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四个方面来谈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四个方面来谈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心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本文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
一、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终身学习的必要性,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变化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要让我们的教育使得孩子们爱学习,而且还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是多么重要,多么有价值,多么有趣味!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一文时,我考虑如果只把重点放在教师备课上,学生还是在被动学习。况且学生缺乏对云南民风、民俗、民歌的了解,不会产生兴趣。根据这一问题,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了解各地民歌,并学唱几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唱出几句民歌,还能谈谈其特色,学习兴趣极为浓厚,课堂效果超出想象。
由此而来,在语文教学上,我的观念也由此再一次作了调整:由以前的力求教法生动多样化,转向学法自主多样化;备课也由以前的钻透教材,备细教案,转向摸透学生,根据需要,分层引导。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授之以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初中,要真正地让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
积极性只能作为学习的内在动机,除此之外还得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而就语文这一科目来讲,不同的课型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在学习《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这类典型的写人文章,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如何刻画人物的方法,并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有所用,在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奇妙的克隆》这类科学性较强的文章,我采用课前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前有备而来,通过个人探究更好学习。在学习《风筝》这样多主题文章,我会采用开展辩论会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从多角度来认识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内容、主题、写法类似的文章我会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学习,既节省了时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其共同点、不同点。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方法,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掌握多种学习方法。
三、合作、交流 ——最积极、最
快捷的自主学习方式
1、创新组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在一般的合作学习中,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有四人小组合作式或两人同位式。这种方法便于老师上课操作,但是因为交流的团体相对固定,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不够浓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在教学中另外设计了一些组合方式——杜郎口教学模式,我校借鉴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如选择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们进行组合的“朋友组合式”;根据学生能力的优势互补建立的“互助合作式”;简洁明了的“同桌互学式”……这些组合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自己的学习小组起名字,充满自信的孩子,用自己的名字为小组起名字;“挑战者”“智多星”又激发了孩子们小组活动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2、发展思维,拓展学习内容
我们不要把内容全部局限在课本上,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内容放宽,拓展学习内容。例如我在讲《水调歌头》一课时,先让学生把生字指出来,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其他学生主动提出有问题的地方。这首词把月亮描绘的很美,所以我就借题发挥让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别称。同学们很积极,纷纷回答:玉弓、玉轮、玉盘、玉镜、玉钩、弓月等等,学生们很感兴趣。有的同学还说还有水调歌头这首歌呢,我就顺水推舟,那你给大家唱唱,这位同学很豪爽的给大家唱起歌来,同学们都表示欢迎,最后这节课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四、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
实施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对象是学生。要达到这样一种学校教育效果,就得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比任
何时候都有平等的关系。只有教师从以前的“独奏者”过渡过到“伴奏者”,并且摒弃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帮助学生去发现,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可能提高,自主学习从而才有得以实现的前提。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自主学习活动形式:
1、自己学习,学会找问题。
在孩子们已经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学会找问题。即在上课之前让孩子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所以我就利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的在上课之前准备学案,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内容,并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将这些都做好记号,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或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作好准备。孩子有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才会学,否则不会去自主学习。
2、互助学习,乐于交流。
我们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很利于
学生互助学习,把他们分成根据自己兴趣的互助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学习中乐于交流。这种互相交流式的学习,可以由老师的提问让孩子回答,而后孩子的回答更能引发其他孩子的提问,从而使对话,使交流的气氛逐步扩大到全班,有的问题达到共识,有的问题相互对立,有的问题互相琢磨,就这样不断地推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3、指导学习,主动质疑。
“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参于整个教育过程。问题由他们提出,由他们解决,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束。教师在其中仅起引导、组织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形式是:质疑——归
纳——解疑——总结。
“质疑—归纳—解疑—总结”一改传统的教师注入、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习也就变成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根源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自主学习不仅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篇:从四个猴子谈四风
从四个猴子谈四风
四只猴子的故事,论作风建设问题!?当不公正的对待得不到纠正时,这个社会的正义就会变形,我想起了四只猴子的故事!共大家思考吧,一个铁笼里关了一只猴子,开始用它做实验,当它饿的发昏时,挂一只香蕉在里面,它一去动香蕉,于是就朝它射一身烫水,多次后,猴再饿也不敢动香蕉了,这时放第二只猴子进铁笼,同样这只猴子想去拿里面挂的香蕉,不同的处理办法是当第二只猴去拿香蕉时,还是朝第一只猴射烫水,这样人为制造不公正的结果是----只要第二只猴去拿香焦,那么第一只猴就会把这只“不懂事”的猴暴打一顿,至到第二只猴再饿,见了香焦也不敢去拿了,这样再放第三只猴,结果它去拿香焦,不再向猴子射烫水了也会被暴打,不同的只是,前两只猴一见它去拿那该死的香焦,两个就一起冲上去把可怜的第三只猴暴打一顿,接着到了第四只猴进去后,铁笼不再放香焦了,但是三只先进去的猴子一起冲了上去拿它出气,把可怜的这第四只猴打个昏头转向,不知所错,这样暴力形成了,在这个笼子里再放多少猴也会乱成一团。。。杯具的,**的猴社会行成了。。。??????
