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

时间:2019-05-13 03:4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

第一篇: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

[原创]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 5005 次点击 49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胆小鼠 于 2011-1-27 7:23:3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

胆小鼠

新的一年刚开始,2011年1月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就传来令人震惊的枪击案,22岁的凶嫌拉夫纳光天化日下逞凶,造成1名联邦法官和9岁女童在内的6人丧生,以及包括联邦众议员吉福兹等14人受伤。虽然拉夫纳的目标是指向议员吉福兹,子弹穿过她的头部,致她严重受伤,但同时滥杀无辜,连9岁的女孩都不放过,显示了拉夫纳的凶残。

这次枪击案中,最让人伤心的的受害者,就是这位9岁女孩。她出生于美国恐怖事件发生时的九一一,又成了枪击案中最小的受难者。她的父亲悲戚地说道:女儿的出生以悲剧开场,死亡也以悲剧终结。

凶嫌拉夫纳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不但毫无悔意,还露出自得的笑容。看看他的笑容吧,让人感到的是恐惧。

是什么原因让拉夫纳变得如此没有人性?

1月20日,奥巴马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一个大学体育场与数千人一起悼念枪击案遇害者时说,枪击事件不是政治辩论中缺乏文明的结果。但他同时指出,在政治辩论中努力营造更加文明和同情的气氛,才无愧于枪击案受害者。政治人物把枪击案归结于党派纷争,政治言论两极分裂,煽动仇恨。民主党人更是把矛头指向了茶党运动的干将佩林,说她撕裂了社会,让政治走向极端。

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拉夫纳的目标是民主党议员吉福兹,支持奥巴马的全民医保改革,别的受害者也都是吉福兹的支持者。

尽管美国的主要媒体都把枪击案往政治言论分裂上扯,有的甚至说是枪支泛滥的结果。但美国民众并不买媒体的帐,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最新的联合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不认为激烈的政治言论是导致亚利桑那枪击案的因素之一。此外,5个受访者当中只有一人认为,更严厉的枪支管制能够防止这次枪击案的发生。

从追踪报道来看,拉夫纳的政治观点和任何党派都扯不上,混乱不堪,和共和党普遍的主张更是不沾边,不可能因此去枪杀民主党人。例如,他激烈反对宗教,但又嘲笑主张堕胎的人是恐怖分子。他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对政论广播没兴趣。他唯一有兴趣的是阴谋论,认为九一一是美国政府制造的,美国登月是假造的,相信2012世界末日,政府用精神控制法为民众洗脑。他是阴谋论组织Message Board Above Top Secret的成员,而这个组织的人对他却没兴趣。他感兴趣的书是关于共产主义的。

媒体报道说,因为吉福兹没有回答拉夫纳的问题,才被枪击。这就是拉夫纳的问题 “What is government if words have no meaning?”(如果言词没有意义,政府是什么?)。这是啥问题?有人能看得懂吗?别说吉福兹,任何人都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说白了,这是疯子提的问题,正常人不可能回答。虽然还没有对拉夫纳进行正式的精神病学签定,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他肯定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与他接触过的同学和朋友提供的证据表明,他具有思维破裂,妄想观念,自笑,行为与周围环境不适当,等等,已经足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了。

拉夫纳所在的社区学院,发现了他的精神问题,建议他去看精神病专科医生,否则就中止他的学业。拉夫纳选择退学,也不去看医生。学院也只有建议的权力,不能强迫把他送到精神病院。而严重的精神病人,大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更不会主动去看医生,甚致认为去看医生是对自己的侮辱。

美国有法律保护精神病人的人权,不能随便把人送到精神病院。1975年,美国高等法院通过唐纳德森(O'Connor v.Donaldson)案例判决,明确规定,必须经过法院审判,认定病人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发出正式的法院通知后,才能强行送治。1979年,美国第一巡回上诉法院规定,有责任能力的病人住进精神病院后,有权拒绝非紧急状况的治疗。这些法律规定,极大地保护了精神病人的人权。支持保护精神病人法律者认为,拒绝强制治疗,可以避免治疗的副作用,甚至因治疗对大脑的损害。极端的观点认为,强制治疗有种族和社会经济歧视,取消强制治疗是反歧视的胜利,是人权的基本保障。更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世上本来就没有精神病,都是人为迫害的借口。

