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及策略研究
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电影业的兴起,追星现象开始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中途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迅速在我国迅速传播,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娱乐产业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娱乐产业的发展导致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追星现象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追星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群,但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追星群体逐渐呈现更加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成为追星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只是被明星精致华丽的外表所吸引,盲目模仿他们崇拜的明星会对他们的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偶像的正面行为也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智的追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二)研究问题及范围界定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小学生追星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追星行为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的。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青春期,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追星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才能针对现状提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也就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里的少年儿童指的是10到13岁的处在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本文的偶像不是传统意义上盲目崇拜的对象,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人尊敬、仰慕和欣赏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各个行业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虚拟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等。在追星这个特殊的范围中,偶像指的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可以是其他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物。
(三)研究意义
1. 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可以为提出引导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2. 为小学生追星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追星的利弊,理智的追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为他们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的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
4. 对改善学校榜样教育提供建议,学校可以采取相关策略,利用追星的积极影响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5. 对大众传媒和娱乐行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建议,使其能够为小学生追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追星
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是指因为对明星的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而产生的种种偶像崇拜的行为。
本文的追星是崇拜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通过大众媒介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的行为,崇拜的人物还可以是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其他杰出人物。追星是狭义范围的一种偶像崇拜。追星的表现是粉丝通过网络了解明星动态,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模仿喜欢的明星的行为,加入粉丝团体参加明星的相关活动。2. 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在本文特指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象而提出的相应的应对方式、管理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部分大部分是摘抄,划线部分是自创部分)
由于国内外针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我将搜索关键字定位更广泛意义上的“偶像崇拜”。国内外针对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各学科均有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偶像崇拜的研究较多,很多领域都有,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如下:(1)偶像崇拜的对象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关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一些分类,如根据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根据崇拜层次,香港学者岳晓东提出两种偶像崇拜模式:表层形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偶像崇拜是“:英模崇拜一领袖崇拜一三星崇拜一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
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特征。陈峰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现实性、离散性、理想化、阶段性、可导性等特点。闵丽认为,这一行为特点有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缺少秩序和统一性的异质共存及通俗化的力量消除了边界和分层等方面。郝玉章、风笑天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四个特点。苏春雪指出,这一行为具有认知特征、情感特征、行为特征及性格特征。
也有很多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做了调查,如石晓辉对 726 名南京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明星(包括影视歌和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杨化峰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城市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有:行为具有普遍性、崇拜对象呈现多样性、偶像崇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媒介成为主要的了解途径以及行为表现呈现理智性趋势等五个方面。很多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呈多样性,明星占很大比例。
综上述,有关偶像及偶像崇拜的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崇拜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即主要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科学家、文艺界名人及英雄模范身上。较以往单纯理论分析多的特点不同,现今对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实证分析,使理论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2)偶像崇拜的原因
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偶像的魅力。雷开春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崇拜其偶像的原因主要有:偶像具有的优秀品质(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等);能力(技艺高、球技精湛等);成就贡献(为国家或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才华等);其它(歌曲好听,外貌酷、帅、漂亮、高等)。以上显示,中学生选择偶像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理智性,崇拜影视明星多关注其外在,崇拜其他有成就的人倾向其内在品质。
b.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许多研究人员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如梁悦(2009)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是:自我确认的需求、归属、补偿、从众和爱恋心理。青少年大多崇拜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休闲要求的影视歌明星、运动员等,此类人物大都英俊潇洒、美丽大方、有魅力。这表明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情感化色彩,而且此类偶像比起其他偶像类型更能贴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社会认知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c.外界的影响。张碧婷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产生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关心的不够,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需要有一种渠道去发泄。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文化和思想有重要影响,加之社会目前缺失信仰。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人指出学校的应试教育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加之榜样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
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大众媒体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耿柳娜指出网络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影响:首先,网络可以给予青少年认同和归属感;其次,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网络上不仅有偶像的丰富信息,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还有与偶像直接互动的亲密感,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李凡卓认为偶像崇拜,正在受到当代媒体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媒体的多样化拓宽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途径,扩展了其偶像选择的空间;媒介丰富的图像增强了青少年关于偶像的真实感和亲近性;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增加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费。何小忠将原因归结为: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自然、普遍的现象;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流变的符号表征;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
综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社会各个层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自身的理想、课业压力过大以及一定从众心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偶像魅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体、网络等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今我国评价标准仍处于考试成绩的制度下,紧张、枯燥的学习压力再所难免,大部分中学生是用崇拜偶像作为一种释压方式,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然而,由于偶像崇拜原因的标准划分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中不同原因重要性不同;有些原因出现交叉、重复,有些丢失、缺少,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3)偶像崇拜的影响
