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之所需,档案工作之所趋
民生所需,就是档案工作之所趋
——XX县民生档案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新时期档案工作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神的具体措施。国家档案局提出“民生所想,就是档案工作之所向;民生所需,就是档案工作之所趋。”近年来,XX县档案局利用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契机和执法检查的机会,对全县10个乡镇、以及涉农部门的民生档案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民生档案工作现状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2007年12月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来抓,随后,全国各地的一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先后部署和加强了民生档案工作。特别是2008年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通知,作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级相关涉农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办制发了《关于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县政府办主持召开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县四大家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组织部长亲自主持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流动现场会,指出我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纵向比成绩突出,横向比差距明显,要求大家:一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二要服务大局,发挥职能作用;三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提高服务水平。做好“四个围绕”,即围绕科学发展,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围绕基层政权建设,围绕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县政府办制发了《XX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办法》、《XX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县人大审议<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管理问题,县档案局与农林局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的收集归档;与县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婚姻档案管理的通知》,规范婚姻档案管理,将全县婚姻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一)民生档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乡镇、村(社区)领导加强重视档案工作,明确了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档案员,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民生档案工作经费纳入单位预算。乡镇全部设 立了综合档案室,建立了各项档案管理制度;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综合档案和业务档案,及时对形成的各门类民生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编目,积极推进综合档案室的规范化管理,10个乡镇均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且通过了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的验收;各行政村已全部建立档案工作,并初步达到示范村的标准。
(二)民生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情况良好。各乡(镇)综合档案室除收集整理保管好行政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外,还建立健全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档案、林改档案、灾后重建档案等民生档案。国土资源局收集保管了近10万宗地籍档案。农业部门加强了对二轮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建立起农业科技档案、农民专合组织档案;民政部门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范围也很广泛,逐步建立起了社会救助档案;优抚安臵档案;社会团体登记档案;地名档案;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档案;遗体火化及骨灰安葬档案。社保部门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档案每年及时整理归档。卫生系统加强了农村医疗保险档案的建立和全民健康档案网上登记;计生部门收集完善了的计划生育档案;组织部门规范了干部档案和农村党员档案;人事部门建立了再就业个人档案;教育部门建立规范了教职员工档案;住建部门规范了基建档案、房地产档案。大部分社区建立了居民户口档案、低保困难家庭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医疗养老保险等。
(三)档案保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随着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创建,乡镇党委政府对民生工作的支持,档案工作经 费投入的逐年增加,大部分档案工作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原有的档案室、杂物间逐步分开,档案保管保护条件也越来越好。涉农部门和各乡(镇)配备了档案库房,逐步添臵了标准的专用档案柜、电脑、去湿机等硬件设施。
(四)档案利用服务效果显著。民生档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查阅的人比较多,利用的频率高。县档案局和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婚姻档案管理的通知》,规范婚姻档案管理,档案局将全县婚姻档案全部接收进馆。截止目前,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15个全宗8万余卷册,包括文书、会计、基建工程、重大项目、农村合作基金会档案,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土壤普查、房地产普查、土地权证档案,干部(职工)档案、学籍档案、招工档案、知青档案、案件档案、婚姻档案、寄养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照片档案等;各类资料7181册。同时,还收集了全县档案电子目录数据35万多条,其中:案卷级目录8万条,文件级目录27万多条。收集已公开现行文件12万多份。各涉农部门和乡(镇)、村(社区)档案室收集保存各类档案30余万卷件,配送村级书屋各类书籍资料11.2万册。逐步建立起覆盖人民群众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设计制作了XX档案信息资源网,上挂互联网和党政网,通过网站公布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目录,让广大群众利用网站快速准确地查找所需档案资料。同时,开展“三服务”工作,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实行优先查询,免收服务费的人性化服务;推行了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利用档案预约服务;对不能及时到馆、身在外地的查询者提供电话查询服务。据统计,仅2011年县档案馆和涉农部门查阅利用民生档案8500余件,1万余人次。为解决群众纠纷、缓解干群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民生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我县民生档案工作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民生档案工作开展不平衡。民生问题涉及社会各个领域,涉及群众方方面面。但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全社会通力合作存在很大阻力。民生档案产生于不同的主体,涉及众多部门,但许多部门各自为政,强调部门利益,缺乏全局意识。有的部门对所涉民生档案管理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本部门产生的民生档案管理混乱,有的甚至没有建档;在档案移交上也未按规定及时将民生档案移交进县档案馆。部分单位、乡镇、村社的档案室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管理分散,有的保存在各自业务部门(股、室),很容易造成流失;有的单位因受人员、技术、管理不到位的影响,使档案无法得到安全有效的保管;特别是当前涉及民生的电子文件的管理更未归档保存。
民生档案属于公共信息资源,应为社会所用。民生档案资源由于分散保存于不同的部门,因而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群众查阅利用很不方便,民生档案的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如房产地产档案、社保档案、学籍档案、户籍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都由各形成部门自我保管,比较分散,而民众又往往直接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结果难以查到所需档案,这就给广大民众查阅民生档案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难以使民生档案资源真正为社会所用。
