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方案(黔府办发〔2006〕1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6〕15号 【发布日期】2006-01-27 【生效日期】2006-01-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方案
(黔府办发〔2006〕1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贵州省退耕还林“五个结合”试点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一月二十七日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方案
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1月23日)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黔党办发〔2005〕22号),为了把“五个结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制订《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退耕还林条例》以及国务院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继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等配套保障措施落实到乡、村、组、户,努力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工程建设成效,为加快我省“两江”生态屏障建设奠定基础,促进生态立省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依据
(一)《退耕还林条例》。(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
(三)《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黔党办发〔2005〕22号)。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与县级“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
(二)坚持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相结合,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
(三)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
(四)坚持政府统筹,目标、责任到乡镇、到部门、到个人,严格考核的原则。
(五)坚持投资渠道不变,以县为主整合支农资金和涉农项目,各记其功的原则。
四、试点范围
综合考虑已实施退耕地造林面积、近期补助到期面积、剩余陡坡耕地面积以及县委、县政府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在各市(州、地)推荐上报的基础上,确定清镇、习水、普定、都匀、黎平、印江、大方、水城、晴隆9个县(市)为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县,试点期为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
五、试点步骤
(一)方案编制。各试点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办(包括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包括畜牧)、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于2006年5月底之前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县级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退耕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主要由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
(二)方案审批。各市(州、地)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试点县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实施方案审核后,于2006年6月底之前上报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审批。
(三)组织实施。各试点县(市)人民政府根据批复的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县级实施方案,组织当地有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目标和职责分别组织实施。
(四)总结推广。各试点县(市)人民政府在认真组织自查验收的基础上,于每年年底之前将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试点工作总结上报省、地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各试点县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并及时在全省总结推广。
(五)奖惩措施。对试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试点工作结束后列为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示范县,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指导并在项目计划安排上给予倾斜。对试点任务完成较差的县(市),不再安排退耕地造林新增计划。
(六)经费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县级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经费主要由各试点县(市)政府承担,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省、地组织方案审查、检查验收等费用,纳入省、地财政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年度预算。
附件:《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县级实施方案编制纲要》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 县级实施方案编制纲要
退耕还林工程“五个结合”县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县级实施方案”)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办(包括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包括畜牧)、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共同编制,包括说明书和附表两个部分。说明书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包括:
(一)全县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以2005年底统计数据为依据,简要说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粮食生产(分坡度级耕地面积以2005年底国土详查变更数据为准)等情况。
(二)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简要说明截止2005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三)全县退耕农户调查情况。简要说明退耕农户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组织完成情况以及相关汇总数据。
(四)县级“十一五”规划情况。分项简要说明“五个结合”有关内容县级“十一五”规划情况。
二、编制方案的依据。
三、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原则。
四、建设任务及目标。
根据截止2005年底已实施退耕地造林任务的农户现状,对其中退耕还林钱粮补助到期后长远生计缺乏保障的农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不重复投入的原则,并结合现有项目安排情况和县级“十一五”规划,合理规划到2010年的建设任务和目标。
(一)基本农田建设:以坡耕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如基本农田整理、“三小”水利设施建设等。
(二)农村能源建设:包括沼气池、节柴灶和薪炭林建设等。
(三)生态移民:包括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技术培训等。
(四)后续产业发展:包括已实施退耕地造林树种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和扶持龙头企业等。
(五)生态畜牧业建设:包括林下种草和配套养畜等。
五、资金投入测算。
(一)分项测算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生态畜牧业建设资金。
(二)按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分省、市、县三级)、银行贷款、社会自筹分项测算所需资金。
六、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政策措施以及“五个结合”中无法定量分析的其它措施。
退耕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
单位:亩、公斤、元
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乡村组累计退耕地造林面积计生态林经济林草剩余耕地面积计水田旱地计25度以下25度以上现有草
地面积2005年
粮食产量家庭人均2005年
纯收入家庭人均2005年
牲畜存栏量牛羊猪其它生活用能注:
1、此表作为编制县级实施方案的基础数据,不作附表上报;
2、“生活用能”分煤、柴、电、沼气、液化气;
3、可根据当地情况增加调查内容。
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表
附表1单位:亩、口 乡村以坡耕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面 积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涉及户数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小”水利设施数 量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涉及户数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注:
1、此表原则上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规划;
2、“以坡耕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坡改梯、基本农田整理等,可根据项目安排情况增加表格内容。
农村能源建设规划表
附表2单位:口
乡村沼气池建设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改灶节柴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注:
1、此表原则上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规划;
2、其它能源建设可根据项目安排情况增加表格内容。
树种结构调整规划表
附表3单位:亩
乡村计按年度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按模式分林草林竹林茶林药林果林油注:树种结构调整针对已实施的低效退耕还林地,应结合县级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安排。
扶持龙头企业规划表
附表4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主要产品负债情况2005年产值2005年利润扶持内容扶持目标注:此表可根据本地情况增加表格内容
生态移民规划表
附表5单位:户、人
乡村易地扶贫搬迁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劳动力转移培训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农民技术培训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注:此表原则上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规划
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表
附表6单位:亩、头、只
乡村草地建设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牲畜存栏量计牛羊猪其它2006年牛羊猪其它2007年牛羊猪其它2008年牛羊猪其它2009年牛羊猪其它2010年牛羊猪其它
“五个结合”项目资金测算表
附表7单位:万元年度计按项目分坡改梯基本农田