梁旗(2007)调查指出,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偶像崇拜类型和崇拜的程度与学业成绩有关。姚计海(2003)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偶像与无偶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各种偶像类型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年级差异与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无关。因为崇拜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偶像崇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主要有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和绝对化地看待偶像而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南钢等人研究指出,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综上,有无偶像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影响,但是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程度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偶像崇拜的教育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偶像崇拜,不过分沉溺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4)偶像崇拜的引导策略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
刘桂军(2008)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本质上不是单纯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要基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策略,一要重塑精神偶像,把偶像和榜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教育价值;二,采用介入式引导,教育者要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程度,给予他们积极的“介入式”引导;三,实习体验教育,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综上述,要想让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长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而应适当地引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导青少年崇拜德艺双馨的影视歌明星和对社会有贡献且品德高尚的人;二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偶像的好坏,不盲目崇拜,使其由表层性崇拜向实质性崇拜转变;三是引导青少年将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转变成向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研究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相对比较零散。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少的实证研究又将重心放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上,对小学生的研究甚少。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以崇拜明星为主的偶像崇拜问题,侧重实证研究,在搜集第一手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并进行特点、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引导策略。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
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学到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交往技巧。马斯洛认为:偶像崇拜是人们为达到内心的平静,在不能满足需要时的一种替代。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发展自我价值观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在学习、人际的压力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中,“偶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对偶像的崇拜中取得情感寄托。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下:在崇拜对象方面,Emanuel(1990)的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主要为影星。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
关于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Cheng 在 1997 年调查对比了影迷和非影迷俱乐部的学生,得出:加入影迷俱乐部可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的尊重和价值的参考,这样有助于提升其自我价值感。
关于崇拜的原因,Teigen 等人通过对 2700 名挪威高中学生的调查说明,外貌和才能是挪威高中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男生往往更青睐偶像的才能,而女生更喜欢偶像英俊的外表。SusanD.Boon 与 ChristinaD.Lomore 在2001 年的研究发现,尽管大多数青年被试自认为偶像对自己的影响力小,但在影响个体变化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偶像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在态度和个人价值观方面(特别是职业伦理和道德)存在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也就造成了本文要研究的追星问题的产生。男女生对偶像的关注点不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基于对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模糊,没有形成为共识的概念。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别于传统的偶像崇拜或榜样学习,但大部分学者在做调查时有的以“所有崇拜的对象”为概念研究,有的则专以“崇拜的明星”为概念研究,有的还以“偶像崇拜”做宗教研究,即如何小忠所说:“作为能指符号的所指并不一致,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本文研究的追星问题是以“崇拜明星”为概念的研究。
2.研究视野不够开阔。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能仅局限于偶像崇拜自身,这样难以多维度阐释偶像崇拜现象,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来研究,从而思考偶像崇拜教育的引导措施。
3.研究的范围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小学生追星问题的却是少之又少。高年级小学生刚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年级小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找出小学生追星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小学生追星的原因,针对追星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内容
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的渠道、追星的行为以及追星对他们自身的影响。还要对高年级小学生家长、老师等身边的人的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后,针对现状提出引导高年级小学生正确追星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大概年龄在10到13岁之间。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录音笔
3.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搜集各学科关于追星和偶像崇拜的文献,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以现实为基础,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收集到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以便于分析。
(3)访谈法:与学生、老师或者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和他们的态度。(4)统计法:把问卷的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据现实情况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小学生手中,在排除教师和家长干扰的情况下,做出真实的回答。随后我们将会对问卷进行回收。问卷回收后,我们会对每道题的答案做出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分析。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本次研究以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和提出其引导策略为重点。难点在于能否紧贴现实情况全面而具体的设计出问卷,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能否完全依据真实情况作答也是一个问题。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以往研究偶像崇拜的较多,而专门真对追星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研究追星问题也主要是针对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而本文主要将目光放到了处于青春期开始阶段的高年级小学生。
四、研究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等,查阅相关文件,对小学生追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所选的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小学生追星现状有大体的认识。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小学生追星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1-8.[2]郭婧.小学生偶像崇拜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1-10.
第二篇: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
灵山学校 张晶莹
[摘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对当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阅读方式失当;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数量不足;阅读品质也不高,并存在着名著叫好不叫座;快餐文化大量充斥其间等现象。故而选取高年级小学生为代表对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调查针对现存问题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设阅读的条件、指导阅读的方法、建立课外阅读档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几个策略,希望能对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品质;名著
怎样学好语文,这是许多学生为之困扰的一个问题,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即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又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直接从书中的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又可让学生进一步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培养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观。
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我在实习过程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在上课时突然发挥一下,如说说一些作品中的人物,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很简单的谚语、成语,往往说出一部分,叫学生续说,但大多数情况是令人尴尬的,台下是一片鸦雀无声。我的实习点是江北区最好的学校,学生素质一定程度上说比一般学校的学生素质要高。即便如此,情况还是这样令人尴尬。可想而知,现在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啊!
