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问题
有关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问题
所谓集团公司资金池系指集团公司将所有下属单位的资金统一汇总在一个资金池内,统一调度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并向上划资金的下属单位支付利息,同时向使用资金的下属单位收取利息的业务行为。资金池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集团内部的结算中心运作,二是通过集团的财务公司运营。
(一)集团“资金池”的运行模式
1、结算中心管理资金池的具体情况
集团母公司设立的结算中心是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一般隶属于财务部门,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具备经营金融业务的许可。结算中心主要借助网上银行对资金池进行管理。根据集团与银行之间就“资金池”业务签订的协议,集团及纳入“资金池”管理的下属企业必须在指定银行开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集团结算中心对于上存资金的子公司,一般按照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息,对使用资金的子公司,一般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这样,集团结算中心的收入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资金池存款在银行与拨付下级公司之间存在的利差收入。二是向子公司收取的贷款利息。
集团公司在计算营业税时,将贷款利息收入全额计征了营业税。根据与银行的协议,有些公司委托银行计算并代扣代缴,有些公司则自行计算缴纳。有的集团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未使用地税发票。如中煤能源集团,其向下属公司收取的利息收入未给对方开具正式发票,主要是由于集团公司认为自身为非金融机构,无法针对利息使用发票。对于资金池内的子公司而言,子公司从资金池中取得的收入为将存款上拨至总公司账户从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对于这部分利息收入,总公司认为是子公司的存款利息收入,所以子公司在取得收入时也未缴纳营业税。
2、财务公司管理资金池的具体情况
与结算中心管理资金池不同,财务公司为集团子公司之一,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也类似于商业银行,主要功能是提供解决集团内部融资、资金信贷风险的平台。在运作中,财务公司同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操作层面比结算中心模式更自由和便捷。简而言之,谁的钱入谁的帐,用款自由,存款有息。
在支付环节,成员单位可自主支配各自在财务公司帐户上的存款,只需在集团公司系统中给财务公司一个申请用款指令,财务公司即会将款项随时划拨至成员单位的指定银行帐户。在成员单位需要贷款时,可向财务公司申请,财务公司根据集团的长远规划,逐笔审批,将可动用资金池的资金贷予成员单位。
另外,也可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调动资金满足成员单位用款需求。资金池只用于短期贷款,一般期限为3个月、6个月、1年。
作为财务公司,其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资金池在银行存款的利差收入。二是向成员单位收取的贷款利息收入。三是利用资金池资金做风险较小的一级证券市场的投资收入。由于财务公司的职能定位,投资收入只占一小部分。目前对于后两种收入,财务公司已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在票据使用上,主要使用自制的经过银监局备案的票据,未使用地税发票。
(二)集团“资金池”管理中的涉税风险分析
1、“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到的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1)结算中心管理的资金池
结算中心资金池模式下,子公司收取“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①缴纳营业税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收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集团结算中心不是金融机构,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又是不同的法律实体,“资金池”导致了不同法人账户间资金的转移,也就是说形成了公司之间的借贷,根据上述规定,子公司收到资金池账户的存款利息应缴纳营业税。
②不缴营业税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资金池”只是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的公司之间借贷性质上有所不同。“资金池”成员企业在集团公司的监管下可以自由支配各自在资金池内的资金,其资金使用模式更像项目公司在银行的存款,所以,“资金池”成员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实质上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并无二致,按现行的营业税规定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目前,税法对“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没有明确规定,从征税角度出发,税总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企业出于对税法的朴素理解并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认为缴税有些不应该,对这部分利息收入大都未进行营业税的申报和缴纳,进而形成税企争议。税企争议最终的处理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块很大的税收风险,再加上税企争议的最后自由裁量权在主管税务机关,在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中,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存款利息的问题一旦被发现,企业就面临缴纳补税、滞纳金和罚款的较大可能性。
(2)财务公司管理的资金池
财务公司属于金融机构,“资金池”成员企业从财务公司取得的存款利息,和在银行取得存款利息一样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2、集团收取“资金池”借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
无论是结算中心模式,还是财务公司模式,只要是成员企业从“资金池”借入资金,都属于企业拆借行为,因此,集团母公司向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借(贷)款利息应缴纳营业税。
另外,《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资金池”结算中心管理模式下,集团母公司向成员企业放贷违反贷款通则,存在较大的金融违法风险;财务公司由于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金融业务的资格,向成员企业放贷符合贷款通则,不存在风险。
3、集团收取资金池借款利息能否在成员企业税前扣除(1)资金池的性质对扣除的影响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对于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由于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成员单位支付给它的利息支出可全额扣除。而采用结算中心管理的资金池,成员单位的利息支出则只能在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内准予扣除。
(2)关联关系对扣除的影响
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都会形成关联关系。为了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为了减轻集团整体的税收负担,集团企业往往借助关联企业相互之间的存贷款,通过资金池设定不同的存贷利率水平调节公司利润。为防止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的方法转移利润,操纵整个集团所属企业的税负水平,《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与关联方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其关联方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定价原则和方法进行调整。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文件规定,一般企业的关联债资比为2:1,项目公司从资金池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借款)与权益性投资超过2:1部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利息单据对扣除的影响
从目前所接触的企业来看,无论是财务公司模式,还是结算中心模式,“资金池”取得利息收入均未使用地税局监制的发票。财务公司一般使用自制的经银监局备案的票据,结算中心则使用收据作为结算凭证。
实务中,税总对财务公司开具的经银监局备案的票据通常予以认可,各子公司可以凭此票据做税前扣除;而对结算中心开具的收据,税总通常认定为不合规票据,不允许在所得税税前列支。此时企业可到税务机关代开的利息发票,但代开利息发票时,税务机关则要求收取利息的企业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收取利息为个人的,还要缴纳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
4、集团与资金池成员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缴纳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在借款合同中,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纳税义务人为立合同人,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因为财务公司属于金融组织,所以,它和子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应缴纳印花税;而结算中心不是金融机构,它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不用缴纳印花税。
(三)集团“资金池”中税收风险的管控策略
1、尽量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采用结算中心的模式,不仅存在违法放贷的金融风险,还存在子公司存款利息缴纳营业税的纳税风险,支付的利息还要受到关联债资比例的约束,问题比较多,而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则可以绕开这些问题,所以对于资金池的管理运作,最好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当然,成立审批财务公司要比结算中心门槛高、程序复杂,但从规避金融和税收风险的角度看,还是合适的。对于确实不能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收购其他集团公司的财务公司,也可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就以下问题与税务机关达成共识:(1)“资金池”存款利息收入争取不缴纳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的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子公司按集团资金管理办法将自己的资金上存结算中心,是一种归集资金的行为,而不是将资金贷与集团结算中心,况且资金结算中心与银行功能相似,不能套用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第十条的规定,更何况理论界和税务机关内部对此还存有争议。对于子公司上存结算中心的存款利息收入,只要存款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征收营业税法律依据不充分。
