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统筹城乡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成都市统筹城乡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07-7-10 来源:本站
成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建华
面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成都市人口计生委把围绕中心、服务全局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为思考人口计生工作的出发点,把满足群众需要放在第一位,在融入、支持和参与中心工作的同时突出人口计生工作特点,以人为本,以家庭发展为本,关心生产,关注生活,关爱需要,关怀特殊,突出个性,在满足普遍需要的同时满足特殊需要,在系列化服务的同时开展个性化服务,充分展示人口计生工作的特色,实现中心工作与人口计生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手段上,坚持城乡统筹,整体运作,合作共赢,既在人口计生系统内部实现优化组合,在系统外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从而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跨越。
概括起来,可以用“调整、接轨、转型、统筹、改革”这十个字来总结我市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图释:市委常委孙平、副市长蒋显伦在市人口计生委主任李建华陪同下到青白江区了解农村、城镇“低保”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情况。
一、调整目标,从单纯控制人口增长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一是编制统一的人口规划,控制总量,优化结构;面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了市政府印发的“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末人口发展目标,即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180万人以内。围绕推进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确定了《成都市人口发展态势研究》、《成都市最大人口容量和适度人口规模研究》、《城乡协调发展中成都市的人口问题研究》等三项课题,与四川大学人口所共同实施,现已结题。
二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提高增量人口素质。市政府成立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两位副市长出任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主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成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要在走全国至少中西部地区的前列”,印发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2006—2010年)工作规划,把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目标。成立了出生缺陷一级、二级、三级干预工作组,市人口计生委在承担市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同时,牵头负责一级干预,卫生部门牵头负责二级干预,卫生与残联牵头负责三级干预。聘任了由15位在医学、公共卫生,残疾保障、康复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市技术指导所为基础建立了出生缺陷干预技术培训基地,组织了出生。缺陷干预技术培训公益性讲坛,今年以来,安排讲座35期。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督查制度,开通优生咨询绿色通道,实行出生缺陷儿童“召回”制度。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为全市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待孕妇女增补营养素;开展“一对一”专家免费优生咨询,已服务454对夫妇。我市申报的《基于人群的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模式研究》已纳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人口计生委所承担的《出生缺陷人群监测与综合干预模式及示范研究》课题。
图释: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为出生缺陷家庭开设了专家“绿色通道”。
三是实施“三关”项目,提高存量人口素质。“关注流动人口、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健康成长。”实施“三关”项目就是关注已出生而父母没在子女身边的人口,构建社会关怀机制,确保留守儿童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子女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病治,减少成长风险,提高存量人口素质,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构建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该项目已在大邑县启动,逐步在外出人口较多的7个区(市)县开展。
二、接轨政策,保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一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过渡期政策,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城镇计划生育政策,按城镇计划生育工作要求进行管理和服务。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从转为居民之次年1月1日起,3年内按农村居民执行省《条例》有关政策,3年内继续执行国家向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政策。将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将城市中实行计划生育的无业居民纳入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免费范围。目前,除已有支付渠道的人群外,五城区(含高新区)和工业集中开发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部实行了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免费服务。
二是把就业人口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纳入生育保险。全市所有在业人员包括民营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自由职业者等,全部纳入生育保险。凡符合省《条例》规定的,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补助、男职工配偶补贴、计划生育手术费、并发症治疗费。
三、转型思路:从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与处罚多生并举转变
一是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从2004年起全市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都领到了奖励扶助金,两年来已使24090个农村老人每人每年领取了600元奖励扶助金,总额达2301.9万元。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总体按人均15元的标准安排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2005年全市农村、城镇“低保”家庭独生子女父母106.81万对领取了奖励金,共计5791.67万元。
二是计划生育“三结合”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延伸。全市每年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4100户,“十一五”期末累计帮扶25000户,使全市计划生育困难家庭都能得到切实的帮扶和救助。2006年,全市帮扶计划生育户21494户,其中困难户4100户,建成帮扶基地359个,投入帮扶资金971.0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427.69万元,项目资金投入387.69万元,其它资金投入155.67万元。
三是开展计划生育便民维权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便民方面,简化程序,优化流程,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制,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在维权方面,双流县提出了17项措施,温江区推出了10项政策举措,其余区(市)县正在结合实际探索中。
四是开展独生子女死亡、重残家庭救助制度试点。积极开展了农村退出育龄期夫妇独生子女死亡/重残家庭救助制度试点,对独生子女死亡后父母年满50周岁,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一次性发放3000元救助金;对意外重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一次性发放2000元救助金。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奖励与扶助办法、措施进行总结,同时认真学习吸收外地的好做法,拟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成都市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与扶助暂行办法》,拟与市劳动保障、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在蓉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实施办法。
