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

时间:2019-05-13 20:0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

第一篇: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

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

白 洁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摘要:分别选取全国和甘肃省为参照区域,分析了甘肃省及其各地区2003~2007年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进而得出,甘肃省水资源相对较匮乏、人口密度较小,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上,相对全国而言,甘肃省水资源承载的人口严重超载,GDP相对满载;但水资源利用量上,人口与GDP承载力双重富余;相对全省而言,各地区水资源利用量承载的人口和GDP均相当富余的城市为酒泉、张掖和武威,而其处于相当超载的城市则分别为天水和兰州。

关键词: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BAI Ji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741001, China)

Abstract: The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each region have been calculated from 2003 to 2007, compared with whole country and the province 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Gansu province has gone into the stage of relatively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nd quite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03.As far as the water resources amount is concerned, compared with the whole country, the theoret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opulation in Gansu province is much more higher than its current level while the GDP is in full load condition.However, taking into account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 population and GDP that Gansu province can carry is far higher than its current level.For the relat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GDP compared with Gansu province, Jiuquan is the most surplus region, followed by Zhangye and Wuwei, and it is in very overloaded condition are Tianshui and Lanzhou respectively.Key words: relat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relativ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Gansu province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3大流域,包括9大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78条。多年平均降水总量1258.31亿m3,折合径流深276.9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9.4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82.139亿m3,平均年产水模数6.37万m3/km2。随着甘肃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用水量逐年增长,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甘肃省相对水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其实际量对比,为其合理调控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未来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1 研究方法

1921年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概念由人类生态学家Park和Burgess提出。在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中,“承载力”概念得到延伸并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随着水资源危机日益突显由我国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目前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主要有常规趋势法[2]、模糊综合评判法[3]、主成分分析法[4]、系统动力学方法[5]、多目标决策分析法[6]以及投影寻踪法[7]等。相对资源承载力方法是将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的承载资源,与传统的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注重绝对量计算不同,相对资源承载力是以选择一个或数个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1060065)。

第一作者简介:白洁(1984-),女,陕西绥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区域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

通讯地址:天水师范学院生化学院。E-mail: jbai.nwnu@163.com, Tel:***。参照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消费量及研究区域的资源存量,计算研究区域的各类资源相对承载力[8]。该方法已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9]和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10]。

在特定时段内,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以参照值或参照区为对比标准,将研究区水资源与参照值或参照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消费量、单位土地水资源拥有量、单位GDP耗水量等进行对比,核算研究区水资源相对各类参照标准及尺度的承载能力。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8),甘肃年鉴(2004~2008),中国水资源公报(2003~2007),甘肃省水资源公报(2003~2007)。本文从水资源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分别将甘肃省水资源量与参照区人均水资源量、参照区万元GDP所耗水资源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区相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1)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C(1)

式中:Crp—研究区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104人);Ip—水资源承载指数(104人/108m3);Qw—研究区水资源利用量(108m3);Cp0—参照区人口数量(104人);Qw0—参照区水资源利用量(108m3)。

(2)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Cre

IeQw,IeCe0/Qw0

(2)

rpIpQw,IpCp0/Qw0

式中:Cre—研究区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108元);Ie—水资源承载指数(108元/108m3);Qw—研究区水资源利用量(108m3);Ce0—参照区GDP(108元);Qw0—参照区水资源利用量(108m3)。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通过与实际承载人口(或GDP)对比,得出研究区相对参照区承载状态,包括三种类型:1)超载状态:实际承载力大于相对承载力;2)富余状态:实际承载力小于相对承载力;3)临界状态:实际承载力等于相对承载力。式(1)超载:实际人口(P)大于相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Crp),即P-Crp>0;富余:P-Crp<0;临界:P-Crp =0。式(2)超载:实际GDP(G)大于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Cre),即G-Cre>0;富余:G-Cre<0;临界:G-Cre =0。2 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2.1 以全国为参照区域

以全国为参照区,分别计算甘肃省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量对人口和GDP的承载指数,得出在不同指数标准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将2003~2007年全国和甘肃省的人口数、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量、GDP数据代入式(1~2),计算可得2003~2007年全国水资源承载指数及甘肃省相对全国的水资源承载力(表1)及其与实际承载人口数的对照情况(图1)。

表1 2003~2007年全国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及甘肃省相对全国水资源承载力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Ip(104人/108m3)Ip总量 4.7060 5.3870 4.6610 5.1894 5.2318 Ip利用量 24.2908 23.4297 23.2125 22.6830 22.7065

Crp(104人)Crp总量 1315.5022 1075.5664 1418.9914 1146.3182 1406.7612

Crp利用量 2962.7184 2845.9148 2854.2621 2798.5744 2795.2175

Ie(108元/108m3)Ie总量 4.9462 6.6257 6.5311 8.3665 10.1882

Ie利用量 25.5306 28.8173 32.5257 36.5701 44.2182

Cre(108元)Cre总量 1382.6459 1322.8892 1988.3134 1848.1206 2739.5010

Cre利用量 3113.9368 3500.3233 3999.4378 4511.9263 5443.3555

图1 2003~2007年甘肃省相对全国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图1表明,以全国为参照区从水资源利用量上,2003~2007年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较稳定,略呈下降趋势,其可承载的人口数略高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轻度富余状态;从水资源总量上,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却远低于实际人口数,属严重超载。说明甘肃省水资源总量相对较短缺,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占其总量的比重较大,为50%左右,武威、嘉峪关、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经济发展不足,实际的水资源承载力较大。