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或内设税务部门应就这个问题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资金池”运作模式的实质和做出的税务判断,同时提供税收文件的支持,并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让主管税务机关认可我们的税务判断。为了减低企业税务风险,最好还要尽可能地拿到税务机关书面同意的证明资料,这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书面批复、往来函件、会谈纪要、以及电话记录等。对于会谈纪要,应该注意让参与会谈的所有人员签名,对于电话记录,最好能保留电话录音。
(2)对“资金池”取得利息收入开具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或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在结算中心模式下,结算中心和各子公司收到的利息,应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或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由于结算中心和各子公司之间资金往来频繁,发票的使用数量很大,需要就如何取得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如何代开发票向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取得主管税务机关的支持和配合。
2、利息税前扣除尽量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约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尽管第一条规定了非金融企业的关联债资比例,但第二条又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或内设税务部门应就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和支付利息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资料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这些资料,尽量确保企业支付的利息能全额得到税前扣除。
3、结算中心管理模式下尽量套用统借统还的税收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如果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则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依据财税字[2000]7号文对统借统还的定义,可以归纳出“统借统还”的3个要点,一是企业主管部门或集团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二是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三是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文件并未对分拨层级加以限定。
关于“统借统还”借款利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凭据,税务机关一般不再要求代开利息收入的发票。集团公司总部每年可编制《统借统还本金及利息支出分摊计算表》,将从银行借来的资金下发使用及利息分摊情况进行统计,列明总计从银行取得多少贷款,下发各项目公司多少本金,每个项目公司应当负担的利息是多少,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银行贷款合同等,证明自己下拨的贷款及收取的利息属于“统借统还”性质;而各子公司凭借该“计算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与主管税局沟通,证明自己使用的借款及列支的利息支出均属于“统借统还”性质。有些地方税局会要求企业如果发生“统借统还”业务,要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要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证明资料。如:沪国税所[2009]31号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企业借款,分摊给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由实际使用借款的企业在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如下相关资料: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借款合同复印件、集团内借款利息费用分摊的协议、实际取得借款额及支付利息费用的相关凭证。
对于企业集团“统借统还”的借款,可以税前扣除的利息规模是否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税务总局层面未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从沪国税所[2009]31号的规定来看,应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因为该文规定: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利息应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税前扣除。但理论界多数认为“统借统还”的借款,税前扣除的利息规模不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理由如下:
(1)“统借统还”借款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
财税〔2008〕121号文件可以看作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反资本弱化避税条款的配套文件。由于“统借统还”借款的最终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而不是集团母公司,且在分拨下属使用过程中集团没有加收利息,这与资本弱化避税中的资金运作完全不同。“统借统还”借款的实质是集团母公司或集团核心企业将从银行借来的资金转拨给下属企业使用,集团母公司所起的作用仅仅是经手和管理,这种资金关系不能认定为母子公司的关联企业借款。
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前,国家税务总局曾在《关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借款利息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2]837号)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 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该文件作废,但《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又做了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由于31号文的发文日期晚于121号文,且未提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可以理解为税务总局默认“统借统还”借款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
我们再来看其他地方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
①《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集团公司借款利息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桂地税字[2009]106号)规定: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实行集团化统一管理的模式下,由该公司统一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并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收取利息归还银行。根据国税函[2002]837号文规定,对其所属企业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所支付的利息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②《天津市地税国税关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地税企所[2010]5号)第六条资金拆借利息的税前扣除问题规定:实行统贷统还办法的企业,集团公司与所属子公司应签订资金使用协议,子公司按照协议实际占用资金支付给集团公司的利息与集团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致的部分,准予扣除。
③《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辽地税发[2010]3号)文件第二条关于企业统一借款转借集团内部其他企业单位使用税前扣除问题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并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分摊利息费用的,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但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不得重复扣除。
④《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8号)第八条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贷款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⑤《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继续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有关业务问题的通知》(吉地税发[2009]52号)”第六条总机构统一向银行借款后划拨给下属企业使用收取的利息扣除问题”中规定:企业集团或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总机构)对下属企业实施紧密型管理,采取由总机构统一向银行借款,然后划拨给下属企业分别使用的,总机构按使用银行借款金额分配给下属企业的利息可承认扣除。向下属企业分配的利息金额是否正确合理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审查确认并出具适当的证明资料。
⑥《关于做好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苏州地税函〔2009〕278号“⒘问:集团公司统贷统还的利息,是否可以税前扣除?”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⑦《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大地税函〔2009〕91号)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⑧《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规定》的通知》(大国税函[2010]20号)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的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和利息计算分配表的,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2)统借统贷行为不属于债权性投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对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范围进行了原则性地界定。根据该条规定,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是指企业从关联方获得的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从获得方式上,债权性投资既包括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又包括间接从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其中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包括:(1)关联方通过无关联方第三方提供的债权性投资。(2)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由关联方担保且负有连带责任的债权性投资。(3)其他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具有债务实质的债权性投资。间接债权投资的第(1)种情况主要是指关联委托贷款;第(2)种情况主要是指关联方担保贷款。而情况(3)主要是指名称不叫借款,但实质属于负债性质的情况,如购买关联方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或者股权等。而“统借统还”虽从名义上看属于从关联方获得的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但从实质上看还是属于向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且没有被列入关联方间接债权性投资的范围。因此,统借统贷不属于关联债权投资,不受财税[2008]121号文件关于关联方债资比例的约束。