(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思维陈旧,对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工作要求认识不足。对社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反应迟钝,看不到档案服务民生的巨大空间和作用,看不到民生档案在维护、解决民生问题中突显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民生档案产生领域广,形成种类多,专业性强,需要档案人员有较强业务能力,才能保证民生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目前许多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强,面对新的业务要求束手无策。因此,造成民生档案收集归档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给民生档案的利用带来潜在的隐患。
(三)档案服务民生宣传不到位。档案服务民生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需。但作为服务对象主体的群众,对充分利用档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知识缺乏。有许多群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不甚了解,更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利用档案。档案部门宣传力度不大,宣传形式单一,宣传途径不畅,导致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意识淡薄,给民生档案作用的发挥增加了难度。
三、做好民生档案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民生档案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作为档案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民生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面,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花大力气对民生问题和民生档案工作开展广泛的宣传,既要宣传民生问题的地位、意义,更要宣传民生档案工作在改善民生、和谐民生、促进民生中的作用;宣传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不仅在公众场合举办展览、组织活动,还可开通热线电话,建立档案网站,让档案和档案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之有效地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建设,以达到民生档案为民众的最终目的。其次,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大民生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保障档案工作需要。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有效促进民生档案工作落实。再次,要围绕民生需求,调整馆藏建设思路,改变过去“重物轻人、重事轻人”的档案价值观念;改变档案馆单纯接收党政机关文书档案的传统做法,不断接收丰富各专业档案内容,提升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把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收集齐全,认真管好,让档案资源体系能够覆盖民生的各个领域,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二)严格监管,加强指导,不断规范民生档案管理体系 一是严格监督和管理。国家和各省、市不断丰富和完善民生档 案法规体系。要在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保障、农村、社区、家庭和新经济组织中就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和规范,为民生档案工作的规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对民政、劳动、社保、卫生、教育、土地、房管等涉民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业务进行监督指导,规范民生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民生档案齐全完整。应重点加强涉民部门、企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档案部门要指导涉民主管部门完善相关业务标准,打造民生档案管理和服务制度保障体系。要对职工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方便职工流动、就业、医疗、社会保险等事务办理。三是延伸服务,拓展民生档案领域。我们开展争创省级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社区档案管理,为进行居民管理、居民医疗保健、再就业、居民生活服务等提供了有力依据,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还应把档案工作向家庭延伸,开展家庭建档服务,引导、鼓励家庭建立家庭档案,以有利于家庭事务的管理、家庭文明的提高、家庭团结的增强,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和谐气氛的形成、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稳定因素的增强。
(三)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整合民生档案信息资源 针对民生档案资源分散保存于各部门,给民众利用带来不便的客观情况,必须整合全县民生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接收、寄存、代管等多种形式,把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全县民生档案集中到区档 案馆收藏保管。一是加大接收、征集力度。各有关单位形成的民生档案,要按照国家档案局9号令规定,在本部门保存一定的期限后,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到期档案。逐步将全县范围内婚姻、公证、房产、林权、地籍、移民、土地承包、教育、就业、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管理等关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民生档案全面完整地接收进档案馆,从而形成“大档案”格局,实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实现民众利益保障的最大化。二是加强对濒危民生档案的抢救、保护和整合。各地转制、破产企业档案由于受当时政策因素影响,许多档案移交不及时,保管不善,面临遗失损毁。转制企业档案关系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和妥善处臵,如果档案缺失,将给他们的养老保险、退休等手续的办理带来麻烦,将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抓民生档案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单靠档案部门自身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组织、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国土、环保、建设等职能部门要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履行本部门档案管理职能,积极配合本级档案部门做好各自工作;要健全工作网络,寻找服务载体、拓宽工作渠道,努力实现各系统民生档案的良性互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党之所求·国之所需·民之所盼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提出的治党治国的又一战略举措。求真务实,党之所求。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党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离不开求真务实;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不开求真务实;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不开求真务实;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也离不开求真务实。我们党所信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无不包含和体现一个核心内容:求真务实。只有“求真”,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克服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只有“务实”,才能真抓实干,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爱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谷嫌》)。当前,我们只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求真务实,国之所需。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之实,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离不开求真务实;离开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只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过艰苦奋斗,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艰苦奋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十分繁重,更需要坚持求真务实,使全国人民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古人云:“为国者当务实”(宋·苏轼《民页武叙》)。务实则国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强盛,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真务实,民之所盼。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是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己任。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经济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诚恳地向群众解释清楚”。江泽民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摆脱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党始终如一地把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谋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群众迫切需要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于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那种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不正之风,群众深恶痛绝。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是民之所盼,民心所向。
