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最终版]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
——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教学研究工作
孙高扬
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 邮件:sunmingyangmy@sohu.com [摘要]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教研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分析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教研工作策略研究。本论文主要把研究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进行阐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教育发展观 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实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目前教研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从当前教师工作心理及参加教研活动心理状态进行了调查问卷,通过 分析反应出以下几种问题
1、青年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分析(1)想上进,但感觉无从下手;
(2)想上进,但又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好意思与人交流;(3)自我感觉良好,谁也不服,不懈与他人交流;(4)不求上进,混日子。
2、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心理状态的分析(1)愿意参与,想进步占20%;
(2)因领导要求不得不参与,仅为完成活动而参加者。占40%;
(3)愿意参与,但因组织内容实效性不强而慢慢的变成“完成任务”的占20%;(4)愿意参与,想进步并且使展示自己而因没有得到展示机会后失去参加教研活动积极性的占10%;
(5)还有一些其它特例原因的占5%;(6)根本不愿意参与的人占5%。
以上几组数据是经过访谈后做出的统计,它从宏观上反应了教师的心理状态。
(二)从教研活动内容、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以下几种较为普通的问题
1、教学组织生成诊断研究度不够。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
对于教学现状的敏感性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整理成有意义的话题。缺乏科学理论思想做指导。
2、教研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化,不能够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研活动的形式不够创新。很多活动,都由教研员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的参与意识不强,讨论的氛围没有形成,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3、教研活动的结果不具备实际指导意义。
讨论的话题、活动的结果或者脱离实际教学,或者教师不感兴趣,或者对部分教师有用,而对部分教师没有帮助,不具备全面型。
4、对研讨结果没有总结提升。
在具体实施讨论的环节中,教师的思维火花被激发出来,观点也在不断进行碰撞,但是,这其中有的观点是正确的,有些则是糟粕,需要进行最后的提炼,形成大家的共识,成为团队的今后努力方向,没有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进行最后的提升,形成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5、对于讨论后的实际运用没有监管。
研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研”是为了更好地“教”,而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以后,对最终结果的运用则监管很少。应该建立跟踪制度,在实践中再进行验证、完善,使教学与研讨学成为相辅相成的螺旋向上的一个整体。
6、培训项目繁多,过于形式化,缺乏实效性及针对性。
面对现状引发一个所有教研工作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教研形式、教研内容变成老师们主动参加,渴望参与、“研”有所获的活动。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教研工作的开展。
(一)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好教师关注的问题。
首先,我要切实的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贯彻服务意识,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教师们的需求及困难,为教师们做实事,在工作中不务虚名,不务虚功。努力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要多为教师创设交流展示的机会,让每个教师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的价值,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不要“一言堂”,要注重双向交流,要多换位思考,关键是感情互换,就讨论问题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共识,实现双赢共同进步。
(二)坚持教育工作的“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教育发展观。“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是教育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工作指导方针。
下面我分别从四个方面联系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一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议,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教研工作中,我认为应该把教师的持续发展放到首位,我们在教研工作中,要从多角度的,全面的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集中精神搞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以达到的更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二是提高质量,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教育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研员身上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我们国家未来,而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不出国家的栋梁之材,因此,教研员应该把工作目标放到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深入基层深入研究如果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研究上。
三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生机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层老师做了大量的实践性工作,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经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
验,而教师们缺乏总结与提炼的习惯,她们需要有人带领她们将自己的思维火花总结提升,最后形成成果,加以推广。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教研员的职责之一,学习科学发展观之后,我就更加以意识到这一点。我的服务应该是多角度的,应该用科学的方面带领老师们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教学研究,让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在生机勃勃中不断的发展、进步。
四是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育活动、教师培训都需要有科学的计划,规范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有序的高效的健康的开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忘记了以人为本,也考虑到教师的所需,教师的感受。真正的“严”,一定是一种让教师感动、信服的“严”。教研员的管理一定要建立于服务的基础之上。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指导教育教研工作的思路,统一到这个方针上来,把握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节奏,调整好教育教研工作的战略重点,促进好教育与经济社会科技的紧密结合。
(三)围绕“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师培训与服务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高度重视加强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
专业技能提高。作为一名服务于基层的教研员,我深感肩负重任。在这几年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模范教师的事迹十分感人。但也确实还有一些年轻教师需要我们引领他们逐渐走向成熟。需要我们更多行之有效的服务。
几年教研工作的探索,我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服务工作:
1、调动教师们的内在积极性,深入基层倾听教师们的心声找准教师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高效性的培训活动。
2、以“研”促“训”。
通过针对性、诊断性的教研活动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促进教师的提高。
3、各项教研竞赛活动要力求公平公正。每个教师都希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希望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得到认可。因此,我们教研竞赛工作中就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到教师们利益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学科团队。
例如:在教研活动中,怎样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怎样使自己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教学活动被青年教师认可?我是这样解决的:
