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3 19:0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文件

闽地税发„2008‟199号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地方税务 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设区市地税局,省局直征分局:

现将《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问题和有何建议请及时反馈省局(规费处)。

二OO八年九月十八日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08年9月18日印发

打字:林 敏 校对:规费处吕瑜中

— 1 — 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地税机关规费代收管理工作,根据现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地税系统规费代收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规费是指法律法规设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和批准权限设定的除随流转税征收的费种之外受委托代收的费、金(不含文化事业建设费、社会保险费)。

第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规费代收必须经政府(或规费主管部门)委托,签订委托代收协议,明确双方在规费代收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各级地税机关原则上不得自行受托代收,确有特殊情况须受托代收的,应逐级上报省局审批。

第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加强与规费主管部门的配合,建立定期沟通协调、代收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共同研究解决规费代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积极配合规费主管部门开展法规政策宣传,增强缴费单位按规定缴纳规费的法律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代收环境,保证规费代收工作顺利进行。

— 2 — 第六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费代收不得与税款、滞纳金及罚款混合核算,不得与税务机关的行政经费混合核算。

第七条 代收费款应当按规定及时足额解缴国库,统一纳入地方税(费)征管信息系统和税收会计核算及票证管理子系统,做到票、款一致,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

现金缴纳费款按照现金缴税“双限”制度管理。

第八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加强规费代收基础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台账、编制报表,及时、准确反映规费代收及结报情况。

各级地税机关应加强规费代收的档案管理,妥善保管各项规费代收资料。

第九条 各项规费代收手续费按规定与规费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进行结算,纳入单位财务核算,并按规定使用管理。

第十条 规费代收票据使用统一规范如下:

(一)实行税库行横向联网电子缴费的,仍按现行的“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流程运行,开户行向缴款人开具加盖银行业务公章和经办员私章的《福建省税库行横向联网电子缴税(费)凭证》,代收费款解缴人民银行国库。

(二)暂未实行税库行横向联网电子缴费的,主管地税机关向缴款人开具由省地税局统一印制的《一般缴款书(收据)》;停止使用税收完税凭证及规费主管部门提供的各类收费专用票据。

(三)以现金、POS卡缴费的,主管地税机关开具由省地税局统一印制的《代收费缴费凭证》;停止使用税收完税凭证及规费主管部门提供的各类收费专用票据。

(四)地税机关收取现金费款后,向银行汇总缴款时使用《一般缴款书(收据)》;停止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汇总缴款书》及规费主管部门提供的各类收费专用票据。

(五)实行电子缴费的缴费人,需要开具证明已完成缴费的凭证,持《福建省税库行横向联网电子缴税(费)凭证》换开《代收费缴费凭证》。

第十一条 规费代收票据领发、保管、使用和结报缴销,由税收票证管理部门按照税收票证领发、保管、使用和结报缴销的规定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加强对各项规费征(代)收政策、业务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基层征收单位反映的代收问题和困难,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规费代收的政策执行、票据使用、收入结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规费代收工作有序、规范。

第十三条 各设区市地方税务局可结合当地规费代收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局备案。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

附件:《一般缴款书(收据)》、《代收费缴费凭证》票样

第二篇: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

【发布日期】:2006-04-13 16:25:35.0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网站 【点击次数】:

314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印发了《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据了解,党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出台后,国家税务总局党组结合实际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率先制定了《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制度机制、惩治机制、预警机制为核心内容的税务系统惩防体系总体框架,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要求。

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构建惩防体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践证明,在围绕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把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作为重点。所以,贯彻落实

《实施意见》应把建立监督机制放在首位,而在监督机制的建立中要把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作为切入点,通过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要环节,促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为构建“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打好基础,为推进其他五个机制建设、进而全面建立完善税务系统惩防体系提供重要保证。

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结合实际,围绕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加强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这些规定大多散见于各项廉政工作制度或办法之中,有的制度办法本身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台《办法》,是全面落实《实施纲要》、构建惩防体系的需要,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需要。

据介绍,《办法》按照监督管理的事项种类以及保障措施划分为7大部分。其中,前6个部分为监督管理事项,最后1个部分为保障措施。在每一大类监督管理事项中,除了包括具体监督事项外,还包括了一些与此类事项关联紧密的监督制度。在每一单个监督管理事项中,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明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权利、义务等实体内容(实体部分),以便于执行者遵循,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二是明确监督部门的工作程序、标准、职责(程序部分),解决谁监督、怎么监督、通过何种程序、采用何种方式以及在监督过程中

