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高端碳纤维与中国的低端强化材料
全球高端碳纤维与中国的低端强化材料
碳纤维是一代新型的强化纤维,属于复合纤维材料,内加树脂、金属、陶瓷,水泥和其他材料,既能形成一种新型的可用于航天、汽车、风能,压力容器、体育用具和娱乐设施。碳纤维属于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其加工工艺和生产要求较高。
2015年,在全世界碳纤维工业产品中,基于吡啶基偶氮的碳纤维占碳纤维产量的90%以上。全球这类纤维生产总量为14.2万吨,其中短纤维占70%。
全世界拥有大规模碳纤维生产能力的厂家主要在欧美日。2015年,全世界碳纤维五大厂商为:日本东京人造纤维织物公司、日本帝人公司、SGL公司、三菱人造丝公司及台湾塑料公司,以上公司占全球生产总量的60%。其中,东京人造纤维织物公司年产量达4万吨(含佐尔泰克公司年产量1.3万吨),占世界产量的28%。
2015年,全世界碳纤维需求量达5.9万吨,其中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体育医疗器材的占比分别为22%、62%和16%。然而,业内所看到的却是,近年来,碳纤维的需求量呈暴增态势,尤其是汽车工业、风能、压力容器和其他市场。据行业媒体分析,到2022年,全世界72%的碳纤维将在各个行业普及应用,其中23%用于汽车,21%用于风能。就拿汽车工业来说,其材料越来越提倡轻质强化,因此越来越多的复合材料将为汽车工业利用。诸如宝马、奔驰、法拉利、通用、兰博基尼、福特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已开始用碳纤维取代钢材,宝马和SGL公司开发的新型车身碳纤维材料越来越多,宝马系列i3、i8甚至整个车身都采用碳纤维材料。2015年全世界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价值达15.8亿美元,并且在今后几年里,年增长率将达30%。
中国碳纤维工业起步较晚,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范围主要在强化型复合材料领域,但中国的碳纤维工业发展却异常迅速。尽管目前生产规模较小,年产量较小,成熟的技术产能也仅限于T300型,但现在也已能生产T800型碳纤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公司掌握的技术较落后,成本过高。伴随近三年来国际碳纤维市场价格走低和生产效率低下,中国碳纤维生产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2015年,中国碳纤维总产量为4000吨,且完全自给自足的不到20%。尽管如此,截至2016年2月15日,中国已突破日本封锁,逐渐开发出高性能的碳纤维。
2015年,中国大陆境内碳纤维制造商超过30家,未来5年内,年增长也不过15%。中国超过1000吨产能的企业屈指可数。中国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年产量为6300吨,属于中国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商。不过,从碳纤维到终端复合材料的完整生产链正在形成。
中国的碳纤维生产虽然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初期,但需求量却与日俱增。中国政府采取扶持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涉入碳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中国目前已开发出用于新能源汽车配件的碳纤维材料,并且涉足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的公司越来越多。
西方认为,到2020年,中国与世界的碳纤维研发将同步发展,例如,在如何降耗增效、开发全球潜在市场的供需上,在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在应用领域和竞争模式等等方面,中国正在采取措施,跟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其实,中国更应该像西方那样,掌握最新技术,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如航天、汽车、风能、体育和休闲做出市场规模预测,并跟随世界最新发展趋势。
碳纤维的生产属于高能耗与高成本项目。可最近,美国能源部国家橡树岭实验室开发出一种生产方式,可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50%,并且降低能耗60%。美国媒体认为,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并不复杂,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它可经协商授权给任何一家企业。中国企业可直接与美方协商获得相关技术。
碳纤维虽然属于先进的强化材料,但长期以来,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为此,这家实验室早在十余年前就投下重金,开展研究低能耗高产出的技术,其核心成果是,把复杂的生产过程简单化,节约能耗,降低成本,生产要求不高,而产品质量却适用于汽车材料、风能设施、高压气储和基础设施的生产领域。
碳纤维是一种含有碳元素的初级聚酯粒子,通过控制系列热加工和拉伸步骤过程,使其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特殊功效的材料。在商业领域,它被称为聚丙烯腈或PAN。它是通过化学修正、改性和优化,最大限度地强化终端产品的机械性能。这与丙烯酸纤维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能,但后者与前者的用途截然不同,后者是用于纺织服装和地毯领域的材料;而碳纤维材料则是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的材料。其强度远远大于后者。美国的这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声称,纺织级的PAN是一种低成本的碳纤维,却是高端碳纤维生产需要跨越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大规模生产的碳纤维还停留在低端领域。要想跨越就必须走出车间,探索潜在的大规模生产途径。
若要实现这一步,那么首先就是需要引进高端碳纤维生产技术的先进设施,创建高度自动化和相当生产规模的碳纤维转化工厂。不仅如此,碳纤维用途不同,那么其性能也就迥异。因此,要创建宏大的碳纤维工业,就需要与之配套的带各种机械属性的检测仪器与设备。欧美日跨国供应商都具备与之配套的检测设备,并能提供产品最初加工产品原型。这就是中国人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
