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集镇管理和建设现状及推进建设进程建议
农村小集镇管理和建设现状及推进建设
进程建议
[日期:2009-12-09]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我市的农村小集镇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化一新”工作方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审时度势,坚持“以市区为核心,省级重点中心镇为纽带,一般农村小集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城乡质态有了明显改善,让人民群众在环境不断优化中感受小康、享有和谐。现将我市农村小集镇建设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重点中心镇为纽带,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小集镇是迎接城乡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发展小集镇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空间、提高城镇化整体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加快小集镇建设发展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这既是加快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三争一先”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重点中心镇为纽带,加快了特色小城镇建设,主要情况为:
(一)农村集镇发展的历程和成效。
我市小集镇从自发到有序,从散点建设到整体开发,从局部发展到全面推进。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建制镇(含海门镇)即镇人民政府驻地21个,乡集镇1个,城镇规划面积143.24平方公里,建成面积约达78.2平方公里,小城镇现状人口为53.9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6%;曾是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15个,建成区面积12.58平方公里,人口60820;历史自然形成的、但从未成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小集镇18个,建成区面积4.021平方公里,人口11600人。我市小集镇基本经历了四个历程:一是历史上通过商品交换自然形成的小集镇;二是以农民进镇(农民街建设)为主体的起步阶段;三是以创建为载体的提高发展阶段;四是以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为主体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市先后有4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货隆、正余、树勋、三星),14个镇被南通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新型示范小城镇。在省政府确定的“江苏省重点中心镇”中,原有四个(其中货隆镇为全省30个重点镇之一),现在全省100个重点中心镇中保留了三星、包场镇,同时也是全国重点镇。
(1)重点中心镇功能彰显。
我市重点中心镇为三星镇与包场镇,《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为“两副”城区,分别位于我市地域的东、西侧,包场镇建成面积在4平方公里左右,三星镇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规划镇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左右。三星镇依托三星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做大做强家纺产业,逐步形成纺织、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链,逐步打造成全国最大家纺产业生产基地,全面拓展研发、信息、商贸及物流等功能,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家纺绣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包场镇充分发挥其在海门市域北部中心城镇的职能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海门市域北部和通吕沿线的重要产业发展区和具有综合职能的中心城镇。
三星、包场两镇近年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快城镇镇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和投入,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高,人气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重点中心镇的功能和集聚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大特点:
以市场为龙头。两镇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通过绣品市场和商业、农贸市场的建设吸聚人气。三星镇是闻名全国的绣品之乡,绣品市场是其产业和城镇发展的龙头,但是在2001年以前,其营业面积仅7万平方米,虽然号称全国绣品专业市场老大,但其单体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与江浙一带的几个大市场都无法比较和抗衡。自二00二年起,该镇以绣品市场建设为抓手,引领城镇建设:当年吸引民间资本8000万元,兴建了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一期工程,紧接着又投资2.5亿元兴建了国际家纺城二期工程,使叠石桥市场的营业面积扩展到现在的35万平方米。二零零八年以来,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建设又全面展开,建筑面积10多万平米的商业步行街、市场公共服务平台于5月底开工建设,绣女路东侧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家纺批发市场主体工程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完成,即将动工建设,全部建设完成后三星叠石桥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万平方米。同时,市场配套工程苏北一流的物流中心已投入使用,近2万平方米的客流中心也将竣工交付使用。随着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扩容提质,带来了三星镇城镇建设的飞速发展,叠石桥市场的面貌大为改观。包场镇作为我市东北部地区的商业中心,着力抓好农贸市场和商业街的建设,已建设的包场农贸市场、商业街商品品种、门类齐全、人气极旺,充分发挥了中心城镇的功能,也大大拉动了城镇的聚合发展。
以产业为依托。三星镇把与叠石桥家纺市场相配套的产业链与城镇建设紧密衔接,从镇区规划开始着手,聘请南通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规划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园区面积占近4平方公里。为了改善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近两年多来,镇政府年均投入1亿元左右用于镇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已建成11万伏变电所一座,建设镇区框架道路四十多公里,新造桥梁11座,安装路灯700多盏,新增绿化35000平方米。工贸园区配套的服务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各路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0家企业在三星工业园区安家落户,总投入达到51.22亿元。包场镇近年来也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质量较好的住宅小区4个,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居住人口1.8万人;建成镇区道路18.5万平方米,人均7.8平方米,路灯370盏;位于包场镇区的江苏省包场中学扩大学校规模,逐步优化和改善办学环境,吸引全市学生报考就读,进一步稳定客商和居民。