(3)统借统还行为可以认定为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关于独立交易原则,《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条有明确的界定:独立交易原则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统借统还”借款尽管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但不符合关联企业借款和债权性投资的定义,并且自始至终都在执行市场利率——银行借款利率,完全符合税法对独立性交易原则的要求。
财税[2008]121号文件第二条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从该条规定来看,对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情况可以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统借统还借款应可全额税前扣除。
第二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问题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税收问题
所谓集团公司资金池系指集团公司将所有下属单位的资金统一汇总在一个资金池内,统一调度集团内部的资金使用,并向上划资金的下属单位支付利息,同时向使用资金的下属单位收取利息的业务行为。资金池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集团内部的结算中心运作,二是通过集团的财务公司运营。这两种“集团资金池”的现金管理模式涉及哪些税?存在哪些税收风险?又如何管控这些风险?本文先分析结算中心管理资金池和财务公司管理资金池的具体运营情况,然后对“资金池”管理中的税收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策略。
(一)集团“资金池”的运行模式
1、结算中心管理资金池的具体情况
集团母公司设立的结算中心是办理集团内部各成员现金收付和往来结算业务的专门机构,一般隶属于财务部门,不具有法人资格,也不具备经营金融业务的许可。结算中心主要借助网上银行对资金池进行管理。根据集团与银行之间就“资金池”业务签订的协议,集团及纳入“资金池”管理的下属企业必须在指定银行开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集团结算中心对于上存资金的子公司,一般按照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率支付息,对使用资金的子公司,一般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收取利息。这样,集团结算中心的收入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资金池存款在银行与拨付下级公司之间存在的利差收入。二是向子公司收取的贷款利息。
集团公司在计算营业税时,将贷款利息收入全额计征了营业税。根据与银行的协议,有些公司委托银行计算并代扣代缴,有些公司则自行计算缴纳。有的集团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未使用地税发票。如中煤能源集团,其向下属公司收取的利息收入未给对方开具正式发票,主要是由于集团公司认为自身为非金融机构,无法针对利息使用发票。对于资金池内的子公司而言,子公司从资金池中取得的收入为将存款上拨至总公司账户从而取得的利息收入。对于这部分利息收入,总公司认为是子公司的存款利息收入,所以子公司在取得收入时也未缴纳营业税。
2、财务公司管理资金池的具体情况
与结算中心管理资金池不同,财务公司为集团子公司之一,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提供的服务也类似于商业银行,主要功能是提供解决集团内部融资、资金信贷风险的平台。在运作中,财务公司同样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操作层面比结算中心模式更自由和便捷。简而言之,谁的钱入谁的帐,用款自由,存款有息。
在支付环节,成员单位可自主支配各自在财务公司帐户上的存款,只需在集团公司系统中给财务公司一个申请用款指令,财务公司即会将款项随时划拨至成员单位的指定银行帐户。在成员单位需要贷款时,可向财务公司申请,财务公司根据集团的长远规划,逐笔审批,将可动用资金池的资金贷予成员单位。
另外,也可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调动资金满足成员单位用款需求。资金池只用于短期贷款,一般期限为3个月、6个月、1年。
作为财务公司,其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资金池在银行存款的利差收入。二是向成员单位收取的贷款利息收入。三是利用资金池资金做风险较小的一级证券市场的投资收入。由于财务公司的职能定位,投资收入只占一小部分。目前对于后两种收入,财务公司已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在票据使用上,主要使用自制的经银监局备案的票据,未使用地税发票。
(二)集团“资金池”管理中的涉税风险分析
1、“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到的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1)结算中心管理的资金池
结算中心资金池模式下,子公司收取“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①缴纳营业税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收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集团结算中心不是金融机构,集团与各子公司之间又是不同的法律实体,“资金池”导致了不同法人账户间资金的转移,也就是说形成了公司之间的借贷,根据上述规定,子公司收到资金池账户的存款利息应缴纳营业税。
②不缴营业税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资金池”只是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的公司之间借贷性质上有所不同。“资金池”成员企业在集团公司的监管下可以自由支配各自在资金池内的资金,其资金使用模式更像项目公司在银行的存款,所以,“资金池”成员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实质上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并无二致,按现行的营业税规定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目前,税法对“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存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没有明确规定,从征税角度出发,税务机关大都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企业出于对税法的朴素理解并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认为缴税有些不应该,对这部分利息收入大都未进行营业税的申报和缴纳,进而形成税企争议。税企争议最终的处理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块很大的税收风险,再加上税企争议的最后自由裁量权在主管税务机关,在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中,企业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资金池”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存款利息的问题一旦被发现,企业就面临缴纳补税、滞纳金和罚款的较大可能性。
(2)财务公司管理的资金池
财务公司属于金融机构,“资金池”成员企业从财务公司取得的存款利息,和在银行取得存款利息一样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2、集团收取“资金池”借款利息是否缴纳营业税
无论是结算中心模式,还是财务公司模式,只要是成员企业从“资金池”借入资金,都属于企业拆借行为,因此,集团母公司向成员企业收取的“资金池”借(贷)款利息应缴纳营业税。
另外,《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资金池”结算中心管理模式下,集团母公司向成员企业放贷违反贷款通则,存在较大的金融违法风险;财务公司由于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经营金融业务的资格,向成员企业放贷符合贷款通则,不存在风险。
3、集团收取资金池借款利息能否在成员企业税前扣除(1)资金池的性质对扣除的影响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对于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由于财务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成员单位支付给它的利息支出可全额扣除。而采用结算中心管理的资金池,成员单位的利息支出则只能在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内准予扣除。
(2)关联关系对扣除的影响
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结算中心的管理模式,集团母公司与成员企业都会形成关联关系。为了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为了减轻集团整体的税收负担,集团企业往往借助关联企业相互之间的存贷款,通过资金池设定不同的存贷利率水平调节公司利润。为防止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的方法转移利润,操纵整个集团所属企业的税负水平,《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与关联方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其关联方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可以按照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定价原则和方法进行调整。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文件规定,一般企业的关联债资比为2:1,项目公司从资金池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借款)与权益性投资超过2:1部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3)利息单据对扣除的影响
从目前所接触的企业来看,无论是财务公司模式,还是结算中心模式,“资金池”取得利息收入均未使用地税局监制的发票。财务公司一般使用自制的经银监局备案的票据,结算中心则使用收据作为结算凭证。
实务中,税务机关对财务公司开具的经银监局备案的票据通常予以认可,各子公司可以凭此票据做税前扣除;而对结算中心开具的收据,税务机关通常认定为不合规票据,不允许在所得税税前列支。此时企业可到税务机关代开的利息发票,但代开利息发票时,税务机关则要求收取利息的企业缴纳营业税及附加,收取利息为个人的,还要缴纳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
