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时间:2019-05-13 19: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第一篇: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2015-6-16 10:41:00 陕西统计局

2014年,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情况,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以新思路适应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判,精准发力,有力提升了县域经济增速、提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运行质量提升,结构不断升级,民生保障完善。

我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3.5%,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四化”进程的主阵地,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春节前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对陕西工作提出了“五个扎实”推进的新要求,对于指导当前发展县域经济至关重要。

一、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4年,全省县域实现GDP94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高出全省增速0.4个百分点。县域GDP占全省经济总量53.5%,县均GDP113.98亿元,增加8.06亿元,有8个县超过了20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039.06亿元,增长3.4%,县均财政总收入12.52亿元,比上年增加0.39亿元,有1个县超过100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217.55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04.22亿元,增长12.8%。

2014年,83个县(市)拥有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0.8万公顷,增加3.3万公顷,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为2.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5352.72亿元,增长11.3%,高于全省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拉动县域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58个县(市)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县超过20%。县域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66.2%,县均工业增加值达到64.49亿元,增加3.23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74.82亿元,县均28.61亿元,增加3.52亿元。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县域经济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在加速经济总量增长同时,县域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提速,经济转型已成为适应新常态的切入点。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62.5:23.7调整为13.3:61.6:25.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56.6%,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40%,下降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二产贡献率49.4%,三产贡献率43.1%,已从二产强支撑型过渡到二产三产双支撑发展模式。

2014年,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县域城镇化率41.01%,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3、经济质量保持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量速并举、提质增效。一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801元,较上年提高2717元,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二是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4142.8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8%,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三是三个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省83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2.09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5.21亿元,增加0.38亿元,有6个县超过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83个县(市)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18元,较上年增加2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30元,增加986元,有20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有24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2014年县域城乡收入比3.01,比上年下降0.04。

4、增长动力持续增大

我省项目建设继续以重点产业、城镇化、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为主,重点突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循环经济园区等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增长动力。2014年,全省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17.55亿元,增长14.8%,占全省44.8%,县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比上年增加12.73亿元,35个县超过100亿元,9个县超过200亿元;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4.22亿元,增长12.8%,占全省30.6%,县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3亿元,增加2.32亿元,有11个县超过40亿元,发展动力增强。

5、民生保障稳步发展

2014年各县市继续坚持民生为先,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实施十大领域民生工程,把民生工程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任务,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4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1547.5万元,比上年增长6.1%,县均财政支出18.64亿元。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和传媒等支出占到27%,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支出占到44.8%,分别高出全省水平6.1和6.5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4年83个县(市)人均投入城镇维护建设资金1121元,比上年增加145元。

教育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1.1%,较上年高出1.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深入普及,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2014年末,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9人,比上年增加1人。

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县域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5.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解决19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4.9%,提高4.6个百分点。

就业保障措施得力。83个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618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为57.9%,24个区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6、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作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壮大。2014年,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500家,比上年增加70家,主营收入达923亿元,增加120亿元。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县市走出了“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凤县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面发展,椒果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销旺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62家,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4.6%,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利用旅游资源做大三产,县城及主要景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荣获第四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荣获“影响中国的文化旅游名县”称号。

---西乡县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和“扶贫攻坚工程”,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县形成了以茶叶、生猪、食用菌、烤烟四大特色产业为主导,蔬菜、药材、林果、其它养殖业等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县茶园面积达29.6万亩,3.7万亩通过绿色有机论证,2014年茶叶产量8820吨,比上年增长22.6%,在第11届北京国际茶博会上荣获9枚金牌,东裕红韵茶为西乡赢得了首枚红茶类金奖。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有力带动了茶叶、生猪、食用菌、大棚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紫阳县特色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已建成“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富硒茶文化产业园,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攀升至13.52亿元。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9万亩,茶叶总产量4565吨,实现收入12亿元。另外发展标准化魔芋基地3.42万亩,被授予“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

----宜川县经济结构特殊,一、三产比重大,二产比重低,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全县苹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6.2%,果业对第一产业发展贡献巨大。2014年,宜川县在果业发展上大做文章,从建园、生产、销售、储存等多环节给予支持。积极推广“一斤果二斤肥”生产标准和豆菜轮茬、沼液施肥等果业管理技术,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县财政列支300余万元,大力支持果品营销和龙头企业发展,全县龙头企业达到12家,在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增设苹果直销窗口和专卖店12个,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新增冷库7座,总容量为4300吨;气调库2个,总容量为3200吨。库容量增加0.75万吨。2014年,宜川县苹果量价齐增,较好的拉动宜川经济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7、现存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不强。我省63%的人口在县域,而县域GDP只占到全省53.5%,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到44.8%,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30.6%,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22.9%,与经济总量不匹配。

二是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在全国百强榜单中,我省只占据3席:神木县、府谷县、吴起县,2013年我省县均人口、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61.4%,71.3%和52.3%。201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经济总量达到682.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9.26亿元,我省只有神木一县超过。