五是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市)县创建活动。用优质服务的思路统揽人口计生工作,废除与优质服务不相一致的管理条款,深入开展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先进区(市)县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满意度。目前,我市金牛区、都江堰市被评为国优区(市),新都、成华区正在进行“国优”创建之中,锦江区、武候区等9个被评选为省优区(市)县。
图释:李建华在农户家调研计划生育情况。
六是认真处理违法生育。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计生行政征收为主、法院强制征收为辅的征收机制。乡镇建立社会抚养费征收基础台帐,实行动态监控。实行目标管理,并根据各区(市)县经济情况分类设臵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县、乡两级计生执法人员的主体作用和村组干部的协助作用,促进了征收工作。同时,加强与法院联系,建立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定期信息通报,邀请法院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达到执行一例、教育一片的目的。2005年征收社会抚养费2678.36万元,是2004年的1.82倍,今年上半年是去年同期的2.69倍,维护了《条例》的权威和基本国策的严肃性。
四、统筹城乡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积极推进城乡人口、流动人口、性别人口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着力构建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优化配臵和整合城乡计生、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社区卫生服务站增挂计划生育咨询服务点牌子,设立计划生育科室,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培训、咨询、指导、避孕药具发放和生殖保健等服务,业务上接受卫生、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夯实基础,着力网底,规范化村计划生育服务室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规范化建设目标,全市已建设规范化村服务室115个。
二是统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对流动人口实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落实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了区、街在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中负主要责任,落实了有关部门、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职责,落实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和协管员。全市聘用流动人口计生协管员657名,预算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经费1000余万元。武侯区、锦江区开展了封闭式住宅小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国家级试点,金堂县、邛崃市在流动人口聚集区的5个城区、西藏拉萨市分别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等。三是统筹人口性别管理,大力推进关爱女孩行动计划。建立预防性别比升高联动机制,规范卫生机构医疗行为,专项治理遗弃、虐待女婴和进行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龙泉驿区实施“金凤凰工程”,把全区900多名贫困女生集中到新建的龙泉中学和龙泉第二中学读书学习,政府每月支付100元/人的交通和生活补贴,让山里的贫困女生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四是统筹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以优先发展重点镇为依托,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业集中开发区为基础,全面引入和推广城市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方法,五城区(含高新区)对口支援,市人口计生委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单位对口帮助,把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成为区域人口计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中心,重点扶持。两年来,市级安排资金近300万元,五城区帮助资金、设备近50万元,改、扩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12个,落实综合改革项目14个。
五、改革发展,全面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
一是理论创新,以和谐人口、民本计生为指向。认真组织调查研究,积极进行理论总结,《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促进建设和谐成都》、《论建设和谐人口的前提与途径》等数10篇论文、调研报告发表在《人口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报》和市委研究室编辑的《领导干部调研文集》,“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构建城市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新机制”、“和谐人口、民本计生”等被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采纳,并写入了有关文件之中。
二是制度创新,着力构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本着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原则,明确职责,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完善行政决策,规范行政审批,强化行政执行,从2004年起,市、区(市)县、镇(街道)计生部门全面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全面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中心集中审批,规范办事制度和办事行为。
图释:李建华向青羊区预防出生缺陷培训中心授牌。
三是思路创新,实施综合改革的“1533'’工程。即围绕构建和谐人口的目标,大力实施生育文化建设、优质服务、利益导向、村(居)民自治、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五大工程”,强化人才、信息化、财政“三项支撑”,推进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三个转变”,按规划2008年在全市基本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
四是方法创新,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项目管理。将“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分解成19个项目,一县一项,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实施。目前,所有的项目文本已全部编制完成,双流县便民维权项目、彭州市利益导向项目、龙泉驿区关爱女孩项目、金堂县流动人口互动机制建设项目、武候区居民自治项目、温江区的村民自治项目等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五是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建立以“村(居)委负总责、村(居)计生协为骨干,群众当主人”的自治格局,完善和落实议事、评议、公示等制度,保障群众在计划生育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维护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地位,全市开展村(居)民自治面达100%,全市已有5个区(市)县即蒲江县、温江区、武侯区、双流县和龙泉驿区被省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授予全省村(居)民自治先进县的称号。
六是全面推进人口文化建设。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纳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生育文化新村建设计划,突出抓好生育文化中心、生育文化大院和计划生育中心户建设。深化“五期教育”改革,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推动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村入户。按照文明、温馨、适度原则清理规范计生公益宣传广告和标语。把计划生育纳入文明村社、文明家庭评选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幸福文明家庭建设。面前,全市已建成27个生育文化社区、110个乡镇生育文化中心、681个生育文化大院,12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