所以:一个环境,大到一个社区,小到一个车站,一把手的工作作风很重要!可以带动一帮人,也可以搞坏一帮人!?可以风清气爽工作顺也可以乌烟障气一团糟。
群众路线教育阶段体会
党和国家领导人50条重要论述中“人民”一词多次出现,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同时也提出了脱离群众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的严峻考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50条重要论述中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铁路职工,深入学习党的精神,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思想植根于工人之中。如何对待工人,是思想政治问题,是党性原则问题。作为车间主任,就要时时处处将工人安危冷暖挂心上,想问题、办事情将工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以工人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以工人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以工人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在职工中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将身躯下沉于工人之中。组织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成果也在基层。要放下主任干部身份,经常到班组与工人“零距离”、“面对面”,拜工人为师,在工人中汲取组织工作的智慧和力量,了解工人的想法,要在深入工人中,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工人一起想问题、谋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要尊重工人的首创精神,在工人中发现、挖掘和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走群众路线,和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情感融合于工人之中。“道始于情”,情感是理性的源头和基础。干部同工人丰富的情感积淀是真挚的血肉之情,是朴素的鱼水之情。只有对工人有感情,工人才会把你当亲人,才会对你说真话、说实话。“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作为车间领导干部要带着真情走到工人中,与工人交心谈心做朋友,真心听取工人的呼声和诉求,想工人之所需,办工人之所急,切实为车间工人办实事。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它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认为可以用“听民声、寻良策、树形象”涵盖之。
俗话说:知政失者在草野,车间所有的干部职工是各项制度的惠及者。制度好与坏,工人最有发言权,工人的问题和心声是制度的灵感来源。因此,要把到班组到现场作为日常功课来做,树立扎根基层干事、立足岗位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到车间各个班组到工人作业现场了解工人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人所想为工人解决问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要发动全体职工的力量,凝聚全车间职工的智慧,为车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皆因好自用”,寻求良好的发展,要从工人考虑入手,工人有想法要让工人说。为此车间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制度,对提出好的合理化建议的职工进行奖励,以此来了解工人所想,满足工人所需。在工作中车间干部一定要杜绝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现象,在制定制度和实行方案的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工人和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通过民主座谈,查找不足,寻求良政策真正有利于工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车间安全稳定生产源于工人的拥护与支持。车间所有干部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干群鱼水情意识,始终把工人放在心中,尊重工人、热爱工人、服务工人;要注意良好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养成,工作中要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廉洁自律、公平公正;生活中要艰苦朴素、情趣高尚,在工人中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工人的拥护和支持。
作为一名党员职工,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风斗之风,认真执行好作业标准,履行好岗位职责,保证车站安全生产,用坚守、实干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当前,中央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为民,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就是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对我们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我们的工作情况如何,工作中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深入车间班组,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全面掌握情况,才能站在最广大职工的立场上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上的主观性、片面性,才能消除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反,如果我们身居“高位”,高高在上,就无法接近群众,就无法听到真实的意见,就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把正确的东西贯彻下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然流于形式,走向形式主义。
如何坚持贯彻群众路线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各个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展,笔者结合此次培训主题及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贯彻群众路线,谈谈几点体会。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严格落实学习教育方案,利用多种形式搞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及成效。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四风”问题要见实效,必须立足于提高思想,转变作风、深入学习,力争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实践先一着,剖析解决问题好一筹。确保把学习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始终。
二是带头执行制度,落实措施。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权化、特殊化,制定了制度就要带头去执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只去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无动于衷、我行我素。在生活上要做普通人,要以朴素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带动企业内部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是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意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有豁达的心态,深入车间一线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四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人们的公仆,一定要放下身架,自觉融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并发扬雷厉风行和“准、快、细、严”的工作作风,反对推委、扯皮和拖拉,既出勤,又出力,“今日事,今日毕”,以高度负责和“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近日,江岸机务段以 “三了解、三引导”为主要内容,开展 “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旨在深化 “百名干部下现场”专项行动,为谈心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这个段机关13个科室组织近100名干部分别对包保班组进行了现场跟班,了解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国家和铁路改革形势,正确处理国家、铁路和个人的关系;了解职工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认识,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责任大如天”的理念,认识到岗位职责与安全大局的关系;了解职工对严格管理的认识,引导职工树立 “严是爱、松是害”的理念,解决好职工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9月24日人民铁道报)
谈心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于拉近干部与职工之间的距离,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和群众感情非常重要。其实谈心只是一种形式和载体,重要的是通过谈心,了解职工的所思所想,掌握职工的各种诉求,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畅通沟通渠道,消除思想隔膜,使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渠道。从上面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江岸机务段把谈心于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结合了起来,使谈心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现场,作用明显。
第三篇:关于学生自主学习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什么样的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落实这一理念,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发展,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不少老师却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之间划为等号。有些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这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误解。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不少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习方式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课堂哄哄闹闹,一派繁华的景象。还有一些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信奉和误读了“解放学生”的理念。教学设计不符合学情实际,对课堂预设不足,大甩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是学生云里雾里一头雾水,一堂课下来所获无几。课堂从原来的 “注入式”走向“放羊式”,从形式上好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教学效率却非常的低。
笔者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
有学者将学生自主学习解析为四个要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从‘想学’到‘学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意志品质。
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就不能落到实处。因此,自主学习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反思和练习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有四个要素和环节;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二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三是要有巡查和指导;四要有检查和评价。
第一步,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目标分解的越细致、越具体,产生的内在动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效益就越高。基于此,在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时,一要给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让学生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后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达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样以来,才能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的,学有动力,学有次序,学有实效。
