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有较大提升作用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有较大提升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空间,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继续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步入快速发展期。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加到目前的6.9亿,30多年来增加了5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51.3%;农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48.7%。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化是创造供给,城镇化则主要是创造需求,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持久动力。城镇化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同时还产生庞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建设等投资需求。如果培育得当,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对带动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1、城镇化驱动了消费增长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聚集,大大促进了消费的扩张,拉动了消费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3.8%,平均每年新增2065万人;乡村人口年均下降1.8%,也就是说近10年来大约每年有2000多万人由农村走向城镇。
据测算,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3.1,即一个城镇居民大概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2001-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9%,是消费增长较快的时期,这其中与城镇化步伐加快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费逐渐占据了消费主导地位,自2000年以来,城市消费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消费占总体消费比重近70%左右,这种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稳固和加强。
2、城镇化扩大了投资规模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助于释放2.3亿农民工的消费需求,还能够拉动相关的投资。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可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研究表明,每转移一个农民工,大概需要10万元的投资。如果每年能有效地转移1000万农民工,由此带来的年投资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
— 1 — 另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可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将城镇化速度加快1.32个百分点,即多增加约2100万城镇人口,将新增投资10.5万亿元,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由此引发的投资增长不仅可以缓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也能为新转入的城镇人口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
可见,城镇化的发展对扩大内需尤其是投资规模的作用较大。
3、城镇化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推进城镇化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品市场扩大两方面消化大量工业产品。城镇化不仅仅表现为城镇空间的扩展,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口的集聚和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推动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践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能带来人均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由此可显著提高居民购买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000061)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而且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
此外,城镇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镇为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广阔的支撑平台,是人力资本提高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这为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城镇发展还可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城镇化提升的空间与潜力依然可观
1、中国国情决定了城镇化仍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呈现起步晚、波动大、复苏慢、推进快等特点,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与乡村在资源、投入、能源、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较大竞争,城乡矛盾也随之而生,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城乡教育、城乡医疗、城乡就业以及城乡的消费和政府的公共投入等多方面的差别。
虽然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但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这种态势还将会保持较长时间。如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的拉动也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将为有消费需求的农村地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2、对消费的驱动力仍将强劲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未来5~10年,城
— 2 — 市化发展的空间依然较大,至少还有10到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将释放巨大的消费能力。如果农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的60%,按2011年数据测算,平均每年新增消费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今后几年,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会对消费形成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离70%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空间
在当前复杂而不确定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全球市场需求萎缩,由城镇化带来的国内市场规模扩大,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产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条件。初步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每年增加1000万城市人口,就需要1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以及个人消费增长,内在潜力非常可观。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比刚刚迈过50%的大关,城镇化率今后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近20年后才能达到70%。因此,即便在世界经济衰退长期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仍能长期有效地支撑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事实证明,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改变我国“外向带动战略”难以为继的现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大意义。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将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村人口十分庞大,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推进城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城镇化质量为战略方向,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重视和解决城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区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要注重从制
— 3 — 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帮助他们解决好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困难问题。
