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检警一体化的办案模式的思考
为适应检察工作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的检察制服的服装式样趋于文职化,对犯罪嫌疑人的威慑作用有所降低,给检察官在办案中执行强制措施和自身安全保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的一支带有武装性质的应急力量,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检警一体化,对于保障检察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检察机关内部实施检警一体化的内涵 检察机关内部实施检警一体化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开展具体的侦查工作和履行法定职责。具体表现为:检察官在办案时可根据需要向警务部门申请派警,警务部门经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即派警上案。法警上案后即按照检察官的指令履行保护检察院直接侦查的犯罪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协助执行其他强制措施,协助追捕逃犯;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参与执行死刑临场监督;负责检察机关专门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职责。法警在办理侦查案件时,除担负属司法警察的全部职责外,还应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协助收集、调取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或证人,跟踪嫌疑犯追捕逃犯,协助扣押赃款、赃物等犯罪物品。
二、检察机关内部检警一体化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司法体制的改革,对检察官的要求应是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专家型、精英型,检察官队伍量少质高是必然。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履行法律监督和控诉权,那么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时,具体的侦查工作是不是都要靠检察官去做呢?作为人民警察警种之一的司法警察可否从事具体的侦查工作?《人民警察法》第18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分别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职权。”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所规定的法警职责,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属于侦查的范畴,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依法参与检察活动,参与具体的侦查工作,履行其职责也是法定之事。从国外来看,许多国家把对刑事案件的具体侦查工作交给刑事警察。就是赋予了检察官有自行侦查刑事案件权力的国家,其具体的侦查工作也是由司法警察去完成的。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正在进行检察改革,对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作为检察人员之一的司法警察如何定位?是否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开展具体的侦查工作呢?结合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责、任务,认真研究司法警察的职业特征,分析了检察机关在办理自侦案件中所面临的形势,检察机关内部实行“检警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势在必行。“检警一体化”,是指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在检察长或主办案件检察官的统一指挥下,司法警察与查办案件的检察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实现侦查计划,完成侦查任务的一种办案模式。实行“检警一体化”不仅要求司法警察既要熟练自身的职责和技能,又要懂得侦查的程序和方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司法警察履职单
一、被动工作的局面,使司法警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内容是:
1、案件侦查由检察长或主办案件的检察官统一指挥,包括侦查决策,制定侦查方案,人员组织,决定采取强制措施;
2、司法警察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协助侦查活动,配合参加讯问、询问、搜查、扣押、勘验、检查,配合公安人员执行强制措施;
3、司法警察承担与办案相关的所有事务,确保检察官集中精力突破案件;
4、实行三人编组结构,即一名检察官、二名司法警察或二名检察官、一名司法警察为一办案小组,既增强了办案力量,又锻炼了司法警察队伍。实行“检警一体化”这种办案机制,一是提高了办案效率、降低了办案成本,在“检警一体化”工作中、检察官从繁的侦查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侦查方案,研究案件的突破和质量的反关上。司法警察按照检察官的要求履行职责,协助搜集、调取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或涉案当事人,追捕潜逃的犯罪嫌疑人。检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使办案的效率、质量和人、财、物的节约都得明显提高。二是在“检警一体化”中由于司法警察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工作,对案件情况比较了解,对被看押对象的基本情况熟悉,能做到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当在办案过程中发生暴力对抗时,由于司法警察编入办案小组,在第一时间内便能发挥警察优势的特殊作用,确保依法办案和办案安全。
三、增强检警一体化意识,充分发挥法警的职能作用
目前,我们不少检察院的法警作用发挥得不好,工作中检警不分、以检代警现象较为普遍,与法律和高检院有关规定不相符。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法警工作,增强检警一体化意识,进一步发挥法警的职能作用。
首先,要充分认识法警的职能作用。
第二篇:关于基层经检办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经检办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执法的内容、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工商的执法地位、执法能力、执法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执法工作机制尚没有完全确立,职能转换尚没有到位,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执法办案模式。此外,还存在着执法观念、执法手段、执法队伍法律素养欠缺等诸多不适应之处。
我们讲强化办案力度,不仅仅是对罚没力度的追求,更应是一种有效履行执法职责的思路。在多年的办案实践中,本人认为目前基层执法在存在着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执法体制不完善