以城镇化为动力。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就是为了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居,切实有效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星镇把发展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作为他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加快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始终把致富百姓、为民办实事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市场改造扩容升级,扩大了营业面积,增加了经营摊位,为一批加工经销户直接进市场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工贸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区落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据统计,全镇2.4万亩耕地中,近两年通过小农场流转土地6000多亩,用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全镇1.8万农村劳动力中从土地中脱离出来,长年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达1.2万多人,占总劳动力的60%以上。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也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特色小城镇比翼齐飞。从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历程看,各乡镇都能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彰显个性: 东灶港镇以港口工业、海鲜渔业、休闲旅游为特色,位于江苏沿海开发的黄金地段,是我市四大“经济增长极”之一。近年来城镇建设发展较快,5.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全部完成,已吸引7个超亿元工业项目,世界500强泰森食品项目已完成相关设计方案,近期将正式开工,一大批工业项目正在达产前的建设。已经落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滨海新区外商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建筑面积53967平方米的海景嘉园、262133平方米的海湾假日花园住宅小区即将部分竣工交付使用,海鲜美食街、南通纺院滨海校区、边防海警大队等项目详细规划已完成,开工在即,一座新兴的滨海城镇即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余东镇作为通东文化的汇萃之地,具有丰富的盐文化遗存、较完整的古镇格局与功能,去年,该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取得成功后,于2008年12月23日余东镇一举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南通地区是唯此一家。目前,该镇正在抓紧编制余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保护和开发工作也正有序展开,以切实保护千年古镇风貌,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状元故里常乐镇着力打造张謇文化、建筑之乡这一特色,已开展编制了謇公园和张謇故居规划、官公河文化旅游渡假区概念性规划,张謇文化广场工程已竣工,两万多平米具有张謇文化特色的常乐商业街正在加紧建设。作为常乐镇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日益发展壮大,市骨干企业、国家特级建筑总承包企业南通中南集团公司,业务遍布海内外,年产值近百亿,最近已成为我市上市企业之一。
位于国家生态岛——崇明岛的海永乡是我市连接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桥头堡,近年来抢抓机遇,把握独特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发展前景和优势,着力建设以生态休闲、高效农业为特色的集镇,一批高档生态住宅小区相继开工和建成,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将带动海永的城镇和经济腾飞。
(二)农村小集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前几年我市的小集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小集镇数量多、规模小、品位不高。全市现为20个建制镇,比较分散,集聚合力较小,资源共享度较低。从全市小城镇建成状况分析,除三星、包场、三厂、余东、正余、悦来、四甲、德胜、货隆外,建成面积均不足1.5平方公里;曾是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集镇15个,建成区面积12.58平方公里,每个小集镇建成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60820;历史自然形成的、但从未成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小集镇18个,建成区面积4.021平方公里,人口11600人。虽然乡镇人民政府驻地集镇城镇建设起步较早,但起点较低,加之经济实力局限及个别地方急功近利思想,规划的随意性、建设的盲目性、管理的混乱性时有发生;曾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集镇随着乡镇的合并,这些小集镇失去了发展建设的法律地位,日趋萧条,环境“脏、乱、差”;历史自然形成的、但从未成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小集镇更是面临灭绝的危险。
(2)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建设用地矛盾比较突出。资金和用地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难题。随着乡镇企业的转制,乡镇政府融资小城镇建设的能力相对减弱,小城镇基础设施资金回收机制尚未形成,金融部门对此项投入不感兴趣,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尚未建立,加之不少乡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不仅小城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都用于吃饭,而且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也因多种原因被流失,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速度。而土地矛盾尤为突出,表现在:调整土地难度大,使用存量土地价太高,土地使用指标控制紧,省市扶助重点中心镇的用地指标难以落实。
(3)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城镇管理机构不落实或不到位,长效管理难以到位。二是进镇农民缺乏城镇意识和环卫意识,城镇农村化现象比较突出。三是配套设施不到位,镇区公共绿地占比低,市政配套不到位,环卫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低水平,车辆停放不规范,经营秩序混乱,小城镇建设各项指标无考核。
(三)下阶段加快农村集镇建设的设想和建议。根据市委提出的“三化一新”发展战略,下阶段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完善一个格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省级重点中心镇为纽带,建制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格局;突出三个重点:以建制镇控详规为重点的高起点规划,以小城镇镇区为重点的长效管理,以强化城镇规划建设服务职能为重点的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步划;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城镇镇建设,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和积聚效应,有利于民间财力向城镇集中,发挥综合投资效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因此,加快城镇建设是带动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和必由之路,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是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几个重点环节。
(1)认真抓好城镇规划编制工作,彰显小城镇个性特色。克服当前小城镇建设中精品不多、档次不高,单体设计落后,整体效果不协调,千街一面,特色不鲜明的改进措施。
(2)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功能设施,不断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力。小城镇的集聚力主要取决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因此,我们应重点抓好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保等公用设施建设,多方面增强小城镇,特别是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积聚和牵引功能。(3)建设村镇建设服务中心,提升小城镇管理整体水平。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城镇化进程。我市目前村镇建设服务管理的力量还是相当薄弱。乡镇应尽快建立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行政编制1-2名,事业编制每万人一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小城镇的规划设计、项目建设、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小城镇水平。