三是要引导农民消费向现代消费方式转变。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不断向消费领域渗透,城市新的产业部门会不断出现,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制度也会不断涌现,这就会对进城农民消费能力和素质有一个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对进城农民的教育和引导,提升进城农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其尽快适应现代消费方式,并尽快融入城市消费生活,最终提高自身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建设、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转变农民目前自我积累型的消费模式,引导消费模式向信用支持型发展,以期刺激农村消费需求,并激活相关产业,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第二篇: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七、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理想信念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如果把社会历史比作大海,把个体人生比作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领航向的灯塔,信念则是催舟奋进的风帆。对于“人生”,历来强调的是人生理想,强调的是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津津乐道于在名利场上奋力拼搏、发财致富、出人头地,在人际关系上虚以周旋、讨人欢心、左右逢源。在一些书店,“厚黑学”、“行骗术”、“致富圣经”、“人生策略”等庸俗不堪的书目充斥眼帘,反映出现时代一些人急功近利到了何等地步。大学生中的一些人对这种荣辱颠倒、美丑混淆的现象也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因而我们有必要对理想信念的人生作用作一番认真的反思。
(一)理想信念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
由于理想信念来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理想信念比现实更美好,更令人向往和更值得追求。科学的理想信念犹如照亮人生道路的火炬,就像航行茫茫大海的指南,对人的行为有着指导和定向作用,能够使人们透过层层阴霾而不迷失方向、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放弃努力。
人们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时,往往把“成功”看得很重,把“优秀”看得较轻。追求成功,无可厚非,但把成功置于首选,却是值得商榷的。这里当然涉及对“成功”和“优秀”的理解。一个人的人生目标首先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一个优秀的人,即使名利方面不成功,由于拥有高尚而充实的心灵生活,其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反之,一个平庸之辈,即便在名利方面很风光,那也只能算是混日子,充其量混得好些而已。优秀者的成功往往是大成功而非追名逐利者的渺小而利己的成功,优秀者的成功欢乐是大欢乐而非追名逐利者的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出自精神上优秀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伟大事业的绝非钻营之徒,而必是拥有伟大人格和智慧的人”。
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既造就了革命领袖的巨大成功,也造就了凡人小事的非凡卓越。马克思一生经济拮据,但他从未把谋取私利和改变经济处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是把谋求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既定理想。为了写作《资本论》,他花费了大量时光,他失去了健康、子女和家庭幸福,最后终于写成了《资本论》这一历史巨著,并和恩格斯一道,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从此,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翻身求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多少个岁岁年年过去了,革命导师那种造福人类、矢志不渝的品格及其所创造的光辉业绩,仍然并将继续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怀念。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达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高远志向;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则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实现救国救民社会理想的无比自信和坚韧不拔,这些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革命队伍中,普通战士的一言一行,也无不体现着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正是在人的生命的有限过程中坚持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作引领,才会在一系列凡人小事中体现“优秀”和“崇高”,因而成为时代的道德楷模。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共产党员王顺友,20多年来在人迹少见的察尔瓦雪山和雅砻江河谷艰辛跋涉,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曲为民服务的理想壮歌。正如他在自编山歌中所唱的:“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平凡工作中的崇高理想信念,使得这位大凉山中的“香巴拉信使”被人们赞誉为“时代先锋”。
(二)理想信念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
理想信念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强大的能动作用。列宁曾经说过:“重要的是相信道路选择得正确,这种信心能百倍地加强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有了这样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热情就能创造出奇迹来”。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
斗进取的不竭动力。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人们就会像添足燃料的船舰,迎着激流险滩,劈波斩浪地勇往直前。
人们在确定自己的人生或职业理想信念时,有的虽有高远之志,却缺乏超世之才;有的虽有高远之志和超世之才,但又缺乏实现理想的坚毅之志。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一首“明日歌”发出了多少志大才疏或者有才智而无坚韧之心者的感慨!故此,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凡是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之所以产生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动力,能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战胜邪恶、克服困难,并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力量源泉。
素有“当代毕舁”和“激光照排之父’’之称的王选院士在奋斗不息的一生中,强忍病痛,搏战病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是什么力量成了他奋进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展计算技术不但是国际潮流,也是国家的需要。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很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当一个学者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能焕发出无穷的信心和动力,取得在通常情况下难以取得的成果。科学工作者是这样,党的领导干部又何尝不是这样。湖南省“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最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成就了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优秀代表的爱民情怀,塑造了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优秀代表的光辉形象!在国外科技发展历史上,在理想信念的巨大感召下取得成就者也不乏其人。法国微生物学奠基者巴斯德,为了战胜袭击整个法国的疾病,连续坚持工作了五年。在这期间,他的父亲和两个女儿都先后去世,他本人又得了中风导致瘫痪,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甚至有时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最后终于战胜了疾病。巴斯德后来欣慰地说:通过我个人的牺牲,防止了一场危及全国的灾难。法国人民为此专门给他塑了一座塑像,以铭记他对人民的贡献。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说,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的真理的殿堂。正是在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支撑下,布鲁诺没有向宗教裁判所的火刑低头,用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造福于人类的崇高理想,能铸造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念和意志。有人曾作过统计,爱迪生登记过的发明有I 328种,加上没有公开发表或有意放弃的发明专利,他一生发明有2 000种左右。他享年84岁8个月零7天,平均15天就有一种发明。但每项发明并非轻而易举,辉煌背后是失败和艰难的探索,是顽强意志和毅力的胜利。他在发明电灯过程中对灯丝材料的反复探索试验,更是在为人类造福的坚定信念支持下完成的,经过百折不挠的奋斗,他终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三)理想信念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没有理想信念,一个人的境界就会失去核心和灵魂。理想信念能列‘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以重大的影响,其中对道德的影响也最大和最为直接。一个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其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也必然崇高。一个真正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必然会力行“天下为公”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