青年教师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有热情,但没有教学经验,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当出现这样问题时,教研员一定不要先给予否则,而应主要先帮助教师找出其闪光点,耐心倾听教师的内心想法,在必要的时候给予肯定,使教师建立自信心。在交流中一定从教师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策略交流,使教师在一种愉悦的情感中接受建议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时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很强。如果教研员不精心研究教师们的心理,不采取适当的办法,一件看似不大的事,一句不在意的话,就可能伤害到老师的心理。每个老师都是由不成熟逐步地走向成熟,教研员要允许教师在“教学不成熟期”犯错,因为他们只有经历过教学的失败,通过不断地反思,进步才能更快。在这里我引用王金战老师的一段话,来表述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个废品可以回炉,而心理问题难以回炉的。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砸了就砸了,这是一个局部的小的经济损失。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受到了伤害,受到心理打击,是难以愈合的,甚至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研员的积极有效的欣赏可以成就一个教师,而无意的没有艺术的工作会伤害一个人,使其对事业失去热爱从而造就一个“废品”教师。因
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策略
此,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一定要在乎教师的感受,多考虑他们个人的想法,多关注教师的心理需求。
对于一些个性较强,喜欢固执已见的老师,教研员要注意采用迂回的方式,当其固执已见心存偏激的态度中,教研可以拿出他人的类似案例,让他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同教研员一起研讨,从而促使其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借此提高其教学能力。
4、在安排教研活动内容时,教研员首先要深入基层,了解一线教师的需要,通过交流调研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从教师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每次活动切实有效。
(1)时间的安排要合理。
现在教师的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安排的特别满,尤其是小学教师,他们每周课节都在16节左右,这样就导致教师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参加教研活动,那么教研活动安排的时间是否合理就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它相对于其它学科走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如果还用以往常规的教研方式进行交流,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为博客交流就极为重要。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实际距离越来越“近”,如何充分动用博客开展教研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课题。“省时高效”——博客教研的魅力所在。
(2)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中我们常常对教师说:“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学。”教研活动也如是。你的内容安排是否能够吸引教师,让教师感兴趣,决定教研活动的成效。找出教学的困惑点,找准教师最需要最迫切解决教学问题,是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需而求”(因为需要而渴求)是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能围绕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就会乐于参加,从而解决想上进,但感觉无从下手及因领导要求不得不参与这一现状。
(3)教研活动的互动性决定教师的参与兴趣及教研效率。
教研形式与教学方式一样,在充分的考虑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扩充信息量,加大教师的视野,唤起教师主动思考,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在互动交流中从多角度来解决问题。
科学发展观对于教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教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因素很重要。要推进教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学科体系创新、教研管理体制创新,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在尊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劳动和创造上,落实在遵循教育规律上。应把教育的问题放到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用多元化的方法,多学科的视角思考教育教研问题。
第二篇: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浅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插上翅膀,就要寻求一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读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怎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呢? 答案是读书。只有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教师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的最好的途径。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读书”,把教师上课叫做“教书”。读书与教书被人为传统观念完全割裂开来。对于教师来说,读书和教书都同等重要,只教书不读书,不行,到后来教书可能就变成了“死书”,或是无书可教了;只读书不教书,也不行,我们不能只躲在书中不出来,不去实践,没有实践的检验,没有行动和研究,读再好的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自想。教书只有与读书结合起来,在教的过程中多读书,通过读书汲取书中的营养以用之于教书;在读的过程中想教书,把教书的过程与书中的思想做对比,激反思,再实践。经过这样反复的坚持读书与实践思考相结合,我们的书才能教得更好,我们的思想才能走得更远。因此,读书应该成为教师教书和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的老师仍是在教书不读书,教师只教书不读书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得不借用“行政手段”或“制度考核”等办法强制教师要读书,有些地方还要求教师读书后必须要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读书博客。读书不再是教师教书、专业化发展的主动需求,而是在借用外力强制性地使教师被动地去读书,一些教师心不甘,情不愿,又不得不读,到头来许多教师的读书虽有了“花架势”,但大多是“只能看不中用,聋子的耳朵——摆设”。当然,一些地方教育领导和学校的本意是好的,本想让老师们多读书,多思考,通过读书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进而提升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现实教育中教师读书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已成为影响教育再发展和学校向内涵发展及教师向科研型、专业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教书之人为何不读书?不读书何以为师?不读书何以发展?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堂的引人入胜之处,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的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的忙起来:能最大限度的要求每一个学生,也能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面对很多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我们也能理解直面教育现实的无奈与痛苦,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教师是需要读书的,读书是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与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写作与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提到写作,很多人认为它是“读书人”的事,只有类似于作家、教育家、小说家、文学家„„他们才会去写作,才能够写作,而教师没有必要去写作,只要教好书或读好书就足够了。我想,写作不仅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的补充和动力。只教书、读书不写作的老师可能会有点遗憾,后悔自己当初有很多的教育灵感和实践经验没能及时记录和保存下来,待以后需要用的时候悔恨不已,只得到处寻觅、东拼西凑以求尽快成文,殊不知写作和教书、读书一样是急不来的,需要慢慢地写,慢慢地练,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日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呢。
把读书自觉的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读书,还应不断思考和反思,应和写作结合起来。肖川说过:“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确,在读书和反思的同时进行写作,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状态,一种诗意的美好的人生境界。读书、研究、思考、写作,对每位教师来讲,都是能够做到的。因为,外部环境再艰难,再紧张,老师们总还会有自己的时间的。假如我们的教师都能有一些好书:假如我们的老师能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经历,随时随地的为提高自己而持续不断的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个人活生生的生活: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边写作,能够集教育者、学习者、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写作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我们教师的精神生活就充实了,人生就更有意义了,那么人生的发展和成长就不成问题了。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与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我们要继续让教师养成勤于反思的好习惯,主动在备课笔记上预留空间,经常及时地记录所感所思,平时在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等处处做有心人,不是仅凭自己所谓的经验,而是当作一种钻研,一种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只有我们引领教师不断地读书、写作、反思和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他们定能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他们插上专业化发展的翅膀。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尊敬的教师们, 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促进教师发展十大策略
