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关于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 ——以商丘市虞城县为例
郭燕斌、高 欣、王若瀚、张舒迪、燕 丹、蔡欣岑 王文君、夏佳楠、尹俊玲、荣泽东、张长剑、张玮晨(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根据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其交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下,该文立足小城镇建设中道路创新管理的角度,经过广泛调研、探讨,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和管理问题,来为小城镇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 道路 交通管理 可持续发展
目前,小城镇建设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稳步实施中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等问题,这一现象也加剧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这一矛盾又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全国许多城市在城市发展中都面临着这一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这种情况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矛盾已不再是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在建设进程中的迫切要求。同时,“人、车、路、交通环境”能不能和谐、统一发展已成了衡量城市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深刻的影响着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1456万人;城镇人口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而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城市化率,则成为一个很棘手却又很必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大城市的城市化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想要进一步提高已经有所难度,再一味的依靠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去拉动中国整体的城市化进程必将非常艰难,而实行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实现农民非农化和土地资本化,则能很好地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中也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也将成为热点问题去解决。
为此,我们特围绕“关于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以期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做出一点点的贡献,并为正在建设中的中原经济区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此我们是以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这个有着中国钢卷尺城和木兰之乡美誉的豫东小城为例子展开调研的。暑假期间,我们来到虞城县当地,进行了为期一周多的社会调研活动。在调研中,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在路边观察,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了解以及询问当地居民等方式来全面了解商丘市虞城县的道路交通管理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来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同时,我们根据对交通管理工作的调查与认识,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提出了对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如何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对策。
1、小城镇交通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
1.1“国道经济”仍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国道的存在催生了大多数小城镇并促进其繁荣。
目前,我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城镇,是依靠着国道线发展起来,并且到现在依然依赖于国道这个交通命脉。
“国道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其发展模式也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国道上面有很多高速的货车经过,很容易发生追尾、碰撞等交通事故;并且,由于很多人、车都在国道走动,很容易造成国道不畅而影响国道功能的发挥。
1.2小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方式多,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镇内货物卡车、农用车、拖拉机、兽力车、三轮车、板车、手推车及肩挑人背等各种车辆都很常见;由于小城镇的建设规模普遍不大,居民出行也以摩托车、自行车、步行为主,而汽车就相对较少。以我们调查的虞城县为例,在这个小县城里面,整个县城都不是很大,又没有公交车,所以人力三轮车(有的也是电动的)这种在大城市基本见不到的东西,却是那里居民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各种车辆以及行人都在本就很窄的马路上,易造成交通混乱、拥堵。
1.3停车场稀少甚至没有。由于小城镇在建设和形成初期较多考虑的是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的建设商铺,而没有规划专门的停车场,导致大多数车辆都是随意停放,极易堵塞交通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同时,由于近些年小城镇经济发展较快,私家车数量剧增更是加剧了停车位置供不应求的矛盾。1.4公共交通设施不健全。在虞城县,路灯只在几条主干道上有,而红绿灯更是极少见到,就是存在的那几个红绿灯,有的也是无法使用的。交通标志等设施的缺乏,甚至有些百姓不认识交通标志,给居民出行尤其是给司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致使交通混乱,在交通高峰造成拥堵。
1.5城乡道路尤其是“村村通”道路的宽度不够、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的养护不到位等。这在我们深入调查的虞城县农村公路就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得到了很清晰的反应:在所有被调查的访问者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对农村道路变化的总体印象是“一般,道路虽然铺过(修过)但是质量存在很大问题”,而认为“铺的路质量很好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的”只占了一小部分;“村村通”中修的公路,在关于其宽度能否满足日常出行需求这一点有百分之五十六的人认为不能,因为两辆相反方向的车同时通过时比较困难。
