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建立“两个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发表在《中国动物检疫》2013年第6期
成都市建立“两个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杨浩 石兰 袁孟伟 韩鹏 李华 肖萌 董嘉 李悦波 郑尧
(成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推行以完善两个体系、探索两种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和提升一种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其中,两个体系的建立,借鉴了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初步实现了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流程运行和过程监管。
关键词:动物检疫关键点控制体系;监督执法追溯体系;流程运行;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是防控动物疫病和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成都市按照《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检疫、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以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保障,以创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机制为重点”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路,在全市全面推行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为有效防控动物疫病和有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介绍我市建立和推 1 行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的情况。提出的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公众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更为关注,而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仍然还很薄弱,特别是在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等基础性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追溯性等方面都亟待加强,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素质低,工作流程缺乏。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有限,执法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较低,长期以来,都缺乏一套规范、适用的指导性工作流程。二是检疫结果追溯性差,原始记录缺失。由于动物检疫工作缺少简便易懂的“傻瓜式”文书和原始记录,长期以来检疫人员在开展动物检疫、监督检查及无害化处理监督等工作时,仅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登记和统计,却没有记录和反映检疫工作开展时的实际情况,造成动物检疫工作追溯性较差。一旦对检疫结果进行追溯时,检疫人员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当时的工作情况,加大了动物检疫工作的风险,加重了检疫人员的心理负担,使检疫队伍很不稳定。三是官方兽医人员数量不足,出证存在隐患。目前,由于官方兽医资格条件的限制,我市通过确认并公布的的官方兽医数量少,多数检疫工作由官方兽医助理在一线开展。而动物检疫是一项行政许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应由官方 兽医出具。官方兽医虽出具了检疫证明,但既没有直接实施现场检疫,又没有任何工作衔接的原始依据,出证工作存在着极大隐患,官方兽医担负着极大的法律风险。以上问题的存在,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检疫工作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现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工作标准,建立一整套科学适用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体系,确保我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做法
我市立足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新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借鉴生产企业在管理中建立生产流程和品控流程的做法以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理念,将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制定了详尽、完善的工作流程,建立了动物检疫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和监督执法工作追溯体系。
2.1 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实施流程管理
我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各项规程为基础,梳理并制定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瘦肉精”监管、实施行政强制、动物卫生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等工作环节操作性强、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并严格细化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直接指导一线检疫人员的实际操作,实现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各环节的无缝对接。这些工作流程建立运转 后,就像企业的生产流程一样,使我市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流程可指导,有标准可依照。
2.2 制定工作关键点,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关键点控制体系
我市在建立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找准工作中各环节的关键点,建立了《产地检疫关键点》、《屠宰检疫关键点》、《流通环节“瘦肉精”监管关键点》、《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关键点》等工作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都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凸显关键点控制,以关键点控制规范检疫程序,使检疫工作按流程顺利运行。通过建立关键点控制体系,使复杂的动物检疫工作变的简单明了。检疫人员根据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标准开展检疫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各项工作是否按流程运行,工作关键点是否落实到位,确保检疫人员操作规范,不留断点,保证对动物检疫关键点的有效控制。
2.3 完善工作记录,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追溯体系 我市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工作各环节中需要使用的配套文书和原始记录记载,流程上每一个环节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工作记录,例如:《产地检疫原始记录》、《检疫判定书》、《入场监督查验原始记录》、《宰前检疫原始记录》、《宰后检疫原始记录》、《生物安全处理现场监督记录》、《“瘦肉精”测定原始记录》、《动物卫生监督检查工作记录》等24种工作记录。各项记录由全市统一印制 发放,以各项工作记录中的项目及标准指导一线检疫人员规范操作,以此形成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而又密不可分的证据链,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可追溯性。