1.目前基层分局执法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分局没有真正建立起经检中队,分局的办案人员是由基层分局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没有相对固定的执法办案人员,虽然上级要求人人会办案,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提法有些不太现实的。
2.执法办案体制不顺畅,实际工作中,市局、县局、基层分局相对独立,各自为战,加上这些年来上级的考核导向,各自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互相争案源,有时候对一家企业有好几个办案机构几乎同时进行检查,造成了上下矛盾、左右冲突。另外上级对下级的指导职能形同虚设,没能有效整合办案力量。
二、人员素质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唯钱办案意识长期存在。多年的收费体制以及唯数字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在事实上已经造成唯钱办案的执法办案意识,这种意识影响我们十几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特殊的办案意识,培养了我们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意识指导下,部分办案人员执法手段单一,法制意识淡漠。这种意识如不能引起上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必然要影响今后工作的深入开展。
2.执法办案的专门人才严重缺乏。事实上,我们工商部门不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人才充实到执法办案的队伍中来,导致了办案专门人才的缺乏。
三、在查办案件类型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多年来基层办案都是以完成数字为目标,加之受执法人员的数量、执法人员的素质、办案经费的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办案中过多地要考虑办案成本,尽可能多地去办一些成本很低,罚没款容易入库的案件,导致处罚主体以个体户居多,而对大中型企业的执法,对商业贿赂、“二虚一逃”、需要外调的案件则尽量不去问津,影响了对执法领域的拓展。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调整办案机制,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工作力度。
首先要充实完善基层分局经检中队,办案人员由县局从分局长推荐的、业务比较熟练及拟培养为办案人员的新进公务员中选拔;理清县局和分局在执法办案中的职责分工,改变局机关对基层办案指导可有可无的现状,县局经检大队则应立足专业办案队伍这一定位,充分发挥其执法力度较大、人员素质交稿和办案经验较丰富的优势,重点开拓在本辖区具有导向性的新型案件,多办基层分局难办或办不了的案件。县局则赋予经检大队对本辖区办案工作具有组织、协调、督查的职责,从而做到协调督促到位、指导培训到位、经验推广到位。
其次,建立办案联动机制。随着办案要求的不断提高,案件查处工作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为提升执法办案效率,必须建立紧密型联动机制,形成市局、县局、基层分局三级办案联动机制,对影响力较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下级查处有困难的重大案件,上级局应接受办案单位的申请,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协助和指导,以进一步加大案件的交办、联办、督办力度。建立有效的突发案情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基层分局应保证在任何时候尤其是非工作时间,能于一定时限内集中一定数量的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应付突发性的制假售劣、传销等大要案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群诉群访事件,进一步提升执法办案工作效能。
第三,建立办案交流机制。经济违法行为大多具有共存性、关联性,一个地方的违法行为往往可以在同一时期内在另一个地方发现,为有效挖掘案源,预测案发态势,协调办案步调,建立办案交流例会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执法交流平台,重点交流各地有推广价值的办案经验,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回顾和通报典型案件,找出当前执法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这一制度,一方面可以掌握经济违法近期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异地同类的、苗头性、倾向性的违法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执法对策;另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对系统执法办案工作的协调指挥功能,强化对基层执法工作的督促,更好地整合执法资源,确保全市各个阶段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二、制定办案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为工商执法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撑。
强化培训指导,着力抓好基层办案队伍素质建设。法律法规再完善,办案手段再强硬,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工商执法人员去实施,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还是一句空话。要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配好素质高、业务精的执法办案领导班子基础上,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强化办
案指导,全面提升一线执法办案人员的办案水平,提高执法办案能力。一是组织业务培训。建立分级负责、分类培训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召开座谈会、答疑会以及办案经验交流等途径,采取案例剖析、以案说法、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解决执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突出从接触案件线索开始到整个案件办结中的程序、具体操作要求及办案技巧等。可以请系统内的一线办