由此,我对江北实验小学的501与502班近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调查问卷见附件1)调查结果见下表:
一、阅读现状分析
对于阅读态度和阅读兴趣的调查结果是支持课外阅读的人为100%;喜欢阅读的人占81%;教师支持的占80%;家长支持的占45%;阅读目的无论从业务还是精神方面出发皆为正常。这大致上反映了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不喜欢课外阅读的4名学生恰恰就是语文成绩最差的,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喜欢课外阅读成正比。喜欢的学生,持认同感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说就比不喜欢的学生要先进一步,自然在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现在的高年级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阅读方式失当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指阅读书目的随意性;二是指阅读时间的随意性,有计划的仅 18人,只占19%,随意性的43人,占46%之多!课外书籍,浩似海洋,而人的生命有限,即使不干任何事也读不完,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当成长发育阶段,如果能有计划地读一批好书,肯定会使他们受益不尽;反之如果不加选择地随意读书,就如一日三餐,主食、零食不分,加上有一顿,没一顿,长此以往必然闹病,不利于健康。阅读方式的不当反映了阅读目的的模糊,这与缺乏阅读指导有关,必须引起重视。
(二)阅读习惯不良
阅读习惯不良,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从调查看,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34人(占37%)和20人(27%)两项相加竟达54人,占64%!而细细读的仅34人,占36%。大家知道,任何一部优质的著作,都是作者艰苦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读的过程应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惊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读水平的人而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细心地读书。
二是读过算数,不加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读后思考的仅17人,只占18%。
知识的吸收也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了,孔子也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必须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在大量的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养成。
(三)阅读数量不足
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一学期中读一到两本书,读10本的仅1人,占1%,读5~6人的占19%;读3~4本的占30%;读1~2本46%,这个最少的读书数目所占比例才是最多的。一学期200天平均每天才吸收多少知识?这么少的阅读量怎么能体现阅读效果呢,怎么谈得上提高阅读水平呢 ?
(四)阅读品质不高
现在的小学校园,不仅文化快餐充斥其间,而且名著更是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喜欢小说的学生有56人,占了60%。小说阅读是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有着其他各种读物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优势。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见表十二),这些喜欢小说的同学,绝大部分喜欢的是武侠、言情、玄幻之类的作品,他们仅凭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来选择,遵从自己的直观感受,从而使阅读的对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阅读的原因则是作为消遣,用于消磨时间,或是欣赏琼瑶的文笔和金庸武侠小说惊险离奇的情节。
从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尽管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历史、诗歌甚至是科普作品,认为它们太枯燥乏味,或是过于老化、过于偏激,科普读物过于深奥,缺乏形象性和通俗性,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久和深入,特别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生开始关注的面越来越广,所涉猎的点也越来越多,他们已把目光的触角伸到了社会、人生这部百科全书,有了多方面了解社会的要求。这一点倒是令人十分欣喜,也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此次调查,最注重的还是关于名著的阅读。显然,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占98%;其次,是《三国演义》,占81%,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分别是69%和30%。但其阅读的方式大多以电视剧为主,以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为例,阅读过原著的仅有5人,占4%,其他作品进行过原著阅读的更是凤毛麟角。除此之外,学生偶尔也有阅读过《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的,对现代作家作品的阅读,如鲁迅的、茅盾的,也略有一二。
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更让人失望。绝大部分同学的纪录是零,只有二三个同学间或阅读过《基度山伯爵》、《简·爱》和《堂吉诃德》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就总体而言,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也与阅读的实际需要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与他们喜欢的程度之间也有较大的距离。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阅读中外名著较多的同学,语文成绩一般都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也不错。他们也有一个较好的阅读习惯,往往做一些摘记。由此看来,如果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在课外立阅读上加以引导。
(五)阅读时间有限
在阅读时间安排的问题上,除了有同学见缝插针看名著的有关电视剧外,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放在假期中阅读,或在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才阅读一些,其余情况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为零。究其原因,多数认为是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尚且觉得时间紧迫,没有时间放到课外书上。至于课外阅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几乎全体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可以开拓知识面,增长见识,尤其对提高语文成绩效果明显。这说明了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只是现阶段认识和行为有些微的差异。但我认为,已经有了好的认识,只要稍加引导,相信会形成一种好的局面。我们期待着这种局面早日出现。
二、阅读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一)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可见,如果学生没有“我要读书”这种内在需要和渴望的话,读再多的书,也是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创设情景。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诉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书海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2、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采用了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其次每学期不定期地搞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断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些做法,可以激发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适当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拓展阅读时间
1、每天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先让两位学生以通过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等作为内容,上讲台进行口头交流,与其他学生对话.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了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籍。
2、安排专业课时。课外阅读课一般有五种类型: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物欣赏课、读物汇报课、读书笔记辅导课。教师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利用堂课向学生推荐读物,欣赏评析,进行阅读指导,供学生汇报读书成果。保证每周一课时,逐步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三)强调阅读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方法是人们为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而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行为方式与手段的总和。阅读主要是一种感知过程,所以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关于感知与思维的方法。
1、指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过渡
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例如学习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篇以后,可以布置学生找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和其他名篇名句去读、背;读了《爬山虎的脚》,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如读了《倔强的小红军》,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文章来读。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可找原文阅读,如要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指导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在学习《草原》之前,让学生查找描写草原风情、蒙古族风俗及作者老舍的文章去读。如教学《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把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三味书屋、百草园、当铺、药店等用图片、文字等组成一个小资料库,作为辅助学习材料,效果很好。
2、指导学生阅读有价值的书
居里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能力。选好书,首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如低中年级学生适宜读图文并茂的短文。其次,要有教育性,读物应对儿童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第三,要注意广泛性,体裁要广泛,小说,诗歌古诗寓言童话科普读物等,第四,要有趣味性,读物应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为了给学生选好读物,教师要博览群书,这样指导学生才能游刃有余。