七是全面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按照规范化服务政府建设的要求和国家、省人口计生委关于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建设了市人口计生委门户网站,以三级平台建设为依托建设了人口计生资源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运转正常。为此,加强了人口计生统计基础工作,完善了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了经常性的统计抽查和统计监管。
主办: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028-86257872 建设与维护: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01-2006 成都市党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部资料 版权所有 非商业使用请注明出处!蜀ICP备05003365号
网站总访问量:6265230/人次 本栏目总访问量:67264/人次
本站共有信息:21708条
第二篇: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特点、实践与探索
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特点、实践与探索
(2008-6-23)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是一个拥有125万人的人口大区,其中15—49周岁育龄妇女32.7万人,已婚育能妇女24.03万人,人口计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广安区积极顺应计生工作新形势,大胆探索与实践,采取新措施、新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新问题。
一、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新特点
(一)时代背景不同。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是变化的、动态的,人口人户分离、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加大了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
(二)目标任务不同。过去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时期,人口和计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十五”期间,广安区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已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
(三)服务对象不同。过去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封建意识较浓,传宗接代的思想严重,生育观念落后,很多人对计划生育工作有抵触情绪。现在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有较强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优生优育意识,他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主动要求政府提供生育、节育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优生优育。
(四)标准要求不同。过去衡量工作抓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不能完成人口控制计划。现在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既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又要提高人口素质,还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兑现落实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群实实在在享受计划生育的发展成果,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实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人口计生工作新特点,该区紧紧围绕“质量、服务、管理”三大主题,依法治理生育环境,大力规范生育秩序,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解决了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新问题。
(一)坚持以法律手段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将依法行政作为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以规范执法、严格执法,促进全区计生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一是增强法律意识。将计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婚育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干部法制观念、“三下乡”、“四五、五五普法”等相结合,全区建立生育文化大院49个、生育文化社区5个、生育文化活动室460个,发放《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汇编》、《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连环画等70000余册,广大群众的计生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制发了《人口和计划生
育依法管理实施意见》、《计生非诉案件强制执行方案》等文件,完善了10项行政执法程序。组织153名计生干部进行了行政执法资格培训并取得执法资格,进一步提高全区计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认真执行计划生育“七不准”、“十禁止”等规定,实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事故“一票否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是严格依法执行。以依法征收为核心,以强制执行为手段,坚持“三力”标准(即被执行的违法生育户要有社会影响力、心理承受力、经济执行力),组织“三套”力量(党政、法院、计生),把住“三个”环节(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大力开展计生非诉案件执行活动,维护计生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近三年,全区对183例拒不接受处理的违法生育户依法进行了强制执行,现场征收社会抚养费227.46万元,影响带动了其他违法生育户主动缴纳社会抚养费800余万元,收到了“执行一例、震动一方、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二)坚持以利益导向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完善“少生奖励、困难帮扶、政策优惠、服务免费、贫困救助”五位一体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不断完善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机制,把计划生育“三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新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业主开发和大户带动多轮推动的帮扶模式,帮助广大计生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全区90%以上的帮扶对象人均年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从2004年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以来,全区累计为11965名农村计生家庭发放奖励扶助金700多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利益导向,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陈旧落后的生育观念逐渐被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新的先进的生育观念所取代,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越来越多。
(三)坚持以优质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工作。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中心,以保障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为已任,面向基层、面向育龄群众,广泛开展“三查一治”(查环、查孕、查病、医治妇科病)、“三送一看”(送计划生育政策、送技术服务、送避孕药具、看望计划生育贫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集中优质服务活动,不断丰富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内涵。全区先后开展了“免(减)费救助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心脏病、救助独生子唇、腭裂”、“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女性生殖健康”、“三送服务进机关”、“健康与幸福同在,责任与和谐同行”、“关爱女孩”、“免费普查乳腺疾病、生殖道感染”等活动,为10余万育龄群众提供了优质服务。
