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标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通则
国家标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服务通则》
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随之不断建设和成熟,为交易主体(主要为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和其他投资者)提供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内容由原来的单一行政(管理)服务发展为现在的全方位服务,服务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发展为现在的主动服务。
许多地方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了有效服务。但是,各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的发展不平衡,服务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有的没有健全的交易规则、有的没有服务窗口、有的没有信息网站、有的没有交易系统,甚至有的没有自己固定的交易场所;人员配备不合理,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少,有相关专业学历的人少,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更少;此外,用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产权交易机构的服务能力。
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鼓励地方特别是县乡依托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等平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权流转交易 市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产权要素性质、流转范围和交易需要,制定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实行公开交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和监督管理。”
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部分省、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例如:2015年2月1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平台,推动以县(市、区)为重点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乡镇建立交易服务中心;省及省辖市建立提供政策和综合信息发布、数据统计、情况分析、交易行为监管的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立省、市、县、乡镇、村统一联网、五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发布交易信息、受理交易咨询和申请、组织交易、出具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协助办理产权变更登记和资金结算手续等基本服务,服务项目基本满足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需要。但由于全国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质量要求高低不一,没有严格统一的服务规范,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相关方进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满意度。
因此,有必要制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服务通则》,通过规范交 易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流程以及档案管理等环节的服务要求,促进服务主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流转交易双方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实现服务过程与结果的控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并归口,由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与维护》等11项国家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7〕84号)批准立项,计划编号:20171357-T-424。本标准起草单位为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三、编制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采用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参考GB/T 35559-2017《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流程规范》,遵循GB/T 28222-2011 《服务标准编写通则》的相关要求。
2、科学适用性原则
为确保该项标准适合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的服务要求,同时规范国家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该项标准的制定不仅吸收先进省份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同时,在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了本标准的内容,尽量确保标准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四、工作简况
(一)成立起草小组 2017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进度计划,并开展起草标准前期的准备工作。
工作组在江苏金湖召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通则标准研制工作的启动塈推进会,省委农工办、省综改办、省质监局、省信息中心、省质标院、南京市委农工办、徐州市委农工办、淮安市委农工办、扬州市委农工办、扬州市质监局、泰州市委农工办、泰州市质监局以及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沛县、睢宁县、如皋市、连云港赣榆区、金湖县、扬州江都区、泰州姜堰区农工办的相关人员对标准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思路给出了建议。
(二)编制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预研
2017年1月-2017年8月,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预研工作,收集了国家层面和各省有关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政策文件,并对其他省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工作现状进行了资料调研。重点对江苏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详细资料调研,并邀请了江苏省委农工办、扬州、沛县、江都产权交易机构多次召开研讨会,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标准化对象,分析标准化需求,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要素的确定提供实践支撑。
第二阶段:标准起草
2017年10月,工作组结合对扬州江都区、泰州姜堰区、沛县三家农村产权交易试点单位以及海安、金湖等地产权交易机构的调研,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服务基本要求、交易种 类、交易场所、交易方式、交易行为、交易监管以及争议处理,形成工作组讨论稿一稿。
2017年11月,工作组对标准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内部讨论,增加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两个术语和定义,删除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对服务人员和服务流程的要求。调整后的框架结构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范围、机构要求、人员要求、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要求以及服务质量评价,调整后的结构更符合服务通则标准的编写要求,形成工作组讨论稿二稿。
2017年12月,工作组在沛县召开了标准研制工作的研讨会。省委农工办、省质监局、省信息中心以及扬州江都区、泰州姜堰区、沛县、南京高淳区、如皋市、金湖县、泗洪县、睢宁县、连云港赣榆区农工办,江都、姜堰、沛县市场监管局和南京南大尚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了研讨。参会人员就标准技术内容的操作性进行了重点研讨,提出了标准必须结合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实际,考虑到地区差异,确保标准的操作性。