4、集团与资金池成员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否缴纳印花税
根据《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在借款合同中,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纳税义务人为立合同人,单据作为合同使用的,按合同贴花。因为财务公司属于金融组织,所以,它和子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应缴纳印花税;而结算中心不是金融机构,它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借款合同不用缴纳印花税。
(三)集团“资金池”中税收风险的管控策略
1、尽量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采用结算中心的模式,不仅存在违法放贷的金融风险,还存在子公司存款利息缴纳营业税的纳税风险,支付的利息还要受到关联债资比例的约束,问题比较多,而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则可以绕开这些问题,所以对于资金池的管理运作,最好采用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当然,成立审批财务公司要比结算中心门槛高、程序复杂,但从规避金融和税收风险的角度看,还是合适的。对于确实不能成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收购其他集团公司的财务公司,也可加强与税务机关沟通,就以下问题与税务机关达成共识:
(1)“资金池”存款利息收入争取不缴纳营业税
根据《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第十条的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子公司按集团资金管理办法将自己的资金上存结算中心,是一种归集资金的行为,而不是将资金贷与集团结算中心,况且资金结算中心与银行功能相似,不能套用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第十条的规定,更何况理论界和税务机关内部对此还存有争议。对于子公司上存结算中心的存款利息收入,只要存款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征收营业税法律依据不充分。
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或内设税务部门应就这个问题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资金池”运作模式的实质和做出的税务判断,同时提供税收文件的支持,并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让主管税务机关认可我们的税务判断。为了减低企业税务风险,最好还要尽可能地拿到税务机关书面同意的证明资料,这种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书面批复、往来函件、会谈纪要、以及电话记录等。对于会谈纪要,应该注意让参与会谈的所有人员签名,对于电话记录,最好能保留电话录音。
(2)对“资金池”取得利息收入开具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或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在结算中心模式下,结算中心和各子公司收到的利息,应使用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或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由于结算中心和各子公司之间资金往来频繁,发票的使用数量很大,需要就如何取得税务机关监制的发票、如何代开发票向主管税务机关沟通,取得主管税务机关的支持和配合。
2、利息税前扣除尽量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约束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尽管第一条规定了非金融企业的关联债资比例,但第二条又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或内设税务部门应就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和支付利息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资料与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这些资料,尽量确保企业支付的利息能全额得到税前扣除。
3、结算中心管理模式下尽量套用统借统还的税收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如果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则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依据财税字[2000]7号文对统借统还的定义,可以归纳出“统借统还”的3个要点,一是企业主管部门或集团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二是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三是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文件并未对分拨层级加以限定。
关于“统借统还”借款利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凭据,税务机关一般不再要求代开利息收入的发票。集团公司总部每年可编制《统借统还本金及利息支出分摊计算表》,将从银行借来的资金下发使用及利息分摊情况进行统计,列明总计从银行取得多少贷款,下发各项目公司多少本金,每个项目公司应当负担的利息是多少,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银行贷款合同等,证明自己下拨的贷款及收取的利息属于“统借统还”性质;而各子公司凭借该“计算表”及相关证明材料与主管税局沟通,证明自己使用的借款及列支的利息支出均属于“统借统还”性质。有些地方税局会要求企业如果发生“统借统还”业务,要在汇算清缴申报时要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相关证明资料。如:沪国税所[2009]31号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企业借款,分摊给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由实际使用借款的企业在汇算清缴申报时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如下相关资料: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借款合同复印件、集团内借款利息费用分摊的协议、实际取得借款额及支付利息费用的相关凭证。
对于企业集团“统借统还”的借款,可以税前扣除的利息规模是否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税务总局层面未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从沪国税所[2009]31号的规定来看,应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因为该文规定: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利息应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规定税前扣除。但理论界多数认为“统借统还”的借款,税前扣除的利息规模不受2:1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理由如下:
(1)“统借统还”借款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
财税〔2008〕121号文件可以看作是新企业所得税法反资本弱化避税条款的配套文件。由于“统借统还”借款的最终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而不是集团母公司,且在分拨下属使用过程中集团没有加收利息,这与资本弱化避税中的资金运作完全不同。“统借统还”借款的实质是集团母公司或集团核心企业将从银行借来的资金转拨给下属企业使用,集团母公司所起的作用仅仅是经手和管理,这种资金关系不能认定为母子公司的关联企业借款。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前,国家税务总局曾在《关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借款利息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2]837号)的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只是资金管理方式的变化,不影响所属企业使用银行信贷资金的性质,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该文件作废,但《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又做了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地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由于31号文的发文日期晚于121号文,且未提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可以理解为税务总局默认“统借统还”借款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的借款。
我们再来看其他地方税务机关的相关规定:
①《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集团公司借款利息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桂地税字[2009]106号)规定: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实行集团化统一管理的模式下,由该公司统一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所属企业申请使用,并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收取利息归还银行。根据国税函[2002]837号文规定,对其所属企业按照银行贷款利率所支付的利息支出,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②《天津市地税国税关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地税企所[2010]5号)第六条资金拆借利息的税前扣除问题规定:实行统贷统还办法的企业,集团公司与所属子公司应签订资金使用协议,子公司按照协议实际占用资金支付给集团公司的利息与集团公司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致的部分,准予扣除。
③《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辽地税发[2010]3号)文件第二条关于企业统一借款转借集团内部其他企业单位使用税前扣除问题规定: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并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分摊利息费用的,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但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不得重复扣除。④《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8号)第八条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贷款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⑤《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继续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有关业务问题的通知》(吉地税发[2009]52号)”第六条总机构统一向银行借款后划拨给下属企业使用收取的利息扣除问题”中规定:企业集团或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总机构)对下属企业实施紧密型管理,采取由总机构统一向银行借款,然后划拨给下属企业分别使用的,总机构按使用银行借款金额分配给下属企业的利息可承认扣除。向下属企业分配的利息金额是否正确合理由总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审查确认并出具适当的证明资料。
