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02:4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第一篇: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

摘 要:将锅庄纳入藏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的适宜性。从锅庄与艺术活动整合、锅庄与语言学习活动整合、锅庄与体育活动整合、锅庄与社会活动整合等方面研究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

关键词:锅庄;幼儿园课程;适宜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73-01

锅庄是指在民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圆圈舞”。我国的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和四川省,各个地区的“圆圈舞”都具有本地特色且称呼不同。如今在城镇中,为了便于接受,将知名度比较高的“锅庄”一词用来称呼所有的藏族圆圈舞。就地取材将这种随处可见的舞蹈文化纳入幼儿园课程,无疑可以为民族地区幼儿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情感态度、提高肢体技能等提供充足而适宜的营养。本文研究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其策略。

一、锅庄作为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适宜性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一方面,藏族民间舞锅庄是深厚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锅庄是一种集体舞,幼儿在这种集体活动中能够认识他人,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真正的社会交往关系,发展幼儿的群体行为。其次,锅庄作为一种集体舞,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和发展而产生演变的。锅庄舞既有表现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内容的劳动歌舞,也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内容的生活歌舞。将这种集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为一体的文化资源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有利于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中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再次,凡是纳入到课程中的文化资源都要符合教育性标准,其核心尺度有二,一是育人性,二是发展性。锅庄的育人性体现在锅庄舞具有较强的自娱性和娱人性。锅庄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宣泄情绪、欢娱身心,同时给人以心理满足。将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能够让幼儿在舞蹈时体验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使得情绪得以宣泄,身心得以欢娱。

二、将锅庄纳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1)锅庄与艺术领域活动整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藏族锅庄舞不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与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涉及藏族的生产、习俗和历史,是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锅庄是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幼儿园课程中,将锅庄中那些适合于幼儿欣赏、学习和操作的部分挑选出来,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本民族文化之中的美。

(2)锅庄与语言学习活动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学会本民族语言。多数藏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在语言学习时,既要学习通用的普通话,也要学习他们本民族的语言。锅庄音乐中的唱词多以当地的民族语言为主,再现民族生活、习俗,是幼儿们再熟悉不过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让幼儿在具有自己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中学习、使用语言。

(3)锅庄与体育活动的整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锅庄动作协调、流畅、富有弹性,充分表现了健与力的形体美,也是藏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速度、幅度来调节运动量和强度。另外锅庄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受人数的限制,场地、音乐的要求也不像其他舞种那么固定,在幼儿园里开展比较易于组织。教师可以利用锅庄的这种特点来安排不同形式的体育课程,针对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和关键期开展体育活动。

(4)锅庄与社会领域活动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锅庄具有互动性与参与性,同时也传达着藏民族团结、友爱、热情、和睦的民族性格。教师可以利用锅庄的这一特点,让幼儿之间、师幼之间进行交往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模仿,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三、结束语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时候,应当将本地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积极进行精心处理和加工,将其纳入到对幼儿的教育当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岗措.论藏族民间“锅庄”舞的文化特性和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8(03).[2]汪桂花.藏族锅庄舞的特征及其价值刍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适宜性研究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适宜性研究

昌邑二园

陈畅

一、调查目的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教学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内容

(一)教师的指导水平

1、教学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教学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5个班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教学活动。

2、访谈。

3、查阅资料。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教学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三)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教学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自主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教学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结论与思考:

(一)强化理论学习。《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教学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第三篇:乡镇幼儿园生活课程构建的策略研究

乡镇幼儿园生活课程构建的策略研究

[摘 要]幼儿园生活课程的实施是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指南》颁布以来,生活活动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我园也对生活课程的构建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梳理了生活课程的构建策略。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树立了生活处处皆课程的理念,并能利用好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实施教育,真正体现将生活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顺利达成生活课程所设定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课程;构建;策略

