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

时间:2019-05-13 20: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

第一篇: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财政方面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引例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农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改善农民基本生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改革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在已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国家(如德国),从事独立经营的农民与具有雇佣关系的工人和职员一样,能够享受到所有社会保险的保护。而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不仅建立得比较晚,而且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对于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农民应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在我国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极为必要,尤其是我国政府应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作出更多努力。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农村社会保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离农村和农民的需要仍有很大差距,许多制度尚未成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十分突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严重失衡)

1999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1万亿元;2005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200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6.1万亿元。2009年我国的财政收入突破6.5万亿元,与2008年相比将增收0.4万亿。我国的财政收入成倍提高。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央财政决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21.78亿元,全国财政支出49781.35亿元。国家财政按功能性质分类的支出:教育支出1076.3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999.6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2.3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64.3亿元;环境保护支出782.11亿元。也就是说,只有约五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直接用到老百姓身上,而从社会保障支出费用来看: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城镇居民455元,农民15元),两者差距悬殊。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到91%,而农村只有2%。,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近年来,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推广实施,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与农民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农村社会保障乏力、形式相对单一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农民还无法享受到其他社会保障。且长期在农村实行的“五保户制度”等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国约有2亿多农民工,但他们却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成为城市化的牺牲品。可以说,他们没有任何保障可言,他们干的是最险、最苦、最累的活,而人身权利、经济权利、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游离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农民工,成了城市中最脆弱的群体,这与他们为城市所做出的贡献极不相称。而另据报道,我国党政机关每年公款吃喝要花掉2000亿,公车支出要花掉3000亿,公费出国考察还要花掉2000亿。2007年各国的行政费(即公务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名中,中国以27.6%的惊人比重位居榜首,远远高于其他国家6%的平均值。

以上可以看出在政府成倍增长的财政收入中我国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福利。也由此可进一步推理出现阶段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财政投入偏低和城乡分配的不平衡。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而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在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构建中承担的责任却相去甚远。在国家的立法推动和资金支持下,现阶段城镇已经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农村,在生活着9亿农民的农村,国家却以财力有限、农民有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等为借口,除了提供一些最低水平的具有应急性质的社会救助外,将广大农民拒之于现代社会保障的门槛之外,这充分显现了社会公平机制的扭曲。由于政府责任的缺失,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的差距不断扩大,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仅仅能够解决农村保障对象的生存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和发展问题。资金来源不尽合理,国家和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过小,财政投入部分集中用于了城镇职工,农村集体经济又无力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农民参保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影响了农民参保积极性。其次,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还没有在意识上树立社会保障是他们作为公民所理应享有的权利的概念,从而导致参保意识和比例较低。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缺乏法律保障,基金难以保值增值。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国家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给农村社保工作的建设和推进带来一定困难和障碍

一是相关部门体制呈现出高度分散、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统筹办法不

一、信息无法共享等弊端。在推进农村社保建设工作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效应,职责越位与缺位并存;

二是管理执行性责任全部由基层承担,由于地区性财力差异,导致有的地方工作经费、工作设施得不到有力保证,资金监管不力,使用不当,乃至于截留、挪用、挤占等违纪违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一支从研究到操作的专业化队伍,工作安排不科学,开展较困难。

更具调查结果显示,对政府推行社保制度建设管理力度持满意态度的仅占10%,有30%的认为一般,而大多数家庭(60%)认为政府管理水平亟待改进。这说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城市社会保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医疗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加了农村保障,从而形成了城乡分割、政事不分、多头管理的格局。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有的借给了企业周转,有的用来投资、炒股,更为严重者利用职权进行贪污,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呈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如优抚安置和社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养老保险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管理,形成了“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虽然不多,但具体制定政策、掌握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机构却不少。由于这些部门所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工作中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有的项目谁都争着管,从中受益;有的项目又谁都不愿意管,相互扯皮。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低下,还集中体现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但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致使基金的使用及保值增值等面临诸多风险。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农民缴来的“养命钱”,从而造成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的正常运转,并在农民心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亟待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监督。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缺乏,筹资渠道不合理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二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筹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城市大众型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自愿投身于这种公益事业的就更少了。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