(四)坚持以村民自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增强村民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力,建立和谐的计生工作格局。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及服务协议,明确村民委员会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权力与责任,纠正“民约”、“协议”中设置的收取押金、保证金、滞纳金和罚款等违法条款,建立起了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村民计划生育自治工作制度。落实自治监督,各村组成3—5人的自治监督组,监督各项自治制度落实情况。同时,加强村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协会两位一体的“自治”体制,加大“自治”实施力度,增强“自治”活力。目前,全区842个行政村、52个社区均实行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合格率达80%以上。
(五)坚持以齐抓共管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落实计生工作责任,统筹各方力量抓好计生工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明确责任。制定下发了《关于区级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加强人口综合治理的意见》和《区级相关部门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责
情况考核评估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计生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并严格进行检查评比、考核奖惩。二是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履行计划生育职责情况一票否决、百分制考核、定期通报、信息互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综合治理。公安、工商、城建、房管、劳动保障、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坚持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依法加强对B超等检测胎儿性别设备、技术和流引产药物的管理;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严厉打击贩卖、残害、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法院成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庭,积极受理计划生育案件,解决了计划生育执法难问题。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广安区的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实现新跨越,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0年前的15.69‰下降到现在的7.04‰;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0年的8.69‰下降到现在的1.44‰,符合政策生育率比10年前上升了二十一个百分点,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
《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比较研究》咨询报告
成都和昆明作为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双方都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各具特色的经验,也都存在着不足。尤其是成都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课题组在分别对成都市和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实际作了深入调研后,对两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进程作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比较,特别是对如何学习和借鉴成都市的成功经验,以推进昆明市和云南省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作如下分析和建议:
一、成都市与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做法和目标比较
(一)成都与昆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本条件比较
1、成都市和昆明市均为西部省会城市,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统筹实力。2007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4.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6527元;昆明市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3.6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2578元。成都市2008年GDP同比增长12.1%,昆明市增长12%,均呈快速增长态势,虽然两市人均生产总值相差也不是太大,但成都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总体大于和强于昆明。
2、成都的自然条件比昆明相对较好,昆明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成都的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在1.24万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体的区域内进行,统筹城乡的改革和探索更多地体现为大城市带大郊区,城市和农村人口基本相当。昆明市所辖8县5区1市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有88%是山地和丘陵。落后的北部5县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人口占全市的34.9%,但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为全市的6.39%和
5.27%,并且还集中了全市80%的贫困人口。
3、成都市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大,昆明市的改革发展在加速。成都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既享有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又是“创新机制和体制”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利,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胆创新,向体制机制要潜力、要动力、要能力,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经验,对全国的影响和示范效应大。昆明市委在仇和为班长的带领下改革发展思路清晰,速度加快、力度增大,成效明显。
4、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覆盖全市,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则相对集中。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域”成都,统筹范围覆盖整个成都市。昆明的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是在占地面积约为6738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的滇池流域,与成都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相比,滇池流域地区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全省最发达、人口最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流域内产业集中度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较强,在工作开展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二)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做法比较
1、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成都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四个建设”为重点,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城市与农村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
(1)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确立全域成都的发展格局。成都统筹城乡规划,从市到区(市)县、再到乡镇,到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把1.21
1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区来统筹发展。并把规划作为龙头和基础,作为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