国家大力发展“村村通”建设,现在我国基本每个村庄都通了公路,这一方面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道路宽度不够,两辆大车相遇的时候“会车”很困难,而且道路只修不维护,很多路面上都有沙石堆积、路面开裂等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维修。
1.6违法广告宣传车随意窜行。这些违法广告宣传车,大都是利用三轮摩托车、电动车和微型轿车改装成的流动车辆,在车子上焊个铁架子,导致车身实际宽度远远超过于车辆原有宽度。车身周围张贴着各种各样的喷绘广告,也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广告宣传车是流动的,不固定,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哪个地方人多它就往哪去,特别是人民路、健康路、小学路比较集中。虞城老县城的路面本来就不宽,这些流动的广告宣传车所到之处,导致本来就拥挤的街道更加堵塞。这些车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堵成一片,还只往人群里扎,不慌不忙,慢慢悠悠,高音喇叭不停地放着广告词,弄得所到之处一片混乱。
1.7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指挥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与此同时,交警上路并非为了指挥交通,而是在国道路口检查超载车辆。再者,集市聚集时,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不仅让城镇环境变得差,更影响了当地交通,危害了大众安全。
1.8政府交通部门对交通建设和道路养护意识不到位,管理方式陈旧,效率低下。并且小城镇城市道路规划不尽合理,某些路段的道路质量不合格。
1.9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陈旧,已不能满足现在道路建设和管理的需求。《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自1996年6月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至今,已经过去了16年时间。随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道路建设和管理还采用十几年前的法令条例,导致新出现的状况管理主体不明确,政府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漏洞无人填补。
2、小城镇交通管理中遇到问题的对策与出路
2.1科学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建设,有着当前的交通特征、交通需求,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变革,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策略指导城镇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和道路系统的规划需要有远近结合的思想,留有余地,保证城镇功能转型和交通弹性发展的需求,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到当前以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为主要的出行工具,也要把汽车将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这一实情考虑进去。
2.2统筹发展是根本。道路规划和建设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大局出发,统筹城镇交通道路和城乡联接处道路发展。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按照75%的城镇化率计算,意味着全国农村将有40%的提升空间,所以将有5亿多的农民进城。所以说,城镇化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将成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王牌。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建设好,发展好,管理好城市道路,尤其是要统筹发展好城市内部主干道和城乡结合部道路,促进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2.3善于利用、合理利用资金。要想使小城镇发展的更好,或者说要想建设小城镇,没有资金的投入是不行的。然而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虽然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但是政府却并不会下拨太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建设。所以善于利用、合理利用资金就显得很重要了,使有限的资金价值最大化、取得最好的效果。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来提高所修建道路的利用率。在运用资金的时候,除了政府划拨以外,还可以借助外力的作用,例如允许民间资本的进入等。
2.4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镇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镇规模及城镇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政府亦可以将现有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例如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小区等地的停车场对外开放,或增设临时停车场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省资源。
2.5完善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交通参与者宣传交通安全意识,从而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多部门相结合,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2.6加强对当地违法广告宣传车的打击力度。关于违法广告宣传车。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车的性质不好界定,相关部门互相推诿责任。要说属于广告类,归工商部门管辖;要说属于改装车辆,归交警管理;要说属于噪音,归环保部门治理;要说属于流动摊点,归城管管理。正是因为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谁都能管,谁也管不好——与其说不好治理,还不如说是政府各个部门权责不明,各自为政、相互推卸责任。建议几个部门能够联合执法,一起来整治这种违法的广告宣传车,进行一定力度的处罚并定期再进行整治,还路于民。再者,针对广告车的车主主要是下岗职工,没有其余的经济来源,不能因为他们的生活贫困就可以让他们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惩治这种行为也是对其它的市民负责。在治理的同时,政府可以帮助他们再就业,例如可以让他们通过利用相关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给车辆办理合法执照,使其车辆能够合法经营。
