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漳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2017年漳州市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工作要点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一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有关部署,按照省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福建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突破口,以创新管理加强监管为着力点,以改进服务优化环境为落脚点,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推进“两单合一”,完善清单管理。全面实现市、县、乡三级权责清单管理,在完成乡镇政府权责清单编制的基础上,推进市、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融合。研究制定出台权责清单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完善权责清单、行政许可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前置审批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和收费清单。推进“互联网+清单”管理,实现政府部门职责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权责一致。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0月底前完成
(二)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减权放权。进一步精减工业生产、工程建设领域行政审批,进一步深化企业设立、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针对医疗、教育、文化、养老、体育等领域,再削减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垄断行业和社会民生领域市场准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社会服务行业。全面清理调整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研究建立“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制度。继续清理、取消前置审批和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继续清理精简证照年检和证明办理事项,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松绑。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工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三)提高放权、承接协同度。及时跟踪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推动市级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的下放或委托。有关部门不得以统发许可证、事先审查等方式“明放暗不放”。同时,加强对基层承接工作的指导力度,努力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增强基层承接能力,确保基层接得住、接得好。探索各种审批后置事项“串改并”,探索各种审查与验收“单改综”,探索各种检验、检测、认定、认证事项“多变少”,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持续推进
(四)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按照“五个一律”和“十个凡是”的要求,对涉及企业、群众办事的各种证照和奇葩证明、循环证明进行全面清理,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够通过个人有效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能够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够由行政机关及相关机构调查核实的一律取消,能够通过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解决的一律取消,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效能办、市法制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二、进一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
(五)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18号)及省贯彻落实意见,出台我市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对接国务院和省政府投资项目目录,修订形成全市统一的核准目录。研究出台我市落实国务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工作。继续大力精简评估事项,在工程建设领域探索推行“多评一表”“多图一审”“区域评估”“联合验收”等新模式,解决程序繁、环节多、部门之间不衔接等问题。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六)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根据国家“试清单、试机制、强监管、出经验”的要求,按照省政府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部署,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七)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依托投资项目统一代码,推动项目办理审批和建设过程产生的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综合监管、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公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提高监管效能。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三、进一步推进职业资格改革
(八)严格执行国家公布的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内,健全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科学设置、规范运行、依法监管的职业资格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九)开展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回头看”。重点督查国务院、省政府已经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落实情况,— 4 — 以及职业资格管理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整改情况,确保清理到位,防止反弹。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6月底前完成
四、进一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十)推进“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改革。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多证合一”。开展“证照分离”试点,除涉及国家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以外,原则上实行证照分离,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审改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十一)推进企业便利注册和简易退出。实行企业名称登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自助查重、自主申报,放宽企业名称行业特征和经营范围表述,放宽住所(经营场所)条件限制,推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制度。加快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行简易退出机制,开展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工作。做好商标注册代理点申报,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五、进一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
(十二)开展清费减费行动。继续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合理的
— 5 — 涉企收费,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负松绑。落实国家相关收费优惠政策,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乱收费行为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六、深化教科文卫体领域改革