图2 2003~2007年甘肃省相对全国水资源经济承载力

甘肃省相对全国水资源经济承载力与实际GDP量的对照情况表明(图2),从水资源利用量上,2003~2007年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承载的GDP量远高于实际值,处于相当富余状态;但从水资源总量上,甘肃省水资源可承载的GDP于2004、2006年略低于实际GDP量,其余3年均略高于实际值。表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相对水资源经济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其还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2.2 以甘肃省为参照区域

以甘肃省为参照区,分别将2003~2007年甘肃省及其各地区的人口、水资源利用量、GDP数据代入式(1~2),可得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表2)、水资源经济承载力(表3)及其与实际承载的人口和GDP量的对照情况(图

3、图4)。

表2 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兰州 355.41 313.33 345.63 358.06 352.13 嘉峪关 29.36 34.37 37.78 38.91 38.48 金昌 120.96 134.75 140.98 144.89 144.51

白银 216.66 228.98 203.15 203.87 204.18

天水 76.92 82.17 89.07 90.38 90.77

酒泉 610.64 616.02 506.46 500.55 505.99

张掖 395.32 394.35 496.35 494.19 504.02

武威 442.00 446.95 445.81 444.73 444.59

定西 66.56 66.96 94.11 94.47 94.40

陇南 62.08 64.22 54.60 55.04 55.12

平凉 69.28 68.16 69.36 70.66 70.25

庆阳 46.13 52.94 27.49 28.42 28.45

临夏州 97.45 100.55 76.06 76.34 76.19

甘南州 14.57 15.03 7.50 7.71 8.09

表2表明,甘肃省各地区相对水资源所承载的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为:酒泉、武威、张掖和兰州,其中以酒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最高,达616.02万人;承载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地区依次为:天水、定西、临夏州、平凉、陇南、嘉峪关、庆阳和甘南州,以甘南州为最低,仅8.09万人。

表3 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经济承载力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兰州 184.51 192.79 258.10 309.90 360.09 嘉峪关 15.24 21.15 28.21 33.68 39.35 金昌 62.80 82.91 105.27 125.40 147.77

白银 112.48 140.88 151.70 176.45 208.79

天水 39.94 50.56 66.51 78.22 92.82

酒泉 317.02 379.02 378.20 433.22 517.41

张掖 205.23 242.63 370.65 427.72 515.40

武威 229.47 275.00 332.91 384.91 454.62

定西 34.56 41.20 70.28 81.76 96.53

陇南 32.23 39.51 40.77 47.64 56.37

平凉 35.97 41.94 51.79 61.16 71.84

庆阳 23.95 32.57 20.52 24.60 29.10

临夏州 50.59 61.87 56.80 66.07 77.91

甘南州 7.57 9.25 5.60 6.67 8.27

表3表明,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水资源所承载的GDP除庆阳、甘南州外均有较明显的增长趋势,承载GDP最高的城市为酒泉,达517.41亿元,以甘南州为最低,仅5.60亿元。

从图3可以看出: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所承载人口的超载/富余状态变化较稳定,突变极少;各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情况差异很大,处于富余状态的城市包括酒泉、张掖、武威、金

昌、白银、兰州和嘉峪关,其中以酒泉富余量最大,达518.85万人;处于超载的地区包括天水、庆阳、定西、陇南、平凉、临夏州和甘南州,其中以天水超载人口最多,为268.72万人。

图3 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超载/富余

图4 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

图4表明:2003~2007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全省水资源所承载GDP的超载/富余状态变化较明显,部分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情况差异很大。处于富余状态的城市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临夏州和白银,以酒泉富余值最大,达314.17亿元,除临夏州、白银外其余3市承载力富余均呈增长趋势,增幅在20.77%(酒泉)~49.42%(张掖)之间;处于超载的地区包括兰州、庆阳、天水、平凉、嘉峪关、陇南、金昌、甘南州和定西,其中以兰州超载GDP量最大,达372.67亿元,除定西外其余各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超载均呈递增趋势,增速在3.21%(甘南州)~23.7%(兰州)之间。结语

通过相对水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与实际人口和GDP量的对比,有助了解甘肃省相对于全国及甘肃省各地区相对于全省的发展状态。目前甘肃省正处于水资源相对较匮乏、人口承载较富余、经济发展相当不足阶段,经济发展滞后、资源不足制约着水资源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来提高人口承载力。能否延长数据序列通过对甘肃省各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具体分析,为协调地区间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流向提供指导依据,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10-220.[3]朱一中,夏 军,谈 戈.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J].资源科学,2003,25(4):43-48.[4]傅 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2):31-37.[5]陈 冰,李丽娟,郭怀成,等.柴达木盆水资源承载力方案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2000,21(3):16-21.[6]徐中民,程国栋.运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承载力[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2):121-132.[7]王顺久,侯 玉,张欣莉,等.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水利学报,2003,(1):88-92.[8]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52~56.[9]蒋德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理论和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专缉):23-26.[10]秦耀辰.区域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7,(2):1-7.