案骨干进行现身说法,使大家从身边的案件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也可以邀请上级局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法院等专业部门同志进行授课辅导,做到有理论、有针对性地指导办案实践。二是加强服务指导。在强化执法培训的同时,还应紧贴基层的执法办案工作实际,加强办案层面的指导服务。一方面加强面上执法工作的协调,对内重点协调好交叉地域的案件管辖,防止出现执法“盲区”和多头办案现象;对外重点协调好与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关系,清除执法阻力,化解办案矛盾,为基层营造良好的执法办案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具体办案工作的指导服务,挑选不同类型的基层分局作为样板,建立经检、法制等部门负责人基层联系点,通过走访了解、指导办案、排解困难等形式,及时了解执法办案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基层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通过具体的指导帮助,以点带面,做到服务一个,指导一批,帮助一个,提高一片,真正体现为基层服务,为办案服务。三是每年定期举办实战中的执法大练兵活动,组织本局所有的办案人员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在全县查处案件。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办案人员之间的相互切磋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对办案人员的一种检验,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四是严格办案纪律。要进一步强化执法干部的垂直意识、执行意识和组织观念,加强廉洁自律和依法行政观念,坚决克服特权思想,严格依法办案,杜绝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现象,实现对行政处罚过程的动态监管,加强对执法人员日常检查、立案查处、自由裁量、罚没物品、处罚执行以及申诉复议等各环节的全程化监督。坚持集体定案,做到执法公开,逐步实行重大执法公示、处罚结果公布、大要案回访等制度,体现透明化、人性化的办案理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的工商执法办案队伍。
三、做好基础工作,积极探索执法工作“办大案,抓要案”的思路。
实际工作中不是没有大案要案,也不是没有发现大案要案,而是很大程度上存在急功近利、畏难情绪以及患得患失的想法。一方面局领导在人员、设备、经费的配备上应当适当考虑,使办案人员放开手脚能办、敢办大案要案。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执法办案情报信息网络建设,重视案件情报信息在整个办案过程中,尤其在查办大要案件中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培养和增进辖区社会各界对工商执法工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促使法人和公民及时举报和揭露经济违法;强化“12315”与执法办案单位的联系与衔接,利用举报投诉中心等信息平台,建立投诉举报信息分析制度,通过对来自社会的庞大的投诉、举报、咨询、建议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变成种类分析数据,实现对信息定量、定性、深层次的分析,提供办案导向服务,为拓展案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案件情报信息。
第三篇:对检察机关检警协作现状的理性思考
对检察机关检警协作现状的理性思考
检察机关检警协作提出以来,许多检察院就此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和创新,因检警协作中,牵涉到检察官与检察法警的职能分工和各自的职责要求,在实践中有诸多矛盾和不足,操作起来也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力支撑,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拟对检警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以资工作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法警单而不列,检警协作难有警力保障。
各基层院在形式上都设立了司法警察大队,但人员岗位并未单列,有队无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多数基层院整体人员编制有限,司法警察单列管理有名无实,在执行上存在诸多困难,在编法警挂靠政工、行装、办公室、监所等部门是常事。法警挂靠其他部门,岗位另有工作职责,各院自己设立的岗位工作考核只对岗不对人,法警的考核就不再是法警工作的考核,而是挂靠岗位的考核。在此管理体系下,形成警力分散的局面。法警不司法警之职,检警协作没有警力保障,检警协作就无从谈起。
2、法警职责不明,检警协作成了检警混作。尽管检警协作提出来有一定的时间了,但在大多数检察院领导心中,并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在实际工作中更是一团混乱。基于司法警察工作职责功能有限、对业务影响少、发挥的作用不大的情况,许多基层检察院,甚至是市级检察院,都把司法警察的自身职能淡化、模糊化,甚至抹杀了。认为司法警察就是看看嫌疑人、当一下检察人员的跟班,对法警职责根本没有清楚的认识。就连一些法警大队的负责人,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日渐淡化,而热衷于领导交办的各项非警务工作,有些司法警察大队的负责人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为跟着两局的人员办案就是检警协作,以为跟着公诉、侦监人员提审嫌疑人就是检警协作。一些工作积极的司法警察则包揽侦查、讯问、拘传、看守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务,把查办案件当自己的成绩,而荒了自己的职能。由此,检警协作成了事实上的检警混合办案,协调配合在哪里,自己的作为在哪里,许多检察法警根本没有方向,更谈不上具体的检警职责分工。
3、警力、素质有限,检警协作难有作为。
在基层检察院中,大多没有按要求的比例配齐司法警察,缺员比较普遍,部分检察院即使按要求的比例勉强配齐,但与日益增多的案件难成比例,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保障需要。如在基层院中,几乎天天有侦监、公诉部门提审嫌疑人,正常情况下,要专门安排两名到四名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而一般基层院也就四五名法警,有的法警还挂靠了其他部门,在两局的侦查工作中,侦查对象稍微多一点,警力就无法跟上去,这方面的检警协作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大多数基层检察院,包括小数市检察院,司法警察的来源主要是解决军转人员、内部没有司法资格的大龄干警和政府部门硬塞进来的非法律专业人员,司法警察的警务能力难免参差不齐,检警协作缺乏相应的警力支撑和素质保障,其结果可想而知。
4、协作关系不顺,检警协作缺乏制度支撑。
检警协作是检察工作实践中应有的命题,也是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不同岗位职能之间的内在要求,但具体如何操作,应当怎样达到高效协调运行,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可供执行。我国《刑事诉讼规则》468条中仅有4条涉及到司法警察,在程序要求上也是“可以有”、“或者由”司法警察参与执行,而不是“必须”、“应当”之类的语言表述,这就给司法实践带来随意性。《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履行职务规则》中,也仅对司法警察的性质、任务、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检警协作关系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近些年来,检察机关对检警协作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乏法定的、权威的制度支撑,导致各地做法不一,检警协作效果也很难统一测评和考核,在实践中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把检、警的职责摸糊化了,认为法警参与办案就是检警协作;有的甚至把协作当成了主办,挂检察官的名,行办案之实;有的则把两者条块化、机械化,呆板地执行用警规定,体现不出工作效率,等等。
二、实现检警高效协作的对策
1、强警固本,提高警务能力。