事实上,中国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自主改装设备、系统优化工艺,攻克了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的关键设备技术。但这仅仅是凤毛麟角。包括涉足该行业的研发企业、公司和国家管理部门仍要高度关注国际上最新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这样才能最及时最充分地利用国外研发成果,让中国的碳纤维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美国纺织创新网最新资料http://)
第二篇: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向纵深发展,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新兴大国的崛起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正在起引导作用。然而,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全球经济治理究竟面临着什么挑战?什么原因导致全球经济治理低效率运作?“中国方案”如何回应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关切?上述问题的分析对于理解或者促进未来全球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关键词:全球失衡 治理 合作共赢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与挑战
虽然全球经济治理越来越受关注,但对什么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仍然缺乏统一的观点,全球经济治理尚没有一致的概念。重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治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难以简单地进行定义。然而,综合世界经济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全球经济治理大致包含三层要素,即全球经济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及如何治理。尽管世界各国都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但大国巨大的体量及较强的实力注定了全球经济运行通常由大国主导。这套国际规则与制度并非总是最优的,它是某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通过自身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博弈形成的,更多体现强国的意志。
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更快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为世界带来巨大好处,那为何当前会出现去全球化的问题呢?观察当前反全球化的相关现象,全球失衡是最重要的原因。虽然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但世界各国从中得到的好处却并不相同。
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较大,这也就不难理解金融危机以来为何发达大国更热衷于推动去全球化的进程。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大国对中国等国商品采取更严厉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虽然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显然与发达大国在全球化中收益下降有关。2016 年英国脱欧等事件的发酵突出了一体化过程中各国的权责分配矛盾问题,欧盟一体化虽然推动了欧盟经济的发展。虽然欧盟与全球化并不一致,但欧盟代表着全球化更深层次的发展,客观上也揭示了开放合作的问题所在。
二、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创新以遏制去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业界关心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了全球化,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中国希望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发展,希望其他经济体能够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合作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借此保障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共同受益,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此充满较高的期待。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外部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中国近年来正在加速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通过自贸园区战略探索国内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自贸园区战略将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探索如何构建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二是通过自贸区战略深化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双向或者多边开放,推动区域经贸规则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合作共赢治理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相关战略的稳步推进,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日益清晰,全球失衡的问题理论上有望从“中国方案”中逐步得到解决。
第三篇:中国碳纤维市场调查报告目录
尊敬的领导:
