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现状及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1相关研究
1.1文献检索课程特点
文献检索课程是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传授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木理论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能力的同时,着重让学生运用信息检索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整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文献检索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从“读”向“用”转变,特别要注重实践课教学的科学化,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依托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管理与资源共享,是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网络课程研究
1.2.1网络课程定义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2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1.2.2网络课程的特点
(1)打破时空距离。网络课程是跨时空开展教学活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参与课程学习,使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2)有效降低教学成木。网络课程体系及内容结构是模块化、扩展性的,并能让教师方便地进行调整和更新,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利用。(3)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网络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4)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网络教学中提供互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讨论功能,让学生以多元方式展现学习成果。(5)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网络课程不仅有人机交互,更重要的是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交互。(6)有效整合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课程内容和现代教育思想,利用网络环境与教学资源的结合实现学科整合。
1.2.3网络课程的开发原则
(1)分类开发原则。该原则是指要按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制定选题,开发其课程。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有其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适用对象。分类开发的原则主要解决网络课程的针对性问题。根据教学功能和内容结构,网络课程可以划分为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基于学的网络课程和“主导一主体”网络课程三大类。要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清其类型,不同类型其开发的思路、做法是不同的。
(2)依赖递减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对教师依赖程度越高,其网络课程学习效果则越小。该原则是针对基于学的网络课程而言的。一般而言,儿能离开教师讲授而能被自学的内容,均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相反,有些教学内容必须依靠教师手把手地教(如工艺美术、舞蹈技能、体育技能、设备的实际操作等,则不宜开发为网络课程。
(3)无法替代原则。该原则是指开发的网络课程不能被其他媒体所替代,尤其是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如果一门网络课程基木上可以被书木所替代,那么该课程就存在较大的问题。要么是选题有问题,要么就是没有做好教学设计,导致网络课程变成教科书的翻版。因此,判断一门网络课程是否有价值,是否开发得成功,其标准或原则就是看它能否被文字教材所替代。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能被教科书所替代的现象时常发生。说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既十分重要又需要被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师所掌握。
2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献检索网络教学起步晚,起点也不高。尽管这样,国内高校文献检索网络课程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的。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文献检索课,分专题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发布到图书馆网站上,进行网络化教学,曾在全校的课程评估中得分最高,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在教务处的支持下,坚持文献检索课的全而改革,先后完成了10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并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教学网站的建立;此外,还研发了网上考试系统,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工业大学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网站,共分为课程信息、老师信息、课程内容、资源利用、作品提交、学生作品展示、网上交流、项目背景等几个模块,被列为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此外,还有许多高校都在网上发布了自助式文献检索课件。
从国内开展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实践现状来看,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在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笔者在对我国开展文献检索网络教学网站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文献检索网络课程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体系缺少整体规划
文献检索课程体系缺失整体规划设计。在课程设计时,没有考虑知识的连贯性,没有将课程内容进行有序的模块化组织,没有围绕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形成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所需的训练项目。
2.2人际互动缺失
文献检索课程普遍存在对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不够重视、课程评价与反馈系统不完善等交互缺失问题。部分网络课程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挂在网上,其实只是对教材和教案的简单搬家,交互并未被有效整合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网络交流流于形式。
2.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不健全
文献检索网络课程中,由于自主学习策略的缺失,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协作学习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初学者常常陷于寻找资料或学习策略的困境中。无法预期的信息深度与分量、没有具体进度的教材和网络传输时间等,容易让学生因认知负荷过重而产生信息焦虑感。研究发现,初学者更依赖于教师决定式的学习方式。
3文献检索课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网络课程设计随着网络课程实践应运而生,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考虑整体环境因素以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再现教学系统设计。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含3个阶段。(1)教学前,包括目标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等。(2)教学中,包括信息呈现、学习活动设计等。(3)教学后,包括教学评价、评估及反馈设计等。文献检索网络课程设计要着重针对这3个阶段考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支撑着网络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要认真系统分析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对象范围以及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对参加课程的学习者开展问卷调查,确定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不同个体的认知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特点明确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生建立档案库并自动跟踪和记录学习进程,对网络课程的开展进行数据挖掘,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醒跟进学习进度,完善教学目标分析。其次,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要对内容组织方法和内容表现形式展开有针对性的设计。
3.1.1内容组织方法要模块化
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教学内容设计中,应立足于教学单元将教学内容划分并组织成不同的模块,最终形成知识点有机结合、课程有机整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学单元或者教学知识重点难点为依据,通过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化的内容不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形成逻辑性强的教学结构,更加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网络课程学习效率。