三是各区域、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全省三大区域综合实力、资源禀赋差异悬殊,2014年度十强县分布显示,陕北关中各5县入围,陕南依旧缺位,经济明显落后陕北关中地区。县域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较为富余,财政资金雄厚,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两极分化严重。2014年经济总量最高、最低值相差1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近两倍。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不协调。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足是县域发展普遍问题。一产比重偏高,现代农业还没形成规模,占比小,支撑不足,我省还接近四成的县一产超过20%。县域工业发展缓慢、总量过小,重工业比例过大,传统产业发展广而不精,产业层次不高;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工业的主要推力,十强县中7成能源县也说明我们的县域经济对资源开发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反映了我们的县域经济结构、经济质量还有待优化和改善。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科研开发、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占比小,对二、三产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

五是收入偏低差距过大。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932元,与全国水平10489元相差2557元,比上年又多了164元,2014年我省城乡收入比3.07,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出0.32。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排名第26位,我省GDP在全国排位16位,人均GDP14位,农民收入水平明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发展不协调。

二、县域经济考评结果分析

县域发展实力评价标准是富强、绿色、幸福,富强体现的是经济规模,绿色体现的是增长质量,幸福体现的是老百姓富裕度和满意度等。2013年新出台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增加了用于科教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现代农业园区占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等发展指标,个个都是硬杠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1、“十强县”“五强区”实力强、质量高

2014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十强县”为,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高陵县、吴起县、韩城市、彬县、志丹县、凤县、兴平市。“五强区”为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秦都区。

从总体上看,“十强县”“五强区”综合实力更强,国富与民富兼顾,既各具特色,又均衡发展,体现在:

一是经济规模大,支撑强。在连续十年的考评中,“十强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占整个县域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2014年只有全省县域的13%人口的“十强县”,实现GDP3265.68亿元,占全省县域的34.5%。县均GDP达到326.57亿元,比上年增加14.2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8.14亿元,占全省县域48.2%;实现工业增加值2430.83亿元,占全省县域45.4%,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5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2亿元,占全省县域16.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2203.38亿元,占26.8%。2014年“五强区”实现GDP3310.61亿元,占全省城区的40.5%,平均GDP662.12亿元,增加68.61亿元。西安雁塔区,积极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增长各项措施,经济增速、效益持续提高,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06亿元,增长13.6%,经济贡献突出。碑林区调节构促转型,经济提升快,2014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9.9%,增速达10.7%,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4年全区人均GDP94956元,人均财政总收入13758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二是结构调整快,工业化程度高。2014年十强县非农比重达95.8%,三产比重为4.2:76.6:19.2,与上年水平4.2:78.3:17.5比较,二产下降1.7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74.4%,下降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56.1%,下降2.1个百分点;非公占比39.2%,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9.1%,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强县”在经济转型中各展其长,榆林靖边县以新能源开发为切入点,促转型谋发展,新能源产业并网发电和在建规模达108万千瓦,率先在全省建成百万千瓦新能源发电示范县,被国家能源局确定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荣登全国新能源百强县第6位。凤县积极落实工业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大力扶持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型和能源效益型转变,推进新兴工业产业化项目建设,2014年加速新培育中小微企业60户,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8.3%。

三是发展质量优,社会保障完善。2014年“十强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6729元,人均GDP105582元,人均固定资投资71237元,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91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46元,分别高出县均水平4911、65781、36664、1987、4683、2716元。在十强县中,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1.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66人;财政支出298.52万元,其中用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和传媒等支出占到27.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支出占到37.3%;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1802元;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9.4%;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8.5%。西安高陵县在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14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430元/人年,农民个人筹资的80元由县财政全部承担,实现了全县农民免费参合全覆盖,参合率达到100%。

3、“进位县”争先赶超优势突出

2014年度争先进位县为延川县、汉阴县、紫阳县、富县、佛坪县、西乡县、丹凤县、宜川县、千阳县和洋县,这些县以工业为带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市)中的位次有大幅的提高,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主要发展特点:

一是经济规模小,提速快。2014年,10个进位县县均GDP57.98亿元,几乎是全省县均值的一半,最大延川县GDP100亿元,也未超过县均值,10个进位县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亿元,是83县均值的38.4%,人均GDP26940元,为全省县均的68%。正是这些小县弱县,抢抓发展机遇,逆势赶超,以强劲的经济增势赶超进位。2014年10个进位县GDP平均增长12.2%,工业增长18.5%,财政收入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均高于83县平均水平。连续两年获得进位奖的汉中佛坪县,坚持“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围绕“五个佛坪”建设目标,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2014年实现GDP增长13.1%,财政总收入增长36.9%,工业增长2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倍。他们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领跑三产发展,积极推进旅游示范村建设,9个村入围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县实现旅游收入2.1亿元,增长30.8%。生态旅游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生态环境继续优化。

二是农业占比大,工业提升快。2014年10个进位县产业结构为19.6:50.7;29.7,一产偏高,二产滞后,工业占比只有40.6%,低于83县平均值16个百分点,8成的县工业化程度低于50%,工业投资占比28.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从另一方面讲这些县的工业上升空间较大。2014年10个进位县工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增速达到18.5%,远远高出全省水平,6成县增速超过20%,为全省工业提速做出了贡献。宝鸡千阳县强力推进“调结构、推示范、扩园区、重投资、促消费、抓增收”六大战略,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2.1:48.4:19.5调整为26.2:53.5:20.3,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5.9百分点,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了5.1百分点和0.8百分点,结构调整显效,采取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和壮大工业支柱产业,2014年工业增速达到29.2%,高居全省第2位,工业占比提高5.5个百分点,2014年度综合排名进位9位。延安富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中小企业落户,加大工业投资的力度,2014年工业投资占比达到81.8%,居全省第2位,工业增加值占比由上年25.3%提高至31.4%,工业增速达26%,综合进位15位。

