销等客观原因导致未满三年停止履行协议情况的,不再补征企业所得税和加收滞纳金。

第八条规定:企业可在税前扣除的实习生报酬,包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含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加班工资、年终加薪和企业依据实习合同为实习生支付的意外伤害保险费。企业以非货币形式给实习生支付的报酬,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第九条规定企业或学校必须为每个实习生独立开设银行账户,企业支付给实习生的货币性报酬必须以转账方式支付。但实习报酬不纳入工资薪金总额,不得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

五)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在减除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6]526号)规定:“退休人员再任职”,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受雇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协议),存在长期或连续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2)受雇人员因事假、病假、休假等原因不能正常出勤时,仍享受固定或基本工资收入;(3)受雇人员与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享受同等福利、社保、培训及其他待遇;(4)受雇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2011年第27号)第二条“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问题”规定:(国税函[2006]526号)第三条中,单位是否为离退休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再作为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的界定条件。这就意味着返聘退休人员在雇佣单位是否缴纳社保都可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财税[2008]7号)规定的对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仅适用于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一般人员并不适用。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11年第27号)的规定,返聘离、退休人员报酬 可以作为“工资薪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考虑到工资与社保的统一性,企业支付给返聘人员的劳动报酬不作为计算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的基础。但要考虑到地方税务部门的实践差异性。

(六)见习生补贴的税务处理:可以税前扣除(国发办[2011] 16号)第八条明确规定:“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企业支付离、退休人员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1、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给离、退休人员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等,免纳个人所得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这里规定的免税范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休金、养老金和根据专门政策发放的离休生活补助费。

2、给离、退休人员支付按照国家统一规定之外的补贴、补助应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除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应在减除费用扣除标准后,按“工资、薪金所得”应税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会计上,企业支付给离退休员工的统筹外费用应当计入职工福利费。(财企[2009]242号)

(二)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离退休人员如果参加社会统筹,企业在为这些人员支付的医药费、生活补贴、书刊费等,不能在企业列支;如果离退休人员没有参加社会统筹,企业为这些人员支付的上述费用,可以作为企业福利费列支。

五、企业取得跨的费用支出凭证的涉税处理

首先,费用只能在所属扣除,不能提前或结转到以后扣除。

其次,跨取得的发票要分以下两种情况来处理:第一,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取得发票,成本费用可以在报告内进行税前列支,可以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第二,如果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后取得的跨发票,出于简化税收征管的考虑,经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应在取得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没有批准,则可以申请抵税。

六、企业资产损失申报扣除的控制

(一)企业资产损失扣除分为:清单申报扣除和专项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九条规定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1)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2)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3)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4)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5)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原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改为清单申报)(二)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企业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前款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三)取消终了45天之内报批的期限规定。

原来(国税发[2009]88号)第八条规定:税务机关受理企业当年的资产损失审批申请的截止日为本终了后第45日。本条规定已经被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取消。

(四)汇总纳税企业资产损失的申报地点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十一条规定:“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1)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2)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3)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五)逾期3年以上应收款项损失可申报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二十三条 规定:“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第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六)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五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七)资产损失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 国税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条规定:“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七、单位餐费补助的税务处理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

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免纳个人所得税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所说的救济金,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支付给个人的生活困难补助费。其中所称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国税发[1998]155号)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人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二)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三)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财税字〔1995〕82号)的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是免个人所得税的。

八、劳动保护费支出与工作服的税务处理

(一)劳动保护费支出列支的政策依据

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而且是没有限额规定的。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也不作为职工的应税所得。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包括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防暑降温费,属于生产性的福利待遇。

(二)劳动保护支出列支的限制条件

劳动保护支出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确因工作需要;二是为其雇员配备或提供;三是限于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品等用品。劳动保护支出的真实、合理,是列支企业的成本或费用的关键所在,才能保证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三)防暑降温费的税务处理