第三篇: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初探
档案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初探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档案,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它表现为法制健全,社会各阶层人们享有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和谐相处,环境质量提高,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档案工作的主体是档案,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具有延伸人类记忆,文化存贮,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资政决策,知识产生,社会调解等作用,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档案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档案工作自始自终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众多工作中的一项,企业档案工作应以满足企业各项活动在证据,责任和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通过资源整合和开发,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锡矿山自清光绪二十三年开采,1950年成立锡矿山,档案工作始于1950年,相继成立了保密档案室,档案室,档案科,1988年成立了锡矿山档案馆,199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档案馆,馆库面积750平方米,馆藏58220卷册,按档案的性质的不同,分为文书,声像,科学技术,经营合同,会计档案等,档案资料为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建设,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下面,笔者就档案工作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二科学认识档案的社会功能及其延伸功能
长期以来,一般都认为档案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机关工作查考的依据,二是生产建设的资料,三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四是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五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除了基本的存史利用功能外,人们逐步了解并更关注档案的其它社会功能和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第一,资政决策参考功能。档案发挥其信息服务作用,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资政决策服务;第二,社会教育功能。档案馆承担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重任,成为表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社会课堂”;第三,信息传递功能。档案馆作为保存档案的基地,在信息传递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馆外资源,与信息化,网络化相结合,将为信息化建设产生独特的作用;第四,智力开发功能。档案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智力资源。档案馆作为这种智力资源的保藏地,除了提供社会咨询服务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提供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丰富的馆藏,吸引社会用户来馆利用档案信息,并直接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激励人们的探索精神,启发人们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第五,学术交流功能。档案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经验与
教训的总汇,它又经过档案工作者的收集,整理,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而成为系统的,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馆向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第六,文化休闲功能。为了适应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和加强前瞻性,主动承担起开发公共消遣方面功能的责任,推动档案馆向大众化,公共化方向发展,为档案事业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七,市场服务功能。档案文化资源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是档案馆能够在城市文化领域内大展身手的依托和后盾。档案馆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和行业特点,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商业性文化产业方面双管齐下,努力为文化市场服务,并以实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三 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努力打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平台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这既是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医患纠纷,工农矛盾,土地争议等,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人民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重要。档案工作应主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多方面入手,整合资源,丰富馆藏,积极参与,让民众在建立的档案网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企业档案部门应按常规接收所属单位因产权变动后属本企业所有的档案,收集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相关的档案,收集宣传报导本单位的新闻资料,根据资产管理权限接收无法人资格的所属单位档案之外,还应着手研究优化馆藏结构的方法,加强向社会接收和征集档案,对于一些家庭或个人档案,也可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收存起来,要更多地接收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材料,如照片、录音录相资料、收藏品、纪念物等,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愿望。同时,加快网络数据库建设,以资源共享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如切实解决档案部门参与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等问题,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虽然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过程中,各地档案馆也明显感到结构单
一、资源不足的缺陷,还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进馆,或者说未全部进馆。但是,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努力,不断拓宽档案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是可以为增进档案工作的服务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的,也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效的服务平台。
(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被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0”代码进行管理,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档案信息化的实质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组织与规划下,以馆藏为基础,通过一切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满足信息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它是以信息为导向,以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为核心,以网络建设为依托,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档案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其社会化服务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实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信息价值的增值,优化决策。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应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时加强区域文件信息共享建设,构建共享信息量网络。