从法律上可以看出,在美国要把病人强行送到精神病院治疗,几乎不可能。图森枪击案中的拉夫纳,宁愿退学都不愿意去看医生,说明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别人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首先得提供他伤害他人及自己的证据,然后经过法院审判,由法院发出通知后,才可以强制执行。在他没有枪杀那么多人之前,谁能提供这样的证据?枪击案发生后,证据有了,此时已经不是简单的强制治疗的问题了。

既然要保护精神病人的人权,社会及家庭就得承担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说一件我自己经历过的一事吧。几年前的一天,我和一位教授约好,讨论实验问题。到时间了,左等右等都没来,他系上的电话没人接,又不知道他家里的电话。讨论只好自动取消。过了几天,通过他所在的系,得知他的女儿因抑郁症自杀了。他女儿已经成年,作为父母没有监护权了,发现问题只能观察着,不能插手。他早已发现他女儿的情绪不对,有抑郁症表现,甚至发现有自杀的准备。他多次劝告女儿去看医生,但都遭到拒绝。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防范他女儿自杀。最后,该来的悲剧还是发生,防不胜防。可以说,他是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女儿走上绝路。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我和我的老板提起这件事,老板强调是医疗福利不够好,政府对民众的关心太少所致。没办法,美国的大学里基本是自由派的天下,谁暴露出保守的观点,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不会和老板争论,给自己找麻烦。

图森枪击案发生后,从总统到媒体,都避免涉及精神病人保护法律,因为那样是“反人权”的。奥巴马利用这一事件,忽悠所谓的政党分歧,为自己所在的党派拉同情分。拉夫纳什么党派都不属于,和民主党共和党都没关系,奥巴马的政党分歧之说,明摆着是大忽悠。真要扯什么派,拉夫纳属于阴谋论支持者。主张枪控的人更是找到了机会,要求严格控制枪支。这本来和枪控没什么关系,有的人为了政治目的,就喜欢往枪控上扯。早就有规定,严重的精神病人不得买枪。但因为法律保护着拉夫纳,谁也不敢送他去诊断,他没有精神病的证据,他要买枪,就算看得出他精神有问题,也只能卖给他。说穿了,是法律保护人权过了头。既然大多数人都支持这样的法律,那么,也让大家都来分享和承担这样的法律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吧。美国政客和媒体可恶之处是,遇到负面结果,总是想办法往别的方面扯,混淆视听。中国的媒体就更别指望了,美国一有枪击案,中国的报纸就大叫枪支泛滥,就象太监批判强奸案一样。

第二篇:奥巴马图森枪击案疗伤演讲辞

奥巴马图森枪击案疗伤演讲辞

1月12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举行仪式纪念枪击案遇难者,总统奥巴马拥抱遭枪击受伤女议员吉福兹的丈夫。图/CFP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日在亚利桑那大学的枪击案受害人悼念仪式上发表了充满感情的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称不能让悲剧再导致更深的分裂。当奥巴马向听众宣布脑部严重受伤的女议员吉福兹已经第一次睁开眼睛时,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掌声。

奥巴马试图平息枪击案所引起的政治风暴,奥巴马称:“事实是没人确切知道是什么引起了这次惨烈的袭击,没人确切知道什么可以避免子弹射出,没人知道一个暴力、疯狂的人的思想深处到底有什么。”

[演讲全文摘选]

每一个遇害者,奥巴马都能说出他们的故事

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那些遇难者的朋友们,这所大学的同学们,以及今晚聚在这里的公仆,还有图森市乃至亚利桑那州的人们:

今晚,我来到这里,作为一个美国人,和你们一样祈祷,也将会与你们站到一起,直到明天。

我难以用言语抚平你们心中突然的被撕裂的伤痛,但我知道:今晚,我们国家的希望在这里。我们与你们一同为倒下的人哀悼。我们和你们同样感到悲伤。而且我们将和你们一样相信,加布丽埃勒吉福兹议员,以及其他活着的枪案受害者们,能够渡过难关。

在上周六的早上,盖比(吉福兹的昵称)、她的同事以及很多她的选民聚集在一家超市外面,行使他们和平集会、自由演讲的权利。他们践行着民主的中心信条,那是我们的国家创立者立下的——代表人民,把他们的关切带到国家的首都。盖比将这称为“家旁边的国会”——如同一个不断更新的政府,创立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那样一个典型的美国情景,却被一个枪手的子弹击碎。6人在周六失去了生命——他们同样代表着美国最好的东西。

约翰M罗尔,亚利桑那州联邦法官,为我们的司法系统服务了近40年,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他的同事描述他是第九区“最勤劳的法官”。当他路过打算向吉福兹打招呼时,遭遇了枪案。约翰依然活在他挚爱的妻子莫林、三个儿子及五个孙辈的心里。