3.1.2内容表现形式要多媒体化
教学信息主要通过教学媒体进行传递与表达,教学多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地展现知识内容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利用文木、声音、图表、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来提高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
3.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展现了学习目标的具体实现步骤、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和学习过程的具体安排,是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的核心。因此在设计时要把课程标准、教育技术标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相对照,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应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目标为宗旨,以“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为准则。在网络课程学习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自主学习活动与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整合,围绕这两个方而进行网络课程教学。
3.2.1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主体性和参与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木特征。自主学习的设计应遵循“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自学、讨论协商、评价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如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体会检索的基木过程。主动通过人机交互操作,对文献信息检索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查询检索,对所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新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可使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知识和提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文传网http://www.xiexiebang.com,嘉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文献检索是中央电大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各种检索途径和检索方式(尤其是各种专门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数据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能力的工具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作为一门科学方法课或工具课,本课程基本独立于其它课程。但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1.文献及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文献、信息、知识、情报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文献的构成及医学文献的特点;文献信息类型和电子文献资源概念及特点;医学电子文献资源类型;文献检索的定义、类型和原理;文献检索系统的定义、组成要素、内容结构、类型和评价因素。
2.检索语言基本知识:检索语言的定义和类型;主要的医学文献检索语言。
3.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途径和步骤;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和步骤。
4.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的基础知识:联机公共书目查询、图书馆传统服务(书刊借阅、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文献复制、代查代检等);图书馆信息服务(定题服务、情报调研、科技查新、学科化服务等)的基本知识。
5.各类型数据库(包括电子图书、文摘、电子期刊、引文、特种文献、因特网资源等)的基本知识。
6.医学文献综合利用的基本知识: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和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
1.熟练掌握读秀电子图书、书生之家电子图书、NetLibrary电子图书和OVID电子图书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熟悉各数据库的主题词、副主题词、学科范围及数据来源。
3.掌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电子期刊》、《中华医学会期刊电子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ProQuest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掌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5.掌握掌握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巧;
6.熟练掌握Google和Baidu的使用方法;熟悉网上主要的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利用;了解国内外主要生物医学网站的使用。
7.掌握参考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资源
1.文字教材:《医学文献检索》
谢志耘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全书共九章。包括: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
息资源利用、电子图书检索、文摘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
2.录像课
参见中央电大在线资源(录像课由谢志耘研究馆员主讲)
3.网上教学资源
三、网上辅导
安排两次。主要为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问题的解答。课程学习重点与学习方法指导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电子图书检索、文摘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Internet信息检索与利用、文献信息的调研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期末复习指导
1.自主学习
本课程以自学为主,建议学员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参考课程设计方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周的学习内容。自学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文字教材,视听、浏览、学习IP课件,做平时大作业以及教材后的练习题等。自学应按照教学进度或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文献检索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检索方法之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深刻领会书本中所学知识,提高实际的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因此,地方电大及教学班应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学生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以提高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
2.网上辅导:分2次。主要回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示指导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由于IP课件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刊物的检索方法的进一步指导,会在网上辅导时进行,希望同学届时能够上网与教师交流,平时可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反馈给主讲及主持教师。
3.形成性评价(作业)
六、关于课程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成绩占总分30%;期末考试占总分70%。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其一,形成性考核的4次平时作业,其二,平时学生参加集中辅导的出勤率情况。其三,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情况。老师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和参加辅导的情况以及小组活动的情况酌情打分。
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70分。
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四种。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境设计策略及问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境设计策略及问题研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方向,如何创设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境模式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景教学 小学教学
