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儿童文学对提升儿童阅读能力的作用
浅谈儿童文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帮助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儿童文学作为儿童阅读的主要精神食粮,它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掌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其次,感受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把握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可发展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关键词:儿童阅读能力;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儿童的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的能力,阅读和作文是儿童语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要求作了如此规定: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联想扩展能力。虽然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为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中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的角度划分统计),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材。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它为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见,儿童文学教育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儿童文学已成为提高儿童文学阅读能力的主要文本。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情达意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达到了极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这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范本,也是儿童学习成为“人”的通灵宝玉,就像赫尔岑所言:“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一所大学。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了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1〕
既然儿童文学在儿童的阅读和成长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和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的教师,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他需要探索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对教材中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也不会满足于借此教会学生文章的结构方法、中心的表达方式等等,应该自觉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具的美学特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努力探求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由表及里感受到的三个基本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三个层次明确告知我们,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是:识别语言符号,掌握信息,提升儿童认知分析能力;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提高儿童审美鉴赏能力;挖掘文学蕴含,锻炼思维,发展儿童联想扩展能力。
一、儿童文学的语言符号与儿童的认知分析能力
符号学将文学看成是一个由符号构造的精神世界。文学读解要寻绎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要寻绎文学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学符号是文学意义和价值的载体。一般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其中词是符号,句子是符号链,由词和句子组成的讲话或文章是符号的集合体。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阐述关于语言的功能时认为:“当语言用来传达信息时,它的认知或指称功能就发生作用;当语言用来表明说话人或作家的情感态度时,它的表达情感的功能就显示出来。”〔2〕中国的汉字符号,兼有表形与表意的特点,从汉字的符号上可以看出外指的“物象”与内指的“意向”两个因素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索绪尔所推崇的——能指的感性与所指的抽象性的结合,在汉字中达到了高层次的完美实现。可是,书面语言是文字符号,本身不具形象性,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形象,要使儿童获得一种切实的审美体验。就如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3〕(20)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
按照心理学知识,儿童的认知过程是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操作信息,然后作出外显反应。信息加工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与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4〕而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教师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魅力。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为了有效地捉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为范本,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现代的阅读观念(现代阅读观念着眼于快速而准确地从书面资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儿童透过儿童文学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章的信息有主信息、副信息,全面发现这些信息,就能完成阅读的基本要求。如,新课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的表面信息是松鼠和小熊一个住在山顶,一个住在山脚。它们借风筝和纸船分别祝对方快乐和幸福,于是它们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过了几天,松鼠在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它飞来,它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而内在的信息是作者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因为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友谊。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应该把目光转向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因为任何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而“认知”就本质而言,始终旨在达到这个本质目的,即将特殊儿童文学作品归结到一般作品的法则和序列。所以,每一种“认知”都具有这一特征:“它不单纯地摹写,而是体现出一种本原性的、赋予形式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示出某种事物在场这一单纯的事实,而是包含着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能量,现象的单纯在场获得了一种确定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内容。”〔5〕那么,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类型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例如,完成了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后,可引导儿童去阅读叶圣陶的《小白船》。在阅读过程中,儿童将会发觉:在《小白船》中,表层信息是作者赞颂田野的美丽、多趣,展现的是“将来的田野”。《小白船》开头第一句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就将我们引入优美平和的境地,在这片“将来的田野”里,各种生物都得以自由地舒展生命:“水面上有极细微的声音,是鱼儿在奏乐,他们会用他们特别的方法奏出奇妙的音乐来:‘拨喇„„拨喇’好听极了。他们邀请小红花跟他们一起跳舞;绿萍要炫耀自己的美丽的衣服,也跟了上来。”祥和、谐趣的田野风光中,鱼儿畅快地嬉戏游玩,伴随他们的是“活泼美丽的小孩儿”。一条小白船载着天真无邪的孩子随风飘荡,任意东西,即使迷路了,也有善良的人来帮助。深层信息是“小孩儿”与鱼儿融洽相处,互不侵犯,共同营构优美、诗意的童话境界。这方天地里洋溢的是真、善和纯洁,表现着作家对理想、和谐、充满真诚与爱意的人生的追求。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儿童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的表层、深层信息,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效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二、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与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