您好,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一种,既有碳材料来的固有特性,又兼备纺织纤维的柔软可加工性,是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材料,已在军事及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取得广泛应用,从航天、航空、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到运动器材和休闲用品等。因此,碳纤维被认为是高科技领域中新型工业材料的典型代表,为世人所瞩目。因此,对此行业的研究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近日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受某外资机构的委托对国内碳纤维市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并对下游风电叶片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海关统计数据、行业专家论坛及研讨会、本中心调研等。报告价格 :印刷版:10,000元;电子版:12,000元;印刷+电子:15,000元。请有需要的单位与我中心联系。
仇 帅
国家新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电话:010-82512798
传真:010-82512803
手机:***
邮箱:qiushuai@bjmkq.com
QQ:729251521
网址: http://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号数码大厦B座702室
中国碳纤维市场调查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1
1.中国碳纤维产业现状.......................1
1.1吉林基地情况........................4
1.2连云港基地情况....................7
1.3威海基地情况........................9
1.4利用国外技术、设备情况分析...............10
2.中国碳纤维技术现状.....................11
3.中国碳纤维生产企业现状....................16
4.中国碳纤维生产情况展望....................20
第二章 国内碳纤维供应与价格分析.....................22
1.国内碳纤维进口情况分析....................22
1.1 国内进口情况分析....................24
1.1.1 “碳纤维”进口情况分析..................25
1.1.2 “碳布”进口情况分析...............28
1.1.3 “其他碳纤维制品”进口情况分析................31
1.2对日、美两国进口情况分析..................34
2.国内碳纤维价格分析.....................36
3.未来碳纤维需求分析.....................38
第三章 国内碳纤维下游应用现状和展望....................37
1.国内碳纤维应用状况分析....................37
1.1 体育休闲使用情况分析...................39
1.2 航空航天使用情况分析...................40
1.3 风电行业使用情况分析...................41
1.4 电力输送使用情况分析...................42
2.国内使用情况展望.........................43
第四章 国内风电行业状况和展望.........................45
1.国内风电行业状况.........................45
1.1国内风能资源......................45
1.2 国内风电装机情况....................48
1.3国内海上风电发展情况...................51
1.4风电上网发电情况.....................54
2.国内风电叶片行业现状........................56
2.1国内叶片企业生产及技术发展情况..............56
2.2国内风电叶片的发展趋势................59
3.小结............................61
第五章政府扶持和产业政策........................62
1.碳纤维相关产业扶持政策....................63
2.产业政策...........................68 附录:
图1-1 国内碳纤维产业格局示意图.................2
图1-2 2012年吉林市碳纤维产业基地集群流程图..............7
图1-3 碳纤维生产过程....................14
图1-4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技术应用情况...............19
图2-1 2009年~2011年4月碳纤维进口价格与数量走势图...........25
(数量:Kg,价格:USD/Kg)....................25
图2-2 2010年碳纤维主要进口来源国(数量:Kg,价格:USD/Kg).....26
图2-3 2010年国内进口碳纤维主要区域(单位:Kg)..........26
图2-42010年国内碳纤维进口主要贸易方式(单位:kg)............27
图2-5 2009年~2011年4月进口碳布价格与数量走势图...............28
图2-6 2010年国内碳布主要进口来源国.....................29
图2-7 2010年国内主要进口“碳布”区域(单位:kg)..............29
图2-8 2010年国内碳布进口贸易方式(单位:kg)...............30
图2-9 2009年~2011年4月进口其他碳纤维制品价格与数量走势图.........31
图2-10 2010年其他碳纤维制品主要进口来源国..............31
图2-11 2010年国内主要进口“其他碳纤维制品”区域(单位:kg)......32
图2-12 2010年国内“其他碳纤维制品”进口贸易方式(单位:kg)......34
图2-13近年国内进口美国与日本“碳纤维”的价格对比.............36
图2-14近年国内进口美国与日本“碳布”的价格对比................36
图3-1 2010年国内碳纤维消费结构(单位:吨)............38
图3-2 2015F年国内碳纤维消费结构(单位:吨)................39
图3-3 我国体育休闲领域碳纤维使用情况预测(单位:吨)...........40
图3-4 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使用情况预测(单位:吨)...........41
