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析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现状及应对策略
辽宁小学 朱珠
如今的小学生读书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应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应对没完没了的近乎于刁钻的考题,有的甚至连双休日也被逼往各种补习班。然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学习激情缺乏,学习方法缺失,学习效率不高。困扰小学生学习痛苦、低效的原因是学习力缺失。
一、何为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的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是学习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的逻辑顺序,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
二、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考试不当的“导”。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试无疑应该促进教学发展。然而有的考试命题随意,或难或偏,每每考试下来,学生云里雾里,考试结果必然不理想。目前许多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一次考试便是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一次伤害。不当考试和泛考试成了泯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罪魁祸首。考试科目的不均衡性,造成学生对统考科目的敬畏,对非统考科目的轻视,如此区别对待,使“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空头口号。由于各学科之间内在的相互关联,被学生忽视的科目必然阻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2、教师不当的“引”。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可并非所有教育者都领会了其中的精髓,教师引导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常见的不当引导有以下几种类型:
“母鸡型”——对学生呵护有加,展开的双翼成为学生的庇护伞。学生学习是安全的,一切困难都有老师顶着。书上做满笔记,记满答案,可是,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自己却不知所措。
“放牛型”——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做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迎合教师,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能力低下。
“放任型”——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也不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将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方法指引,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散漫,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家长不当的“管”。如今“2+1”式的家庭模式注定孩子幸福并痛苦着。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是衣食无忧,然而学习上的压力却是很大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每棵“独苗苗”都长成参天大树,都寄予孩子学业成绩过高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干预是学生学习力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自认为该管,而且自认为会管。班上前十名、考分九十多的家长和排名三
十、考分八十几的家长都在骂孩子不争气。于是孩子书包里教辅资料多了,双休日被占了,大小城市的培训班火了,学生苦了,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多了。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生的学习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力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1、加强提升学习力的研究。教学质量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和学生的学习力强弱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成立专题小组,拟定研究计划,构想管理策略,适时监控与反馈。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实施培养计划。
2、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满意的考试成绩。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引入竞争的机制,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哪个学生没有学好的愿望,可往往不知道怎么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精炼地说明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意义。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学生一生中大约只占20%,伴随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4、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由辅助学习到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确定辅助与放手对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辅助与放手的分寸。习惯方成自然,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5、拓宽学习领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总之,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教而教,在于令学生为学而乐、学有所获、学有所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势在必行。
第二篇: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改进策略
题 目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改进策略
汤红红
论文设计 任 务 书
一:题目: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改进策略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会计工作者在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必须将本职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之下,还必须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进度与要求:
2014年8月初:毕业设计动员会,交流论文写作想法,指导学生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2014年8月末:收集资料,围绕论文题目查阅相关书籍,明确论文思路、论点,拟定提纲。
2014年8月:论文撰稿,内容创新,用词恰当,语句通顺,逻辑严密。2014年9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然后按格式进行排版、装订。
2014年10月:老师进行论文评阅,填写评阅书及评阅成绩。
I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是目前企业会计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收益。同时会计人员的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受利益等各方面的影响,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接受着重大的考验。本文从分析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出发,有针对性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出路。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培养会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行为习惯,提高会计工作责任心,增强会计职业荣誉感,带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并把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自觉调节个人行为。诚信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剖析了我国会计行业职业道德失范现状、道德失范原因,最后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和建设途径。
关键词:职业道德;道德现状;改进措施
目录 引言.............................................................4 2 会计职业道德概述.................................................5 2.1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5 2.2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5 2.3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5 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6 3.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6 3.1.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浅薄..............................6 3.1.2 会计人员职业心术不正,追求私利....................6 3.1.3 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职业能力差..........................6 3.2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7 3.2.1 企业内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7 3.2.2 会计人员总体的道德素质偏低的影响.....................7 3.2.3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7 3.2.4 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弊端..............................8 4 加强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9 4.1 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9 4.2 优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自律能力9 4.3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9 4.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10 4.5 营造会计职业良好环境机制..................................11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实践中的规范行为越来越多,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越来越严重。“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它那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它成为了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真账假算,假账真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贪污公款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屡禁不止。这些不仅违背了市场的秩序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而且变成诚信社会建设的重大阻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2.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2.1会计职业道德概念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提现会计职业活动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单位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财经法规、会计制度所不能替代的。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恶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则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非强制性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体系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个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其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三,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2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职业,主要有两大特征:其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中许多内容都纳入了会计法律制度。1991年10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会计法》,将“会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作为一项法律规范;2000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规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的这种独特的强制性,是由会计工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其二,较多的关注社会公众利益。会计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会计职业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联系。会计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主,避免偏向经济主体利益,产生职业道德危机。