2.4 运用原始记录,建立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之间的衔接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有效的衔接机制,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两者工作明显脱节,出证隐患和风险都较大。我市利用上述原始记录,积极探索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官方兽医助理实施现场检疫操作→官方兽医助理填写检疫原始记录→货主签字后凭原始记录到动物检疫证明联网电子出证点→官方兽医确认检疫结果→官方兽医根据检疫原始记录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工作机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方兽医人数不足的困难,实现了官方兽医和官方兽医助理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9月“两个体系”在我市全面推行以来,得到了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及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目前“两个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3.1 促进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两个体系”启动之初,为全面提升全市官方兽医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水平,我市举办了第一期官方兽医培训,专门就“2211”工程的有关内容进行详解,要求每一位检疫人员都要 对工作流程、工作关键点以及工作记录的内容烂熟于心,并定期组织学习、考试和抽查。通过“两个体系”的推行,目前我市多数检疫人员对“两个体系”的内容已基本熟悉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检疫人员的思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检疫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能从整个流程上掌握完成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不再局限于工作的某一点,有效地确保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提升了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促进了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长期以来,检疫工作留下的只是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一些统计表,真正反映检疫当时情况的证据欠缺,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工作方式既不科学,风险也很大。“两个体系”的推行,让检疫工作不仅留下了结果,还留下了整个工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原始证据,形成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完整的证据链,提高了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工作实现了可追溯,极大地化解了工作风险。基层检疫人员曾感叹:“干了多年的检疫工作,没想到通过工作流程和原始记录,让我们对检疫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工作规范了,风险也极大化解了!”“两个体系”的推行,使原来落后的工作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检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工作信心大大提高,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3.3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工作流程是开展检疫工作的基础,我市制定的各项工作流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在工作记录的第一页都印上工作流程和 工作关键点,检疫人员工作时根据流程进行检疫,每一环节、每一步应完成什么,应怎样完成,有关的具体内容和标准都一清二楚。我市还在各报检点和驻厂检疫室将工作流程和工作关键点印制上墙,公示检疫工作内容和标准,接受公众监督,实现了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
3.4 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
动物检疫工作的流程运行,使得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变成可能。各项原始记录就相当于企业的品控流程,既是工作流程每个环节的真实反映,又是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效果的有效控制。我市通过监督检查各项原始记录是否真实规范填写,实现了检疫工作的过程监管。几点体会
4.1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建立“两个体系”的基础 为做好“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我市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派精干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各区(市)县的28个镇(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除召开座谈会、个别交流了解情况外,还通过专题研讨,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形成了《关于对我市当前检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为科学制定“两个体系”有关内容,以及全面推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2211”工程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在调研过程中与一线检 疫人员大量的沟通和交流,使我们的工作来源于基层、落实于基层、服务于基层,工作推行的执行力也大大增强。
4.2 强化培训学习是顺利推行“两个体系”的关键 在“两个体系”推行过程中,市、县、乡三级联动,落实学习培训任务,定期考查学习效果。推行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培训45期,专题讨论12次,市、县开展工作现场指导57次,编发专题信息19期。通过培训学习,明确了推行“两个体系”的重要性,熟练掌握了主要内容和原始记录的填写方法,使“两个体系”得以顺利推行。
4.3 监督检查是确保“两个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两个体系”落实到位,我们制定了监督检查制度,将督查制度化,常态化。自“两个体系”推行以来,市、县两级共开展监督检查700余次,通过层层督查力度的加大,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整改,确保了“两个体系”推行中工作落实到位不走样。问题与展望
“两个体系”的全面推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在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两个体系”的思路、观念和内涵在我市首次提出,是一种创新的、先进的工作方式和理念,“两个体系”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有待深入研究。而长期以来基层检疫人员在工作中形成了落后陈旧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惯性思维和安于现状的心态,这些都与“两个体系”的工作方式形成了 巨大反差,成为“两个体系”顺利推行的最大障碍。
我市“两个体系”的建立和推行是行政管理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运行结果表明,“两个体系”完全适用于动物检疫等行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基础性研究,丰富和完善“两个体系”内容,大力转变思想观念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通过对检疫规程的研究、检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出现问题的分析比对,对检疫工作中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进一步加以完善,实施重点控制,使检疫工作更具有高效性和可控性。同时,要积极探索岗位能力规范化管理,制定涵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业务知识、工作标准等内容的《岗位能力规范化手册》。加强岗位培训和学习,强化岗位制度管理,建立规范、稳定的岗位管理系统。开展能力竞赛等活动,激发检疫人员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随着“两个体系”的深入推行,我市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根生.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在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中的应用[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11-1