乔治莫里斯与妻子多萝西(Dorothy)——朋友们叫她“Dot”,高中时代便是甜蜜的一对,有两个女儿。他们总是形影不离,一起逛街,一起度过邻居们所说的“50年的蜜月”。周六早上,他们想倾听吉福兹会说些什么,突然就发生了枪案。乔治出于本能地护着他的妻子,却双双中枪,多萝西遇难。

新泽西人菲莉丝舍克退休后来到图森市,不过在夏天,她会回到东部,那里她的3个子女、7个孙辈以及2岁的曾孙女儿环绕她的周围。作为一个有天赋的裁缝,她常常在自己最喜欢的树下工作。作为共和党人,她对盖比很有好感,想更好地了解她,参加了活动。多温和玛薇斯托达德一起在图森市长大——大约七十年前的事了。他们分开后各自有了令人尊敬的家庭。在各自丧失老伴之后,他们重新开始,就像玛薇的女儿们说的,“重新再谈男女朋友”。时常有人看到他们在逛街时帮助朋友。多温是名建筑工人,退休后业余时间修补教堂,他做的最后一件无私壮举就是,中枪后扑倒他的妻子,牺牲自己的生命掩护妻子。加贝齐默尔曼做的每件事总是带着热情——热心为他人帮忙。作为盖比的活动负责人,他处处为盖比的数千选民着想:老年人能享受他们挣得的医保,老兵们得到他们应得的勋章及照顾,政府是为普通人工作。他在做自己最爱的事——与人们交谈找出可以帮上什么忙——的时候遇难。他依然活在他的父母罗斯与艾米丽、他的兄弟本以及他未婚妻凯莉的心里,他们俩原计划下一年结婚。

接下来是9岁的克里斯蒂娜-泰勒格林。克里斯蒂娜是一个常拿A的学生,一个舞蹈能手,一个体操队员,同时也是游泳者。她常常在自己的体育团队里宣告,要当女孩里的第一名。她所在的少年棒球联盟中,她是唯一的女孩,没有人能超过她。她常常向往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中,能够拥有不寻常的生活。而且她常常提醒妈妈,“我们是如此幸福,我们有着最好的生活。”为了回报这种幸福,她参加了一个慈善团体,帮助那些没有那么幸运的孩子。

每一个英勇行为,奥巴马都在演讲中细说

我们的心因为他们的突然离去而受伤,我们的心碎了,然而,我们的心同样也有理由完满。

我们的心充满着对13名枪击案幸存者的希望与感激,包括很多人周六希望见到的这名国会女议员。我刚刚从亚利桑那大学医务中心赶来,距离这里只有1英里。在那里,我们的朋友盖比勇敢地努力恢复。吉福兹睁眼了,所以我可以告诉你们——她知道我们在这里,她知道我们爱她,她知道在这段注定艰辛的历程中,我们一直努力为她加油。

同样,我们的心充满着对那些救人者的感激。我们感谢丹尼尔赫尔南德斯,盖比办公室的一名志愿者,他在混乱中冲上来照顾他的上司,照料受伤的她让她能活下来。我们感谢在枪手换子弹时扭倒他的男士们。我们感谢一位61岁的小个子妇女帕特里克迈施,她夺走枪手的弹匣,无疑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同时我们感谢那些创造奇迹治疗伤者的医生护士们。英雄们不只是出现在战场上,英雄的造就也不需要经过特殊训练。英雄就在我们身旁,在我们千万民众的心中,正如周六早上逝去的人们。

他们无私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沉思。除了为他们祈祷和关怀,我们需要做的更深层的是什么?我们怎样纪念这些逝去的人?我们怎样用自己的真诚来面对他们?

当这样的悲剧发生,我们本能的想找出事情的原因,试图让混乱的形势恢复正常,试图在给一切赋予意义。现在,针对此次事件,全国性的讨论正在开展,讨论不单单是关于这些杀戮背后的动机,还有更多的是关于枪支安全的管理和心理健康系统的完善。这样的过程,大多是为了探讨如何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也是我们对自我约束的一种操练。

当有些演说走向极端,当我们一味的将世界伤痛的责任怪罪于那些与我们想法不同的人时,不妨先停一停,思量斟酌,以确认我们的谈话过程是在消除那些病痛,而不是造成更多的互相伤害。

需要怎样的反思:利用此次机会,悉心聆听他人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人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我们怎样做才能阻止悲剧发生,也不了解那些暴力的人到底是有着怎样的想法。