1、个人所得税的处理

企业以现金或实物发放防暑降温费等属于工资、薪金所得中发放的补贴,都要并入工资总额的个人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税务机关的管辖范围,目前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做法。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09]3)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列支。即企业给职工发放的防暑降温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四)工作服支出的税务处理 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二条规定:“企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由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工作时统一着装所发生的工作服饰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作为企业合理的支出给予税前扣除。”如果在商场统一购买作为福利性支出发给职工的服装,应作为职工福利费用支出的同时还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九、解除劳动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和买断工龄获得一性补偿支出的涉税处理

(一)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职工与企业解除用工合同、提前退休、内部退养、买断工龄从企业取得的一次性补贴,都与企业的经营有关,这笔支出是可以在企业的所得税前扣除的。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的处理(财税[2001]157号)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为:以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计算。”

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经济补偿金数额-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实际工作年限×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际工作年限。公告2011年第6号第一条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正式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个人,按照统一标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员支付一次性补贴,不属于免税的离退休工资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当月工资、薪金与一次性收入实行分别计税,两者适用的费用扣除标准也不一样。个人因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而取得的一次性补贴收入,应按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所属月份平均分摊计算个人所得税。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一次性补贴收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的实际月份数。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一)工作年限满30年的;

(二)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

(国税发[1999]58号)规定,实行内部退养的个人在其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除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企业租用个人私家车的财税处理

企业租用职工私家车,签订协议的,汽油费、过路费和停车费允许在税前扣除;而保险费、修理费不能扣除。若没有签订协议,上述费用则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单位反租职工个人的车辆,并支付车辆租赁费的基本做法是:单位向职工个人租用车辆,并签订租赁合同,出租车辆的个人向税务机关开具租赁发票并缴纳营业税后,租车单位以税务机关开具的租赁发票列支费用。在这种方式下,单位支付的租金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单位应在与员工签订车辆租赁合同时,约定使用个人车辆所发生的费用由公司承担。对应该由员工个人负担的费用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例如车辆保险费、维修费、车辆购置税、折旧费等都应由个人承担。因此,企业在这方面一定要核算清楚,否则将存在税收风险。出租方为本企业职工,并且签订了租车协议(需贴印花税),缴纳个人财产租赁所得税;若无租车协议,则需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出租方为非本企业职工,则所有费用均按劳务报酬缴纳个人所得税。

(国税函〔2009〕3号)的规定,企业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在职工福利费用中列支。在这种方式下,单位在费用中列支的给个人报销的金额即是个人收入金额,应并入报销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扣缴个人所得税。

十一、会议费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一)会议费的税务处理

对纳税人内发生的会议费,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准予扣除:

1、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目的及参加会议人员花名册;

2、会议材料(会议议程、讨论专件、领导讲话);

3、会议召开地酒店(饭店、招待处)出具的服务业专用发票。企业不能提供上述资料的,其发生的会议费一律不得扣除。对会议费的入账问题,如果是离开公司到异地开会必须要把会议邀请函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如果是在公司所在地的酒店或宾馆或者在公司的会议室开会,则需要提供会议文件,会议材料、签到记录作为重要的法律凭证。

(二)培训费的税务处理

培训费发票必须是有教育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出的培训费发票,否则只能开会议费的发票。

十二、工会经费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

(一)工会经费的税务处理

(国税总局2011年公告第30号)明确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

(国税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差旅费的税务处理(财办行[2011]36号)规定,副部长级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含随行一人)可以乘坐商务座,并按照商务座车票报销;正、副司(局)级人员可以乘坐一等座,并按照一等座车票报销;处级及以下人员可以乘坐二等座,并按照二等座车票报销。

(财行[2006]313号)规定,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单位司局以上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单位级别在司局级以下的,需经本单位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副部长以及相当职务的人员出差,因工作需要,随行一人可以乘坐火车软席或轮船一等舱、飞机头等舱。有关差旅费的规定如下表,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但应制定企业自身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十三、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务处理

(一)允许加计扣除的具体费用

(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在一个纳税中实际发生的下列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二)不得加计扣除的费用

对下列按照财务核算口径归集的研究开发费用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1、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人工费用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2、用于研发活动的房屋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仪器、设备、房屋等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不含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