2.7针对道路宽度不够且养护不到位的问题。还是前面提到的一句话:科学规划是关键。我们可以在以后的乡村道路规划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是仅仅去计算经济账,应该将城乡的道路尽可能的修的相对宽一些,这样可以给居民提供更大的方便,降低城乡道路不变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此外,我们的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造路,更要养路。建议在修路的时候,就专门制定一套相应的养护制度用在以后的道路养护上,并可将乡村的路网维护和城市的合为一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门设立一个公司来负责,这样可以使道路得到统一有效的维护和管理。
2.8要使小城镇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2.9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交通行为是一种广泛的存在于社会,交通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单靠交警部门的职能作用,显然不够。只有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完善社会性、群众性的交通管理网络,如开展交通知识进课堂、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交通管理、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镇等活动,走交通管理社会化的管理途径,形成社会监督,使交通参与者逐步成为自觉文明的交通主体,并聚合社会其他因素才能确保人们现代交通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和不断进步。
3、结语
规划不尽合理的小城镇道路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人民生产生活与小城镇总体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小城镇的建设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交通又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只有在发展之初就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才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综合治理道路交通方针,充分运用国家法律、法规、交通工程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人、车、路进行全面的管理,使三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达到平衡,实现安全、畅通之目的;把近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县城交通与加强县城对外交通辐射能力结合起来,把政府的统筹领导与对城区交通系统工程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小城镇的交通秩序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参考文献:
【1】 杨明朗,刘平义,朱立红,段天宏 道路交通事故人-车-道路环境系统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年第03期》 【2】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3】 魏献忠.彭俊杰 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以驻马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为例[期刊论文]-甘肃科技 2008(23)【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第二篇:城区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
城区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及建议
潢川县城区地处312、106国道交汇,城区道路状况复杂,人车流量集中,部分路段交通秩序混乱、交通违法现象突出的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严重滞后了潢川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制约了潢川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步伐。为切实加强城区交通管理工作,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畅通、高效、合谐的出行环境,我县交警部门组织人员对城区道路交通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归纳出城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相关原因,并针对有关问题制定工作措施,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道路条件差,路网功能低,道路非交通占用现象突出,乱点问题难以治理。
其一,道路路况、通行环境差。潢川城区三环路、航空北路、环城路、车站路、弋阳路、迎宾道等主要道路与国道交叉重合,除三环路、弋阳路新修道路外,道路宽窄不齐,路面状况不一,两侧店铺林立,分支路口与机关团体、学校等众多,加之各主要道路、大型建筑、公共场所缺少相应的停车场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甚至机动车道非交通占用司空见惯,部分路段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合交通,交通状况复杂多变。
其二,路网结构不合理。由于老城区改造困难,现有道路和新修道路未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结构,城区道路与国道重合路段均地处主要商业区域,本地交通量过大,高峰期极易发生交通拥堵乃至引发交通事故,而非重合路段的宁西大道等路段则路旷人稀。312国道改经三环路后,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本地交通流量高度集中于城关北城这一相对狭窄区域,并受商业区道路通行条件制约,主干道路负荷过重,而分支道路非路网结构、不能承担分流任务的矛盾状况仍将长期存在。道路结构与功能的畸形使潢川城关交通管理形势极为艰难。其三,道路非交通占用现象突出。在已实现道路隔离的跃进东路、航空南道等我县城区最为繁华路段,其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部分点、段长期被非交通占用,尤其是在机动车道开口处有效通行空间被挤占,造成个别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冒险进入机动车道。部分路段非机动车逆行现象严重,如北关路口高峰时段,由航空南道西侧逆行进入路口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占六成以上。其它道路非交通占用现象也频频发生。
其四,交通秩序乱点难以治理。如北关口这一重要路口,国道、城道交叉,商业区、居民区相对集中,交通高峰期秩序极差。交警大队在此设立岗点,高峰时段并增派警力加强疏导,堵塞现象虽得到缓解,但由于航空北道可通行道路狭窄,人车流量集中,路口除航空南道方向外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隔离,路口不规整,人车混行,交通冲突点增多,造成交通混乱。
2、交通设施不全,缺乏监控手段。