⑥《关于做好2009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苏州地税函〔2009〕278号“⒘问:集团公司统贷统还的利息,是否可以税前扣除?”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⑦《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大地税函〔2009〕91号)规定:对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采取“由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的,不属于关联企业之间借款。对集团公司所属企业从集团公司取得使用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⑧《大连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规定》的通知》(大国税函[2010]20号)规定:集团公司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所属企业按一定的程序申请使用,并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将利息支付给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统一与金融机构结算。凡集团公司能够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证明文件和利息计算分配表的,其所属企业使用集团公司转贷的金融机构借款支付的利息,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
(2)统借统贷行为不属于债权性投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9条对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的范围进行了原则性地界定。根据该条规定,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是指企业从关联方获得的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从获得方式上,债权性投资既包括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又包括间接从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其中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债权性投资包括:(1)关联方通过无关联方第三方提供的债权性投资。(2)无关联第三方提供的、由关联方担保且负有连带责任的债权性投资。(3)其他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具有债务实质的债权性投资。间接债权投资的第(1)种情况主要是指关联委托贷款;第(2)种情况主要是指关联方担保贷款。而情况(3)主要是指名称不叫借款,但实质属于负债性质的情况,如购买关联方发行的可转换债券或者股权等。而“统借统还”虽从名义上看属于从关联方获得的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但从实质上看还是属于向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且没有被列入关联方间接债权性投资的范围。因此,统借统贷不属于关联债权投资,不受财税[2008]121号文件关于关联方债资比例的约束。
(3)统借统还行为可以认定为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关于独立交易原则,《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条有明确的界定:独立交易原则是指没有关联关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进行业务往来遵循的原则。“统借统还”借款尽管发生在关联企业之间,但不符合关联企业借款和债权性投资的定义,并且自始至终都在执行市场利率——银行借款利率,完全符合税法对独立性交易原则的要求。
财税[2008]121号文件第二条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从该条规定来看,对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情况可以不受关联债资比例的限制。统借统还借款应可全额税前扣除。
第三篇: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方案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方案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现金至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从现代来看,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与资金管理日益趋向高度集中是必然。从华药来看,改变管理分散现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亦是必然选择。
1. 是集团内部关联交易资金快速回笼的要求。
xx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复杂,流程从药用原材料到原料药到制剂药再到销售和外贸公司,内部交易金额约15亿。通过财务公司平台进行资金结算,能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在途占用。
2. 是集团整合资源,降低资金运营成本的要求。
通过内部资金结算,避免了资金在外部银行循环,交易手续费降低,利润回流至各子公司和财务公司;通过设计金融工具,运用资金支持,发挥集中采购功能,以及将来的其他集中服务购买决策,降低了各公司的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 是发挥财务公司功能,内部协调资金的要求。
充分发挥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的功能,提供集团内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成员单位制定成本低、渠道稳定的资金管理计划,并配合成员单位及时划转资金往来,利用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等多种业务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成员单位的资金使用价值。
4. 是应对外部金融环境,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
随着外部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应对财务风险,随时调整头寸货币份额,并运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对冲风险、保值现金资产。在充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统一调剂使用沉淀资金。
二、资金集中管理当中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企业集团采取集权还是分权管理战略的体现,与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行规律决定。从华药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内外环境来看,资金集中的过程中面对五方面的矛盾,可以概括为“三个衔接、两个提升”,针对预见到的问题,我们可采取不同的对策。
三个衔接——
1.资金集中同法人治理权限的衔接问题。
这几乎是每个企业开始开展这项工作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制约着集中的执行力度。
对策:两点明确,第一集中不是占用,只是资金存放物理地点的变动;第二集中不是简单的资金控制,同样遵循现行的集团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子公司在其权限内可根据经营业务和预算合理安排收支。
2.外部机构要求与资金集中的衔接问题。
1)贷款行对于从企业获取的综合收益有限定性的要求。
各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管理规定,对从贷款企业获取的综合收益提出一定的比率要求,这不仅单指贷款利率,还包含对企业的资金存量、结算量、外汇业务等方面。由于华药对外部银行贷款依赖性较强,造成贷款集中的子公司资金业务集中难度大。
对策:由集团公司、股份公司、财务公司统一与银行沟通谈判,逐步通过同业结算和存放平衡各行收益;
2)税务部门等机构提出的特殊要求。在指定银行开具指定账户进行税款等
划拨,形成了部分的资金沉淀。
对策:确需开列的经集团审批后短期内继续保留,财务公司积极开展与税务部门沟通申请税务代理户的资格等工作;
3.公司业务需求与财务公司服务的衔接问题。
在当前的环境下,公司的资金需求多样化,对财务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提供更优于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支持,体现出方便和效益优势,会影响到集中程度的提高。
对策:财务公司提出了产品推介方案,逐步解决该问题。
两个提升——
4.资金集中的技术手段提升。
随着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财务公司的结算功能与外部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财务公司技术手段落后,营业网点单一,信息结算处理需要到同业银行去办理,资金结算渠道不能快捷顺畅,速度缓慢,制约了子公司资金的集
中。
对策:通过财务公司网银结算系统的建立提升技术支持。
5.资金集中的风险控制提升。
集中的资金不能管好、用好,可能将会给整个集团带来系统性风险,影响所有公司的资金正常运作。
对策:运用制度、流程、授权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特别是集团和财务公司要重点控制内部信贷风险,通过投资方向引导,金融产品设计(以优选项目和经营交易为背景),避免资金无效占用和资金沉没带来的连锁反应,预防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三、资金集中管理带来的效益
资金集中的效益是可见的,对于华药的影响,可以从三个层面、两个方面来体现带来的效益。三个层面主要是指子公司、财务公司、集团整体都受益;两个方面指从有形和无形都提高,即既有有形的效益体现、提升利润,又有无形的企业形象塑造、减少时间占用、人员管理素质提升。
(一)对子公司影响
1、资金的收益提高。
财务公司通过提供通知、协定等理财业务,如果能提高1个点的活期存款利率,4个亿的可用存款一年将增加利息收入400万元。
2、贷款利息支出降低。
财务公司的增量资金每投入一个亿来置换外部商业银行贷款,通过利率差异,子公司将年减少利息支出300万元。
3、手续费降低。
财务公司通过让利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的银行手续费,可以降低100万元左右。
4、加速内部交易资金的支付,减少内部资金占用时间,提高资金周转能力。
5、通过集中采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6、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促进子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对财务公司影响
1、资产规模扩大,对外筹融资能力提升。
2、通过同业存放,获得集中部分的增量收益。
3、通过金融工具的增加,拓宽了利润来源渠道,提高盈利增长的空间。
4、资金集中提升了整体企业实力,提高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5、通过资金集中和业务工具的开展,提升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
(三)对整体集团影响
1、集团整体成本费用降低,利润有所提升。
2、集团管控能力提高,整体资金周转加速。
3、通过资源整合,整体对外实力增强,可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4、利用财务公司平台和集中资金的手段,集团协调能力增强。