第二篇:教师工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教师收入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教师工资有了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教师工资分配中也存在一些亚待解决的问题,工资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仍然存在,域差距尤其引人关注。

很多研究者对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工资区域差异情况作了较为全而的比较调查研究。杨建芳(2009)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收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各职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都低于相应职级

教师的全国平均水平;教师基木工资的省际差异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津补贴上,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差异;省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影响最大,县级津补贴政策也处于主导影响地位;中、东部省内工资收入差异受当地经济水平影响较大,西部地区省内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明朗。栗俪云(2009)对中国第四次工资改革后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师工资水平进行的定量研究表明,教师工资呈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微观层而上,研究了我国各级教育的教师工资水平差异、工资结构差异以及差异的影响因素。而我国宏观层而的教师工资区域差异如何、如何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等方而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为此,木文试图利用离差法、相对比率法、极差法、标准差法、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法、泰尔指数法等多种衡量差异的方法,对我国教师工资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两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如卜。

表1歹J出了1997年~2009年全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人均教师工资。从总体上来看,不管是全国教师人均工资,还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均教师工资,都呈现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从纵向比较来看,1997年到2009年13年间,全国人均教师工资增长了4.32倍,东部地区增长了4.37倍,中部地区增长了4.01倍,西部地区增长了4.46倍;从横向比较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教师工资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均教师工资13年的平均值是中部的1.52倍、西部的1.33倍。

表2显示,全国及分区域人均教师工资环比增长速度趋势呈现“波浪形”。1997年一2001年间,教师工资环比增长速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1年达到最高峰值;2001年一2003年间,增速呈现卜降趋势;2003年尸2007年间,增速又呈现上升趋势,到2007年又达到最高峰值;2007年一2009年间,增速又呈现卜降趋势。2001年和2007年教师工资环比快速增长背后有着明显的政策效应。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同年中央则政每年安排5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中西部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以确保其按时足额发放,因此当年教师工资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07年教师工资普遍大幅度增长,则得益于以“限高、稳中、托低”为原则的新一轮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和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国各地落实法律精神和改革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大大提高了代写论文教师工资。教师工资绝对差距是由全国或该区域最高的教师工资减去全国或该区域最低的教师工资得到的,它可以粗略反映教师工资的地区差异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1997年尸2009年,全国及三大区域教师工资绝对差距呈现逐

年加大趋势。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均超过了两万元,而中部地区绝对差距仅为5000元左右。可见,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分布很不均衡,中部地区教师工资分布比较均匀。

从极差指标来看,全国教师工资的绝对差距从1997年的7517元增加到2009年的40382元,增加了4.37倍。从标准差指标来看,全国教师工资的绝对差距从1997年的1947元增加到2009年的10703元,增加了4.49倍。根据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我们计算出了全国及分地区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从总体上看,全国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均不超过0.2,说明我国教师工资分配的水平总体上是均匀的。但是,从分区

域情况来看,东部和西部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远远大于中部地区(以2009年为例,东部为0.129,西部为0.213,中部为0.022),这说明,东、西部教师工资的分配不平等程度高于中部地区。根据基尼系数的分解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全国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区域内教师工资基尼系数和区域间教师工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区域内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平均为0.049,区域间基尼系数平均为0.088,区域内差距小于区域间差距,这说明区域间差距是造成帮写论文工资总差距的卞要原因。

第三篇: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4年春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 年 3 月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内容摘要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最活跃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但是目前我国水资源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水资源严重缺乏、污染加重、环境日趋恶劣,这些种种因素均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的绊脚石。如何使水资源顺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我国区域水资源的现状以及水资源的现行调查分析并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和对策,从而来阐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这个课题。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严峻;亟待解决

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2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3 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4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5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6 2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7 2.1 水资源的价值内涵..............................................7 2.2 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7 2.3 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8 2.4 水价制定方法..................................................8 2.5 本章小结......................................................9 3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10 3.1 区域水资源...................................................10 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10 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10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11 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11 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11 3.3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11 3.4 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12 3.5 本章小结.....................................................12 4 实证分析........................................................14 4.1 某区域水资源概况.............................................14 4.2 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14 4.3 本章小结.....................................................15

I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结论与展望.........................................................16 参考文献...........................................................17 III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引 言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况目前是严重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我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这与我国的人口存在密切的联系。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城市与乡村的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应用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伴随着人口递增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我们需要直面以及处理的问题。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继续恣意浪费或者无意识的污染,那势必有限的资源必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如河利用水资源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提出水资源可持续方案。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并于十五大把其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它不仅是我国制定发展目标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也已经成为了科技进步的助推力以及社会文明的象征。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子孙后代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开的系统。不仅要达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也要保护好人依靠生存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中心体是人,真正的发展是可持续长久的发展,这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持续发生安家乐业。

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区域水资源利用这一块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现在我国各地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优先要解决公平性问题,使人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权

二是持续性原则。目前在人类的发展中存在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与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现行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过现有资源以及环境的承受能力一旦发展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是共同性原则。由于国情和发展状态不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但它作为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总目标,它拥有共同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原则。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基础上开展联合行动。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指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保护,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1)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它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只有经济的发展才可逐渐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保护自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产的环境,必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再生。(3)改善和提高生活质是可持续发展要的最终目的。最终是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平等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近二十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气候持续干旱,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茅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限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日常生活。

中国水资源特点具有如下特点: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2)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各时间变化大。我国地处亚热带地区,受气候带影响,一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特别是每年的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易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严重枯水。例如:黄河在近70年中曾出现过连续11年(1922~1932)的少水期,和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这种地域性的影响造就的降水量影响,给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点。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我国的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我国陆地水资源的总的分布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从上面的水资源地区分布统计地图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的东西南北分配差异十分明显,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缺水区总面积已超过58万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全国人居水资源的五分之一。

(4)水资源的污染,极大的减少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目前由于工业污水以及农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影响了水质,也同时大大的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被污染的河段高达三分之一,我国被污染的城市水域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城镇水源地将近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些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剧了淡水的供求矛盾