其一,城关跃进东路、航空南道等机动车道隔离相对规范,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通行不畅;迎宾大道、车站路虽经隔离却经常出现混乱状况;其它道路由于道路条件、资金等多种原因暂时难以实现人车分离,给今后道路设施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西关、北关、新桥北等重要路口规划、设施不完备,没有形成渠化,造成交通障碍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其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违法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等须具备必要证据,我县城区现仅具备指挥疏导设施而缺少必要的监控和固定证据手段,不利于交通管理的现实实施与长远发展。
3、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高,缺乏守法自觉性。部分机动车驾驶人随意停车占道、不遵守有关通行规定,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超员、超速行驶等高危违法也屡有发生,尤其是周末运送学生客车违法行为突出,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部分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通行随意性大,对路口灯控信号视若无睹,形成交通信号灯只对机动车有效,而对行人、非机动车无效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些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贪图一
时之便,置自身安全于不顾,进入机动车道随意行驶、行走,乱闯红灯,斜行横穿,并行占道,逆行阻道等,与城市现代文明极不和谐。特别是放学、下班高峰期,群体违法现象更为严重,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4、管理工作整体推动不强,效果不佳。作为交通管理主力军的公安交警部门,尽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疏导管理、集中整治等工作,为城区主干道交通安全畅通做出了辛勤努力,但在管理力度、执法水平、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时紧时松、失控漏管现象依然存在,交通乱点得不到根治,明显交通违法不能及时发现、查处。道路交通管理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力不强,契合度不高,日常管理跟不上,整治工作一阵风,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
二、公安交警部门加强城区交通管理对策
公安交警部门作为道路交通秩序主管部门,在城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着重发挥警力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从提高素质、规范管理、严格执法、增强科学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1、努力提高交通管理人员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增强责任,严明奖惩。针对民警、以工代警和交通协管员不同层次,深入开展宗旨教育、法制教育、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展开“改善潢川交通管理面貌,从我做起”的大讨论活动,鼓舞斗志,增强责任,集思广益,深挖潜力,努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完善岗位工作责任制,加强考评和奖罚措施的落实,开展纪律作风整顿,对工作作风扎实、尽职尽责,完成任务出色的,予以大力表彰,优先重用。对在岗不敬业、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坚决清除出交警队伍。做到谁的岗位谁负责,自已饭碗自已保。
2、规范管理。城区交警管理应以岗点指挥逐步向疏导与管理相结合转变。现阶段,一方面增强巡逻警力,实行错时上岗,配备数码相机等固定证据装备,不间断对城区主干道路巡逻,发现明显交通违法行为,当场纠正,及时处理。另一方面落实高峰站点、平峰巡线工作制度,现有各交通道口固定岗点执勤人员要在确保完成交通高峰期路口疏导任务基础上,非交通高峰时段负责周边50米范围内无乱停乱放等明显交通违法,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各类严重交通违章行为要坚持教育与处罚并重的原则,该警告的警告,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同时充分发挥交通管理示范路辐射作用,逐步扩大交通管理示范街区范围。针对不同时期交通秩序乱点,组织集中整治行动并重点跟踪管理,务求不再反复。
3、严格、公正、公平执法。在管理工作中,值得注意消除“说情风”这一弊端。“说情风”不除,规范执法无从谈起。交警大队应建立公开处理机制,尝试采取对不同的交通违法行为实行输入违法代码,电脑开具罚单等措施,努力通过公开透明政务方式和技术处理手段减少执法负面因素。
4、增强科学管理水平。在加大宣传投入,用好各种宣传手段,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用足、用好各种科技设施,取得最大实效。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装备作用,用足用好雷达测速等科技装备,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可借鉴罗山县做法,采取厂方投资建设,财政担保数年内分期付款等方式,在城区主要道路、路口设置固定或流动电子监控设施、交通违章取证系统等,及时发现交通违法,固定证据,对交通拥堵等交通状况快速反应。另一方面,通过规范执勤行为,推行勤务标准,加强考核考评等方式,以出勤率、畅通率、纠违率等量化工作,增强一线管理人员科学管理能力。对不能正确操作岗位设备,不能完成量化工作目标的,要实行末位淘汰制,强力促进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关职能部门职责
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共同解决人、车、路、道路环境多方因素的协调配合问题,才能达到安全、畅通、高效、合谐的现代交通管理目标。应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针对城市道路占道管理各相关部门职能交
叉问题,明确界定各部门职能职责,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议调整充实县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建立定期通报和协调制度,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创造区域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对乱点路段适时组织开展综合治理整顿。
1、交通部门。清理整顿城市客运市场,维护城市公共交通秩序。对城市人力车加大管理力度,不得增加新的人力三轮,对私自投入营运和套牌的人力三轮车,加大打击的力度,对不按规定行驶和停放的,实行严管重罚。
2、公用事业部门。加强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点及城市道路附属设施的管理。重点清理城区非交通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3、规划、建设部门。城区道路、市场规划合理布局。新建道路、大型公共设施应规划相应交通设施、停车场点等。加大对城市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的投入,确保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好。严格城区道路施工现场管理,创造良好行车行路环境。
4、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集贸市场管理,防止占道经营阻塞交通。对公安机关认定不具备安全行车条件的客运单位和个体客运车辆,不得发放营业执照,并协助公安机关做好停业整顿工作。加强对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和报废车辆的管理。