5、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促进了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四、资金集中管理实施方案
(一)方案的基本思路
以财务公司为平台,通过金融产品设计、制度保障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运用,集中管控子公司分散资金,合理实施资金余缺调剂,实现集团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的目标。
(二)方案的实施原则
1、大资金的原则:包含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个方面的全部资金收支。
2、资金集中作为一把手工程开展的原则
3、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当整体与个体利益发生衔接的时候,要以个体服从整体的原则,安排资金集中的工作。
4、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先内后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来进行开展。
5、差别对待的原则,考虑银行和各企业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别对待,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内容和考核机制。
6、分工协作的原则。需要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财务公司、子公司分工协作,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调动集团内部优势资源共同完成。
(三)方案实施的范围
资金集中包含集团和股份所有的所属子公司,以财务公司为平台,形成集团
资金集合和股份资金集合两个集合,其中股份的资金集合是集团资金集合的子集合。
资金集中涵盖了公司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个方面的全部资金收支。资金包含货币资金和承兑票据。
(四)方案的内容
包含三部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公司业务体系的建设完善、资金管理ERP建设。
1.制度建设完善工作
为了推动资金集中,完善集团整体的制度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
1)资金管理制度。如账户管理制度、收支管理办法、融资担保制度;
2)与资金配套的管理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集中采购制度;
3)考核激励制度。配合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对资金集中的优质客户进行多方位、多形式的奖励,如培训奖励制度。
2.财务公司业务体系的建设
加强以财务公司结算系统为平台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的建设,详见附件。
1)开办一系列提高客户资金收益的金融产品。如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定期存款、无风险、无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业务;
2)为成员单位提供优惠服务项目,降低或减免财务费用支出。
如免费上门收送现金服务、免费为优质客户提供资信证明、免费为优质客户提供融资担、对优质客户贷款实行基准或下浮利率、免费提供账户管理、查询、银行存款余额函证等服务。
3)开办多种贷款业务和特色票据业务,为成员单位融通资金。
根据成员企业的不同经营状况和需求,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超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特种封闭式贷款、特种商业承兑汇票、法人帐户透支—集中采购、委托贷款等支持。
4)开办票据中间业务,为成员单位提供票据贴现、拆分、质押贷款等,加速资金周转。
5)利用财务公司网上银行,为资金集中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通过Internet网络,将财务公司的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办公室,为客户提供帐
务信息查询、同城票据结算、异地票据结算、资金管理及预算管理等金融服务,使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高效、快捷的服务.6)利用金融优势,为成员单位提供其他服务,促进资金集中
如开展针对性的委托收款、委托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
3.资金管理ERP建设
1)网银工程建设:财务公司建立网络银行结算,实现各成员单位与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与各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的无缝对接,实现对集团内部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2)实现资金集中监控:实现跨银行、跨地区、跨分子公司的集中动态查询,使资金管理者得到更及时、准确、真实的集团资金变化的完整图景,建立银行资金的集中监控平台。
3)实施资金收支预算管理:根据预算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调拨,超出预算外的支出严格被控制,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真正实现资金信息化的的三算合一的资金管控的目标。
集团财务部
2011-12-31
第四篇:试论多元化经营的盐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多元化经营的盐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作者:卢立新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6期
一、引言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作方式、监管手段等方面共同作用下,资金管理中存在使用分散、效率低下、体外循环等诸多问题,此外还存在库存现金超限、超范围使用现金、坐支现金等不良现象。如何加强盐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广泛调研,集团将资金集中管理的定义概括为企业集团按照“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总体原则,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将全部资金资源集中到集团总部,并由总部来统一管理和统筹运作。其主要内容包括帐户管理、资金预算、信贷管理、内部结算和保险管理等。
二、盐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案例
湖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作为食盐专营主体的国有独资公司,主要负责全省食盐专营工作。集团公司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设有93家分公司、两个10万吨的现代化食盐分装基地及8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经营和遍布全省城乡的营销网络体系。集团公司食盐专营实行计划管理,购销价格由国家制定,由于销售点多面广,实行分级管理三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集团公司除保障国家食用盐调拨计划的完成外,还兼有激光防伪标识、螺旋藻、包装、印刷、化工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自2011年起,集团公司开始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全面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和资金集中管控。寄望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强集团公司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集团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能产生重大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湖北盐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实施方案 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框架是建立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实施“收支两条线”和“资金集中监控”两种管理模式。“收支两条线”即集团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均通过集团资金中心统一归集和拨付。“资金集中监控”即集团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暂不通过资金中心办理的,资金中心要对其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控管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集团公司资金整体使用效率,降低集团公司整体资金成本,防范成员单位资金风险,增强集团公司资源配置能力和财务监控能力,促进深化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集中在银行账户管理、信贷管理、计划管理、综合管理四个环节方面。
(1)银行账户管理。经过多方对比,集团公司选择两家实力雄厚、结算便利的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的银企直联合作银行。成员单位只能在这两家合作银行办理业务。除此以外的银行账户要逐步清理和撤销,现有业务到期后不得再办理新业务。集团为此制定了时间表,按期考核各成员单位的清理进度。
(2)信贷管理。集团公司原则上只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单位发放内部贷款,不对监控管理单位发放内部贷款。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之间禁止自行拆借资金或变相拆借资金,集团通过资金中心对所有成员单位的资金状况进行监控。由集团公司综合授信额度的办理、分解和使用,办理所需银行保函、资信证明和其他信贷文件等。
(3)计划管理。集团公司对资金收支实行计划控制,成员单位的一切资金收支均应纳入资金计划管理。资金计划管理以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流程为基础,在资金管理系统平台上实现。资金计划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的全过程控制是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成员单位各部门、各环节协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集团公司负责资金收支计划的审核和汇总,并对计划执行进行监督和分析,每年将对各成员单位资金计划编制的准确率进行考核评比。
(4)综合管理。集团公司负责资金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及日常管理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保证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并对资金集中管理辅之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
(二)湖北盐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
(1)监控管理存在阶段不足。目前,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第一步将资金结算功能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在一个软件平台,局限于财务管理部门,而没有将影响资金流的销售开票业务、物流业务购销系统纳入监控管理平台,财务与业务部门不能形成数据之间相互核对与共享,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有效的监控管理。集团公司在多元化经营中对非盐商品销售实行市场化运作,购进商品数量由市场销售情况决定,成员单位利用非盐商品购销难以监控管理漏洞,采取推迟销售开票等手段打时间差,形成坐收坐支及将辅业资金用于主业开支等不良现象,逃避资金集中管理限制。