2018年1月-6月,工作通过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重庆市万州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全国范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进行资料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对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要求,以及他们目前的工作流程和各环节的操作要求,进一步验证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和操作性。2018年7月,工作组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了内部研讨,根据调研意见对服务流程进行了调整,修改完成征求意见稿。
五、主要技术内容及确定依据
本标准主要规定的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通用要求,适用于所有交易项目的原则要求,各具体项目的交易服务应以通则要求为指导,在通则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细化。
标准内容包括范围、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机构要求、人员要求、服务要求、档案管理以及服务评价与改进。
(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术语和定义的确定依据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以及调研中了解到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工作实践。
国办发〔2014〕71号文件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形式要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是独立的交易场所,也可以利用政务服务大厅等场所”; 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设立要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是政府主导、服务“三农”的非盈利性机构,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综合这些要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可以理解为: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双方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以及交易规则,保证产权交易过程顺利进行的交易场所,包括当前的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
因此,从服务标准编写要求这一角度,本标准将国办发〔2014〕71号文件中“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这一服务主体采用“农村产 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这一表述,内涵和国办文件保持一致,同时也符合服务标准的编写要求。
(二)基本要求主要是根据国家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政策指导并结合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的现状,从交易原则、主体地位、相关规划三方面提出了总体的要求。
(三)机构和人员的要求主要是借鉴了成都、武汉、广州、安徽等地产权交易机构目前的做法并结合了江苏江都、沛县、姜堰三个标准化试点单位目前的实践确定的。机构主要从场所、设施设备、标牌设置、人员配备、制定建立、信息发布等方面等提出一些通用的要求。人员主要从人员的着装、用语、业务能力和专业培训几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对于着装采用是推荐性条款,主要是基于目前农村产权交易工作主要在乡镇,各地情况不一,着装很难强求一致。
(四)服务流程及要求主要是结合对全国代表性产权交易机构的调研,将调研了解的各机构的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合产权流转交易所有项目的通用的服务流程。具体包括受理转让申请、信息发布、登记受让申请、组织交易、签订合同、价款结算、出具鉴证。
7.1.2转让申请材料清单的确定依据:通过调研了解全国的产权交易机构基本相同,本标准确定的材料清单是列举了各类交易项目都需提交的共性材料,仅是最低要求,具体可以根据交易项目增加。
7.1.4转让材料审查时间3个工作日的确定依据:调研了江苏、重庆、广州、宁夏等地主管部门,目前的审查时间多为3个工作日。7.2.1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确定依据:调研中了解到江苏公示时间为不少于5个日,辽宁为7不少于7个工作日,浙江诸暨市公告时间不少于7日,河南省濮阳县首次信息发布不少于20个工作日,基于调研的结果又听取了主管部门的意见,较为合理的时间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具体可以根据交易项目延长。
交易公告、成交确认书、交易合同、交易鉴证书的内容是参考了安徽、江苏、广州、武汉、四川等省的交易文书,梳理了共性的内容,确定了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
(五)档案管理一方面是参考了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规范》国家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将调研中了解的全国产权交易机构的实践进行提炼,确定了略有引领和提升的技术要求。对归档内容、材料齐整性、归档时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其中归档时间15个工作日是结合了不同交易项目,考虑了交易的阶段性,有的时候交易项目多,有的时候交易项目少,综合确定为15个工作日。
(六)服务质量评价主要是参考服务业标准化组织常规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并结合了全国交易机构目前的工作现状,从满意度测评、投诉处理、评价改进三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六、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协调性
标准中的技术内容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要求。
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及依据 无。
八、对标准贯彻的建议
本标准完成后,将作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基本要求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以指导全国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工作。
第二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本项标准来源于《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等31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通知》(国标委综合[2016]77号),计划编号为20161927-T-424。本项标准由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负责组织相关单位共同起草编制。
二、目的和意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的改革方向;201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紧紧围绕确地、确权,坚持赋能、放开,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创新,构建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和核心。”;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出台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该《意见》明确将土地经营权分离出来,对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了分类指导,强调指出:农村产权交易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且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201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由此可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目前,我国农村产权交易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地方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了有效服务。但是,各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其交易规则、交易流程、交易服务有待规范。当前我国尚没有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各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对服务要求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亟需统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因此,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国内标准的空白,规范该行业的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的规范、有序发展。
三、编制的原则和主要依据
(一)编制的原则
本标准的编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用性原则。本标准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基础服务标准,应确保其在不同交易市场、不同地区的广泛适用。