3、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设备调整及检验费,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

4、研发成果的评估以及知识产权的申请费、注册费、代理费等费用;

5、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包括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外事费、研发人员培训费、培养费、专家咨询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用等;

6、在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时,企业研发人员指直接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在职人员,不包括外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

7、(国税发(2008)116号)第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计算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的,可按下述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1、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2、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3、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在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终了进行所得税申报时,再依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四)企业集团内研发费用的处理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的规定,企业集团内的研发费用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提供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费不得加计扣除。

(五)结论

1、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支出必须是上述文件正列举的八大项目,未列举的研发费支出不得加计扣除。企业研发部门的差旅费、除工资薪金支出以外的应付职工薪酬、兼职研发人员的工资薪金等支出均不得加计扣除。

2、技术开发费中如果包括财政拨款,由于财政拨款属于不征税收入,其相应的支出也不得扣除,也不得作为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计算基数。

3、只要是符合政策条件的研发项目,即使失败也可享受加计扣除;至于进项税的抵扣问题,这里只从理论上分析如下: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结果是为了形成知识产权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转让是计交营业税,为非增值税业务,从这个角度看其进项税额不可抵扣(类似于工程建设所用材料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当然形成的知识产权若是企业自用于生产,从这个角度看又可抵扣。

4、(国税函[2009]98号)第八条的规定,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部分已形成企业亏损,可以用以后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十四、业务招待费用的纳税调整

(一)业务招待费的列支范围

税收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在实践中,通常将业务招待费的支付范围界定为餐饮、香烟、水、食品、正常的娱乐活动等产生的费用支出。税法规定,企业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不得将业务招待费挤入会议费。

在税务执法实践中,招待费具体范围如下: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宴请或工作餐的开支、赠送纪念品的开支、发生的景点参观费和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发生的业务关系人员的差旅费开支。一般来讲,外购礼品用于赠送的,应作为业务招待费,但如果礼品是纳税人自行生产或经过委托加工,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标记及宣传作用的,也可作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仅限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招待支出。

(二)股权投资企业计算业务招待费的基数 国税函[2010]79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计算基数仅包括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三项收入,不包括权益法核算的账面投资收益,以及按公允价值计量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既然视为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样可以作为广告宣传费的扣除基数。

(三)公司开办(筹建)期间业务招待费的处理

公司在开办(筹建)期间没有取得任何销售(营业)收入,发生的业务应酬费、广告宣传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由于企业在筹建期未取得收入的,所发生的广告和业务宣传费应归集,待企业生产经营后,按规定扣除。业务招待费则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业务招待费”中列支的外地客商到本厂采购产品时参观本地景区的旅游费用可以扣除。

招待费主要包括餐费、接待香烟等用品、赠送的礼品、土特产品、旅游门票、正常的娱乐活动等项目,企业应准备足够有效的材料来证明与生产经营有关,并同时保证业务招待费用的真实性,越客观的证据(公司关于接待外地客商的通知,接待的行程)越有效。企业列支的招待外地客商的旅游费用,属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按税法规定的比例在税前扣除。

(五)企业购买高尔夫球会员卡招待客户使用,缴纳的会员费是否可在税前扣除? 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根据此规定,企业支付的高尔夫球会员费,如果是满足公司管理人员日常休闲娱乐,属于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出,应由职工个人负担,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确属于用来联系业务招待客户使用的,可作为业务招待费处理,并按照税收规定扣除。

十六、教育经费的税务处理

(一)教育经费的列支范围

(财建[2006]317号)明确了职工教育经费的范围,包括:1.上岗和转岗培训;2.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3.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5.特种作业人员培训;6.企业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8.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9.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10.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11.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

(二)教育经费的三种税前扣除限额

1、一般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2、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的处理

(财税〔2008〕1号)第四条的规定,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国税函[2009]202号)第四条规定:软件生产企业应准确划分职工教育经费中的职工培训费支出,对于不能准确划分的,以及准确划分后职工教育经费中扣除职工培训费用的余额,一律按照《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比例扣除。

