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社保新问题 助推重庆新农村建设
解决农村社保新问题 助推重庆新农村建设
【内容摘要】近年来,重庆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发展较快,一些惠农政策得到较快实施,但我们也同时注意到,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以助推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农村 社会保障 问题 措施
重庆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无疑是其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重庆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工作推进较快,对整个农村建设影响较大,促进了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必要。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传统的五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但总体看来,这些社会保障形式,还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处于见子打子,哪里痛医治哪里的状态。随着社
一步增加了农业风险。
四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增加来了社会保障难度。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并且以年均3 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五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太小,农业人口医疗无保障的境况仍然十分突出。农民因长期过度劳累,日晒雨淋,缺少劳动保护,往往落下一身疾病。但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些贫困农民陷入生病——医药费增加——生活更加困难——营养不良——再生病——更贫困。这种现象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也应是法制化的保障。因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仅是从整体上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促进
前乡村财政社会保障能力空虚的问题。
要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如何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还要广辟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筹措农村社保资金。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且这种税已成为仅次于所得税的第二大税类,在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我国实际看,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四、进一步发挥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作用。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力度,完善五保制度的实施和救灾救济制度,解决农村低保和制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中的现实问题,主要是提升其“造血”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家庭保障主要依赖于子女的赡养,而子女的赡养能力往往决定于其就业状况,就业状况又决定于其受教育程度。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儿童失学辍学的现象并不少见,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将来的就业能力,从源头着手,为家庭保障提升“造血”功能。对农村低保标准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评
第二篇: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今年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村容整洁”为要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写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此前,我市于2004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建功立业。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开展农民环保知识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计划,让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熟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技能,通晓“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既做一名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又当一名农村环保的先行者。要组织农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借鉴城市、社区绿色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使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把广大农民打造成拥有环保意识的“新农民”。
环境影响评价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利剑”,也是环保部门最大的权力。各地环保部门要正确运用这一权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把关。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通过对规划进行环评,使新农村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能明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村镇建筑设计能遵循经济、节约的原则;村镇道路的修建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环保,节约土地。要通过规划环评,合理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改变以往村镇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建房分布散乱、质量不高的状况,促使村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民建房向居住区集中,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双赢”目标。要严把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农村的环境准入门槛,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和污染严重的产业拒之于新农村之外,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要通过环评把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推广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经济体系。
鉴于广大农村目前尚无环保职能机构,因此,强化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应为此群策群力。要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始于2003年的全国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虽已告一段落,但不能就此结束,要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它作为调高调优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不断加大力度,推向纵深。当前,应重点对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和广大边远山区农村的“十五小”、“新五小”项目,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个加以清理整顿和淘汰,净化农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要巩固“三清三改”成果。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等农民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入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今后要在巩固“三清三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村镇推行环卫管理社会化试点,建立规范有序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逐步推广使用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加以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努力推进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7月5日)
副县长 ***
同志们:
今天上午,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是一次事关全局和战略部署的动员大会。会议系统地总结了我州“十
五”期间“三农”工作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握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下面,我根据会议安排,结合**新农村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县情,找准突出问题
“十五”以来,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模范县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