是的,我们必须对这次惨剧进行全面的反思。面对这样的暴力事件我们不能被动。我们要勇于挑战那些旧的设想,从而减少类似事件在未来发生。

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我们需要一颗谦虚的心来讨论这个问题,与其指责他人,不如利用此次机会,让心中的道德延伸,悉心聆听他人,加深我们的怜悯之心,告诉自己,我们所有人的希望和梦想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果这次悲剧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那么,我们确定:失去的生命和付出的代价有其重要价值。

逝去的杰出生命,足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生活中力争做得更好——成为更好的朋友、更好的邻居、更好的同事、更好的父母。假如他们的离去预示着一个更尚礼节的社会的到来,那么,让我们铭记:并非因为礼节的缺失才导致悲剧的发生,而是因为更加文明、诚实的公共话语能帮助我们以国家的姿态来面对挑战。这足以让我们为之自豪!他们的离去,若能使社会更有礼貌,是因为我们都希望能做到像吉福兹和约翰罗尔等公职人员之模范那

样,深深明白地“我们都是美国人”;是因为我们明白:可以质疑别人的想法,却绝不应质疑他人的爱国热忱;是因为我们明白:团结在一起工作的目的,在于要不断拓宽我们的关注对象,把“美国梦”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深信我们将做得更好!逝去者和幸存者都使我更加坚定!也许我们不能阻碍世间所有罪恶,但我知道:我们完全能决定如何对待他人。我坚信,尽管还有各种不完美,但我们仍充满尊严和善良;我坚信,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力量,总是会大于分开我们的力量!

设想:若有一个小孩,她刚刚具有民主意识,开始理解公民义务,明白某天她也可以成为塑造国家未来的一份子;然后,她加入学生会,视公务服务充满希望而令人振奋;最后,她成为国会议员,成为她一直坚信的正确且重要,并以之为榜样的角色。她以儿童的眼光看清未来的道路,而不为愤世嫉俗的情绪和成人习以为常的杂念侵蚀。我希望我们满足这个女孩的期待。我希望我们的民主社会能如她设想的那般美好。我们所有人,应该竭尽所能,让我们的国家不负后代之期望。

愿上帝保佑逝去者永享安宁与和平!愿上帝热爱并关注那些幸存者!愿上帝保佑美利坚合众国!

第三篇:从美国移民局看美国移民法中的人权问题

从美国移民局看美国移民法中的人权问题

虚风子

今年三月十一日,正值美国“九一一”惨剧半年纪念之日,佛罗里达一所飞行学校收到并公布了美国移民局寄往该 校的两封公函。这两封信是移民局对这所学校两名前留 学生申请学生签证的批准函。而这两名学生正是在六个月 前劫持客机并撞毁世贸大厦、后被联邦调查局通辑的“恐怖 分子”。消息传出,美国朝野震动。布什总统更是勃然大怒,责令严查移民局。给已死之敌颁发签证当然是个大笑话,它暴露了美国移民局官僚、无能的积习垢病。

移民局这一失手自然绝非偶然,诸如此类错寄、缓寄、误 寄、甚至漏寄重要移民文件的现象,在移民局是司空见惯 的。同移民局打过交道的人大概也都有同感。只不过因为 受害者是移民,所以不为美国国人所关注重视罢了。不过美 国人对这次错投事件表现虽然出了极大的震惊与愤怒,但绝大多数却仍然对美国移民局许多更为严重的丑行一无 所知。他们不知道移民局错投的并不仅仅的是公函,而是 进入大狱的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据美国人权组织“人权了望”在2000年底公布的材料透露,美 国移民局近年来囚禁移民人数不断上升。至2000年,每天平均被关押拘禁的移民多达两万人(95年平均每天拘禁移民 的人数仅为6,700人),其中约有数千名为孤单儿童。许多移 民的入狱都没有经过任何正常的司法程序,关押条件有的 极为恶劣,移民局工作人员虐待移民、侵犯人权甚至导致移 民自杀现象屡有发生。