发现问题应采取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进行解决、监督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

《办法》不仅基本涉及到了监督、责任和制度保障三套机制,而且为建立教育机制提出了要求,为建立惩治机制提出了课题,为建立预警评估机制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为解决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监督缺位、错位、越位和责任追究难等问题,《办法》明确了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按照“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要求,《办法》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能对每项监督管理事项都分别明确了责任部门,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督管理事项分别明确牵头部门、协作配合部门。

第三篇: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本站推荐)

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印发《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闽林综〔2017〕91号

各市、县(区)林业局,平潭综合实验区农村发展局,省国有林场管理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我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我厅制定了《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厅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试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我厅。

附件: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林业厅

2017年10月22日

(此件主动公开)

福建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原林业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区域内从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评定森林经营利用效果,为编制林业规划、设计、计划,确定森林经营措施和安排各项经营活动,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指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林地变更调查等形成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管理和相关档案保管等工作。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域或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管理单位为调查单位,为满足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客观反映调查区域森林经营管理状况而进行的森林资源本底调查。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的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是指我省行政区域内,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组织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工作中,对由于林木采伐、森林灾害、林地占用征收、造林更新等各种原因,引起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发生变化,经过外业核实后符合更新条件的,更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库的过程。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林地变更调查,是指对自然内的全省林地利用状况、权属变化,以及各类森林经营活动(如造林、采伐、更新等)、自然灾害损害(如火灾、泥石流等)、非森林经营活动(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违法毁林开垦等)等用地情况进行调查的活动。

第八条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管理的原则,保证森林资源档案的科学性和连续性,逐步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第九条 对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单位与职责

第十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并配备2-3名专职人员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乡镇林业站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除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经营区范围外)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省属国有林场、县属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应当配备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专职人员负责本经营区内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职能明确的工作协调机制。

(一)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负责组织部署全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重点做好监督检查、查验审核,以及省、县级之间的上下衔接等工作。各县(市、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二)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全省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本辖区内的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及本辖区内省属国有林场之间的衔接工作。

(三)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中负责管理自然保护区、县属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业务部门应该根据职责配合做好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四)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林政、营林、防火、森防、公安、执法等业务部门应提供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所需的相关资料。

第三章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工作程序 第十二条 省林业厅统一部署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第十三条 省林业厅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开展林地遥感监测,提取林地范围内变化图斑,形成林地遥感监测结果,提交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逐级下发。第十四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林政、营林、防火、森防、公安、执法等部门应在可能引起森林资源变化的相关事项完成后15日内向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材料(图、表)。由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汇总材料。

第十五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本变化地块逐块核实调查。通过遥感监测结果与收集的林业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和案件查处等材料进行比对,内业核实林地变化图斑及其属性因子。内业无法核实的必须进行现地核实调查。根据核实情况,绘制变化图斑,修改空间数据,如实填写森林资源调查记录表(小班调查记录卡)。

第十六条 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实行逐级汇交、汇总统计制度。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数据库要求(分福建标准和国家标准两套),将经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逐级汇总上报。省林业厅按国家标准要求将调查成果报送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第十七条 省林业厅根据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反馈的核查结果,完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统一组织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在规定期限内,按各自职责分工,对疑问地块进行逐一对比核实,修改完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经省林业厅审查、汇总后按国家标准要求报送国家林业局。第十八条 国家林业局将检查合格的调查成果标准化处理后,更新国家级林地数据库,并将最终成果反馈给省林业厅,省林业厅逐级下发。

第十九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要求,在本辖区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数据库汇总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具体情况,编写成果报告,并逐级汇总报送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

第四章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内容

第二十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其中自然保护区、省属国有林场、县属国有林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以批准的经营区作为独立调查单位。

统一变更时点为每年12月31日。

第二十一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单位、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界限变化状况;

(二)林地转为非林地(如建设用地、耕地、设施农用地等)、非林地(如耕地、废弃矿山等)转为林地的变化情况;

(三)林地内部森林资源变化情况,特别是地类、权属、林地保护等级、森林类别、林种、起源等变化情况;

(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公益林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储备林基地等林业工程的界线变化情况;

(五)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

(六)森林经营条件、主要经营措施等变化情况;