首先是在资金投入上,城市与农村很不平衡。城镇养老保险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而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其次是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宏观指导不力。虽然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都是针对城镇职工的,关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于经济落后地区要不要建立以及怎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近期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农村也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最低标准的公共设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应该会比现在低的多。第三是政府组织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并且体系不健全。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2、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就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及利益驱动,在一些地方从开办养老保险以来,保险公司从没有停止与民政部门的竞争,与教育部门联合对乡村民办教师进行保险,这势必造成农村养老保险的分割局面。

3、收缴保障基金的难度较大

以养老社会保险为例,在目前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金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因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用农民工的直接原因是基于比较人工成本因素的考虑。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工在没有任何福利的条件下,工资可以更低,只要其获得的收入高于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民工都愿意接受工作,而且由于庞大的流动大军的压力,农民工比城市职工更能吃苦耐劳,也更容易管理。而录用一名城市职工,用人单位不仅要支付高于农民工很多的工资,而且还要支付各种福利费用,养老保险费便是其中必须缴纳的费用之一,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录用一名城市职工的费用不如多招用几名农民工。因此,用人单位不愿为农民缴纳社会养老金,一旦强制推行,势必会降低农民工低人工成本的优势,导致用人单位大量减少农民工的需求数量。对于农民工个人来说,在社会养老保险金与工资收入两者之间权衡,则会理性地选择舍弃养老保险金而保住现有的工作岗位,与用人单位私下达成妥协,不要求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同时处于低收入且不稳定的现实和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即使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农民工个人也没有动力缴纳个人账户养老金。因此,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势必会陷入两难境地。

四、建议、意见、对策

1、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地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完善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在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时,应根据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及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制定制度化的标准。

其次,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并实现和经济增长的同步、同比提高。使之明确、规范、制度化,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合作医疗方案,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

第三,率先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就业。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金融危机使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给他们的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与这一群体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发生了分化,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保制度,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对完全市民化或城市归属意愿强烈或有正规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对回流性强的农民工,要保障其在城市的基本生存,要以较低标准和流动账户来实现回乡后的保险转换。对一般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可设计“便携式”个人账户,降低参保门槛,建立社会统筹部分随个人账户转移的制度,提高参保积极性。这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农民工城乡之间的自由流转,促进农民工就业[4]。

2、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强化监督

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投保的热情不高,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上下工夫。首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管是指各有关方面对社会保障经办部门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进行评审、鉴定,以达到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确保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效益。再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提高职工素质和外部引进专业人才的途径,努力塑造和培养一支适应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管理需要的专业队伍。

3、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性 政府在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首要和基本的目标是进行收入再分配,追求社会公平,以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差距[5]。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不平等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有可能是一系列不平等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特别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政策,才能防止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同时政府应当利用其强制权明确社会保障的权利义务关系,矫正市场失灵,并将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我国国家与社会并没有完全分立,农村社会保障应当与城市社会保障一样是由具有普遍性的国家而非由特殊性的农村社会来承担的。尽管国家有时只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但是,在普遍认可国家是民主的国家、代表的是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基本前提下,就无法放弃国家对维护社会保障的第一主体责任。

4、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机制。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能否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经济基础。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从国家的角度,必须体现政府的财政责任,因为国家是农村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鉴于国家财力有限,国家承担的这部分资金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彩票、征收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遗产税、证券交易税以及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收益,包括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部分所得中解决[6]。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各省(市)可自行决定地方各级政府对现行个人账户提供配套资金的比例和数额。从农村集体经济的角度,集体也应承担一部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集体承担的部分主要来自乡(镇)村办各种企业的利润及集体经济的积累等。对于经济发达地区,集体补助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又少的地区,集体补助还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克服困难,多方筹资,尽力扶持。最后,针对农户缴费难的问题,可以采取“实物换保障”的办法,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 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必须加快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社会保障基本法,从而使社会保障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极其缓慢。那些作为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法律依据的行政规章之间缺少必要协调,不能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导致实践中有许多问题无法可依。当前应尽快就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范围、保障对象、保障待遇和标准、参保者享受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法律,使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也是推进农村社会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7]。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法律监督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缺乏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运营的监督,导致保障基金的管理混乱,违规投资和违规使用基金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程度,根据各农村地区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政策,有区别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同时积极加强政府,集体和农户的合作,扩大社保覆盖面。