(2)全面性原则。标准应层次清晰、科学合理、要素齐全,覆盖农村土地经营权进场流转交易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3)规范性原则。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保证标准的内容编排、格式规范和统一。
(4)前瞻性原则。在兼顾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现实情况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要。
(二)标准编制的主要依据
1、结构和编写
标准的结构要素和编写格式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和规定。
2、政策法规
主要参照的政策法规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05]4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5号);
《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
3、标准
主要参照的标准如下:
DB32/T 2035-2012《产权交易服务规范》
DB34/T 1744.4-2012《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服务标准体系 第4部分:产权转让》 GB/T 24421.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 GB/T 24421.4-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实施及评价》; GB/T 15624-201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28222-2011《服务标准编写通则》; GB/T 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
4、其他规范性文件
主要参照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如下:
《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 《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交易规则(试行)》;
《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 《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指南(试行)》; 《杭州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农村产权交易规则(试行)》; 《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转出项目操作规程(试行)》。
四、编制过程
2015年9月,《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前期研究》项目任务下达,组织项目组对标准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并成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起草组,明确了任务要求,安排了工作进度;
2015年10月,标准起草组分工协作,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政策文件、标准和数据,开始起草标准草案。
2015年11月,标准起草组先后赴安徽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安徽省农交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委、淮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工作组讨论稿1稿。
2015年12月,在贵阳召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前期研究》项目研讨会,各参与课题组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工作组讨论稿2稿。
2015年12月,标准起草组赴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开展项目调研,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标准草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地研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工作组讨论稿3稿。
2016年1月,标准起草组先后到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中国林业交易所、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开展调研,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标准草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地研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工作组讨论稿4稿。
2016年1月25日,在福州召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前期研究》项目研讨会,各参与课题组对标准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工作组讨论稿5稿。
2016年2月25日,在海南召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标准前期研究》项目研讨会,各参与课题组对标准的全部内容进行了研讨,并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规范》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6年9月22日,在合肥市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召开了标准讨论会,对标准的具体指标、语言表达等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标准的层次更加清晰、语言更加精炼。
2017年3月28日,标准起草组赴芜湖市开展调研,并召开了调研会。来自芜湖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详细地研讨,同时结合芜湖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修改建议。
2017年11月14日,标准起草组赴长丰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调研县级农村产权交易的流程和要求。
2018年4月26日,标准起草组赴黄山市黄山区农委调研黄山区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相关工作。
2018年6月30日,标准起草根据前期调研、专家研讨,对标准的指标、具体条款表述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形成标准征求建议稿。
五、主要条款内容及说明
1、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服务要求、服务质量要求、服务监督与评价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产权交易机构提供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
2、主要条款说明(1)术语和定义
主要参照了GB/T 15624-201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
(2)基本要求
主要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交易规则(试行)》、《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指南(试行)》、《杭州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农村产权交易规则(试行)》、《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转出项目操作规程(试行)》以及各地出台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实际情况。
(3)服务要求
主要参照了GB/T 28222-2011《服务标准编写通则》、GB/T 15624-201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71号)、《安徽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交易规则(试行)》、《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规则(试行)》、《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指南(试行)》、《杭州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 农村产权交易规则(试行)》、《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转出项目操作规程(试行)》以及各地出台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实际情况。
(4)服务质量要求
主要参照了GB/T 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GB/T 24421.4-2009《服务 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实施及评价》等标准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1)服务场所的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环境整洁、卫生。(2)服务中使用普通话,用语文明规范,仪表大方,礼貌待人。(3)公开承诺办理时限,限时办结,实行首问负责制。(4)建立“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5)实现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信息公开。(6)创新交易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5)服务监督与评价