三是立足项目带动,增长动力加大。10个进位县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营造县域经济优势。2014年,10个进位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29.4%,是83县平均增速一倍,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2%,社消零售总额增长13.7%,也高出83县近一个百分点。综合排名进位最多的延川县,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确立“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各项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县域经济逆势上扬,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全面发展的良性通道。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安排重点项目100个,开工率达10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66亿元,增长46.1%,位居全省县第4位,位次前移5位。

3、工业引领助推经济发展

2014年,我省将继续把工业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上半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工业稳增长的若干意见》出台,8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新出台十条意见,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稳定发展,各地积极落实,成效显著,2014年全省工业增长11%。

2014年度县域经济考评工业获奖县是麟游县、千阳县、富县、丹凤县、山阳县、宁强县、镇巴县、白河县、眉县、汉阴县,这10个县的工业平均增速达到24.5%,高出83个县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工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增长做出了贡献,一是工业园区推动。县域工业集中区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聚合生产要素,集约利用资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目前全省已确立156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助推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汉中宁强县利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园区,已有22户入园工业企业,农业五大产业(生猪、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核桃)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矿产经济一业独大的工业格局。2014年全县工业增速24.3%,居全省第6位,较上年前移28位。安康汉阴县坚持园区承载,加速工业发展,积极引入大企业入园,提升园区规模,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2014年新增投资过两千万元的入园企业8户,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27户,创造就业岗位7315个,12户企业进入规上行列,工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014年汉阴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23.4%,工业经济呈现“量”“质”稳步攀升的态势。2014年,县政府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先进单位。

二是项目带动助力,新增企业增多。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工业增长的助推器。2014年,10个工业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0.3%,高出全省15.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0.9%。2014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0户,占全省总量的6.6%,工业活力增强。宝鸡眉县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引擎”,科学谋划项目,加大推进力度,以好项目、大项目推动县域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坚持以园区建设为核心,15个园区(基地)实施项目155个,完成投资83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户,占规上企业23%,2014年全县工业增速22.6%,居全省第9位,较上年提升15位。商洛丹凤县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各包抓一个重点区域,落实重大项目建设“六个一”包抓责任,健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办事登记卡制度,开展“百日环境整治”优化投资环境,激活县内各类投资。2014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114个,完成投资77.57亿元,增长28.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2.62万元,比上年增加近6000元,增添了工业发展活力。鼓励全民创业兴办企业,全县发展各类工业企业331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分别比上年增加52户和7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5.6亿元,增长48.1%,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30%,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8.1和4.4个百分点,有18户规上企业产值增速超过40%。

三是支柱产业支撑强劲。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连续4年工业增速位居全省区县榜首的宝鸡麟游县,工业主要依靠麟北煤田开发,规上企业仅有5家,煤炭工业占到98.7%,其中郭家河煤矿产值就占到规上工业50%以上,产值增速达到70%,201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速30.2%。汉中镇巴县工业发展主要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和矿产加工业,一是特色食品业,如茶叶、魔芋、畜牧养殖等;其次是传统产业,煤、锰、石材开发等优势行业,有规上工业企业15户,其中8户企业工业产值增速超过70%,2014年全县工业增速24.1%,居第7位,连续两年获得工业奖。安康白河县工业主要以汽车装配、医药化工、新型材料、木瓜制品为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35户,有20户企业产值增速超过30%,实现产值合计超过40亿元。工业2014年增长23.8%,位居全省第8位,也是连续两年获得工业奖。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我们的县域经济结构、经济质量还有待优化和改善。必须把财政收入增加由依靠能源开发转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我省目前县域经济占比还较低,还未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5年县域经济占比达到60%的目标。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县域GDP增速低于全省3个百分点,还有一多半的县经济增速下滑,三成的县增速低于全省水平,强措施、稳增长、促转型、增收入依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县域经济首先是一种特色经济。从全国范围来看,凡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其产业特色都很鲜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立足点。要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定好位,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形成特色,创出品牌,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陕北、陕南、关中三大区域,优势特色各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结合各自实际,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一县一业要求,落实产业定位,做出各自特色,打造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

2、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这也是我省的短板,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广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通过龙头企业把一、二、三产业连接起来,形成大的产业群。采取多种措施开通多渠道促进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条延长,保障主导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结合本地特色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城镇,这对县域工业化进程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坚持比较优势,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推进县域经济“四化”进程,3、应对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产业转移迎来新的黄金机遇,国家把更多的项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各县要抓住战略机遇期,选择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做好“特色”文章,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助转型、三产上规模,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自觉地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切实找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切实做到提升传统产业与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共振、化解产能过剩与提升县域经济新的竞争力同步、发挥比较优势与补足短板互动。更加自觉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各部门要加快政策引导,确立追赶超越目标,追赶超越信心不动摇,确保今年经济不减速。

4、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我省确立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83个县,其中重点开发区14个县,农产品主产区23个县,生态功能区46个县,后两项为为限制开发区,从数量上看我省生态功能区占到一半以上,在全国各省份中比重占到第二。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布局,确立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对我省而言,生态功能区比重过大,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要依据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进行分类研究,有针对性的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高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能力。可以据此实施更加公平的县域经济考评机制,引导差异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更具科学性。