3、指导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1)细读法,既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2)粗读法。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教材中节选了一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掩卷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3)快读法,即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4)选读法。要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来读,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4、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用在课外阅读中能够使学生“积蓄丰厚”。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精彩的段落,可以摘录在本上,自订报刊、杂志、可剪贴,随着年级的增高,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审视、评判,就可写读书笔记,总之,伴随着思考的读书,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可坚持让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摘录重要的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进行交流。有时还让学生给文字配上插图,更增加了兴趣。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5、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应引导学生把内化吸收的知识通过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去,做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写迁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被誉为智慧之源,课外阅读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且实践证明,开展课外阅读正是语文教学“开放搞活”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构建“大语文”教学的良好环境,积累和构建小学生的文化。作为教育者,应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正确的指导,探索一条科学性的思路。诚然,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绝非坦途一道,如何在千头万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需要我们戮力以同心,上下而求索,共同去研究。
第三篇: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不断普及,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了追星的道路。有些人可能不记得亲人的生辰,却对自己偶像的资料,喜好一清二楚。也有过一些追星族盲目不理智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例如疯狂粉丝杨丽娟痴迷刘德华而搞得倾家荡产,父亲投海自杀。这样的不理智的行为青少年尚不可避免,更何况是社会经验不足的小学生呢?所以小学生的偶像崇拜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研究问题及范围界定 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心理学认为小学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为学习掌握各种技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追星要适度。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主要是高年级的小学生。
高年级小学生,主要指5.6年级的小学生。
明星,百度百科上有多重解释,古书上指金星。旧时指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现指在某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
追星,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
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
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在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伴随人类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影响和制约人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古代人类把崇拜的神灵用泥塑、石刻等塑造出来,它们便以偶像的形式存在子现实生活中,这些偶像就散发出某种看不见的神奇力量,在没有科学帮助下,人类通过这种心理意识进一步安慰自己的心灵,对某种希冀、预卜吉凶的表达等,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将崇拜的对象转向生活中取得某些成就的人(如英雄、作家、明星等),更世俗化了,因此偶像崇拜的内涵也变化为:对现实生活中杰出人物的崇拜。岳晓东说,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幼稚多元化阶段、相对单一化阶段、绝对单一化阶段、探索多元化阶段和成熟多元化五个阶段。其结果是偶像崇拜逐渐由幼稚多元化走向成熟多元化,由激进走向理性,由迷恋西方价值观走向确立独立的价值观。
(三)研究意义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题的现状,正确引导小学生理智追星,进行合理的偶像崇拜。小学生出现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概念是研究的基本依据,没有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就不可能存在同一基点上的合理争论。因此,首先必须对偶像崇拜及其相关概念做梳理,才能探讨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并以此概念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①偶像《说文解字》中说:偶,桐人也。
偶是由桐木制作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这表明:用木头制作的人偶身上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古今中外对偶像一词的解释大致相当,偶像最早指的是为神灵塑造形象,并对这个形象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先是以动物居多的偶像形象,然后逐渐人与兽合一,最后以人形作为偶像形象是最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崇拜的神灵类偶像迁移到世俗生活,“偶像”的意义发生变化后包含越来越广的对象。八十年代初,一项持续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1982 年中学生最崇拜的人物是马克思、毛泽东和周恩来;1985 年和 1988 年,中学生的崇拜偶像变成福尔摩斯、爱因斯坦、超人、林肯、里根、007、武则天、刘晓庆、贝利等; 1991 年, 谭咏麟等香港歌星、席慕荣等台湾作家出现在了偶像名单里。
现今各学者对于“偶像”一词的表述不同,但界定较为相近。如何小忠认为“偶像是人格符号,它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认同、并受到极其尊敬、钦佩或极度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形象化。”
罗晓珍认为,“偶像,原指土木等雕塑成的神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现在多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公众所崇拜的对象。” 综合上述,偶像是指公众崇拜的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对象。在本文中,偶像既包括名人(英雄、学者、明星等被大众所熟知的群体)也包括非名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不被广泛知道的普通群体)。
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把偶像崇拜定义为:公众对某些领域内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产生尊敬、钦佩等情感,并模仿和学习其所喜好人物的行为和品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①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学到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交往技巧。马斯洛认为:偶像崇拜是人们为达到内心的平静,在不能满足需要时的一种替代。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角度来看,我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发展自我价值观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在学习、人际的压力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中,“偶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对偶像的崇拜中取得情感寄托。②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对偶像崇拜的研究较多,很多领域都有,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如下: 1)偶像崇拜的对象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关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一些分类,如根据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根据崇拜层次,香港学者刘晓东提出两种偶像崇拜模式:表层形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偶像崇拜是“:英模崇拜一领袖崇拜一三星崇拜一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特征。陈峰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现实性、离散性、理想化、阶段性、可导性等特点。闵丽认为,这一行为特点有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缺少秩序和统一性的异质共存及通俗化的力量消除了边界和分层等方面。郝玉章、风笑天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四个特点。苏春雪指出,这一行为具有认知特征、情感特征、行为特征及性格特征。综上述,有关偶像及偶像崇拜的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崇拜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即主要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科学家、文艺界名人及英雄模范身上。较以往单纯理论分析多的特点不同,现今对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实证分析,使理论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2)偶像崇拜的原因
