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3 20:2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文件

冀财农[2018]3号

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

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52号)要求,充分运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更好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视察张家口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总体要求,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以资产收益权为纽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规范、健康、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自愿参与。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充分发挥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组织扶贫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

---产业为本,强化风控。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群众辐射带动和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提高精准脱贫成效。选好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合理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加强产业和收益的风险管控,防止系统性风险。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径,积极稳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科学把握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不宜片面追求规模和覆盖面。

二、政策措施

(一)明确资产范围。脱贫攻坚期内,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种植、养殖、光伏、家庭手工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等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项目市场前景较好、经营效益稳定、群众乐于参与的可用资产收益扶贫。注重形成物化资产,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鼓励优先投资固定资产、购买生产资料等,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包括:林果、牲畜(种畜)、多年生作物等生产材料;农业机具、加工机械、喷灌滴灌等生产设备;蔬菜大棚、畜禽圈舍、库棚等基础设施;其它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

(二)严选实施主体。选择财务管理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实施主体。

实施主体一般从以下经营主体中选择: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扶贫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县以上扶贫、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联合推荐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连续2年以上(含2年)经营亏损,或存在失信、违法等经营行为记录的,一般不得作为实施主体。

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成立实体作为实施主体,明晰双方持资比例及权责划分。完善选择实施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村级开展的资产收益扶贫,可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实施主体,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积极参与议事讨论并加强指导。

(三)明晰产权权益。积极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的纽带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一般归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归实施主体。鼓励将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只将资产收益权明确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管理能力弱的村集体,可由县级主管部门或委托一个国有独资公司集中代管,待村集体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后,再移交村集体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权不能继承和私自转让。根据脱贫情况适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脱贫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并核查认定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已稳定脱贫的,不再享受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先扶持政策。调整出的资产收益权,可分配给其它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收回村集体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四)合理确定收益。在法律和现有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所属产业特点和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银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等,合理确定资产收效水平。健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切实保障村集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益。

(五)实施差异扶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收益权优先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倾斜,防止“泛福利化”。建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激励机制,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增收。

(六)加强风险防控。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杜绝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对于将财政支农资金通过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放大”后再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要审慎研究运营风险。作为资产运营方的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享有依法经营的自主权,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外,建档立卡贫困村也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可以不参与实施主体经营管理和决策,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积极运用各类保险政策,指导和帮助实施主体与保险机构合作,选择使用各类保险产品,分散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利用保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实施主体给予适当支持。实施主体可以通过调节年度间收益分配规模等方式,降低收益波动的影响。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若项目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或出现持续亏损,难以保障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时,实施主体应利用自有资金购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益权或股份。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线和村集体的权益。

三、实施程序

(一)选好实施项目。统筹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区域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市场环境、群众意愿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发展预期的产业项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重点支持优势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

(二)开展宣传动员。县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政策宣传,对组织项目的县乡工作人员、村干部加强政策和业务培训。要联合村集体、实施主体,组织召开项目成员(代表)大会,讲明项目建设目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产量化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内容,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

(三)制定实施方案。县级主管部门结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特点,指导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明确资产量化的范围、方式、程序、权责、收益分配等内容。资产量化时,要采取民主决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资产公允计价。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后,应广泛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意见,并提交项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的成员或代表同意后形成项目实施决议,建立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

(四)审批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项目评估,重点评估实施主体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信用状况、发展前景,资产量化范围、收益分配对象的合规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实施主体法定代表人资信情况和关联企业情况等,评估工作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县级主管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由县主管部门在县级党政网站、报纸等主要媒体组织公开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资金(资产)来源、资金(资产)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和收益、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在项目村公开公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等,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项目公示无异议后,县级主管部门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颁发收益权证书。项目实施后,实施主体和村集体按照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填制颁发记名的收益权证。

(六)实行定期报告。县级主管部门、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做好全过程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加强收益权证书管理,维护好收益分配台账,定期项目成员(代表)大会报告收益权调整及份额变动等情况。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资收益扶贫工作的支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支持政策。农业、扶贫部门要精心组织,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并强化管理。县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主管部门,细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权益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权益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实行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详细记录项目资产和收益调整分配情况。

(二)建立激励机制。各地在安排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时,要优先保障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经予倾斜支持。各地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对推动创新积极主动、资金使用规范有序、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脱贫成效明显突出的县,在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予以倾斜。

(三)强化监督管理。各级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督导、检查,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第三方力量开展评估检查,及时发出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级主管部门要落实公开公示制度,确保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积极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等在监督中的作用。对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非法处置国有或集体资产,及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骗取套取财政支农资金、不依法履约以及存在其他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实施主体,要强化对其的失信惩戒措施。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提高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将加大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及时发掘宣传各地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营造有利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农业厅