(七)省林业厅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二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应当以上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为基础,利用林业生产经营、行政许可和案件查处等管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结合必要的现地调查,查清本内森林资源变化情况,更新森林资源基本图和小班数据库,统计分析,编写成果报告,经审核论证后,逐级汇总上报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成果。第二十三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成果包括数据库成果、统计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成果报告,以及国家林业局林地变更调查所要求的其它成果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四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应充分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强化日常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实现常态化森林资源变更监管,减少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十五条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执行《福建省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小班区划调查技术规定》和国家林业局《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第五章 重要因子变更审核制度

第二十六条 森林资源变更工作实行分级审核制度。涉及重要因子变更的,根据重要程度和管辖权限分别由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涉及省属国有林场、县属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的数据变更应书面征求同级业务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 实行审核人员与建档人员分离,审核权限与建档权限应当分属不同人员,实现相互监督制约。第二十八条 重要因子包括:生态公益林级别、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生态公益林小班范围、林种、林分起源、优势树种组、年龄、坡度、生态区位、林地保护等级、森林经营类型、土地管理部门等。

第二十九条 属于以下重要因子变更的,由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初审,设区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复核,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审核。

(一)涉及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级别、保护等级、小班范围变更的。

(二)涉及生态区位图范围调整。

(三)涉及地类、林种、树种不变的情况下乔木林分天然起源变更为人工起源的。

(四)涉及省属国有林场范围内地类、林种、树种不变的情况下用材林经营类型变更的。

(五)涉及林地保护等级变更的。

(六)涉及自然保护区林林种变更的。

(七)涉及重点生态公益林的防护林与特种用途林之间林种变更的。第三十条 属于以下因子变更的,由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初审,设区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审核。

(一)涉及设区市级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级别、保护等级、小班范围变更的。

(二)涉及地类、林种、树种变化引起乔木林分天然起源变更为人工起源的。

(三)涉及设区市级生态公益林的防护林与特种用途林之间林种变更的。

第三十一条 属于以下变更的,由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审核。

(一)除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的情况外,重要因子的其它情形变更的。

(二)涉及行政辖区内空间数据变更的。

第三十二条 重要因子变更审核需提供的资料。

(一)各级审核单位均应填写《小班因子更新审核表》,提出初审意见,经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审签,加盖林业主管部门印章后报上级审核单位或备查,并上传电子扫描件作为上一级审核的附件之一。

(二)依法占用征收林地,应提供林地审核同意书、申报时的使用林地小班一览表及项目使用林地红线图或用地范围shp格式矢量图。补进生态公益林,应提供调进小班一览表、重点生态公益林储备库批文。

(三)未经审批确已改变林地用途(含少批多占),违法行为已查处的,应提供林业执法部门制作的案件调查现场勘验笔录(附图、照片)、小班一览表;尚未查处的,提供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调查核实并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含照片、附图和小班一览表)。

(四)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级别、保护等级、小班范围及林种变更。属于生态公益林调整的,应提供上级同意调整批复文件、小班一览表及小班基本图。因前期差错需变更的,应提供数据库中有变化的详细变化情况报告、变化的小班基本图、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原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书。

(五)生态区位图变更,应提供逐级申请文件、每个区位修改后区位图层(在省厅下发的分县区位图上修改)、每个区位调出调入小班图层(属性表中填写调整前和调整后区位代码)、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附现场核实小班一览表)、调整小班一览表、有关批准文件。

(六)乔木林分起源变更,应提供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小班照片(林相清晰)、小班基本图、经县(市、区)林业局营林部门审核确认的造林登记卡或营林生产验收单及对应的前期基本图,并要求营造林小班与现有小班造林树种、范围一致。桉树纯林和自然保护区以外的杉木纯林经现场调查确属人工营造的,应提供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可不提供造林验收材料。

(七)优势树种组变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之后的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应提供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含照片、附图)。

(八)年龄变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之后的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应提供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年龄相差5年以上才允许修改(有造林验收单除外)

(九)坡度变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之后的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坡度在35度以上变更为35度以下时应提供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出具的现场调查报告。

(十)林地保护等级变更,凡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界数据不一致的应提供省林业厅审核同意的批复。

(十一)地类、林种、树种不变的森林经营类型变更,应提供经营期包含所在的依法批准修编的森林经营方案和森林经营类型变更一览表。

(十二)土地管理部门变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之后的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应提供合法占用林地批准文件或土地权属证明。非法占用的林地不得改变土地管理部门。