三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
(1)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瓶颈”。如果没有资金,我们搞城镇建设就如“干手蘸盐”。随着改革的深入,经营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正为人们所接受。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政府的调控能力,创新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小城镇建设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集建设资金。
(2)积极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用地,必须突出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利用小城镇非农建设用地进行小城镇开发;积极搞好土地的复垦开发,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近镇村庄撤并等办法解决集镇建设用地;对小城镇规划区内闲置的企业用地、撤并的学校用地和商业系统的一部分存量土地可进行置换、盘活;在小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城镇绿化,经有关部门批准,其土地性质不变。
(3)全面推行综合开发。在严格实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综合开发,不断积累建设资金,提高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四是加快乡镇合并力度。
针对我市城镇数量偏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合理有序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按照省市城镇体系规划和《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要求,适时有序地合并乡镇,努力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力,提高资源共享的放大效应。
五是合法确定已合并乡镇驻地的小集镇、历史自然形成的小集镇地位。
已合并乡镇驻地的小集镇、历史自然形成的小集镇毕竟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且已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应当在镇村布局规划中例入中心村庄进行规划建设,逐步整治现有形成范围,在整治环境的基础上适当配套必须的基础设施,并向周边村庄辐射和延伸。六是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考核体系。要从上而下成立城镇建设领导小组,要将城镇建设内容列入乡镇任期目标考核,并与领导的政绩和奖惩挂钩。同时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城镇建设有成就的乡镇长进行奖励。
第二篇: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保农村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从我县的情况来看也是这样,全县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近四分之三,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三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各项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农村法制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全县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当前需要克服解决以下三种思想情绪:一是克服畏难情绪。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克服消极情绪。农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历年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我们就法制理论讲法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我们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我们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三是要克服厌烦情绪。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背。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一是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近几年来,全县各部门都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法制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二是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从全县情况看,94个村都分别建立了100多人的普法骨干队伍。各村都结合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家中通有线广播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保农村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从我县的情况来看也是这样,全县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近四分之三,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三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各项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农村法制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全县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当前需要克服解决以下三种思想情绪:一是克服畏难情绪。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克服消极情绪。农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历年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我们就法制理论讲法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我们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我们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三是要克服厌烦情绪。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背。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一是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近几年来,全县各部门都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法制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二是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从全县情况看,94个村都分别建立了100多人的普法骨干队伍。各村都结合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家中通有线广播[page_break]的多了,按装闭路电视的多了,征订报刊杂志的多了,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农民收看中央、省、市电视台开辟的“今日说法”、“法在我身边”等法制节目,引导农民收听广播电台举办的法制节目,阅读报刊中的有关法制内容。同时,还可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办好农村的法制节目。使广大农民通过新闻媒介的作用,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地学法守法。