(二)多头并举,积极开辟社保筹资新渠道 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能否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经济基础。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必须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原则。但同时,有关部门也可通过开征新的税种、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福利彩票等渠道,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开辟新的社保筹资渠道,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金紧缺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保建设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农村社保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首先,高效、畅通的体制是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更加合理地实现政府、部门、家庭、个人职责切分,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建立统一管理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其次,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涉及面大、政策性强、任务艰巨,采取内部提高职工素质与对外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脆弱的环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立法、完善法律制度,对如管理体制、资金筹集和使用、保障项目的标准和待遇以及保障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加强农村社保的法律建设,强化农村社保的法制性无疑是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1、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由于长期得不到法律的有效支持, 影响了政策落实的效果和执法监督力度。近年来,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呼声很高, 但大多数人出发点仍放在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上。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保障对象不明确,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障标准不一致,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缺少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体系根本算不上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外的经验看, 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都是在“工业化”经过一段相当时间以后, 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开始启动的。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行到中期阶段, 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 已具备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时机和条件。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与现状看,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主要应该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要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 如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商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和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险法等;二是要抓好地方性法规的建设, 鼓励与提倡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保障办法。

2、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优抚五个方面。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是“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 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 应重点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鉴于我国农村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 因而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 不可搞“一刀切”。当前的目标是, 先在农村大力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同时对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争取到2010 年, 农村低保制度覆盖到全部农民,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覆盖一半以上的农村居民,然后用10-20 年的时间,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操作上, 在经济发达地区, 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应采取措施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及服务网络, 并逐步完善与提高;在中等发达地区, 应先重点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全面推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目前重点是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互助与优抚工作, 搞好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试点, 以后再循序渐进地全面展开。在保障资金的筹集上, 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形式。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参保三方。在具体操作上, 应根据各地发展水平来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分配比例。如 : 经济发达地区, 国家财政投入可适当少些, 主要由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承担,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由于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积累比较弱, 国家则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鉴于我国现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是由地方财政和乡镇、村民委员会及集体经济共同负担,而由于乡镇财政的负担越来越重, 保障资金实际上难以落实的情况, 今后这部分资金应来源于财政 , 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共同承担。此外, 要多渠道扩大社保资金的其他辅助来源, 如发行彩票、组织捐赠、义演等慈善活动, 依靠民间力量建立互助基金、扶贫基金等。需要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征地、卖地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应主要用来回馈农民, 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农民的福利。在保障对象上, 全体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都应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近期应当抓紧优先解决4000-6000 万失地农民、1.2 亿外出农民工和8000 万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 国家应积极发挥好应有的职责,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许多方面, 具有非盈利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这一制度要求政府牵头, 统一政令, 协调方方面面关系,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引导。综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 都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 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对社会统筹的基本社会保险部分实行强制征缴;二是加大财政对社保投入比例, 改变目前用于社保的财政支出份额偏低状况;三是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实施机制, 规范基金管理, 确保基金安全;四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对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不断调整, 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看, 国家应抓紧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 解决权益与责任不对称问题。要防止一些部门或某些人打着为农民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旗号谋求自身利益。第二, 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建立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的社会保障金转移机制。第三, 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不但要防止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而且还要使社会保障基金能够获得稳定的增值。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会给国家带来比较大的财政压力, 但与漠视农民利益的后果相比,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不但必要而且迫切。为了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也必须重视保障农民的利益。

第一, 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筹集资金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 但国家要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分配比例。同时, 要广开融资渠道,可考虑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税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合理部分纳入法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渠道。

第二,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投入力度。要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改变目前政府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并明确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保障方面。要适当增加集体补助。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径, 增收节支, 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能力, 并制定相应的办法规范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

第三, 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身积极投入参保。要完善补贴政策, 提高政府和集体对农民参保的补助比例, 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建立农民个人账户, 将政府和集体的补助连同个人缴纳的部分,都归到投保人的个人账户上, 按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发放标准,让农民有安全感和自主性, 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1.增大财政支出投入。中央财政要加大农保支出,为农民提供养老补贴;还要大力支持较贫困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资助,并逐步提高对农民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确立社会保障优先的原则 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分工和财政责任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建设性和竞争性支出,尽量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比重。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必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从而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地方各级财政要承担农村养老保险、低保和新农合的筹资责任,按时足额安排预算资金,确保农保经办管理工作经费,促进制度健康发展。