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水资源是缺乏的,并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是不平衡的。

南多

西少

东多

北少

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现状

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自然资源合理配置方式就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体现,尤其目前自然资源不仅越来越稀缺,而且不少已面临危机。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目标,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它是确立区域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1.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体制与管理原则,社会原则,经济与财政原则,生态与环境原则,信息、教育及交流原则和技术原则等。

水资源管理体制与管理原则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垫基石。体质与管理原则是国家管理水资源的组织体系和权限划分的基本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组织保障。改革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同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还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我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制定有利于本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计划奠定了强有力的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在寻求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出路中提出的,并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领域相应提出可持续利用问题。其基本思路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中,注意因开发所致的不利于环境的副作用和预期取得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的社会效益相平衡。在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为保持这种平衡就应遵守供饮用的水源和土地生产力得到保护的原则,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受干扰或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原则,对可更新的淡水资源不可过量开发使用和污染的原则。因此,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中,绝对不能损害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态系统,必须保证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供应所需的水资源,满足各行各业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此外,水在自然界循环过程中会受到干扰,应注意研究对策,使这种干扰不致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水资源的现况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水资源是十分贫乏的,再加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导致我国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极少,同时加上水资源的污染等情况,水资源的利用并不乐观。所以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应用效益达到最大化水平,故需要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方向以及优化进行研究说明。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

2.1 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核心。为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

一是稀缺性。稀缺性是水资源价值的基础,是水资源价值论的充分条件,也是市场形成的根本条件。故需要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更需要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否则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可能超过水资源的自然承载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水资源的价值和有限性,不仅认识到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价值,也认识到天然水资源的巨大价值,及水资源赋存环境的重要价值。

二是水资源产权。从水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水资源产权分为四大类: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产权体现了所有者对其拥有的资源的一种权利,是规定使用权的一种法律手段。

三是劳动价值。对于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一是资源所有者为了在交易和开发利用中处于有利地位,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摸底,这样必然在水资源价值中拥有一部分劳动价值。对水资源来讲,主要是水文监测、水利规划等各种前期的投入。二是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劳动投入,如在供水中,对水源工程的投入、水处理的投入、管理人员费用、运输费用等等。

2.2 水资源价格组成与确定原则

影响水价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工程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供水工程,制定水价的基本原则:

(一)价值规律原则,水价的制定必须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

(二)供求规律原则,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即价格大小影响供求,供求影响市场价格。所以水价的制定必须结合供需相互协调,共同祈祷水资源的节约化效果

(三)补偿成本原则,供水成本是制定水价的基础,也是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供水企业简单生产循环的需要。

(四)合理利润原则,制定水价要考虑投资利润的回收,要逐步建立“以水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养水”的良性运行的价格机制,促进合理利润的创收。

(五)用户公平负担原则,供水具有基础性和垄断性,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对各类用水户制定不同程度的水价,促进社会公平。

(六)及时调整价格原则。政府对水价的宏观调控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以便于调整市场的供求关系平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七)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利用水价的杠杆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的现状。

2.3 水资源价值与成本的关系

在经典的经济学模型中,如果水使用的全价值等于全成本,这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看,若水的价值大于等于全成本,则水资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在计算水价时仅考虑供水成本,不考了机会成本和外部成本,仍会造成潜在的用水效率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时价格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杠杆作用,致使用水粗放增加,浪费严重。这一般都是由于社会目标和政治目标高于经济准则的原因所致。

根据水资源的价值属性,水资源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及全价值,经济价值由水用户价值、回水净效益、间接使用净效益和社会目标调整等组成,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加上水资源自身价值构成水资源的全价值。

2.4 水价制定方法

我国目前水价的制定基本上都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核算,报经物价部门核定批准后执行、资源水价一般通过征收水资源费来体现,其标准也都是由各省地方政府制定,不随市场变化。

现在水价的问题点主要由下述几个因子影响:一是盲目的脱离了水资源。众所周知,供求关系会对水价产生影响,从而会导致水价与水市场、水权转让相脱节。二是立场局限性,没有纵观多角度看待问题。水价理论忽视了对供给者的监管,仅站在商品水供给者的角度看待水价,不考虑水户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不公平现象,导致了水价的悬殊。三是水价制定缺乏相关依据和标准。不同地区,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水量,价格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导致地域性差异。四是水价的计算不便操作,同时不符合实际。

所以各地政府颁布标准时候,需要做出明确的规范和定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寻求一定的依据对其标准进行评估,从而制定一套明确人的水资源费的依据和标准。

2.5 本章小结

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和核心。为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确保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因此必须要统筹协调好水资源的价值与价格问题,遵循价值规律原则、供求规律原则、补偿成本原则、合理利润原则、用户公平负担原则、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原则,切实起到资源与水价的正确对应性,结合各地方实际,起到公平公正、合理设置等效果。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区域水资源利用及目标

水资源是具有循环性、有限性、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资源,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同时又是生态的控制性要素其中之一。遥看未来,水资源问题将制约全球环境与经济发展,甚至有可能演变为全球矛盾冲突的导火线。一旦人类的作用强度大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区域就难以可持续发展。

3.1 区域水资源

3.1.1 区域水资源的界定

目前水资源的定义:一切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区域水资源就是在水循环中,包括湖泊、冰川、江河和埋藏在地下较浅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来源于大气降水,可以通过水循环逐年得到补充和更新,使得人们更容易利用。其中地表水为冰川、河流、沼泽、湖泊、等水体;地下水为地下汇水的动态水量;土壤水为分散于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中的水。