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年1月18日

第二篇: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支持支持收益扶贫的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关于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

收益扶贫的调研报告

吉林省财政厅:

根据《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调研工作的通知》(吉财农函【2018】304号)文件要求,结合长白县扶贫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调研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一)资金来源。来源于中央扶贫发展资金和省级扶贫发展资金,其中:中央资金3386.4万元,占75.6%;省级资金1095万元,占24.4%。

(二)资产范围。具体产业主要有特色种养殖业、光伏电站、乡村旅游。无本县扶贫资金入股外市县。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形成光伏电站、特色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场、旅游设施物化资产,无高杠杆运营情况。

(三)选择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按照《长白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科学选择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各乡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和扶贫项目实施需要,优选实施主体。要求实施主体管理能力强、社会诚信度高、经济效益好、合法经营。选定的实施主体要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做抵押,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防止资产流失。

(四)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主要有资产经营分红、资产租赁分红和入股分红。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土地、林地等按当地市场平均价评估作价,按股分红,资产收益率达到8%左右。各村结合各贫困户收入水平,按照当年脱贫标准,合理确定分红标准,防止“泛福利化”现象发生。在村级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中,优先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劳动岗位,实现通过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例如:某村黑木耳种植项目,安排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从中获取工资性收入,实现脱贫。

(五)实施主体。目前,长白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实施的特色种养殖业、光伏电站、乡村旅游项目经营情况良好,经济效益稳定。结合各地贫困人口实际收入水平,科学合理调整收益分配。长白县已经建立县级、乡镇级、村级三级扶贫项目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稳定经济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实施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管理好财政支农资金并获得稳定的资产收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政府对实施主体的失信行为按照相关合作协议进行处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和发挥效益。对扶贫项目资金来源、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实施主体、建设进度、收益分配等情况及时在政府网站、村委会公示栏进行公示,让基层群众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对实施主体来说,主要使用使用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减少项目融资成本带来的还贷压力。坚强软环境建设,政府为实施主体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六)动态调整。各地每年根据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开展资产收益分配调整。稳定脱贫的标准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线以上。调整出来的收益权按需要重新分配。不再享受分红政策的贫困人口满意度良好。合同期满,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由政府收回处理。

(七)监管情况。长白县扶贫办、长白县财政局先后制定并印发了《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验收管理办法》、《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做到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定并严格落实《长白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所有扶贫项目都在县政府网站和村公示栏进行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群众知晓率达到100%。

二、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发挥的作用

全县资产收益扶贫已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081、贫困人口1692人,年实现人均增收700多元,为全县761户1173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三、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建立,扶贫产业项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四、本县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实践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我县为省定贫困县,县域经济总量小,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农业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五、解决存在问题和克服困难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与新型经济体的合作,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加大资产收益扶贫投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长白县扶贫开发管理中心

2018年4月25日

第三篇: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2008年2月15日 财农[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央农口部门财务司(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在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的同时,不断从体制上、机制上探索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等方式,有力地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但是,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资金拨付进度慢,滞留时间长,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支农重点不够突出,平均分配资金,分散使用,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部分支农工程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管护的长效机制;有的地区和部门执行有关制度规定不严格,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惩处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高效使用。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管理,强化监管责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认识,牢固树立新的理财观念

各级财政部门必须站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建立科学的机制着眼,不断强化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管理,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财政支农资金运行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要根据目前财政支农工作和支农资金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牢固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新的理财观念,切实把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与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彻底改变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现象。

二、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进一步突出支农投入重点

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合理确定投入重点。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确保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倾斜,重点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涉农民生方面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同时,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促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不断规范项目立项程序,积极创新项目立项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程序。一是要规范项目申报程序。支农预算确定后,对需要申报的支农项目,要及时制定、发布立项指南,明确资金的用途、补助标准、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等,提高项目申报工作的透明度,并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负责,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财政支农资金的行为。二是要完善项目立项机制。在选择确定支农项目时,要继续坚持执行项目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规范项目立项行为,努力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三是要统筹研究建立支农工程项目管护机制。在支农工程项目的立项环节,及早研究采取机制性措施,明确和落实工程建设以后的管护措施和投入责任,积极研究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支农工程项目建设与管护并重的良性运行机制,确保支农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四、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制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一是要规范资金分配办法。继续推广运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合理分配财政支农资金,并利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有效的激励引导手段,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安排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考评结果相衔接的分配制度。二是要规范支出行为。任何地区和部门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和管理财政支农资金,严禁以任何形式用财政支农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利用“一卡通”、“一折通”等手段,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进一步推广财政支农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县级报账制等管理措施,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三是要加快支农支出进度。根据农业季节性明显、时效性强的特点,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快支出进度。坚决杜绝人为滞留财政支农资金特别是救灾性和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现象。正确处理好支出进度和支出管理的关系,防止出现资金使用单位突击花钱、违规花钱等行为。