一位逃难来到美国的伊拉克难民的故事反映了一般难

民在美国移民局的经历。据美国Newsday2001年6月3日的报 导,这位21岁的青年名叫Al-Torfi来自伊拉克南部。他在父亲 与两个兄弟被政府杀害后逃离的家乡,先是逃到北方,后通 过一个走私犯的帮助进入了土尔其。他从依斯坦布尔飞至巴 赛罗那,然后又从西班牙飞到纽约,前后碾转了十八个月。在飞机着陆的那一时刻,他回忆说,“我非常非常高兴。我 觉得我终于到达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他一下进入肯 尼迪机场,就被移民局的人关押了起来。因为他没有合法的 美国签证。他先同另一个申请政治避难的人铐在一起,然后 被警员运到纽约150大道一个由旧库房改成的监狱。那监 狱里拘禁着同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200多名移民。在那里他 被双手铐在腰间,全身剥光然后穿上桔红萤光的狱服,腿 上喷写“INS”(移民归化局)。他在那里一关就是四个月。Al-Torfi其实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还同其他移民同在 一“大熔炉”里。许多州的移民局由于自身的监狱空间有限,就租用了许多州或市镇监狱。据“人权了望”组织统计美

国有60%以上的移民都被囚禁在地方监狱中。有的州甚至因

为租金收入甚丰而免了了州税。许多移民,特别是申请政治

避难的移民,没有任何犯罪行为,属于“行政拘留”,却同刑事

犯罪分子关在了一起。由于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不

同,这些无辜逃难的移民在美国遭受即使留在他们本国也

不一定会遭受到的牢狱之苦。说Al-Torfi所以幸运还因为他只

被拘禁了四个月,而美国移民局的大牢里还关押着许多被

“无限拘禁”(indefinitedetention)的移民。这些人许多没有犯罪

记录,也什么指控或罪名,他们所以能被如此“合法”地被无

限期的拘禁就因为他们不受美国宪法保护的移民。

美国移民局所以能如此肆意操掌玩弄别国公民的命运

有许多原因,也有许多历史渊源。其法律依据及理论基础,至少可以追塑直十九世纪的许多排华案。发生在1888年的查

参平(音译.ChaeChanPingv.U.S.,9S.Ct.623)就是其中一例。

华工查参平自1875年起就侨居旧金山。1887年六月他因事回

国,归国前他在旧金山港口海关的有关机构(当时移民

局还没有成立,海关行使移民局的部分职能。)取得了一

纸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返签”或advancedparole)。次年十月

八日他乘船重返旧金山港,结果被美国海关拒绝登陆并被

囚禁在船上,依据是在七天前刚通过一项法案。该法案称“

自本法颁布之日起,所有中国劳工,无论是否为或将成美国

居民,凡离境或将离境而在本法生效之日起未返美者,所

有返回或滞留美国之举均系非法。”换句话说,只要是华工,在1888年十月一日前没有返回美国的,或者在此之后离开美

国的,就要么做一去不回头的韩湘子,要么做阶下囚。该法

同时还规定“所有文件(包括查参平老哥的返美签证)一律作

废失效。在此之后要求入境之华工将一律拒绝”。我们不难想

象拖着长辫手提两口藤条箱的查参平,经数月跨洋颠沛,一身旅乏却又兴冲冲入港时的惊恐。

象那时的许多华人一样,查老先生请了美国律师替他打官

司。从地方法庭到上诉庭,查先生一路都败,最后一直打到

美国最高法院。他们指责该法案违宪无效、政府违反与查参

平的私人契约(他们视“返签签证”为合同的一种--当然

用契约法来打移民官司现代可能不太多了)及与大清政府的公约等等。最高法院不为之所动,众口一矢地维持了原

判。判词说“排外之权为宪法所赋美国政府主权之一。此权

政府可依理因时因国家利益而行使,不得因任何人而放弃

或限制。”至于政府在1888年10月一日所发的签证之类的文书,法院说“政府可随意随时随心收回。”查参平最终想必是被

打发上船回了中国,关于他的生平如今除了美国案卷中所提

供寥寥数笔外,也已所从所考。更没有人知道他后来是如

何面对这十二年在异国的艰辛努力因美国政府机构的无

理而化为旧金山港湾中的泡沫这一无情打击的。如果有人说

他后来加入了义和团,那可能一定也不会太让人吃惊吧。

另一起与此相似的名案是王文(音译。WongWingv.U.S.163U.S.228)案,不同的是它发生在一八九二年的密西根州。王文

也是中国劳工。1892年5月5日,美国通过了一项《禁止华工

入美案》,其中规定从该法生效起一年内在美华工都得登

记,违者一但查出,劳动教养的干活,然后潜返原籍。(现在美国国会好象又有人在提议让所有的外国学生、或某一种

族的人都去移民局登记。历史真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反复重

演的一重戏呀!)这王老先生八成是打工挣钱太忙,又不识

字读报,把登记之事给耽搁了。结果让海关给抓起来了。虽

没定个“恐怖分子”的大罪,可还是被关进了底特律改造所,准备先罚六个月的强劳动,再驱逐出境。王文不服,一咬