促进教师发展十大策略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校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坚持以教师、学生、学校发展为本,全面实施教师教育工程,打造学习型师资队伍,让我们的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育人的典范”。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支德才兼备、爱岗敬业、一专多能、功底扎实、身心健康、善于合作、乐于学习、勇于创新、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一、不断完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断进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合格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师德的升华在于高尚的人格。我们要求教师在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从严律己,以身垂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落实各项教育法规的学习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弘扬敬业爱岗精神,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全体教师都能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要树立起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懂得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首先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近年来,我校围绕专题研究,认真进行学教活动。学习十六大以来历次重大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领会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和教育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校教师切实将教育职业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个人价值取向;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坚定教师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师德修养,提高执教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群体的英雄事迹,组织教师观看八集专题片《师德启思录》、观看名师录象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激发教职工奉献教育事业的激情。我们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了“修身立德,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演讲比赛。坚持文明处室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对促进教师形成敬业爱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做专家学者型教师
教师教育科研的意义在于: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进行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时代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课题研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近年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研工作的10多个文件,使教育、教研、教改走上了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大大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研、教改工作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全校科研教研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坚持研教结合,以研促教,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写出了很多质量高的研究论文,制作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课件、教案,并在各级各类学术团体中频频获大奖。
我校的课题,正如专家组在成果鉴定意见中指出的那样“该课题主研究人员务实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研究带动了一批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增强了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参研人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切实可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了一批优秀论文,开发了一批优秀课件,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及教研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形成“优势专家群体”。
为了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十分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策略。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
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每周参加一次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 每学年上一节校级研讨课;
每学期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或典型案例); 每学期编制一份试卷或制作一个课件。教师们在研讨过程中深有体会:
学会了等待,能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学期课改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会了分享,即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彼此给予,是引领不是强制,是欣赏关怀,不是训斥和指责;
学会了宽容,胸襟变得开阔,气度变得豁达,更加珍视个性,尊重多样化; 学会了合作,与领导、与家长、与同事、与学生;
更重要的是有了一定的创新理念,知道了课改,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发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可能,为教师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我校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建立了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操作方式,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素质全面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主要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设计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的能力、新知汲取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反思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评价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不断提高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我校得到了有效实施,我们十分重视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确立了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鼓励创新和实践、学会欣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了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等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了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并能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能认真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特点,提高研究性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五、不断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必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总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具有一个更开放的思维系统,能够改变教师不合时宜的观念,使教师具有更强的批判性反思能力,更多地去发现和探寻他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增加教师的探究性活动等等。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在精神领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合作精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知识领域,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在技能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的技能发展,具体地说能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会自动发生。借助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转换角色。
(1)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2)从“教书匠”到“研究员”,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生的需要、社区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或多或少地要从事实践研究。
(3)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菜单”,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了学生。学生还可以修改“菜单”,与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
(4)从“教师”到“导师”。
(4)从“独奏者”到“伴奏者”。
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我校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管理机制。制定了《重庆万州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成立了由专家、校长、骨干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办学理念制定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包括调查论证、制定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不断提高学校课程的教学水平。初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立足本校,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和重建提供经验。