3.1.2 区域水资源组成

自然界中具有生活、生产和生态价值,能够通过水文循环得以恢复和更新,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社会利用或有待利用的水体。自然界水资源的根本来源是天然降水,区域水资源指可供区域利用的水资源,而不只是区域自产的水资源。区域水资源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五大类:①地表水资源量;②地下水资源量;③储存于土壤一定深度土层中可供作物及林木吸收利用的土壤水; ④本区域的污水处理回用水量;⑤海水淡化水量。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

通常所说的生态环境相当于“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重点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类对水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等,造成世界大部分地区用水严重紧缺。加强对生物与环境保护研究,尤其加强对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存在重要制约因素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对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其重要的作用。

3.2.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

生态需水量应该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需水量,而并不是指单单的生物体的需水量或者耗水量。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某种生态水平或者维持某种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水量,或是发挥期望的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叫做生态需水量。水量配置是合理的、可持续的。对于某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其生态需水有一个区间范围,具有上下限值,超过这个伐阈区间就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退化。

3.2.2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分类及特点

生态环境需水量分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用水量、用于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以下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就是指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保护和维护江河系统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河流维护,生物生存,地下水补给等所需要的水量。

植被生态用水量是指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典型植被的生态用水类型,比如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牧场防护林等,需要根据不同植被计算生态环境用水量。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保证特定发展阶段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发挥其正常功能而必需的用水量。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由于我国现在湖泊日益枯竭以及水质的大量污染,导致琥珀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指为了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再下降以及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而人为补充的水量,它目的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旨的,主要应包括风景观赏河道用水 公园湖泊用水以及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用水。

3.3 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流域区域中由降水形成的当地水资源量可划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手段或经济因素等原因在所预见的未来尚难以被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汛期洪水下泄量和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下水);第二部分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而应保持在河道内和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合理水位所需要的相应水量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主要指维系河道生态环境的最小河道内用水量和维护地下水系统采补基本平衡而不宜开采的地下水补给量);剩余的部分为水资源可利用量,即可供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消耗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

根据上述概念,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可定义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地表水资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量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3.4 区域水资源利用目标

评价区域水资源利用潜力,目的是需要分析区域水资源的相关状况,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的。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危机子孙后代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达到其最大化的利用率。

一、能够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满足各区域最低生活水量需求、考虑输水成本和制水成本并兼顾各区域输水均衡的前提下,采用优化配置方案,可以提高生产总值数千万元,经济效益显著,使单位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二、环境效益最大化。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污染,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最大化的提升环境效益。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性。

三、社会效益最大化。建立了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据此可以得到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唯一最优解,从而避免了一般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存在多个最优解的不足,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缺水地区的区域水资源分配问题。

3.5 本章小结

水资源可利用需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量中可以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同时更好地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服务,实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对水的需求,并能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环境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实证分析

4.1 某区域水资源概况

水资源危机已经为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吉林省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98.83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地表水资源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1500亿立方米左右,占有量为全国平;平均水平的2/3左右,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评价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吉林省现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匮乏现状十分严峻。2011年,吉林省全省45座县级以上城市中的35座存在严重缺水现象,同时呈现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低的特点,使应用水的安全系数收到威胁,以东、西辽河以及辽河干流为主的流域水质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二、水资源污染形式仍旧严峻,在吉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质的污染仍旧表现出不协调性,尤其是工业用水污染仍旧有待加大整治力度,部分地区水资源透支,由于每个地区在地下水的开采方式不同,造成一些地区的水资源透支,局部地区形成了较大面积的水位下降现象。

三、水资源浪费,个人与企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缺乏意识,并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利用投入使水资源浪费问题仍旧有待进一步解决。

4.2 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利用情况

吉林省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布局战略。

一、建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老龙山口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引松山供水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其中老龙山口水利枢纽保证了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包含了防洪、防水、灌溉和发电的功能,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的骨干工程,对计量生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能够推动吉林省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松山供水工程为吉林省中部地区创造了较大的生产总值提供保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吉林省通过三条红线的办法对水资源进行严格的管理,为水资源的保护、调度以及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吉林市建立起污水处理机制,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仅在十一五期间就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36座,是污水处理能力大幅度提升,为水资源的在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四、加强宣传力度,宣贯个人以及企业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通过海报宣传,政策落实等角度,切实从源头抓起水资源的浪费等现象,大大降低由于人为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以及污染等现象。通过宣传,强化广大消费者树立关心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提高水法制观念,同时推进水费的累进制度向消费者灌输节水成本意识。而且要定期举办各类与水资源利用、保护有关的社区论坛或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研讨会,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节约水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只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理念在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4.3 本章小结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切实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像吉林省前期存在的问题点,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浪费加剧现象,通过综合决策,结合当地实地状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为吉林省的后续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结论与展望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渐进步,工业水平日趋发达,这些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出现了大幅上升趋势,从而暴露出供需矛盾,暴露出水资源短缺,这些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我们当对水资源的开发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同时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对水资源利用与加强管理的氛围,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能够有效实施!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2]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3]刘树坤等.中国生态水利建设.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12

[4]吉安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江西省吉安县水利局.1993.3

第四篇: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从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出发,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差异进行比较。其次,对影响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供有关方面研究我省区域经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时参考。