第二篇: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

陕政发 〔2009〕2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已经2009年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暂行办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策部署,科学监测和客观评价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第一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和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及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要任务,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实现富民强县。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监测考评指标体系,实行定量综合监测考评,客观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动各县(市、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

第二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的工作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体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突出经济监测考评;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综合考评,突出重要工作监测考评;坚持近期和长远相兼顾的原则,使监测考评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突出各地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绩;坚持科学真实、公正可比的原则,推动和引导县域经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

二、监测考评范围

第三条县域经济社会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社会。根据我省实际,县域经济社会监测考评范围为全省107个县(市、区),重点监测考评83个县(市)。

为了保证监测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比性,根据县域和城区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取向,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监测(县域监测考评范围和城区监测考评范围详见附件1和附件2)。

三、监测考评指标设置

第四条结合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监测考评指标选取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四大类,其中83个县(市)监测考评指标为31项;24个区监测考评指标为30项(县域和城区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详见附件3和附件4)。

监测考评指标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省委省政府工作重点,监测考评指标适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第五条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等。

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活动成果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具体反映县域经济规模、综合竞争能力、项目带动和发展后劲,是监测考评县域经济的基础性指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采用人均指标体现监测考评工作的可比性和公正性,是经济指标监测考评工作的重点。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主要反映各县域单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工作实效。

第六条经济结构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等。主要反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实绩。

第七条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初中毕业升学率、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等。主要反映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生产安全保障、民生工程投入、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情况。

第八条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等。主要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走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监测考评方法

第九条监测考评以功效系数法为核心,采用综合加权的办法。根据县域(城区)不同指标和各指标权重,实行加权汇总万分评定制,确定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具体办法是对县域(城区)综合监测考评的四大类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依据确定的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权汇总,依照得分多少确定全省县域(城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排序。

第十条监测考评综合实力排序结果经省政府审批后,以省政府名义进行通报,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公布时间为次年6月15日前。

第十一条监测考评指标数据除来自统计部门外,还涉及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广电、安全生产监督等多个部门。为了保证监测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性和一致性,监测考评指标数据统一由各级统计部门组织进行采集、审核、汇总并上报。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指标数据的采集、审核,并按要求报同级统计部门。

第十二条对于监测数据质量,各县(市、区)统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对填报的源头数据要进行认真核实,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可靠。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监测工作,数据上报前,必须经政府主要领导签字认可。省统计局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各县(市、区)上报的监测指标数据进行质量抽查,抽查结果将作为评定监测数据质量的依据。

第十三条省统计局组织省级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区)上报的有关指标数据进行联合审核,数据审核无误后,由省统计局按照监测评价办法,进行汇总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上报省政府审定。

五、表彰奖励

第十四条以省政府名义对83个县(市)综合监测考评前10名和综合监测考评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分别授予“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和“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称号;对24个区综合监测考评前5名和综合监测考评名次进位快的前5名分别授予“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强区”和“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称号;并以省政府名义进行通报表彰。

从2009年起,设立工业化发展监测考评单项奖,对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的前10名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和奖励。

对在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人口和计划生育、节能降耗等某一方面被“一票否决”的县(市、区)取消表彰奖励资格。

第十五条省政府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通报表彰的“十强县”、“五强区”和争先进位前10名县、前5名区及工业化发展单项奖前10名县(市、区)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分别为:对首次进入“十强县”和“五强区”的县(市、区)各奖励100万元,其他“十强县”和“五强区”以奖励50万元为基数,对照上年位次,每进1位增加奖励10万元,每退1位减少奖励10万元,减完为止。对争先进位前10名县(市)奖励分为三个等次:一等奖3名,各奖励80万元;二等奖4名,各奖励50万元;三等奖3名,各奖励30万元。对争先进位前5名区各奖励50万元。对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的前10名县(市、区)各奖励20万元。以上奖励资金列入省财政预算,省财政厅按照省政府通报表彰决定和审定的奖励金额及时下达、拨付。

六、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监测考评工作由省统计局组织实施,省级各相关部门配合。各设区市统计部门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监测数据的搜集、审核、汇总和上报工作。省统计局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办公室,具体负责县域经济监测考评的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省统计局按照监测考评办法,审核、提交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排序结果,于次年5月15日前报省政府审定。

县级统计部门次年3月底前将本级监测考评数据上报市级统计部门,市级统计部门审核、汇总后于次年4月15日前上报省统计局。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监测考评工作,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整体规划。不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在监测考评工作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监测考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确保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九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提供客观真实的监测基础数据。对填报数据不实、弄虚作假和未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的,要按照《统计法》依法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条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升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暂行办法》(陕政发〔2004〕31号)同时废止。

附件:1.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

2.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

3.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4.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附件1: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共83个县、市)

西安市(4个):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

铜川市(1个):宜君县

宝鸡市(9个):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11个):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兴平市

渭南市(10个):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

延安市(12个):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汉中市(10个):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11个):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安康市(9个):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6个):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附件2:

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范围名单(共24个区)

西安市(9个):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宝鸡市(3个):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

咸阳市(2个):秦都区、渭城区;

铜川市(3个):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

渭南市(1个):临渭区;