[2] 王冲.关键点控制:实现最佳成效的管理方式[M].地震出版社,2004-01-01 第1版
第二篇:对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对政治、经济、生态建设有着其它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 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两个体系”, 即“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 建立覆盖人民
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 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两个体系”建设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 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论内涵, 它的提出和实践, 将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抓住这次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转折的机遇,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就成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怎样建立“两个体系”,笔者认为档案部门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两个体系”首先期待思想观念的调整和创新
这里既包括档案事业发展宗旨或者基本目标的调整和创新, 也包括管理内容、重点、模式、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从大处讲, 国家管理档案事业, 是着眼于保存历史文化财富,还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的需求和权益的维系? 不同的出发点, 导致整个事业的性质将发生根本变化。如果是前者, 那档案事业必然整体上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如果着眼于后者, 那档案部门将成为公众个人信息的集散地和公民权益维护、保障的组成部分。反映到资源建设上, 如果作为文化事业, 就要求关注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书档案无疑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如果出于满足公众个人信息需求和权益维护, 那各种“涉及人的档案”则更具有利用价值。在保管期限划分上, 站在历史文化和公众个人信息需求两个不同角度, 会对同一份档案做出不同的判断。如公民生育档案, 从文化角度审视, 顶多短期而已, 而对公民个人而言, 可以定为永久保存。再从小处看, 在检索工具的组织上, 着眼于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 必然要求重视查全率,重视族性检索;而要满足公众获取个人信息和权益维护需求, 则更看重精确检索, 对查准率要求较高。即使从阅览室的环境及软硬件规划设计上, 文化利用与个人信息查阅和维权取证也会导致不同结果,前者要求环境静谧, 而后者则免不了嘈杂。我们讲思想观念的调整、创新, 不是要舍弃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 而是在继续重视档案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 进而将档案部门作为公众个人信息查阅和取证中心。如此一来, 档案部门与公众的联系将进一步密切, 档案馆的功能也将产生大的转变。
二、建立“两个体系”要以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
(一)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在实践工作中,由于档案形成部门多,普遍缺乏大档案大资源意识,不愿意将档案向综合档案馆移交,导致档案资源管理分散,多数地方综合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机关文书档案,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而且是群众迫切需要利用的档案:比如城建、规划、房地产、国土、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户藉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关人民群众个人信息的档案在一个行政辖区内没有做到集中统一管理,综合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偏、少、单”,专业档案馆资源更是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利用需要。这种管理方式造成国家对档案的保管保护经费重复投入,公民利用档案不便,而地方综合档案馆为现实、为老百姓、为经济建设直接服务的资源太少,档案资源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一是依法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资源管理职能和调控能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与档案形成部门的经常性联系,抓住源头,对分散管理的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应当移交给档案馆的档案资源全部接收进馆,不断充实综合档案馆的档案种类,丰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二是以人为核心,加强涉及人的档案资源建设,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把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纳入归档范围、保管范围、进馆范围、利用范围,切实把所有涉及到人的档案建立起来,保存下来,使档案事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三是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把教育、劳动就业与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衣食住行等方面所有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纳入视野。
比如:凉州区档案馆近年将区属破产企业的会计档案接收进馆,这些档案为维护下岗失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工龄、参保年限的认定、办理超龄人员养老金等)起到很好的凭证作用;多年来始终坚持将区上四大班子办公室及区委各部门当年形成的档案都接收进馆,并将各乡镇所形成的婚姻档案全部接收进馆,馆藏由过去的3万余卷增加到5万多卷,可供群众利用的资源大大增加。根据2008年1——7月利用档
案统计,接待档案查阅800多人次,其中查阅与个人有关档案达600多人次,占档案查阅总数的76%,档案的社会作用十分明显。
三、建立“两个体系”要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一)档案利用现状分析。由于档案资源的分散管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民利用档案极不方便。据了解,区县级综合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多数是
被动等待利用者上门查阅,或者建立网站谨慎地发布单一档案信息提供服务,网站内容受技术人员限制更新速度很慢,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档案、查阅政府公开信息只能到档案馆查阅,未实现已公开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共享。而部门的档案管理更是受办公条件的限制,不能方便快捷地向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查阅服务。这一切都极大地制约了档案资源的作用发挥,也反过来造成了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