(三)开展现行公开文件利用工作,创建锑都陈列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国家档案局对档案工作提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第一档案工作实施三大战略【以人为
本战略,服务为先战略,安全第一战略】,第二建立三个体系【覆盖人民群众的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利用体系,确保档案安全的安全体系】,第三实现五位一体,即把档案馆建成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信息利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档案中心或备份中心。第四建设档案强国。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这种体制促使档案部门更加注重档案实体保管利用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两种职能的协调,注重档案念管理与档案提供利用的协调,注重历史档案开发和现行文件利用的协调。
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深入贯彻上级档案部门精神,锡矿山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利用馆藏的丰富资源,创建了声像档案室,锑都陈列馆和现行文件中心。锑都陈列馆和声像档案室历年来,共接待5468人次,其中外国来宾495人次。利用档案阵地,在宣传档案的同时,更展示了企业的荣誉和辉煌,弘扬了企业文化,树立了企业品牌,锑都陈列馆成为了公司对外展示的当家招牌,为公司对外拓展业务起了重要宣传作用。锑都陈列馆共分为企业简介、组织机构、开采伊始、历史名矿、企业发展、企业优势、亲切关怀七片。馆中展示了缩微照片105张,各种荣誉证书82本,奖牌、奖状奖杯50件及其它资料60余片。以百年沉积、三大开发、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主题为主线将百年老矿锡矿山的渊源、革命传统、科技创新、文化底蕴展示了出来。其中包括了:1950年刘少奇就锡矿山收回国有所有作出专门指示的重要照片材料;湖南有色股份在香港上市,锡矿山作为公司主业捆绑上市;锡矿山的精锑、氧化锑获国家出口商品免验证;“闪星牌”三氧化二锑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等八十多项荣誉及54项国家、省部级大奖,20多项国家专利。锑都陈列馆是湖南第一家企业展览馆,展览馆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了百年锑都风采,体现了锡矿山人放眼世界的胆略,反映了锡矿山人团结务实的品质,折射了锡矿山人坚忍不拔的意志,构筑了锡矿山人永创一流的气魄。它向世人昭示了一个以锑采、选、冶为主,集锌冶炼、化工为一体,年产4万吨精锑、4万吨精锌、10万吨化工产品的大型有色联合企业的历史与辉煌。
档案部门不是立法机关和重要的执法部门,而是保管党和国家形成书面文件的方针、政策由档案部门保管,是当地政策中心。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开放档案,让群众可以查找到所需的政策法规,使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档案开放不能落后于群众的要求,要及时地走在群众需求之前。为民服务,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利益,营造团结互爱、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是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公司现行文件中心的成立,则在党、政府、企业和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一条便捷的信息通道。打破了现行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档案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将以关注历史文献,汇集地域文化、历史档案遗存为主的档案馆推到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上,也扩展了档案工作的视野。是档案馆更新观念、服务大局、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接待查阅者3567人,通过向社会各界提供招商引资,房屋拆迁,劳动保险,优抚待遇,土地征用,离退休待遇,人事任免,合同协议等方面的已公开现行文件资料,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查阅档案的迫切要求,使红头文件走出了机关,贴进了百姓,服务了群众,架起了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
(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每一项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档案事业能否兴衰,是否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势在必行。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发展,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形成,这些都对档案业务的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各级档案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比较广阔的大档案意识,大历史意识和比较强的政治意识与文化意识。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必然选择,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胜任为和谐社会服务的要求。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档案工作应主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以人为本,真正发挥档案工作“五位一体”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农村居民”等于“农村户口之民”吗?
“农村居民”等于“农村户口之民”吗?
中国法院网讯隋女士曾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为其代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而在她接到法院判决时才得知,该律所指派律师没有尽到职责,导致其损失近四万元。隋女士起诉要求该律所赔偿损失的差价39172元,并返还其代理费3000元。今天,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该律师事务所赔偿隋女士39172元。
对于此案,有人认为法院判决是错误的,笔者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同仁商榷。
一、最高院规定的“居民”的含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五条 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第二十八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第二十九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第三十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第三十五条 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按照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相关统计数据确定”。
请注意黑体标出的名词,最高院在解释中用的是“居民”,什么叫“居民”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一条“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本法”是指“居民身份证法”,“本法”的“居民”应该是“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
可见,如果去掉“本法”,“居民”的意思是“居住在某处之民”,如“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某国公民,这个公民可能连中国户口都没有,但是,他可能仍然会是个“居民”。
因此,既使从字面上理解,把“农村居民”等同于“农村户口之民”也是不对的。“农村居民”应该指的是居住在农村之民,而非是“农村户口之民”。最高院的解释应该是清楚的,是“居民”,以“居住”为判定标准,不是“户口民”,以户口为判定标准。
二、居住地和户口地的关系
由于我们中国长期实行城市和农村的二元户籍政策,导致我们容易产生惯性思维,即认为,“农村户口之民”也就是永远居住在农村之民。反过来也一样认为:居住在农村之民(农村居民)也就是“农村户口之民”。
其实二者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民间和媒体就把“农村居民”理解成“具有农村户口”的人。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都承认,随着打工农民的出现和增加,户口地和居住地已经产生了分离现象,许多打工者都在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他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更接近城市居住地了,此时,他要求的司法赔偿应该是城市居住地的一般人的水平。这是合理的。
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使用的是“居民”这个词,又从法律上给出了依据。这个用词,我以为,最高院“拿捏”的是比较准的。如果“农村居民”就等于是“农村户口之民”,它为何不直截了当地使用“农村户口的”用词呢?