儿童读者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第二个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关于文学形象,卢卡契在《艺术与客观真实》曾指出:“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观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6〕这里所说的“现实的画像”即文学形象。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形象(物象)的结合而创造的艺术形象,如,在《寄小读者》里,冰心饱含着她个人的或思念、或向往、或欣赏、或同情的各种情愫,而描绘的仪态万千的自然风光、金发碧眼的异国少年;其二是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并非直接由实体形象所构成,而是由接受主体的心理机制在一系列语言符号的刺激下幻化、再造而成。如,解读“丑小鸭”时,读者通过再造想象,实实在在会感受到:《丑小鸭》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艰难的心路历程。由于儿童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文学形象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依据。儿童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间接地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接受教育,受到美的熏陶。但要领略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从而在情绪情感上打动儿童、感染儿童,需要儿童在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有所感受和领悟。所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通过再现文学形象,发挥儿童的想象,可提高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的反映能力。在这里,既有单纯的生理感觉因素,又有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7〕(232)从生理感觉因素上说,指的是审美主体的感觉能力,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特征怀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在审美实践中保持高度的敏感。例如,儿童听到节奏韵律鲜明的儿歌、看到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上的舒适感,从而会更有兴趣地投到阅读中。而从积淀理性内容的感觉因素上来说,是指审美主体在获得生理愉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调动起各种心理机能,并参照以往的审美心理积淀和感觉经验而作出的审美反应。例如,当儿童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由于审美感觉中积淀的阅读经验,使儿童对接触到的文学形象产生特定的审美感受,这样,儿童会从审美对象的外在特征、象征符号中迅速领会它所对应的内涵,所以看到狐狸、大灰狼、小白兔、老牛、猴子,他们会产生狡猾、凶狠、活泼、善良、聪明等相应的审美反应。
其次,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对审美对象的美的特性进行分析、综合之后所得出的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而审美判断力则是指在这种审美评判和审美断定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水平与能力。〔7〕(232)如果结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会调动主体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自由联想,将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与儿童主体的知、情、意对应起来,从而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营造意蕴深厚的审美境界。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于是我们需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让儿童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这将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审美判断能力。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
再次,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审美特性作进一步认识、分析和把握的一个审美过程。〔7〕(233)审美理解也是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深入和强化的认识与把握过程,是审美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由个别性把握经由特殊性把握,再到普遍性把握的飞跃过程。从这一层面进行思索,可以发觉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积累某类事物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不断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席勒曾经指出:“审美的教养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予外部生命的形式中显现内在的生命。”〔8〕由此可见,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类似的阅读,那么儿童会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感受中渗透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直接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哲理性认识和本质性把握的层面。
三、儿童文学的文学蕴含与儿童的联想扩展能力
文学蕴含层面,是指文本所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它是宗白华所说的“最高灵境”层次,也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的哲学内涵。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也是对文学作品蕴含的阐述。在西方,但丁早就指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可见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和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这样可以满足读者的阐释欲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适合少年阅读的儿童小说,其内蕴存在于特定的小说话语体系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例如,曹文轩的《古堡》,表层描写两个少年对一座传说中的古堡的寻觅,深层告诉儿童在一切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要表现出不迷信、不盲从、不畏艰险、不惮前驱的探索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召唤着儿童充分调动其联想、想象能力,逐渐走进儿童文学文本的蕴含层面。
阅读期待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曾说:“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9〕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文学能力和阅读兴趣为主要因素构成文学读者的统觉背景,即是阅读期待视野,读者正是立足于这一统觉背景去选择作品、破译语符来和作家对话的。在这儿,读者是接受主体、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也就是说,面对儿童文学文本,儿童读者当然可以而且必须以自己的想象去将其具体化,去进行再创造。如果再用姚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学作品并非对于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它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队总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10〕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强调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儿童在阅读作品时,不是对作品作浮光掠影的了解,而是在阅读(或听读)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思维,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情”和“理”能有所感受和领悟。因此儿童文学阅读有较明显的感情色彩和理性色彩,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况且少年儿童的心理有其共性:即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青少年最富于想象、青少年的空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创造的特色。”〔11〕于是,面对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个性独特的儿童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面对汤素兰的童话,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曲折有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童话形象;面对着儿童诗歌,儿童在想象中期待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所以,在儿童的阅读期待中,要抓住儿童想象丰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
阅读回味中包含着想象能力的培养。回味是读解的一种精神反刍形式,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3〕(171)儿童文学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甚至它的一两句有意思的话,儿童诗歌中某种意境、某一佳句、某一关键字眼都可能给儿童读者留下阅读回味。之所以产生阅读回味,是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情节、人物、内涵可能一时难以有豁然领悟的感受,需要在对作品的反顾中重新整理,逐渐得以领会。而回味的过程,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回味《和时间赛跑》这一篇文章时,让儿童在进一步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与珍惜时间有关的格言;也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讲讲珍惜时间的小故事;或让学生用画笔描绘珍惜时间的画面。这一过程用故事、音乐或画面来渲染气氛,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这一过程还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35.〔2〕〔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4.〔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209.〔6〕〔匈牙利〕卢卡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429.〔7〕黄健.文学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8〕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17.〔9〕〔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0.〔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9.〔11〕北师大公共课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62.