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偶像的魅力。b.学生的心理原因。c.外界的影响。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社会各个层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自身的理想、课业压力过大以及一定从众心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偶像魅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体、网络等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今我国评价标准仍处于考试成绩的制度下,紧张、枯燥的学习压力再所难免,大部分中学生是用崇拜偶像作为一种释压方式,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然而,由于偶像崇拜原因的标准划分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中不同原因重要性不同;有些原因出现交叉、重复,有些丢失、缺少,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3)偶像崇拜的引导策略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综上述,要想让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长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而应适当地引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导青少年崇拜德艺双馨的影视歌明星和对社会有贡献且品德高尚的人;二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偶像的好坏,不盲目崇拜,使其由表层性崇拜向实质性崇拜转变;三是引导青少年将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转变成向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研究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相对比较零散。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少的实证研究又将重心放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上,对小学生的研究甚少。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侧重实证研究,在搜集第一手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并进行特点、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若干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及其引导其正确追星的策略。找出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状中存 在的问题,分析小学生偶像崇拜中问题的原因,为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偶像崇拜提供一些建议。
(二)研究内容
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的追星现状。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1.研究对象
高年级小学生,5.6年级 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
3.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
调查法,用请小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研究小学生的追星现状。文献研究法,查看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追星问题的文献。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研究重点是如何深入进小学生中了解其追星现状,得到真实有用的数据。难点是怎么深入进小学生当中得到真实数据进行分析。创新点是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这个群体。
四、研究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等,查阅相关文件,对小学生追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所选的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小学生追星现状有大体的认识。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小学生追星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范从从.高年级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夏锦云
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有效,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段的老师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提倡“写实”。《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小学生的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因此,我们提倡作文要“写实”,走出“假、大、空”的怪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
1、提倡生活作文,抒发真情实感。高年级提倡“生活作文”,“生活”即“写实”。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素材,叙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避免内容空洞和一味地模仿作文选,更不能以成人化的、政治化的、甚至文学化的高要求来指引学生。我们必须“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觉来观察、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体验,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
2、突破传统束缚,题材自由多样。小学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我们不能以前人的“框框”来约束学生的写作。我们所看到的例文,如课本、作文选,都是经过挑选的精美的文章,大多是表现生活中“美”的、“好”的一面,这就使许多学生对生活中的阴暗面不敢去写,许多不合常理的话不敢说,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作文变得虚伪,显得不真实。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违背道德的、甚至的错误想法,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表达出来,我们教师才可以合理地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生写作的题材应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多样、有创新。
3、摈弃华丽庸俗,追求朴实文风。学生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和交流,力求通俗、朴实,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就是好文章,当然用一些适当地修辞,增加文采也是必要的,这和堆砌词藻不是一回事。精确的用词、合理的修辞,应能增强文章的愉悦性,而不是使文章变得深奥难懂。对小学生而言,“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儿童的写作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我们不能用成人的习惯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儿童性格。
二、激发兴趣,有话可说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了;对学生来讲,最难怕的也是作文,有很多学生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首先要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调查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不关心——对作文认识不足,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于己无关;(2)怕麻烦——他们说:作文难、作文难,讲到作文心就烦;(3)没词写——没有留心生活,不注意积累素材,没东西写;(4)没法写——有些同学虽然有积累生活素材,但不懂得如何写,从何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谈不上写出好作文。即使叫学生硬着头皮写下去,也只不过是东拼西凑、草草了事而已。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试想一下,一桩很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要写好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
1、正确引导,树立责任心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
同时我们还要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教育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离不开写作知识),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树立起学习写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2、“通阻开源”,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
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惧情绪。
3、体验成功,树立信心,培养作文兴趣。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在写作上,应该说 “成功是成功之母”。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播诵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1)、引导学生阅读精美文章,领略作者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真实目的,要么描写自己对一处风景的观后心情,要么抒发自己对一个人的无比崇拜、敬佩之情,要么描写自己对一件事的认识与评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较为熟悉的人和事,做到按照自己的欣赏价值、敬佩程度、认识程度,写出自己心中真真实实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评所论,谈一家之言,表一家之风格,白一家之志向,从根本上避免空洞与虚幻,初步实现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实感受。
(2)、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作文或文章,注意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怕写作文的特性,教师尽量要在学生面前少谈或不谈作文的深奥与奇妙,尽可能的缩短中低水平同学与高水平同学作文写作的兴趣差距、信心差距,注意从学生心理上消除写作难的观念,在精神上鼓励全体同学的写作信心,在写法上着眼于培养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实力和写作兴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学生尽早掌握创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选拔少数优秀小作者的创作范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大家的观察模仿能力,从模仿中实现自我创造。小学生具有跟着别人学习一切的本能,只要是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让他们进行阅读,然后给予恰当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要领,他们就会消除对作文的神秘感,增加别人的作文与自己生活的贴近感,学习写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消除怕作文的不良感觉,从而产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技巧,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4)、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增强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评选出写作能力较好的一部分学生作文,进行一次较具规模的作文展览,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作文,给予奖励,让中低水平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努力做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培养写作兴趣的有机结合,只有培养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写作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持续日记,积累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为什么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一是还不会观察,二是较少参与实践,三是没有积累。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