私法上的“住所”是个重要概念。一般理解的“居住”应该是某人较长时间在某地有住所且住宿的情形,这时,通常是把他的住所地(户口地)当成他的居住地,但如果他长期离开住所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则应该考虑住所地同居住地的区别。最高院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所以,一个农村户口的人,一般来说,他的户口地是有住所的,此时,户口地等同于住所地。但是,如果他“离开住所地”,到另外的一个地方“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则,这
个“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就成为了他的“经常居住地”了。如果他的这个“经常居住地”是城市(镇),那么,他是农村居住之民(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住之民(城市居民)呢?答案是明确的,应该是法律上的“城市居民”。
中国法院网的文章里说:“如何确定受害人的计算标准,不是简单地根据户籍所在地划分,而是应当根据与其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处所划分”。我认为这说法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司法解释的本意的。
所以说,农村居民”不等于“农村户口之民”,“城镇居民”也不等于“城镇户口之民”。换言之,“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城镇居民”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他可能是城镇户口,也可能是农村户口。一个农村户口的人是有可能成为司法解释中的“城镇居民”的。
在发生人身损害时,由于“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较大的低于“城镇居民”的赔偿标准,有人愤怒地指为“同命不同价”,也由此导致了身份问题的争执。是啊,如果赔偿标准一样,谁还会去争论受伤害人是何身份呢?
三、把有农村户口但在城市居住的人理解为“城市居民”的公平考量
对于有农村户口但是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人而言,同真正的城镇居民相比,因为还多一块承包地,而又要按照城镇居民赔偿的话,似乎占了一点便宜,有一点不公。但,这种不公,同前面所述的“同命不同价”比起来,我认为更应该抛弃“同命不同价”的不公,由于客观上农村标准比较低,因此,应该尽可能向城市标准靠拢,此谓“二者相权取其轻”。其次,在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同在城市生活,但城市户口所有的“便宜”,可能远远大于那一块承包地的便宜吧。再次,农村户口的人,如果要理解为“城镇居民”的话,还有限制条件,即应该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但是,一个有城市户口的人,哪怕他经常在农村生活和工作,你如果把他归入“农村居民”的话,可能许多人都难以接受?我们这里就有许多老人,退休后长期在风景名胜地、农村生活,你要说他是“农村居民”,我估计他得同你急。因此,城镇户口的人应该更有利一些。
这样综合比较,法律应该有的价值取向就更明确了。
四、对北京隋女士诉律师没有尽到职责案的看法
此案未看见判决书和相关证据,仅根据网上找到的材料来看,矛盾的焦点首先在于对有着农村户口而又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是否属于司法解释中的“城镇居民”,如果是,则隋女士及其代理人错误地理解并且适用成了“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标准又较大的低于“城镇居民”标准,从而导致了自己的利益受损;如果不是,则无所谓“利益受损”问题,也就没有后面的争论和判决结果了。
依笔者从上述分析看,法院对此点的认识是正确的,因而,隋女士的利益受损也就成立。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应该对此“买单”呢?根据过错原则,谁有过错谁担责。从本案看,此处的过错在于对法律(司法解释)的认识有错误,显然,发生认识错误的应该包括隋女士和代理律师。对于法律认识有一个基本推定,即任何人都是应该知晓法律的,亦即任何人都不能够以我“不知道法律有这个规定”为理由而免除法律责任。因此,两人都应该有过错。
若在隋女士同代理律师之间进行平衡考量,由于代理律师具有专业知识,理应比普通当事人更熟悉和了解法律,实质上的“知法而违法”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应该更多一些;同时,律师对当事人又是提供的有偿服务。若当事人有同律师一样的专业能力、工作时间和其他诉讼条件,则当事人就会自己做此事,而不会花钱请律师了。因而,根据利益和责任的平衡要求,在担责上,律师也应该多担一些。据此,似应在隋女士同代理律师之间按照4︰6开或者3︰7开担责为妥,即隋女士承担40%~30%的责任,代理律师承担60%~70%的责任,如此似乎更为公平。法院判决把过错归于代理律师一人是可商榷的。“代理律师”在二审时可否以此为切入点呢?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法院网的报导中说,“因其忽略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这就把全部责任归到了代理律师头上。但从分析推断,我更倾向于是,代理律师主要还是对司法解释中的“城镇居民”概念和“农村居民”概念的准确含义没有予以透彻理解,而不是“忽略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可以想象,如果代理律师对此有透彻理解的话,从为当事人利益最大化考虑,也会追问当事人的“城市居住”情况而不致于“忽略”的。
五、实践意义