求,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一些人道德滑坡、境界低俗,主张“告别革命”、“拒绝崇高”。他们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是幸福和成功的象征,不顾一切地追逐金钱,为了金钱不惜父子加害、兄弟相残、夫妻反目,丧失人格国格;他们崇尚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为了贪图享乐而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贪污贿赂、追求穷奢极欲;他们崇尚极端个
人主义,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张“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为了获利而不择手段、违法乱纪、铤而走险,甚至恩将仇报。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必然会人生境界低迷、思想道德败落。唯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提高人生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树立了为人民谋福利、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信念,就一定不会被前进路上的困难所阻碍,也一定不会被肩上负载的重担所压倒,因而能够自觉反对拜金主义、拒绝享乐主义、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在对待金钱方面,诺贝尔认为: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奖金作为国际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赏,常常使获奖者一夜之间从清苦变为巨富。但许多获奖者并不把这些奖金看作个人私产。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就把全部奖金献给了维尔茨堡大学。科学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把两次奖金全部用于购买法国公债,以支援她的第二祖国。王选将多年获得的30万奖金捐给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设立了“周培源数学奖学金”,奖学金的名称没有叫“王选”,如同当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没用“王选”命名一样。在对待享乐方面,中国的优良道德传统历来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毛泽东历来反对贪污享乐,建国初期亲自批准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他以身作则,在国家困难时期坚持和人民一道共渡难关,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子女有丝毫特殊。爱因斯坦成名前很贫穷,成名后富裕起来仍很节俭。他刚到美国定居时老是穿一件IH大衣,朋友劝他买件新的,他说没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以后,朋友又劝他买件新大衣,他却说,何必呢,反正这里差不多每个人都认识了我。在对待个人利益方面,雷锋的态度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态度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焦裕禄坚持的是,心里装着兰考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治理兰考,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总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人生境界,引领人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只有牢固树立起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前进动力,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作用(范文)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功能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0世纪以后教育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教育全民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终身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A.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B.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的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课程实施的结构有哪些?
安排课程表
了解教学任务
了解学生特点
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确定课的结构与类型安排教学的具体活动与时间 具体实施
第四篇:人民日报聚焦中等收入陷阱 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
人民日报聚焦中等收入陷阱: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
2013年06月23日 02: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张芳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据专家测算,到2022年左右,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我国就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可见,今后10年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本期“观察”继续聚焦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编者
跨越陷阱关键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问对)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本报记者于春晖
记者:前不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在其《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您认为,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以后,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哪些问题和挑战?
王一鸣:目前,如同其他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经济体一样,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虽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发生了变化。随着劳动年龄人口 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不可逆地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向下调整,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开始减弱,潜在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正在转向7%—8%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既有发展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比如,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发展不协调特征比较突出;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支撑发展,发展效率总体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发展成果共享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强化,发展代价过高。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低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能源资源约束持续强化。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记者: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关系我们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您认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关键是什么?
王一鸣:关键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近期,李克强同志多次强调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增强我国发展动力和可持续性的重大战略。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改革红利尚未完全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创新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些是现实的问题,也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留下了巨大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在既有发展版本基础上,形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版本,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高、活力和动力更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更好的发展版本。
记者:李克强同志还提出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对此,您如何理解?