以上资料无法提供原件时可提供复印件(加盖林业局与原件核对一致章)。现场调查报告和照片要有2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至少1名工程师以上职称)签字。现场调查报告应包含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证书、调查人员职称证书、调查人员身份证,并附相应的小班基本图,变更小班以红线勾绘。所附照片要有近景、远景若干张,确保反映小班林分状况。所有图件均按2000坐标系,提供纸质、电子版本各一份。

第六章 森林资源档案保管与成果应用

第三十三条 森林资源档案主要包括调查卡片、成果数据、审核审批材料等内容。第三十四条 森林资源成果及相关资料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及保密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有关要求,统一管理,及时存档。

使用森林资源档案成果数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进行经常性的保密教育和检查,确保保密措施落实到位。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符合国家保密、消防及档案管理有关规定要求的档案室,配备符合规定的存放使用设施与条件,存放非涉密的森林资源档案。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配置专用的涉密档案设备和高配置的计算机,建立完善的数据保密管理制度,按照相关保密规定使用成果数据。并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档案资料遗失、毁损。经批准复制的载体要进行编号与登记,按同等密级进行管理。

第三十七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求责任心强、掌握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森林资源管理技术,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

第三十八条 森林资源档案保管期限为10年。第三十九条 森林资源成果公布。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辖区森林资源成果。

第四十条 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使用范围。森林资源档案数据主要为领导宏观决策、编制各项林业规划、评价森林经营效果等提供本底资源数据,是二类调查成果的延续,其精度只能达到二类调查水平,不能代替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伐区设计、造林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三类调查应遵循三类调查的有关技术标准。

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可作为林木采伐、占用征收林地等行政许可审批以及林地认定和林业案件查处的参考依据,当出现森林资源档案与现地不符时,应进行实地调查,不能照抄、照搬森林资源档案。更不得以林木采伐、占用征收林地等理由要求修改森林资源档案数据。

第四十一条 森林资源档案主要供林业主管部门及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使用,其它单位和部门需要查阅森林资源档案,需持单位介绍信向所在地县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申请,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查阅。

第四十二条 对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实行严格的查阅登记制度。详细记录查阅人、查阅时间、查阅内容和查阅方式等。各单位和个人查阅档案时不得擅自将档案带走,更不得转借或损毁档案资料。森林资源档案不得随意复制,档案查阅人员需要复制档案时,要经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批准。

第七章 教育与培训

第四十三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等,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构建廉洁自律的有效机制。

第四十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事权划分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分层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基层管理与技术人员培训,并将培训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五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创新培训模式,充分运用网络、视频、微信、手机APP等多种信息网络媒介,应用文字、图表、影像、声音等多种表达方式,形成鲜明清晰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育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工作机制。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可公开约谈其责任人,责成当地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查处和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提出处分建议,交由所在地党委和政府依纪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省林业厅。对涉嫌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实行干预留痕和记录制度。各级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对违法干预资源监测的批文、函文、口头意见或暗示等信息,要履行记录责任与义务,做到全程留痕、依法提取、介质存储、归档备查。对不如实记录或隐瞒不报不当干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应予以通报批评和警告。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利用职务影响干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指使篡改、伪造、虚报瞒报数据,或拒不报送调查监测成果。

(二)森林资源调查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发的有关调查技术规定,违规操作,或直接篡改、伪造调查监测数据的。

(三)现场调查核实中存在弄虚作假或参与弄虚作假,导致调查报告不真实的。

(四)申报材料或审核结果弄虚作假的。

(五)限制、阻挠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影响干扰对调查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和责任追究的。

(六)对弄虚作假行为包庇纵容、监管不力,以及有其他未依法履职行为的。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

闽国土资文„2002‟68号(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临时用地管理,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临时用地,是指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在短期内使用的、与生产生活或建设工程相关联的各种不宜办理征地与农用地转用手续的临时性用地。

临时用地包括下列种类:

(一)工程建设施工临时用地,包括工程建设施工中设置的临时搅拌站、预制场、材料堆场,施工道路和其他临时工棚用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弃土用地,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和其他地下工程所需临时使用的土地;

(二)工程勘察、地质勘查过程中的临时用地,包括厂址、坝址、铁路公路选址等需要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探矿、采矿需要对矿藏情况进行勘查所需临时使用的土地;

(三)临时性的取土、采矿用地;

(四)未固化的畜牧、养殖设施用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和设区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确需办理审批手续的其他临时用地。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临时用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四条