第三篇: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范文模版)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保农村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从我县的情况来看也是这样,全县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近四分之三,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实现。三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各项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农村法制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全县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当前需要克服解决以下三种思想情绪:一是克服畏难情绪。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克服消极情绪。农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历年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我们就法制理论~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我们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我们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三是要克服厌烦情绪。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背。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一是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近几年来,全县各部门都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法制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二是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从全县情况看,94个村都分别建立了100多人的普法骨干队伍。各村都结合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家中通有线广播的多了,按装闭路电视的多了,征订报刊杂志的多了,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农民收看中央、省、市电视台开辟的“今日说法”、“法在我身边”等法制节目,引导农民收听广播电台举办的法制节目,阅读报刊中的有关法制内容。同时,还可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办好农村的法制节目。使广大农民通过新闻媒介的作用,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地学法守法。
第四篇:加强农村法制教育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农村法制教育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所面临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一、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当前农村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法制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确保农村的快速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跃,农业产业结构将面临着更大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面临着新的组合和分配。面对新的形势,土生土长的农民要成为生意人、经纪人和城市建设大军,他们将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行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二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实现“四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四五”普法规划提出了“由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的转变”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从我县的情况来看也是这样,全县40万人口,农业人口占近四分之三,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全县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四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三是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交通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各项改革也不断加快,农村中的各项矛盾不断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也随之增长。加强农村法制教育,使农民学法、知法、守法,利用法律武器化解农村各种矛盾,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农村法制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全县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当前需要克服解决以下三种思想情绪:一是克服畏难情绪,调查报告《加强农村法制教育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各自为战,人员流动散,法制教育很难抓。因此,思想上流露出畏难情绪。的确,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后,农村的法制教育难以象“一五”、“二五”普法那样集中上大课、集中搞教育,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创新形式,更新方法,努力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能闯出一条适合农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克服消极情绪。农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历年来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有的同志认为:在农村抓法制教育农民听不懂,没什么效果,因此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农村村民的文化素质低是现实,如果我们就法制理论讲法制理论,农民不但听不懂,而且听了也会乏味,如果我们就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联系法律,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农民肯定会喜闻乐见,而且成效也明显。因此,我们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三是要克服厌烦情绪。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有的同志一谈到农村法制教育,就与掏钱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厌烦情绪,把农村法制教育当作一种包袱来背。农村法制教育是不增加农民负担的一项义务教育,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要克服厌烦情绪,树立责任意识,为农村的兴旺与繁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应采取的有效途径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的法制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开展,做到灵活多样,形式多变,以喜闻乐见的方法铺平农村法制教育之路。一是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近几年来,全县各部门都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如在各集镇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制作法制美术展板在镇、村巡回展览;组织编印各种法制宣传学习资料发放到村民家庭,让村民在业余时间翻阅;组织法制文艺演出,进行走村串户宣传法制;县妇联还牵头在全县开展了“万家学法”活动,这些有效形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真正使法制教育做到了进村入户。二是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抓好骨干培训。农村法制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建立一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普法骨干队伍。从全县情况看,94个村都分别建立了100多人的普法骨干队伍。各村都结合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经常进行培训,同时邀请政法部门干警采取以案释法进行讲课培训。农村骨干培训和法制讲课采取以案释法的方法,改变了过去捧着法律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以农民身边发生的案例对照法律条文进行讲解,使农村骨干听起来津津有味,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在农村法制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户家中通有线广播的多了,按装闭路电视的多了,征订报刊杂志的多了,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农民收看中央、省、市电视台开辟的“今日说法”、“法在我身边”等法制节目,引导农民收听广播电台举办的法制节目,阅读报刊中的有关法制内容。同时,还可利用农村有线广播,办好农村的法制节目。使广大农民通过新闻媒介的作用,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地学法守法。