五年来,我县严格用好国家各项支农资金,切实加大了县级财政的投入力度。2005年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1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投入98万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五”期间,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土14392亩,兴修人畜饮水解困工程126处,小型水利灌溉工程22处,新建提灌站一座,新增灌溉面积2670亩。2005年,新建沼气池206口,新修维修乡村机耕道29条200公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引进***公司、***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推广优质甜樱桃3500余亩,鲜食葡萄3000余亩,酿酒葡萄300余亩,今年内力争达到10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3.5万余亩,粮食、蔬菜、其它经济作物比例由2001年的70∶27∶3调整为2005年的50∶46∶4;推广圈养山羊787户,存栏8500余只。***以上地区发展大牲畜、大宗无公害蔬菜为主、***以下地区重点发展圈养山羊、精细蔬菜、特色小水果的农业结构布局初步形成,***等乡镇3万亩耕地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大白菜》地理证明商标保护正在申请注册;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新村扶贫力度。2005年,及时兑付粮食直补金20.6万元,“十五”期间累计投入新村扶贫资金378万元,实施14个村的新村扶贫工程,贫困村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保持了粮食产量增长,2005年粮食产量达8003吨,比上年增加421吨,同比增长5.6;各类牲畜饲养量基本稳定,年末存栏达62737头(匹、只),出栏率达40,肉类总产量2346吨,比上年增加116吨,增长5.2。实现农业总产值8668万元,同比增长1.7,完成“十五”计划的107。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4元,较上年增加310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09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了农网一、二期改造和城网改造,完成了***、***、***、***等公路改扩建惠民工程,成为全州第二个“乡乡通公路黑色化”县。通讯事业不断发展,开通了***、***、***等三个乡的程控电话,市话装机累计达3275门,比2000年净增600门,开通了7个乡镇的小灵通业务;实施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新建移动机站18个,***村成为移动通信示范村,移动通信基本覆盖全县12个乡镇。农村交通、能源和通讯等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25万亩,退牧还草60万亩,天然林管护140多万亩,义务植树42万余株,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9.4提高到了2005年的40.7。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举办各类培训会142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13万余份,培训农牧民8.2万人次,科技成果推广覆盖面达98以上。认真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巩固“两基”成果,共完成投资2350万元,新建校舍28880平方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教科书费2984人次29.5万元,免除杂费2984人次35.7万元,切实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负担。认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制“四下乡”活动,实施了“乡乡电视工程”、“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县城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州、县电视信号实现互传,开通***等5个乡的电力相间载波广播。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96,比2000年分别提高41和14。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将157名符合条件的因征地转为居民的农民纳入低保,城镇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养老、医疗及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启动农村低保,对符合条件的938户3782人进行计算机录入并进一步核查。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了财政供养,保障标准提高到60元/月,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民生活水平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村通信难、行路难、用电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农牧民对科技的接受、应用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二是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牧民自我投
入能力弱,生产性投资少。地方财政用于农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招商引资力度不大,融资渠道不宽。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资源与产业布局配置失衡的情况仍然明显,产品与规模效益间的矛盾突出,生产基地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的利益联系机制还不健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显现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四是农牧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矛盾的非常突出。五是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服务水平差,农业技术扩散乏力;营销手段单一,农村市场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的督导服务薄弱,产品与市场衔接较差;农业和农村各类应急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农民“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更加突出。七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引导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规划很多不切合实际,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多,生产性建设内容少,而且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支撑不够,也没有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综上所述,我县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注更多的心血、精力和关爱,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二、坚定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三农”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着力把握和解决好影响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面貌、倡导新风尚、建立新机制、强化新保障,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达到富民强县的目标。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首先,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快区域性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建设。其次,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农畜产品一条龙”。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加快蔬菜、特色水果、核桃、花椒、酿酒葡萄、中药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和畜产品基地建设。要发展壮大农村专合组织,促进农牧民与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第三,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能力。加强农牧业科技应用与推广,积极探索向农牧业生产基地、涉农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领办企业、承包项目,为其施展才华创造条件。第四,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试验示范,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制定和产地认定工作,推进标准化、绿色和无公害生产,建设生态型农业。第五,要完善以农村信息、农资供应服务、粮食供应购销、气象与地震防灾等农村发展支撑体系。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生活宽裕。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和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的形式,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非农产业对农业和农村的带动力。三是要结合藏羌文化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农(牧)家旅游,增加农牧民的旅游收入。四是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五是要加强扶贫帮困工作,着力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尽快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乡风文明。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既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更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事业、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等农村社会事业。二是用新技能武装农民、用新观念改造农民、用新风尚塑造农民,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确保村容整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乡村落后面貌。一是要加强以中低产田土改造、水利建设和“人草畜三配套”升级深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要加快以农村安全饮水、乡村公路建设、农网建设与改造及农村沼气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坚持不懈地搞好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四是要在搞好建制村规划的基础上,以打造优美和谐人居环境、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面貌整治。
(五)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进管理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三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妥善解决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四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各项配套改革试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狠抓落实,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必将对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带来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因此,(一)要加强宣传,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要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方式强化宣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二要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二十字”目标要求的科学内涵,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既要反对急于求成、急功冒进的思想和行为,又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观望态度。四要打消农民的顾虑,做好释疑解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帮助农民群众建立起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心态,打消怕摊派、怕强迫、怕折腾、怕形式主义的思想顾虑。