临时用地实行“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履行土地复垦义务。

临时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诱发地质灾害。

第五条

严禁在耕地上取土烧制砖瓦。经批准临时使用耕地取土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临时用地申请人),应当将耕地耕作层的土壤剥移并堆放在指定地点,统一集中用于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临时用地申请人不得改变临时用地的批准用途,不得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第六条

临时用地实行许可证制度。•临时用地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用地期满需要续期的,应当在期满前1个月内所在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审查核准,可以重新办理一次续期手续。因特殊情况确需再续期的,应当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准。

第七条

临时使用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分别与原国有土地经营单位、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或原土地承包经营者签订临时用地合同;临时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应当与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临时用地合同。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合同双方的自然状况;

(二)用地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与土地现状地类;

(三)土地用途和使用期限;

(四)土地复垦整治的措施;

(五)土地补偿费、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金额、支付方式与期限;

(六)违约责任;

(七)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八条

临时用地申请人提出用地申请时,应当依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向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预缴土地复垦费用。土地复垦费用根据土地被破坏程度、复垦标准和复垦工程量,在市、县(区)土地行政主 管部门与临时用地申请人签订的土地复垦整治协议中确定。

预缴的土地复垦费用应当存入指定的银行专户,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

核准临时用地申请和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的权限为:

(一)使用非耕地的,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

(二)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2000平方米以下的,报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

(三)使用基本农田或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的,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

第十条

•临时用地许可证‣的申领程序为:

(一)提出申请。临时用地申请人持下列文件、资料,向所在地的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领取、填写•申领†临时用地许可证‡呈报表‣:

1.临时用地申请书;

2.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3.临时用地合同;

4.临时用地范围图(比例尺1∶500或1∶1000);

5.临时使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应附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意见。

(二)审核报批。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临时用地申请及临时用地合同等资料进行审查。临时用地申请要件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当与申请人签订土地复垦整治协议书。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予以核准或转报;对使用耕地的,应当提出审核意见后,转报有权机关核准,有批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转报件之日起10内予以核准,书面通知所在地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临时用地许可 证‣。临时用地申请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缴纳费用。临时用地申请及合同经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申请人应当按照临时用地合同的约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并按土地复垦整治协议的约定预缴土地复垦费用。

(四)颁发证书。所在市、县(区)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申请人缴清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复垦费用之日起5日内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

(五)提供土地。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临时用地申请人领取•临时用地许可证‣之日起7日内根据临时用地合同到实地划定用地范围,提供用地。

第十一条

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受理临时用地申请时,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用地申请是否符合条件;

(二)申请的各种文件、图件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规范;

(三)临时用地的界址是否清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是否准确;

(四)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支付方式等是否合理;

(五)土地复垦整治的保证措施是否落实。

第十二条

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临时用地申请人签订的土地复垦整治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协议双方的自然状况;

(二)需要复垦整治地块的坐落、四至范围、面积与土地现状;

(三)土地复垦整治的期限;

(四)临时用地申请人自行恢复种植条件或土地原貌的具体措施、标准和验收办法;

(五)预缴土地复垦费用的估算标准、数额、方式和缴纳期限;

(六)临时用地申请人不能自行恢复种植条件或土地原貌所应承担的责 任,包括预缴的土地复垦费用不予退还,由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土地复垦整治;

(七)双方认为需要载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临时用地申请人对所使用的土地,应当根据地类、土地年产值和实际使用期限(含临时用地期满后,进行土地复垦整治的期限)逐年支付土地补偿费。具体补偿标准由双方在临时用地合同中约定。

地质勘查临时用地的补偿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临时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应当支付给原土地承包经营者;所使用的土地属于国有或集体未利用地的,分别支付给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

第十五条

临时用地申请人所使用的土地属于耕地的,应当自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属于其他土地的,应当按临时用地合同约定的期限恢复土地原貌。

临时用地申请人在用地期满后自行恢复种植条件或土地原貌的,经验收后,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5日内退还其预缴的土地复垦费用;临时用地申请人不履行恢复种植条件或土地原貌义务的,其预缴的土地复垦费用不予退还,由市、县(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土地复垦整治。

第十六条

临时用地期满拒不归还土地,或在临时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和•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七条

•临时用地许可证‣、•申领†临时用地许可证‡呈报表‣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省国土资源厅。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为试行办法,省政府一旦正式颁布同类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本办法即行废止。