在检警协作上,司法警察的警务能力是否过硬是个关键,如果自身能力跟不上,检警协作就会出现软肋,检警协作的效率就不会高,甚至葬送检警协作的前程。在提高警务能力上,应突出岗位技能特点,在提高法警专业水平上下功夫。以法警安全保障主业为基础,着眼岗位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坚持把队员体能、技能培训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强化队列、押解、擒拿、射击等训练和各种警械器具的正确操作使用。
同时,要突出法律业务难点,在提高办案参与能力上下功夫。对于法警工作,执法的前提永远离不开法律规范,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法警教育永恒的主题。应一改过去法警练兵中“练”体不“念法”的缺点,突破法警法律素质不高的“软肋”,做到体能训练与法律业务同步提高。如把诉讼法与实体法相结合、检察工作和法警职业特点相结合、法警考核要求与办案操作实务相结,为法警开列法律业务学习“菜单”,要求每个队员明确法警法律职责,熟悉办案流程,理清法律分析思路,提高办案参与能力,努力让队员既成为办案安全的保障者,也成为办案业务“理手”。
2、理顺关系,提高协作质量。
检警协作既是一种协调配合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监督关系,司法警察在检警协作中应当坚持职能原则、法律原则和纪律原则,具体应强化两个协调配合。一是强化部门与部门的协调配合。改变过去法警部门单独作战的观念,注重警检合作,实行警检对接。如在安全防范上,办案部门针对办案情况应填写好《办案安全提示意见表》送交警队,法警据此了解案情,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身体状况和相关社会因素,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法警在对案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后,应填写《办案安全风险防控意见表》,与办案部门共同落实安保措施。对重大安全风险,则由部门间会商,共同研究化解方案等。二是强化法警与检察官的协调配合。在出警中注重法警与公诉、侦查办案人员的协调,既相互配合,也相互监督,改变“单兵种”作战局面。如侦查人员如发现法警在履行职责时有违法违纪行为或安全保障工作存在疏漏和不当的,则及时指出或报告有关领导。法警在参与办案过程中,凡发现办案检察官办案超时限、刑讯逼供、单人提审犯罪嫌疑人及涉案办事人员等违反办案纪律和安全规范要求的执法行为,也应及时指出或向有关领导反映情况,请求纠正等。
3、完善机制,提高协作效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怎样加强检警联,增强协作实效,制度是个关键。一是要建立制度性规范。对检警协作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把检警协作提升到制度的层面进行要求,加以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要建立程序性规范。对司法警察与检察官之间在办案中如何开展协作进行规范,具体到案,细化到人,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效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让检、警两方都能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应当干什么、怎么干,这样才能避免引发矛盾,减少摩擦,提高效率。三是要建立激励性规范。任何一个完美的社会管理制度,要得以实现就必须有行为约束,检警协作也应一样。检警协作是运行于检察机关的案件办理中的内部协作机制,尽管是一项内部工作关系,但关系到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更要面对当事人的检验,配合得好就会提高工作效率,配合不好就会影响工作质量和检察形象。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惩戒性规范,加大对检警协作中执行不力、配合不当或其他影响工作质量的情形应给予一定的惩戒,就能确保检警协作的健康运行,这样也才能确保协作成效。
第四篇: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李士凯
焊接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先进制造技术,目前既懂理论同时又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复合型焊接人才极为缺乏。汽车工程系焊接专业是学院2004年开辟的一个专业,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焊接人才。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焊接专业从建立之初就致力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的特点,并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交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要求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减少教学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进行焊接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首先,一体化教学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有机衔接,避免理论课与实习课脱节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对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往往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而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完全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保持一致性,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往往出现理论课与实习课间隔时间过长或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的情况,这都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间隔时间过长时,在学生实习前还得再次讲解已学过的理论知识,造成课时的浪费。当实习教学先于理论教学时,因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习起来不仅很费劲,而且也很难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实行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一体化教学是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专业理论课,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指导生产实习,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应明确专业课题的要求、重点、难点、工艺及实习设备情况,根据技能特点,编写课题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并在巡回指导时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了,教师的压力、工作量大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教师,促使教师努力钻研业务,苦练操作技能,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实训教学工作,结合当前焊接专业实际,就如何搞好焊接实训,提出以下几点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1.融合焊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最大程度的进行仿真教学,理论教室和实训中心应构成一体。