(2)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一是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资源集约、环境保护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集中,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导农民向二先产业转移就业。三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土地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3)以“四个建设”为重点,着力进行农村产权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保障城乡一体化实施的体制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五年的实践,加快了城乡的协调发展。2007年,工业增加值的集中度达到63.5%,城镇化率提高到了63%,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2.6万亩,新建农村专合组织191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5家,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2元,城乡差距缩小到2.6比1,比全国的3.32:1少了0.72个百分点。
2、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把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进行了区划调整和撤并乡镇工作,从行政架构上保证统筹城乡发展的顺利进行;针对昆明区域差别大的特点,将14个县(市、区)划分为“领跑、助跑和跟跑”三大板块,来加快城乡发展并缩小城乡差距。
(2)以滇池流域为城乡一体化先行先试地区,实施七个方面的统筹任务。选择综合实力较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城市化程度较高和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的滇池流域核心区2920平方公里作为先行先试地区,辐射带动全市6738平方公里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制定了七个方面的一体化任务: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和推进城乡机制一体化。
(3)实施“三三四”的统筹发展思路。加速“三化”化解“三农”问题的进程。即:工业化化农业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城市化化农村靠劳动力转移,市场化化农民靠土地流转。抓好“三个方面”向农村延伸的工作。即: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加快延伸、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加快延伸,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加快延伸。实现“四个集中”。即:工业向圆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市集中。
昆明市经过几年的努力,总体上呈现出了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的态势。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7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3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3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1%,出现了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民收入超过城镇居民的态势。
(三)成都市与昆明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目标比较
1、成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及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设想
成都市按照“1年启动,3年取得新突破,5年开创新局面,10年基本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分步推进实验区建设。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工业集中度达到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市形态初步形成。(城乡差距明显缩小是指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二比一。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是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比去年翻两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2万元。财政收入突破三千亿元,经济实力和活力明显增强)。
2、昆明统筹城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设想
以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为核心区,辐射带动辖区6738平方公里地区,用6年时间即
到2013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城乡空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业布局合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各类社会保障全覆盖,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基本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为在全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成都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抓住“三个集中”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并全面推动,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而昆明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则是以先行先试来突破,以“三化”化解“三农”问题,同时注重抓好生态城市建设等。二者都体现了从自身实际出发,各具特色的改革发展思路。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昆明与成都相比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比较的目的是学习成都市的长处和经验,找出昆明市的差距和不足,加快昆明市统筹城乡健康发展。
1、成都的统筹城乡发展及一体化建设是“全域”成都的大概念,即“成都全域城乡一体化”。而昆明市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范围显得小,主要集中在滇池流域部分区县,是在全省经济实力最强的4区1市2县开展,而全市最需要以城带乡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6县1区统筹城乡发展进展缓慢。
2、成都的统筹城乡发展及一体化建设在土地流转方面有较快的进展,目前在试点的基础上已全面进入确权颁证和搭建交易平台的实际操作阶段。确权颁证主要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林权和房屋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颁发证书。并且在市县都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市场。而昆明这些工作实际尚未全面开展,因此在土地征用、流转、农民融资、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中都存在许多实际困难。
3、成都市的统筹城乡发展及一体化建设出台了符合成都实际的相关的政策,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如:《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有关问题实施意见》、《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管理办法》、《五市(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步骤》、《成都市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行办法》、《成都市乡镇党委书记罢免试行办法》、《成都市乡镇党委书记民主评议试行办法》、等。而昆明目前尚缺少类似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配套性文件,这就使得滇池流域统筹区内各部门在具体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工作的快速推进。