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党委、政府是领导者和鼓动者,是“导演”,而农民群众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是“主角”。因此,一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赢得农民的心,要让农民群众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活力。二要让农民自己作主,规划建设项目的提出,具体项目的安排和实施都要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向全村公示。三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新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帮助农民树立新观念,掌握新知识,既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又要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法制建设、道德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以树新风、育新人为重点抓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搞好新农村建设行政村的规划工作。我县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精心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完善,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布局,高起点制订**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及示范试点村的详规工作,为把各试点村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按照“二十字”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河坝、半山、高山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二要坚持按规划分步实施,不能把规划变成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的摆设,只说不做,失信于民。三要在搞好州级试点村**乡**村和县级试点村**乡**村、**乡**村和**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示范,总结经验,以点带面,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充分发挥试点村的带头作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四)加大投入力,捆绑使用支农资金。**是一个地处干旱河谷的农业县,全县70的村、农用耕地和农业人口都分布在高半山区,所以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今年县委县政府计划打捆安排各类支农资金300.4万元,其中用于人中饮水及水利工程29处130.4万元,机耕道维修、改建、新建27处79.5公里110万元,农业普查、土地利用规划40万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配套资金20万元。我们要用好用活有限的支农资金,切实改善我县农村特别是高半山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切实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县委副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人员和部门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希望各成员单位按照***[2006]28号文件的要求,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积极参与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调查研究、方案制定、政策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比等工作,确保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三农”工程,在本会主席的带领下,我们对全区特色农业和相关村队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并分别与街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探讨。我们认为,目前面对我区以“建设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和“实施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两大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区的区情,现阶段“科技服务三农”工程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适用技术上的示范、带动和推广作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面对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村适用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尤其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据对我区四个村队(湘口大队、南丰大队、南庄村、陡埠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村实用人才397人,仅占乡村劳动力的17.8%,初中及以下学历186人,占总数46.9%。而且大多数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
其次是结构不尽合理。在农村,越往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越少,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员更少。调查显示,这四个村实用人才从专业分布上看,种养殖能手248人,占总数62.5%,农产品营销人手36人,占9.1%,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8人,占7.1%。不难看出实用人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流通人才少,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
第三是重人才务工输出,忽视本土人才开发。由于农业效益不高,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不愿学农,更不愿务农。为了生存,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顺应市场要求,兴办非农专业,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对本土人才开发无对应之策,使农村人才短缺;
第四是农村科技推广体制运行不畅。乡镇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后,由于原有的体制已解体,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新旧二种体制转轨过程中,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原有科技队伍已经从行政系列剥离,性质和身份都已改变,但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职能却在增大,如何引导和鼓励这些农村科技推广人员迅速转变观念,转化角色,转换机制,在工作中与广大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
第五是示范影响强、带动效应弱。我区积极开展星火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共培养出20户科技致富带头人,200户星火科技示范户,引进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了一些种养殖能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作用,做到致富一户,带动一方还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制约在我区进行的武汉市绿色食品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要切实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实践载体的观念,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有力推进人才进村、知识下乡,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效种养殖模式,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关键。尽管是老生常谈,但绝对是放之各项工作而皆准的真理,关键是要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带领农民,用科学观念引领方向”一是要带“领”着行动。在调研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湘口街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引进外来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发展以养蟹和养鳝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成功的经验。为了带动推广,通过街、大队干部亲自参与,先“下水摸鱼,掌握适用技术”,后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打消农民的疑虑,再大力推行,用实际养殖过程中摸索到的经验带动和服务养殖农户,真正发挥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目前,通过干部的亲身带领和实在推动,该街形成了农户踊跃参与,钻研技术,多方投入的良好局面,正在走向科技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
庄大道。我们建议在全区推行这种做法,让共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引“领”着方向。区委、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实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按照实用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切实打破所有制和身份界限,把农村人
才服务工作纳入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与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强化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核心。要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紧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用人才成长的特点,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实际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和每个农民都拥有一门致富技术的农业生产队伍。一是“拜师学艺”。就是要加强与周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重点依托农业院校和省级农科院推进“最后一公里”工程。针对各街、村的实际,优选若干特色产业,主动寻求专业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智力支持,加强对农户的科技服务与培训,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解答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实用人才和广大农民朋友掌握先进的适用技术。湘口街养蟹协会和养鳝协会通过拜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艾教授为师,请教授定期来讲课、答疑、解难,同时在协会内部认真组织讨论、交流,培养了一批养蟹和养鳝实用人才。这就是“拜师学”的结果。二是“推动学艺”。就是要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充分运用各部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坚持人才优先、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别实用人才的实际需求,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投师学艺”。就是通过抓示范、搞推广、兴庭院、建基地、办实体等途径,加大典型的培植,发挥外来人才和乡土能人的模范带头、辐射示范效应,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东荆街农民陈登保就是在该街示范、推广“早春红玉”西瓜的种植过程中,借给浙江外来大户吴全官打工的机会,边干边看,边学边探,学成运用,在街的支持下种植西瓜面积从10亩发展到50亩,终于成为种植能手和科技致富带头人的。同时我们强调,各街在推行这三种学习模式时必须清醒的把握住一点:必须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让他们在学习中抓住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能力,切忌只学皮毛造成技术不成熟,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或是小农意识减少工序,改换原来的优良品种,使品牌遭到损害,由此一来,目前科技富农的良好局面将受到严重影响。