1、回归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自由抒写,训练表达能力 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 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小学生的习作,应注重生活体验的积累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并不要求学生能写出多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写作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产生倾诉的欲望,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快乐。
3、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素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慧眼。
同时我们也要开启学生的慧眼。要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在用常规的、传统的眼光看待它的同时,要学会独辟蹊径,从不同寻常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老师要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其中所潜藏着的不同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学会提炼素材、发掘素材。使他们学会如何将看似简单的事情写成好的文章的能力。比如,有一位同学自习课上突然呕吐。面对秽物,不少同学闪着身子捂着鼻子,而班长却不声不响,动手帮着把呕吐物打扫干净。针对这件事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假如你有一天也有困难是希望人帮助,还是乐意人躲避?就此要求同学们写一篇日记,结果这天同学们的日记都写得有声有色感情充沛。
4、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日记转入作文的练习,同学们因此懂得了记日记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日记中的素材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这样作文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日记并不等于作文。日记重在记,记人物、记事件,记述清楚就行。而作文,重在 “意”,就是立意,不是堆砌材料,要把材料合理的加工、组织、安排,通过写文章让人明白一定的道理,受到一定的启迪。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写日记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受启发,再转变为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技巧,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最好实践,应该在教学中加以更好地总结和推广。
四、分层教学,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1、以学定教,目标分层——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道理每个教师都很明白。但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运用起来,恐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就难在这一个“都”字。让每个学生都摘到桃子,如果用整齐划一的目标去要求,恐怕是永远也难以企及的。而目标分层恰恰就解决了这一难点。
我们先仔细研究了作文教学总目标之后,结合每一册中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我又分别制定了每次习作的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A、B、C三组分别确定了基本符合本组学生水平的习作目标。这样分层制定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他们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使其能够“跳一跳,摘桃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习作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作文教学目标制定后,在整个习作指导过程中都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因为这是他们要摘的桃子,如果连摘哪个桃子都不清楚,那结果注定是失败的。
2、因材施教,指导分层——让我给你不同的帮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因此,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案,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实施指导分层,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写作教学,以促进差异学生写作水平多层次发展,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本途径。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习作”上,引导学生参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全过程。(1)选材分层指导。三组学生作文倾向能力不同,体现在他们对作文取材的把握能力上也是不要样的。一般来说,A组学生审题能力强,作文前不需要细致的辅导,讲得太多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思路。而B组和C组的学生则在选材上直接存在以下问题:思路不够开阔,选材不新颖;感觉没有什么内容好写;审题后选材离题等。那么对于这两组学生易通过集中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把握要求,先求切题,再求新颖。
(2)作文分层指导。对于A组学生,较好的做法是课前先让他们自主审题后完成作文初稿。教师初步批阅之后从中挑选一到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讲评,讲评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面向B组和C组,通过范文讲评指导本次习作的要求该怎样去落实,二是面向A组学生,指导在谋篇布局、文章立意、语言文字再还应怎样修改。通过这样的指导,再结合习作审题指导,B组学生的问题一般就解决了。对于C组学生,则还教师需在作文过程中加强巡视,个别辅导。
(3)修改分层指导。我们比较有效的做法是:A组,组内互批,互改和自改相结合。B组,请A组学生协助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C组,教师面批个别指导。通过这样的尝试,我感觉到只要在习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分层指导,就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提高。
3、以人为本,评价分层——成功再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人们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以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获得发展。作文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前提,通过分层指导已经使学生有了成功初体验。那么,实行评价分层,就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次成功的再体验,在进一步体会作文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作文的兴趣。分层评价要依据以下原则:
(1)科学性。学生的分层评价要科学合理,避免印象式、主观随意性。在分层施教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教师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评价中要实事求是,基础差的要看到他进步的地方,使之有继续努力的勇气;基础好的要指出他不足的地方,有继续改进的方向。
(2)灵活性。对各组学生的习作水平给予关注,根据他所在小组的习作目标来给予评价。对于在一定阶段内作文水平进步大的同学,要及时调整他的组别。不要小看这样的微调,对学生来说,这是对他努力的一种肯定,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鼓励性。批改、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写作的不同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层次的目标要求,就应给予肯定。在我班学生的作文本上,九十多分的作文是比较常见的,只要基本达到自己小组的要求就能拿到,有时候,我还经常以一百零八分、一百十分这样的高分来鼓励。每次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分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那些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伴随着一个“九十八”分的成绩,会是多大的兴奋与自豪!我相信,这将激励他下次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取更好的成绩。于是,一个以分层评价为依托的良性循环便建立起来了,她将激励着学生从乐写逐渐进步到善写。
五、活动搭台,作文“唱戏”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个途径搭建展示学生作文的舞台,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当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欣赏、肯定,这种正面激励将化作学生前进的内驱力,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好得多。那么,在班级中,怎样开展习作成果展示呢?以往的做法就是教师范读加上张贴优秀习作。应该说,这样的方法比较实用,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还不是最大,所以,同样是展示,同样是范文,形式多样而富有吸引力,这一点相当重要,教师要动脑筋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秀出作文的风采。
1、开展各类作文竞赛,像口头作文竞赛、征文比赛,现场作文竞赛等等,再分组各评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奖励。因为是分组竞赛,学生会觉得只要自己努力,获奖的希望很大,这就为他认真参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2、开展作文朗诵会。由学生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先分小组比赛,各推荐出优秀选手参加全班的比赛,使他们的作文能够得到充分地展示。而且,学生在准备自己的展示作文时,也是反复吟咏,反复动脑筋继续加以修改。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很有好处。
3、开辟佳作园地。在班级的走廊的橱窗中,在教室的墙上,开辟出佳作园地,把平时发现的优秀作文、优秀片段及时进行展示,以供大家学习,这样做快捷高效,这对学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4、出刊学生个人优秀作文集、优秀作文合集等。出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敢想也不会去想的问题。但是,当你告诉他们,一本优秀个人作文集就是一本书的时候,那些平时作文基础好的同学总会怦然心动,我班的周云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教师的鼓励下,在“出一本自己的书”这个目标的激励下,她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作文,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一学年之后,当她终于捧出一本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作文集时,成就感是别人所无法想象的,而她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使更多的同学也在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这样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现在,我班已有近十位同学正在修改、整理自己的作文,希望也能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了。
5、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增强自信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6、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使学生的作文得到了展示,也使学生在展示的同时收获了自信。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过程,更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作文不再成为一件苦差事,学生还会不喜欢作文吗?