交代学习任务要坚持分层原则。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自主学习轻松。但基础差、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自主学习几乎是一个很难翻越的障碍。教师在交代学习任务时,不必追求整齐划一的完美效果,因为这不现实。把学习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交给学困生去完成。并积极鼓励他们朝更高的领域探索。向他们明确几个课堂中必须要展示的问题,迫使他们主动去探究解决问题,实现自学过程,获得过程的体验,思维训练。
第二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第一要素都是时间。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没有效率的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就是追求高效的理念。有效利用时间是效率,盲目消耗时间是浪费。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务必要保证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一是要充分保证学生自主自学的时间。二要限制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三要给予学生和各组整理小结的时间。
第三步,巡查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如何,教师必须要有巡查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在检查中给学生以督促和“警示”,使自主性较差的同学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自觉不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第四步,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交代完自学任务和要求之后,要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整体普查(一般时间不允许),也可以是抽查,或者学习小组内互查汇报,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和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个动态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的检查与评价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得以实现,这一点在教学和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上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检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时,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唤起学生新的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检查与评价要有较强的指导性。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自动力,帮助他们开启思维的闸门,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鼓舞他们积极向上的勇气。再次,检查评价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基础,关注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不要求学生与学生比,要求学生与自己比,给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和提升中,逐渐使新课程的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篇: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究、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我们作为教学中的实际引导者,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让学生(1)在学习中自主自愿,自由自在;(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
随着课改方案的实施,教育模式正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语文教学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同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特级教师阮翠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阅目。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允许学生插问,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相互交流好的学法。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是初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肤浅思维向深层思维的发展,趋近于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主动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可以提出看法各异的问题。问题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在求索中有时会超出单一课时的内容,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有大课堂的概念,教师更要有足够的知识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相互发问,合作学习。
2、提问行为要上升。所谓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而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不少提问,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问法,并不带有明显的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叙说,典型行为的示范、言简意赅的讲述却具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泛。
3、学生敢于对老师说“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例如教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毫不“留情”。甚至学生还可以指出老师在问题提问、归纳总结方面出现的用词不美妙、语言不准确的错误。对此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不但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实施课堂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习惯。
1、学生登台当“老师”,激发学习主动性。《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人人有“为师”的潜能。如果给学生创设发挥这种潜能的情境,使他们由一贯当学生的角色转化为“老师”,会使学生大受鼓舞,并促其乐于竞争、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在教学中,尝试“轮流当老师”活动,学生通过竞选“老师”,精心“备课”,耐心“执教”,大大激发了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可小组合作备课,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2、激活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习语文教材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呢? 1)编演课本剧。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小编剧”、“小演员”再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把故事性强的课文编成短剧的形式自导自演。在这一过程中,同一组的学生必然会为了同一目标相互交流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取得成功。
2)描画意境。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许多课文简直就是一幅画,达到了文中有画的境界。如《爬天都峰》、《我们的民族小学》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同桌合作,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变抽象语言文字为可见的生活场景,激活了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演演画画写写,激活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3、适当运用游戏形式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学生分组承包课文分析,再合作交流,便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特殊“游戏”形式。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游戏精神”,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张扬“游戏精神”。
学生是“游戏者”,在语文教育这个“游戏”中,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也是有能力加入并完成“游戏”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不包办,不灌输,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游戏”的主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4.自主阅读
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地、被迫地、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从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又提高其语文素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生命需要,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5.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自由表达,就要去除各种束缚,打破种种条条框框,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仁者”能够“见仁,”智者“能够”见智“,就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尤其要放飞学生以创造为主而以再造为辅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
6、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是”游戏者“,所以不应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而必须把自已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渗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第三,换位思考,诱导思维。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第四,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临下课,我总喜欢问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作者编写的意图。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智力活动的主导,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换位思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换位思考训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
我们作为教学中的实际引导者,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让学生(1)在学习中自主自愿,自由自在;(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
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萌发,在实践中成长,在挫折中成熟,在成功中发展。借助十七大的东风,我们的教改也必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第五篇:从企业管理者来谈质量改进
从企业管理者来谈质量改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自有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本文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谈质量改进,认为质量改进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管理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质量改进、管理者、系统。
近年来,我国很多企业在贯彻ISO:9000标准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其中一些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拿到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就表明他们的产品具备了高质量的水平。因此,许多企业忽略了质量改进的重要性。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对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确实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变为系统的管理,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产品质量只能维持现状,没有得到改进和提高,而质量改进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什么是质量改进?