4、昆明市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基础设施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发展程度较低,工业园区的集聚效果还未体现;滇池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程度低,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城中村”数量多且改造难度大,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化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进一步促进昆明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紧抓实。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在新时期破解三农难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部内容,是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应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为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和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工作机构,建议在现有的昆明市推进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昆明市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目前领导小组仅在市发改委下设
办公室)。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既是市委的工作机构,又是市政府的工作机构,列入市委工作机构序列,主要负责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相关工作。
2、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定和实施覆盖全市城乡的科学规划。要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局面。鉴于昆明市城乡差距大和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建议在滇池流域率先一体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6县1区在内的统筹发展规划,统筹内容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带动。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3、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点,鼓励农民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三个集中”实质是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地、财三大问题,难点在于土地集中。要建立“农民自愿、依法有偿、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对迁入城镇定居,自愿放弃承包地的农民,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可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给予补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领办或联办农业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千亩以上的生产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流转。对于稳定转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倡导以转包、转让为主;对于在城镇就业不稳定、仍基本依赖土地为生的农民,倡导以中短期出租为主;对于依靠土地谋生的农民,倡导在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带动下,探索集中整治土地、自愿互换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对通过土地整理新增的土地及“四荒”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流转,也可跨区域流转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规模经营的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在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方,充分发挥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作用,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规模经营。
4、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并加快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保护农民利益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性工作。确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是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序流转的基础和前提。要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首先明确界定集体资产主体为三级所有:村民小组成立由村民自愿组织的集体经济合作社,行使最基本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经济组织和现有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剥离,村民以其所有权或使用权收益股份入股成立组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众多的集体经济合作社组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联社;乡成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委员会,主要行使集体资产的监督权。产权主体明确后,集体经济合作社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向村民进行确权公示,最后由有关的政府部门登记颁证。同时,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搭建流转平台。从目前县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依托县乡(镇)农经站(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掌握农村土地的流转动态,收集发布本地区的土地供求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土地流转的相关手续,协调处理流转各方的关系;建立健全并管理好土地流转的档案资料;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依法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5、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产业支撑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开发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农民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加快发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
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力度;三是要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四是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6、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降低农民工落户门槛。以城带乡的关键在于解决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并让农民平等的享受市民的待遇。应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地方城镇户口,改为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并统称“居民户口”。实行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市区户口准入基本条件为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同时,应降低农民工落户门槛。对四类优秀农民工率先可以在昆明就业地落户,即在昆明市获得县(区)以上党委、政府、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小组表彰嘉奖或授予荣誉称号的;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地工作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满两年的;带高新技术成果在江苏创办企业或实施转化的。