第五篇:广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广州市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几点建议
广州市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处
一、广州市工业园区分布和建设现状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高效齐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区、镇各级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先后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现有工业园区(工业区)307个,总面积约为59.75万亩。从工业园区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看,大致可以分三类:(1)园区发展比较成熟,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规模大,效益好;南沙临海工业区起点高,是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大手笔;永和开发区、云埔工业区、从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番禺钟村工业区、东山棠溪工业区、花都北兴工业园、花都金田、花都芙蓉工业区、增城沙埔工业区等园区也成为所在区域的工业生产基地。(2)园区发展良好,已形成一定规模。投产企业超过10家,面积超过500亩,在所在地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支撑点的园区有80家左右,如天河高塘工业区、花都三村工业区、永发工业园、黄埔姬棠工业区、番禺洛溪工业区等。(3)规模较小,正在发展完善。这类园区主要是镇村组织开发的,约200多个。
从广州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加强整合,园区建设逐步向聚集方向发展。二是利用区域,聚集主题园区。各区以交通畅顺、园林美化、优质服务、地价优廉等区域优势进行品牌招商、配对招商、以商招商等。三是国家级工业园区聚集效应明显,尤其在吸引和聚集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项目方面,发展势头强劲。据外经贸部2001年指标评估结果显示,在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排行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前三名依次为天津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和大连开发区。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00多家在广州投资设厂,其中74家在开发区内。
发展工业园区,对促进广州市工业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优势,夯实广州工业做大做强的良好基础。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规模化的工业发展道路,重点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使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大型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14%左右;白云区云埔工业区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30亿元,同比增长了42.86%,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1%。
(二)形成了特色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促进地区工业经济上档次、上规模。各区(市)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形成了特色支柱产业和一批拳头产品。如花都区通过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汽车、皮革、制衣、塑料、电子元件
和建材等支柱产业。以风神公司为中心的汽车工业生产园区成为花都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使花都区开始由轻加工工业为主,转变为轻重工业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地位逐步形成,重工业比重由上年的33.87%上升为43.33%。
(三)形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经济优势,大大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花都区为做大皮革皮具业,全力抓好皮革皮具城的基础建设,改善了周边路网,制订了吸引客商入城的政策,举办了中国皮革皮具节,促进了专业市场的聚集效应,仅2年时间,皮革皮具城就引入生产经营厂商4000多家,产品占广东省皮革皮具市场的1/3份额,远销全国及亚、欧、美市场,年产值近40亿元,为650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皮革皮具集约地。
此外,进一步搞好工业园区,不仅有利于整合优化工业资源,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尽可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广州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一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未能发挥聚集效应;
二是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相对滞后,特别是规划服务和消防管理滞后; 三是一些园区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开发建设进展缓慢。
二、完善和发展现代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工业园区要围绕我市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借鉴新加坡、上海、苏州等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并与我市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实施“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园区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在连片开发土地、集中经营管理、优化投资环境、与新经济发展相结合上下功夫。
(一)园区开发建设要立足于规划先行
要把加快园区开发建设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突破口来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工业园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与老城区“优二强三”相衔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首先,明确产业园区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可接纳的工业门类,规定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指标、绿化指标和污染控制要求,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保措施,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圆圈形”产业链,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效益最高、污染物排放最少,构造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其次,要立足于建设资金的动态平衡、整体平衡和长期平衡,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最后,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凡是工业园区的设立,各区和县级市要会同当地规划部门,委托专业机构,认真做好规划,并进