(2)财务信息化运用欠缺。盐业产业由于食盐专营计划管理的特性与所面临市场经济需求差异,集团化发展产业链延伸与面临投资控股、参股导致其市场需求具有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特点,因此如何获取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对于资金集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集团公司由于管理链过长,管理层次过多和业务环节多等诸多因素,导致缺乏规范的资金调控制度和统一的信息平台,从而处理数据的方式还不够全面和科学,因此直接导致财务信息的获取速度慢,难以跨越管理幅度、地域分布和交通通信方面的限制实施监督管理。
(3)融资管理不完善。集团公司实行统一融资,银行贷款由集团公司统借统还。各成员单位在每的正式预算批复后,以文件形式上报全年的信贷业务需求,资金中心进行汇总平衡后,编制《集团融资方案》,经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作为控制各成员单位信贷规模和办理各项信贷业务的依据。成员单位出现资金缺口时,应首先向集团公司提报申请,未经集团公司许可不得自行对外融资。虽然集团公司引入外部银行运作模式,按银行运作规范操作可以办理定期存款,一年内的内部贷款,但这样的操作,只针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单位,而对监控管理模式单位则难以管理,因而从集团整体上仍无法实现由集团公司统一筹资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的意义。
(三)湖北盐业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若干建议 具体为:
(1)提升集团公司总部的风险管控能力。当前,集团公司虽然建立了银行账户管理、内部资金调剂和资金预算管理等制度体系,但是具体的落实力度仍需加强,执行手段需要完善。建议:一是推进并强化资金预算管理。一方面防止成员单位盲目投资,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防止资产负债率的不断升高,建立并严格执行融资预算管理,严控成员单位不计成本、不顾财力的融资行为。划定投融资规模和资产负债率比例红线,在规模和比例内才考虑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结合投融资目的、成本(效益)、方式、政策及可行性上综合考虑、分析判断作出决策。二是加强信用管理。要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信用管理,建立覆盖全系各成员单位的信用管理档案,做到防患未然。同时要积极研究集团公司自身信用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以有效促进相关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
(2)优化资金集中结算管理信息平台。“资金中心”负责集团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和日常管理,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控制,保证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但是目前来看,仅仅是集中结算的功能,停留在简单的资金收付和资金归集上,其融资信贷功能、监控职能以及信息反馈等金融服务职能并未充分发挥。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建议加大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销售开票系统和业务购销系统纳入资金管理监控平台,做到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三者统一于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平台,引入ERP的集成化资金管理系统,实现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运营管理的科学化,提升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平台软件功能,对资金流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监控,逐步把资金结算中心构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资金管理平台,实现盐业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服务。
(3)拓展集团公司的融资渠道。集团公司已从单一经营盐类产品批发销售扩展到兼营非盐商品(如酒、洗衣粉、豆奶)销售代理业务等。过去集团化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从银行贷款、吸收入股和内部资金解决。随着集团公司发展步伐加快,通过投资、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盐及盐化工产品,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产销一体化、科工贸相结合的大型集团公司,但由于银行贷款规模限制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入股资金又有许多管理约束,融资难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劲。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是开展集团化金融运作的基础和保障。鉴于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和市场信誉好,因此在资金市场上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采取集中借贷方式在资金市场上寻求资金,通常会取得较为优惠的条件。本文建议集团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和模式:一是可以利用债券开展市场化直接债务融资,即在利用集团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的基础上,发行金融债和公司债;二是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重组、资产置换以及并购等市场化运作,建立并完善集团公司多种经营的产业链;三是积极推动保险业务的集团化运作,通过研究财产保险和经营保险等相关政策,指导成员单位利用保险工具实施风险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盐业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已经成为满足集团资源一体化运作的有效途径和必然举措。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概念、模式的分析梳理,结合现阶段我国盐
业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现状分析,提出了若干想法,希望对提高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所裨益。
第五篇:浅谈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的风险管理问题
一、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
实施数据集中是税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因为实现数据集中预示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抢占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新的制高点,而且是因为只有完成数据集中,才能做到税收数据与
征收机构的分离,为管理集中和科学运作奠定基础,帮助税务机关从以税收收入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纳税人)为中心,实现税收管理的真正转型。
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并逐步实现基础征管数据的总局集中。ctais 2.0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由点到面的变化。以前ctais 1.0只能运行部分的征管业务,现在变成了综合征管,以前是单一的地市(县)级应用或单一业务的省级范围内应用,现在则成为一个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应用,税收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大大提升了管理层次。ctais 2.0的全面实施必将成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幅提升我国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尽快实现“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蓝图打下基础。
随着税收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目前防伪税控、税收执法管理、货物运输发票管理、车购税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税控收款机、行政管理系统等的省级数据集中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二)随着省级数据集中的逐步完成,风险也在集中并有可能加大
省级数据集中后,原来分散的风险也在相应集中,其可能导致的影响面、影响力和破坏程度大大增加,风险较之从前实际上呈放大的趋势。
省级数据集中后主要有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方面。
1、技术风险。包括集中化风险、数据风险、通讯风险、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维护与管理风险和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等。
集中化风险。原有分散的业务系统与新统一的业务系统在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应用平台、运行环境、业务处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两者之间难以实现线性平稳升级和数据上收集中。
数据风险。包括纳税人基础信息在内的所有业务数据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一旦数据混乱或丢失,会带来全局性的混乱。
通讯风险。若网络通讯质量无法满足数以万计的网络终端实时联机交易的数据传输要求,就会存在由于通讯阻塞造成大量联机交易失败或失效的风险。
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由于实时交易的突发性、巨量性和不可预测性,数据中心的峰值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及时处理突然巨额增大的业务交易要求。
维护与管理风险。数据集中后需支撑各种应用,支持的范围广,处理的业务种类多,整个系统庞大而复杂,维护和管理工作中的哪怕一丝差错,其危害往往是全局性的。
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一个数据中心”可能使敌对国家和势力军事攻击和网络入侵在目标与对象等的选取上更加方便,这种有组织的攻击与入侵行为往往攻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方式种类多,一旦无法防范和破解,会导致数据中心运行的全部或部分瘫痪。
2、系统风险。除技术风险外,省级数据集中还增加了系统风险,主要是指规划与设计风险。“一个数据中心”涉及数据运行中心方案、业务应用系统方案、通讯网络系统方案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规划与设计风险的难度很大。从国内外数据中心的建设现状看,尚缺乏完备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定性和定量设计规则,尚缺乏“一个数据中心”完备设计的实践经验。另外,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步骤中缺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成熟可行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很难提高数据中心总体的安全程度,所用的软硬件产品可能存在后门和安全漏洞。