(三)、搭建实践舞台
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根本目的。要积极引导和构筑农村实用人才发挥带动作用的舞台,让农村实用人才大有作为。一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围绕“一街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的经济发展思路,优选一批具有相对特色、处在发展期和有一定发展前景及带动作用的产业,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特长,积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应用,示范带动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的发育和发展。二是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可采取“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户结对子,确定对口帮扶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带动效应。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采取“能人 农户”、“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专家的支持,通过“专家 农户”、“专家 协会”或各种机制与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用先进的适用技术为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服务,另一方面又用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三是让一部分农村实用人才成为农民经纪人。积极鼓励一批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信息灵通的农村经济能人跳出农门,专业从事农产品营销,产前抓信息、跑订单,产后抓营销,真正与广大农户结成产销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共同致富。
(四)完善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是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要从政治上关心、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真心实意为农村实用人才着想,尽心竭力为农村实用人才排忧,全心全意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在获得生产贷款、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方面优先,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二是改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生活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经营提供及时、有效服务和帮助。三是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对成效显著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报道,激励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开拓思路、钻研业务、创新发展,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向实用人才、实用人才向优秀实用人才成长发展,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乡土人才干事业、支持乡土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乡土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五篇:如何引导金融业助推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行动指南。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眼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针,调整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助推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一、立足“以人为本”,以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需求为重点,提供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市金融机构必须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农民这一群体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为农民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在金融扶持中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帮助农民解困。要创新扶贫贷款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开发,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资金不足的困难。要改进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努力满足农民在建房、购置农机具、生活用品、看病就医等生产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资金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方式,做好高校、技工学校的农村贫困生或其直系亲属的贷款发放,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问题。目前,宜春市在城市打工、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农民工呈逐年上升态势,但现行的下岗再就业小额贷款制度将农民,特别是那些失地农民,摒弃在覆盖范围之外,不利于其摆脱生活贫困的现状,我市金融机构应考虑将这一部分农村居民纳入贷款体系,为实现农民工再就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利用金融资源支持信息、通讯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房舍、通行、水、电等人居环境的改善,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金融机构在获取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方面相对便利的优势,及时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推介致富项目。针对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经济组织不断增多的现实需要,应进一步抓好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支付清算服务。以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重点,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得到有效推广。此外,面对当前农村反假币形势比较严峻的现实,要深入农村加大反假币宣传工作力度,解决农民反假知识缺乏、反假意识不够强的问题。
(三)满足产业发展壮大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致富。据对宜春市百户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抽查,其贷款满足率仅为45%,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提速增效。对此,我市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创新信贷手段,推广大额农贷,探索银团贷款,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和种养大户搞好生产,使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现行的利率定价机制有悖于扶持弱势群体宗旨的现象,我市金融业应切实解决对创业农户贷款利率定价过高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
二、立足“全面发展”,以增强农村金融整体效能为重点,实现金融资源在农村得到充分利用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金融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应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和丰富金融产品等举措,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支持能力。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增加新农村建设服务主体。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信贷市场,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突现,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呈现“一农支三农”的局面。要解决农村金融体系“形全实不全”的问题,必须将农村金融体系重构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应加快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再造步伐。按照国家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拓宽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改造、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出城下乡”,不断创新信贷手段,扶持农村经济中有市场前景和良好信誉的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方向不动摇。另一方面,引进和发展一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三农”占比较大的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拓宽融资渠道,打破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要以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思路,统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巨额资金需求。一是各级要按照新农村建设进度,逐年加大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通过财政的先期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金融跟进提供配套服务。二是要加强对