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首先,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应尽快扭转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各级财政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农保投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进农民福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要拿出专门款项用于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公共财政面向全体公民(城乡)而不是仅仅面向城镇居民的职能回归。其次,从重点项目入手,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谓的“统一”,是指统一的整体制度体系,不同的保障水平,灵活的保障方式;最后,从长远来看,要随着我国财力的增加适当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支持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工作网络。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财政投入,建立横跨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多项业务,纵接县、乡镇、村的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方便参保人缴费与待遇享受,实现优化管理;要加大对人力的投入,按业务量核定经办系统的编制,明确经办系统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保证经办力量。

5.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责任。农村社会保障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说明它应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政府应承担相应的筹资责任。其中,农民养老补贴和五保供养应由政府买单;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对参保者给予一定的补助,并支付经办管理成本(包括全额支付人员工资、工作经费,承担信息系统建设费用)等。

(一)明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定位,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目前,政府和学术界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问题,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占主导地位的意见仍是主张农村社会保障应该单独发展,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近期应该相对独立的发展。由于政府没有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系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说明,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模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今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未形成整体的框架,也没有渐进推进策略的根本原因。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建立和完善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和政府的实际推动。这种支持与推动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建立、改革和完善的基本动力。这种支持与推动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社会救助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的重要原因。相对于城市而言,按照国际经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更需要也更应当得到国家的支持。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相对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支持明显不足。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从正式制度中得到的保障待遇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和政府未能像对城市那样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速度缓慢的最基本原因。此外,目前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差距明显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及时有关。

第二篇:农村低保推动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农村低保推动农村社保制度建设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各级财政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体现了公共财政功能的不断强化。为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区域以助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有一系列重要举措陆续出台,如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民种粮“直补”并发展到与农机、种子的综合直补,取消农业税等。这些措施意在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解决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三农”难题。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性,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而农村社保问题的背景,又联系着城镇社保体系和整体社保制度建设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财政支出增量的结构调整,财政重点支持了环境保护、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XX年全国财政用于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促进就业、抗灾救灾等项目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3699亿元,比1998年增加3103亿元,增长了5.2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由5.1%提升到10.9%。XX年全国财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又比XX年增长了17.3%,达到4337.65亿元,完成预算的109.1%。但是,由于受长期以来体制框架、管理水平以及财政负担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明显滞后,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城乡之间保障水平的差异较大,在农村其他民生问题 的矛盾得到缓解之后,已成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XX年的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安排30亿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支出。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和加大其力度的又一有力举措。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

前些年,已有不少地区先后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那些尚不具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也按照“政府救济、社会救助、子女赡养、稳定土地政策”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特困户生活救济制度。截至XX年,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的2100多个县建立了或开始试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对象达到1260万人以上,月人均保障标准约70元;未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区,对农村特困户的定期定量救助对象总计约730万人。自今年起,农村低保将进入全面铺开阶段,未建立或未全部建立农民低保制度的1000多个县,将加快步伐实行全民低保。从城镇区域开始的应保尽保自此将覆盖全体共和国公民。

从制度的角度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需要特别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合理确定保障线标准。受到人口因素和财力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在初始阶段可以定得 低一些,而且各地不必强求一律,允许存在差别。各地具体的保障线标准也不可一成不变,而应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综合考虑物价等因素而逐步调整、提高。第二,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和可操作性。应创新和细化农村低保的管理手段,既要逐步做到应保尽保,又要防治虚报冒领问题。在具体的保障方式上,可采取实物救济为主、现金救济为辅的混合救济模式。第三,加强各级财政间的协调配合。建议积极整合和统筹现有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济、定期定量救济、扶贫等财政投入渠道,借助中央财政“奖补结合”的激励机制,带动地方各级政府增加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入,由各级财政合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与农村低保相关,还有下面两个方面的重要事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也需加快进行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分期分批在全国选择若干县市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截至XX年9月底,全国约50%的县进行了改革试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4.06亿人,参加合作医疗人口比例为80.49%,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42.7亿元,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20元,省级财政也相应提高了补助标准。这些从资金和制度上缓解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举措,意义重大。