主要参照了GB/T 27922-2011《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GB/T 24421.4-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4部分:标准实施及评价》等标准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交易机构服务监督制度,定期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服务质量评议。(2)建立对交易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反馈和投诉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和网上投诉信箱,畅通监督渠道。
(3)开展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和服务满意度调查,定期公示考评结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标准属性的建议
本标准属于基础标准,建议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标准起草组 2016年5月30日
第三篇:无锡市惠山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无锡市惠山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增加产权流转收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是指集体资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及农民个人产权,以出租(租赁)、发包、转让等方式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本集体经济组织外的法人、公民,通过公开有序竞价,订立规范合同,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一种经济活动。
第三条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接受区、镇(街道)农经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统一进入镇(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交易,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不得违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依法自主经营管理的意愿,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章
交易范围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的参与交易的农村产权范围包括: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耕地、养殖水面等经营权,可以采取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交易,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商确定。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是指由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经营性资产使用权,可以采取出租(租赁)、入股、转让、作价出资或合作、联营等方式流转交易。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在经依法批准农用地转用或历史沿用、但未经征收的建设用地(不含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租(租赁)的方式流转交易。
(四)农业生产设施设备使用权。是指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和涉农企业等拥有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可以采取转让、出租、拍卖等方式流转交易。
(五)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是指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集体和涉农企业等拥有的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可以采取承包、出租、转让、抵押、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
(六)农业类知识产权。是指涉农专利、商标、版权、新品种、新技术等,可以采取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
(七)林权所有权、使用权。是指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可以采取出租、转让、入股、作价出资或合作等方式流转交易,流转期限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八)村级“四荒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采取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按照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关规定进行流转交易。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其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进行流转交易。
(九)其他。农村建设项目招标、涉农资金项目、产业项目招商等。
第六条
镇(街道)在审核村(社区)提交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立项申请表》的基础上,根据交易标的情况确定是否实行公开交易。达到以下标准的交易事项都应进入镇(街道)服务中心公开交易:
(一)单宗合同面积10亩及以上耕地、鱼塘、荒地、林地、滩涂、果园等农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或使用权的出租(发包);
(二)单宗合同厂房(含仓库)面积500平方米及以上,或商业店铺(含写字楼)面积20平方米及以上,或租赁单次合同年限在5年及以上的农村集体物业使用权的出租;
(三)单宗合同标的年收益5万元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权或使用权的出租(发包);
(四)单宗合同标的原值3万元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让;
(五)需要进入镇(街道)交易服务中心公开交易的其他资产。
第三章
交易机构
第七条
成立镇(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
(一)加强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的指导和监督,强化服务功能;
(二)提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需的场所和设施;
(三)提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
(四)接受意向人报名,审查意向人资质,管理交易保证金;
(五)组织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六)保存管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文件和活动记录等资料档案。第八条 区、镇(街道)、村(社区)分别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审核工作组(以下简称“审核工作组”),负责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的立项申请、交易审批和管理。区级审核工作组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区委农办、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发改、住建、国土、财政、农林、审计等相关部门及涉及产权交易的镇(街道)和村(社区)相关负责同志、2名以上普通群众代表组成;镇级审核工作组由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成员由镇(街道)农办、资产办、村建、国土、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及涉及产权交易的村(社区)相关负责同志、2名以上普通群众代表组成;村级审核工作组组长可由村(社区)主任、会计或股份合作社监事会主席担任,组员由村(社区)两委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相关成员组成,总人数不少于5名,其中普通群众代表不少于2人。
第九条
镇(街道)服务中心应按照“精简、高效、服务”的原则,配置场所、人员、经费,保障长期有效运作。运作经费列入镇级财政预算。交易过程中不得收取服务费用,其他环节产生的费用成本,可以约定由产权出租(发包/转让)方承担。
第四章
交易方式 第十条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采取现场举牌竞价、递交报价文件等方式进行,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政策文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各镇(街道)应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分类制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资产的租赁指导价格。农村集体资产出租(发包)的交易底价原则上不得低于同期同类资产出租(发包)指导价格,出现低于指导价格的特殊情况须提交镇(街道)审核工作组审批。