(二)对策。档案的特性(原生性——具有其它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一是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各档案形成部门和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将已形成的大量的纸质档案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特别是要将普通群众需要的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为档案资源多人利用奠定基础。要根据本馆的特点及利用者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加工,把有限的馆藏变成无限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要将已达到国家规定开放期限的档案及时公布,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求。三是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库,将惠民利民的政策及时公布。四是不断完善档案信息利用系统,通过互联网、政务网,把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由档案馆和档案形成部门共享,开展档案远程利用服务。当前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的各种交流活动和业务活动基本都在网上进行,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同时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成为政务信息新的载体。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把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前移至文件形成部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电子文件实行有效的前端控制,做到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系统互相连通,同时建立档案文本信息资源库,将各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组织上网提供利用。这样既能使档案工作立竿见影地为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有效服务,又能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档案资源建设的进程。
例如:凉州区档案馆在2004——2008年逐步将馆藏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档案(婚姻、知青、招工档案)进行目录信息录入及数字化扫描,实现了这些档案的快速查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利用。另一方面,对全区一级单位当年形成的永久、长期档案都要求进行文件目录的微机录入,尤其对其中“涉及人的档案”更是进行了细化录入,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为群众和社会服务。
四、建立“两个体系”需要档案馆的进一步扩展和开放。
档案馆如果只接收文书档案, 年增长量不算很大, 以凉州区为例, 建国后50多年接收的档案不过5万多卷,近几年有所增长, 每年形成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也不超过3万件。但如果将众多“涉及人的档案”哪怕半数接收进馆, 每年至少以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增长量累计递增, 仅公证、诉讼、就业、失业、企业登记、婚姻登记等档案,每年将以万计增长。面对这样一个增长率, 如果都接收进馆, 档案馆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 这对任何一个档案馆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这些档案接收进馆,利用工作也将面临重大调整, 首先是开放, 既要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还要做好保密、个人隐私和各方面的权益保护。对档案馆的利用设施、环境也将提出新的要求, 几十平米的阅览室、落后的检索手段将远远不适应新的利用体系的要求, 人力物力也必然要求有较大的增加。
第三篇:建立思想教育与行为制约并重的廉政文化体系探索与实践
建立思想教育与行为制约并重的
廉政文化体系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局深入贯彻“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理念、教育方式、管理机制创新,形成了以干部职工关注为焦点,以廉政教育为手段、行为制约为根本的廉政文化体系,营造出税廉风清的良好氛围。
一、理念创新,加强廉政文化体系建设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廉政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廉政思想教育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廉政风险防控与实际工作难以衔接。三是廉政思想教育和廉政风险防控相互脱节。针对上述问题,该局科学规划廉政文化体系,发挥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干部职工关注为焦点,从干部职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出发,双管齐下,把思想教育与行为制约有机结合。在思想层面抓好廉政教育,干部身处哪里,廉政教育就渗透到哪里,促进良好的内在心理养成;在行为层面抓好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到哪里,廉政风险防控就延伸到哪里,保证防控效果,促进良好的外在行为养成。逐步形成了以廉政教育为主要手段、行为制约为根本措施,内外结合、刚柔相济的廉政文化体系。
按照廉政文化标准化建设要求,科学布局廉政文化各要素。一是强化组织建设。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点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体系建设。二是搞好制度建设。将廉政制度全面规范的融入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廉政谈话、内部审计、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等专项制度,汇总编印了《廉政制度汇编》,督促干部职工学习相关廉政知识。三是创新载体建设。加大投入,建立起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展厅和教育场所。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搭建起网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科技防腐。四是拓展阵地建设。创新廉政教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广泛参与、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拓展廉政文化阵地。
二、方式创新,正确引导干部职工内在思想观念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廉政教育,使廉政教育入眼、入耳、入心,让广大干部说廉、思廉、倡廉。
(一)突出廉政教育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统筹安排教育内容。一是使命教育。教育干部职工牢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根本使命,强化公正、勤廉、高效、进取的价值观念,促进工作使命与个人目标的有机统一。二是法制教育。深入开展税收法律和廉政法规教育,强化依法治税观念和廉洁从税意识。三是警示教育。通过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以案释法,认识贪欲的危害、腐败的恶果,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重要岗位人员和一线执法人员的警示教育,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四是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 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自身修养和个人品行。