我们在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上做出了初步的探索,但还不够完善。希望我们的研究对作文教学有一定的促进和提高。
第五篇: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酒店业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全球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变化中,网络逐渐占领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开展酒店营销,成为酒店竞争的新内容。本文介绍了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意义与现状,并对我国酒店业在开展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比了目前酒店的网络营销途径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对我国酒店业如何更好的开展网络营销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网络营销酒店业营销策略
一、酒店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意义与现状
(一)、为个性化服务设计作铺垫
根据调查显示,21世纪,酒店客人消费需求将更加追求个性化。网上酒店一方面让顾客事先就可以了解自己所订酒店的位置、价格与类型等;另一方面,酒店可以更好地从网上信息平台获取顾客的兴趣与偏好,针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自身能力重新整合酒店产品,全面提升顾客服务和酒店管理,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为酒店持续发展及品牌搭平台
酒店开展网络营销,就是对未来客源市场的战略考虑,是酒店进行市场竞争和建立酒店品牌意识的需要。通过网络,客人可以快速方便地得知酒店非常详尽的描述,不仅有酒店的基本信息描述,而且对酒店的交通、房型及价格、餐饮、服务设施都有专门的数据库描述。先进的数据库设计保证了客人可以按照各种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酒店,能使酒店建立诚信经营机制和更高的沟通平台,扩大知名度、开辟新的市场。
(三)、与全球酒店业网络化的距离
与全球酒店业相比,网络化是中国酒店业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中国有30%的单体酒店连网站和网页也没有,而没有加入预定网络的单体酒店占全国酒店总数的97%。以希尔顿酒店集团为例,它的网络服务点已经延伸到机场和火车站。中国的著名的网上酒店中介年订房量已达200万至300万间,但是它们毕竟是游离于酒店业之外,所以单体酒店的网络化市场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平台开展酒店营销已成为酒店竞争的新内容。网络化是中国酒店业与国外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国酒店网络营销观念滞后
1、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只停留在初步的认识阶段
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有一定的知晓,在305家受访企业中,对网络营销到底是什么,选择依次为:网上交易(43.1%),网络营销(30.3%),网上销售(17.8%)和网上订单(8.8%)。特别是有56.2%的企业认为网络营销的主要作用是给企业带来更多信息,而认为能给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只占3.3%。这说明多数企业虽然已知道网络营销,但对网络营销的本质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对网络营销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认识。
2、网络营销初现端倪,但涉及领域窄、占总业务比重小
调查显示,有 24.8%的企业已有某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网上订购原材料、零部件的占1l.5%,进行网上销售和到网上商场销售的分别占到70.4%和12.3%。网上销售取得的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比例80.5%的企业少于2%,仅有5.2%的企业的网上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的40%-60%。由此看来,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利用主要还是以宣传和销售产品为主,一小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向供货商下单并管理销售渠道。
(二)酒店信息化程度开展力度不够
酒店建立自己的网站,等于在互联网上为酒店打开了一个窗口。网站可以对酒店设施、服务及产品进行比较详尽的介绍,通过网上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接受在线预订。但酒店在网站建成之后,往往忽视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工作。有的网站营销目标不明确,属
于纯静态页面制作,主页一般都是几幅图片和千篇一律的文字介绍,而且网页更新频率小,无法实现实时更新。
三、目前酒店在三种网络营销途径的优劣势对比
(一)GDS预定(全球分销系统)
通过加入GDS全球分销系统进行网络营销,虽有客源保证但需支付高昂的系统架设费用,同时GDS的收取的预订代理费也比其他渠道的代理费高。
(二)网上酒店中介——网络订房系统
网络订房系统作为酒店一个预订平台,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从百度搜索“订房”,用0.0094秒搜索出822,000篇相关网页,首页显示的订房中心都表示能够提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商旅城市数千家会员酒店2-7折优惠预订,有的还承诺一小时确认,首页下还显示了其他网站的提示。由此可见:订房网络基本上是中介一统天下,其趋势必然会通过竞争向集中化发展。但对酒店而言它也存在以下缺点:
1、增加酒店成本:通过订房系统进行网络预订仍需酒店手工操作的辅助。
2、一些订房网站知名度不高,订单寥寥,因而它们无法取得足够的经济回报来改善服务功能。
3、知名度及营销效果较好的网站如携程旅游网对加入酒店条件较为苛刻且门槛较高,酒店无论从价格到客源都没有“话语权”,无法提高预订管理自主性。
(三)酒店独立网站