3、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教育经费扣除限额

根据国办函〔2009〕9号文件和财税〔2009〕63号文件规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三)应注意的几点

1、单位批准参加继续教育以及政府有关部门集中举办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所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

2、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学习权利和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应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重点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

3、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费用应由个人承担,不能挤占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4、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境外培训和考察,其一次性单项支出较高的费用应从其他管理费用中支出,避免挤占日常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支。

5、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的费用,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支出。

十六、利息费用的财税差异与纳税调整

(一)三种票据贴现利息费用的涉税处理

1、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的税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贴现息应计入“财务费用”。

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向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A、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的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组织;B、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C、提供与其直接前手之前的增值税发票和商品发运单据复印件。

基于以上政策法律规定,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计入“财务费用”的贴现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申请票据贴现的持票人与出票人或者直接前手具有真实的商业交易关系,否则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2、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贴现息的的税务处理(国税发[2008]80号)规定:“企业取得的发票没有开具支付人全称的,不得扣除,也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申请退税。”(国税发[2009]114号)规定:“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国税发[2008]88号)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税前扣除凭据。”

根据这些税法规定,开出商业汇票,并合同约定承担对方票据贴现息,虽然获得对方给予的银行票据贴现凭证,但贴现凭证上不是开出商业汇票人的名字而是持票人的名字,是不可以税前扣除的。

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

基于以上政策规定,在销售业务中,销售方收取采购方承担的销售方(持票人)向银行申请票据贴现利息是一种价外费用,应向采购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依法缴纳增值税,采购方凭销售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销售发票进成本就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3、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的贴现息的税务处理(银行[1997]393号)第六条规定:“银行是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中介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不得作为中介机构经营支付结算业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作为未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主体从事支付结算业务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所产生的贴息支出不允许税前扣除,并且向中介机构申请票据贴现是没有发票的,平常只开收据,当地税务局也不会给申请票据贴现的人开发票。基于以上政策分析,汇票持有人向非金融企业贴现票据所产生的贴现利息,是一种违法支出,是不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的。

(二)关联企业间借款利息费用的税务处理

1、企业向股东或与其他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借款数量不能超过其在企业的投资额的2倍。

2、应签定借款合同,并取得税务局代扣的利息票据。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其利息支出在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A.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B.企业与个人之间签订了借款合同。

企业向无关联的自然人借款支出应真实、合法、有效,借出方个人应按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并开具相应的发票,支出利息方应取得该发票才可以在税前扣除。

3、履行关联借款的申报

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借款需要在《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融通资金表中反映。(国税函[2009]777号)

4、企业向关联企业或投资者或公司股东借款,必须按照市场价值支付利息。

即若借贷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利息收入并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5、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别的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企业将银行借款无偿转借他人,实质上是将企业获得的利益转赠他人的一种行业,因此税务部门有权力按银行同期借款利率核定其转借收入,并就其适用营业税暂行条例按金融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且公司将银行借款无偿让渡给另外一家公司使用,所支付的利息与取得收入无关,应调增应税所得额。

6、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国税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的规定,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三)企业向银行借款再分配给下属关联企业使用的税务处理

1、营业税的处理

(财税字[2000]7号)第一条规定:“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 第二条规定:“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国税函[2002]837号)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的部分,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该文件将统借方由集团企业扩大至其他成员企业。

按照上述文件的规定,下属各公司向集团公司拆借统借来的资金并支付利息,满足以下3个条件就可全额扣除:一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二是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三是借款符合统一借款的概念。也就是说,不论下属公司向集团公司借款多少,只要满足以上3个条件,支付的利息就可全额扣除,而不被视为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统借统贷不受财税[2008]121号文件关于关联方债资比例的约束。

第三篇:所得税汇算清缴审计(模版)

所得税汇算清缴审计1、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12月份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未经审核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缴款书、所有季度纳税申报表及税票、发票使用情况汇总表。