1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1明确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总是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有一定学习内容的预设。教学情境是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认真学习和弄清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应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弄清课程的性质、目标、学习的内容框架,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许多教师在长期旧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过于依赖教材的习惯,备课中对自己使用的课本研究的很多,上课时基本按教材的顺序照葫芦画瓢进行教学。但是,他们却没有认真去读、去理解课程标准中有关学段目标、相应学习领域的具体标准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自然,他们就很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创设适合自己班级学生认知状况、生活实际、蕴含多维目标要素的学习情景。新课程主张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在教材面前有所作为。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根据本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实际和课程资源状况对教材进行选择、取舍、重组等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1.2了解并使用与学生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教学情境是为学生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当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一位课程专家指出:“你要把学生领到你要他去的地方,你必须知道他现在在哪里”。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或相似的、可以理解的东西。你要创设一个成功的教学情境,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认知状况。教师应当通过家访、与学生交谈、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各种活动等各种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积累各种有用的素材和信息。只有这样在我们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时,才能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找到并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的课程资源。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教育既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简单的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1.3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当我们准备创设教学情境和制定教学方案时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的教学情境与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方案的编制。在刨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方案,必要时要有代表性地选择对象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也可以多与其他教师进行一些讨论,然后再确定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考虑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理解提供合理的概念支架。这种支架中的概念是为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并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将各种要素蕴含其中,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传统课程的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影视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同样的,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加工和拓展,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4准备教学设备和试操作。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需要大量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将涉及大量学生的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交流研讨的学习活动,可能涉及大量设备器材的使用、素材的收集、活动的组织等。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出或少出差错,课前教师必须认真检查设备的准备,复查小组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必要时还要试操作。
1.5做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学生的发展是在主体活动中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要真正获得发展,唯有在学习主体一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教学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建构活动是学习主体经验对课程资源的意义加工和重组,由此数学教学过程中调集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促成其与要学习的内容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中,可能已经对学生的直接经验有所估计,但只有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才能对学生拥有的直接经验的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估计有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对教学做出调整,使教学成为学生已有直接经验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充分做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案也是十分必要的。
2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设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与构思。实际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2.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科学、逼真。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科学的,这样才能启迪学生认知,能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否则就会误导学生。刨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
2.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找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高不可攀,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2.3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讲究有效性和目的性。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创设。教学的重心是落实三维目标,情境只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要注意情境的有效性,针对性,有时情境太复杂,会淡化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不突出。有时情境太吸引人,使学生陶醉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弱化了。通过多次的修改教学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情境的创设,要浓缩知识,过多过滥的情境,不仅会喧宾夺主,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不能摆“花架子”,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
2.4教学情境的创设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因为学习是—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的教学情境有一定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问题设置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第四篇: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开发的实践,系统探讨了网络课程教学
评价的教育功能、理论墓础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原则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络为代表的当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它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教育形式。
众所周知,网络教育的基本载体是网络课程。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不小。无论是高教司组织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制作的网络课程,还是现在已经使用和正在制作之中的网络课程,从网络课程的形式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从网络课程的质量来看,可谓是鱼龙混杂,良秀不齐。对此,笔者认为值得探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网络课程在开发制作过程中忽视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用。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实践,较为系统地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从教学评价设计方面促进网络课程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价设计是网络课程必要的组成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反馈的枢纽,是检验网络课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示灯,具有强大的功能。
