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单元教学观,提高教学设计实效
转变单元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实效
棠湖中学
贺晓珍
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上午好!
犹记得四个月前,经过各级各类专家、名师的培训、指点,我们曾在这个地方浓重聚会,研讨新课改的相关事宜。最后,大家是战战战兢兢走上那熟悉而又陌生的三尺讲台。近四个月中,我们继续接受着各级各类的洗礼,比如中和中学的学术年会,棠外组织的新课改研讨会,华阳中学的省级新课改展示观摩会,双流中学的新课改展示会等。这些会上,既有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邱学华、刘鲸海等人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全国多个省份特级教师代表的课堂实例,更有教坛新秀的精彩展示,让我受益匪浅。今天让我这只井底之蛙再来谈单元教学观下的新闻、报告文学的教学设计,无疑是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并且,这个内容想必大家都已上完,但司老师安排了这个任务,不完成又不行。在此,姑且把它当作教学反思,以期日后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转变单元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实效”。进入90年代以来,单元教学在中学语文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并迅速形成高潮。一时间,在全国各大语文杂志上,阐述单元教学的特征及原则的理论文章,探讨单元教学实际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连篇累犊,各种方法模式应运而生。纵观这一阶段的单元教学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们的视野往往限制在“对现行教材如何进行单元教学处理”上,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的实践与研 1 究至少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材的单元组织不适应学生渴望了解现实生活的心理需要,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二,单元教学强调的是“文体和不同的单元”的“相对独立”,不利于执教者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第三,不利于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智力的关系。上述的问题,都是目前单元教学尚未深入探讨而又必须探讨的。
记得在龙泉“成都市2011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师培训会”上,关于单元教学,曾有两个老师给我们讲过。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伟教授:
新课改的思路是,发挥单元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基本思路:从单篇走向单元,实现课程目标。
1、以教材单元为依托,开展单元教学。
2、以单元重构为基础,开展单元教学。
3、以单元价值为参照,确立单篇教学内容的聚焦点。
4、以“课标”“考纲”为依据,确立一以贯之的单元教学序列。把“出口”要求,分解到各册。
他认为,第四单元可实行课型分类,迁移教学。课型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了解单元重点与单元知识,全面讲读。《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教师指导下的仿读。《飞向太空的航程》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的自主阅读。《包身工》提升式与拓展式阅读。
成都石室中学
徐维宁
“三读一用”教学模式
1、整体预读(1课时),字音,字形,词义。查阅资料,从不同方面提要求,勾画圈点。
2、合作研读(3课时)
比如背景材料,主要写作特点。特别举了《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例,组织学生进行两个环节的合作研究:环节一,为什么说“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环节二,没有新闻却获得最高新闻奖,为什么?
3、拓展延读(3-5课时)。举《包身工》为例,可以以“提纲式”“问卷式”“练习式”等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单元教学能否成功取决于单元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那什么是单元教学设计呢?
单元教学设计就是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教学设计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劳动创造性的表现。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在于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
2.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安排等都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关。
3.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单元教学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整个单元教学能否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单一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综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综合,单一技能与多项技能综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说明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阅读与鉴赏”板块,文体特征属于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在表达方式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 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手法,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详细过程是怎样的;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
《飞向太空的航程》就属于此类。
本单元只有一篇报告文学,那就是《包身工》。报告文学属于边缘文体,它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二是文学性;三是作家的参与性。当然,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的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与加工。从形式上看,报告文学也常常借鉴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比如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戏剧的结构艺术、散文对于叙述语言的提炼、诗歌简洁 而又富有情感的语言等。另外,报告文学本身允许作者将生动的人物描写和热情赞美、抒情性议论、尖锐的批评融为一体的,作者在其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事的是非曲直、扬抑臧否的看法。
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1、教师的成熟度看三个方面:
教什么——教学目标独立设计(成熟标志)怎么教——教学过程风格设计(教学艺术)
为什么这样教——基于某种教学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追求)目标教学不是贴标签,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案例】于漪老师执教中,“情感价值观”目标渗透艺术 于漪老师执教《宇宙里有些什么》 “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 学生甲:“老师,‘万万’等于多少?” 众同学(哄笑):“‘万万’不等于‘亿’吗?” 学生甲红着脸默默坐下
于老师 :“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学生们都哑了)学生乙: 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于老师: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同学们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
于老师:“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
(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学生身上)
于老师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转瞬即逝的节外生枝的情境,因势利导转化为一次极好的人格教育资源——保护、赞赏、激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又生成了传授有关“叠词”效果的语文学科基本知识的生动鲜活的课程教学资源。
这不经意的课堂教学小插曲,因为处理得当,大大提升课程功能——既教书,又育人;既轻松解除了学生求知的困惑,又贴切自然进行了人格教育。
2、目标定位的三个根据(1)学生需求
(学情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层次学生,需求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2)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知识系列序列分析)
(3)课文的功能(教材分析)—— 德化、审美、益智、文化、研究、语言思维训练等功能。
某篇课文,适合以哪一项教育功能为主?