2.3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深刻的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职业道德有着其 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其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爱岗敬业、职业能力高的会计人员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提升自我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是总体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其二,有利于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等专业品质都是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遵循职业道德要求,自觉自省,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思想观念,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其三,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
风气。一些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他人大开方便之门,贪污、挪用公款等情况严重。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消除腐败,形成全社会的廉政之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
3.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
3.1.1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浅薄
在现实中,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和经济主体利益存在根本性冲突时,一些会计人员利益熏心,私欲膨胀,做出违法违纪的事情,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等会计资料。根据《中国证券报》中“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可信”的调查,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目前尚处于放纵阶段。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不顾职业道德的约束,肆意变更费用和成本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等等,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如,原甘洛县粮食局谢某在担任会计期间,由于单位负责人施加的压力,不堪重负,采取收支不入账、伪造会计资料等方式伙同原局长、副局长贪污公款百余万元。
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严重程度。
3.1.2 会计人员职业心术不正,追求私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决定着其会计行为。有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操作,谋取个人私利,监守自盗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在新形势下重塑会计职业道德的紧迫性。
如,贵州省贵阳市财政局许杰在担任会计兼出纳的10年中,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交通部财务司综合处雷勋平自1995年至1998年期间利用自己的职务向下属单位划拨国家基本建设限额款的权力,非法挪用交通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和科技经费共计8000万元,受贿31.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会计人员心术不正,思想观念不正确,很容易产生伪造会计资料等违法违规行为。
3.1.3 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职业能力差
一些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不熟,对待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 责,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制度,更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随便应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学历水平和知 识结构、业务水平均偏低,有时甚至披露出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严重。如,账户分类错误,数据计算与书写错误,记账时不按会计规范要求去做,账簿记载混乱,漏记了已完成的交易业务,做不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等。
3.2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2.1 企业内部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受聘、受雇于单位负责人,受单位领导 的管理和制约。单位负责人拥有单位的人事管理权力,使得会计人员必须唯命是从,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事。否则会受到排挤、打击报复,在工作中处于困境,造成工作难保的状态。从而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丧失。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主管领导或内部审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舞弊的空间。
3.2.2 会计人员总体的道德素质偏低的影响
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多出于主观 故意,主动而为,这反映出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分析原因,有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也与教育程度不够极有关系。由于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对于我国新的会计法规等难以正确理解和应用,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此外,部分会计人员虽然掌握一些会计核算基本知识,但是职业道德缺失,不认真执行制度,降低工作标准,造成核算工作的不规范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
3.2.3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这是会计职业道德危机产生的土壤。我国目前的监
督不到位,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的猖獗。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我国的会计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而且相关法律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处罚太轻,力度不够。会计人员在抵制违法行为需借助法律保护时,法律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保护,使得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3.2.4 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弊端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决定了学校的教育对智育 及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长时期忽视德育,只注重智育。在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大中专学历教育中,几乎没有开设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而在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但形式重于实质,实际上涉及职业道德培训的内容少之又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滞后是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这种客观上的轻视也最终导致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因此,只注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素质培养的会计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加强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4.1 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就是要建立科学合 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协调管理机制和广泛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科学分工、职责明确,形成 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作弊的可能。定期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引入实行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不相融职务分开设立,促使会计人员掌握多种业务技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形成内部检查和监督机制。如若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则会在客观上为不法分子留下舞弊的空间。强化内部控制,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4.2 优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自律能力
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是: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我国的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应进行职业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教育。大力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高品质和行为标准的有效途径。
其一,应在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通过课堂学习巩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理念在学生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是传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切实保证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过硬,在工作岗位上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
4.3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会计法》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 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我们应了解每个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