(十三)深化高校和科研体制改革。完善高校自主开展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和自主公开选聘教学、科研、学生辅导员、教辅等各类人才工作。完善高校绩效工资政策和经费政策,启动高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一线教学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扩大学校分配自主权,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继续改进科研项目及其资金管理。全面取消劳务费比例限制,调整劳务费开支范围。完善间接费用管理,改进项目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推行有利于人才创新的经费审计方式。加快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评审、人员聘用、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的自主权。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十四)深化文体和养老领域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开展试点工作;实施经营类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 — 6 — 改革,加强执法力量,减少执法层级,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深化体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除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打通职业体育、专业体育和业余体育有机衔接、协调互动的“快车道”,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互动发展。着力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降低准入门槛,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按“先照后证”简化程序执行。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以依法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
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十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改革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式付费改革,激发医疗机构规范行为、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深入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推进社会办医、医养结合、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业发展,推动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社会需求。
责任单位:市医改办、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 7 — 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七、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十六)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完善“两单两库一细则一平台”,2017年底前实现市、县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检查,实现“一次抽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大力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细化抽查制度,优化抽查方式,统一规范标准,公平抽查监管。结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增加高风险企业抽查概率和频次。加快建立完善巨额惩罚性赔偿、失信联合惩戒等制度,严厉惩处相关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工商局、市政府法制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十七)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网上行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强化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对看得准的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建立一张线上线下结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络。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十八)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改革。严格按照行政审 — 8 — 批“三集中”改革要求,确保审批部门人员进驻服务中心率、审批事项进驻率和审批项目授权率均达到100%,方便企业和群众集中办事。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优化内部职责分工,健全行政审批运行机制,进一步简化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效能办,市直相关单位,11月底前完成
八、进一步简化优化政务服务
(十九)加快推进审批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审改办、国家标准委部署,推进《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规范(DB35/T 1630-2016)》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强行政审批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事项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环节、办理时限和审查工作细则的标准化,建立环节标准、时限标准、材料标准,推行统一编码管理。加快推进市县联合审批、部门并联审批,明确各环节牵头部门责任、审批事项和完成时限,规范服务指南,制定操作细则,实行协同审批,为群众提供项目齐全、标准统一、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效能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二十)持续提升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水平。主动对接服务“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全面推进“抓作风,比营商环境”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深入开展“审批比
— 9 — 服务,提效加速度”活动,坚持能快则快,能短则短、能办则办、即来即办、马上就办、立等可取。对办件量大的窗口实行周末轮班制度,实现为群众办事无休日。指导督促市属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乡办事服务一张网建设,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便民服务“就近办、马上办”,实现常态化受理,切实提升乡镇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发改委、市效能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一)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坚持能联则联,能共享则共享,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证照库建设,实现部门间政务数据汇聚共享,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积极推行多点办理、网上预约、全程代办、政务服务APP等模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省时、省心、省力。推动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网上进驻中介平台,为项目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共享、辅助决策的延伸服务,营造方便快捷的投资项目审批前置中介服务环境。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经信委,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二)深化“马上就办”。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办事环节统一整合为“受理、审查、决定”3个环节。— 10 — 继续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承诺时限统一压缩到法定时限的50%以内,当场办结率达到70%以上。有机整合网上办事大厅、物理办件大厅与邮政速递服务,建设“网上办证、快递送达—政证快”综合服务平台,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体系。突出服务重大重点项目,探索推进“会审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分阶段会商会审、项目代理代办、跨层级联动等审批机制。进一步落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依托市、县行政服务中心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便民服务事项“就近办、马上办”,实现常态化受理,实实在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效能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三)推行“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以“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为目标,把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作为衡量标准,全面梳理公布“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实现年内“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的事项达到60%以上,倒逼各级各部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效能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二十四)打造“双创”综合服务平台。为“大众创业”、“万众