王一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根本动力在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以释放改革红利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任何发展版本都要有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形成相关利益格局,决定发展版本的选择。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破除既有发展版本的体制安排和利益结构,实现发展版本升级。虽然相对于以往,推进改革受到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的牵制,但如果不突破原有体制机制,不冲破既有利益格局,发展版本就很难升级。
深化改革,要求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核心是简政放权。简政放权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构撤并上,而应在职能整合、流程再造、效率提升上下功夫,把市场和社会能够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和社会。要下决心减少行政审批,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质资格许可等事项,严格控制新增审批项目。将更多的政府职能由“前置”改为“后置”,并且对“后置”严格依法进行规范。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就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强化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能,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求动力来自于扩大内需。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释放城镇化的扩大内需潜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与既有版本相比,中国经济升级版更加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使经济增长由过多地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外需协调拉动,实现新的经济平衡。应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释放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潜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供给动力来自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应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与既有版本相比,中国经济升级版更加强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造就 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互动)
提问
网友一筹莫展:
现在老百姓收入低、压力大,连站都站不稳,快要趴下了,哪还能跨?跨不过去,不是迟早要掉到陷阱里吗?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新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这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推动我们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从经济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公会极大地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堵塞通过创业、创新、创造增加社会财富的源头活水。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不公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加剧社会对立,影响社会稳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应通过制定倾斜政策和限制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同时,通过制定实施具体的制度和政策,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规避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稳定消费倾向和支出预期,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 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有序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二是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渐次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同时显现出来。社会矛盾纠纷本质上是利益问题。因此,要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就要创新社会管理,关注群众的利益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是高度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制定政策时,应科学严谨、公开透明,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项目决策上,应着眼于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需求,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切实让大多数群众得到实惠。二是着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依法行政。三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多赢共生的利益关系。
完善新阶段的发展战略(观察者说)
李晓西
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需要克服很多严峻的挑战。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在数十年间未能实现这一提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因为在传统成本优势丧失的形势下,没能在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的增长动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果出现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徘徊的局面,引发了诸如分配不公、腐败泛滥、“城市病”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我国来讲,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实质上是对经济体制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最近30多年,我们已看到了改革在解放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力量。现在,我们仍然需要强调改革在保证持续发展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在经济体制转型和发 展方式转变中,聚焦点、明战略、增合力,力求在三五年内有较大突破,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起点。为此,需要调整和完善战略思路。总的看,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科学发展、绿色新政”。这样的战略思路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既立足国情也有国际化内涵。
经济发展战略
在中等收入阶段,传统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低廉优势正在失去,如果不能及时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因此,跨越陷阱的必由之路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资源,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桥梁。事实上,中央早已看到这个问题,并作出了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现在需要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并配套好制度、政策和措施,改变单纯追求GDP的倾向,把新战略落实下去。
城镇化战略
城乡发展差距大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表现,城镇化则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内需潜力所在。因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有助于避免或减轻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城市病”现象,防止大批进城农民沦为城市贫民,形成城市贫民区。统筹城乡发展,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调整创新制度以保证农村发展需要;改革土地制度,保护农民权益,提高农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积极稳妥改革户籍制度,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保障房体系建设,为城市新成员提供住房保障。加快推进覆盖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人口流动创造良好条件。
环境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践证明,只有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保护制度,才能真正达到环保目标,才是主动、有效的环境保护。应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选择,以不超出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经济各个环节都实现绿色化、生态化,为后代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高的发展平台。这需要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来实现。
改革战略