《纲要》、《指南》在各个领域都强调了生活活动的价值,提倡从生活中挖掘教育内容,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观念。但目前,生活课程在幼儿园实施中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我园根据自身特点,对生活课程的构建策略展开了积极的探索,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并逐步形成了“幼儿园生活活动”课程特色,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在多元活动中体验生活课程

科学性、合理性、情趣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是教师解读“生活活动”的最好起点,也是我们构建个性化生活课程的基石。我们始终坚持在精心设计的多元活动中构建生活课程。

1.新生适应周活动

每年的9月初是新生入园的关键期,幼儿园到处是哭声一片。为了缓解新生的入园焦虑,我们尝试设置了新生适应周。在原有的新生亲子活动基础上对作息安排上做了相应的梯度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六一小主人活动

节日是幼儿社会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在这一天,教师设计模拟小社会,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安排中大班的幼儿担任工作人员,为小托班的弟弟妹妹服务。如美食一条街,大班幼儿在老师保育员的指导下分组,有的制作豆浆、泡饮料,有的包巧果,有的做手工礼物,有的在游戏活动中担任道具整理员、裁判员等,每个人都是活动的主人,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学会简单的劳动方法如擦桌子、椅子、玩具等。

3.春秋游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的春秋游是幼儿园必备的大型户外活动,如何给传统的春秋游赋予新的内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尝试将春秋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城市广场游,利用广场下的沃尔玛超市开展大班的超市购物活动,幼儿能学会自主购物,能按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物品,学会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有秩序的购物。能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知道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中班参观广场美术馆,不仅让幼儿受到了美的教育和熏陶,还培养了热爱艺术、热爱绘画的浓烈兴趣,有助于美化幼儿的心灵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4.亲子嘉年华活动

每年的12月31日,我们会开展亲子嘉年华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室内参加各类亲子游戏活动后,按游戏成绩获得相应的游戏币,然后把所得游戏币去户外各区购买小礼物或参加游园活动,如套圈区、甜甜零食屋、美食一条街,绘本图书馆、亲子美工区、摸奖区等。培养孩子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习认识钱币,会简单的购物计算等。

5.圣诞自助餐活动

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自助用餐的愉悦氛围,培养孩子对各种食物的兴趣。让孩子们从被动地吃变为主动地吃。通过自助餐的形式,让孩子们从中学会自助餐的文明礼仪、遵守规则、谦让和自我管理等各种良好的品质。自助餐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们从中获得自信、学会分享、快乐无比。

6.生活自理能力比赛

为了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树立责任感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学期我们各年段会安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比赛。

一系列的生活特色实践活动,促使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获得了真实情感的体验,我们在创建个性与特色的过程中关注生活,并努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把“生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我们构建个性化生活课程特色最大的收获与目标。

二、在一日生活中构建生活课程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从来园到离园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一日生活始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生活活动,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丰富幼儿多方面的认知经验。

基于此,我们对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进行调整。首先我们确定各类活动在一日活动中的比例:生活活动55%,学习6%,运动27%,游戏12%;然后,我们从课程的角度对一日生活活动的目标进行细化明确。

最后按年龄特征制定幼儿园一日作息时间表,允许班级教师根据班级实际制定班级作息时间表。

三、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生活课程

近年来,我园在创设生活化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在自主性的区域活动体验生活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区域活动中,游戏、实践、操作、体验等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体现生活课程,我们在为幼儿创设区域时特别强调,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能力和发展需要确定目标,投放材料,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例如;小班的孩子,刚刚来到集体中生活,他们对家庭生活非常依恋,所以小班的老师在创设区域时,注重的是温馨、温暖的感觉,她们尽量把家的氛围带给孩子,在生活区,让孩子给娃娃喂饭,穿衣,扣扣子,为食堂的叔叔阿姨剥豆子,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技能,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也可以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互相接触、互相观摩中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主动地融入集体生活。