集体资产的转让,以具有合格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作为底价,也可根据集体经济组织实际,在高于评估价的前提下制定更合适的价格。转让价格低于评估价的,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提交镇级审核工作组审批。
第十二条
租赁合同根据承包地等不同品种结合各镇(街道)实际情况签订,特殊情况须经镇级审核工作组同意并报区级审核工作组审核批准后,按相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对已出租(发包)的产权,要在合同到期前三个月与对方商议续约事宜。原承租(包)人决定不再续租的,须至少于合同到期前一个月告知出租(发包)方。
第十四条
标的金额不大、面积较小的产权,或者作为其他资产配套附属设备设施的产权,有明确资产经营意向人的,经集体经济组织或村级审核工作组民主表决同意,并报镇(街道)审核工作组审核批准后,由镇(街道)服务中心组织快捷交易。本条规定情形中涉及农村集体资产转让的,须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镇(街道)农经部门批准同意。
第十五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要对辖区内承租(承包/受让)农村集体资产的法人或自然人的履约及诚信记录等情况进行审查,严格按农村集体资产设定的条件,提出农村集体资产承租(承包/受让)人的黑名单,经镇(街道)农经部门审查汇总后,统一进入镇(街道)服务中心并予以公布。对被列入黑名单的法人或自然人,不得接受其承租(承包/受让)农村产权的申请。
第五章
交易程序
第十六条
农村产权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公开交易:
(一)拟定方案
由集体经济组织根据交易标的具体情况编制交易方案,交易方案包括:交易标的的基本情况、交易形式、交易底价、交易对象条件、合同的相关条款等。
(二)村级预审
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原则,对集体资产出租(发包)的交易行为,由村级审核工作组进行预审并形成会议决议;对涉及集体资产转让的交易行为,必须提交村民(股东)代表大会讨论,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股东)代表同意并形成会议决议。
村级审核工作组或村民(股东)代表大会,对交易是否实行公开竞价、交易对象条件、交易底价等事项提出预审意见。
(三)立项申请 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向镇(街道)服务中心提交《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立项申请表》,镇级审核工作组根据申请数量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对项目进行立项审核。
集体经济组织应向交易服务中心递交如下资料:1.《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立项申请表》;2.《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公告》;3.《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会议决议》或《村民(股东)代表会议决议》;4.交易方案;5.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镇(街道)服务中心应当对集体经济组织所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涉及资产租赁的,要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立项申请表》按照《惠山区村(社区)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惠发〔2013〕27号)规定提交镇(街道)审批,交易服务中心自收到镇(街道)审批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对受理进入镇(街道)服务中心交易的,服务中心应当进行受理登记;对不受理进入镇(街道)服务中心交易的要提出理由,产权出租(发包/转让)方完善相关材料。
(四)发布信息
服务中心根据标的物情况和交易对象,发布交易信息。交易信息必须在镇(街道)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公告栏公布,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其他媒介向社会发布。交易信息从发布之日起至交易日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其中标的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产权转让,发布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且必须在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信息。在交易信息发布期限内,未经组织交易的交易服务机构同意,出租(发包/转让)方不得自行撤回交易。在信息发布期间,出租(发包/转让)方如需变更交易信息的,需在交易日3天前以书面形式向镇(街道)农经部门提出申请并重新发布。
(五)组织交易
1.由服务中心审查报名人资格,确定参加竞价的人员名单、到场人员、交易时间和地点等。经审查通过的申请人按规定交纳保证金。交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并按交易流程进行。
2.评审和监督人员,由审核工作组按规定抽调相应人员担任。3.服务中心应在交易日组织交易。如无人提出竞价或无有效报价的,通知其集体经济组织,可选择续期发布信息或重启上述交易程序;只有1家提出有效报价(不得低于底价)的,以其报价成交;有2家及以上提出有效报价的,按照价高者得的方式成交。在同等条件下,涉及农村产权出租(发包)的,原承租(包)方享有优先权;涉及农村产权转让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农村产权的转让,参与竞价的单位(个人)原则上不少于3家,少于3家的须阐明原因,报镇(街道)农经部门审批。
(六)成交确认
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交易双方应当在交易现场签订《成交确认书》。
(七)发布结果
交易结果在签订《成交确认书》后,于当日在镇(街道)服务中心公告栏、村(社区)公告栏等地方公示。
(八)签订合同
交易结果公示结束后,交易双方到组织交易的镇(街道)服务中心签订合同。成交额较大的可进行公证。若在《成交确认书》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竞得人没有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同的,视为放弃交易,交纳的交易保证金不予退回。
(九)资料归档
镇(街道)服务中心要及时将资产交易资料整理归档,每个交易项目对应建立一本交易档案。
第十七条 交易保证金额和交付方式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决定,涉及农村产权出租(发包)的,交易保证金不得少于5000元;涉及农村产权转让的,交易保证金不得少于交易底价的50%,且最低不少于10000元。对未成功竞得的竞价人所交纳的交易保证金,应在相关交易完成后的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全额无息返还该竞价人。
第十八条
交易合同签订后,竞得人交纳的交易保证金自动转为交易首付款,余款的支付方式,根据交易双方签订的合同履约。另外,产权转让所得应实行专项管理。
第六章
见证和监督
第十九条
区、镇(街道)两级审核工作组根据当天交易内容涉及的部门审核职责,由正副组长负责召集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参加评审。村级审核工作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在服务中心组织交易时组织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两名以上村民代表加入区或镇(街)审核工作组,负责本村(社)集体资产交易的见证和监督工作。
第二十条
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农村产权必须依照相关程序进入镇(街道)服务中心交易,严禁恶意将农村产权标的金额(或面积)分拆(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耕地、鱼塘、苗木地等农用地除外),规避进入服务中心交易。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有关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私下进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恶意隐瞒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信息的,视情节给予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行政处分;造成集体经济损失的,依法追讨经济赔偿;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因特殊情况影响,导致交易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经处理仍未能解决的,交易的组织方有权作出中止交易、终止交易或延期交易的决定,并应及时进行相关信息公告。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后发生产权交易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交易服务中心主管部门或者地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调解;经调解无法解决的,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惠山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自二○一六年一月起施行。