7、解决农民户籍变市民后能够平等享受到城市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政府要从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注重改善民生的转变,使政府投融资向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延伸,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可考虑把农村和城市低保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谋划,逐步实现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一是就近安排其子女入学,并继续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二是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失业劳动者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再就业援助等政策;三是根据不同情况保证农民变市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四是农民变市民人员符合城镇低保规定的可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8、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城乡统筹是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资源和环境的变化,而且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迁。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农民向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交流方式、人际关系及社会活动等方面转型。近年来,昆明市部分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由于城镇扩建,一大批农民转变为市民,尤其是物质条件的转化非常迅速,他们的居住环境与城镇居民几乎完全一样。但在乡村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生活方式被打破后,这些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镇居民还有很大差距。一部分农民由农村居民到城镇居民转化的缓慢和滞后,势必影响到城镇环境、人文氛围、社会治安、文化体育、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顺利解决。鉴于此,需要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通过教育、感化、熏陶等多种形式,向刚成为城镇居民的农民“灌输”现代城市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人文氛围、行为方式,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9、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加强群众对领导的评议和监督。实行“群众民主推荐、党员直接选举”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可以改变过去单靠组织任命的方式,将基层干部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交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手里,能够有效地促进干部对群众负责的责任心,使农村基层干部能够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工作方式和作风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民增强自主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可推行区(市)县党委常委会、全委会、政府常务会的“三会”开放制度,吸引普通党员群众参与决策,并将“三会”开放向乡镇、街道延伸,拓宽开放层面,扩大公众参与。对干部的考核中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全面引入民主测评、民意调查、述职评议等,形成了“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执笔:李敏修改定稿:周龙弟
第四篇: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xiexiebang推荐)
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荆门市委组织部
2008年第1期 ——党的建设
近年来,荆门市委顺应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工作理念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结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成功实践,吸取近年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验教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提出来的。
1、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在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看,这些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国家财力分配逐步向“三农”转移,经济社会发展日渐打破区域界限,城乡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总体上已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对上层建筑带来深刻的影响。但从现阶段党的建设层面来看,城乡分割状况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两张皮”:一般是就农村抓农村,就城市抓城市,城乡党建没有形成“一盘棋”。二是城乡党建资源不能相互流动,一方面农村党建资源相对缺乏,另一方面区域之间重复性建设较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三是城乡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优秀人才下不去,农村人才又极度匮乏。四是党员教育管理城乡分割,特别是流动党员管理尚未建立城乡互动机制,造成流动党员管理难。五是城乡党组织设置一体化进程缓慢,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新形势。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解决好党的建设城乡差别问题。基于此,荆门市委组织部选择了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这个突破口,力求通过城乡互动,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提升城乡党建整体水平,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发展。
2、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是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的需要。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有效机制,“三级联创”活动已深入人心。从各地实践来看,“三级联创”活动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关键是县乡村怎么“联”的问题。由于城乡党的建设长期处于分割状态,所以在推进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受县、乡及其部门与村的二元体制影响,存在“联”而不紧、“联”而不顺问题。二是“联”的途径不宽,在党建资源、手段、制度以及党员、班子、组织怎样同步联动方面往往出现断层。三是城乡联创单位党组织在规划、部署工作时,缺乏整体性,重复性劳动比较多。四是“三级联创”三个主体——县、乡、村,最薄弱的环节依然是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需要借助外力。因此,推动“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迫切要求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促进城乡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最大效应。
3、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果的需要。近年来,荆门市在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问题,从2004年开始,每年选派行政事业单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为指导农村发展,连续多年由市、县组建小康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为解决农村党员群众生活困难,坚持实行市、县、乡领导干部与农村困难群众结队帮扶制度。这些举措,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支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许多村级组织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从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看,提升农村党建水平,提高党建工作效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搭建城乡交流平台,推动城乡资金、人才、信息、物资等资源互补。
二、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作法
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这一思路提出之后,市委及时动员,精心组织,分类指导,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