2.完善教学培训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应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课题,每个课题都具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应编写焊接一体化教材。按照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参照有关资料,对各门专业课进行有机整合,编写一体化教材。
3.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专题培训,并进行校外实习考察,积极开展焊接技术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水平。
4.增大培训力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必须要保证实训量。然而焊材消耗极大,应在保证实训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并在提高实习效率上下功夫。
5.进行焊接专业的文化建设。如举办微型焊接阅览室,使学生通过看杂志
了解焊接前沿动态,发展趋势;经常召开技能操作讨论会,使学生能进行经验交流;宣传焊接专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张贴壁画,宣传焊接劳动模范事迹,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等。
6.与校外企业联系,多给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进行焊接一体化教学要把握专业前沿动态,实现教学设备、教材的不断更新。作为一体化教师,应站在本专业的发展前沿,了解专业发展动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并将其及时添加到教学中。
进行一体化教学还应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化教学途径。焊接专业实习耗材大,如果能探索出“产、学、研”一体化化教学途径,如与企业合作等,不仅能有效解决材料消耗问题,还能使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第五篇:物业管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普遍存在的现象,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一体化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一体化正是符合了这一趋势的要求。如何通过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市场相对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日趋成熟,从1981年深圳的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物业管理也由当时的单一模式发展到了现在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市场的不断成熟也对高校的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多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企业一直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机制。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都提倡校企一体化的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建立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对企业和校方的双向参加都缺乏一定的奖励制度。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在选定校企合作的公司方面还会存在着私人感情和人脉关系的原因,是否能长期有效地合作下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上述的原因。校企合作现阶段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办学的主体当中。
2.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到校企一体化当中,学校缺乏对应的评价监督体制。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为学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私人情面及人脉的关系,不少的企业领导与校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所以会出现某些时候企业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过多,企业的负担加重,也导致了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实习的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不均衡,实习的内容不能得到完全落实的情况。有部分的企业接受学生的目的是在于能获取一定的廉价劳动力,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只是分配一些较为琐碎的工作,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培训学生,对于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的学生,并没有达到实习预期的目的。同时也由于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类型和规模都不一样,下分到每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学生的实践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企业的日常工作,看得多,实践少,而学校对此也缺乏一定的评价监督体制。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配套使用校企合作的教材,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实用性。但是在高职院校使用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材普遍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知识涉及较少,实际案例也不多,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现状研究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获评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在广西区内同类专业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是学院拥有最多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数量质量最好的专业之一。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物业及设备设施维修养护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开展校企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1.改革的目标:通过校企一体化建设,培养高端的物业管理人才,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力。