此案(实际是两案)不发已发,今后应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律师在接受这类案子时,如果当事人是农村户口,但是最近连续在城市(注意,包括很小的行政“镇”)生活、工作(居住)达一年以上的,应该考虑用“城镇居民”概念,向当事人讲清楚并向法院主张。当事人不愿意或者法院不支持,那同律师无关。
另外,如果你主张了,但是法院不支持,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属法官理解错误而错判,还可以按照错案申诉的程序救济;但是如果你不主张,法院是根据诉讼请求判决,则即使以后当事人发现理解错了,再向法院申诉的话,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法院也不会再介入的。
北京此案中,当事人隋女士肯定不可能再寻求司法途径救济了(指原案)。由于可以理解成当事人自愿在法律标准之下主张权利,原法院也不可能当成错案自行进行纠正。
以前的类似案件,如果当事人是按照城镇标准主张并举证充分而法院是按照农村标准判决的,可以考虑错案申诉;如果当事人是按照农村居民标准主张而法院也是按照农村居民标准判决的,则只能寄希望于对方当事人发慈悲了。而如果又有律师介入并且没有留下证据证明自己是告诉过当事人可以按照城市居民标准主张,是当事人自己要求用农村居民标准主张的话(虽然这不合情理),当事人如果追究律师责任,可能会很难办的。
本人2005年曾经代理过一起刑事伤害附带民事诉讼案,当事人是农村户口,从部队退伍后,到本地所在的镇(是行政区划上的“镇”,虽然是个很小的镇)打工,家离该镇不过20里路,平时工作和住宿都在工厂,周末和节假日回家,打工已3年余。本人按照“城镇居民”进行计算索赔,但一审判决并不支持,而按“农村居民”赔偿,仅赔偿1。8万余元。后上诉进行二审,本人仍然坚持应该按照“城镇居民”赔偿。最后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以6万元进行赔偿。
此案为何在已有一审判决一万余元的情况下,能够以6万元了结?不能不说同上述认识有一定关系,对方当事人和二审法官已经认识到,即使按照一万余元的“法定标准(他们理解的)”判决,此事并没有全部结束,可能会被我的当事人追索很久甚至终生,我也是这样鼓励我的当事人的。最终对方同意较大幅度提高赔偿额,选择一次性了结,这不能不说是个明智之举。
其实,此类案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网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类似案例,如:
中国法院网:农村户籍长期在沪 这个农民应按城镇标准赔偿
四川在线:http://.cn/nsichuan/cdzh/20060704/200674104440.htm农村户口他在城市生活10余年车祸身亡按城镇居民标准赔偿
现在看见北京此案,我倒觉得不仅不“荒唐”,反而再此印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专注于做人身赔偿案件的律师,正可以以此案为据,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较大的赔偿额。须知,“律师”是一面双刃剑,此方不利,正说明彼方有利,先知先觉者是有用武之地的。虽然我国不实行判例法,但是北京法院的判决意见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参考性的。要注意的是,在城市“居住”,举证责任是要增加一点的,预交诉讼费用也要增加。这些,也需要向当事人告知清楚。
第五篇:民之所欲,长在我心
民之所欲,长在我心
罗兹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校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谢谢罗兹校长的介绍,溢美之辞,愧不敢当。
今天登辉能在母校的欧林讲座上发表演说,深感荣幸。这一趟返校之行,可以说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不过,内子与本人得以重回康大美丽校园,心中确是颇为愉快。
回到母校,使我们有重温旧日时光的机会。犹忆当年图书馆中熬夜苦读,教室内清心自省,课室间匆忙往返,黄昏时携手漫步。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让我们深觉喜悦与感激。
首先登辉要衷心感谢罗兹校长对本人返校的坚定立场及盛情接待。其次,要谢谢各位康大校友对登辉此次意义重大且富有怀旧情意的返校之行,所给予了解与支持。
同时要感谢美国许多友人的鼎力协助,使登辉得以重访贵国。此外,更要谢谢诸位师长和同学,为我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各位对本人之情谊与支持,登辉将永铭心中。
此次来美参加康乃尔大学校友返校盛会,不仅是登辉个人的殊荣,更重要的,这也是中华民国在台湾二千一百万同胞共同的荣幸。事实上,此次康大邀请本人来访,就是对我国人民过去数十年来,致力国家建设所获成就的一项肯定。本人今日所要谈到的主体,也就是我国的人民。
倾听人民的心声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八年在康大的求学生涯,是我一生中甚为难忘的时光。那段时期正是美国社会经历民权运动与反越战风潮的不安年代。虽然历经动荡,但美国的民主制度仍然屹立不摇。
也就是在那几年间,登辉深刻体认到,充分的民主是促进社会和平转变的动力,只有以更民主的方式去推动民 主,只有以更自由的理念去推动自 由,才能促成民 主自由的早日到来。这也是登辉回国之后,决心为加速台湾社会全面民主化,贡献心力的信念泉源。
自从本人在一九八八年就任中华 民 国 总统以来,本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了解民众的意愿,以期由民意主导政府施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书「尚书」,就有「民之所欲,天地从之」的说法,我本人服务公职的准则,也就是:「民之所欲,长在我心。」