延安市(1个):宝塔区;

榆林市(1个):榆阳区;

汉中市(1个):汉台区;

安康市(1个):汉滨区;

商洛市(1个):商州区;

杨凌示范区(1个):杨陵区。

附件3:

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共4大类31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城镇化率(14)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农民人均纯收入(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9)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20)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1)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2)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3)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4)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5)有线电视入户率(26)初中毕业升学率(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4项)

(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2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0)农村安全用水普及率(31)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附件4:

陕西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共4大类30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9项)

(1)地区生产总值(2)财政总收入(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人均财政总收入(6)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7)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8)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经济结构指标(5项)

(1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1)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3)非公有制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14)城镇化率

(三)社会发展指标(13项)

(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17)农民人均纯收入(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19)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20)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2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2)财政支出中农、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23)公众安全感满意率(24)城镇登记失业率(25)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入户率(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四)生态环境指标(3项)

(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2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30)城镇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第三篇:201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分析

2013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分析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房山区“一区一城”发展功能新定位,大石窝镇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 “北寺、中石、南田”的产业发展格局,以“特色富镇、文化兴镇、环境靓镇”三镇建设为抓手,实施了“八大行动”加快全镇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全面推动大石窝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

一、经济运行情况 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突破2013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亿元,比去年增加10512万元,同比增长20.8%。

大石窝镇八年来投资完成情况(万元)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80元,增长12.6%。增速高于全区1.3个百分点,2013年底,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6804元,同比-0.6%。其中:工资性收入13400元,增长37.7%、家庭经营收入2713元,同比-42.9%。两项收入占现金收入的95.9%,同比增加10.3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实现13873元,同比增长12.3%,同比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大石窝镇八年来人均纯收入完成情况(元)******0020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65169388751***0568***012年2013年

(三)农业产值持续增长

农业总产值37872万元,增加8281万元,同比增长28%。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增长幅度分别为-8.1%、629%、-14.1%、16.6%。2013年农林牧渔业四业占农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9.6%、34.2%、25.6%、0.6%,所占比重同比情况分别是农业回落15.5个百分点、林业增长28.1个百分点、牧业回落12.6个百分点、渔业持平。

大石窝镇两年来农业产值结构对比情况1%26%38%55%1%39%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6%34%

(四)财政税收止降回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2013年完成乡镇税收5315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2030万元、2145万元、544万元,是形成我镇税收的主要税种,分别占全镇税收的38%、40.1%、10.2%,合计占到全镇税收的88.2%。特点是两降一升: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减少21.8%、1.7%;营业税同比增加1163万元,增长118.4%。

大石窝镇八年来税收完成情况(万元)******00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57156

(五)工业产值呈现增势

2013年工业产值21729万元同比增长11.8%,本镇经历了石料开采、石材

加工、理石雕刻的转变,特别是近年市区关闭石材开采,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落实,新兴的蔬菜加工、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成大气候还有待时日。

(六)农村经济总收入全面增长

201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4611万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农林牧渔总收入12806.2万元,同比增加1618.1万元,增长幅度为14.5%;工业、建筑业收入增加69060万元,同比增加7948万元,增长幅度为13%;运输、商业、服务业收入 72745万元,同比增加5228万元,增长幅度为7.7%。

二、主要产业及行业运行情况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 粮减林增,养殖业呈减多增少,蔬菜加工渐兴

1、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调整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203亩,其中蔬菜播种面积3792亩,比去年分别减少11004亩、623亩,减少幅度为28.1%、14.1%。粮食产量实现8355吨、蔬菜产量达7861.2吨,分别减少27%、9.1%。造林面积5518亩,其中爆破造林500亩、荒山造林240亩,平原造林4778亩。干鲜果品产量2206.8吨,同比减少11.2%。

2、养殖业产量一增三减

畜牧及家禽养殖业受农村环境建设要求,农户自觉调整,生猪出栏18877头,同比增加2897头,增加幅度为18.1%;羊出栏6552只,同比减少2.5%;出栏家禽139.1万只,同比减少11.9%;鲜蛋产量130.5吨,同比减少60.3%。

3、蔬菜加工助推“南田”建设

以南河村蔬菜加工厂、辛庄村的“北京永长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尚乐村的“张隗”野菜加工厂等一批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实体企业的引进运转,即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又消耗了当地种植的蔬菜,成功助推了 “南田”建设的进程。

(二)工业企业发展减缓

进一步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力度。全镇企业总量1706家,同比减少197家。从业人员7971人,增加200人,企业总收入130974.4万元,企业利润总额1833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2%、10.1%。全镇1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2家,实现工业产值15287.5万元、营业收入11740.4万元。

农民就业产业基地 2013年就业产业基地有入住企业50家,从业人员3454人。实现总产值11708万元,营业收入18124万元,利润1669万元,上交税金60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4%、14.2%、23.9%、15.8%。

(三)引进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北京云居寺文化景区项目扎实推进,云居文化宫设计已完成,景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完工并争取了市级支持资金。下庄村避险安置房开工建设;美石谷项目完成了美石会所、山谷饭店的内部装修;前石门鹏爱宫山洞储酒工程完工,辛庄村服装厂项目开始准备施工;福兴斋新上食品生产线开始试生产。林安物流园项目、汽车修理厂项目加紧进行申报立项,办理相关手续。