图3-5 我国电力输送领域碳纤维使用情况预测................43图4-1 2000年~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情况.................48
图4-2今年国内装机情况区域分布图...................50
图4-3 2002年~2010年国内新增风电容量增速变化..............51
图4-4中国有效风能分布........................60
表1-1 2009年~2011年国内碳纤维生产情况(单位:吨)................1
表1-2 2011年三个基地的产能情况.................1
表1-3 国内主要碳纤维生产基地情况....................3
表1-4 2011年吉林基地内从事碳纤维相关生产企业情况(单位:吨)......4
表1-5 2009~2012年吉林国家碳纤维产业化基地重点建设项目...........5
表1-6 2011年底连云港基地内从事碳纤维相关生产企业情况..............8
表1-7 2011年威海基地内从事碳纤维相关生产企业情况(单位:吨)......9
表1-8 国内原丝企业技术情况......................15
表1-9国内原丝制备主要工艺路线................15
表1-10 国内从事碳纤维开发工作的科研单位..................16
表1-11 中国碳纤维领域国家级基地....................16
表1-12中国主要碳纤维生产厂家生产及未来规划情况(单位:吨).....18
表1-13 中国企业在T700S、T800S和T500L碳纤维方面的布局情况(单位:吨)...20
表1-14 国内产能、产量情况预测(单位:吨)..............21
表2-1 三种编码碳纤维产品关税情况..................23
表2-2 2009年~2011年4月碳纤维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KG).........24
表2-3 2010年国内进口碳纤维的主要企业.................27
表2-4 2010年国内进口碳布的主要企业.....................30
图2-9 2009年~2011年4月进口其他碳纤维制品价格与数量走势图.........31
表2-5 2010年国内进口“其他碳纤维制品”的主要企业..............33
表2-6 2010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碳纤维产品情况分析...............35
表2-7 201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碳纤维产品情况分析...............35
表2-8 国内T300碳纤维价格情况................37
表2-9 碳纤维制品折算碳纤维的方法..................38
表2-10 折算后的国内碳纤维情况(单位:吨)..............40
表3-1我国风电领域碳纤维使用情况预测(单位:吨)...............42
表3-2 2015年国内碳纤维消费市场情况(单位:吨)................44
表4-1 我国风资源分布情况...................46
表4-2 中国风电产业基地发展概况(单位:万KW)...........47
表4-3 中国2015-2020年预计风电装机容量(单位:万KW)...............48
表4-4 2010 年各省新增及累计装机容量(单位:MW)................49
表4-5 我国已建成的海上风电项目情况分析....................52
表4-6 第一批海上风电中标情况..................53
表4-7 部分省份2015年海上风电规划................53
表4-8 我国3MW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情况............54
表4-9 2010年部分省区风电装机量与发电量....................55
表4-10 国内叶片制造企业的技术来源................57
表4-11 2011年国内主要叶片制造商情况...................58
表4-12 南通东泰公司叶片情况....................59
第四篇:当代全球问题与中国外交政策(精选)
一.引言。
国际恐怖主义(international terrorism)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后,国际恐怖主义罪行的惩治问题愈加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国际恐怖主义罪行具有国际性、跨国性、有组织性、活动方式多样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在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际社会的应变措施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世界各国的刑事对策也出现滞后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与各国刑事立法需要迫切因应的课题。本文拟从国际恐怖主 义的界定着手,进而分析其犯罪的性质,并就国际恐怖主义惩治的相关理论及法律对策加以论述。
二.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
1.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国际恐怖主义是在恐怖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学术界、各国立法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具体表述不同,但对恐怖主义的暴力性、政治性、恐怖性和刑事违法性等基本内涵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恐怖主义具有了跨国性这一特征时,国际恐怖主义便出现了。