一、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相关概念和教育功能
(一)概念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教学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因而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系列可行可控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网络课程的(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l、目标导向功能
在制订评价标准和设计评价活动时,要注意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目标。注意评价方式和测试题目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使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保持和谐一致。换句话说,就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向着学习目标规定的方向变化。
2、反馈调节功能
“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一矫正系统,用来判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必须及时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布卢姆B.S.Bloom)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以便于师生调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自我评价反馈,深化自我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及时获得有关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3、强化激励功能
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肯定的评价一
般会对学生的学习起鼓励作用,通过测试评价,学生的进步会得到教师和自己的承认,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强化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度的焦虑则可以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当紧张和焦虑的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的进展情况最好。
4、提高教学功能
测验和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其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测试和评价可以促使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可以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模糊的观点和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将与之相关的有深度和广度的学习内容以测试题的形式出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使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二、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
随着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评价从传统的“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一评价思想的重大转折,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促使我们认识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教育评 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鉴定、考核,更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淘汰,更是为了教育和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评价应该建立在对评价目的的科学认识和评价价值观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本质尤其人在教育视野本质的重新解读和教育教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之上。因此,网络课程评价的理论体系在吸取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精华的基础上,又注人了新鲜血液,其中影响颇大的有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加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一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沟通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能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测试评价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二)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测试评价时,重点应放在学生如何有效自我评价、如何与环境、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上,从学习态度、相互作用与交流、资源利用等多维度对学生的总体情况做出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主义注重过程的思想、注重目的与手段统一的观点均为个体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后现代主义给网络课程教学评价提供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从上述网络课程评价设计的理论基础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行为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评价注重结果,即学生的考试成绩。网络课程环境下的学习评价,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表征,而是属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境中又可以被重新建构。因此,其价值取向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侧重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反馈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三、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依据多样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性
l.以学习目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包括外显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变化。从布卢姆关于认知教学目标的分类和加涅关于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照关系中知道:对于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等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达到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在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中要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运用题等多种类型的测试题目来考察不同目标层次的学习内容。
2、以知识和经验的建构作为评价的标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复制的。如果把这视为学习的有意义的目标,那么就需要评价知识建构的智能过程,而不是重做或重说。知识的建构需要 高级的思维。因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评价高级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评价他们正在学习什么。应该在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学习意义的过程中进行评价—评价他们如何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和解决相关问题。
3、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评价标准。
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作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就是坚持评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只要坚持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标准,就能做到以评价促发展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智能,弥补弱项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二)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突出评价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网络教学强化了学习的自主性,为自我评价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如在线测试系统,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等,使学生和学习结果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同时它既可以现场记分,定量评价,又可以定性评价,并且可控性强,反馈及时有效,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骤,通过多次测试、评价反馈达到自己理想学习效果。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我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也为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提供了平台,就是通E一mail和在线学习论坛来交流评价。总之我们只要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主张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网络教学的出卿酗项应了个性发展的需要,为自主学习