第二篇: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被最终定义的时间并非很长,但它的出现划分了新旧两个时期对儿童不同的培养方式、方法,以及强调塑造新一代的儿童,在于重视儿童精神方面的成长。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性的文学样式,在人们处于儿童阶段及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角度兼备的,它包括:教育作用、娱乐作用、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等。
一、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首先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比重占得很大。正因为这个客观原因,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处于最前位且是第一性的。儿童文学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极目的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完全的一致性。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1、情感教育
曹文轩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认为这与儿童的阅读有关联。他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也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
纯真美好的。由此可见,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善、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审美教育
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作家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好的,没有美,便没有文学,马克思曾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儿童文学正是通过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丰满、理想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培养和陶冶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其欣赏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领悟。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也许不是最为重要的,可它却是决不能遗忘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升华的推动,属于一种精神力的培养。精神力的不断完善,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构成的这个社会更加的美化,更加的和谐,更加的充满朝气。众所周知,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应和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协调目标,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等同于国策的长远标示。通过儿童文学使得现今的孩子能有感于自然、谙于自然,发现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种种美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力的推进儿童文学本身的艺术特性,将今天的儿童培养成后一时期能够适应于社会的主人公。
3、语言能力培养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娱乐作用
娱乐性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属性,正因为娱乐性是儿童文学中的基本属性,所以,可以将其分列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作用,这种作用区别于教育作用,原因在于前者的社会意义为最主要的根据,而儿童文学的娱乐性是它的本身原本存在的特性。衡量儿童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给儿童带来精神的愉快,能给儿童带来愉快感觉的作品,即可称之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娱乐,是儿童处于而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童年期,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和焦虑感的困惑时期,最让儿童感到压抑和焦虑的就是他们会渐渐发现他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由成人主宰的世界在这个由成人掌控的世界中,儿童会常常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儿童天真的本性处处都会碰上来自成人社会的约束力量,这种处处针对儿童的约束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也许是合理的,它是成人和成人社会对儿童所进行的一种必然和有益的社会化过程。但是这种成人为规范孩子们的行为而提出的种种禁忌,对于孩子的情绪来说是一种沉重的压抑。为了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儿童必须要找到一条释放自己情绪的途径:
1.游戏规则
游戏,就儿童接受文学活动而论,是体现儿童文学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儿童游戏走向文学,在文学阅读中体现游戏精神,游戏沟通了生活与艺术。儿童不仅可以在生活中亲自参与游戏活动,愉悦身心,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人物的游戏,也同样得到了愉快和满足,甚至于,在生活中不能够做的游戏,不能实现的理想,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想象,得到补偿。儿童时期是一个游戏的年代,简单地说,孩子都是贪玩的,你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这样有悖于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文学的游戏规则却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减少了矛盾之中的冲突力度,让儿童自觉、自愿地投入到知识的传递工作中,逐渐地改变着自己的知识结构。
2.幻想原则
幻想在儿童的日常思维之中占有相当广阔的空间,我们常说:儿童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幻想对于孩子来说在表面上或许无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善于幻想、乐于幻想,始终是儿童被赋予的一种天性。儿童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伴随而至的是幻想渐渐地变得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成分。儿童需要幻想,客观上说:它大大地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善于幻想的孩子往往具有比不太喜欢幻想的孩子更强的创造力。
三、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作用
儿童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高尔基曾说过:儿童固有的天性是追求光辉的不平凡的事物。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而成的。儿童文学更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对小读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灵都会产生极大的感染和影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比直接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更能有效地促使儿童健全人格的生成。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独苦与不幸。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又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读童话会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读科幻、神魔作品会激起孩子们的幻想;读知识性的读物会增添孩子对世界的兴趣,从而启发创造性,总之在儿童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作品的意义就不是一般作品所能相比的,而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关系到儿童心灵的塑造,更有其特殊性。