从历史上看,国际恐怖主义经历了萌芽、形成、泛滥、回落、猖獗五个阶段,其产生的原因是世界范围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不断累积交互作用而生成。国际恐怖主义不仅是殖民主义制造的历史遗物,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更是南北矛盾、宗教、民族极端主义激化的产物。冷战后,中东、中亚、拉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的发展,根由在其经济贫困、政局动荡、政治腐败等,而西方发达国家遭受恐怖活动袭击愈益频繁,则与其社 会危机深化、社会管理体系的缺陷、贫富差距加大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有关。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宗教矛盾是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主要 根源。由于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强权政治,极力充当国际反恐怖主义运动的领导者和维护世界安全的超级大国角色,加之它在9·11事件后采取的反恐行动和 政策的失误,加剧的全球反美情绪的激化,致使它更多地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打击的对象。国际恐怖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
此外,高科技的普及与大众传媒的负效应更加助长了恐怖活动的嚣张气焰与杀伤力。
2.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类型主要有四类:
(1)、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主要是指为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权或因为种族歧视和种族矛盾而引起的恐怖主义,如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法国的“科西嘉民族解放阵线”、俄罗斯的车臣民族分裂组织等。
(2)、宗教型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往往带有狂热的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宗教矛盾激化而采取极端暴力的手段,如“穆斯林兄弟会”和哈马斯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
(3)、极端恐怖主义,主要是指极“左”派和极右派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往往采取暴力手段对待意识形态上持不同政见者,如德国的新法西斯组织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行动队”、“红色旅”等。
(4)国家恐怖主义。这类恐怖主义或多或少地受到某国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支持,如本·拉登领导的恐怖组织曾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支持。
三.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特点
概括而言,当前恐怖主义活动表现为五大特点:
一是情绪更狂热。很多恐怖组织表现为强烈的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乃至邪教倾向。一些恐怖组织甚至以世界末日大决战的想象为动力.以升天为个人价值实现目标.具有了更强的攻击性和狂热性。
二是指向更盲目。传统的带“革命”色彩的恐怖活动减少.恐怖袭击越来越多地指向非政府、非军事目标.转向更易得手的商业目标和平民。
三是范围更广泛。根据美中央情报局纪录在案的恐怖组织就达3000多个.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与地区。与历史上各恐怖组织单独行动的方式不同,当代恐怖主义组织经常组织跨国恐怖活动。恐怖主义分子常来自不同的国家,为着共同的目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没有边界的往往是阵线不明的战争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给国际社会打击恐怖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四是手段更多样,后果更严重。除爆炸、袭击、绑架与劫持人质、暗杀、劫机等常规手段外,已发展到利用民用交通工具.甚至可能出现所谓的NBC(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恐怖主义,也可能使用网络武器、电磁武器。新技术革命为恐怖主义分子提拱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和各种极具杀伤力、破坏力的高科技经常为恐怖主义分子所使用。这一方面增加了恐怖主义分子的恐怖威力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际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难度。
五.恐怖主义活动的国家背景日益突出。当代恐怖主义受到一些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包括提供金钱、外交设施、护照、庇护、专家、训练营地、武器和爆炸物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介对恐怖主义进行宣传报道,以扩大恐怖主义的影响,增强其威胁力。
正因为有着这些特点,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国际社会的应对
1.国际联合反恐存在的问题(1)惩治滞后性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
(2)严重依赖军事手段,造成新的混乱
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强硬武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有效,能够压制住恐怖主义活动的气焰.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却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根源。这是因为,消除恐怖主义绝对不能以肉体 毁灭或政权更替为目标。
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损失惨重;另 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治标不治本
就当前而言,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策略较消除国际社会的不公正现象更简便易行。近年来适用的非刑事法律的手段,是对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国家或组织直接采取 经济制裁;近期适用的法律手段,则是通过法律措施摧毁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物质基础暨资助的源头,严惩给予恐怖主义犯罪各种帮助的国家、组织和个人。然而,单纯的武力镇压、经济制裁只能治标,却不根治其内在动因。