大辫就控告了政府。结果象查先生一样,也是两战两负,最

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战区。美国法院虽然觉得把王先生当

刑事罪犯一般,不经司法程序,就剥夺其财产并罚强劳改造

有违宪法,但仍然肯定了拘禁之必要。法院说“国会(立

法)驱逐(华工)出境,并赋权行政官员执法,皆在宪法权限

之内。···拘禁乃驱逐外人(aliens)之必需手段。···驱赶外

人(无论其类)之绝对或有限之权,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乃一主权与独立国家之内在不可分割之权。国会驱逐(外

人)权可完全通过行政官员进行。”

从查、王两案的经过及诉讼结果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对待外

国人、移民问题的处理方法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蒙

一半睁开的那只眼。法院裁决同当时的政治气氛有极为

密切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一片反华排外的热浪中,被迫

害被剥夺权力的移民极少有胜诉的。一般处理移民案的依据

是国会有宪法之权制定移民法,政府机构(如移民局)奉

宪执行移民法;缰土、边境、安全、涉外、移民等问题属政府

之权限,宪法“三权分离”为立国之本,法律系统纵觉有

些法律条款不公,也“爱莫能助”。由于司法系统的不愿干涉,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以及 移民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外国人的问题,美国大多数人,除

了人权组织及一些法律学者外,对此也没有什么兴趣去为

移民的人权去游说、争取,所以移民局也就自已管自己,自己

玩自己的,越玩越不象活。其中在美国法律界移民法及人

权法中最有争议的行为与政策就是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的对移民的“无限拘禁(indefinitedetention)。”

1950年美国移民局将一名欧洲移民麦哲(Mezei)押入了纽约

艾力斯岛(EllisIsland)监狱(Shaughnessyv.UnitedStatesexrel.Mezei,345U.S.206)。麦哲自1923年就居住在纽约巴弗罗地区,父

母为匈牙利或罗马尼亚人。1948年5月他别妻离子前往欧洲

探视在罗马尼亚即将病逝的母亲。结果在罗马尼亚被拒入

境。后又因出境许可问题被迫在匈牙利滞留了19个月。等他

终于在布达佩斯的美国使馆取得一张签证再经法国于1950

年2月9日返回纽约时,就被美国移民局拒绝入境。

移民局先对他实行“暂时驱逐”(temporaryexclusion)并关押在艾力斯岛等待听证。同年5月10日,美国政府怀疑他与共产党 有染,以国家安全为由,依照“密证”,宣布对他进行“永久驱 逐”(permanentexclusion),并不给予听证。不料匈牙利政府不愿 再收留他。英国、法国也拒绝其入境。麦哲自己联系了十几 个拉丁美洲国家要求入境,结果无一应许。麦哲进退两难,一下由纽约巴弗罗的永久居民移成了艾力斯岛大牢中的永 久居民。

麦哲走头无路,状告移民局“非法囚禁”。纽约地方法院要求 政府出示麦哲可能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的“密证”。结果政 府拒绝出示任何证据。法官遂决定将麦哲获保释放。政府 在上诉庭再次败诉之后,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了申诉。高 院以5:4的接近比分推翻了下院的判决,宣布“不经听证而 对移民进行继续驱逐没有剥夺他的任何权力,即使由此而 致的结果是他因无国可投而被拘艾力斯岛”。最高法院断此案 的主要依据,就是上述十九世纪的一系统“排华案”,它并 且再次重申“法庭一向认为,逐外之权为政府所行使的基本 特权,不受司法控制。”

麦哲案维持了政府(移民局)对移民处置(包括无限拘

禁)的绝对权威与合法性。80年代移民局拘留了数前往美国 的千名古巴船民,由于古巴政府拒绝接受他们回国。移民局 就把他们无限期地拘禁起来。

移民法将一般把象麦哲及古巴船民这类移民称为“可驱逐

”(excludable)类移民,以别于“可解递”(deportable或removable)类移民。可驱逐移民是指没有进入美国国内在边境就被移民 局拘禁的移民,由于他们没有踏上美国国土,所以法庭认为 他们不受美国的宪法及其它法律的保护(“宪权止于国境”),因而他们即使无罪,无限期拘禁也不是违宪违法的。可解递 移民属于已经在美国国内但犯过罪按有关移民法案应解递 出境的移民,他们基本上包括所有除美国公民以外的所以 外国人(有绿卡的,没身份的,或持有各类签证的移民)。他 们即使从理论中应该受到美国宪法及其它法律的保护,但在 实际上被无限拘禁的这类移民也大有人在。