第三篇: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doc
论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11小学教育(文)张俊萍
摘要:儿童文学以其特定的受众命名,体现受众本位思想的重要性,更展现儿童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特殊性质,它不仅仅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双重模式下必不可少的产物,同时肩负着祖国未来教育的重任,促使儿童文学家不断地自我完善,对儿童的教育,认知,娱乐以及人格的健全等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儿童文学 教育 审美 情感 道德 认知 娱乐 人格的健全
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要求内容上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主题上明确突出,形象上要具体鲜明,结构要单纯,语言更要浅显精练,情节要有趣,想象要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文学通常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儿童文学在陪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古人曾用素丝来作譬喻,说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通过一些儿童作品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的学习生活。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1)儿童文学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作家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而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来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它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并创造了艺术美,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儿童文学具有一定的情感教育作用,能够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曹文轩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认为这与儿童的阅读有关联。他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例如我国作家车培晶的《瘦狼与胖狼》,作品用对比手法塑造了天真、善良的瘦狼和自私、计较的胖狼两个童话形象。纯朴诚实的瘦狼被胖狼摘去了五脏六腑,骗去了狼皮,但是人们同情、信任它,纷纷将棉衣、棉毯披到它身上。一位好心肠的老奶奶还收养了它,为它织了一件像绵羊的皮毛一样的毛衣,老奶奶的儿子甚至为它安装了一套电脑内脏。而胖狼则由于太计较个人得失,不仅吃不到东西,还被腌成辣椒狼,吃尽苦头。童话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有温暖的爱意;既透露出轻松、自然的幽默风格,又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良善意愿。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们在心中产生了一种情感,一种善恶美丑分明的情愫。
(3)儿童文学对儿童的道德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儿童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美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而儿童文学能够唤起他们的道德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生活与人文的美与丑。儿童在阅读了具有某一种传统美德特点的作品之后,在他们的“认知”领域中,必然会获得一种观念化了的程序,他们以作家创造和构建的文学意象为媒体,透过文字符号与该符号所表示的语义,掌握了文本要传达思想、深层品质,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与道德相关的作品时,从作品中的各种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入手,然后对各种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好与坏、美与丑、可能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内部的联系作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认识到某类人或物所具有的品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道德情感.例如儿童在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时,他们发现这个童话描写的是“快乐王子”为了关心帮助穷人而献出了自己所有最珍贵的东西,最后又由于同情曾帮助过他的小燕子,悲痛得铅心爆裂而最后被毁,而其内涵却是“快乐王子”为爱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由这个文本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儿童阅读更多的童话,儿童会领悟到童话生动的形象与离奇情节的背后,常能引发人们思考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美与丑的辨别、正义与邪恶的根源等隐藏着的蕴含。
2.认知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通过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例如《丑小鸭》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鸭子,通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孩子从中可以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继续前进。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只要他们学会树立生活目标,在自信、拼搏中,他们会真正的认识到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从而能够让儿童实现自我认识.例如,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甘特·斯本的短篇童话《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老房子与主人伯姆泼利先生一家世代相居,因此感情深厚,几次从危难中解救和保护了主人一家,对主人始终忠心耿耿。然而伯姆泼利先生却嫌老房子旧了,要卖掉它,买幢新房子。老房子不愿离开主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主人出售它。它的种种鬼把戏吓走了一个又一个的买主,然而引起了一对喜爱新奇的新婚夫妇的极大兴趣,非要买下老房子不可。老房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出走。最后,伯姆泼利先生千辛万苦才找回了老房子,并把老房子装饰一新,决心永远与忠诚的老房子为伴。如果儿童经常阅读这类作品,他们就会在对老房子这个别出心裁的形象进行再现、体验与感悟的基础上,判断出作品的蕴含:作者借助童话这一文体,突出老房子忠心不二的精神品质,意在赞扬一种朋友间的忠诚守信,哪怕遇到任何意外变故也不变心的为人的高尚品质,进而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为人处世.3.娱乐作用
(1)儿童文学能够满足儿童的游戏精神.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
快乐是人们共同的需要,游戏则是儿童的天性。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儿童文学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娱乐性而且读者的年龄愈小,相对应的作品的娱乐性愈强。比如说,皮诺曹,一个所有孩子们都十分熟知的童话人物,他顽皮、淘气、贪玩,在他的身上鲜明的体现出了一种独立的个性和游戏性。皮诺曹身上的“顽童”气质,爱玩天性,与生活中的小读者“游戏的欲望”相呼应。皮诺曹历险世界的经历,具备了游戏的性质,皮诺曹是儿童读者的一面镜子,孩子们不仅可以从童话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借皮诺曹的历险来满足自己无法历险的好奇心,从而在心灵上得到补偿。