五、继续抓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高资金使用合力和整体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发挥支农政策和支农资金的合力效应。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本着“既积极、又稳妥”和“既整合、又管理”的原则,逐步扩大中央、省级和县级等不同级次的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重点推进县级支农资金整合。根据考评的结果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绩效奖惩制度,做到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要与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情况挂钩。二是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进一步完善支农资金整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由目前中央财政安排引导性资金支持各地整合的做法,转变为各地先自主整合、中央财政评估考核后实施奖励的制度。三是进一步推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改革。要在已经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专项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这一改革的基础上,研究推动将项目审批权限由省级下放到县级的具体办法,减少支农项目审批环节,强化地方特别是基层财政部门的管理责任。同时,切实加强审批权下放后的资金监管工作,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促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六、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采取措施,强化对部门预算的管理。一是要严格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编制要突出重点,有理有据,按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严格审核,合理规定支出范围,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二是要严格控制设立专项资金。对在部门预算中设立专项,要严格审核把关,避免重复投入。三是要对现有专项进行合理的归并和清理。对小的专项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要进行整合;对支持本系统的专项资金,要逐步转变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四是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强化预算的约束力,着力解决好部门预算资金支出进度慢、结余资金较多等问题。

七、加强制度建设和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财政支农资金规范监管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措施。一是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全面清理、完善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继续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根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以及“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要注重推广科学管理和细节管理方法,强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能。三是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财农〔2005〕314号)的要求,在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效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受益主体或补助对象,加快制定其他支农项目和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扩大绩效考评范围,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资金监管和绩效考评手段。四是研究在充分发挥现有网络系统作用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控网络,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堵塞漏洞,及时整改。

八、充分发挥基层财政部门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强化其管理责任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财政支农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好县、乡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充分发挥基层财政面向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的优势,从支农项目立项的调研、评估、项目实施到监督检查等,都要让基层财政更多、更深入地参与管理。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对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有关支持农村发展以及补贴农民政策的兑现与监管责任,提高时效性,确保每一项支农项目资金和补贴农民资金都要及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三是要支持基层财政强化基础工作,建立支农信息平台,完善中央财政与基层财政信息对接和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的支农项目和支农资金管理格局。

九、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严格监管奖惩措施

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研究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不断完善奖惩措施。一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信息通报制度,对监管措施到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方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违规违纪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批评,责成出现问题的地方和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落实。二是建立规范严格的奖惩机制。对绩效好、监管措施到位的地方和部门,在安排支农项目和分配财政支农资金时,给予适当奖励;对绩效差、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和部门,要适当进行扣减。三是建立健全支农支出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进一步明晰各级财政部门支农资金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严格推行问责制,不断规范支农支出的决策行为。对查实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他法律法规处理。

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合作,共同做好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放在农业财政工作和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实抓好。一是要根据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实际需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监管重点。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战线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既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又要密切配合,切实贯彻落实好本《意见》提出的各项管理要求。二是要积极研究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农投入责任和支出范围,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支农投入体系和上下联动、统筹兼顾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格局。三是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积极配合这些部门搞好财政支农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发挥财政监督特别是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作用,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检查,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内容多元化和监督方式多元化。四是要及时了解各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监管动态,认真总结、推广当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监管的好经验、好做法。根据不同阶段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注重宣传的引导性和时效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新局面。

第四篇: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资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我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资金管理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财政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以下简称“整村推进资金”)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一部分。整村推进资金从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中统筹安排。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贫困村,是指省定的现阶段贫困村。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四条 坚持“集中连片”原则。优先把贫困程度较深、自然相连的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统一规划、连片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推进。

第五条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根据贫困村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第六条 坚持“统筹资源”原则。统筹安排各类专项扶贫措施,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确保整村推进投入力度和建设标准。

第七条 坚持“群众主体”原则。积极推广参与式扶贫理念,引导和组织群众全程参与整村推进项目的选定、规划、实施、监督、检查、验收、管护等环节。

第八条 坚持“竞争激励”原则。将村班子组织能力强、群众发动充分、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的贫困村优先纳入整村推进规划。

第三章 资金扶持范围

第九条 在未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范围内确定当年整村推进村,贫困村之外的项目不予安排。