2.改革措施:
(1)构建校、系、专业三级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执行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决议、决策以及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层面的实施,系部校企合作的工作组负责校企合作在系部的开展工作,专业的校企合作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在本专业的实施。同时也明确了三层关系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为我院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校企一体化建设顺利实施。校企一体化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合作,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课堂、顶岗实习等方面来实现人才的培养。我院与广西区内十多家知名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协助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学校向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3)“校企一体化”阶段性实习及“2+1”培养模式。社会需要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扎实,更需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阶段性实习及“2+1”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①阶段性实习。第一阶段的企业实习是安排在第二学期,在学习了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一周的企业认知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物业管理的工作流程。第二阶段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6~8周的企业专业实习,以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采用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进一步地将所学过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薄弱的环节。第三阶段是安排在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进行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前两次的实习有所不同,这次实习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企业选配员工、学生寻求就业的机会。②“2+1”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实行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大
一、大二阶段集中进行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2+1”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以前单纯的实习,而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两个培育人的环境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2+1”这种校企一体化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正式领取毕业证之前积累了8个月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物业管理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为我院物业管理专业树立良好的口碑打下坚实的基础。
(4)根据市场需要及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培训教材。教材的指引方向和质量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我院物业专业的老师们编写了一系列实践性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指导教材。通过现实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操作流程和规则,使得学生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5)双师型专业团队建设。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宽双师队伍的渠道,健全和完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结合我院的双师型专业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①聘请专家。主要是行业或者企业中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课程建设方面提出更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资深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指导,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②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了解企业的流程,加强教师自身的实操能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获取行业的最新资讯,增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双培养,使得这些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操经验。③“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在专业团队当中,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定期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课题申报,同时让中青年教师担任一定的职务,分配一定的任务。让中青年教师在短时间能迅速成长,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包焱.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2]贾强.未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1).[3]余凡.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2(10).[4]田园.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