XX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约 80%的县,中央财政除继续按照原标准补助外,对东部部分地区也给予适当补助,进一步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推开。作为解决农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的关键性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赖于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提升惠农的政策效果。笔者建议,第一,为低成本地、便捷地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应考虑整合XX年之后业已出台的国家财政对农民的优惠措施,探讨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政府涉农优惠政策框架中统筹,变合作医疗原来向农民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直接筹资,为从财政给农民的优惠补助中统一抵扣,由此避开了政府与单个农民之间先“发钱”后“收钱”的烦琐工作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第二,建议适当调整县乡财政严重困难地区不同层级财政对新型合作医疗投入的职责分工,将大额资金筹集定位在中央、省级和市级财政,县乡财政承担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中的管理费用与零散支出。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可考虑由中央、省级和市级财政负担合作医疗的每人40元财政投入资金,其中中央财政保持每人20元的投入规模,由省级和市级财政为主分摊每人20元的地方财政配套投入,农民的10元仍由农民负担。困难地区县级财政公共责任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合作医疗运行之初组织发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及合作医疗驶入规范轨道后维护管理系统所需的日常投入。这样有利于针对贫困地区基层财政运行特别困难 这一现实情况,争取在贫困地区尽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三,应顺应农民心理,创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模式。建议调整筹资顺序,先由地方财政将每人20元的补助金筹齐,并将中央财政补助金到位,然后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承诺真实可靠,马上可以兑现。在合作医疗启动阶段,可以淡化“谁参保就补助给谁”的观念,参照试点县上年末的实有农村居民人数,先按照每人40元全部给予安排。从财力的角度讲,一般不存在按照农村总人口补助会出现各级财政因财力紧张出资不足的问题。在农村合作医疗按此新方式筹资启动之后,可望较快落实大部分个人负担部分,逐步形成良性运转的发展态势,由此提升农民基本医疗条件和水平。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与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失地农民以及同一地区失地农民之间的生产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别,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应该首先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当地政府应该为这部分失地农民就业提供信息,减免就业过程中需缴纳的税费,如企业招工应该优先考虑当地失地农民就业。在实现就 业的基础上,城镇区域内可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应该在分配其土地补偿费基础上,从政府土地转让净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可以借鉴部分地区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组建,并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利润分成,让失地农民有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进而分享工业化带来的实惠。

进城务工农民是介于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妥善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社会保障是有效衔接城市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目前至少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农民工强制工伤保险制度。很多进城务工农民在建筑、搬运等高危行业工作,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时间长,是工伤风险高发群体。因此,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的农民工强制工伤保险制度十分必要。

二、将长期进城务工、劳动关系相对稳定的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不建立个人账户,主要解决其大病风险。而且考虑到进城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且未来仍有可能回到原居住地,其缴纳的保费可设为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对于流动性强、季节性进城务工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原居住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解决医疗保障问题。

第三篇:我国社保制度研究论文

目 录

目录„„„„„„„„„„„„„„„„„„„„„„„„„„„„„„ I 摘要„„„„„„„„„„„„„„„„„„„„„„„„„„„„„„ II 关键词„„„„„„„„„„„„„„„„„„„„„„„„„„„„„„II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1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1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1

(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2

(四)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现状„„„„„„„„„„„„„„„„„„„„„2

(五)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现状„„„„„„„„„„„„„„„„„„„„„2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3

(一)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3

(二)立法滞后„„„„„„„„„„„„„„„„„„„„„„„„„„„3

(三)农村养老保障问题„„„„„„„„„„„„„„„„„„„„„„„4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4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5

(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5

(二)要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5

(三)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6

(五)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障管理新机制„„„„„„„„7

四、总结„„„„„„„„„„„„„„„„„„„„„„„„„„„„„„7 参考文献

I

摘 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从无到有,保障范围由小 到大,保障项目由少到多,保障水平由低到高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的社会保障仍存在着种种问题: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立法滞后、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都有碍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保现状,农村养老,制度管理引言: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老百姓遇到的上述各种困境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截止2005年3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54万。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使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1996年国务院再次批准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 的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该决定明确了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70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9238万人,参保退休人员为3470万人。

(三)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

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在1986年和1993年待业保险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范围,调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44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1万人。

(四)中国工伤保险制度现状

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所有企业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交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该条例对工伤的范围及其认定、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0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29万人。

(五)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现状

1994年12月,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组织,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生育保险基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费提取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可享受生育待遇。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488万人。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范围覆盖不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目前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仍由企业来承担,社会保险金的发放和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的日常管理工作仍主要由企业来承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本来要靠企业、社会、财政三方面共同筹措,但由于企业(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和社会分担的部分没有很好落实,一些下岗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很窄,基本上集中在城市的公有制单位中实施。就是在城市中,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比如,在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一些没有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以及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各类企业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他们中的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却还没有进入这条“最低保障线”。