2001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决断了在美国移民法上有重要 意义的一个案件:马金候(KimHoMa音译。AttooorneyGeneralv.KimHoMa)讼司法部长(121S.Ct.249)。此案是对两件情节相 似的移民案的合并裁决。马金候1977年生于柬普寨。两岁 时随家人入泰国及菲律宾的难民营,七岁后到美国。1995 年,“年小志高”岁方17的小马“金猴奋起千钧棒”卷入一场帮 派的枪战,后以杀人罪被判入狱38月。服刑两年后被释交 移民局看管。按移民法犯有马这类重罪的人属“可解递”移

民,依有关《移民国籍法案》(ImmigrationandNationalityAct)一 般应在90天内就应“遣送原籍,”超出90天,除非有特别理由,应允许保释。但由于柬普寨与美国没有遣返条约,柬普寨不 愿收回这“金猴”(估计改名“熊猫”也没用)。美国移民局左右

为难,送出去没人要,放了又怕“逃之夭夭”“危害社会”,就只 得先把他继续关起来再说。“金猴”在移民局那“八卦炉”里 已经炼了两年多了,那还受得了那份罪。遂状告政府并不顾 两战(地方法庭、上诉庭)两怕一路打将上了美国最高法 院。政府说依据《移民国籍法案》,政府有权根据各移民具 体情况(狱中表现;潜在危害;再犯可能;逃窜藏匿等),决 定是否允许交保释放。美国法院经激烈辨认,以5:4作出判 决。指出《移民国籍法案》对等解递移民的拘禁条款含有 合理的拘禁时间限制,一般以六月为限,无限拘禁系违返 美国宪法的行为。

马金候案虽然解决了“可解递”移民无限拘禁是否违宪的问 题,但它仍然坚持“宪法止于国境”的立场,认为对其他移民(特别是“可驱逐”移民)的无限拘禁仍属合宪合法行为。它甚 至还认为,尽管无限拘禁可能会有宪法上的问题,但只有 国会在其法案明确提出它的意图,法院就当维持它的效力。换句话说,如果国会立法,认为无限期长久囚禁任何移民有 利国家利益,法院就绝不会说该法违宪无效。对此,法庭还 似乎颇有预先性地特别指出,“在有恐怖主义等特别情况 下”,可以考虑“预防性拘禁的形式”并对政府关于国家安全 的判断与决策给予“更高的尊从”。

911事件之后,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采取了许多“反恐怖分 子”政策,包括对移民的管理。911后一周,美国司法部就宣布 了对移民政策的改变,并授移民局无限拘禁期移民之权。据

“大赦国际”3月14日报道,从911后的六个月中,移民局就先后 拘押了1200之名移民(其中许多人来自中东或伊斯兰国家〕并 剥夺了他们的基本人权。这些移民大多数自然都属于已 在美国国境之内因而应该受到宪法保护的移民了。可到目前 为止这些被拘者中只有100多人受到刑事犯罪起诉,但没有 一项罪行同911有关。此外这些人的“罪名”大多数同签证过 期等有关,根本没有必要受到进行镣铐加身及单独禁闭重 刑犯的待遇。

同世界许多国家相比,美国法律系统有很大的独立性。但在 同所谓国家利益、战争、移民有关领域内,美国法庭在很 大程度上只是政府的工具,而且受整个政治环境的影响极 大。从上述几起十九世纪的“排华案”,到二战期间美国程度 对日本移民的集体囚禁;从两年前的李文和“通共间谍案” 闹剧到近几月因911所牵连的无辜中东移民,都无不反映了 美国作为人权国家其政府及移民机构在对待移民问题上 的严重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有许多行业靠移民来支 撑,如农业有近47%的劳力都是移民,其它行业,如科研、电 脑、服务等的移民也占相当的比重。每年都有几十万人来

到美国(移民局统计2000年有85万移民美国),寻求自由、机会 与幸福。美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系等虽然比世界绝大多数