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设计《教学设计应用模式调研》的评价时,通过小组内的学生分别扮演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师、软件专家、建构主义设计专家等不同角色,着重评价他们基于模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各个小组展示小组成果,着重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研过程中的整理分析数据、成员分工协作、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沟通、小组成果的完成与展示,来评价他们的数理逻辑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言语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我们能够科学地、理性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评价的多元化,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衡量每一名学生。运用更具个性发展的评价策略,激发学习者潜意识中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网络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更是刚刚起步。笔者结合自己本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对网络课程评价设计的有一些浅薄的认识,所述主要是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应该依据怎样的评价设计理论,遵循怎样的评价设计原则,达到怎样的评价教育功能。目前,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还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规模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归纳和总结,不断提炼和修订,从而保证网络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大批精品网络课程的出现和网络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网络文献检索能力实证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文献检索能力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韩东亮(1990―),男,汉族,管理学硕士,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摘 要: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网络文献检索能力,该研究以安徽大学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网络文献检索的目的、途径、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四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经统计整理,分析得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文献检索的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与行为现状,国内已有相关研究。周小磊和袁曦临在2008年的发表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1],张士靖、杜建和刘娜在2009年发表的《高校不同层次信息素质教育调查分析》[2],王伏红在2010年发表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方略》[3]等,都共同指出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文献检索的能力有待提高,但90后大学生的网络文献信息检索能力究竟如何,是否具有不同以往的新问题、新特点,我国的相关调查研究并不多。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安徽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样本,于2015年3月至4月间,向各年级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共450份,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经认真统计分析,收回有效问卷共437份,收回率为97.1%,其中男生196人,女生241人。
2.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1 网络文献检索的目的
此问题为多项选择。从表1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进行网络文献检索的目的,总体来说比较被动,主要是为了完成课程论文,其次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分别占92.2%、48.3%。
21.5%的人次,大概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因为兴趣爱好进行网络文献的检索,除了说明大学生们的求知欲十分旺盛之外,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们对网络文献的认同和关注。此次调研,由于大四学生多数因有找工作等原因,并不在校,因而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的人数并不多,只有8.9%。
2.2 网络文献的检索途径
此问题为多项选择。在诸多网络文献检索途径中,搜索引擎的选择毫无疑问的占据了第一,为88.3%,充分说明大学生们对搜索引擎的信任和使用习惯。
于是,针对搜索引擎的选择,设计了进一步调查。
在网络检索过程中,一般选择一个搜索引擎即可达到搜索目的,最多不超过三个,因而设计为限制性选择,至少选一个,最多选三个。大学生常用搜索引擎分别为:中国知网、百度、Google、搜狗、360搜索、其他。经整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在校大学生最常用的三大搜索引擎是百度、中国知网和Google,分别是占90.8%、82.6%、54.7%,对于中国知网的认识和利用如此之高,令人倍受鼓舞。
2.3 网络文献检索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网络文献检索问题为多项选择,设计的选项分别为:检索结果不够准确、检索词选取不当、数据库信息滞后、无法获取全文、其他。
经统计整理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文献检索时遇到的问题比较集中,有78.7%的大学生认为“检索结果不够准确”,成为网络文献检索最突出的问题,其次是“检索词选取不当”(63.4%),其他问题较少。
此问题为单项选择。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文献检索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遇到问题后,增换检索词的最多,占44.2%,其次才选择换搜索引擎(26.7%),甚至宁愿埋头苦找(22.2%),在网上一页一页的翻下去,寻找检索内容,只有6.9%的大学生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据此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性格比较独立,他们更愿意独自完成检索目的和检索任务,协作能力也因此相对薄弱一些。
2.4 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
经统计整理发现,93.1%的大学生没有开设信息检索的相关课程,而只有54.2%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并且需要开设。
较大的数据差异,不仅表明大学生对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不信任,也表明他们的信息意识较差,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从而忽略了对信息检索这项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不知不觉中增加了网络文献检索的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3.建议
3.1 加强信息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也因此最容易忽略信息的重要性。高校应该以开设讲座、讨论会等方式,宣传信息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敏感度,不要被繁杂无序的信息所淹没,学会在信息的海洋里游泳。
3.2 增加辅助检索服务
大学生对网络文献的检索结果不满意,与各个网站、搜索引擎本身不无关系,大都缺乏相应的辅助检索服务。为了提高检索结果准确率,各网站、搜索引擎应当增加辅助检索服务。比如开设个人主页的建立功能,或允许检索者输入个人信息,比如院校、专业等,然后网站系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辅助查找,并增加同院校、同专业领域相关文献的推送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检索者对网络文献的需求,减少检索者的检索时间,降低网络文献的寻找难度。
3.3 全面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并提高课程的实际应用
信息检索课程的开始,不止针对与信息相关专业,而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高校应将信息检索,作为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将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始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技巧和策略的培训,可以有效筛选出大学生所需要的内容[4],使检索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同时更要提高任课老师的信息素养和课程质量,任课老师切忌空谈理论,不重应用,应以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授课的主要目的,帮助每一名大学生掌握这一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