(2)儿童文学能满足儿童的精神需要.儿童文学作品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游戏性的东西,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了少年儿童的精神需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为儿童开展游戏活动提供蓝本或在内容中注入游戏的因素,使儿童在美的欣赏活动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的美中得到启蒙,这与古人“寓教于乐”的思想不谋而合,只不过在儿童作品中这个特点更明显罢了。成人在有忧愁和烦恼的时候,需要发泄和排遣,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障碍。那么,具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4.健全儿童人格的作用
(1)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儿童作为一个情感弱势群体,他的感情更加脆弱,最容易受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儿童除了从成人和小伙伴那里寻求温暖和同情外,还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求消遣和快乐,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可以使得他们的感情更丰富、更充实,以抵抗生活中的孤独、苦恼与不幸。“人生在小学的时期内,他的内部生命对于现世,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要求,只有儿童文学,是这个时期最不可或缺的精神上的食粮。因此,我以为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注重儿童文学。”(严既澄《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严既澄肯定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学校教育都来重视儿童文学。也正如教育专家谈凤梁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的那种潜在的、移人心性的作用实在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的民族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学中有历史、有道德、有知识、有人性,可以说包罗万象。其中一脉贯穿的,是人情、人性的美好。一个在文学作品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见识可能比别人多些,他的心理也可能比别人更坚强,他的情感一定是纯真美好的。”
(2)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儿童在感受儿童文学的艺术魅力的时候,真、善、美的思想就会悄悄地潜入孩子的心田,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对健全他们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结束语: 要想有效地把儿童塑造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种个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同时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成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儿童文学正是为孩子们心灵成长提供的养料。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第四篇:英语报刊对高中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
英语报刊对高中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
商州区中学
拜海锋
内容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封闭的教室、狭窄的一本书里,而是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英语报刊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教育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且能把握时代特色,如能将其与教材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堂习得,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
外研版高中英语课本每单元的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等都唤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所选课文的材料在难度和深度上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语言素材的更新也远远赶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话题无法在教材中完全地体现出来。我就英语报刊资源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探索,获得了报刊阅读在教学中具体运用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英语报刊辅助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学能力
实践证明,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潜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英语周报》文字浅显,特别适合高中学生。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是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准确了解当今现代社会的好途径,特别是选择了那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章,如足球、体育、电影明星等。还有选自BBC:The 10 best films of 2016(2016最佳电影)19 December 2016等,这些阅读材料是他们经过努力便可以读懂的。
2、英语报刊可以对现行英语教材进行补充和延伸。现行英语教材阅读材料不够丰富,且过于大众化,学生所想获得的语言信息量不足,比如:外研版高二英语教材(Module 3)Living With Disease中介绍有关爱滋病、癌症的材料以及对这些病人应采取的态度,而学生很难深入体会艾滋病病人的现状,《英语周报》05-06学12期的Knowledge Bonus提供了从1988年至今每年世界爱滋病日的主题,学生每了解一个主题心灵都会有所触动,有助于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正是人们谈“禽流感”色变的时候,无疑相关素材(如《中国日报》上的文章Girl Dies of Bird Flu in China, UN ups Campaign等)的渗透更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人们对患者的那份关爱,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果英语教学纯粹地“以本为本”、而不注意把握“时代的脉搏”,将会制约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水平的发展,而英语报刊(如《英语周报》、《中国日报》、《BBC》、《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CNN》等)既具有报刊所特有的时效性,同时也具备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语言现代、地道实用的特点,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能够使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比如,中国日报:Nation to send unmanned probes to Mars, Jupiter by 2030(中国将在2030年向火星和木星发射无人驾驶探测器)
2016-12-28,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3、运用报刊阅读,扩大词汇容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作保证,必然无法形成所期望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规定学生要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事实上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要能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至少要有60万英语词汇的阅读量。如此大的阅读量从何而来?高中英语教材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英语报刊的走近学生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比如中国日报: Exhibition tells story of legendary Shang Dynasty queen(展览讲述了商朝传奇女王的故事)2016-12-28。“Culture Insider: Teachers' Day in ancient China”(教师节)2016-09-