一、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分配差距也经历了扩大、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总体来讲,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更清楚地看出90年以来全省分地区农民收入的变化轨迹。1993年以前南中北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这种差距在1993年达到了顶峰,1994年后特别是“九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苏北发展的政策,使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有所趋缓。1996-2000年,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0%,苏中年均递增7.4%,苏北年均递增12.7%,苏北地区增速比苏南、苏中分别快6.7和5.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进入“十五”以后,各地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差距又有所扩大。2001-2003年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5%,苏中地区年均递增5.9%,苏北地区年均递增4.0%,南中北农民纯收入之比(以苏北农民纯收入为1)由2000年的1.50:1.14:1扩大为2003年的1.65:1.20:1,三年间苏南与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年均递增13.8%。如果从分县(市)农民纯收入水平来看,则差距更大,2003年农民收入最高的江阴市6823元,最低的灌南县2730元,两者相差4093元。三个地区农民收入由南及北呈现明显的梯次分布,严重制约全省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图1:1990-2003年三大区域农民纯收入增长态势图

单位:元/人

二、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及变动特征

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间除总体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外,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差异更大,而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上。因此,我们着重对这两项收入进行了详细分析比较(详情见表

1、图2),从中找到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质所在。

表1:我省三大区域农民收入构成及变化分析表

注:1.表中在本地域劳动收入、外出从业收入为其分别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

2.表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结构为其分别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

图2:2003年我省三大区域农民收入构成图

(一)苏南农民工资性收入为苏北农民工资性收入的3倍,收入结构正逐步趋向城市化。2003年农民纯收入中,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工资性收入分别为3859元、2330元和1301元,三地之比(以苏北工资性收入为1)为3.0:1.8:1,远远高出纯收入之比。苏南地区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为66.3%,其中又主要是本地务工收入,人均2826元,占了整个工资性收入的73.2%,尤其是在本地企业收入人均2568元,占整个本地务工收入的91%,居绝对主体地位;苏中地区工资性收入比重为54.8%,其中外出劳务收入表现较为突出,人均1162元,占了整个工资性收入的49.9%,本地务工收入比重38.5%,稍次于外出劳务收入;苏北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最低,为36.9%,其中61.4%来自于外出打工收入,农民在本地务工所得的纯收入人均仅为349元,与苏南农户比相差2480元。这比较明显地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从增速来看,2001-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工资性收入分别以年均递增12.0%、9.0%和8.7%的速度呈逐年加快态势,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83%和92%。其中苏南本地务工收入增速较快,年均递增12.7%,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三年间苏南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率比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出4.5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中外出打工收入增速最快,分别以年均19.8%和17.9%的速度快速增长,对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分别高达98%和84%,表明近年来政府所采取的各项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积极的政策措施得到了体现,外出打工成了苏中苏北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但苏北由于基数偏低,工资性收入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9.4%,多年来一直是影响苏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软肋”,工资性收入要实现超常增长任重道远。

(二)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苏北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增速逐年趋缓。

从农民纯收入的来源看,苏北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始终过半,2003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59.9%,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且其中74.2%是第一产业收入;苏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最低,仅占27.5%,但其中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提高,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33.2%提高到2003年的51.8%,首次超过一产比重;苏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40%,其中第一产业收入比重62.5%,和苏南苏北相比,苏中地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并重。从增速来看,近年来在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一直呈现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2001-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2.1%、1.9%,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逐渐减弱。其中苏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自2000年以来四年间连续呈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纯收入以年均12.9%的速度大幅度减少,与此相反,来自二、三产业的家庭经营纯收入有较快增长,年均递增12.6%,比同期纯收入增长速度高5.1个百分点,但目前还不足以弥补第一产业收入的减少,所以苏南家庭经营收入呈现负增长;苏中苏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虽然较高,但连续三年呈现增幅徘徊的局面,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拉后腿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增收乏力,2001-2003年苏中苏北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和0.8%,虽然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9.7%和5.6%,但一产比重相对较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带动力不强,直接导致家庭经营收入的缓慢低速增长。

(三)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苏南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目前在农民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项非生产性收入合在一起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6.3%、5.1%和3.3%,三年来对农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4.8%、6.1%和0.6%,苏南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苏中苏北。在苏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而且增长潜力也较大,其中财产性收入的近80%左右来源于投资收益和租金收入,农民的退休金和养老金在转移性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增加,这两项收入的稳定增长对苏南农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而在苏中、苏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其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不同的年份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和来源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近三年全省各地一产收入连续低迷、不升反降,致使农业比重高的苏中苏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或下降,和苏南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开;农民收入增长态势几乎完全是依靠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实现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对扩大农民增收空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各地区非农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有一定的差异,直接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另外,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且地区差距将更加显著。

三、影响我省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自身素质的差别是差距产生的内在和主体因素。目前农民自身素质的地区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文化素质不同。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3年苏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2,接近初中毕业水平,分别比苏中苏北地区高0.53和0.62个百分点。从具体的文化程度结构看,苏南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占28%,比苏中苏北分别低6个和8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占20%,分别比苏中苏北高5个和6个百分点。苏南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时间较苏中苏北农民长,接受业务技能培训的机会多,择业门路较广,劳动力在二三产就业比重为72.7%,比苏中、苏北要高15.5个和33.1百分点。苏中苏北地区虽然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劳动力就业门路窄,其中在一产就业劳动力比重高达60.4%,其余农民也只能向二、三产业中的简单劳动上转移,靠体力吃饭,收入低,就业不稳定,容易形成劳动力转移中的逆向反复,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次是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差异。苏中、苏北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普遍较为保守落后,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投资意识和开拓意识,不能积极主动的开辟增收门路,总是被动地“等、靠、要”,本来就很少的资金不能有效地投资生产,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增长缓慢,逐步拉大了与苏南的差距。而苏南农民由于较早进入市场,兴办乡镇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在积累资金的同时也积聚了经验,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多的致富途经。