(二)增强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一是抓好专题活动。开展“读书思廉”活动,每人一本勤廉日志,读思结合,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廉政意识。每季度组织廉政考试,全面掌握廉政法规。二是搞好廉政文化活动。组织“清风杯”演讲比赛,共征集演讲稿80余篇,遴选11名选手汇报演讲。举办廉政书画笔会及画展,展出本地知名书画家与地税干部共同创作的书法、漫画、摄影作品70余幅。开展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收集干部职工创作、挖掘和整理的格言警句4265条、廉政故事191篇、廉政文章61篇。三是组织现场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参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图片展,到监狱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赴孔繁森纪念馆和西柏坡接受现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廉政教育效果。
(三)注重廉政教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搭建网上廉政教育基地。一是将现实中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搬到网上,建立起了以内部网络为依托,以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增强了廉政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向干部职工发送廉政短信,传递廉政法规、格言警句和反面案例,进行提醒教育。三是定制安装廉政屏保,制作了与税收业务紧密联系的廉政屏保,安装在每个干部职工的计算机上,工作 3 间隙计算机会自动弹出廉政教育画面,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廉政弦,在工作闲暇仍不忘反腐倡廉。
(四)加强廉政环境建设,实现廉政文化的全面覆盖和立体延伸。一是在办公楼建设高规格的廉政文化展室,设臵领袖论廉篇、廉政制度篇、廉政活动篇、警示教育篇、廉政书画篇等版块,开展集中教育。二是设立廉政文化长廊,挖掘整理廉政故事、廉政漫画、格言警句,制作成廉政宣传标牌悬挂在各单位走廊,增强廉政文化氛围。三是根据干部职工岗位特点,独立创作格言警句,制作成廉政桌牌,提示警醒干部职工。四是建立专门的廉政文化图书室,汇集廉政书刊,供干部职工学习。
三、管理创新,制约干部职工外在工作行为
按照“提高收入质量、防范执法风险”的要求,建立包含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涉及环节、过程、结果和外部监督等四个方面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将廉政风险防控全面融入税收工作。
(一)强化环节控制。一是重点岗位控制。按照“有岗必有权、有权必有险、有险必监管”的防控要求,全面实施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管理。根据各岗位职能和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环节,细致梳理岗位风险点,划分 A、B、C 三类风险岗位等级,制定《廉政风险三级预警实施办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红、黄、蓝三级预警,分级管控防范风险,动态预警化解风险。二是重要事项控制。认真排查关键点和薄弱点,加强对要害权力点的制约,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二)强化过程控制。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依托“大集中”系统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自动考核系统,实现执法工作的网上流转和自动考核,加强税收业务的闭环式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持续改进问题。建立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重要执法过程复查制度,加强过程监管,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资金和资产使用、处臵过程的规范运作和日常监控,堵塞廉政漏洞。
(三)强化结果控制。一是设立评价指标。从预警机制、履行职责、执行纪律、接受监督、查案惩处五个方面,确定了25类评价项目,细化成46项评价指标,涵盖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明确考核程序。将考核分为资料查阅、民主测评、问卷调查三个主要环节,开展定量定性分析,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三是公开考核结果。把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系统目标管理考核,认真进行检查,及时公开考核结果,实行分阶段检查考核、经常性动态管理。
(四)强化外部监督。一是建立外部监督平台。利用政务网站和政务公开栏、举报箱等渠道,广泛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的监督。二是构建社会监督网络。聘请特邀监察员37人、义务监督员118人,监督地税工作,支持地税事业发展。三是建立联合监督制度。实行重大涉税事项“三看三审”制度,邀请特邀监督员跟踪监督税收执法。
四、主要成效
廉政教育绷紧了干部职工的“廉政弦”,行为制约制度筑起了执法风险“防线”,有效解决了廉政风险防控问题,两者有机融合、相辅相成,使干部职工廉洁从税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今年1-9月份,共预警处理潜在危害性问题5件,采取纠正改进措施17次;追究违规违纪行为3次,落实了 21 个单位和 22 名工作人员的责任。科学的廉政文化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大环境,形成了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氛围,有利的促进了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该局共组织税收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9.5%。
廉政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税收执法的进一步规范,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提高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满意度,营造出了和谐的税收环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荣获“全国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泰安市政风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地税部门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泰安市地税局)
第四篇:“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3222728
兴安盟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兴安盟气象局 牛宝亮
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历来就是气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中央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纳入一号文件,既是中央领导对多年来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服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说明中央领导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促成气象部门乡村建设专项的启动。兴安盟气象局作为内蒙古气象局2010年“两个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在组织保障体系、广覆盖的信息发布传播网络、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以及加强部门合作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中国局和区局调研组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全盟“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我们按照区局深化“两个体系”建设的部署和兴安盟委、行署对气象服务的总体要求,结合兴安盟的实际情况,在进一步深化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各级政府和基层群众的高度评价。