(三)省级数据集中后风险的集中和加大,迫切要求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造一个信息系统相对而言并不困难,但要让这个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转起来并能实现其业务价值,则有很多现实的难题,需要防止和规避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省级数据集中逐步完成后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的集中和加大,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可怕的,这正是我们强化风险管理的理由。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就是要使这些风险因素尽可能地消弥于无形。因此,需采用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优秀的管理方法,尽量地降低风险。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引入一定的结构、规则与标准,使税务信息系统在“他律”(it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自律”(it管理),才能使得税务信息系统风险在一定的框架内上下左右浮动,不超过计划中的风险范围,它决定了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这也正是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税收
征管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风险管理以其管理的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之中,越来越为各界重视和推崇。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度以及信息的深度利用水平,对税务机关本身和纳税人实施有效的、更加精细的管理。因此,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借鉴和引入风险管理又有其必然
性。在当前税务机关强调既要强化管理,又要优化服务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实施风险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可能发生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主要功能就是查找管理漏洞。
2、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税务系统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税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风险控制。在确定了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后,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在损失发生并实施补救后,认真反思教训,找出原因,列出今后的应对方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对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数据。没有来自税务信息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务信息系统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1、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科学、完整和及时。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数据,并进行梳理、分类、审核,必要时还需与其他信息进行比对,然后进行及时的分发、传递、应用。
2、保证风险信息数据的可靠性。目前税务信息系统还分属不同的平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取数标准等都不尽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目前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统一数据口径。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统一接口标准。要根据统一的接口标准采集数据,对不同类别、不同软件、不同开发商的产品必须按照统一的接口标准接入,避免以往一再发生的“信息孤岛”现象。三是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尽可能减少重复劳动,优化信息系统配置,提高风险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
3、整个风险信息数据库需从现实成本和未来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规划。一是要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力戒贪大求洋。二是要满足现实需要,保证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求。三是对数据进行经常性的清分工作,摒弃垃圾数据,确保数据库的健壮性。四是还要考虑有适当的冗余,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税务信息系统可能的风险进行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dca(plan-do-check-act,即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通过计划、实施、调整、改进的循环,使信息安全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阶段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存在的偏离,及时调整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上来。
三、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全视角的应对机制
(一)业务重组
加强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不但要切切实实做好对系统本身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关口前移,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重组,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现象,确保整个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信息化支撑下的税收业务重组,一是梳理归并整合原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实现处理方式流程化、信息处理集约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二是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发挥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规范税收征管工作,使之管理科学、程序合理、环节简捷、标准具体,反馈及时,形成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三是以流程为导向设置管理环节。简化中间环节,优化业务流程,精简表证单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税务机关对涉税信息的准确获取、及时处理和有效利用。从而真正降低风险,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追求效率最优化。
(二)数据管理
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是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切入点。数据管理是指对税收征管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运用的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数据能够客观反映税收征纳状况。省级数据集中不是目的,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加强数据管理,提高增值利用度,使之真正服务于税收工作,才是关键。一是要规范制度,保证数据质量,减小数据采集差错的风险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便利原则,注重数据录入质量。二是要强化管理,实施数据标准化,减小数据标准差异的风险度。要规范和统一采集标准,使各个管理系统能按统一的数据口径和标准来执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为决策和管理所用。三是要认真分析,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分解、归并、整理,减小数据使用时间、范围、口径不一致的风险度。通过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据管理队伍。
(三)系统整合一是按照总局税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逐步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建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次采集、信息共享和各类基础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风险点,增强整个系统的健康性,实现征管信息的五个统一集成:信息源的统一集成、分析加工的统一集成、发布预警的统一集成、处理的统一集成、反馈汇总的统一集成。
二是积极构建由预警体系、监控体系和考核体系三个部分组成的系统控制体系,三者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实现全方位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主要通过现有指标的分析对比和预测,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自身不规范行为提出警戒;监控体系以税务机关内部控制为主,强化征管质量指标的日常考核,对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常规监控和管理,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日常化、规范化;考核体系指根据监控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成绩和问题,对照奖惩标准采取的一定处理措施,包括征管质量体系、执法责任制、“两权”监督体系和岗责体系。
三是大胆改革创新。数据省级集中后,要转变传统观念,用全新的视角,采取有力的措施革除旧有的思维模式、旧有的行为惯性,大胆改革创新,从而真正降低风险。要从省的层面进而推进到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采用灵活的it架构与业务的真正结合,通过it的创新推动业务的突破,从it战略的规划,到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从统一的业务信息平台,到整个it服务器的整合,让实际运行效率真正体现出来。逐步转变简单的“技术支持”思想,建立“技术驱动”的理念,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业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税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