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说课稿 王红(模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说课稿
王红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真正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本课的最后一框,是学习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和归宿,是学生获得认识升华的关键一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依据:面对当今社会各种错误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2、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依据:很多错误观点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学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已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经常会用伟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因此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或对自己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不清,需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找到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正确道路。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意图: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2、活动探究法。意图: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组织能力。
3、讨论归纳法。意图: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写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3、反思评价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资料 制作课件 书写教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三)授课:
1、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张丽莉视频,思考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的?
学生自主查阅课本,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请同学们自主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讨论,思想碰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品德。
畅所欲言:“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 你有切身体会吗?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2)多媒体展示思考题: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合作探究:阅读林书豪背后的故事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客观条件,领悟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起点。
学以致用: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社会为你的成长提供了什么你要如何回报社会,他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会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合作探究:播放无臂钢琴师刘伟的视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阅读教育箴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合作探究:比较沈星与冷漠的路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主观条件: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迁移升华
多媒体展示:准高三的同学们,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又怎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的理想、价值,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树理想、比奉献的情感。实现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强调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张丽莉---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林书豪---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刘伟,沈星---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板书,构建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自评稿 王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自评稿
王红
紧张的比赛结束了,本次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我做好了课前设计,所以讲起来得心应手。并且运用了大量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物事迹。例如张丽莉、刘伟、林书豪、沈星等。这些人物很容易吊起学生的积极性,点燃激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人生价值的思考。
(2)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用脑思考、用嘴说、动手写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一个牵线人,搭桥人。
(3)本节课节奏严谨,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
(4)本次可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目标。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板书设计还有待提高。
(2)如何使“满堂教”真正变成“满堂学”,也是我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3)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也深深体会到要改变课堂,首先要确立诱思探究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是否恰当到位,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的实现,也全在于教师设计的诱导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因此,思想桥梁的架设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第三篇:高中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4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理解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个人和社会的同一种实现价值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不仅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的起点。通过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的教学,让学生走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铸就人生辉煌。
教学重点: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一、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导入:歌词《幸福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 “黄福荣们”践行了真正的志愿精神
材料内容:这几天,举国上下在心系那些仍被埋在废墟下的玉树人的同时,也满含泪水地默念着一个香港义工的名字:黄福荣。因为这个名字,港人的心与国家这场灾难贴得更近;因为这个名字,震灾之痛中的玉树变得更加坚强;也因为这个名字,心向玉树的心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传颂他救人故事的人无不动容:14日那个噩梦般的时刻降临玉树的时候,在玉树当义工的黄福荣已安全地跑到院中空地,当得知教学楼里还困着三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时,他义无反顾地两次冲进教学楼救人,不幸在余震中罹难。听说他最后留言的人无不泪流满面:当救援人员把被埋的阿福挖出来一点时并对他说“阿福你坚持一下,我马上救你了。”阿福就问,孩子和老师救出来没有?知道黄福荣对义工精神理解的人无不深受震撼,他早就说过,如果我们志愿者为公益死在路上,是上天给我们的幸福。
默默而来,壮烈而去,低调的黄福荣是不会喊口号的,这是他发自内心对义工精神的理解。这也不是他偶然的冲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作为义工的他就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3个月。2002年,黄福荣用7个月时间独自从香港步行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用心 爱心 专心
求仁得仁,这一次黄福荣倒在了他热心的义工事业上,倒在了救人的路上,他“幸福”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人从各种角度阐释过义工精神,可是,有多少人能比黄福荣的阐释更接近这种精神的精髓。尤其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承诺,这更加震撼人心,又一次见证了中国志愿者身上可贵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品质。
说一说:黄福荣是怎样创造自己人生的价值的?黄福荣们为什么受到大家的钦佩?
教师点拨:引用马克思的话——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1)他们的人生价值非常大,他们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2)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过去的岁月里,用真实感人的行动(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社会,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可敬佩的人群。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结论(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想一想:人生价值为什么是在劳动中创造的?
劳动财富贡献价值幸福感、成就感。
教师点拨:劳动满足社会、人民、他人的需要,劳动使人生存从而证明自身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发展。
结论(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劳动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体力、意志和情感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证明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论(3):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1)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财富创造
(2)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多媒体展示:课文第103页《漫画》——走不出自我的人
思考:这样的人幸福吗?
教师点拨:那些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的。
多媒体展示:袁隆平用得来的奖金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2004年他把刚刚得来的十二万五千美元的世界粮食奖奖金也全部捐给了基金会。
议一议:(1)对此有人认为这奖金是袁隆平个人奋斗的结果,应该归自己享受.对吗?
(2)袁隆平是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关系的?
学生回答:(1)不对(2)略
教师点拨:袁隆平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想一想:材料(课文104页课堂探究):一位科学家说:“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句话包含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点拨: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统一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为什么?)
●人的生存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发展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享受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的工作条件由社会提供。
●人创造价值的条件由社会提供。
多媒体展示:我国乒乒球健儿的英姿。
思考:谁成就了他们?他们又成就了谁?