第五篇:福建省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试行

福建省农村“六大员”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持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六大员”制度,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六大员”是指:村级农民技术员(包含种植业技术员、林业技术员、水利技术员、渔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农机技术员);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村级文化协管员等。

第三条 农村“六大员”是以自愿为原则、义务性为主的服务农村工作岗位。农村“六大员”应热心公益事业,自觉执行行业自律,恪守职业道德,信守服务承诺,勤勉尽责,起示范带头作用。

第四条 农村“六大员”实行业务归口管理。省、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依行业对农村“六大员”进行业务指导、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农村“六大员”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原则。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六大员”评聘审批、教育培训、业务指导工作;乡镇负责落实选聘具体工作和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农村“六大员”在村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县、乡镇、村三级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分工协作,服务三农。

第二章 职责

第六条 农村“六大员”应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成为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员”;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员”;在第一时间提供灾情疫情险情信息的“信息员”;农业生产的“指导员”;协助处理农村突发事件和调解民事纠纷的“协理员”;做好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员”;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联络员”。

第七条 村级农民技术员岗位职责如下:

村级种植业技术员岗位职责:积极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带领村民学科技、用科技;协助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做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农业“五新”的示范推广工作,并带头搞好示范田;加强对本村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引导和生产技术指导,落实本村种植生产计划;参与有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及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技术指导,负责指导本村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农业损失;负责本村农情、灾情、病虫害动态以及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的收集、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

村级林业技术员岗位职责:积极传播林业科技知识,带领村民学科技、讲科技、用科技;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林产品,积极推广应用林业“五新”成果;负责做好本村及相关村的林业技术服务工作;积极协助上级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开展林业科学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林业部门组建村级专业技术协会,在林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推广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好指导本村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培育、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工作;为村民提供林业信息咨询,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有关林情信息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村级水利技术员岗位职责: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水利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水法》、《防洪法》及其他法规政策,协助做好农村水利的规划设计、水利建设与管理、防汛抗旱与排涝挡潮、工程除险加固、水利执法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治理水土流失、节水灌溉、农村供水、农村通水通电、冬春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低产田、水费征收、科学技术及用水合作组织的推广等工作。

村级渔业技术员岗位职责:接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培训,完成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协助做好渔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渔业方针、政策的宣传,协助维护渔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渔业方针、政策的实施;积极承担本区渔业生产指导和传播渔业生产科技知识,以及渔业“五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及时报告渔业灾情、养殖病害、渔业环境污染等情况;定时报送渔业生产有关信息。

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职责:协助做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防疫知识宣传工作;负责本区域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并建立动物养殖和免疫档案;负责对本区域的动物饲养及发病情况进行巡查,做好疫情观察和报告工作,协助开展疫情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等防疫活动;掌握本村动物出栏、补栏情况,熟知本村饲养环境,了解本地动物多发病、常见病,协助做好本区域的动物产地检疫及其他监管工作;参与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和扑灭等应急工作;做好当地政府和动物防疫机构安排的其他动物防疫工作。

村级农机技术员岗位职责:协助开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协助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管理,统计农机化信息,协助组织农业机械作业生产和跨区域作业,提供维修、信息服务,宣传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以及完成农机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八条 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岗位职责:协助抓好本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和平安创建工作;负责排查调处本村群众矛盾纠纷并受理投诉工作;负责排查、报告全村的治安稳定信息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组织村民开展群防群治工作;配合乡镇(街道)、村组织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交通、消防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协助做好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邪教痴迷者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完成上级综治委(办)下达的任务。

第九条 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岗位职责:协助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负责及时准确地掌握并上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信息;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生殖保健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张贴人口和计划生育墙报,出宣传栏、黑板报,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等;管理好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做好避孕药具领取、保管、发放、登记等工作,协助乡镇服务所做好术后随访;做好本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日常工作;做好本村人口和计划生育文书、信息统计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履行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岗位职责:宣传土地、矿产、地质灾害防治、村庄规划、环保、风景名胜区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基本知识;协助做好对基本农田、耕地、环境污染的管理,积极劝阻并及时向国土资源所、村镇建设站、环保部门报告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建设、非法采矿、破坏环境及风景名胜资源等行为;协助做好所辖村日常用地、建设、环保卫生的检查、监督、调处等工作;协助做好个人建房、用地、规划、农村土地登记发证、征地拆迁等与国土资源管理、村镇建设相关的工作;及时报告地质灾害险情、环境污染事故,并协助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和组织避险等工作;及时报告村镇建设工程和环境安全隐患;及时反映所辖村内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国土资源管理、村镇建设、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一条 乡村医生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服务规范,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乡镇卫生院业务指导;宣传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协助做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协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计生卫生防病知识;协助卫生院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执行传染病报告和防控,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负责有关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填报;协助有关部门开展饮食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劳动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承担妇幼保健工作;进行一般常见病初级诊治与转诊工作,积极提供上门巡诊服务,及早发现孕妇,动员孕妇或追踪高危孕产妇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做好产后访视和母乳喂养随访,指导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协助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指导残疾人康复;鼓励应用中医药诊疗技术为农村居民服务;协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