5、教育部门。一是督促中小学校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乘车外出活动的安全管理,严禁中小学生在道路上和道路两侧的空闲场地上从事体育活动。二是会同公安部门认真查找学校内部及周边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加以整改。三是督促中小学校配合公安部门实行错时放学制、路队制,分区域接送学生,避开高峰期,确保安全。
四、有关建议
1、合理调控交通总量,改造路网结构,逐步改善城区交通结构。通过加强与完善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促进城市向多中心、多组团结构布局方向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减少中心区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使客流、物流分布与流向合理,处理好城市空间与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开发利用支干路,将拥挤主干道的车流中的一部分吸引到次干路或支干路上来,实行科学分流,减轻和平衡主要道路交通压力,确保城区交通畅通。现阶段,应调整城区道路布局,尽快贯通除航空南、北道之外纵向主干道路,减轻跃进路东段、航空南道、北道现有行政及繁华商业区交通流压力。并努力打通原已建有的部分支路,实现路网交织,交通分流。
2、完善交通安全及配套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现阶段需新增新潢桥南路口交通信号灯、更新北关路口为长臂式交通信号灯,更新建设黄河商场路口交通岗亭,新建新潢桥南交通岗亭。远期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和完善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标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高服务水平的路内停车设施。二是城区主要交叉路口,如黄河商场路口、北关路口等,考虑建设立交桥或地下通道,以改变人车混行的现象。三是新增道路前进行交通设施规划,及时增设、更新标志标线,满足交通管理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交警和有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应由“以点带面”的静态管理转为“以面带线”的动态管理,上路动态巡查。
3、结合创卫工程,落实门前“五包”。门前“五包”责任制既可增进群众的城市文明意识,增强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群众基础,也可提高城市交通、卫生管理的效率,是交通秩序和谐畅通的治本之策。这一措施的关键在于日常管理和监督落实机制到位,建议政府召集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周针对一条道路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检查评比“门前五包”落实情况,检查评比情况及时通过电视报道,发动群众关注并参与监督,使“门前五包”最终成为自觉行动。
4、倡导文明交通,各级领导带头自律。我县城区主干道随意停车、闯红灯等现象时有发生,在违法车辆中,各行政机关、单位车辆所占比重较大,《大河网》关于《我县无牌特
权车》的报道也反映了我县部分职能部门自身违法,有损政府形象的问题。建议县委、政府借助城市创卫工程,加强对有关单位车辆和驾驶员的内部管理,提出自律措施。交警部门针对这一状况将采取下达《整改建议书》、定期通报、公布违法停车车号、罚款缴纳情况等工作措施予以整改。
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市交通良好格局。现阶段,主要是加强对非公交机动车出行的管理。一方面进一步严格限制出租车、机动三轮车的增长,对城区出租车、机动三轮车等非公交机动车实行额度控制。另一方面从主干道做起,逐步推行城区范围内禁止人力车、三轮车、畜力车、拖拉机进城措施,以提高城区主要道路利用率。
我县城市公共交通由于投资规模、运营方式、线路等多种原因,未形成良性发展,在城市交通中处于不利地位。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议政府加大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鼓励公共交通发展,以廉价、方便、快捷赢得市场。实行城市公共交通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努力形成以公共交通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占20%-30%的良好格局。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应大力倡导“大交通”观念,把维护城区优良交通秩序作为发挥我县区位优势,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象抓创卫那样,打好交通牌,形成社会化管理交通的格局。一方面大力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实行交通安全责任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层层签订交通责任状,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检查与指导。另一方面,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带头示范,通过开展交通安全社区、交通安全学校、交通安全村建设,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向不文明交通行为告别,营造文明行车、文明行路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第三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
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乡镇按照“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健全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明晰发展布局,完善基础配套,壮大镇域经济,改善乡村面貌,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产业合理、有序平安的新型城镇,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管理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相互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两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一)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
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作为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的纽带,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二)小城镇是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