实践证明,“两个体系”建设是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 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气象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新牧区保驾护航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政府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基础和前提,但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牵涉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农牧民,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防灾减灾效果,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去年兴安盟和突泉县已经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今年中旗、扎旗政府也相继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主导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点: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系统建设资金和稳定的维持经费是“两个体系”建设成果持续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今年我们在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盟里自筹资金40多万,结合移动公司乡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新建680套农村大喇叭、30个电子显示屏和一套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仪,实现了农村大喇叭覆盖全盟所有行政村,系统运行和维持经费均由旗县或乡镇负责,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了广覆盖气象信息传播发布网络有效运行。二是强化政府考核管理,建立“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组织体系和传播网络建成 后,各级政府的跟踪考核是确保系统及时、有效发挥防灾减灾作用的关键,今年突泉县、扎赉特旗、科右中旗和乌兰浩特市政府已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其它旗县市也将陆续将本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为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深化、细化部门间业务合作,不断提升“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
多年来,为了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部门综合服务能力,各级气象部门积极与农牧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开展业务合作,既拓展了服务领域,也提升了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今年,我们在以前部门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与各部门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比如,与农牧业部门共同对玉米种植品种进行了审定,确定了应该淘汰的品种,补充了近年来新引进的品种,并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各地适宜种植品种动态查询系统,不仅方便了农民朋友和种子销售等相关部门查询,提高了系统应用覆盖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维护效率,同时分旗县编写了包括当地气候特点、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主要作物品种特性、科学选择适宜种植品种农业气象原理及各村不同生产管理水平耕地适宜种植品种的服务手册,网页查询与服务手册相结合,服务效果将明显提 升;与盟国土局共同制定了兴安盟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服务业务流程,将全盟地质灾害区划和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加入到MICAPS系统和三级业务平台,使突发地质灾害预警既便捷高效,更提高了突发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将全盟800个协保员全部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既扩大了气象服务信息在基层的传播,还可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农民减灾增收、农保公司减赔增效和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提高的多赢局面;将移动公司农村信息化项目与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相结合,共建农村气象大喇叭预警传播系统,实现全盟868个行政村全覆盖,既加快了广覆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进度,又可以减轻气象部门的系统维护工作,实现了各级政府、移动公司、气象部门和社会公众多赢目标;与盟防火办、防汛办及察尔森水库管理局及水文局合作,不断提升在森林草原防扑火、防汛信息共享和协调指挥方面合作的水平,实现多部门联合、联动防御气象灾害格局,有效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三、加大现代化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
乌兰局长曾将“两个体系”形象地比喻为高速公路系统,广覆盖的信息发布和传播网络是高速公路,组织保障体系是高速公路的指挥和管理系统,服务产品和预警信息是高速公 路上跑的车,服务产品是车上拉的货物,服务产品内容的针对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是货物的使用价值,货物使用价值的高低是提升整个高速公路系统运行效益的关键。由此可见服务产品的内容,即对灾害性天气科学的监测预测和及时的预警服务是成功防御气象灾害的核心,具有较强针对性、较好的可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服务产品是提高服务效益的关键。
为了贯彻落实提高四个能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两个体系”建设综合效益,今年兴安盟气象局自筹近十万元资金用于业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以服务需求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团队为基础,以业务开发项目为依托,设立了包括精细化预报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玉米精细化种植区划、农业节水灌溉引进试验、业务考试系统和题库建设等八个业务开发项目,一是加强灾害性天气发生规律和预报预警方法研究,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二是紧密结合农牧业生产实际,加强农牧业气象服务指标和评估分析方法研究,为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增产增收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结合玉米、绿豆全程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做到服务产品既能满足领导决策参考,也能指导农牧民生产生活安排;四是通过各专业考试题库和网络考试系统的建设,调动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学习型部门建设和年轻人才的成长,为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四、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农牧民是农村牧区防御气象灾害的主体,农牧民,特别是边远落后地区的农牧民普遍缺乏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是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让农牧民了解如何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增产增收,如何更好的防御气象灾害从而减灾增收,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我们在常规科普宣传的同时,从5月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周开始,在兴安日报农村版开辟了“气象防灾减灾”专栏,介绍了全盟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取得的进展,同时对兴安盟易发、多发的干旱、冰雹等十种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对象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应预警信号标志含义及预警信号获取渠道、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连载宣传,同时将上述内容整理加工后编印成“兴安盟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印刷后将发放到相关部门、气象助理员、气象信息员、农保协保员及种养殖大户等,这些就地取材,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培训,比较接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更容易被农牧民接受,进而变成应对和防御气象灾害的实际行动,提高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五、存在不足和今后思路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建设,我盟在“两个体系” 