— 11 — 创新”提供“点对点”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建立新生市场主体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制度,密切跟踪新生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完善并运用好小微企业名录系统,指导企业通过小微企业名录享受创业扶持政策。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五)开展对标活动。总结有关部门和地方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印发各级各部门学习借鉴,开展对标活动。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学习先进经验,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工作,从而提升放管服改革水平,赶超标杆单位,实现良性循环。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二十六)加强政务信息互联互通。贯彻落实国务院《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对各部门信息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主动对接省政务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推动政务信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互认共享。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七)加大力度推进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紧紧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 — 12 — 市场预期和突发公共事件等重点事项,加大公开力度,加强政策解读,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及时通过行政服务中心,省网上办事大厅以及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主动公开办事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和企业查询、知悉、试验。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市属开发区,12月底前完成
九、进一步加大特殊区域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力度
(二十八)加大特殊区域改革创新力度。借鉴自贸区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做法,结合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审批权限下放,确保授权事项达到预期效果。积极推进部分县(市、区)和市属开发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在高新区探索“会审制”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一个部门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支队伍监管”的审批管理服务模式,推进试点区域在行政审批、投资审批、商事登记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在项目投资、通商贸易等重点领域取得改革突破,打造办事集中、政务公开、服务优质、快捷高效的审批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法制办,市直相关单位,12月底前完成
(二十九)积极探索优化审批服务模式。认真总结推广省政府、泉州市行政审批改革经验做法,围绕服务重大重点项目,推行分阶段会商会审、项目代理代办、跨层级联动等,探索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行政审批体制。建立部门联办机制,探索推行全
— 13 — 程代办制。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便利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身份证读取信息、实行一号申请、一表申报、一免填表、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端全办、一库共享、一门办结、一趟办完(最多跑一趟)等创新措施,实现“进一个门、办一切事”,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营造一流办公环境和一流服务环境。
责任单位: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市发改委、市工商局、市政府法制办,市直相关单位,12月底前完成
十、进一步加强改革成效评估和督查落实
(三十)每季度公布“放管服”措施。对近年来已出台的改革举措进行盘点,及时公布公开各级各部门改革推进情况和实际成效。各级审改办每季度汇总公布一次“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重点是减少审批、优化服务、方便企业办事的情况。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三十一)健全督查督导机制。加强对各级各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的督查督导,把各级政府推动职能转变改革工作情况列入效能督查内容,有关结果纳入“三抓三比”活动竞赛和年度绩效考评。完善“一季度一督查”和“一季度一通报”制度。深化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分区域分领域开展“放管服”改革督查工作,对督查情况和各级各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措施、改革成效实行一季度一通报、一季度一公布,并按照《漳 — 14 — 州市“比作风抓营商环境”问责暂行办法》强化问责。
责任单位:市监察局、市政府督查室、市效能办、市审改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信访局,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三十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对“放、管、服”改革宣传工作力度,编印《漳州审改信息》,积极向省审改办、市深改办报送行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和群众了解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的相关机制,以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责任单位:市审改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12月底前完成
第二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模版)
李克强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张高丽主持
《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13日 01 版)
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5月12日,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汪洋、马凯,国务委员常万全、郭声琨、王勇出席会议。
李克强说,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本届政府成立伊始,开门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先手棋”。两年多来,这项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政建设,有力支撑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但改革进展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措施不落实、不配套等问题亟待解决。必须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把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向深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社会成员拥有施展才能的公平机会,共享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
李克强指出,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能更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这是强国富民之道,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升级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人靠劳动和创造富起来。必须坚韧不拔推改革,清障排堵促发展,让创业门槛更低、创新天地更广。
李克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在简政上下功夫,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乱象。再砍掉一批行政审批和核准项目、一批审批中介事项、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关卡、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和各种行政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推动制定完善“三个清单”,用刚性制度管权限权,接受社会监督。
李克强指出,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必须增强法治、公平、责任意识,搞好事中事后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创新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平台,推进综合执法,推广随机抽查,做到公开透明,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李克强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人民政府的天职。转变政府职能既要给市场松绑,还要突出优化服务。要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在政策、融资、统一平台、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更好服务,促进扩大就业。要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围绕补“短板”带动有效投资,通过政府购买、发展市场化中介等,让群众享受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