三、社会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区总体部署,重点建设“五项基础设施”和“三起来”工程;维修太阳能路灯556盏;完成农户新建房610户;综合改造1386户,其中:门窗改造57户,户外保温840户,门窗加保温489户 ;推广更换节能炉具182台,减煤换煤户2430户,减煤换煤5427吨,为碧水蓝天做出积极贡献。

四、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民生社会保障得到加强

【文化体育方面】在加大文化教育基础建设的同时,弘扬传统佛教文化,开展全民的健身运动。新建的石窝中心小学,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按期投入了使用。镇内2所中学、4所小学,共有在校学生1952名、教师255名,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南尚乐中心校评为全国写字教育示范校,云居寺的浴佛节、腊八舍粥节作为佛教传统节庆,得到传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百姓乐园、第五届大石窝镇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功举办。

【医疗卫生方面】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卫生服务中心及10个社区服务站,方便了当地群众及时就医。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27553人。累计报销13.86万人次,报销1855.7万元,报销金额占总费用的37.3%,其中包括门诊13.56万人次,报销66.58万元;住院3030人次,报销1189.8万元。参保人均报销金额为673.5元,比去年的656.4元,人均增加17.1元,平均每人每次报销133.9元。

【民生保障方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应保尽保。2013年全镇城

乡低保户533户、988人,分别占全镇总户数、总人口的2.65%、2.58%;比去年增加24户、28人;其中:农村低保户483户、924人,城镇低保户50户、64人。残疾人23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6.04%。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完成转移就业535人。新农保工作完成100%,11654人。全镇享受政府补助人员639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7%;其中享受城乡居民养老每月277.5元的4852人,享受每月357.5元以上的381人。

大石窝统计所郭宗文

第四篇: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

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

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洛阳新区办公室,市直机关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试行)》已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洛阳市委办公室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9月9日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洛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福民强市步伐,进一步在全市上下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建立健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办法,其中包括科学发展、公众安全感、环境创优、效能提升、重点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六项考评指标。

一、考评指标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含高新区、伊洛工业园区,以下同)。

2.考评指标:参考河南省对县域经济综合考评的指标设置,结合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设置以下6个方面29个具体指标。

(1)财政收入(权重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权重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月累计几何平均增速(权重10)、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权重3)、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权重4)、地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变化量(权重1)。

(2)固定资产投资(权重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权重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权重10)、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权重3)、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权重3)、建筑业营业税增速(权重2)。

(3)工业发展(权重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额(权重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权重10)、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权重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2)、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3)。

(4)服务业发展(权重15):服务业增加值总额(权重2)、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权重8)、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权重3)、服务业营业税增速(权重2)。

(5)出口和利用外资(权重15):出口总额(权重2)、出口增速(权重5)、利用外资总量(权重1)、利用外资占目标比重(权重3)、利用省外资金总量(权重1)、利用省外资金占目标比重(权重3)。

(6)节能环保(权重1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权重4)、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权重2)、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权重2)、环境安全信访事件(权重2)。

3.排名方法:总分为100分。根据各项指标加权计算得分并由高到低排名。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按照省政府要求另行制定《洛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按季度进行考核排序。其他各单项工作的考核考评仍按原办法进行。

(二)公众安全感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

2.考评指标:沿用省委政法委对全省各县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指数排名办法,确定对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公众安全感考评指标,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安全感满意率等。

3.排名方法:按照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名。由市统计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以电话调查为主,问卷调查为辅),设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不了解/说不清”四个选项,对居住在考评对象辖区内半年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公众安全感满意率=(选择“满意”的人数+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选择“满意”的人数+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选择“不满意”的人数)。

4.责任查究:

(1)对每季度排名末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县(市)区,仍按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关于印发〈全市平安建设争先年工作重点〉的通知》(洛综治委〔2009〕5号)文件予以查究。

(2)对排名后10位的乡(镇)办事处实施综治和平安建设查究。其中,第一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视情查究;连续2次或一年内2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警示;连续3次或一年内3次排名后10位、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一票否决。

(3)对综合排名后10位(按加权排名方法确定年终排序,第四季度占70%,前三季度各占10%)、且安全感指数达不到市定标准的乡(镇)办事处,给予重点管理、一票否决警示或一票否决。

(4)对给予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取消当年平安建设及获得综合性政治荣誉、综合性奖励的资格,取消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当年获得综合性政治荣誉、综合性奖励和晋职、晋级资格;县(市)区所属乡(镇)办事处有被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的,取消该县(市)区当年平安建设评先资格;被重点管理的乡(镇)办事处书记,在全市大会作表态发言,分管领导诫勉谈话,主管领导(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主动辞职;被一票否决的乡(镇)办事处党委书记主动辞职,分管副书记、专职副主任免职。

(5)被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涉及干部职务变动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

(6)对被查究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市综治委、县(市)区综治委可比照上述查究规定对负有主要责任的有关单位、部门及人员进行查究。

(三)环境创优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管委会,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51个),城市区所有乡(镇)办事处(51个)。各县(市)区可参照市模式进行考评。

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51个):市法院、市检察院、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地震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园林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邮政局、市人防办(市民防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市行政事业单位效能促进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残联、市工商联、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市总工会、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洛阳日报社、市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洛阳广电总台、洛阳火车站、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洛阳供电公司、洛阳移动公司、洛阳联通公司、洛阳电信公司。