3、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有效性”,最基本、最通俗的理解:
对学生人生成长、学科素养积淀带来有益影响的教学行为——(有效益)用时最精省的教学行为——(有效率)不是走过场形式化的教学行为——(有效果)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设计——(有必要)本单元总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②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筛选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撰写新闻、通讯的能力,层次较高的同学可以尝试写报告文学。2.过程与方法: 过程: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方法:
① 目标解读法。教师可在课前设计“结构化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要求去解读课文。疑难问题组内解决,共同问题提交老师,课堂上大家一起探讨,得出结论。
②自主阅读法。可结合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和《学与导》上的“预习导读题”,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在学习小组中和同学共同研 究,寻找解决的方案。
③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堂上的互动解疑,该理念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新闻素养和能力。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①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促进国家统一富强的意识。②铭记历史,吸取教训,珍惜和平。③培养学生关注并同情弱势群体的情怀。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讲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炼,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本文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 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②点面结合的手法;③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四、课例分析。
下面以《短新闻两篇》为例,结合我校的“三段教学”,谈谈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我们学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师生共备,师生共学。
第二篇: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如同三套马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即备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出色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积极策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能力是众多技能的组合,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阅读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二、整体把握教学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能够整体把握教学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虑所授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基础情况,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否有效,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让学生与课本人物、课本知识产生共鸣,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此,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第三篇: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探究。当前教师主要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着手,以提高课堂实效为切入点,通过情趣导入,巧设问题,精读细品,激疑讨论,总结升华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课堂结构
兴趣
能力培养
思维创新
情感发展
作 者: 李海春 职 务: 教 师 电 话: *** 邮 编: 165416 单 位: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宜里中心小学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学习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探究。结合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本人认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讲好引言,以情激趣,激发入课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否使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程度,出现精彩的生成场面,激发学生的入课热情是首要环节。
在开课时,应先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学习氛围或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注意力。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句精辟的名言,一幅优美的图画,一副巧妙的对联,一首优美的乐曲,一种离奇的悬念,一则有趣的谜语都会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风娃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了风的特点,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引人入胜、情趣横生,而且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兼顾全体,培养自学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教会读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老师除了对较抽象,深奥的内容加以点拔讲解外,可放手让全体学生带着适宜的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可见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度适量,能以点代面,以读代讲,还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读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青山不老》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读文思考。(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他是在什么环境下创造这一奇迹的?(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环保的认识。题目列出之后,学生第一感觉是问题难度不大,可通过自主阅读来完成,有信心,乐于读。而(3)题又是一个时代性和现实性较强的思考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得以确立,而且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品词析句,精读重点,提高读悟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而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文中某些关键词句进行精读细品,进而披文入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文中“劳苦”和“简朴”两个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到字里行间去品味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这样,学生会由此一步步深入到文本之中,一步步走进总理的精神深处。自始至终,学生阅读线索清晰明朗,读悟兴致不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一步步提升。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由词入文,精读细品,不仅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畏惧阅读”和“阅读倦怠”的症状,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激疑讨论,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通过自读汇报后,一些学生还会对文中的内容或现象提出质疑,对此现象,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止或草草给予解答。我们可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师生平等地探讨,必要时老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拔诱导。
例如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与《酸的和甜的》这两课时,就有学生提出我们到底该不该听别人的话,这一问题时,学生都很迷茫又渴望知道答案。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思维活跃,说的有理有据。
学生的说法末必全对,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观点的陈述、完善,他们对课文的主题思想认识的越来越深,也懂得辩证地去看问题。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长知识明事理,自己教育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又在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五、做好结语,升华主题,推动情感发展
常言道:“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一堂好课的结尾也应如此,不仅要与整堂课浑然天成,还应有水到渠成之感。设计得好,有巩固知识,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效果。正如袁微子老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特长,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横生。
例如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学生谈完自己的启示收获后,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示。课文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共勉——生活中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向命运挑战’,我要说,身体的残疾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心理残疾,拂去心灵的尘埃,点燃理想之火,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课到此结束,可老师那富有激情和哲理的结语却久久地回荡在学生心间,耐人咀嚼,令人回味。这就显示了课堂结语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树立起“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注重师生双方作用与地位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课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充满激情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
第四篇: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性质和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智育课程,它是一门点燃和塑造学生灵魂与思想的课程,不能用智育化的教学过程来进行德育。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新课程教学提倡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教师一味的讲解,忽略了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法的利用,从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教法与学法单一化、机械化。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教师的每一次教实际上都体现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如果教师照本宣读,学生也往往就死记硬背。如果教师留足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为此,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要有现代教学观思想,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将教法改革与学法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提高效果。
一、讨论式对话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动脑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利于联系实际,解决学习中的热点问题,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好方法。通过讨论能明辨是非,可以集思广义,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水平相近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更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