第十二条 村级文化协管员岗位职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协助提出村级文化建设规划及意见并组织实施;向村民宣传普及科学和文化知识,管理和维护好宣传文化站(中心、室)、图书室、“农家书屋”、科普和文化宣传栏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做好传递科技、经济、文化信息工作,为村民致富和提高文明素质服务;注意发现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本村文化市场管理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组织开展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第三章 选聘

第十三条 选聘条件: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村级动物防疫员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曾从事民间兽医工作并具有初中学历);具有一定的岗位技术技能,胜任岗位职责;一般为常驻本村村民。特殊情况的经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可参加竞聘。鼓励乡村能人竞聘。

第十四条 选聘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岗位职责,结合本地实际,对农村“六大员”的聘任条件、程序、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公开招考,择优聘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选聘要求,制订聘用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聘任期限、管理目标与考核、违约条款等方面进行明确约定。乡镇配合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农村“六大员”选聘具体工作。要充分考虑人选的工作条件、文化程度、遵规守法情况、诚信情况、从业资格、业务素质、工作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评。

第十五条 选聘程序:农村“六大员”经报名与推荐、考试与考核、公示与审批等三个基本程序产生。

发布选聘公告。采取公开报名和村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由村级产生推荐名单。推荐人数应多于聘用人数,比例一般为二比一以上。

乡镇进行资格审查后,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联合组织公开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确定考核对象,由乡镇考核后提出初选名单。

初选名单确定后,应在本村张榜公示(时间七天),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公示后,由乡镇确定拟聘名单,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批,并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农村“六大员”原则上一人一职。村主干原则上不兼任。有专长的村两委干部可参加竞聘,村两委干部聘任数额不得超过该村“六大员”总数的一半。

第四章 考核

第十七条 农村“六大员”原则上实行“一年一考评,三年一聘用”。

第十八条 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村“六大员”工作职责,制定考核评议标准。乡镇应当根据考核评议标准,采取日常考核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村两委评议和群众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在村两委的共同配合下,开展农村“六大员”考核评议工作。要将群众评议作为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考核评议档案。

第十九 条农村“六大员”考核评议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评议确定为不称职:

(一)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

(二)测评不满意的;

(三)在采集、统计、上报信息、数据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四)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严重影响的;

(五)其他严重违规违法情形的。

第二十条 考评为优秀和称职的可续聘。考评不称职或不能胜任本岗位职责的,应当予以解聘,并按照选聘程序,在一个月内重新选聘。不适宜本岗位工作的,由乡镇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按程序予以解聘,不受考评时间限制。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乡镇应当建立农村“六大员”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农村“六大员”优先列入村级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县(市、区)每年对优秀的农村“六大员”表彰一次,并予以适当奖励。省、设区市适时予以表彰及奖励。具体办法各地自行制定。

第五章 培训

第二十二条 省、设区市、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农村“六大员”教育培训工作。当地政府根据培训计划和实际培训情况,将培训经费纳入预算统筹安排,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三条 农村“六大员”受聘后必须进行上岗前培训。每年业务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天。可采取部门联合培训、委托培训、以会代训等办法,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条 农村“六大员”应当加强学习,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熟悉与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农村“六大员”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纳入考评范围。

第六章 管理

第二十五条 农村“六大员”实行业务归口管理。省农业厅归口管理村级种植业技术员、动物防疫员、农机技术员;省林业厅归口管理村级林业技术员;省水利厅归口管理村级水利技术员;省海洋与渔业局归口管理村级渔业技术员;省综治办归口管理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归口管理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和环境保护局归口管理村级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省卫生厅归口管理乡村医生;省文化厅归口管理村级文化协管员。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指定专门联络员负责具体业务联络沟通工作。