应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被一步步破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根本体制保障。面对当前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存在的越位、缺位与错位问题,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行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破一些领域和行业存在的行政性垄断。应进一步加强竞争机制,以发挥各类经济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应加快推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可持续发展要求得到贯彻落实。这显然有助于防止经济增长停滞徘徊和收入分配不公,是保证发展质量的关键战略,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意义。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以及投资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应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体制,使资源环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随意或低价使用的公共物品,使资源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我国经济已发展到必须实行绿色发展的阶段,需要深化各方面改革以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第五篇:提高城镇化率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提高城镇化率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其它经济的特点。我国内陆落后地区与沿海发达县区相比,特别是像武功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城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比例大;工业落后,经济总量小,发展的财力有限;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较落后等。基于上述特点,我县要实现“一个翻两番、两个翻一番、三个过百亿”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走城镇化建设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
一、城镇化建设对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也就是说,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有利于拉动消费总量提升,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一)城镇化建设是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突破口。经济发展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的优劣与否,对一个县而言,主要体现在县城的市容市貌上。而市容市貌的改善,必须通过城镇建设才能实现。我县从治理县城脏、乱、差入手,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为目标,确立了“以治脏来治懒,以治懒来治愚,以治愚来治贫,以治贫而致富”的指导思 1
想,按照“领导重视,宣传到位,疏堵结合,严管重罚,持之以恒”的20字方针,制定了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城镇建设方案,推行了“四大班子领导包片、县直单位一把手包路、每条街路都有单位负责全天保洁”的责任制,做到路路有人值勤监督,天天有人清扫卫生,确保了大街小巷、街容市貌的卫生整洁。实施了亮化工程,每条街道、每个社区都设臵了路灯,在主要交通路口安装了红绿灯。通过城镇建设,扭转了脏乱差的局面,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县城面貌大为改观,在为城镇居民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事实证明,从城镇建设入手,就选准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突破口,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
(二)城镇化建设是树立形象、打造名片的最佳捷径。对于像我们武功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的内陆县来说,要靠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宣传自己、树立形象是不切合实际的。而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路子,财政不投入或少投入,实施城镇建设,同样能够取得树立形象、打造名片、宣传自己的效果。近年来,我县按照“旧城区抓改造,建成区抓美化,新建区树形象”的思路,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城镇建设活动。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在短短的时间内,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绿、美、畅、洁、亮”的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连续七年高规格举办了
公祭苏武活动,一些回来探亲的苏氏宗亲及外地客商,对武功的巨大变化不仅赞不绝口,而且走一处、宣传一处,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知名度,无形中起到了宣传、推介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城镇建设,打造了无形的精美名片,广为传播,大大地提高了影响力。
(三)城镇化建设是提高工业化水平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发达地区的实践来看,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改变传统思维,确立经营县域经济的新理念,把城镇建设放在重要位臵,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注重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使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首的江阴市,全市总面积只有98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就达到了49.23平方公里。他们就是通过积极推进城市建设,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飞跃。2004年江阴市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638亿元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93亿元、229亿元,全年财政收入92亿元。拿我们武功来说,近年来,我们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38%),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也随之不断提高,仅2012年上半年,就分别达到35.43亿元、21.5亿元,增速在全市排名第六。这些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城镇化也就没有工业化。而要推进城镇化,就必须把城镇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搞好城镇建设,为城镇化提供依托,为工业化创造条件。
(四)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途径。针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缓慢的实际,许多专家学者一致提出“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观点。事实证明,也只有让农民走出农村,脱离农活,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优良的社会待遇。近年来,一大批农民工涌向大中城市,一方面给大中城市增加了压力,另一方面使农民所在家乡的劳动力资源流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地的生产力。就全国大局而言,单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已与客观实际不符;就本地小局而言,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要使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流失,实现在本地转移,使农民在家乡就能够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归,身有所属,在本地创造价值,为本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就必须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生活创造优越的环境。而这一平台的搭建和环境的创造,只有通过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来实现。近年来,我县立足当地实际,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筹资和吸纳民营资本,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化建设。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功能,营造了优良的人居环境,为农民进城生产生活提供了宽松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据有关部门测算,对于我县拥有42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来说,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有4200多名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带动就业增长约2.4个百分点。
(五)城镇化建设是拉动消费、刺激增长的战略重点。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城市化是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聚集,其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不仅会从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同时也会大量增加工业品消费,大大促进了消费的扩张,拉动了消费增长。据测算,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3.1,即一个城镇居民大概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约0.5个百分点。2001-2011年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是消费增长较快的时期,这其中与城镇化步伐加快是密不可分的。
(五)城镇化建设是升华县域精神、塑造县城之魂的有效载体。“治贫先育人,育人靠精神”。精神乃安身立命之本,兴业强国之要。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团体个人,无不需要一种精神。精神的树立和弘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但对贫困县来说,实施城镇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我们通过开展城镇化建
设,一方面在城镇硬件设施上得到了大的改观,一个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广场相继建成,广场内大型音乐喷泉投入使用,红绿灯和景观灯交相辉映,等等这一切为县城大大地增了光、添了彩,使得县城面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繁荣景象。与实施城镇化建设之前相比,增强了人气,富有了灵气,焕发了活力,体现了蒸蒸日上、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城镇建设与管理措施的落实,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弘扬了正气,激励了斗志,促使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了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消除了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懒散思想,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重实效”的工作作风,营造了人人思发展、谋发展,争先恐后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升华了“团结拼搏、不畏困难、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县域精神,塑造了“古朴典雅、人杰地灵、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县城之魂。事实证明,通过城镇建设,可以内增凝聚力,外增向心力,提高战斗力,促进生产力,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