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提供近100种以上能基本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开发20多种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①三峡工程系列课程: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工程与旅游、三峡工程与移民、三峡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新城镇建设、三峡工程与我校发展、三峡工程与五桥移民新城,②校园系列:校园植物漫谈、校园建筑欣赏、校园文化建设与欣赏、校园绿化设计与欣赏。学校还不断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努力探索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的管理制度。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等的能力,使他们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六、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新举措,每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利用空余时间至少读一本好书,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理念、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每学年,学校还在全校或教研组举行了“读书报告会”,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了该项活动,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受益匪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读书、学习、交流,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教育思想和行为。为了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学以致用,我们还以骨干教师为中心,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骨干教师的读书内容,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七、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整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毕业年级的出口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每年都要组织骨干教师在毕业年级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及相关情况。相关情况包括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等。督导的主要方式有查阅资料、随堂听课、调查访问、开座谈会等。要求学科督导组在充分了解每位教师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问题,为每位教师写出不少于500字的督导报告,在报告中要多提希望和建议,以促进教师的发展。
八、组织教师外出考察,不断拓展学习视野
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研组长的业务能力,学校组织教研组长等赴外考察学习。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这些学校教学管理,特别是毕业年级教学管理的情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如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选修课的设置、校本课程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及教师教育的情况;教研组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示范性学校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如教育技术的运用、图书馆建设、科技活动及文体活动设施的建设等。在考察学习期间,老师们采取听课、听介绍、索要资料、参观等形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老师们虚心学习,边看边问,收获良多。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诸多启发。
近年来,我们在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考察培训的同时,还组织全校教师先后到各校进行了参观学习,就课程改革、毕业年级的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关问题与兄弟学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九、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促进了教育观、教学理念变革,现代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教学媒体与学科教学实践相整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标志,同时也是教师培养主要内容和策略。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全校教育行政管理自动化;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满足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加强教育研究和实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和应用水平;加强领导,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把万州中学建设成为重庆市及全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示范性学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主要有:(1)电教设备使用培训(常规电教仪器的维护及使用);(2)电脑基础知识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DOS操作系统、WPS和WORD文字编辑系统、数据库、操作等);(3)课堂设计培训(开展怎样说课、怎样上好一堂课、怎样评课、怎样设计网络教学课等多项培训);(4)网络运用培训(上网操作,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搜索,校园网内部系统使用);(5)课件设计制作培训(PowerPoint、几何画板、Authorware、Frontp Page、Flash等,鼓励教师个人CAI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培训教师,也为大容量课件库作充分的资料准备);(6)教师计算机等级考核;(7)选送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国家级培训及培训者培训。(8)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技术论文、课件、网站、优质课等不但量大,而且获奖层次高。我校在运用信息技术,创建现代名校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新,认识水平高,工作落实好,做到了硬件建设硬,软件建设有特色和亮点,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校园网络建设符合要求,做到了经济、实用、好用;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成果突出,研究水平高,在普通中学中名列前茅;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高,校园网使用频率高,绝大部分教师会用且较熟练,教师培训提高有成效。
十、严格教师调入制度,用导师制助其成长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我校新调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了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我们除了把住进口关选取德才兼备的优秀者之外,还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导师制”活动,通过导师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对导师提出的主要要求有:
1.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
2.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做好备课工作,重要章节的教案要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每学年指导青年教师至少在校内上两次公开汇报课。
3.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尽可能安排青年教师听自己的课;同时,指导老师每学期听5--10节青年教师的课,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反馈听课意见。
4.指导青年教师做好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评讲工作。
5.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及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6.指导青年教师编写单元、阶段练习等试卷及做好试卷的批改、评讲、统计工作。7.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8.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9.指导教师隔周对青年教师就备课、教学、辅导、作业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检查,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同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务处,与教务处经常保持联系。
10.对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期间的表现作出书面鉴定。
青年教师的转正定级将依据指导教师提供的文字材料,并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班主任及有关教师意见,对青年教师的工作情况做出认真客观的评价。
我们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有:
1.每学年要拟定自己的发展计划,经指导教师和教务处同意后,认真落实。2.认真虚心地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经常地主动地向指导老师请教。3.有计划地听指导老师的课,一般情况下,每周听课1--2节。并认真记好听课笔记,写好受益体会。
4.主动邀请指导老师审核自己的教案,听自己的课,邀请指导老师听课每学期5--10节。
5.认真做好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批改、评讲工作;认真做好单元练习、阶段练习等试卷的编写、批改、评讲、统计工作。