2、科目余额明细表---列至最末级。

3、损益类科目总账以及明细表。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明细。营业收入以及营业成本、生产成本按照月份提供明细,2010年1月收入明细。

4、2009年、2010审计报告以及调整分录、2009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报表。

5、银行对帐单(全年或年末)复印件及银行余额调节表;现金盘点表;存货盘点表、固定资产盘点表。

6、业务招待费明细(按月列明)、广告费及业务宣传费(按月列明)、福利费明细、教育经费明细、工会经费明细、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表。

7、销售成本倒扎表,应付账款帐龄分析表,其他应付账款明细帐龄分析表,存货差异分摊表。

8、1—12按月份公司人员人数及工资表以及五险一金计提比例。

9.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合同复印件。

10、公司章程、验资报告(含增资报告)、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如有变更,需提供变更前后的。技术监督局代码证书、银行开户许可证(核准件)。

11、如为特殊行业,需提供特殊行业执行的相关行业会计制度。(可选择提供)

12、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13、如享有税收优惠政策,需提供减免税相关批文。

14、如有已经报税务机关备案的税前扣除项目,需提供相关项目复印件。

15、如有重要经营合同需提供:如房租合同、供销合同、大额买卖合同等。

16、如有关联企业,需提供关联企业名单。

17、如上一有审核报告,还需提供上一中介机构出具的纳税鉴证报告。

18、如为高新技术企业,需提供高新技术企业审批表。

第四篇:农发行重点建设基金项目相关要点解读[模版]

农发行重点建设基金项目相关要点解读

基金的管理方式

基金是独立法人,实行“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以及“保本经营”。基金日常运行和投资管理等以合同形式委托农发行管理。基金公司未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农发行相关部门和机构根据有关制度规定履行管理职责“明股实债”,农发行按照类信贷业务方式实施管理,投资管理坚持“独立评审、自主决策”。

基金投资项目的运作方式 三种主要方式:

1.目前主要模式为项目资本金投入(股权投资)

2.股东借款方式,限定为特定条件,为补充方式

3.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基金方式,暂不推行

项目资本金投入(股权投资),指基金公司投资入股项目法人注入项目资本金,按照投资合同约定期限向股权受让方转让所持股份,从而收回基金投资的运作方式。项目资本金投入方式

由农发行发放投资资金并取得股权给项目法人,再由项目法人支付投资收益给农发行,其次回购主体向农发行支付回购资金,最后农发行向回购主体转让股权。农发重点建设基金项目调查要点 基金项目调查目的:在确保项目合规、投资安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履行尽职调查职责,提出基金投资具体建议。按照基金运作方式,调查目前主要为项目资本金投入方式。项目资本金投入方式(三个方面)项目方面

(1)项目须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我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梳理提出的具体项目清单。

(2)项目须正式取得投资、环保、土地、规划、安全等主管部门的审批(核准)文件,尤其是涉及安全生产评估的项目,必须通过国家安监部门的相关安全生产评估。

(3)确定资本金缺口。分析项目资本金的构成及来源、核实项目资本金缺口,基金投资须控制在国家相关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核准、备案)的项目资本金额度之内,占比不得超过有关部门核定的对项目资本金和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要求。

(4)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合理测算项目收益水平,项目全部投资收益率,原则上应高于4%,确保基金投资安全有保障。

依据发改委的要求,基金投资项目主要为具有一定收益水平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项目收益适中,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5%。具有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可以保证投资协议中约定的投资收益。

(5)合理确定基金投资期限,投资期限应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项目投资回收期限相匹配,一般不要超过10年,数额较大的原则上最长不得超过20年。投资期限指基金第一次投入至基金最后收回的期限,包括宽限期和还本期。基金期限需与专项债券发行期限相适应,目前债券期限为10年。可采取到期一次回购或分年逐年回购的方式。

项目法人方面

(1)主体合法性,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要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贷款卡等证照是否合法有效。(2)是否具有国家规定的承担项目融资或建设(运营)的相关资质和能力。