事实上,大家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民众最关切的,就是民主与发展。民主必须包含对个人自由及社会公义的尊重,以及个人能够直接影响国事的参与感。经济发展则不仅是为了追求财富与繁荣,还必须包括均富理念的实践。后冷战时代已然来临,世局却仍充满了许多难测的情势。面对共产主义的衰败,不同国家的民众也亟待尝试追求新的制度,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在各种尝试之中,人类更必须用最高的智能与勤奋,来作出正确的选择,以免堕入陷阱。
捷克总统哈维尔先生曾言:「解救人类世界的唯一之途,就在人类的心中」。确实如此,至少在本人心中,我一直相信「台湾经验」有其独到之处,可以帮助吾人在这个世界之中,寻找一个新方向。这当然并不表示台湾经验可以一成不变地移植至其它国家应用。但是本人确信,台湾经验中的若干部分,对我们所面临的新时代,必能带来新希望。
台湾经验
本人所说的「台湾经验」,就是台湾地区的人民,近年来经由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所累积而成的智能结晶。此一经验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充分的肯定,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镜的典范。基本上,「台湾经验」代表了中华 民国近数十年间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转型过程──此一转型过程所带来的意义,将会对亚太地区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和平,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许应该看看中华 民国究竟是在何种条件下,缔造了今日的成就:台湾的土地面积只有三万六千一百二十九平方公里(比纽约州的三分之一还稍小),人口二千一百万,自然资源贫乏,而人口密度极高。但是去年贸易总额高达一千八百亿美元;国民平均所得为一万二千美元,外汇存底达九百七十亿美元,仅次于日本,高居全球第二位。台湾之所以能够在和平中完成政治改革,主要是以稳定的经济发展为基础。首先,在先总统蒋公及蒋故总统经国先生领导下,台湾经历了经济起飞,成就非凡。目前,除了经济发展之外,台湾更已经由宁静、不流血与非暴力的过程,大步迈向政治民主化。
在其它开发中国家,走向民主 体制的政 治改革过程中,常出现军事政变或杭廷顿(samuelp.huntington)教授所称的「政治倒退」。简单的说,在一般政治转变的过程中,暴力和**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在台湾的中华 民国,可说是一个明显的例外。因为我们并未出现开发中国家经历的恶性循环──自政治参与扩张至阶级对立、军事政变和政治压迫。台湾改革过程的和平,展现了卓著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在「经济奇迹」之外,塑造了成功的「政治奇迹」。其次,我要谈一下「台湾经验」的地区性和国际性涵意。一九九四年,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高达九十八亿美元。据估计,台湾通过香港对中国大陆南部沿海地区之投资接近四十亿美元,此类经济活动也扩及东协国家、越南、俄罗斯、中美洲及非洲国家。虽然在台湾的中华 民国并非联合国的会员国,但却已经迅速建构起一个以经济关系为中心的国际网络。最近我们更推动建立亚太营运中心的计画,以促使我们的经济更进一步的自由化及国际化。
本人所一刻不能忘怀的是,台湾的成就绝对是经过其人民艰苦的耕耘和无比的智能,所凝聚而成的傲人成果。然而,正因为其过程备极艰辛,成功来之不易,更使今日「台湾经济」的果实,甜美无比。
主 权 在民
生存在今天的中华 民国,我们深知和平的变革必须要采取渐进的方式,以及审慎的规划。记得五年以前,登辉在就职演说中,曾矢志在最短时间内展开宪政改革,俾为中华民族建立合乎时代潮流的法律架构,为民主政治奠定不朽之宏规。值得欣慰的是,这项目标,在全民支持下,已经实现。
我们的宪政改革分两阶段进行。首先,解决资深民意代表退职问题。接着,分别在一九九一及一九九二年全面改选国民大会代表及立法委员,使我们的中央民意代表机构,更能充分反映民意。
去年,我们完成了台湾省省长和台北、高雄两院辖市市长的直接选举。而明年春天,中华民国的选民更将首次直接选举总统、副总统。
由于现阶段宪政 改革的完成,我们已确立了政党政治的制度,落实了主 权 在 民的理想,使个人的自由意志获得充分尊重,开创中国历史上最自由开放的时代。本人必须再度强调,此一非凡的成就,乃是台湾二千一百万同胞共同努力的成果。
今天,中华 民 国的民 主 制度已具宏观,人 权受到高度的保障与尊重,民主政治蓬勃发展。在合法的范围之内,任何言论和行为,都不受限制或干预。我们每天都可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各种不同意见和不同的声音,包括对总统的激烈批评。我国人民享有的言论 自 由已与美国人民毫无二致。
我认为,世界各国应有一致的民主与 人 权标准,不因种族或宗教而有不同。事实上,儒家的民本精神与现代民 主理念毫不冲突。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尊重个人自 由意志及主权在民的基本精神。
也正因为如此,本人从政以来,始终以民众的需要及意愿,作为施政的明灯。本人也很诚意地希望,大陆的领导人士,未来也会接受如此的指引,因为我们在台湾的成就很显然的能够帮助中国大陆经济自由 化和政 治民 主化。我曾一再呼吁北平领导当局放弃意识形态的对立,为两岸中国人开启和平竞争与统一的新时代。只有「双赢」的策略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最佳利益,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逐渐达成中国 统一在 民 主、自 由和均富制度下的目标。为了具体表示我们的诚意与善意,本人愿意重申本人乐于见到两岸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中自然会面,甚至本人自己与江泽民先生在此类场合见面之可能性,亦不排除。