2.考评指标: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结合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阶段性重点工作、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和被考评对象的职能,每次分类编制10~15个群众关心、通俗易懂、合理适用、易于评价的民意调查指标。主要包括党政机关规范、简化办事程序和工作效率,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依法工作的公正度,诚信政府建设和市场监管满意度,各类社会宣传、促进文明素质提升状况,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举措及成效,群众对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休闲公共场所满意度,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等。

3.排名方法:依据编制的民意调查指标设置调查题目,开展民意调查,并根据群众满意率计算具体得分。分县(市)、城市区(含高新区、伊洛工业园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重点市直委局和窗口单位、城市区乡(镇)办事处四个层次,按得分高低排名。

4.责任查究:

(1)考评工作同时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挂钩,作为晋级和撤销(或建议撤销)文明单位称号的重要依据。

(2)鉴于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环境创优工作除按照本《办法》进行考评外,对工作不力、排名靠后、严重影响全市创建工作的,将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四)效能提升指标

1.考评对象:市直部门(含公共服务单位,详见附件)。

2.考评指标:总体评价,政务(党务、厂务)公开,依法行政(守法经营),服务态度,办事效率。

3.排名方法:综合运用企业测评、民意测评、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责任追究扣分、社会监督扣分五种方式,采取百分制倒扣分方法计分后排名。其中,对第一、二类考评对象按5项内容计分,企业测评40分,民意测评20分,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20分,责任追究10分,社会监督10分。对第三类考评对象按4项内容计分,企业测评40分,民意测评40分,责任追究10分,社会监督10分。

(1)企业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从企业数据库中,随机抽取200户规模以上、驻城市区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企业,由其法人代表或代理人对105个市直部门和64个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

(2)民意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下旬,从市区居民、个体工商户、进城务工人员中,随机等距抽取200名代表对105个市直部门和64个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

(3)县(市)区党政机关测评。每季度最后一个月中旬,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机关随机抽取200人,对105个市直部门进行满意度测评。

(4)责任追究。每季度末对市直105个部门行政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情况汇总1次,依扣分标准确认计分。

(5)社会监督。对第一、二类评议对象,每季度召集市纠风办、市企业投诉中心、市属新闻单位等,对其查处的涉及105个市直部门投诉举报情况和市以上主流新闻媒体监督情况,进行一次汇总,依扣分标准予以计分。对第三类评议对象,每季度召集市价格投诉举报中心、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市纠风办、市企业投诉中心、市行业主管部门、市属新闻单位等,对其查处的涉及64个公共服务单位投诉举报情况和市以上主流新闻媒体监督情况进行一次汇总,依扣分标准予以计分。

(五)重点企业发展指标

1.考评对象: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含公共服务企业)。

2.考评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总额(权重30);

(2)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权重20);

(3)缴纳地方工商税收总额(权重30);

(4)缴纳地方工商税收增速(权重20)。

3.排名方法:每季度按照4项指标筛选出全市前100名企业和100名预备队企业,根据指标得分的总和排出全市前100名企业,并统计出退出和新进前100名企业名单。

(六)安全生产指标

1.考评对象:各县(市)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企业。

2.考评指标: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火灾、建筑施工等领域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死亡控制指标。

(1)县(市)区全年安全生产死亡总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或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2)与市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保证书》的17个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全年安全生产死亡总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死亡控制指标的,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3)中央、省管驻洛企业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市属及以下企业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年终考评一票否决。

3.责任查究:

(1)县(市)区:凡辖区内(城市区不包括中央、省管驻洛和市属企业)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县(市)区委书记(党工委书记)3年内不能提拔重用,同时追究领导责任;县(市)区长(管委会主任)停职检查,依法、依纪、依规顶格处理;主管县(市)区长(管委会副主任)就地免职,依法、依纪、依规顶格处理;发生瞒报、迟报、漏报事故的,一经查实,主管县(市)区长(管委会副主任)就地撤职。

(2)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城市区中央企业、省管驻洛企业和市属企业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市直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停职检查,主要领导3年内不能提拔重用。

(3)企业:凡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顶格处理。

二、考评结果的运用

(一)季度运用

一季度为一个考评周期。考评结果在次季度初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和市属新闻媒体上公布,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考评情况进行点评。排名末位的,单位主管领导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单位主要领导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

(二)运用

1.奖惩。

(1)对各县(市)区设置“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对各县(市)区所涉及的科学发展、公众安全感、环境创优3项考评,按四个季度得分之和加权计算出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2)对市直部门(公共服务单位)设置“效能提升先进单位”和“环境创优先进单位”,分别就效能提升和环境创优两项指标,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3)对企业设置“企业突出贡献奖”。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合安全生产指标,对排名靠前的,设一、二、三等奖,给予物质奖励。

(4)对年终考评综合排名末位的,市委、市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并考虑采取其他惩戒措施。

2.作为考评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

3.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尚朝阳为总牵头人,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应安为总监督人。

(二)市绩效办负责整个考评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奖惩等。

(三)科学发展指标的考评,由市统计局牵头负责;公众安全感指标的考评,由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牵头负责;环境创优指标的考评,由市文明办牵头负责;效能提升指标的考评,由市纪委、市监察局牵头负责;重点企业发展指标的考评,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安全生产指标的考评,由市安全监管局牵头负责,相关单位配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考评,由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负责。