健全科学的处罚机制,组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专项检查,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奖优惩劣,倡导会计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能达到组织的目标,还能满足个人的需求。通过这种奖惩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受到褒奖的会计人员感到对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回报和社会肯定,从而促使其强化职业操守,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4.4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
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保证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遵守 情况。完善单位内外监督机制,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才能不断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心,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才能有效地防治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将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监控与对会计 行为的决策者进行监控相结合,以明确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公正客观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
4.5 营造会计职业良好环境机制
1.以《会计法》为准绳,深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发挥监督职能的会计往往不能长久,有的遭了“冷眼”,有的被“轮岗”,甚至辞退等打击报复。在种种压力下,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沆瀣一气,大肆做假帐,设小金库,滋生各种腐败。因此,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还需要深化。明确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企图钻会计政策空子、编造虚假信息达到非法目的的单位负责人敲响警钟。这对营造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2.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有:1.组织机构控制;2.职务分离控制;3.授权批准控制;4.人员素质控制;5.信息质量控制;6.财产安全控制;7.业务程序控制;8.目标控制;9.执行控制;10.凭证控制,也称手续控制;11.纪律控制;12.内部审计控制。它的功能有:1.及时发现、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防范财务造假,避免把潜在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2.能使凭证有效、记录完整、正确,稽核有力;3.能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或减少损失,防止和查处贪污盗窃等违法乱纪行为。
完善严密的内控制度使有不良动机的会计人员无漏洞可钻。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
3.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不仅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自我觉悟,而且要辅以监督措施。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都是各单位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管理部门。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此外,对检查中发现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予表彰和奖励,对其中的典型案例应予大力宣传;而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制度,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扶正松邪、惩恶扬善的良好氛围。
职业道德遵守虽然具有自觉的性质,但是也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在大范围内大力提倡遵守职业道德光荣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意识,树立崇尚诚信的社会风气,给会计人员履行职业守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优良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提高会计诚信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树立起诚信道德的新风尚,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维护职业道德尊严,促进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深入人心。有效地制约和防止企业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结论
当今社会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会计理论体系的 研究是我国会计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重大课题。要切实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首先要在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其次,要在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同时,开拓创新,建立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职业道德。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会计这个行业也是越来越多的受到世人的关注,据此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加强就显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毋秋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J].现代企业,2008(1)[2]孟凡利.会计职业道德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夏春江.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报
[4]常海.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和建设途径 [J].决策探索,2006 [5]龚艳林、杨毅.浅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完善问题 [J].会计之友,2012 [6]朱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自律机制构建研究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
[7]马学剑.对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2)
[8]陈汉文.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 [M].北京:科学经济出版社,2005(4)[9]胡志英.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冶金财会,2011(9)[10]徐荣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之我见 [J].职业技术,2005(10)
第三篇:浅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教082林天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力资源现状的研究及应对策略的分析,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现状中蕴含的问题,针对现实中国发展的需求,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是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方针,运用科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说这一问题的分析对研究我国人力资源问题有一些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作用;应对策略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14 亿人口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中国政府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不懈推进
①的重大事业。人力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对
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中国人力资源的实际,笔者谈谈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66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
就业人员产业布局日趋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有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 年的50.0 ∶22.5 ∶27.5 改变为38.1 ∶27.8 ∶34.1。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 亿人。1
收入、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条件逐步改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大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包括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一些大规模扶贫开发。
(二)中国人力资源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素质堪忧,4%-6%出生率为先天残疾儿童,健康、科学文化等素质待提高,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儿出生,先天残疾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且近年来呈升高态势;各种不健康人群心理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加,地方病患者达6000万人左右,智力残疾人达544万人,年患病人次数超过50亿。艾滋病等疾病有蔓延之势。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7.85年,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发的人数为545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47.6%。
中国人力资源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1、持续性增长。
2、总体文化程度依然较低。
3、素质实堪忧。
4、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
5、老龄化加速。
6、地区差距非常明显。
7、性别比失调。
8、生育面临反弹。这些问题将长期困扰中国,因此,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尤为重要。
二、应对策略
世界历史上几次成功的经济追赶案例深刻表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开发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因。赶超国往往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缩小同先进国家知识与技术的差距,从而实现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
中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期的战略筹划,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优先方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中国正在实施的措施有:
1.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为人人享有公正平等的发展权利,为科学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法制保障。国家通过立法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家积极规范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2.履行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责
加快职能转变,健全政府责任体系,努力为劳动者的体面劳动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完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荣誉和表彰奖励制度。
3.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步建立,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为改革取向,尊重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努力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人力资源从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