李克强最后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强化机制,明确责任,大胆探索,加强督查,确保各项改革落地见效。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和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下一步工作计划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下一步工作计
划
(一)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改革有实效。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是一场深刻革命,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各部门主要领导要站在“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高度,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做到认识统一、机构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二)继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服务中心为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指导协调各项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正常运转。要本着依法行政、应进必进、充分授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规范和完善中心建设。同时健全完善首问责任、一次性告知、并联审批、联踏现场、限时办结等各项制度。
(三)继续大胆创新政府机构改革思路,为改革动力“加加油,充充电”。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各部门要把转变政府职能放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府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二是重视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市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着重加强公共服务职能,重点强化对企业、对基层、对群众的服务。三是紧紧围绕服务“一江两岸”发展战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努力使本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篇:1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讲话
近日,国务院、省政府相继召开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李小鹏省长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作出了具体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政府改革和简政放权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李小鹏省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要求,对我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工商局的负责同志分别做了发言,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各项决策部署,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政放权力度持续加大。我们坚持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六权治本”的突破口,在承接好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积极抓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下放工作。截至目前,共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0项、下放县级14项,取消行政审批4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9项,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19项,所有项目现已全部落实到位,并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运行。我们还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核实,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02项,非许可审批事项4项,服务事项241项。
(二)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建成了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便民服务、“市长热线”、廉政教育基地、综合监察为一体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大楼,为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新的政务服务中心按照“集中办公、公开办事”的运行方式,推行“一委一办三中心”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一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联合审批、限时办结、集中收费、全程监控的“一站式服务”,政府的审批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审批行为更加规范。
(三)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取得实效。我们不断加大清理煤炭企业收费项目力度,全面实施清费立税、煤焦公路销售体制改革、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完成5大类42项涉煤收费项目清理和规范,撤销煤检站79个,为煤炭企业减负36亿元。我们认真落实省政府减轻企业负担60条措施,制定了《临汾市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65条,开展了涉企行政权限规范、涉企收费、政策支持、创优环境等四方面工作,取消、下放、改为属地管理的市本级涉企行政权力事项259项,累计为企业减负4040万元。
(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根据国务院规定,我们分三批将1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根据省政府规定,将2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企业年检1项,实现了与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审批事项的无缝对接。同时,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公司注册实行“六不”制度,即:不再登记实收资本;不再限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不再限制股东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股东货币出资比例;不再规定股东的出资期限;不再要求提交验资报告,为企业注册营造了宽松的准入环境,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今年1至4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4000余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6%。
(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我们按照科学配置权力的要求,坚持“管办分离、统一进场、集中服务、全程监管”原则,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机制体制改革,成立了集工程建设交易、政府采购、国土资源交易和资产调剂产权交易等于一体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十统一”运行机制,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分解,形成了“副职分管、正职监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工作机制。
可以说,我们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部门职能不够明确,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行政审批项目仍然数量偏多、程序复杂,一些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质量不高,下放不彻底,审批效率依然不高。三是一些部门“两集中、两到位”落实得还不够好,行政审批窗口授权还没完全到位,存在厅外审批或主要环节厅外办理的现象。四是个别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作风漂浮,办事拖拉,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表明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无论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还是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都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都迫切需要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来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的重要意义,要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六大发展、促进富民强市的大局出发,按照总书记“三个有利”的要求,“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正确看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推向深入。