第五篇: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动物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相关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和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等,为鼠疫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01~2009年鼠疫IHA血清检测阳性179份,阳性率为7.21%,其中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 2001~2009年鼠疫细菌学检验检菌率为0.63%,媒介昆虫组检菌率为0.66%,染疫动物有5科(亚科)6种,疫情主要分布在俄多玛乡和呷依乡,监测结果证实该县存在青海田鼠疫源地,可能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结论 石渠县青海田鼠动物鼠疫呈持续流行态势。

1889年,科学家Buchner在青海省折曲河一带发现了一些体形中等、耳小、尾短、爪强大、体背暗棕灰色,并适应挖掘活动的啮齿类动物,最终被确定为啮齿目、田鼠科、田鼠属动物。它们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2省,栖息于海拔3700~4800m之间的草地,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1]。1997年,在四川省石渠县率先发现了青海田鼠间鼠疫动物病的流行[2]。2000年卫生部组织中国疾控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四川省卫生防疫站、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甘孜州卫生防疫站和石渠县卫生防疫站,对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确定为国家级鼠疫监测点。为了进一步了解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性质和鼠疫动物病的流行规律,于2001-2009年间对该疫源地进行了系统监测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析资料来源于2001-2009年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工作总结。

1.2 被检材料 2001-2009年动物鼠疫监测采集到的各种动物材料。

1.3 试剂鼠疫IHA检测试剂、干燥赫氏琼脂培养基、鼠疫噬菌体均购自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 检测方法鼠疫细菌学检验和鼠疫IHA检测试管法,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结果

2.1 鼠疫血清学检测2001-2009年鼠疫IHA检测各种血清2484份,阳性179份,阳性率

7.21%;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表1)。讨论

2001-2009年鼠疫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7.21%,其中2002年阳性率最高,达17.45%,有76.54%的阳性血清抗体滴度集中分布在1:640或以下,该结果与2001年青海田鼠鼠疫细菌学检验分菌率(1.82%)高有关,说明大部分动物系上感染、次年检出鼠疫F1血清抗体,且血清阳性滴度低易分离鼠疫菌。犬作为鼠疫疫源地监测中的指示动物,阳性材料分布区域与当年动物鼠疫流行的疫点分布相对应[3],牧犬在该疫源地数量多、分布广、且血清阳性率高,92.65%犬阳性血清抗体滴度分布在1:640以内,牧犬多为既往感染。石渠县青海田鼠鼠疫自1997发现以来[4],一直处于持续流行状态,但由于受鼠疫综合防控、草原灭鼠和退牧还草等因素影响,该地区动物鼠疫何时进入流行高峰、何时终止流行的问题有待长期监测和进一步研究。

随着鼠疫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疫源搜索范围的不断扩大,发现该疫源地的染疫动物种类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从血清学上证实的染疫动物有5科(亚科)6种:青海田鼠(主要贮存

宿主)、旱獭、藏系绵羊、牧犬、狗獾、家猫,从细菌学上证实的染疫动物有青海田鼠和长尾仓鼠[5,6]。青海田鼠血清阳性率(除指示动物牧犬外)和检菌率最高,说明青海田鼠在该疫源地内对鼠疫菌起着主要保菌和延续作用,也证实青海田鼠完全可以作为该疫源地的主要贮存宿主[7]。检验结果还表明,自毙材料检菌率显著高于活体材料(p<0.05),故检菌率可以作为判定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强度的指标之一。除青海田鼠外,2007年从长尾仓鼠中也检获田鼠型鼠疫菌,从病原学上证实了该疫源地并非单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8],但从长尾仓鼠在该疫源地的地位和作用看来,该宿主为次要宿主或偶然宿主,而该疫源地内是否还存在其他染疫动物有待进一步监测。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为该疫源地的主要传播媒介[7],虽然五侧纤蚤邻近亚种数量较少,但检菌率较高,其在动物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石渠县俄多玛乡已证实为青藏高原青海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7,9],而呷依乡自1999年发生一起因剥食猞猁暴发的、病原为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的人间鼠疫疫情以来,近年陆续在旱獭[10]及牧犬中检测出阳性血清,已从血清学水平证实了呷依乡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从而使石渠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性质更加复杂,该疫源地应为青藏高原青海田鼠-喜马拉雅旱獭混合型疫源地,但该疫源地的范围、染疫动物种类以及病原学结果等其他相关课题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下载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范文)

    流动人员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南通市地处长江下游,历史上曾有7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均于1998年前达到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

    23例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措施。方法:统计2014-2015年某市孕产妇死亡病例,分析其死亡原因及死亡地点构成。结果:因直接产科原因死亡的孕产妇11例,间接死亡原因的12例......

    *州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山东**市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跃式发展。**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州“一......

    *州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山东**市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跃式发展。**发展工业经济、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州“一......

    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分析评价意见

    ****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分析评价意见 一、基本情况 ****区位于****市城区西北部,总面积16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35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11.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7.3万......

    2012年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12年一季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7日 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平稳,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民生继续改善......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大全

    市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谋划好2006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夯实经济基础,意义十分重大。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

    高速铁路交通环境噪声监测实施方案及结果分析

    高速铁路交通环境噪声监测实施方案及结果分析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