(二)苏北地区人口多,劳动力负担重导致农民收入的差异。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见表2),2003年苏北地区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为3.87人,分别高于苏南、苏中农户的3.51和3.55人,并且,苏北地区二个子女以上的农户占54%,比苏南地区农户高33个百分点;苏北农民的家庭负担比较重,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系数为1.43,高于苏南近3个百分点,在劳动力收入相同的情况下,负担系数的差距直接表现为人均收入的差距。苏北农民家庭人口多,劳动力负担重,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我们利用2003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进行五等份统计分组,在最高收入组中,有63.4%的农户属于苏南地区,其次是苏中(23.5%),苏北地区的农户仅占了13.1%,而苏北的农

民占了全省农民的48.8%,因此苏北农民的增收困难直接导致全省农民整体增收缓慢和南北差距逐年扩大。

(三)非农产业发展快慢导致非农收入的差异。近年来我省三大经济区域间农民收入再扩大的最重要的贡献者是地区间非农收入的不平等,由于地区间非农产业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带来了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上的差距,从而导致非农收入的差异。

“九五”后期苏南乡镇企业步入结构转换期,在企业改制和优胜劣汰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趋缓、效益下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一度下降甚至为负,其中1998-2000年三年间苏南农民本地务工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3%,年均降幅2.0%;而同期苏中苏北地区加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本地务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高达32.1%和29.8%,农民纯收入增速苏北高于苏南近6个百分点。近年来苏南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已改制成为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2001-2003年苏南地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本地务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6.8%,而苏中苏北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本地务工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仅为-2.3%和0.5%,同期苏南农民收入增速快于苏中苏北1.6和3.5个百分点。从表3也可以看出,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非农收入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可见乡镇企业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导致地区间农民收入差异的扩大。

在苏中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0年苏北农民家庭经营一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份额为48.9%,2003年这一比例为44.4%,也就是说,农业收入仍是苏北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受到农业发展的强烈约束,农业内部发展形势良好,则区域农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则加大。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土地资源的限制。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2003年苏南农户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人均只有0.72亩,苏中人均1.05亩,苏北人均1.45亩。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小农经营,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规模效益难以显现,农民在土地上获取收入的量逐年下降。另外,许多农业人口已经在城市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这部分人已对土地的承包和经营不感兴趣,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传统观念以及现实条件,土地流转比较困难,影响了务农人员的经营规模,进而影响了务农人员的收入增长,致使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产业的低收益决定了政府作为农业投入主体的作用不可替代。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我省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所占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农业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8.5%下降到2003年的4.7%,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尽管财政支农资金总体上有所增加,但相比财政支出的增幅还是大大落后,1995年至2003年,全省农业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0%,而财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8%。由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在政府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同时,近几年我省农户对农业投入不足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生产资金短缺、贷款难,另一方面是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户对农业投入不感兴趣,从表4可知,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农业投入分别为479元、782元和936元,而且仅呈微幅增长态势,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农业的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为主的苏中苏北地区增收难度加大。

表4:2003年分地区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比较表

(五)不同地区农户资产存量的差异导致收入的差异。苏南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农民通过集体资产获得的收益分红相对较多;而且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和投资领域的拓宽,苏南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用、投资收益及租金收入等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同时农民在银行存款的利息在逐年提升,导致不同地区农户资产存量差异进一步扩大。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分别是6605元、4825元、5006元;农户家庭存款余额分别是21661元、11768元、7662元,其中差距可见一斑。资产存量越大,越具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也就越具备创收渠道和空间。特别是苏北地区,目前农民家庭经营仍居主导地位,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依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强烈依赖于家庭资产(包括固定的和流动的)的再增值,所以出现了越富的苏南农民家庭收入增加越快、越穷的苏北农民收入增长越慢的局面。

四、关于缩小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苏北经济较苏南和苏中落后一些,但苏北的农业生产相对于苏南和苏中具有一些优势,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多数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劳动成本较低;土地类型多样,耕地相对富裕;农村污染较浅,生态环境较好。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可能成为苏北经济的增长点,但是我省各地区分散的土地不利于规模经营的现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积极稳妥地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样一部分农民可利用流转金进入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富民进程。分析我省各地区农民收入构成特点,不管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均是劳务收入比重大而缺少资产性收入,这在我省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不够发达。虽然苏南这两年民营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回报不够快,比如去年苏南农民收入(5825)高于浙江(5389),但是投资性收入却大大低于浙江,苏中苏北与苏南之间的差距更大。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调动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使更多的人能创业、会创业,敢创业,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其次,放手发展,做好全民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全民创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用工等指导服务;第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法制环境,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各地区比较优势,大量吸引苏南民资向苏北转移,实现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了,也会成为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地农民纷纷投资创业,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把农村富裕的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逐步减少农民数量。从人口经济学理论上说,农村城市化是由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少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城市化水平提高了,也能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相对农民增收而言,提高农民素质更为重要。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立足于长远,注重农村教育投入,使我省农民的教育、农民的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坚持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我省实行计划生育的重点在苏北,尤其是苏北的农村。2003年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人口出生率(9.6‰)高于发达地区的苏南(7.1‰),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生产发展水平本来就低,教育基础薄弱,新增人口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放松对人口出生的控制,势必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格局。因此,要进一步稳定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五篇: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物流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物流涵盖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所有的工农业产品除加工与生长期间外,几乎都处于物流过程之中。从社会再生产的流通角度看,凡是转化为商品的工农业产品都需要通过物流实现资源配置。区域物流产业的概念