10、“China Daily Website wishes you a Happy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2016-09-14 等。还有《英语周报》的意外惊喜(Knowledge Bonus)、幽默小文(Fun House)和《英语学习辅导报》的聚焦天下(Around the World)、心灵鸡汤(Follow Your Heart)等栏目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章题材鲜活、语言地道,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共鸣,因而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触摸到时代英语的脉搏。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信心有所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以及报刊词汇的大量积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4、接触西方文化,了解风土人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报刊的时效性、新颖性让我们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为英语学习者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是提高英语阅读效率的非语言制约因素。这是单纯的课本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的。英语报刊出现了大量浓缩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惯用语或体现当代西方文化的最新最酷(cool)的流行口语,如:Freeze(站住!别动)、Such is life(人生就是这样)、You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你说得没错)如:BBC中的Christmas recipes and menus(圣诞食谱与菜单)
(28 December 2016)、The most striking photos of the year(今年最能打动人的照片)(21 December 2016)等。这些英语报刊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感受国际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而且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促使他们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合理运用英语报刊,辅助英语教学。
1.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目的,选择相应文章。
学生所在年级不同,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舍去难度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当然在选择时还要针对不同的训练目的。如高
一、高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让我的学生阅读了《中国日报》的Nation to send unmanned probes to Mars, Jupiter by 2030(中国将在2030年向火星和木星发射无人驾驶探测器)
(2016-12-28);Final goodbye: Astronauts perform tai chi before leaving(最后的告别:宇航员表演太极)(2016-11-18)等;还有一些运动休闲、校园热点之类的文章。这种文章即使有些生词多一点,但因为是感兴趣的,学生也能看完,了解个大概意思。有些文章中有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但符合我国国情的词汇。如:Admiral opposes 'unsafe' actions in S.China Sea(中国海军反对南海危险行为)2016-12-09; Xi calls for smaller but more capable army(习近平主席号召军队减数增能)(2016-12-03);Premier Li delivers speech at opening ceremony of Macao Forum(李克强总理在澳门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10-11)等。同时在这一阶段,我们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如可让学生采用2遍阅读法。即第一遍着重训练阅读能力,将重点放在训练速度,掌握大意及基本结构上,并找出问题,以便进一步阅读时着重解决。第二遍着重扩大词汇量并培养语感。但到了高三,就不单从兴趣出发,还要兼顾阅读材料的宽度。比如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读一些科普、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以弥补课文体裁的单一。例如《英语周报》高二同步辅导版05-06学第五期报纸第一版的Background Reading是美国大诗人Robert Frost公认的短篇杰作《雪夜林边小驻》,并附有中文译注和英文评论,读后师生无不感受到这首诗歌的美妙无比。为解决学生复习中的困惑,第二版“同步加油站”同步辅导课文重点难点、“高考直通车”直达与本单元知识点相关的高考考点„„当然在难度加深的同时,要注重循序渐进,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
2、加强对学生英语报刊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有些文章适合精读,深入研究,如:英语报刊善于揣摩学生心理,几乎每期报纸都刊登有学生感兴趣或者比较熟悉的素材,象姚明、Michael Jackson等文体明星以及“神六”飞天等材料。学生拿到报纸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就是hot topic及News Review(《英语周报》)和“文化与体育”及“校园生活”(《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等栏目。教师可以就某一专栏提出一两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或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简要的复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文章中包含有许多重点语法现象和考点的,应精读、细读《英语周报》第二版“同步加油站”同步辅导课文重点难点、“高考直通车”直达与本单元知识点相关的高考考点。有些文章则适合通览阅读,英语报刊中新闻类题材,文章表述简明扼要,如:BBC上的Japan PM Shinzo Abe offers Pearl Harbor condolences(日本首相安培悼唁珍珠港阵亡官兵)(2016-12-27);Ukrainian hacker pleads guilty to insider trading in US(乌克兰黑客承认偷窃美国贸易信息)(16 May 2016)等,这类文章表述简明扼要,应该以了解大意为主。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带着5个问题(即,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去阅读原文,边读边自己回答问题。问题弄清楚了,文章也就基本读懂了。这样可帮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阅读文章,抓住文章的重要细节,获得更多的信息。在阅读文章时,要培养学生抓住主题思想的技能,提醒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时,不要被个别词句难倒而停顿下来,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来理解全文,看看全文谈的是什么主题(subject),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Aspects)来进行阐述的,有关这个主题我们了解了些什么,让学生采取“全局着眼,自上而下”的阅读策略,这样,学生就能又快又准确的获取信息。其次,教会学生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记叙文时,指导学生抓住记事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如:CNN上的Turkey and Russia agree on draft Syria ceasefire, report says(土耳其与俄罗斯就叙利亚停火草案达成协议)December 28, 2016等;在阅读说明文、应用文时,应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及快速寻找关键词句,如:BBC上的文章Christmas recipes and menus(圣诞食谱与菜单)(28 December 2016)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文章所阐述的论点、论据及论证过程,如CNN上的When it comes to Xi, history makes the man(到了习近平主席创造历史的时候了)
November 10, 2016等文章。教师可充分利用报纸文章的不同题材和学生对所读材料的浓厚兴趣,通过有效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早适应高考形势的新变化。