(4)“双重标准”混淆是非
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美国2001年12月13日单方提出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条约》,这不仅撼动了核威胁的平衡基石,而且预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容易导致新的军备竞赛,从而出现“核恐怖”和“军事恐怖”的局面。(5)国际合作不彻底
例如引 渡制度是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合作中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成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引渡制度在处理现代恐怖主义分子过程中不会太奏效,很大 程度上是因为政治不引渡原则的例外规定。根据该原则,即便是传统义务,一国也可以拒绝引渡被指控出于政治动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在国家支持和国家发起的恐怖 主义行为中,罪犯很容易获得保护伞。
2.反恐要从治本下手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根本性的矛盾无法得到缓解,迫使一些弱势群体选择了极端的抗争方式。这些矛盾主要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 的矛盾、美国霸权同阿拉伯世界的矛盾、贫富差距造成的矛盾、国内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这些矛盾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矛盾对立中弱势一方往往无法找到有 效的、合法的手段进行诉求,而强势一方非但不主动缓解这种对立,反而试图采用强硬手段消除对立,变本加厉,激化矛盾。这种对立发展到极致,就成为此起彼伏 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从根本上讲,如果不能较好地缓解世界上的这些重大矛盾,就谈不上对恐怖主义进行”治本”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应该给予贫穷人口更多的人道关怀,帮助落后国 家和地区走上发展之路,尊重国家主权和人们宗教信仰的自由,避免采取带有暴力色彩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做到淡化恐怖主义的气息,治愈人类社 会身上的毒瘤。(1)各国要凝聚共识,制定反恐政策和国家战略
(2)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各种文明问的对话、交流、沟通与合作(3)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
五.结语。
国际反恐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采取一致行动。反对恐怖主义不仅要消灭从事恐怖行动的人和组 织(所谓“治标”),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也就是“治本”)。军事行动是短期的,其目标集中于具体的人、组织或者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而 要从根本上消灭恐怖主义则复杂得多。恐怖组织依附掌控一定的民族、宗教,要将它与特定的民族宗教剥离和区隔.是个艰巨的工作。恐怖主义的产生跟国家利益的 矛盾、社会的腐败、民族、种族和宗教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分子走上恐怖道路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而消除恐怖主义还 需要采取经济的、社会的、法律的、教育的、文化的途径与手段。要有效消除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当正视当前反恐合作中存在的诸多分歧,本着„求大同、存小 异‟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多共识,进一步推动反恐斗争的发展。
第五篇:2014年中国原料药低端行业链竞争
2014年中国原料药低端行业链竞争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反倾销“刁难”,中国企业已日渐成熟,一些贸易争端被暂时化解,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原料药行业产能过剩、恶性低价竞争、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仍旧不容忽视。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20年中国原料药市场调查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众多的原料药企业出口都在原料药低端行业链竞争,低水准同质化现象严重,其结果是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原料药企业为了赢取利润,盲目上马或扩产,从而造成原料药行业的重复建设,严重供过于求,跌入恶性竞争的困境。目前,很多大宗原料药及中间体都存在着国内产能超全球需求的现象。原料药行业已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以维生素C为例,2011年全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产能利用率不到60%。在下游制剂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未见爆发的情况下,大宗原料药产能和产量的突增,最终导致的就是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大宗原料药一直沿袭的恶性竞争发展轨迹。
面对巨大的国际原料药市场,很多企业为了出口而不断扩大产能,致使这一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以低成本、低附加值为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内原料药产能过剩、相互恶性竞争、利润受到极大挤压的形势下,各企业在出口时采取以价取胜的策略,造成进口国对中国的反倾销也愈演愈烈,导致中国原料药产品经济效益每况愈下。据统计,中国原料药遭受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一半左右在印度,两成在欧盟,一成在美国,此外墨西哥、印尼等发展中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