二、把握重点,对准焦点,全力做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关键是要解决政府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治理体系。
(一)坚持“放”到位,更大力度精简审批事项。放,就是放权,就是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放的重点就是要抓好五个“再砍掉一批”。即: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包括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再取消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切实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切实拆除“旋转门”、“玻璃门”;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之门;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切实清除创业创新路障;再砍掉一批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当前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照省政府规定时限,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公布,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要在2016年1月公布运行,县级政府部门要在2016年4月公布运行。要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二是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在做好国家和省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衔接工作的同时,继续清理并减少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对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及时进行衔接和清理,制定新的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运行,坚决杜绝以各种名义新增审批事项、重设已取消的项目。当前,要紧紧围绕城乡人居环境改善、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扶贫、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工作,加快推进简政放权,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三是要加快完善市政务服务中心和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落实好“两集中、两到位”,实现真正的“一口受理”。市编办要在6月底前完成各相关单位成立审批科的批复工作,各单位要对窗口人员进行充分授权,做到大厅之外无审批。要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严格落实“一审一核”,原则上对于即办件,要求一天之内必须办结;对于承诺件,在坚持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审批事项实际情况,最少压缩时限三分之一。要运用互联网手段,完善网上审批,实现“网络化审批、智能化服务、数字化管理”,切实方便群众。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加快编制《市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细化“十统一”运行机制,实现更为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交易”。
(二)坚持“管”到位,更大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就是监管、管理。一是要坚持放管结合,提升监管工作水平。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管得好、用到位。二是要创新行政监管方式,加快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权力执法关进“数据铁笼”,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权力运行处处留痕。要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加快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元共治格局,增强信用监管、协调监管和社会共治能力。三是要健全现代市场监管制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各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社会信用监管,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信用缺失的市场主体,进行重点检查、严厉查处、公示曝光,使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三)坚持“转”到位,更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转,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减少对微观事务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一是要结合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各级各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转变传统思维,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坚持为民行政,履行服务职责,规范服务行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二是要认真编制政务服务清单,建立涵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清单目录。三是要增强公共产品和民生服务供给能力,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主体投入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领域的工作力度。四是要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企业减负60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条等措施和我市《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明确取消的行政管理事项和收费项目,要快放、放到位,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生产,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顺利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这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全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市里已经成立了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对全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进行统一领导,统筹研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措施,协调推进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区也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完善改革方案,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督查评估,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产生实效。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市政府和协调小组的决策部署,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工作衔接和政策对接,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进度,确保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对照国家、省和我市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时间表,画出路线图,层层分解责任,细化要求,限时完成,重点工作要一天一排,一周一总、一月一清、一季一小节,做到平时“常算账”、年终“算总账”。要继续完善企业注册一条龙、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和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三个服务链条,年内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注册申请领证所需时间。要建立重大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重大工作进展情况,责任完成情况,全市排队通报。