ISO:9000的质量改进定义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2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改进?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使顾客满意,从而增强企业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壮大。
3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改进?
ISO9000中,标准明文规定:“管理者应当不断寻求对组织的过程的有效性的效率的改进,而不是等出现了问题才去寻找改进的机会。改进的范围可从渐进的日常的持续改进,直至战略突破性改进项目。”[1]因此,企业质量改进的主要对象是管理,质量改进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
3.1 管理者改变对质量改进的错误认识
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一般有两种错误的认识。
第一种是管理者认为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错,不需要改进,但实际情况是,与世界上质量管理搞得好的企业相比,还差的很远差距。这种错误的认识成了改进的最大障碍。
第二种是管理人员认为“提高质量要以增加成本为代价”。一方面认为提高质量只能靠增强检验或使用价格更昂贵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被“质量”一词所具有的双重含义所误导。如果质量的提高是基于产品特性的改进(通过产品开发),从这一点上来讲,质量的提高可能造成成本的增加,因为改进产品的特性通常需要投入资本。但如果质量的提高是基于长期浪费的减少,成本通常会降低。
3.2 管理者强化质量改进意识,建立质量改进目标
增强质量改进意识是落实质量第一的思想基础,实施质量改进措施是适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的体现。各级领导或管理者都要有强烈的质量改进意识,以自身的行动,承担质量改进的义务,体现对质量改进的重视。并通过传达质量改进目的和目标,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培育公开交流和互相合作的环境以及尊重每个员工等手段,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牢固树立质量改进意识,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从而达到全企业树立起质量改进的共同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即强调
[2]满足顾客需要和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3.3 管理者营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
在ISO9000标准中,明确质量改进首先是组织的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行为,最高管理者应负责并领导营造持续质量改进的环境。质量改进环境包括6个方面[3]:
(1)鼓励和保持各级管理者对质量改进的持续支持行为。
(2)提倡促进改进的价值观。
(3)规定明确的质量改进目标。
(4)鼓励部门、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团结协作。
(5)承认成功和成就。
(6)进行质量改进的教育和培训。
只要企业的管理者能营造1个良好的质量改进环境,做好质量改进的组织、策划、度量、评审等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质量改进,不论什么性质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都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即使是老产品、老设备也会焕发青春,适应市场变化。
3.4改进企业管理系统
质量改进过程不是一次性工作,持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质量改进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机制,这个机制应包括:信息系统、改进主体、改进对象、约束和监督等诸多要素,并按照以下环节运行:信息收集———选择改进对象———确定改进目标(近期、远期目标)———质量分析(找出根本原因)———确定改进措施———跟踪、监督改进结果———整理归档。其中,质量分析是关键环节,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3.5配备必要的资源
进行质量改进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为了达到质量改进的目标,管理者应确定资源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充分且适宜的基本资源[4]。
质量改进和创新需要企业经营领导人和质量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思维方式,根据市场的变化,重塑企业经营战略和方针目标,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依靠质量改进和创新能力,开发用户和市场潜在的、隐含的需要,这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获得长期成功的诀窍。质量改进满足了“顾客的全面满意”的要求。市场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使顾客满意成为每一个
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所追求的长期目标,然而顾客这个“上帝”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企业要全面满足顾客的多方需要,就必须跟踪用户的变化,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管理水平,否则,企业便会被“上帝”所抛弃。
参考文献:
[1]李正权,质量改进的对象、主体和过程[C].认证与管理,2009,1:20-22.[2]杨惠英陈选宏,质量改进的探讨[J].质量论坛,1996,63:9-11.[3]王长春,质量改进是各级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A].铸造技术2006,6:44-45.[4]程礼友崔丽荣,持续、有效地推动企业质量改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