总之,英语报刊阅读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著名英语教育家王英民老师就说过“不会阅读就不会学英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很好的听力,没有阅读就更谈不上写作,没有阅读也不可能很好地去表达„„”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和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英语报刊阅读在教室和世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课程,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第五篇:浅谈名师工作室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作用
浅谈名师工作室对教师能力的提升作用
摘要:现在,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建有名师工作室,意图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证明,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达到了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全员提升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师德高尚、造诣深厚、业务精湛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教师能力;教学水平
名师工作室由首席名师和许多骨干教师以及年轻教师组成,他们基于对相同学科为研究主题,形成研究共同体,在研究过程中集结资源、提炼经验、开展教学改革等活动,改善教师们的成长环境,探索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笔者通过三年县级名师工作室的组建工作,发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对于教师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从教人员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自我锻炼”,老师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人物,不仅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老师的道德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老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广大老师自觉完善自身人格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开展有利于老师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培养老师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只有热爱教师行业,才能在教育事业中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计功名、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在名师工作室的交流中,也会不断培养老师对于学生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够做到关怀备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并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
二、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知识素养的高低极大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效,老师要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内容熟悉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进修和广泛的学习,紧跟时代前沿,全面掌握教育教学和学科学术动态,了解当下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知识库。
老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教育形态的知识,其中包括教学与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等,科学高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白要教什么,还要明白该怎么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知识、教师职业情感和教育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相关经验的积累。
例如在中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老师在名师工作室的交流探讨中可以不断吸取与其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名师团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丰富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要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方法,来满足新时代学校教学的需要,切实推进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通过世界大学城、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深化中高职课程衔接,整合优化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学生课后继续钻研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
老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营造课堂气氛的能力、善于组织各种形式活动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管理学生纪律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老师的教育活动是在集体中展开的,对于一个能力水平各不相同、有各种性格学生的班集体来说,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组织能力,就很难实现班集体的合理化管理,使得班集体处于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中,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施展才华,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展高效教学。在名师工作室中的交流探讨中,老师们可以相互借鉴管理经验,学习高效的管理方法,从实际出发,调整和制订更加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断积累经验,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温暖友爱的相处环境,构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氛围,使得班级管理效果越来越显著。例如在培?B中职学生的团结性时,老师可组织有趣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们踊跃参与其中,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同学间的友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对老师的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高难度职业。总而言之,名师工作室的开展建设对于教师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积极影响,一个人能力的突出可能不足以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但是一个优秀团队能力的整合,同行中不断涌现出的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对于教育行业的发展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李忠,陈明长.浅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道德修养建设[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0).[2]姜汉荣.浅谈中等职校名师工作室建设[J].江苏教育,2010(9):46.作者简介:
周飞轮,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机械制造)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