第四篇:00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2018.07.18
构建产权交易新体系 助推农村改革结新果
--**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经验材料
**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7月18日)
今年以来,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县农村改革步伐,**县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提,以保障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为核心,以规范流转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考察调研学经验、集思广益纳建议、立足实际建机制、统筹推进抓落实”为步骤,以“八个保障”为举措,全面部署、全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管理规范、阳光透明”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机制,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庆阳市创造可复制经验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立足实际考察调研,保障可鉴经验落地生根。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业务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分批次赴贵州省六盘水市,陕西省蓝田县、黄陵县,甘肃省张掖、庄浪、陇西等市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和系统培训;邀请省经管总站专家就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开展了集中统一培训指导;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党校、农广校组织举办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三变”改革专题培训班5场(次),培训干部群众2000余人;在试点村建立“三 变”改革“讲习所”7个,组建以乡村干部、驻村队员及致富带头人为骨干的政策宣讲队伍,通过会议宣讲、深入田间地头现身说法等方式,开展讲习活动10余场(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发布政策信息和工作动态80多条,更新户外广告牌30多面。对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知晓率,也让他人先进经验在**落地生根结出了改革新果。
配套出台政策文件,保障产权交易有法可依。集中制定出台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县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评估办法(试行)》、《**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办法(试行)》、《**县农业设施产权登记颁证管理办法(试行)》、《**县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13个;编制了《**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知识问答110问》、《**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汇编》、《**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用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关工作应用文件汇编资料》等资料4套;制作各类办事服务告知单6项,业务流程图8个,各流转交易事项的受理、申请、登记、鉴证、委托、资料清单、批复等制式文本文件9项56个,大厅业务窗口受理簿册11种;印制制式《**县农业设施产权证书》、《**县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等2类700本,为全县农村产权交易公平、公正、规范、合法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成立监督管理机构,保障交易流程合法阳光。为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快速高效的建设到位,县上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等工作;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主任的**县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加强了对产权交易行为、市场交易秩序、中介机构服务行为等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协调指导,确保了农村产权交易的顺利开展和阳光运行。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全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构建交易运营平台,保障交易网络健全完善。为全面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和完善服务功能,在县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了“**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了交易大厅、交易洽谈室、交易招标室,在大厅开设了综合受理、权证办理、信息发布、交易鉴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等6个业务窗口,确定1名科级干部、11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产权交易工作,这也是庆阳市首家搭建的可提供专业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性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督促指导19个乡镇、215个村组建了相应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500多名,初步建成了 “县有中心、乡镇有所、各村有站”,机制完备、职责明确、力量到位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开发了“**县农村产权交易系统平台”,现已上线运行,待与“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后,可全面实现“一窗受理”和“最多只跑一次”的服务目标及县、乡产权流转交易网络化管理,为服务对象提供便利、快捷、优质服务。目前,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农业设施确权登记颁证等业务正在有序开展。
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保障日常管理规范到位。制定印发了《**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工作路线、时间、产权交易主体和品种;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 场建设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职责、文明服务规范、工作人员纪律规范、六项窗口制度、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所职责和村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职责等管理制度6大类100条(项),为进行顺畅有序的产权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
强化基层组织引领,保障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我们按照“支部指引、党员带领、产权流转、共建共享”的思路,依托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紧盯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核心要求和源头要素,靶向发力,通过在基层组织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宣讲活动,对乡村一线干部、致富能人和发展产业能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找准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探索建立了闲置资源盘活的有效机制。同时,继续依据“三变”改革工作思路,把握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深入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稳步推进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消除工作,按村制定规划、确定目标、落实项目,整合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要素,激发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广大群众了解参与践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热情和信心,活化了农村产权交易的“源头之水”。