第二十六条 省、市、县(区)应建立农村“六大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党委办、政府办、综治办、组织、农办、财政、农业(畜牧兽医)、林业、水利、渔业、卫生、文化、国土、建设、环保、人口计生、农机、科协等相关部门组成。省级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设区市和县(市、区)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

联席会议主要职责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对各级农村“六大员”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总结交流农村“六大员”工作开展情况,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奖罚、经费等具体问题。

第二十七条 各级农办作为农村“六大员”的综合协调部门,受同级党委、政府委托,召集联席会议,做好农村“六大员”工作协调、督促检查和材料汇总。各级农办必须定期向同级党委、政府,及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报告农村“六大员”工作情况。

第二十八条 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部门农村“六大员”的工作计划,加强对农村“六大员”的业务培训、信息服务,定期检查农村“六大员”工作落实情况,并做好农村“六大员”信息统计、上报工作。省、设区市业务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工作,检查培训和津贴落实情况。

第二十九条 乡镇负责农村“六大员”日常管理工作。在原有三农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级业务管理机构,落实业务主管人员;行政关系隶属乡镇的业务管理机构接受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在业务工作上的指导,形成双层管理机制;建立例会制度;建立农村“六大员”工作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农村“六大员”业务学习交流活动;办理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事项。

第三十条 村党组织直接领导农村“六大员”开展工作。可依托村级综合服务站(中心、所)开展农村“六大员”日常工作。建立农村“六大员”便民服务卡,方便村民联系,做到及时服务。组织村民代表对农村“六大员”工作进行评议。

第三十一条 建立村民评议监督制度。村民有权参与对农村“六大员”的选聘、考核工作,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本村“六大员”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解聘不称职的本村“六大员”。将农村“六大员”的选聘、考核、建议解聘等工作列入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日程,确保农村“六大员”发挥良好作用。

第三十二条 形成工作报告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农村“六大员”向村两委和乡镇业务主管人员汇报日常工作。村两委原则上每月向乡镇报告工作。乡镇原则上每季度向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工作。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农村“六大员”开展工作情况。

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每半年将农村“六大员”工作情况,包括考评、人员变动、津贴落实、工作建议等情况向设区市业务主管部门汇报,通报同级农办;设区市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向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汇报,通报同级农办;省直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并及时通报省农办。各级农办定期向同级党委、政府办和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报告农村“六大员”工作情况。

第七章 津贴

第三十三条 农村“六大员”享受政府津贴补助,并视财力情况不断提高。省、设区市、县(市、区)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六大员”津贴补助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农村“六大员”的津贴补助,并按时按标准足额发放。津贴补助一般一个季度发放一次。

第三十四条 津贴发放经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直接发放到农村“六大员”个人帐户;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委托乡镇业务部门征求村党组织意见后再给予发放。

第三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农村“六大员”的津贴补助、培训经费、奖励经费、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确保及时落实到位。

第三十六条 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调整提高农村“六大员”津贴补助。有条件的设区市、县(市、区)可根据当地情况提高农村“六大员”津贴补助标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设区市、县(市、区)应按照本办法,结合业务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六大员”的具体管理实施办法。乡村医生按照国务院颁布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及配套规定管理。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农办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下载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地方税务系统规费代收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省交易场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福建省交易场所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规范交易场所的行为,促进交易场所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

    福建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 福建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行为,维护医师及医疗机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

    惠州市地方税务系统纳税评估管理试行办法(大全五篇)

    惠州市地方税务系统纳税评估管理试行办 法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切实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立,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新......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湖南省总工会关于印发工会经费代收管理办法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湖南省总工会关于印发《湖南省工会经费代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地方税务局,各市、州总工会,省直机关工会,省产业工会,省总直属基层工作委员会: 《湖南省......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减免税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全文5篇]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 《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方案(闽地税发[2005]224号)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129号印发,以下简称《办法》),......

    山东省地方税务系统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地方税务系统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鲁地税发[2005]72号 成文时间: 2005-08-12 来源:潍坊市地方税务局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财务行为,加强全省地税系统财务管理,保障全......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地税局关于印发《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苏地税发[2007]41号 2007年4月4日)各省辖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常熟市地方税务局:现将《江......

    税务系统公职律师管理办法

    税务系统公职律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发展税务系统公职律师工作,加强税务系统法律人才培养和使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税收法治建设,根据《司法部关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