变。
4.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义务,不断拓宽渠道和领域,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格局。
(二)中国人口要向人口资源强国转变,转变的措施:
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理念:
1.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为什么我们要说,在这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一资源呢”?第一,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第二,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第四,专业化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优先发展教育和开发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中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期的战略筹划,坚持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优先发展方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位。
3.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大力发展教育,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提高广大人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文化凝聚的重要途径。
4.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责任,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兴县、兴市、兴省、兴国和富民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在所有事业发展中能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所有资源开发中能够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的时代是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时代,我们的事业是需要人才也造就人才的事业。我们要真正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善于用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才,坚持用崇高的精神来激励人才,努力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人才,注意用良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中华民族新盛世。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2.必须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
3.必须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
4.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
5.必须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法制,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造就伟业。我们相信,随着2010年6月6日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将更加广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经过全党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一个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展、人人都能作贡献的大好局面必将形成,我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结束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中
②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匮乏等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人才优先,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坚持管理创新,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
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
注释:
①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简称HR)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相近概念解释: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
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9中国人口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 新华通讯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辑出版社,2005.[3] 顾明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第四篇:浅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应对策略
曾西宁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不容乐观。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我们更应该想办法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健康向上的成长。
关键词: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主流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但随着国内形势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描述这样一则镜头:74岁的袁隆平亲自到稻田中查看秧苗,穿着水靴,深一脚浅一脚,几个趔趄,险些摔倒……讲到这里,班级里爆发出一阵哄笑,我问学生:“为什么要笑?很好笑吗?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学生的答案可说是众说纷纭,却又都是歪理 :“什么年纪大了就要待在家里享福,什么爱钱不要命,什么重视名利……”等等。不是全班,但至少有三分之一!本来,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们应持有的态度是尊重,敬仰!我们十几岁的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气愤之余不能不担心忧 1
虑!这,谁之错?仔细想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1.社会问题向学校延伸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进城打工人口增多,社会成分复杂。很多学校以盈利为目的且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成为社会的缩影!
2.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成长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电视、电影、网络、录像、音乐、报纸刊物等,大众传媒不断传送着浩浩渺渺充满着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现象,各种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使未成年的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判断力。
3.家庭问题日趋严重在未成年人的队伍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繁忙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日益减少,家庭内部亲情交流日益缺失,孩子们一些品行的变化父母也就不易察觉。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孤僻,缺乏同情心。同时,家庭教育也普遍缺乏正确导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从“德才兼备”向“学习成绩”偏移。
4.文化市场的审美错误,社会文化历来负有传播真善美鞭打假恶丑的责任。而今文化市场上出现了审美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誉庸俗贬高尚,二是誉感觉贬理智,三是誉调侃贬拼搏,四是誉奢侈贬勤俭。【1】
这些颠倒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欣赏中,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5.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严重失衡,在中小学教育中,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小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这种现象还从高考向中考延伸。初高中升学也以考试的分数定录取。在以考试分数计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商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教师们对这样的失衡并非心无疑虑,但又不能不服从于“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指挥棒。家长们对这样的失衡更是常有不安之心,但又不能无视子女的前途而另觅成才之途。
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成才---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续有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今天的未成年人,明天就是党和国家的保卫者、建设者、是振兴中华民族,使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是各条战线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所以,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民参与帮助教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
【2】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况且,从家庭教育的特点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往往都是统一的。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所以我认为和谐的家庭应具备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健康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有利于家庭成员平等的互动,有利于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求知欲。【3】
(2)、良好的家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提出“欲明德于天下者,失治于国;治其国, 失治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家长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严格律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最后还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桥梁,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说教的道德教育观念确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六个层次: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自我监管、自我辨析、自我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其具体做法可采用大队活动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将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当然,也需要开放的精神民主的作用,以及实在的生活体验支持。其次,全面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责任,学校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也需要加强学生道德,法制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如何做人,再则传授文化知识。
3、净化社会环境