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和农村牧区群众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深入、持续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完全到位,如果不能很好发挥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将直接影响“两个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二是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特别是重大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预警能力明显不足,是制约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综合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三是部门合作与部门联动防御气象灾害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部门间的业务系统缺乏可共享的数据交换平台,不利于业务技术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上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即有气象部门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原因,为了克服困难,持续推进和深化“两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四个能力建设,提高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新牧区服务能力,今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采取三个措施:一是通过建立集学习辅导、自学提高和考试检验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与考试系统,促进业务人员通过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二是为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盟局所有业务开发项目组必须要有年轻人参加,让年轻人通过参加开发项目熟悉和了解业务服务对新技术的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开发思路;三是计划 在近期举办数据库和软件编程培训班,要求近年来的大学生必须学习软件编程,在提高参加业务开发项目能力同时,为今后独立承担项目奠定基础。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重点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农牧业气象综合服务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等建设,通过项目开发实现四个能力的提高。三要在自身业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选准突破点,由易到难,逐步加强与合作部门间的业务系统融合,实现部门之间业务系统共享数据平台,将大大提高部门业务合作的工作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也是今后推进和深化部门合作的需要。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第五篇: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探索 周书文
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镇江旅游学校
周书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素质的逐日提高,人们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中职院校若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整套适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探讨,力求提高中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 建立 探索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迅猛发展,竞争激烈,旅游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一般中职院校由于存在着师资不足、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及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等原因,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依旧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操作,倾向基础知识而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匮乏,不能适应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违背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业者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服务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实践教学是介于实践理论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种衔接的中间地带,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并积极探索和建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既掌握必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
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的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例如:当前中职旅游专业由于高职考试等原因普遍采用的是高教版出版的教材,在《走客房的清扫》这部分的实践教学中,高教版《客房服务与管理》对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是西式铺床的服务程序。但是,由于国内游客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普遍喜欢中式铺床服务,饭店业为满足客人这一需求,大部分已改用中式铺床。以教材为基准的实践教学明显落后于行业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
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旅游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室加示范操作室。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人才,也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
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职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中职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索