6.认真组织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小组及学科竞赛、专题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7.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在校内上两次公开汇报课。8.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9、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10.认真写好拜师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促教师专业发展(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促教师专业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在小学中广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
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
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因此,人们往往把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称为“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简称“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
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凸显,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目标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术及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协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官方开始在文件中正式引入教师教育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把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由于我国现行高师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片面强调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象,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如: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科课程学时比例,美国为33%:33%:33%,日本37%:46%:17%,中国为20%:70%:10%;对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有关调查表明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可见,现行教师的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类课程与实践等准备不足,这需要从课程设置观需要尽快更新和不断完善。
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认为最欠缺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吸纳能力
教研能力
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其他能力
24.09 21.99 21.80 19.31 3.44 2.49 6.88(二)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中师、师专学历,甚至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三)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师队伍庞大而又状况复杂,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缺乏重新接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这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障碍与瓶颈。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教师进修与培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四)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二、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技能中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的提高,例如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
(2)信息技术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知识检索、知识更新、知识管理、知识结构优化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发表等。
E-mail、BBS、ICQ 和 Web2.0 技术则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
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课堂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网上投稿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3)信息技术促进反思能力提高
博客工具简单易用,在线编辑、即时发布、效率非常高,教师轻松发布教学反思,推动教师反思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通过查看留言和评论看到反馈信息,日积月累,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态度养成和升华
教师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信息技术应用得当能够显著提高教师工作、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和日常工作的负担,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得轻松、教学有乐趣、有成就感、有创造性的体念,教师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进一步升华为终身追求的事业,努力达到至高的专业境界。
四、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上级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老师们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却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因此负责培训的主教老师经常学在前面,参阅资料、请教他人,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去指导教师,并且邀请一些专业人员来我园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寻求解决办法,调整培训计划。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框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2]张际平.通信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UNESCO2006 亚太教育技术地区研讨会综述[J].教育信息化,2007(1):30 [3]王陆,刘菁等.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胡小勇.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概览
[5] 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
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教师培训、态度、目标、资源、学生、经验。
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让知道,让学生学生更好更快地去学会,而信息时代,技术知识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利用技术整合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更快地去学会学科内容知识的目的,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需要是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这两个是学科教学知识。另外还要知道整合教学法的知识,把技术和教学法整合起来,然后是老师的核心能力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们借助一些经验对学生、资源、目标的分析,在态度上有一个转变,最后还要借助教师培训,在教学态度和技术有一个变化。
学生要有ICT技能,基本的收发邮件,浏览、上网搜索;重要的是学会信息检索,然后是表达展示。
教师发展框架:
1、教师关于ICT的学习:技术教学法(师生一起体验),学科与职业技能(传统教学、管理中应用ICT),ICT能力(信息搜索、在线合作,邮箱)
2、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技术教学法(ICT融入课程计划,使用多媒体),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一般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多媒体工具)
3、ICT促进教学半创新:技术教学法(ICT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创建适应的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学科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专业学习工具、思维导图、web2.0)
4、ICT促进教育变革:技术教学法(混合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自主的职业技能发展学习),ICT能力(创建学习游戏、交互式工具)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
培训:专门机构:指令性培训;职场:样本培训
样本研修:学习型组织 学习:专门机构:正规师范教育;职场:行动学习;
1、了解-应用,2、应用-整合3、整合-创新 尝试技术整合的教学→
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
迈向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行动学习循环:理解与行动→ 交流与评价 → 反思与回顾
→ 更新的行动
中观教学设计: 设计层次/水平:微观:课时级;中观:单元级(主题):宏观:课程级 2 单元教学设计:问题化设计;全空间活动;全优化策略 学习单元:(1)知识深化:概念梳理,难点讲解,人文延伸;
(2)教法研讨: 案例分析,标准解读,问题探讨,教材分析,设计评议。(3)学习资源:扩展知识,教学案例,软件工具,技术支持(4)技术实践:技术精解,应用研究开发,技术维护 去网上探讨,这个知识点看他们怎么去设计,去完成。
信息技术的双面性:信息技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不良应用:过度依赖(激进派),认知超载,重素材轻应用,缺乏共享。(网上有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直接用或略微改造一下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