厘清农村产权归属,保障交易基础稳步夯实。明晰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是产权流转交易的基础,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近年来,**县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实测丈量、张榜公示、农民确认、登记备案、依法颁证等工作,明晰了农户、集体经济组织或法人的各类农村产权权属,为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夯实了基础,也为解决因 农村集体土地等产权权属不清、不规范流转交易、集体资产流失、交易双方矛盾纠纷突出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我们通过积极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交易模式,培育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矛盾纠纷多等问题,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和《**县2017-2018年农村土地流转指导价意见》等文件,通过探索建立经营主体准入、监管、考评、扶持、退出机制和风险保证金制度,赋予经营主体取得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抵押融资权能,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交易鉴证等,为土地规范化流转交易提供了政策引导,提升了经营主体的信心。目前,全县累计农村流转土地37.26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168.97的22.1%;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328家(合作社1232家、家庭农场73家、农业龙头企业23家),发展成员2.3万人,培养经纪人0.16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6万户,进一步活跃了市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摘要:新时期如何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破解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重要路径与方式。本文着重从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内容,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期对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所理论借鉴。
关键词:创新 交易制度 产权流转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的农村生产要素产权流转交易,是我国农业在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口的转移,以承包耕地经营权为代表的农村生产要素有了流转和集中的可能;另
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这种社会化生产也进步要求农村生产要素能够实现流转交易。目前,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主要流转交易内容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有近4440万户发生了流转出承包耕地的行为。以各种形式流转的承包耕地,已经相当于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23%。全国农村签订耕地流转的合同份数约31.07万份,占流出承包耕地经营权家庭数量的70%;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51.7%。创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制度,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内容,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需要从整体上架构,组织农村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的评估交易,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的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扩展市场容量,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部门分割的现状。一是要拓展农村产权交易品种,除各地已普遍开展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交易品种外,可以考虑增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交易品种,使交易品种更多、交易范围更广。二是要归并农村产权交易产品,将分属国土、房产、水务、农业、林业、知识产权等部门的产品进行整合,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既避免各自为战、重复投资建设,也方便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业主咨询和交易。三是要加强市场引导,吸引更多交易主体。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对获得财政、信贷重点支持的项目开展交易业务和配套服务,试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引导农民和投资者进场交易,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农村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二、构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
保障农村产权高效顺畅流转,为农村资源要素的发现和兑现搭建坚实的桥梁,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培育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是要提供完善的中介服务,开展农村产权资产评估、询价、经纪代理、纠纷仲裁等业务。二是要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开展金融创新,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村产权融资服务。农村生产要素通过确权、评估后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农民获得资金,这样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深刻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拉动内需,缓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瓶颈制约。这种融资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三是要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征集农村产权转让、受让信息,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信息库。四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针对投资主体、产权受让主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组织推介、对接、培训、咨询活动。五是要开发特色产业项目,根据收集的特色信息,围绕现代农业规划和各地产业特点及农业设施、交通、运输变化趋势,发掘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项目。通过培育和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逐步改变观念,将农村的全部生产要素资源转变为资产,并在全面普查、全面分配、全面确权、全面登记、全面颁证的基础上,将这些资产逐步实现资本化,进而培育和发展壮大农村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从而在此基础上彻底改变农村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状况。
三、坚守“三农”政策红线,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法律规范体系
今年的中央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必须不触及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改变土地集体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此,要进步总结全国近年来农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农村生产要素流转的实践与经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适时出台全国性的指导政策,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体系,使农村资源全要素产权的流转更加规范化。一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活动的运营,实施统监督管理、统交易规则、统信息发布、统交易鉴证、统收费标准、统平台建设。二是要公开披露农村产权交易活动全过程信息,阳光运营,接受交易主体、相关部门、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监督。三是要严把“农用地”、“耕地”、“基本粮田”和“流转不改变用途”等重要关口,对于定要改变用途的流转土地,严格审批程序,采用“指标置换”、“耕地补造”的办法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四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出台《农村产权登记托管管理办法》、《农村土地经营权评估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农村产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法律政策培训,有条件的管理部门和交易机构聘诘律师及咨询机构作为法律顾问,以保证农村产权交易活动全部全程依法进行。四是严守法律底线,对于某些需要突破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交易活动,不直接与现行法律冲突,而是采取变通的方式,使之与现行法律衔接。