酒店建立自己的网站,等于在互联网上为酒店打开了一个窗口。相对于网络订房系统而言,酒店自己的网站可以对酒店设备设施、服务及产品进行比较详尽及个性化的介绍,同时通过网上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和意见建议,并接受在线预订。这一形式在最初成为不少酒店趋之若鹜的热点,那么实际效果如何呢?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酒店网站建立和运营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成本及后期维护推广费用高。通过市场上的专业信息网络公司进行整体策划,设置包括酒店首页、酒店概况、网上预订等十四个项目的模板,采用LINUX平台进行开发及动态信息发布,注册域名及租用虚拟主机,如果与当地几家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链接,首期就需投入较高费用,以后每年还需投入不菲的维护及广告,且访问率不会很理想。研究表明,在主要的搜索引擎上创建饭店网站的链接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没有人会知道饭店的存在。如果与国内外著名的综合站点如Google、新浪、雅虎等分别链接目录分类和建立搜索引擎登记,则面临高额费用,而如需将酒店名字排列在搜索结果前几页,费用还将成倍增加。
2、回报效果低,投资回收期长。
通过对多家酒店的调查,酒店网站的在线网络预订寥寥,而有时客人通过网上预订后,酒店未及时跟进或根本无人关注,经常发生客人到达后没有订单的尴尬状况,所以国内大部分客户均嫌此种方式太麻烦而弃之不用,仍采取网上浏览,网下预订。所以,大部分酒店网站只能作为酒店一个宣传窗口,作为酒店不滞后于“E时代”的标志之一。
(四)技术与安全性问题尚待改进
目前企业对网上交易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支付的安全问题,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担心。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缺乏满足网络营销所要求的交易费用支付和结算手段,银行的电子化水平不高,安全性差,银行之间相对封闭,尚未能承担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角色。如果通过电子银行或信用卡付款,一旦密码被人截获,消费者损失将会很大,这也是酒店网络营销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大难题。
四、对我国酒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建议
(一)优化酒店网站
酒店网站建设应该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采取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并据此对网站内容定期进行更新。在网络订房初见成效、有一定规模和效益之后,再对酒店网站进行后期维护及推广。
网站优化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网络浏览者转变为预订客人,同时提高酒店网站在主要搜索引擎上的搜索排名,以吸引更多的浏览量。
(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的最大好处在于将大众的喜好都暴露无遗,酒店可以进行针对性服务,使客人得到最满意的享受。这就要求酒店更全面地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细分,并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例如,对酒店客房软硬件进行尽可能改善,以满足不同个性客人的需要。
(三)重新评估间接网上渠道的作用,确立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
1、重新评估间接网上渠道的作用
酒店要重新评估和利用间接网上销售渠道,采取措施减少对网上折扣商的依赖,避免因过低的价格影响自身的品牌价值。酒店的网上折扣价格一旦成为网上公开价将对酒店通过其他营销途径公布的价格造成很大压力。因此,过多地利用网上营销中介不一定是好的战略选择。
2、确立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
全面的网上分销战略是将直接面向顾客的分销模式作为酒店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点。酒店管理者应注意针对潜在的网上旅游消费者,在所有的“接触点”对自己的酒店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有效控制本酒店品牌和价格完整性的同时,利用一些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网上渠道努力增加网上销售收入额。
(四)组建会员网络且增添新老会员论坛
1、客人离店后,酒店通过E-MAIL询问他对酒店客房的意见.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在酒店推出新的服务项目以及将对客房进行重新设计前,通过E-MAIL通知会员,并征求他的意见。这样,顾客就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从而对酒店产生良好的印象。
2、建立新老会员网络是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促进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培养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把顾客融入到整个营销过程中,让每一个会员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更容易收集关于顾客和潜在顾客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需要转化成真实的需求。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中国酒店业已经认识到这一新的交流工具的巨大潜力,以致各酒店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加入代理类网站,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赢利机会。但也应看到很多网站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有的打开速度太慢,有些功能虽然很好但打不开,所以还需管理层给以充分重视,积极建设自己的实体网站,使之更人性化。也应不断的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来吸引顾客,以求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赢利机会。参考文献
[1]李云鹏:我国旅游预订网站发展态势分析,商业时代,2006,(11)
[2]张立俭 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梁业章 陆 琳:酒店电子商务箍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24)
[4] 程艳红: 我国酒店网络营销分析,商场现代化,2006,(36)
[5] 刘砺:我国酒店网络营销发展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