想一想:你打算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师点拨: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多媒体展示材料:有人说“实现人生价值是有条件的。孔繁森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是因为组织上把他派到了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地区;王和民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是赶上了市场经济的商海大潮。谭千秋、武文斌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是因为他们赶上了汶川大地震;这些条件我都不具备,所以无法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因此我觉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客观条件比主观条件更重要。”
议一议:同学们对此有何法?(请举例谈谈)
教师点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条件。这些条件既包括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又包括个人自身的主观条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题目中列举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外部条件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百折不挠、不怕困难的顽强奋斗精神,这些主观条件是他们被人们尊为楷模的内在因素。
过渡:那么实现人生价值到底需要哪些主观条件呢?
多媒体展示:《科学巨人——霍金》的材料和图片
21岁那年,正在剑桥读书的霍金被查出患上了一种不治之症,他的肌肉将逐步失去控制,幸运的是大脑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对他甚至对于世界科技界来说不啻是不幸中的万幸。不久,霍金就全身瘫痪,丧失了行动能力。1985年,他又丧失了语言能力,仅靠唯一
能动的三跟手指操纵电脑声音合成器,与外界交流。一连串的打击和磨难并没有摧毁他。虽然他羸弱的身躯被禁锢在轮椅上,但活跃的思想却从他的指尖涌出,自由的在宇宙间翱翔。“我的头脑在探索黑洞,进入宇宙最遥远的地方。”他打破了宇宙恒定不变的观点,指出宇宙始于150亿年前的大爆炸,时间也由此开始;几百亿年后,宇宙将终结于黑洞;接下来可能是一次新的爆炸。宇宙是完全自足的。他和彭罗斯用数学证明了宇宙起始于一个奇点,并提出了奇性定理,获得了物理学中的桂冠——沃尔夫物理奖。他证明了黑洞的存在并指出黑洞有粒子和辐射从中漏出来,“黑洞不黑”理论改变了“黑洞是黑的”这种观念。黑洞辐射理论,是30年来所有想作大统一场论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要经过的一个门径,因为这是第一个最重要同时最成功的一个发现。他预言“大统一”理论的出现将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合并成能描述宇宙中万物的统一理论。霍金走在了科学的最前沿,他的理论还有待于后人去证实。医生曾断言霍金只有两年的生命。几十年过去了,霍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伟大地生活着。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智慧,还有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正是霍金心灵的真实写照。他——一个物理天才,一个生活的强者,一个真正的科学巨人。
讨论:从霍金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霍金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惜的精神。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1: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拚搏、自强不息。
多媒体展示袁隆平的话: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主观条件2: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青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要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
思考:如何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教师总结:●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学习各科知识 ●加强体育锻炼活动 ●参加心理健康活动
多媒体袁隆平的话:我有点雄心壮志,要改造,看到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应该有这个义务,有这个任务要帮助发展农业,帮助农民如何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生活。
主观条件3: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由错误的价值观指引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失败的泥潭
我们的共同感悟:热爱国家和社会!(感恩?社会责任感)
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家庭和所有关心你的人!(自尊?自爱?感恩)热爱劳动!(自立自强?奉献社会)
热心奉献!(幸福感)
发展自己!(理想?信念?素质?奋斗?成功
第四篇:高中政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讲课稿
学号:2015000394
《生活与哲学》4.12.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讲课稿
课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2015级思政行知班 姓名:常思敏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讲课稿
【导入新课】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价值以及价值观对我们的导向作用,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与价值相关的内容——人生价值。提起人生,我们总是不免的开始展望未来,而展望未来时,我们又会开始设想,到未来的某一时刻,我当初的“理想”是否实现了,那有没有同学想和我们分享一下,未来你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又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讲授新课】
学生讨论,书写板书: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师:刚刚同学们都讲述了自己的理想,老师也看出各位同学都是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规划的,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深入学习,我们应当如何创造与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更好的实现我们的理想。
教师:我们都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关于人生价值,我们不仅要明确它的含义,还应该清楚它究竟从何而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则短片,一起走进视频里的主人公,看看他的人生价值从何而来。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书:价值创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时间关系,视频我们就看到这里,各位同学对视频里的主人公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黄旭华!
学生: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学生:他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学生:他还被评选为社会道德模范。
教师:看来各位同学对黄旭华的了解还真是不少。那关于黄旭华,老师还有这样几个问题不是太清楚,想请各位同学帮帮老师,第一个:黄旭华是否实现了人生价值?
学生:实现了!
教师:老师的想法也和大家一样。那黄旭华的人生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父母给的? 是命中注定的? 是自封的?
是国家、集体授予的? 是用金钱换来的? 学生:都不是!
教师:既然都不是,那他的人生价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则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究黄旭华的人生是从何而来的。
教师:老师总结一下各位同学的看法,各位同学所说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等等,我们可以总结为劳动与奉献,也就是说,黄旭华的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与实现的,对不对啊?
学生:是的!