(三)强化督导,严格考核。这次会议作出的安排部署都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全部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工作任务全部予以量化,逐项明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时间进度、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要强化督导检查,确保督查考核工作做到真实、深入、彻底、到位。要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对不能如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要在目标任务考核中,实行一票否优、一票否决。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大胆改革,勇于攻坚,扎实工作,确保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开创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贵州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贵州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一、推进“放、管、服”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大幅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着力清理规范收费项目,有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和廉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对接落实国务院决定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7月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14〕27号、国发〔2014〕50号、国发〔2015〕11号三个决定取消和调整了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经认真梳理,国务院决定取消的国家部委行政审批事项152项,涉及省直部门对接的事项99项(其余53项由中央垂管部门负责对接)。其中,我省对应取消9项,暂予保留1项(其余89项属于国家部委权限,我省无对应职权)。国务院决定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事项53项,涉及我省承接的36项(其余17项属于中央垂管单位承接)。我省省直部门对应承接国务院决定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后,省直机关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数量实际增加14项,纳入省级行政权力清单进行统一管理,拟于10月底向社会公布。二是取消、下放省直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组织人员对省直机关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310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8项)进行再次清理,拟调整行政许可事项37项,其中取消6项、下放17项、转变管理方式2项、合并9项为2项、新增3项,此次清理结果已于2015年6月12日以省政府令向社会公布。启动409项行政服务事项的清理工作,并按“9+X”分类方式进行重新梳理、分类确认,拟取消66项,下放11项,合并减少33项,转变管理方式101项,转“9”类职权72项,转“X”(其他类职权)153项,不纳入权力清单管理的单位1个,涉及事项2项,全面取消“行政服务”这一职权类别。三是清理省直机关继续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27号)要求,全面取消我省仍在实施的2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清理结果拟于10月底对外公布。通过清理,省直单位取消、下放、转变管理方式、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达到改革前的三分之二以上,一批涉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许可以及对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资格资质认定的事项被取消或下放,进一步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截止2014年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和注册资本均创下历史新高,市场主体达到161.18万户,注册资本达到1.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3%和41.16%,两项指标增幅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6位。
(二)切实推进职业资格改革。我省对国发〔2014〕27号、国发〔2014〕50号决定取消的78项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进行了对接落实,保留项目由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120项精简为96项,项目总数减少20%。一是自行设定职业资格情况。目前,我省仅保留驻店药师资格一项,这是根据我省药品行业需求和实际困难,报经省政府同意后,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组织开展。二是部门自行设置职业资格情况。正在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人员资格、建设工程安全监督人员资格、物业管理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贵州省建设工程监理员、贵州省监理企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贵州省省级监理工程师、省级造价师工程师、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贵州省卫生监督员、省级储量评估师等12项职业资格进行检查清理。
(三)加大收费清理工作力度。2013年以来,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取消3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财综〔2013〕9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通知》(国办发〔2014〕30号)、《关于整顿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收费的通知》(发改电〔2014〕198号)等文件要求,组织开展“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清理整治、“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整顿了收费秩序,为实现“用3年时间实现与周边省份相比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最少”的目标奠定了基础。2013年,按照省领导“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尽最大可能予以减少”的要求,全年共清理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108项,清理后,省设立的收费项目为69项(其中涉企项目7项),实现了“2013年我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12项减少到70项以内”的目标。2014年,按照“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管理部门设立的项目外,其他项目一律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项目一律取消;中央取消的项目我省一律取消”的原则,将我省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数由69项减少至53项。2015年初,我省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已减少至35项。同时,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要求,2014年底公布了《全国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贵州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贵州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公告目录清单之外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不得执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拒绝缴纳。
(四)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三证合一”试点工作。在贵安新区、毕节市(除威宁县外其余7县)、铜仁市(含全市10县)、荔波县、兴仁县、罗甸县、长顺县、贵定县、平坝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开展三证合一试点工作。其中除贵安新区采用“并联审批,三证同发”模式外,其他地区都采取了“一照三号”模式。截止今年6月,全省试点地区实施三证统发、一照一码办证数量达到1724个。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贵州省企业诚信信息网2011年9月组建完成。目前,共有42个省级成员单位、10个市级单位和2个县级单位使用。截止2015年7月,共征集整合32个部门提供的各类企业信用信息1200万余条,其中注册登记、行政许可信息1188万余条,奖励信息1928条,失信信息11万余条。
(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大力简政放权的同时,高度重视市场监管,切实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可能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等事项和监管力度,保持打击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格局。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了全省工商系统统一的经济户口数据库,对市场主体登记备案、日常监管、行政处罚、消费维权等信息进行整合,相继开发了工商业务集成系统、信用分类监管系统、消费维权系统、电子商务监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系统等操作应用平台,实现了市场主体登记备案、行政处罚、消费维权、日常监管等信息互联互通和综合运用。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跨部门、跨地区互联共享,搭建全省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对质检、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了归集和整合。依托大数据手段,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消费维权、服务企业发展等工作,有效推动了监管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监管服务效能。