(二)立法滞后

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以上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相关执能部门应针对上述种种弊端,采取积极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三)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民政部1992年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明文规定,在保险基金的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的规定使国家和集体所体现的社会责任过小。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投入过低,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重要来源实际是依靠传统农村的集体补助和投入。但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使集体经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财政能力和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已无力承担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由集体经济负担的农村军烈属优待、“五保户”供养变为农民直接负担,而国家干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负担,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加统筹金额,也不利于标准统一。此外,农民个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集体补助也微乎其微,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这样的社会保障不仅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而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养老、医疗等保障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难度。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极其分散,职能相互交叉,这样容易发生筹资过程中的矛盾和造成各部门之间对权利的相互攀比、责任的相互推诿。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规范性不强,资金管理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挤占、挪用甚至挥霍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实行全额征缴。但是目前部件地区仍实行差额缴拨的办法,造成企业挤占、减发或拖欠基本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对会保险基金没有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省级地区间基金调剂受到了很大限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对于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也不够明确。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当加大国家财政的开支,建立完善的对贫困居民的救助制度,应进一步放宽救助条件,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使社会贫困人口都因此而受益。在社会福利方面,要提升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改革现行的福利体制,重整福利资源,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让全体国民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要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近20年,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未颁布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这种立法滞后的现状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此外,还需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惟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建立分类分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建立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 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在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时,应根据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及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制定制度化的标准。第二,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该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制度的接轨;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可以建立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制度。第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自1992年起试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其属于完全个人账户和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缺乏社会统筹,实质上成了一种自愿参加的储蓄,起不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而也失去了对贫困人口提供帮助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来意义。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结合,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第四,构建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通道。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农业人口将大规模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目前情况下,实现这种转移的途径是进入乡镇企业或其它非农就业以及进入城市打工。但是,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事实上已由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但却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尤其是不能得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因此,应该尝试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设计互相衔接的通道,以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投保的热情不高,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要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上下工夫。首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管是指各有关方面对社会保障经办部门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进行评审、鉴定,以达到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确保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效益。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提高职工素质和外部引进专业人才的途径,努力塑造和培养一支适应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管理需要的专业队伍。

(五)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障管理新机制

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是搞好社会保障基金征管的一条可行捷径。各级征收机关要牢固树立协作配合意识,争取当地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要与公安、法院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加大对偷税漏税、拒不缴费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新闻媒体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对欠费不缴、公开抗费等违法行为及时曝光。在社会保障税尚未开征以前,在业已由地税机关接管社会保障费的地区,可以建立税务、劳动、财政合署办公机构,建立工作协商制度,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开展一站式服务。通过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保障征收新格局,既能及时协调和化解社保费征收分配过程中的矛盾,确保社会保障费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又能保障广大缴费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社会基金的发放及时足额到位。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保障制度大至影响民心向背、社会稳定,小到事关百姓的饥寒冷暖、衣食住行,乃至生老病死。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2 [2] 丛树海《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8 [3]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2版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4] 吕学静《现代社会保障概论》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8,[5] 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4 [6]刘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挑战》

http://admin.sinoth.com/Doc/article/2008/11/10/server/100002813.htm 2008-11-10 [7] 吴云法《城市低保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 [8]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的视角》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1 [9]邓大松,刘昌平《2006-2007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

XI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高青县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当前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为了规范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合高青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村社区建设是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则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开辟渠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通过农村社区这一平台,把公共产品和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巩固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发展社区治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把民意、民智、民力集中起来,共同投入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更好地实现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组织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政府过度介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导致了“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既可以架起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又能唤起农民履行自我管理、民主协商义务的主体意识。从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看,随着镇、村区划调整,必将释放出一批的熟悉农村基层管理、懂得政府办事程序的干部,让他们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平台上施展才能,为精简干部的分流提供广阔的渠道。

4、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文化教育事业,可以调整农民收入支出结构,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县社区建设基本现状分析

(1)精心部署安排,落实工作责任。我县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之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制订了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了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2)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对我县多数农民群众来讲,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试点村村民更多的了解这一全新的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我们在宣传引导群众上作了不少努力,积极采取广播宣讲、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群众。

(3)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农民素质。以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和新风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加强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4)优化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流行病防治和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各种常见病和突发病得到及时医治,提高了试点村医疗服务水平。