诚然,公平问题是公共政策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但也不能完全被所谓的“公平”束缚住手脚,从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来说,公共政策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理应把利益分配倾向于那些与政府偏好保持致的人,倾向于那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人,倾向于那些能与社会绝大多数人利益致的人。果如是,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制度生成功能
尽管有时候制度与政策在理论上很难截然分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对象明确、内容特定、实效性强的公共政策还是有很直观的感受的,一般不会混同于先于政策存在的制度。当然,公共政策系统本身也是在既有制度的框架内运行的。制度经济学对制度与政策的互动关系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公共政策......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中展开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变制度的方式来实施。制度变革既可以通过明确的直接方式来实现,也可以表现为政策行动的负效应。”由此可见,公共政策与制度是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从公共政策对制度的作用而言,公共政策具有制度生成功能,具体表现为公共政策的制度创制功能、制度变迁(创新)功能和制度废止功能。这点,学者杨伟民说得更直接,她指出:“政策是建立和改变制度的工具、方式,决策者可以通过政策直接改变既有的制度,也可以通过政策影响既有的制度使之发生变化,或者通过制定新的政策创建新的制度。
(1)制度创制
公共政策的制度创制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对制度确立、制度形式和制度的健全完善所起的作用。正像我国台湾学者伍启元所说:”许多政策可能变成持久的制度。凡是项政策变成法律、法规、条例等,它便成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这是符合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许多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是以先前的政策为基础的,在政策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或社会制度等。例如,新中国的土地制度就是在建国前后实施的土地改革政策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制度主义学派从制度起源的角度将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两种。内在制度(也叫非正式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而来的“,它”体现着过去曾最有益于人类的各种解决办法“,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等。外在制度(也叫正式制度)”是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它们”由一批代理人设计和确立“,如司法制度、选举制度、警察制度等。这里所谓”一批代理人“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政策制定者,由这些政策制定者”设计和确立“制度开始往往都是以公共政策的形式颁布实施的,经过实践检验成熟之后才会固定为制度。
(2)制度变迁(创新)
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制度的规范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当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者说在社会转型期,制度又可能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障碍。这时,制度变迁或日制度创新就摆在了当政者或政策制定者目前。然而,众所周知,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制度变迁,尤其是制度创新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外在规则有时相当僵化,即使是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制度变迁(创新)一般要有外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在力量是什么?其中主要的一种力量同时也就是制度设计者本身。柯武刚、史漫飞指出:”外在制度由拥有政治权力的领导机构根据宪法设计出来,并由它们自上而下地强制推行。因此,变革外在制度需要政治行动。外在规则的变革取决于集体性决策。“显然,所谓”集体性决策“就是公共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具有制度变迁(创新)的功能。复旦大学教授张国庆也指出:”公共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制度安排来影响制度创新,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对原有制度做出调整和修正,来对旧制度安排指出调整,或者通过制定新政策,做出新的制度安排,或者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成为种制度,实现制度创新。“'
(3)制度废止
事实上,在社会转轨时期,特别是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许多制度往往都会被推翻,或被弃之不用,或被另起炉灶,或被改头换面,新中国成立时对民国时期的许多制度即是如此。当然,与制度变迁(创新)样,制度废止也不会自动实现,一般也要通过执政当局、制度设计者或政策制定者通过定的形式宣布废除、终止或取消,这其中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颁布实施新的公共政策将旧制度废除、终止或取消。当然,即使是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当执政者、政府认为某项制度已经不合时宜,或者已经过时的时候,也会通过新的公共政策的推行而将其废止。
三、文化传承功能
公共政策尽管在形式上表现不一,在内容上不而足,但不论什么形式和不论什么内容的公共政策,都必然包含或隐含着某种文化基因,正因为公共政策中有这种有时候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文化基因的存在,才使得公共政策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才使得实际上相互分离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基本保持对公共政策的大致相同的理解。这些显然是共同文化纽带在起作用。反过来,文化差异导致的政策差异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公共政策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公共政策的文化传承功能总的来说在很多时候是隐性的和不宜察觉的,但具体到某项公共政策,则会通过其价值导向、观念更新和精神弘扬等功能表现出来。
(1)价值导向
有人认为,”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但是,价值是个多元的概念,一个公共政策不可能同时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价值需求,因此,在公共政策中,政府的价值偏好往往会成为政策主导的内容和手段,或者说,公共政策反映的是政府的偏好,能集中体现政府的价值取向。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公共政策不仅要把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而且要把他们集中到实现政府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上去。因此,公共政策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例如,利息税政策意在鼓励投资与消费,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意在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醉驾入刑“政策意在增进安全、秩序与文明......等等。
在论及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功能时,还必须注意点,即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冲突问题。按照美国学者德博拉斯通的观点,公共政策本身就是充满悖论的,比如在讨论自由价值时,斯通就指出:”政策问题于是就成了在保护个人自由和防止伤害他人之间的一种选择。"有时候,一些价值都显得那么重要,如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民主与科学、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等,这时候,公共政策的价值导向就显得特别重要。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尽可能取得这些具有一定冲突的价值之间的平衡,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觉悟和责任,更重要的恐怕是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