(六)建立完善“三个清单”。一是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经省政府批准和授权,2014年12月,省政府法制办分三期向社会公布了60个省直单位实施的310项行政许可事项、2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09项行政服务事项、1009项行政处罚事项、119项行政强制事项、51项行政征收事项、4项行政裁决事项、34项行政确认事项、29项行政奖励事项、117项其他行政权力,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直部门权力清单公布工作。2015年1月,启动省直单位责任清单编制工作,目前各单位责任清单已基本梳理完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1号)下发后,按照“9+X”分类方式要求,我省重新梳理省直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按“一表两单”方式拟于10月底对外进行公布。二是探索投资领域负面清单制度。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守住生态发展两条底线”和“赋予地方更多经济发展自主权”等原则,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的特定区域,对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已明确禁止投资的项目,列为全省范围适用禁止投资清单,编制了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起草了《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负面清单(2014本)》,明确7类“负面清单”项目禁止投资。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规定,制定固定资产投资负面清单权限在国务院,地方政府不宜自行制定。根据这些精神,我们做了相应安排,待国务院正式出台固定资产投资负面清单后,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个别调整,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七)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落实到“优服务”上,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一是深化政务平台建设。截至2014年,我省已建成省、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了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电子化业务流程审批、审批业务数据交换和业务数据的全省汇总监察。2014年完成了贵州省省级网上办事大厅的建设,首批进驻省级部门49家,纳入审批事项558项(含部分行政服务事项),事项公开率达100%,能在网上实现申报的事项163项,占所有事项的21.73%。2014年12月,成立了省级政务服务中心,按照“统一顶层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推进应用、统一办理平台、统一数据共享”的原则,重新设计了我省网上办事大厅,将原有仅支持省级的网上办事大厅扩展为覆盖全省各级的网上办事互联网服务平台,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的政务服务统一互联网门户。截至目前,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共完成了省、市、45个县级(部分区县已拓展到乡镇)站点的建设,收录各级行政审批部门2433个、行政许可事项15031项、非行政许可事项4917项、行政服务事项7399项。2015年8月底前完成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站点全部接入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并开通运行。二是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办证难问题。紧紧抓住行政审批“集中进驻”和“充分授权”两个关键环节,着力解决群众“多头跑”等问题。目前,省本级具有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的省直部门共进驻56家,进驻人员187人,部分进驻人员比例达到部门编制近20%,省级行政审批应进事项已全部进驻。各级进驻部门已按照省政府统一编制的授权书文本格式,制发了书面授权书,逐项授予了首席代表和窗口工作人员审批决定权、审核上报权、组织协调权和行政审批专用章使用权,实现“政务服务中心之外无审批”。大力开展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工作,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1号)要求,依法削减不科学、不合理、不必要的审批步骤,合并内容相近、效用一致的办理环节,切实在原有基础上减少审批环节,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压缩50%以上,在受理、发证环节压缩50%以上。透明规范业务操作,着力解决“互相推诿、流程模糊”等问题。各级审批部门按省统一编制的收件通知书、一次性补正通知书、决定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通知书和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示范文本,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立即予以受理并出具决定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日向申请人出具一次性补正通知书,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不予办理或不属于本部门业务范围的,书面告知其理由或办理部门,最大限度制约自由裁量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大胆赋权,积极探索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行政执法重心下移。鉴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我省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级人民政府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的19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100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乡镇行使,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办事,打通了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制约权力,依法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名称和统计口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规范审批事项名称,全面统一行政审批事项统计口径,做到上下一致、左右一致。2014年10月30日,省政府法制办印发《贵州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示范文本)》(黔府法发〔2014〕31号),公布了《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目录(341项)》、《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目录(50项)》和《贵州省市、县两级机关实施的行政服务事项目录(209项)》。
(三)创新管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率先在全国开发运用“一网三平台十二系统”综合电子交易系统,推进政务、商务、事务“三位一体”,推进电子政务网、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三网互通”,变“群众跑”为“网上跑”,变“8小时服务”为“24小时服务”,变“现场服务”为“远程服务”,初步实现了部门授权率高、服务效率高、群众满意率高。
三、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初审上报类行政许可权的权力属性难以界定,分级分段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且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给“放、管、服”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二是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和中介服务机构进展缓慢,目前,我省中介服务市场不成熟,中介服务市场承接能力不足,中介服务与行政机关利益关联,中介服务主体缺少,中介服务收费不合理等。
(二)工作建议
1.在全国法制统一情况下,各地权力清单在职权名称、数量等方面差异较大,甚至出现了在数量上相互攀比的趋势,不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法律的权威。建议国家自上而下地清理和公布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维护法制统一和法律权威,节约行政成本。
2.建议明确法律与“清单”的关系,避免抛开法律谈“清单”,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
3.建议国家立法时针对新颁布的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同时按“9+X”的分类方式公布立法中设定的行政职权,统一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等。
4.建议国家从法律上明确下放行政审批权的法律性质,界定下放行政审批权的依据、权限、程序、主体、方式、法律后果、救济渠道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按照总书记“三个有利”的要求,正确看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突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项转移出去,还权于民、还权于市场、分权于社会,努力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干预,最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推向深入,为创业创新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