整理“三小”水
利设施沼气池建设改灶节柴生态移民技术培训树种结构
调整龙头企业草地企业配套养畜按渠道分中央省地县银行贷款社会自筹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合 计注:可根据规划项目情况增减表格内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黔府办发〔2007〕82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82号 【发布日期】2007-08-21 【生效日期】2007-08-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
(黔府办发〔2007〕8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的通知》(黔府发〔2006〕47号)精神,为指导开展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依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制订本方案。
一、普查工作目标
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进步提供依据。建立省与地方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各级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促进污染源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础。掌握污染源的总体样本,为建立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改革环境统计调查体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创造条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提高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能力,健全各级环境统计、监测、监督和执法体系。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2007年12月31日。
时期资料:2007。
(二)普查对象与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贵州省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源普查对象划分为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别进行详细调查和简要调查。
重点污染源范围是:(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2)11个重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所有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中规模以上企业。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污染源以外的工业企业。
2?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农业源普查范围主要是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划,针对谷物种植业、油料和豆类作物种植业、棉麻等种植业、蔬菜及花卉种植业、茶果类及中药材种植业的主要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牧业和渔业源普查范围是人工饲养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水产养殖场。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主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医院、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机动车、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情况、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
(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
(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
(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
(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2?农业源。
(1)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规模及用水排水情况等;
(2)产、排污情况,包括肥料、农药施用情况,农膜使用和秸秆处理情况,饲料饵料投放情况,畜禽养殖粪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产生、残留和排放情况等;
(3)养殖业污染治理情况,各种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况、投入和运行情况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登记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
(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
(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具体是: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煤矸石、尾矿、粉煤灰、磷石膏、冶炼废渣、炉渣、放射性废渣、有机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中还包括:总磷、总氮、总铜、总锌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和鱼药。
三、普查技术路线和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和省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1?对工业源中占各市(州、地)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采用现场监测和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等方法,并按照规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对其他工业源,采用分类抽样监测的方式,核对物料衡算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对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简单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数法直接计算排污量。
2?对农业源,采取面上调查和分类抽样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全省农业普查结果和有关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3?对生活源,第三产业中的调查单位采取面上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类抽样监测与排污系数测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调查根据统计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结构和消耗量,通过排污系数测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骤。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安排,本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6?10―2007?12):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开展普查培训。
2?全面普查阶段(2008?1―2008?12):对排污企业和单位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进行审核验收等。2008年6月底前各市(州、地)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7月底前,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3?总结发布阶段(2009?1―2009?7):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发布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组织及实施
(一)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组织机构。
省普查领导小组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2007年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黔府办发〔2007〕39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39号 【发布日期】2007-05-28 【生效日期】2007-05-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2007年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黔府办发〔2007〕3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7年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2007年全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28号)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2007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如下:
一、强化农产品全过程管理
(一)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行动”。以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市场准入的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种植、养殖全过程管理。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继续抓好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定期开展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巡查工作,对存在非法生产和经营违禁药物的,坚决吊销《兽药生产许可证》和《兽药经营许可证》。加强饲料企业监管,坚决取缔生产销售含有违禁药品的饲料企业。加强对养殖环节禁止添加药品的管理,坚决打击将养殖业禁用化工产品销售给养殖主体的行为。
(二)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强化监督抽查和监测工作,延伸监测区域,扩大监测范围,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测。组织对全省主要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禽蛋和猪肉进行一次重点监督抽查,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追溯不合格产品源头,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力度,指导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开展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自检,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和检验检测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企业要逐步配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