教师:那为什么说我们的人生价值可以在劳动中被创造出来呢? 学生:因为我们劳动之后可以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教师:如果我们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可以生产出来五个、十个面包,而我们自己只需要一个面包,那么余下的面包将去往何处呢? 学生:卖掉!学生:送人!
学生:谁需要给谁!
教师:同学们有很多想法,老师总结,无论我们选择了那种方法,最终都做到了既满足自身需求,有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教师:我们努力生产是为了生活水平更高,清洁工人的劳动为我们提供了干净美好的环境,医生护士的劳动保障我们的健康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存。而我们又通过劳动证明了自己,也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身上得长处与不足,查漏补缺,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此,我们说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教师:请各位同学结合刚才分析的内容思考:为什么“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学生:因为通过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又可以对社会有所贡献,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教师:那其他的同学也赞成这位同学的看法么? 学生:赞成!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劳动的理解很深刻。而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投身于为人们服务的实践。
教师:我们常说,劳动者是最美的人,也是最光荣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劳动和奉献着的人也是随处可见的。灾难来临时,是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安全。生病时,是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他们,也在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清晨,是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清洁的环境。我们也许不能像黄旭华院士那样研制出核潜艇,也不会像武警官兵一样奋斗在前线,但是职业不分高低,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勤勤恳恳的工作,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我们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到劳动和奉献带我们的充实与幸福。
教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是从价值的创造角度来学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最后,请各位同学预习教材第104——105页内容,思考并回答核潜艇的成功研制究竟是黄旭华一个人的功劳还是整个团队合作结果,我们下节课共同分享与探讨。
下课!
第五篇:价值的创造与实现_说课稿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说课稿
章丘七中 王兵
各位评委大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哲学的最后一框,是整册书的落脚点,是整个课本内容的升华,高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特殊时期,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这一框题,正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明确生活的意义。
本框分三目:
第一目讲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
第二目分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第三目分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砥砺自我。三目共同探讨了实现人生价值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本框题是全书整个知识的一个升华。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劳动和奉献精神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认识到劳动和奉献是人的存在方式,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具有自觉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走出自我,走向成功。
1、理论依据:《课程标准》对这一框题的要求:探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2、学情依据: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客体是90年代出世的独生子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社会中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思想与本课内容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必然产生冲突,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依据: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是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三观”意义重大。2.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依据:很多错误观点认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自我实现”,高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采取情景导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用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和最美司机吴斌的事例以及神舟九号航天员的事例,无论处在什么岗位,他们都在奉献着,在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从大处入手,让学生体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然后用章丘四中马京东老师中国好人的视频,从小处入手,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例导入新课,设置情景并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感悟人生价值的实现。【学生活动】
“劳动和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 你有亲身体会吗?----分享你的幸福
通过学生分享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幸福喜悦,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进而进一步思考在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 】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出的?
学生自主查阅课本,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学生自主发表意见。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后相互讨论,思想碰撞,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劳动与奉献的认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品德。【情景再现】
马京东老师在帮助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途中,不是在孤军奋战,他得到了家人及社会各界的帮助,试想,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同事的帮助,没有章丘市各家银行的帮助,他能做到这一切吗?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 】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哪些条件?)设计意图:
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条件,领悟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成功的起点。【学生活动:小辩论会】 正方:个人离不开社会
反方:个人可以脱离社会
设计意图:在激烈的辩论中,在思想的交锋中,在实例的阐述和分析中,对个人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理解,最后通过共同评议得出结论: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探秘马老师】
马京东原是章丘二中的政治课班主任,但他自小对音乐着迷,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学习了全部乐理知识。在学校的课余活动中,他发现马晓辉同学很有音乐天赋,便利用课余时间,教他视唱练耳,掌握和音准……因为他相信,只要努力,音乐也可以成才。一年后,马晓辉考上了音乐学院,成了章丘有史以来第一个学音乐的大学生。1997年深冬的一天,他为学生辅导完音乐课后,搭乘煤矿的车回家,因疲惫和困倦,不慎从车上摔下来造成颅内出血,在医院昏迷了半个月。此时离音乐考试只有十几天,学生们急需辅导,他不顾病痛,每天躺在病床上用电子琴帮他们训练。这一年,他的14名学生全部通过了专业考试。当学生们欢喜雀跃地来给他报喜时才知道,老师正是因那次意外,造成了眼睛玻璃体混浊和神经萎缩,失明了。
1998年,他被调入章丘四中担任音乐老师,到今年,经他培养考入高校的学生就有100多人。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切感受要想实现人生价值还需有的主观条件(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思想碰撞】时势造英雄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时势造英雄”让学生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进一步理解,明确要实现人生价值,不仅需要有客观条件,更需要主观条件 【迁移运用,知行统一】
放飞理想: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充满幻想的,许多成功从这里起步,许多理想从这里起飞。同学们,你打算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树理想、比奉献的情感。实现对这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达到知行统一。【易错易混辨析】 设计意图:
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错误说法,让学生对本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解决本框的难点问题,同
时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自己总结,自主构建本框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板书设计】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途径)
1、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2、在奉献中创造价值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2、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1、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发展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3、坚定的信念,正确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