此外,幼儿园为课题的研究探索特意创设了烘培区,设备齐全,环境整洁。每周二、三上午10:00---10:40为区域活动时间,每天分组轮流开展,人数约15---20人,以便活动中幼儿操作。活动内容丰富,有制作蛋挞,水饺、蛋糕、木糠杯、面包、榨果汁、曲奇饼干等,真实的生活情景,可口的劳动成果,让幼儿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合作分享,并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收获了劳动的成果。

四、在家园共育中完善生活课程

由于不同的家长从事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经历、职业特点、专业背景,本身即是一种活资源、活教具,能够为幼儿园在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以及儿童日常最为主要的接触者,对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是除教师之外最为切身的感受者。我们幼儿园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组建了“家长助教团”,协同教师共同为幼儿园生活课程建设添砖加瓦。如为了加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孩子们的交通安全知识,一位职业是交通警察的家长主动来给孩子们上交通安全标记课。

再如,我们的幼儿园在城郊,农村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些班级的家长主动策划带孩子参与一些农事。比如春天,家长带孩子参与一些种子的播种、采茶叶等等;夏天,让家长带孩子采摘草莓、葡萄等;秋天让家长带孩子一起挖番薯、摘柿子等等;冬天,带孩子们挖冬笋等等。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发现了四季种植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生活中的资源是丰富的,即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还缺乏一定的能力,身边有哪些资源可以服务生活课程的开展,这些资源可以和哪些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这些问题还不能及时把握,我们将继续拓宽教师思路,提高综合科研素质,积极开发完善园本化生活课程,继续关注生活、携手生活,促使全园师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洁,《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第三章.[2] 廖莉、吴疏影、袁爱玲,《幼儿园生活活动指导》.

第四篇: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微课程研究策略的思考

9月25日,注定是一个令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师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微课程研究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对全区600名教师进行了一整天的微课程体验式培训,那场景真正体现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验式培训让老师们有种久违的冲动,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纷纷展示,大家找到了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平生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微课程,怎么去做微课程,如何用微课程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了现代科技手段的魅力。

微课程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如何用微课程助推区域课改?如何以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因校而异进行微课程研究?

校本微课程研究的策略

校本微课程研究有三个要素:“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为了教学”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种理论,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内在价值。

“在教学中”是指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是教学问题,是自己教室里发生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的假设。

“通过教学”是指教师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亲自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把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而去专门研究。

教师通过小问题、小课题、小策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为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打算追踪解决某个小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确定一个小课题,再将课题付之于行动研究,提出小策略,看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在“课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中开展研究。

问题:关键问题课题化

微课程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能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是自下而上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设计:用高效课堂理论助推

其实,教师一直在与研究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微课程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行动,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育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行动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探索,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研究。当教师以学生立场、生命立场来设计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就是“教学即研究”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

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

行动:既要执行,更要再创造

教学行动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如果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展示,也包括相关合作者的展示。就教师的展示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能否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方案。

就合作者而言,展示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

微课程研究不仅要设计方案,而且更要注重再创新。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希望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这个行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学生、创意者、合作者共同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用“我口”说“我心”

在微课程研究的过程中,反思是贯穿始终的。

微课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合作研究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微课程研究既需要教师与同伴之间、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报刊上的公开发表,也包括了教师与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教师的“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教师要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喜悦或困惑,这就是用“我口”说“我心”。

“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

如何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

要将微课程研究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建立机制,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氛围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改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方面为校本微课程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要形成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必须要坚持这样的策略: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理论上弄清微课程研究的定位、实施的前提、问题的确定、方案的制订、方法的综合运用等具体问题,认识到校本微课程研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第二,体验培训,建立队伍。每一学科都要开展有关微课程研究的培训和研讨活动,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建立微课程研究的基本力量。第三,典型示范,整体推动。选择基础好、教研气氛浓、教师素质好的学科作为工作重点,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微课程研究具体开展的方式、途径,建立本学科微课程研究的工作机制。在学科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校本微课程研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微课程研究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要制定翔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促使微课程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 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微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只有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找出解决办法,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微课程。对于典型的小课题,可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方案的方式,由专业人员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在教学中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最有价值的小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实验之初,教师往往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学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处理教师指导与开放式教学的关系呢?备课组以此作为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反复尝试,摸索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一,在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的交替循环过程;第二,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对学生而言,可以先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自制教具等;对教师而言,需要课前认真备课,预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中随机应变,课后注意反思和总结。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组织个案研究,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课堂实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备课组或教研组播放,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进行比较,一方面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另一方面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还可以把有代表性的课例或教学设计做成微课程放到网站上展示,供大家自由讨论。