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物流经济活动在横向上构成了物流产业。这个产业以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托运等行业为主体构成,同时还包含商业、物资、供销、粮食、外贸等行业的一些领域,涉及机械、电气化中的物流装备生产行业和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的供应、生产、销售活动中的物流活动。其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非常突出,若按国民经济现行的分类管理办法,物流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纳入到国民经济管理之中,但为了对现有分类管理体制加以补充,确定物流产业的分类还是很有必要的。区域物流产业的构成事实上,社会分工和区域分工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替代使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进而推动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广义地讲物流产业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物流基础产业

这个产业由各种不同的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的交汇点与节点以及理货终端构成,为各个经济系统运行提供物流基础设施,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仓储等,主要物流设施包括车站、货场、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线、公路、仓库等。充分整合物流运力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和增量资源浪费是其重要的设计原则。

2.物流装备制造业

这是物流生产力中提供劳动手段要素,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大体上可划分为集装设备生产行业、货运汽车生产行业、铁路货车生产行业、货船行业、储存与搬运设备制造业等。物流装备制造业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3.物流信息业

这个产业由提供物流系统软硬件及系统管理等产品与服务的行业组成,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有机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它通过信息传输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实现资源

共享,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物流。

区域物流产业的性质

物流产业涉及多种行业,它具有三个性质,即基础性、服务性和综合性。

1.基础性

物流产业是基础性产业。物流对所有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都有影响,它通过运输、仓储等生产、流通条件与手段对国民经济起基础性作用。物流产业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品使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燃料、零配件;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又不断将产品输送给不同的需要者,使这些需要者的生产、生活得以正常进行。这些互相依赖的关系需要物流维系,国民经济也由此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基础性有时也可以看作战略性,物流要素中的许多重要载体如铁路、邮政、电信等一直被认为是关系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及国防安全的战略性行业和部门。

2.服务性

物流产业是服务性产业,它本身并不提供物质产品,而是为顾客提供专业化服务。说物流产业是服务性产业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就供应链与客户的关系而言,物流产业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由供应方到需求方的高效流动;二是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的关系而言,物流产业强调增值服务,仓储、运输等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服务是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综合性

物流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它既是一个庞大的纵向经济领域,也是一个为其他所有经济领域服务的横向经济领域,横跨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涉及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区域物流产业基本特征

区域物流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地区物流、地方物流,主要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空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

空间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物流的经济基础。空间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天赋的,如土地、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矿产、耕地、水源、日照、风雨雷电等,并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社会资源指劳动力、资金、科技教育、各种知识、经营管理、专门人才、工艺水平、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乃至思想观念等,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地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区域都存在由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空间资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资源分布都不可能完全等量、均质,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区域物流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当然,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空间资源分布也是有差异的,但大体相同,否则就不会成为同一个物流区域了。

2.物流发展程度的差异性

物流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是划分物流区域的重要标准。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因此,物流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而经济发展程度又主要考察GDP(GNP)、人均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指标。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地区将形成各自不同的物流区域,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物流区域内部,物流在不同地方的发展程度是相近的,而不同的物流区域其物流发展程度往往差距很大。物流发展程度与空间资源分布状况联系紧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物流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充足的社会资源则是提高物流发展程度的经济基础。

3.物流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毫无疑问,区域物流尤其是地区物流、地方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大系统的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每个区域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区域物流的形成与物流水平的提高是区域或地区经济利益的反映,因而,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物流竞争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应当受到鼓励、保护和正确引导。但在一国之内,区域物流应当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相互之间的支持,帮助也是必要的。即使经济发达地区,长期以来也得到了经济落后地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其发展起来后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义不容辞的;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也会产生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流动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物流系统的完整性

在当今信息时代,区域物流内部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社会资源现实的不同,都形成了自身的物流系统,而且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每一个区域物流都追求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与功能上的互补配套,对区域内外资源进行调剂余缺、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区域整体物流的增长与发展,产生任何单一经济组织都无法取得的物流效果。因此,尽管不同区域物流系统内涵和完整性有所不同,区域物流实质上是由区域内各种物流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特色的物流系统。换言之,有的区域物流系统完整性可能高一些,有的区域物流系统完整性可能低一些,但都有一定的物流系统。

下载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修改稿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

    案例1 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案例1 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案例内容: 一、 引言 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是资源,还是需求?这个问题随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回答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经济发......

    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论文

    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摘要: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揭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本文介绍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 2012-7-19 22:56:00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2期 摘 要:山东省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省内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本文通过构建......

    甘肃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甘肃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应对全省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水安全战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

    甘肃省水资源公报调研材料(最终5篇)

    《海南省水资源公报》编制情况报告 海南省水务厅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九日) 海南省水资源公报是反映全省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是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基......

    区域供水水资源论文[推荐5篇]

    1供水存在问题供水存在问题如下(1)水量危机加剧。现状供水规模及水源水量都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存在城市供水与农业灌溉的争水问题;为满足城市供水的要求,所选择新的供水水源地......

    差异分析工作报告

    XX农信数据大集中系统 业务差异性分析报告 根据数据大集中工作安排,XX办事处差异化分析小组于2010年6月17日至22日在办事处十楼培训室进行数据大集中新系统与本地系统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