(3)项目采取特许经营方式运作的,项目法人是否取得特许经营权。(4)评价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信用状况,反映项目法人是否存在不良信用记录,项目法人的资产负债率原则上在80%以下(含),且上一实现盈利(新设法人除外),具备财务可持续能力。(5)评价公司未来经营状况,评判项目法人按照投资合同约定支付投资收益的能力。目前按照年利率1.2%测算,依据合同项目法人不能支付时,由地方政府或回购主体补足。回购主体方面

(1)两类回购主体:第一类是县级以上(含)地方政府,第二类是受地方政府委托、经营管理规范、资本实力较强,且须为地市级以上(含)政府投融资公司或其所在区域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的县级政府投融资公司。

(2)回购主体评估重点:回购意愿是否真实;回购能力是否充足

(3)a.股权回购主体、项目法人股东出具书面材料,评价该材料是否具有明确的同意基金公司投资入股项目法人及约期回购或其他股权退出方式的安排。

b.股权回购价格实行“平进平出”原则,确定为标的股权对应的实缴出资额。

c.对约期股权回购项目,要分析回购主体财力或财务状况,合理评价其回购能力,协商确定回购约定期限和分期回购金额。

d.合理评价回购能力的方法:地方政府作为回购主体,评价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可参照地方政府最高融资额度的分析方法;公司法人作为回购主题(不建议),以当前经营与财务状况为基础,合理预测公司法人的未来财务状况。

(4)合理评价回购能力的三点原则:优先选择地方政府为回购主体,第二类主体的回购能力不足的,须由县级以上(含)地方政府出具文件明确由其安排资金进行补足。须严控实质性风险,必要时应要求项目法人或约定的股权回购受让方提供抵押或保证等担保,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5)股权回购的时间安排(重要的可选择项),采用一次性回购或逐年回购方式,重要的谈判条款,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以协商一致为原则,合理确定回购期及每期回购金额,编制股权回购计划表。农发行基金审批后事项 签订投资协议

投资协议由四方组成:1.承载主体;2.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公司;3.承载主体控股股东;4.回购主体。开立专用账户、资金到账

承载主体在当地农发行县支行开立资金专户,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公司将已审批的资金转入专户。落实投前条件

因部分项目在申报审批过程中行政手续不全,需落实。如:未取得环评审批文件、消防手续等。支付使用和变更企业章程、营业执照

资金支付使用和变更企业章程、营业执照可以同时进行。

企业章程修订案报总行盖章后,到工商部门变更营业执照及公司股权份额。

资金支付使用要有明确的支付依据,如:施工许可证、合同、中标通知书以及履行相关程序的支付通知书等。投资收益的收取时间

农发行重点建设基金自到账之日起计收投资收益,收益收到时间为按季。收益按投资额度的1.2%(年)计算。即:3月21日、6月21日、9月21日和12月21日。重点项目告知

农发行不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事任免及利润分红。但作为股东之一,在企业有重大事项发生时,应予以书面告知。资金退出

根据投资协议约定的回购时间,由回购主体按期回购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公司所持有的股份。

注: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按照“平进平出、不考虑股本溢价”的原则,实施原价退出机制。

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项目法人为民营企业的问题

民营企业只能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股权回购主体限定为地方政府;原则上不考虑“投贷结合”;从严把握项目合规性要求;从严加强投后资金监管,切实防止恶意骗取投资、贴息等行为。担保方式的适用问题

须严控实质性风险,必要时应要求项目法人或约定的股权回购受让方提供抵押或保证等担保,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对于地方政府做为回购主体,一般不采用担保方式。

第五篇:所得税司2009工作要点

所得税司2009工作要点

2009年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主题,按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工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税务系统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会议提出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继续贯彻落实个人所得税“四一三”工作思路和社会保险费“十六字”工作方针。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完善和落实所得税政策,大力组织所得税和社保费收入,进一步推进所得税和社保费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做好全年各项工作。