3. 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策略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

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微课程后记。在后记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微课程反思进行理论总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微课程记录自己教学故事,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总之,微课程研究是一种校本研修的新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第五篇:校本课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一)选题背景

1、新课程改革指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对学校的课程权力作出如下规定:“学校的职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2、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为办学理念,旨在充分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各自的智能优势,以突出学生各自潜在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成功中找到自信。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该理念,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而且准备开设选修课,希望建立主导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

3、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对21世纪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初等教育只有不断调整其教育结构,更新其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这种快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怎样做才能不“落伍”?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综合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考虑个人特长、兴趣和爱好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

第三,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

第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界定与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课题界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研究这个课题,我认为应该从这样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应该看成是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需要。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是“打乒乓球”,但学校没有开设这一课,他的这方面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培养、发挥和展示,久而久之,其特长便被扼杀了。由此可见,必须从培养个性化卓越人才的战略高度,去认识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把统一要求与个性特长的培养结合起来,认真处理好提高整体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的关系。而校本教材在这样背景下的应运而生,不能不说充分显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

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尽早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在兴趣和能力;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新成果迅速融入学校教育中去,为学生深入学习他们所爱好的学科创造条件;建构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研究采取由下至上的思路和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即是先研究解决实践的问题,指导校本课程的实施;再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稳定的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途径的研究;

2、小学校本教材的编写研究;

3、小学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4、优质资源培育方法研究;

5、小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途径研究;

6、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成途径研究。

四、课题组的组织

组长:

子课题负责人:

组员:

(三)人员分工

此课题主持人陈军益校长全面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协调并指导各研究小组的研究工作,在陈校长的统筹下,该课题的研究分3个研究小组,分别对子课题开展研究。

五、研究计划

2007年10月——2009年1月

1、对蕴含在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调查,挖掘出可用的教育资源,并采用开设选修课与组织学生进入工厂以及社会进行参观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实施。

2、成立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教材审查组,成立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各子课题组同时展开相关研究,并检测效果:1.每两个月对该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2.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

教学效果的进行检测;3.通过对学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调查来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4.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调查来对课程进行检测。

具体的设想是: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评估小组的评估,筛选出学生感兴趣和利于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较为固定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选修。

2009年1月—2009年10月,《家校结合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的结果进行全面总结,撰写出论文、结题报告,开发出校本课程。

六、课题管理

1.课题组在灞桥区教研室指导下工作

2.本研究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各子课题下设专题组。总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攻关,并统筹协调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检查督促研究进度和研究效果。各子课题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落实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林一钢.校本课程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上海教育科研.2002,9.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走近新课程——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辑)通识部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6.俞晓东.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与反思.教育探索,2005.4.

下载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锅庄纳入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及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策略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将近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15年底,全国高职院校有1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000万.高......

    幼儿园美术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合集)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能催生幼儿美感、陶冶幼儿情感、促进幼儿感知,通过绘画、装饰和制作,让幼儿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培养幼儿动脑、动手、动口......

    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歌唱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究出了一系列适宜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幼儿在激励和唤醒中,去发现、接纳、欣赏、表达,使幼儿学会了学习、......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而且走过不少的曲折路程。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现状及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相关研究 1.1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文献检索课程是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木理论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同时......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开发策略 游戏是幼儿成长具备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新趋势,对于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摘要: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游戏是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