(三)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和认证工作。从加快标准推广应用入手,建立和完善种植、畜禽和水产养殖标准化体系,提倡健康、清洁和生态种植养殖。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推行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户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以及产地产品检测、准出制度,切实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及科研开发,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要通过“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运销大户(经纪人)等参与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二、大力整治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一)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对小作坊进行基本安全卫生条件改造,切实解决生产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必须就其生产加工的食品安全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对生产已纳入市场准入管理并列入无证查处范围的食品种类的小作坊,其生产加工的产品要限制区域销售。坚决打击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不具备食品生产加工条件、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的小企业、小作坊。
(二)加大对重点食品的专项抽查力度。以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市场为重点,专项抽查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酒类、饮料、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各类食品,对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未加贴QS标志的产品进行全面查处,对问题严重的企业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或关闭。同时,进一步加大食品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及非法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产品的生产企业及制假窝点。
(三)强化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的监管。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物质备案制度。按照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物质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级城镇及周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中添加的所有物质,年内必须到所在地县级质监局备案。各级质监部门要切实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四)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真组织实施糕点、豆制品、蜂产品、果冻、挂面、鸡精调味料、酱类产品等7类食品的生产许可审查发证工作,尽快核发糖果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做好白酒、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过渡工作。加强获证企业后续监督,按照国家要求抓好食品生产许可证延续和换证工作,对未按时申请的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注销其生产许可证。
(五)加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重点加强对屠宰企业、肉类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关闭不符合标准的屠宰加工场,提升全省城市机械化屠宰生猪水平,杜绝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积极推进牛、羊、家禽的定点屠宰工作,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继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和肉品品质强制检验制度。
三、深入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
(一)强化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针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区域性消费的特点,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要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快速检测技术手段,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
(二)加大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工作力度。对涉及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对存在主体准入问题的要依法及时处理,确保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合法有效。坚持先证后照,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进一步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对发生过违规失信行为的经营者要实施重点监管。
(三)进一步完善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按照《贵州省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要求,经营者在批发酒类商品时必须填制《酒类流通随附单》,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继续整顿和规范酒类流通市场,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和假冒伪劣酒类的违法行为,促进我省酒类流通管理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四)严格食品经营者质量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各项自律制度,建立内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食品经营者场厂、场地挂钩和创建食品放心示范店、食品放心示范市场、食品放心示范城市等活动。继续完善食品质量监测体系,采取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和行政执法抽检的办法,强化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
(五)继续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积极倡导现代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改善食品安全消费环境。今年全省绿色示范市场(包括绿色加工生产线)要达到22个,绿色示范市场进货索票索证率要达到100%。深入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逐步建立规范、放心的农村食品流通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四、严格餐饮消费环节监管
(一)继续深入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监管信息、食品安全预警及卫生监督等信息要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让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者知情消费、合理消费。今年要重点对餐饮业及乳制品、婴儿配方食品、蜜饯行业全面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县城以上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要达到70%,餐饮业及其他集体食堂要达到66%。
(二)强化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认真执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加强对学校、社区、建筑工地食堂以及集贸市场、农家自办餐饮、小餐馆的卫生监管,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坚决查处非法采购和使用劣质食用油、劣质食品原料,违法使用添加剂、不合格调味品等行为。
五、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
(一)扎实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加强对农村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严把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落实农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向农村转移。
(二)推进农村食品“市场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队伍,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扎实开展 “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县”活动。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食品经营点要逐步做到统一配送、统一店名标识、统一管理、统一商品价格、统一服务规范、统一食品安全承诺。完善农村食品监管网络,健全乡镇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加强对当地食品安全工作的统一协调。
(三)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结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年”、“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乡镇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和农村消费者协会及分会、12315联络站、消费者投诉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黔府办发〔2007〕7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75号 【发布日期】2007-08-06 【生效日期】2007-08-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
(黔府办发〔2007〕7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已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六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机构编制方案
为切实加强对全省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贵州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为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工作的综合机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其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事项确定如下:
一、职能调整
撤销省经贸委内设机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将其承担的职能划入省节约能源办公室。省经贸委保留原加挂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的省散装水泥办公室。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省节约能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有关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指导全省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全省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规划;负责全省节约能源和清洁生产的日常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承担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二)指导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编制并组织实施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组织协调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及管理工作;参与协调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工作。