第十条 重点扶持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村推进资金的适用范围:贫困村村组道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农村沼气;田间生产道路;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

第十一条 除绩效评价等安排的奖励资金外,以前实施过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不得重复安排整村推进项目。

第四章 资金分配和投资标准 第十二条 省级按照各县(市、区)贫困人口规模、人均财力、工作绩效等因素切块分配财政扶贫资金,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工作任务从切块分配的财政扶贫资金中确定安排整村推进资金规模。

第十三条 补助标准。省级根据当年资金规模和整村推进任务,结合物价因素,确定当年整村推进项目平均补助标准。

第十四条 各地在省定的平均补助标准基础上,可根据贫困村大小、工程量等因素,确定到具体项目村的资金规模。

第十五条 各地应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统筹整合其他行业部门资金和社会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共建共享”的原则,实施“六到一增”工程,提高整村推进建设标准。

第五章 项目申报和报账程序

第十六条 整村推进项目实行县级审批、省市备案的管理办法。简化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切实加快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七条 乡(镇)政府在进村入户实地考察论证,充分征求广大农户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整村推进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编制实施方案。第十八条 县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乡(镇)上报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严格按照本管理办法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相关要求,审核把关,不符合规定的项目不得立项。

第十九条 整村推进项目需经县级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审批或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具体审批程序各地自行确定。

第二十条 严格执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出具的评审结论进行招标或政府采购,办理工程结(决)算。

第二十一条 整村推进项目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以及工程质量监理制度,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执行质量监理,招投标和监理费用由县级财政解决,不得在省财政切块下达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中列支。项目实施完成后节余资金的使用由县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按照报账制有关要求共同商定并报省市备案。

第二十二条 各县要在接到省下达的当年整村推进资金计划40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实施方案及项目申报、汇总表上报到省、市财政和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检查考评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项目一经审批备案,原则上不得调整。确因特殊原因需要终止、撤销、变更的,需按上述程序进行审批备案。第二十四条 整村推进资金的报账、拨付程序按照《河南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豫财办„2014‟29号)管理。

第六章 检查和奖惩

第二十五条 整村推进资金必须用于已批复的贫困村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拨、截留、挤占、挪用。

第二十六条 整村推进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制度。面向社会和群众张榜公示整村推进实施内容、资金预算、招投标情况等,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七条 整村推进村应在明显位置设立永久性标识,标明项目建设时间、资金、建设内容、建设单位等有关信息。

第二十八条 建立整村推进资金年审制度。县级每年要对全县整村推进资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第二十九条 县乡两级要强化管理责任,按照《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豫财办„2012‟59号)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村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市级要加大对整村推进资金的检查力度,每年不少于一次,并将检查的情况以书面形式报财政厅。

第三十条 省级定期开展整村推进项目资金检查督导,并将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评和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实行奖优罚劣。对项目组织实施到位、整合资金规模大、产业发展好、群众积极性高、扶贫效益明显的县给予奖励,加大扶持力度;对组织落实不到位、未按要求实施,实施效果差,管理混乱的县,要求其进行整改,并减小资金扶持规模。

第三十一条 对截留、挪用、骗取财政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按照有关规定追回财政扶贫资金外还要依法依规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乡财政扶贫资金滚动发展实施情况总结

**乡财政扶贫资金滚动发展实施情况总结

**乡科技肉牛养殖项目自2005年10月实施以来,在省、地县扶贫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乡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和部署,经引底、高山田、前进三个村村级扶贫中心组通力合作,以及项目涉及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使该项目得到顺利实施,并且项目进展快、效果好。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前的动员工作:

扶贫工作站的全体干部在项目新辖村级扶贫 中心组的积极配合下,分别到各组召开群众动员大会,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喂牛,建议大家彻底改变传统的养牛方法和管理 方式,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 群众科技养牛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大量发展养殖业。才能更早更快地发农村经济,提高 农民经济收,才能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在县扶贫办的精心 策划下和县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乡做了以下工作:

1、在**、**、**三个村进行了5次科技养牛培训,由县扶贫办和县畜牧局培训。

2、到**购进了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高试玉米等草种200多公斤,现已全部种下,并产生了效益。

3、购进能繁母牛246头,现已产犊54头,并通过畜牧站检疫、打耳标,然后发放到群众 手中。

4、改造新修圈舍246个,圈底平展,有排粪沟、有料槽、通风好、安全系数高。

5、乡扶贫工作站向饲养户签订了滚动饲养协议书,实行约法三章,按规定实行滚动发展。

6、现已种植牧草212亩,扶贫金已购买了磷肥、复合肥、尿素等4600公斤,分发到饲养户手中,并监督栽种。

下载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