1、深入调研,制定工作方案。2007年年初,市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进行专题调研,找准了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根源。召开各层次20多场座谈会,就如何解决党的建设城乡分割问题,问计于专家学者、基层党建工作者和党员群众。综合各方意见,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试行)》,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基本途径和工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各基层单位根据市委组织部《意见》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
2、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2007年年初市委召开了由市、县、乡、村四千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在全市大力开展以“引导科学发展方式、新时期群众工作方式、民主管理方式、城市先进文化、党员先进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农村”活动,组建了近千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进村支持村级建设,在全市拉开了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序幕。市委组织部利用荆门日报、荆门电视台和荆门党建网站,开辟了专家论坛、基层党员干部访谈、工作集锦等专栏,开展了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理论征文,创办了《工作简报》,对各地工作经验进行了及时宣传和交流。
3、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分类指导。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指导街道社区党组织搭建城乡联谊交流平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指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党组织开展以企带村活动;指导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建设,带动农民增收。
4、培养先进典型,发挥示范效应。2007年全市从机关、企业、街道社区、农村重点培植了20个示范典型,市委组织部对示范典型实行挂牌管理。召开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经验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
5、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交流,协调督办各类问题的解决。
三、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途径
各基层党组织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五种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途径。
1、组织联建。在全市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支部”、“协会+支部”、“商会+支部”、“村企联建”和“村居联建”等组织联建模式,通过组织手段,实现了城乡连接。截至目前,全市围绕水稻、棉花、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建立各类合作社、协会、商会党支部497个,产业化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党支部265家,网络党员2.4万人,共有86个村与社区建立了联合党支部。
2、党员互动。积极开展城乡党员干部双向交流。一是选派机关党员干部驻村任职。从县、乡两级下派了360名党员干部到相对后进、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二是有计划组织农村党员干部交流锻炼。共选派100名农村后备干部到企业挂职,选派120名村干部进社区跟班学习。三是建立城乡党员能人互动平台。鼓励农村流动党员引资金、引项目、引人才回家乡发展;流出党员带产品、带技术、带人员外出经商。
3、活动互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互动活动。一是开展城乡“五好”班子联创活动。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县(市、区)、社区、企业广泛开展以“思想作风好、工作机制好、团结协作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班子联创活动。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党员、服务农民纳入 “五好”创建范畴。二是组织城乡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开展“城乡党支部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结对帮扶”“三结对”活动。全市共结成各类“一帮一”对子4735对。三是组织区域性党员志愿者联谊活动。立足城乡居民群众实际需求,组织城乡党员志愿者开展区域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智慧服务群众。
4、资源共享。引导城市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延伸,让城乡党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整体功能。对全市8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实现了村村有活动场所。以活动场所为中心,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农家店、新农村读书屋等合理布点。全市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联合建立卫生室957个、超市763个、读书屋873个、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575个。二是依托城市教学资源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定期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村党员3万多人次。三是搭建服务城乡流动党员平台。在荆门中心城区建立了党员阳光驿站,驿站以服务流动党员为宗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延伸组织功能,积极为流动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06年,共接待流动党员网上和上门来访3200多人次,救助困难党员236名,为319名下岗失业党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5、优势互补。一是大力实施“科技下乡”。组织城市涉农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了“百名专家基层行”活动。二是不断推进“三建三化”。鼓励城市企业、营销公司、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乡村联姻,通过建基地、建企业、建协会等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场化。三是发挥城市党建示范效应。以共驻共建为抓手,在荆门城区建设了一条党建示范街,作为全市党建工作的“窗口”和示范基地。经常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参观考察。
四、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统筹城乡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丰富了城乡党组织活动,推动了城乡组织资源融合。市、县、乡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与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此活动中,城市党组织为农村党员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机关干部也通过此项活动受到了教育。
二是促进了城乡党员干部交流,提升了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尤其是机关干部下派到村任职,将城市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党建经验带到了农村。农村党员干部到企业和社区挂职,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和能力。
三是激活了城乡党员创业热情,党员和党组织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城乡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党建“以城带乡”全面推进,党组织和党员创业热情高涨。城乡党建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
第五篇:人口与计生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1、积极对师生进行人口与计生政策教育,有计划、总结,有教职工培训名册、培训教材(讲义)、培训记录。
2、加强对教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教职工无违反人口与计生政策现象。
3、按《计生条例》落实独生子女(按领取的独生子女证)保健费方面的待遇,有计划生育管理责任状。
4、建立健全学校人口与计生工作的各种簿、卡、册,有应检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情况及检查情况登记表(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所证明),计划生育信息卡(有落实节育措施证明),育龄妇女花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