(三)参与全省环保产业发展;指导、协调循环经济建设,组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四)组织实施与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推广工作;开展有关宣传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承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设置情况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省节约能源办公室设3个职能处和1个节能监察总队。
(一)内设职能处。
1?节约能源处。
负责组织编制并实施节能规划、节能计划和监察计划;研究提出全省节能政策措施;按规定组织制订重点产品能耗限额和考核标准;负责指导协调重点领域的节能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重点节能示范及改造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负责省节能专项资金项目的预算和管理;组织节能宣传培训和对外交流合作;负责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2?资源综合利用处。
研究提出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并实施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组织和指导全省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及监督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重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及改造工程。
3?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处。
研究提出重点领域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组织编制并实施重点领域清洁生产规划;制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指导重点领域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协调环保产业的发展,参与协调重点污染防治工作;组织实施重点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示范及改造工程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清洁生产培训和对外交流合作。
(二)省节能监察总队。
省节能监察总队为省节约能源办公室所属县级节能监察执法机构。其主要职责:贯彻实施国家和省级关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拟订全省节能监察标准,制定全省节能监察计划,组织实施全省节能监察和节能执法工作。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1?核定省节约能源办公室事业编制20名(其中,将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10名事业编制整体划转使用),新增财政全额事业编制10名。省节约能源办公室设主任1 名(由省经贸委副主任兼任),副主任1名(正处级),正副处长6名。后勤服务工作由省经贸委机关服务中心承担。
2?核定省节能监察总队事业编制10名。领导职数: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2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黔府办发〔2007〕53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53号 【发布日期】2007-06-26 【生效日期】2007-06-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黔府办发〔2007〕53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和《交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通知》(交公路发〔2006〕400号)精神,加强我省农村公路(县道、乡道及村道,下同)的管理和养护,确保公路完好畅通,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管理养护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渠道,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促进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机构及职责划分
(一)省交通厅负责制定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下达养护计划,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养护资金,指导管理养护工作。
(二)省公路局负责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建设和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监管养护资金,监督管理养护工作。
(三)各市(州、地)交通局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建议规划、养护建议计划的编制上报,监督检查养护计划执行情况,统筹安排和监管养护资金,指导、监督管理养护工作。
(四)各市(州、地)公路处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建设和管理养护质量,参与编制养护计划。
(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所属交通局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编制养护建议性计划,筹集和管理养护资金,落实管理养护任务,检查验收养护质量,组织协调本辖区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
(六)各县(市、区)公路管理所具体承担本辖区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负责拟订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
(七)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可从本级财政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切实做好管理养护工作。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筹措渠道和使用管理
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主要通过公路养路费(包括汽车养路费、拖拉机养路费和摩托车养路费)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的财政资金两个渠道筹集。
(一)汽车养路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资金,对通过验收列养的农村公路,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的标准安排,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水毁抢修及修复、桥梁的改建加固、安保工程等养护工程。
(二)拖拉机养路费、摩托车养路费,扣除合理征收成本后,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小修保养等养护工程。
(三)省级财政视财力情况,每年安排必要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四)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际需要,结合本地财力情况,统筹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保证公路养护管理机构人员工资及公务经费,并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和地方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各市(州、地)、县(市、区)财政应按照村道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元(个别困难地区每年每公里不少于400元);乡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1000元,乡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3000元;县道泥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2000元,县道油路每年每公里不少于6000元的标准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集中用于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等养护工程。
(五)汽车养路费和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的资金,交由各市(州、地)交通局统筹安排。省交通厅按当年养护计划按项目分季度将养护工程资金拨付至省公路局,省公路局拨付至各市(州、地)交通局。
拖拉机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各征费稽查处扣除合理征收成本后上缴所在地的市(州、地)财政局,各市(州、地)财政局全额拨付同级交通局,用于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等养护工程。
摩托车养路费下放给各市(州、地)交通局组织征收,解缴拨付方式可比照拖拉机养路费执行。
各市(州、地)、各县(市、区)每年财政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相应的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拨付至相应的交通主管部门。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接受发展改革、财政、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管。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四、逐步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一)各市(州、地)、各县(市、区)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应在科学定编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将富余的管理人员和养护工人进行分流和重组。组建成立养护中心,取得养护资质,逐步进入养护市场。
(二)农村公路养护宜采取群众养护和专业化养护相结合的办法。农村公路养护工程逐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养护队伍。对等级较低、自然条件特殊的农村公路可采取沿线农户分段承包、竞标等方式进行合同养护。
五、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一)省交通厅要制定完善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技术规范、养护定额、质量评定标准、验收标准以及养护工程费管理办法,建立全省农村公路养护数据库。各市(州、地)、县(市、区)交通局要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数据库。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要加强对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按照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落实地方财政资金,制定具体的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并送省交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备案。各市(州、地)、县(市、区)交通局及所属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组织落实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工作,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确保2007年底前完成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结束试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