期待扮演积极的角色
当一位总统仔细倾听民众心声之时,最令他耿耿于怀的,莫过于民众对尚未达成的心愿,期待殷切。
台湾已在和平的过程中,转化为民主政 治,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并在亚太地区的国际社会中,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中 华 民国未能获得国际社会应有的外交承认,台湾经验在国际上的重大意义,也因此而被低估。
坦白而言,我们的民众,并不满意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地位。我们认为,现今的国际关系不能只限于传统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正式运作。因为事实上,国家之间也有许多活动,仍然受到「半官方」与「非官方」规范的制约。所以,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实质贡献,即使是在非官方活动范畴中的表现,也应受到重视。
罗兹校长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中提到,一个人应该要「力求务实,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鳖」过去四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极端务实,盱衡未来而不眷恋过去,辛勤工作而不怨天尤人,因此也创造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我们很诚恳地希望世界各国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我,不要忽视我们所代表的意义、价值与功能。有人说我们不可能打破外交上的孤立,但是我们会尽全力向「不可能的事物挑战」鳖本人确信,这个世界终将了解,在台湾的中华 民 国是一个友善且具实力的发展伙伴。
只有从上述角度观察中华 民 国在台湾近年来经济、政治与社会之发展,才能在后冷战和后共 产 主义的世界潮流中给予我国定位,也才能为迈向廿一世纪的亚太及世局发展,提出新的方向。
紧密的传统情谊
我要再次为返回母校之行表达感谢之意。我不但感激母校的培育,也要感谢美国。回顾历史,我们不难体会中美两国关系的紧密相连。而对人类尊严与正义和平的共同信念,更使双方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华 民国政府迁台初期,美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多方援助,极具贡献。我们不会忘记这一分「雪中送炭」的温暖,也因此对美国有一分特别的感情。
今天,我们是美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达四百二十四亿美元,同时也是美国政府公债的第二购买国。目前大约有三万八千名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在美深造,而留美回国的学生对我们的国家建设,确有重大的贡献。
中华 民国的发展,也多少受惠于其社会人才的国外留学经验。我在留美的研习过程中,学得促进国家成长与发展的知识,也观察到美国民主政治的优点与缺点。在台湾的我们认为,美国的民主 制 度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不过,我们也认为应当发展自己的模式。
我们民主发展的成功历程,带给开发中国家无限的希望,未来更期盼与他们分享经验。而我们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农业援助,广受欢迎,将来也愿尽力扩大技术合作计画,对更多开发中地区的友好国家,一尽棉薄。
台湾现在已从农业出口的经济型态,成为制造电子产品、计算机及其它工业产品的经济型态。我们出口的各种产品及零件已为「信息高速公路」铺上了磁盘驱动器、电脑屏幕、调制解调器及手提型计算机。此外,我们刻正规划台湾成为亚太区域营运中心,准备购买更多的美国产品,并引进各项的美国服务业,以改善基础建设。
我们已为强化两国关系作好准备,因此殷切期盼此次访问再为两国的合作,开创新机。
基于此一理由,我特别要对柯林顿总统睿智的决定表示感佩。同时,我们也要对美国全体人民、国会的两党领袖与议员和美国政府的其它官员申致同样的谢意。
长在我心
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因此本人经常深思,民众真正希望从政府得到什么鼋我现在相信,其实全世界的人们最基本的要求,应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民主与发展,这也一定会继续成为世界潮流今后的主要取向。
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因此本人也相信中华民国的民众此刻会愿意用这几句话,来表达他们的心声:
中华 民 国 人民决心在国际社会中,扮演和平且具建设性的角色。
因此,我们也要让美国及全世界的友人知道:
中华 民 国屹立不摇。
我们随时准备伸出援手。
我们亟盼与各国分享民主的胜利果实。
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因此本人谨代表台湾地区的二千一百万中国人,诚挚的感谢诸位在精神、知识和物质等各方面,所给予我们的援助,使我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及我们共同的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最后,愿主保佑各位,保佑康乃尔大学、保佑美国、保佑中华 民 国。谢谢各位。
李登辉 康乃尔大学的演说19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