2、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对农村社区的定位不到位。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二是对农村社区的意识不到位。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建设,相对而言,存在着人口分散,素质偏低、社区意识淡薄等问题。基层干部对社区建设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接受,对社区建设各方面的处理和工作重点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工作的主动性、协调性和创造性还比较缺乏,齐抓共管的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

(2)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虽然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和协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显然是有困难的。只有各个部门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才能顺利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各行政村,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大,群众参与的热情还不高,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步伐不快。(3)公共服务延伸有待完善。目前,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大部分村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尚未建设,农村服务、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特别是我县一些贫困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困难,村里基础设施很差,村办公用房等硬件设施简陋,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还没得到解决。这些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给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困难。同时,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延伸到农村社区,更难以做到“窗口”式服务,市场化服务进入不足;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促进工作开展难等问题还很突出。(4)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少,社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社区干部的职数不多,不能适应现行社区大量而繁锁的工作任务的需要,社区干部大多数时间在忙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而这些工作任务均为考核任务,直接与社区干部的工资挂钩,因此,社区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这也是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少所造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社区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也是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县10个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从试点的情况看,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工作机制、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水平不高。

三、加强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广大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了解、不支持的现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深入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有序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一是要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建立县、乡、社区三级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二是以公共服务为纽带,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建立乡镇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四个民主”,努力实现“四个自我”,积极推动村民直接参与农村社区管理。四是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农村社区党组织、村委会的工作职能;规范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健全农村社区共建的“一事一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3、建立公共财政,提供经济保障。目前我县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多数农村家庭经济靠种植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维持,农村一级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薄弱,要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就需要财政支持,广开门路,多方筹措资金,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把财政资金有重点的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项目,改善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生活用水、通信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硬件逐步向城市社区靠齐。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本引进力度。政府要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银行和企业有重点的向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通过灵活的土地流转,引进农业生产企业和针对农村的服务业企业,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面,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引导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农村社区建设总是依靠财政和第三方投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参与家园建设,充分发挥家园建设的主体作用,只有群众自己有信心有热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真正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群众生活和农村落后面貌。

4、加强规划引导,整合现有资源。农村地域结构复杂,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均匀,要根据“管理人口适度、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确定农村社区布局。一是要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这是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现形式,搞好公共服务,村民尝到农村社区建设的甜头,才会积极投身农村社区建设。二是要健全农村社区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团支部、社区妇代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个类型的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防止农村社区干部个人专断。三是要逐步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组建农村社区后,各试点社区的干部要把工作重点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上,开展人性化服务。

5、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改进完善村级组织的选举制度和方式,选拔各类农村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1.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县领导小组要定期举办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突出抓好乡镇分管领导、专职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的培训。二是鼓励农村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函授学习等途径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重点学习公共管理等专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知识水平。三是选派、招聘优秀人才,充实农村社区工作队伍。通过考试,从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聘优秀人才进农村社区,以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

第五篇:社保年假制度

你平常见过的星星都是几个角的? 你见过四个角的星星吗?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年休假,是国家根据劳动者工作年限和劳动繁重紧张程度每年给予的一定期间的带薪连续休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

劳动法第四十五条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即《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4号

第一条 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 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 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条 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九条 国务院人事部门、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分别制定本条例的实施办法。

第十条 本条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保预警制度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文件 粤地税办发〔2011〕13号 关于建立社保费征管信息数据异常事件 预防和处理制度的通知 各市地方税务局、横琴新区地方税务局,顺德区地方税务局,局......

    《公司社保制度》

    饼牧绷捧罐串掇徽逼疾恒嫁屎毗晕代显宠朝氖苗奶稠慕际阴吵豪损绥性族虐桔朴皿域搜凤起胃侍啥屹荤扯麻渗午狰迈完贮按溺叼火滓佑到荤届赂廓硅嗡榆狂聂霓皋吃确折惟驳容射气姐......

    西方社保制度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1、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1)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定稿)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初 稿) (2012年7月4日) 【摘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三个系统,即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

    关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研究

    关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

    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也是运用金融手段缓解“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建立有效农户信用评估体系有利于拓展农民融资渠道,缓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本......

    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的一个保障标准,是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制,是实践“三个代表”......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

    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研究[摘 要]行政伦理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及办事效率,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安定团结。我国社会正经历由由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的转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