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专家论证,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各区(县级市)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要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要将其收回,以盘活土地资源;对征用后不开发,用作抵押的,要妥善处理,防止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征作他用”等问题的出现。
(二)工业园区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按照市委、市政府“东进、南拓、西联、北优”的总体规划,我市将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配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行业,以形成一个符合工业发展实际、体现集聚效应和协调一致、布局合理的工业格局,为实现广州工业快速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我市今后重点规划东南两翼的工业布局来看,东部初步规划由增城的新塘、永和、沙埔、宁西、仙村及其周边地区组成,形成一个新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纺织、机械装备、建材等产业;南部初步规划番禺黄阁、灵山、潭洲以南一带作为新的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南沙天然港的有利条件,以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工业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广州南部工业基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市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相结合,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承接我市支柱产业和相关企业,以及有潜力产业进入园区发展。
(三)重点加强园区聚集整合和产业化建设
加强园区产业化规划,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园区产业化规划和建设,一要抓好产业定位。园区建设要有意识地根据产业关联度培植企业群,发展园区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区。一要有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导产品;二要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一系列生产和服务;三要企业之间关系紧密,既有竞争又有协作。从上述特点出发,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为了短期效益,不顾园区的长远发展;必须打破地方利益的局限,不能以某个镇(村)的发展而影响全局,坚持抓好产业规划的实施。二要抓好聚集整合。要以特色产业为主,形成产业的群体规模优势,必须加强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使量大面广、规模普遍较小的同类型企业聚集,才能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更好地发挥产业群体的规模效益。近几年,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进行整合,有效地解决了这4个功能区的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了空间上主干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讯的连通、内部协调和资源共享,使各区均呈现出稳中有快的发展好势头。“四合一”后的广州东部经济功能区已形成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及电器制造、食品和包装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成了广州招商引资的排头兵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三要抓好重点示范园区。我市要重点抓好几个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各区(县级市)也要确定一、二个重点示范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真正建成在国内、国际具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园区。
(四)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
要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争创名牌,鼓励品牌企业在园区内以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作支撑,聚集一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产品、加工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等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链、企业群,使园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配套,形成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如万宝集团番禺生产基地,经过专业加工、OEM等阶段,利用品牌带动,逐步向自主开发、生产过渡,使某些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在全球具有影响力。
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做大名牌产品。如引导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细化分工,扩大协作,积极发展协作单位入园投资合作,拉长名牌产品的产业链;也可以品牌为纽带,进行联合兼并,扩大生产名牌产品的规模和能力;开发系列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名牌产品的生产领域。同时,要加强市场宣传,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品牌的生命力。
(五)推进都市型工业园区建设
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是中心城市发展工业区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心城区培育特色产业、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国有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要利用中心城区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及水电煤配套资源,探索采取联合招商、租赁招商等方式,以建设软件研究开发、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食品加工、工业设计等创业型、科技型和就业型企业为主,加大引进、嫁接、兼并、重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基地,通过都市型工业的建设和推进,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工业布局。
(六)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
要切实打造园区的软硬环境,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园区管理模式。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适宜于企业创业发展,能把企业引进来、留得住的园区。各区(县级市)要坚持体制创新,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实现园区项目法人责任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审批和“一条龙”服务。对政府管理园区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要通过扶持和发展教育投资、创业投资、物业流通、旅游投资、置地建屋等多种经济组织去承担。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园区现代化,以适应现代大工业的要求。要进一步搞好相关配套服务,加强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帮助做好单个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要根据各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分布情况,举办一些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促进产业集合型园区向产业结合服务型园区转变,逐步构筑为园区企业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