对话法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话可以促进参与者进行高水平的思考,促进知识的保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道德评判水平。平等对话和平等探讨是新课程标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对话是思维的反映,它给予学生纵横驰骋的想象,以最丰富、最富于跳跃的形式,绽开智慧的火花。对话加强了交流,让学生分享发现、成功和快乐。在对话中,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
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话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式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探究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创设情景,将概念或原理设置为探究讨论的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对概念原理的探究,应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之后才能逐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但是教师在创设了情景之后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深刻认识,不宜“单刀直入”设计结论性的问题,以免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渠道。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自己设置问题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反问、学会设置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这是课堂互动的需要,也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思想品德课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建设,它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个体感受。唯其如此,学生的主体性才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而教师也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里把握住学生的思维变化、情感波动,进而适时地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向,进而实现思维共振、知识内生。因而,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有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活动中由外而内的升华情感、端正态度。
和谐的问题式课堂一定是民主平等的,但也必须是知识互动的,盲目的发挥主体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授,甚至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所以说,对某些比较抽象的重难点,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发挥教师的知识优势边导边问、精问精讲,只是不要讲得兴起而钳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注意“主导—主体”的互补。
三、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在现代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在突变,人们面临的形势日趋严重,问题日趋复杂,必须转向创造性学习和自觉推行终身教育,才能生存和发展。让“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抽出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表明,有作为的人,历来注重自主学习,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创造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把读书指导法上升到主要地位。教关键在于“授人以漁”,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不应该是“鱼”,而应该是“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漁”,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四、合作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的能力。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独自发明创造已经越来越不可能。这从现代各国高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其成果的取得得到了证实;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注意到相互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不仅在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显著的实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以一种目标为导向,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为避免实践中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精心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教育教学主题,这是实施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此外,组建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当然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介入是必要的,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是每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其操作的难度较大,这一新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合作学习的主题和学习领域应该是有限的,所以合作学习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发扬团队精神。
五、研究性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地探索、发展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定位,学校如何开展、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学生素质和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专有者、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六、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它对于改变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切实做到“三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既需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要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学生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把道理讲深、讲透,讲得让他们信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从真实的事例当中去领悟和学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该是符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案例,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地推陈出新,反映现实问题,反映社会热点,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时代发展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趣味性。所谓的趣味性就是要求我们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可读性。只有选择了学生感兴趣、喜欢读的案例,他们才会就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
七、教学形式回归生活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这正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活教学的要求。
造成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机械地单向灌输书本知识,这就造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一问题就要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法就是将所学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尝试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由于参与性强,所以学生兴趣很高,恰当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艺法就是把音乐、诗歌、小品、漫画、名言警句引入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些文艺形式都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有着单纯说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和理解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回归生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大目标,思想品德课的双主体教学,教师既是主体又是主导,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教学。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另一主体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双主体作用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实施主体教学的目标才能圆满完成。
第五篇: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如何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实效
对应的学习课程:
谋而后动——初中思品课教学的规范设计
对当前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我们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改进,使教学目标清晰适切,教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体验求知感悟,教师主导调控课堂,以利提高初中思品堂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目标清晰适切
初中思品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在设计每个课堂教学时,都必须首先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教学的目的和意图、落脚点以及教学价值,从教学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学生活动”、“开展了几次学生活动”这些问题上。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上一节课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只有带着目的上课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二、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新的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修养。
三、参与体验求知感悟
要使初中思品活起来,课堂教学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所以,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教学开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四、主导点拨调控课堂
要有效开展教学,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的组织和调控。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注意把握好教学的火候,对教学局面进行有效的调控。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指明方向、监督过程、解难答疑、评估学习结果等方面
五、有效提问生成知识
有效提问生成知识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或助手的角色,引导学生加工和反思自己的回答,最终生成教材知识。这种对话鼓励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回复他们认为老师希望听到的答案。考虑到学生的智慧,我们必须确定一点,我们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的思考,并为之润色。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认知偏差或失误,而这些偏差或失误,作为宝贵的认知经验,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珍视并合理开发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不但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