(一)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改革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及内容,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旅游职业学校应该在考虑多方实际的基础上,选用和编写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教材,另外还要广泛调查和时刻关注旅游行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和变化,以适宜地调整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专业的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另外还需要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实践内容上也要有所侧重。同时要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培养方向和兴趣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具体的措施为,先由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到服务与管理项目实践等环节,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差别,不可操之过急,适得其反。
(二)变注重“专才”为注重职业能力。
现代化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等旅游学校学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化旅游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还有责任感,诚信度等。专业能力是针对行业操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技能。如专业岗位知识,工作程序的熟练程度,以及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而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我们在旅游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变强调“形式”为强调实训环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转化。但遗憾的是,当今我国中等职业旅游教育中对实训问题普遍解决不力,缺乏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场所。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首要的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对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不需动用多大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学生通过在企业 的见习、实习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而走向社会。其次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当前各中职旅游学校已经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我们要使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再次是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给
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等比赛,并推荐他们参加县、市级的同类比赛等等。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感受他们不同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讲话。如在讲授餐厅服务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和服务员进行正式的问候,迎宾引座,推销菜肴,上菜斟酒,收银找零,送客引路等模拟一个完整的服务过程。
(四)加强旅游专业实践环境的建设
旅游专业实践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校内的各类旅游实践设施设备以及校外的实践基地。
校内旅游教学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1)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避免资金浪费;(2)运用多媒体条件立体模拟客房、餐厅、旅行社以及景区(点)的实际运营;(3)使用学校已有设施开展旅游案例教学、双语教学、互动教学以及情景教学;(4)进一步完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地理实训室、旅游环境保护实验室,以及增加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5)成立旅游模特队、礼仪队,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旅游形体训练;(6)开展社交、摄影、美容化妆、舞蹈等综合技能实训;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1)通过多种合作,建设一批档次高、发展成熟的固定实习、参观基地;
(2)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3)开办一些旅游校办产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也局部对外开放;
(4)鼓励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纪资格证、领队证、调酒师证、咖啡师证、城市规划师、博物馆讲解员合格证、餐饮英语会话证书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相关旅游职业资格;(5)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五)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搞好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引进或聘请在旅游企业第一
线从事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及企业骨干人士到学校任教,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等等。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职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改革旅游职业教育的新途径。为了满足旅游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中职院校必须完善其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力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建立和完善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徐谷.就业导向与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2】 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02期
【3】 王霞云.中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选择初探.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2006年 第三期
【4】 王霞云.就业导向呼唤中职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5】 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中国高等教育 【6】 刘志江.我国旅游教育的回日与前瞻.旅游学刊
【7】 赵丹青.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
【8】 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9】 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10】 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11】 董鸿安,等.高职旅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探讨[J].成人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