一、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一)做好收入计划的确定和分解工作。根据2008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收入完成情况,配合收入规划核算司研究提出2009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收入计划。、(二)跟踪各地收入组织入库情况。在继续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基础上,按月跟踪各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对完成收入计划较慢的地区,实施重点督导,确保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三)深化收入分析预测工作。在坚持按月收入分析的基础上,拓宽分析数据来源渠道,进一步改进收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深化按行业、按经济类型、按地区的细化分析,通过收入分析发现征管漏洞,改进和加强征管。继续做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征管措施等因素对收入变化的影响。深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增长下滑趋势、金融危机、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的分析预测工作。加强对暂免征收利息税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等减收因素的分析,重视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制度取消后对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的预测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性措施,进一步规范社保费征收工作,保证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保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探索所得税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收入入库工作。研究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行业和企业的分级跟踪管理制度,探索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指导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月度收入分户台账管理。

二、进一步研究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

(五)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管理。会同财政部研究制订非营利组织管理办法,规范非营利组织减免所得税的制度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所得税加速折旧管理办法。做好税收优惠政策的解释指导工作,研究制订相关管理办法,税收优惠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切实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六)研究完善涉及纳税人界定相关制度。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研究制订实际管理机构具体判定标准。会同国际税务司,界定对外国企业驻华代表机构纳税义务、研究

非居民企业在境外取得财产转让收益征免税管理以及特殊纳税体(如信托、创投、QFII等)的征免税问题等。

(七)完善收入确认相关制度。研究制定非货币性收入公允价值方法和特殊交易的收入确认方法,明确其他不征税收入的范围和确定原则,切实加强收入的税收管理。

(八)进一步规范税前扣除政策。研究制定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与收入无关支出区分的原则和方法,细化完善资产计税基础和税前扣除政策。

(九)研究完善特殊事项和特殊行业的所得税政策。研究完善共同控制资产和共同控制经营的所得税政策。完善细化金融衍生产品所得税、股份支付的税前扣除等金融行业和金融工具所得税政策。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管理费(服务费)税务处理,研究制定矿业行业和其他特殊行业税收政策。

三、强化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十)做好企业所得所税征管范围调整的落实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方案,协调各地国、地税机关做好征管范围调整的沟通和配合工作,密切关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十一)做好起草企业所得税管理规范和行业操作指南工作。研究起草企业所得税管理规范,广泛征求意见,成熟后下发执行。及时了解《企业所得税行业管理操作指南》的执行情况,不断加以完善。研究制定其他行业操作指南。

(十二)做好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工作。加强企业所得税预缴征收工作,确保税款均衡、足额入库。跟踪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贯彻落实情况,及时研究完善。研究制定下发企业所得税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会同国际司下发关联企业交易情况表、特别纳税调整情况项目表。整合原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制度和办法,研究制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修订下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修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组织完成2008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在汇算清缴相关事项审计鉴证工作中的作用,做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统计、总结的通报工作。

(十三)研究完善企业所得税分行业征管办法和纳税评估。对金融保险、建筑安装等行业完善相关征管办法,加强对各地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研究推进全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十四)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调查了解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提出解决的办法。加强对国务院批准的合并纳税企业的审核和管理。

(十五)研究完善企业所得税后续征管问题。加强高新技术认定、集团分摊技术开发备案管理,非营利组织免税审核、非执行核定征收行业划定等后续管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新税法实施后的有关征管问题,及时加以明确。

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

(十六)做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研究工作。按照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切实加强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工作,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相关改革方案的修改、完善和数据测算等工作。积极研究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应急预案。

(十七)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积极研究商业养老保险延迟纳税个人所得税政策及在有关省市试点的实施方案,明确企业年金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规范外籍人员取得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研究完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政策。修订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明确股权奖励(包括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等)收入个人所得税政策,完善资产评估增值和有关股权转让所得特别是低价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政策。明确采暖费等补贴征免税政策。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政策。明确农垦企业职工承包收入征免税政策。根据国民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或制定相关个人所得税政策。

五、做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

(十八)做好2008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工作。以自行纳税申报专项检查为突破口,抓住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加强宣传,优化服务,完善目标考核,确保2008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自行纳税申报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十九)积极推进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工作。通过对各地的督导,必要时采取检查、通报、考核的方法,抓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落实,在2009年底全面实行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堵塞征管漏洞,保证收入增长。