民间投资的引导,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龙头企业等涉农招商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土地使用便利,增强“三农”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鼓励进行小额贷款组织、农村资金合作互助组织等试点,规范农村民间融资行为,在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回流。三是建议合理确定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利率,扩大使用范围,考虑将农业银行作为支农再
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用于水利设施和电网改造等有收费来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小城镇建设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有关的项目。四是打通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渠道,可考虑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将邮政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委托农村金融机构代为发放“三农”贷款。
(三)丰富金融产品,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所需。从宜春市情看,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存款和短期贷款业务,与新农村建设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存在鲜明反差。要全面提升金融支农功能,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统一设计。一方面,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在具备条件的农业地区推广商业汇票、保函以及承兑等业务;开发符合农村特点的理财项目、代理业务等中间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居民投资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农村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农村信用社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满足旧村改造项目的合理资金需要;加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支持力度,确保信贷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结构保持一致。
三、立足“协调发展”,以寻求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和谐统一为重点,增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能否做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能高低。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增强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能力。
(一)实现中央惠农政策与金融机构经营目标的协调。中央在近年来的三个“1号”文件中均明确提出,金融机构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力度。为此,要充分调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将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与国家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关注经济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辨证看待防范风险与加大投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自觉将经营行为统一到国家经济政策上来。作为激励措施,可考虑对支农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业信贷中的营运成本,提高其支农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不断强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在解决国家大中型企业资金需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缩小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此方面的经营空间,使商业银行信贷投入逐渐向县域经济倾斜。
(二)实现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近年来,中央银行通过率先放宽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但从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相对严厉的农村信贷市场政策是原因之一。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仍主要局限于种养业及农村小额贷款范围,对农村大额贷款和有抵押的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及有收费来源的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这样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信用社拓宽业务范围,提升经营水平。应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审视和梳理各项金融管理政策,切实改变消极规避风险的做法,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限制。根据中央提出的“县域内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关部门应把这项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金融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实现商业银行总行与其分支机构信贷权责的协调。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上收信贷管理权限,强化资金法人的统一调度,这样无疑加剧了以县域经济和“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功能的弱化,使其开拓信贷市场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在当前农村自身筹集资金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农村建设成效。商业银行总行应适当放松信贷管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对县级支行的授权授信额度,允许基层商业银行在核定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要建立健全信贷营销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机构员工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应将县级分支机构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运用于县域经济,特别是要直接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
四、立足“可持续发展”,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就金融业而言,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通过逐步建立防范涉农信贷风险的长效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首先,财政方面可通过适当降低支农金融机构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以及对在支持“三农”中确属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核销等优惠措施,降低“三农”贷款风险度,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引导金融资源回流农村。其次,应建立起有效的农业保险机制,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的“减震器”作用。第三,推动担保和物权方面的立法进程,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将农作物收益权、在途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纳入可抵押担保资产范围,并保证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同时,担保机构应适当简化担保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加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放贷对象的协作互助,防止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担保基金实行“1:1”担保比率的消极做法。
(二)建立金融信用创评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在大力开展创评金融安全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农户活动的同时,重点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农村信用社区,全面提高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信用等级,增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心,并通过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措施,提高农户参加农村信用社区创评活动的积极性。我市在这方面有过成功实践,靖安县通过“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以道德联姻金融、信用催生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互动双赢,在全省推广并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要坚持多方助力,齐抓共管,加大对农村信用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协助农村金融机构降低资产不良率。建议将信用环境建设与综合治理、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等工作并列,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政绩考核的硬指标。此外,应抓紧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并纳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统一管理,为金融机构了解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的真实信用记录提供依据。
(三)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机制。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以总行为统一法人的管理体制,抗风险能力较强,而农业的弱质性使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市场风险相对大一些。因此,当前可考虑首先选择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投保对象,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通过运用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使之成为建立安全、稳健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