现今的中国社会多姿多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电视、VCD、电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科技产品带给我们丰富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很多未成年人边看边模拟。他们可以整天整夜玩游戏,聊天或者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都照单全收。还有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校园周边环境都令人担忧:网吧,美容院,休闲中心,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再者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恭喜发财,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赚大钱成为家长和学生的共识。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无法正确的完美自己。
鉴于上述导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偏离的社会原因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坚决打击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还学生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2).加强社会法制教育。尽可能的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或者配备专职法制教员。运用实际案例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纪律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能及时有效的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多开展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活动。
(4).应多开设一些未成年人的电视频道和网站,给
孩子们一版明净的蓝天。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需要党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在党和人民的关注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未成年人一定会将康向上的成长。如果,我们日积月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一定能让每个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黄浩峰.邓云洲:《试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9期
[2]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胡玉顺:《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导读》 2005年1月
2011年6月1日发表于《教育科研》期刊上。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因此阅读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接着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前言
阅读能力是每位学生应当具有的重要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以讲替代阅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当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全程主导着课堂,使学生被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有的教师甚至“以讲替代阅读”,将阅读环节省略直接进入文本讲解分析的步骤,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机会和时间。这一现象与阅读教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如果学生并未亲身参与到阅读中,就无法得到真正的阅读锻炼与阅读能力的提高。1.2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
程序化教学,以练习替代阅读,课堂沉闷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完全根据“介绍作者——介绍文本创作的背景——字词解析——概括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段”等套路进行,没有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转变,教学过程完全程序化,课堂沉闷,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部分老师则以练习替代阅读,认为加强练习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体会不到阅读的快乐,无法抓住阅读的要领。1.3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落后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部分老师在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下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阅读教学仍以“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部分教师虽然应用到合作学习、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是存在形式化、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因此也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
[2]
[1]1.4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兴趣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学生偏科或者喜欢具有趣味性、简短的文章,对教材文本、名著的阅读兴趣不高;第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落后,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与兴趣不高;第三,受升学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对阅读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阅读可有可无,缺乏重视意识,有的老师和家长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不学无术”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学业;第四,课程繁多,学生课后时间多用在各科目的学习中,不能耐心进行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文本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空间。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体会文本大意,结合这一文章的写作背景,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环节,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时候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地思考。当学生分享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之后,老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文本阅读,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和对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领悟,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行踪、时间等方面去思考,体会作者从欣赏、回忆到感悟的过程。2.2改变程序化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程序化教学大多数是由老师主导的,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地思考,且程序化教学单调乏味,课堂沉闷,会影响课堂效率。老师要改变程序化教学,首先在设计教学时要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的目的,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堂的各项环节做出调整。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为例,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教学时,老师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的教学顺序,课堂开始便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给学生介绍有关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文中“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些句子,通过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写作背景就很容易理解。2.3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老师应该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采用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4]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并且无论应用任何教学方法,都要避免形式化、华而不实的现象。如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效地分组,设计有价值的讨论主题,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学生“分化”的现象。同时老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先进教学设备,比如当前教学中常用的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的效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语言(节选)》中的《白兔与月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文章较为简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意义,老师可以设计以“白兔在得到月亮的归属权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寓言。或者以“财富一定会让拥有者患得患失吗?”为主题让学生分为两方进行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学生明白拥有财富会患得患失的根本原因,从而树立积极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总之,老师要积极地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2.4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老师应该积极地引导,采取措施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老师可以在阅读环节与学生一起进行阅读,给学生树立榜样;②在阅读时可以变默读为朗读,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③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生提问学生打断学生的阅读。鼓励学生课后到学校阅览室阅读经典的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在阅览室的良好氛围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④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略读、品读、精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⑤选取时机推荐经典书籍,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完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春天》等课程时可以简要地介绍作者其他的著作,吸引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阅读。3.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研究改进的对策。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忽视主体地位、课堂沉闷、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缺乏语文阅读兴趣等问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单一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去阅读,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能力。【参考文献】
[1]曾宪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现状及改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15(02):14.[2]冯恩芝.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91.[3]刘旭.普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改进一一以某实验中学为例[J].学园,2015(14):97-98.[4]李艳红.浅议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老区建设,2014(2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