(二十)切实加强非劳动所得的征管。总结各地近年来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一些行之有效的特色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在加强对传统高收入行业管理的同时,着重加强对医院、重点学校、中介机构的征管,堵塞征管漏洞。主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作,研究加强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措施。利用财务报表比对分析,查找股东分红信息,加强股息、红利所得征收管理。加强拍卖所得、偶然所得等的征收管理。严厉查处以发票冲抵个人收入偷逃个人所得税行为,防止税款流失。

六、加强社保费的征管工作

(二十一)做好社保费征收的扩面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围绕《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做好社保费征收扩面准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指导重点地区进一步理顺和完善社保费征收工作。

(二十二)进一步加强社保费征管。继续推进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工作。理顺社保费征管体制,坚持以法制化、规范化推动社保费征管制度的完善。继续做好社保费基础工作,督促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好社保费数据信息化管理工作。督导各地并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全国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检查。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农村改革政策的发展,解决社保费收入缴入国库问题,建立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机制。组织各地进行互动和经验交流。有条件的地区适时开展缴费评估工

作。落实好中央关于社保费缓缴工作的有关政策。

(二十三)大力做好社保费征管的宣传、培训工作。争取与报社和出版社及相关媒体协商,通过此类媒体介质使各部门了解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工作动态。抓好社保费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十四)做好企业所得税相关管理软件的业务需求编写工作。按照“金税”三期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在纳税申报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审核审批、汇算清缴、纳税评估、分类管理等环节的业务需求。根据下发的企业所得税业务政策和征管文件,研究完善总局征管系统业务需求。

(二十五)完善、推广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深入研究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存在的问题,做好汇算清缴信息系统升级及企业端纳税申报软件开发、推广应用工作,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电子申报。在2008年试点的基础上,总结使用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的经验,下半年推广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跨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管理工作。

(二十六)大力推广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将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作为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推广进度和时间表,加大对各地推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研究解决推广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加大推广应用力度,逐个突破难点,为个人所得税征管奠定坚实基础。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做好培训、会议组织工作

(二十七)做好培训工作和各类会议组织工作。多方位组织所得税和社保费有关政策、征管政策培训,加大所得税人才培养力度,建立所得税和社保费人才库,为完成好各项税收任务提供人力保障。组织完成计划内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全国会议。

(二十八)做好日常工作。完成日常文件运转、意见汇总(答复)、人大代表意见回复、税务年鉴编写、会议纪要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下载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发行2008年所得税审计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往来款项审计要点

    往来款项的审计要点 1,一般情况下是函证,挑选大额的。 2,但是函证对方不一定会回函。抽凭检查一下 首先要看一下往来性质,如果觉得异常,抽凭并让企业提供支持文件, 大额的一定......

    离任审计要点[精选]

    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审计方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一项审计,又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当前,进一步搞好企业......

    棚户区审计要点

    棚户区改造审计要点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由于拆迁补偿、土地出让等涉及利益巨大,受制于制......

    审计财务检查要点

    审计财务检查要点 1、 财务基基础 (一)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合法、合规、合理,有无弄虚作假、贪污盗窃、铺张浪费等违法乱纪行为,会计凭证的内容是......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一、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前,应认真学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 二、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企业或者承办审计业务的社会审计组织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工......

    北京2011所得税亏损审计资料清单

    北京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电话:***010-52893853 2011北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需提供资料清单: 一、会计资料: 1、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12月份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未......

    工程审计的要点(合集)

    工程审计的程序、内容和控制 工程审计是专业审计人员通过行使独立审计职权,检查工程建设各基建环节的管理是否合规合法、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和相关规定的贯彻执行情况等,通过检......

    国企审计注意要点

    近年来,随着企业转改制工作的全面实施,我市国有企业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制造领域,国有资本基本退出,民营及外资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也呈现国退民进的局面。与此同时,为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