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三)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小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实现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的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小城镇规划定位不准
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规划定位不准问题,没有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缺乏科学细致论证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盲目实施小城镇建设,搞工业园区,而镇区基础设施极不配套,影响了小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且,沿街乱搭乱建临时设施没有根治,依然存在“脏、乱、差”问题,“人气不旺,2 财气难聚”,出现了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
(二)用地和土地政策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用地缺乏统一管理和可行性论证,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大部分土地属于村社集体所有或承包到农户,征地困难,难于进行统筹调剂,制约用地规划,导致土地总量失控,土地流失或闲置现象十分严重。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
(三)小城镇建设和规划滞后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规划用地还没办理或批准,业主已将土地圈好了,甚至已建成,等到报建发现问题时,已成为现实,出现了不是规划指导建设,而是建设需要规划的现象,导致小城镇规划不能成规模地实施。
(四)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开发建设方式落后,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难以形成
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小城镇建设没有走出一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道路,乡镇政府投资仍然占较大比重,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 “以地生财”受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加困难。
(六)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
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目前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条块管理工作将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七)项目建设无工作经费,调动不了积极性
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因没有配套任何工作经费,项目落实到村(社)工作难度较大,地震安居工程部分经费要地方政府配套,落实时间较长,工程涉及民政、残联等部门,农村各种矛盾、问题复杂,项目分配容易出现上访或群体事件,基层干部存在抵制情绪。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对小城镇要进行重新分类、准确定位
小城镇建设,重点是建设那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镇和重点中心镇。按照区位优势、规模、经济实力和所起的作用等要素,重新对小城镇进行分类,对规模效益高、建设和管理水平高、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等方面的优势,列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三)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方法。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入股、出让、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建立起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无后顾之忧。
(四)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 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 4 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五)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
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六)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明确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小城镇经济越是发达,生态环境越是重要,生态发展好,可持续发展空间就好。
(七)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高效、严谨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的建设,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2]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城市管理,2006(3).[3] 邱昕,《从新农村到小城镇》,中央美术学院,2007.
第五篇:浅析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4、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制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积极调整就业政策,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竞争公平、运作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固定的住所的农民,可迁入小城镇,列入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在发展城镇人口上,应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于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照顾,为发展城镇人口给予一定的支持,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逐步放宽外来人员的进镇条件。为使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专心致力于所从事的产业,积极参加小城镇建设,乡镇可以为其提供加工场地,实行优惠政策,减免部分规费,子女入学、就业、购房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新进镇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生活设施以后,才能放心的离开土地,丢掉农村宅基地真正成为小城镇人口,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对在小城镇内投资兴办相当规模产业并能安置部分人员就业的农民,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