国家都完善与发达,但它仍然远非完美。在很多方面,特别 是移民问题上,还存在严重缺陷。许多逃自美国避难的移 民后,在移民局里受一番煎熬之后,很难不生出“才出虎口,又入狼穴”的感觉,无奈地接受“两害相权选其轻”的现实。去年夏天我在纽约港湾内乘游艇远眺曼哈顿。落日黄昏下,胭云碧水边的纽约灯火灿烂,世贸大厦南北两楼拨地而起,同一水之隔的自由女神遥相呼应,水色、灯色、幕色相织,有 种难言之美。我同许多游人一样,对这景观望得如痴如 醉。我一旁的美国同事更是一言不发地处沉思状。我问他在 想什么,他的回答很让我吃惊。我至今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 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他很难想象一个来美国寻求避 难的人,从入港的偷渡的船上看到这样的景致之后,却被移 民局海关关员查获并驱逐出境的感受。

许多美国有识之士其实早已指出美国政府对别国公民人 权问题的长期漠视、无策与失策,已经酿造了在“美国土 壤上的国际危机”,并呼吁用国际公约及国际人权法规等来 部分解决美国移民的人权危机问题。在移民局给两个已死 之敌发了签证之后,美国大众及政府才意识到移民机构的 无能及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媒体纷纷批评、指责移民局,《 时代》周刊在近期登出了题为《解递移民局》的文章,探讨 改革移民系统问题。总统及国会等也均已提出要对移民局动 大手术来进行改变这种局面。但是,如果美国政府不从根本 上改变对移民态度,不给予移民真正平等,不尊重移民的 合法权力,仅仅是在行政机构上改变移民局能否带来根本 性的变化,人们将轼目以待。

(寄自美国。xufengzi@hotmail.com)

第四篇: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 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美国电影研究美国文化可以客观立体的探索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在电影《2012》中,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 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第五篇:从《泰坦尼克号》看美国文化

《泰坦尼克号》影评

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情。这一经典的复线结构在文本内部造成的对话使得爱情与历史互相渗透,共同呈现于叙事人追忆的目光之下。这也就使得两者都染上几分感伤,为主人公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为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唱起了一曲挽歌。

关键词:文化、爱情、人性、阶级、精神等。

自从《泰坦尼克号》驶入中国影坛之后,它所生成的评论文字,恐怕连沉没的这艘巨轮也难以负载。

造价无比昂贵的《泰坦尼克号》简直是一件展示当代电脑发展工艺水平的杰作,尽管它以一个爱情故事被记住。事实上它倒也的确还原了当年泰坦尼克号从撞上冰山到最终沉没的惊心动魄。这部影片奇迹般地、空前地卖座使它成为好莱坞20世纪末的象征。而戏外它在舆论界由感人肺腑到沦为俗套的经历也实在让人啧啧称怪。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的政治元素、时代的阶级性、以及美国的精神文化等。

一、影片中的政治文化浅析

正是因为塑造了人,复原了人的情感,才使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蜕去斑斑锈迹,抛弃了沉睡洋底多年的积尘,焕发出生机,让观众对八十多年前的海难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任何艺术的关键。人的情感的加入,是消除人们漠视的原因。只不过好莱坞更谙熟它,并工于心计地表现它罢了。

可以说,《泰坦尼克号》在复现历史的一幕时,未曾忘记那个时代异常对立的阶级矛盾,特别是在表现三等舱和头等舱关系上的时候,嘲弄了头等舱中的贵族阶层的的虚伪、乏味、无聊,而在对三等舱的平民老百姓的描述上,却表现了他们的质朴、融洽和真诚。

在这样的旗帜鲜明的立场上,我们看到了《泰坦尼克号》选用了这样的视角,复现本世纪初的社会关系,尽管两者主题和意识形态不同。我们感到,凡是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直视当时的现实矛盾。《泰坦尼克号》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本世纪初那尖

锐的阶级对立矛盾,并以两个阶级的男女来构思出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如果换一种角度,未尝不可以表现两贵族之间的情感纠葛,但那将显然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和感人性。仅凭这点,我感到好莱坞的可贵。

二、从爱情片中看时代的阶级性

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分立,体现出的也是一种阶级壁垒或姐姐歧视。英国贵族露丝的母亲在豪华的一等舱餐厅里故意问杰克三等舱的情况,杰克幽默的回答“十分好,没有老鼠”。但杰克在一等舱里并没有特别不自在,而是像虚伪的贵族一样吻了一下露丝的手,并解释说:“电影里学的,一直想试一下”。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阶级和性别所属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卡梅隆特别注意挖掘这次灾难背后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卡梅隆仔细研究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幸存者的构成,居然得出了惊人的结果。“泰坦尼克号”上的轮机舱的一个船员,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机会只有10%,而一个头等舱的男子幸存机会却达到了50%,头等舱的女子的幸存机会更高达10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三等舱的女子幸存机会仅有25%。从这里可以看出,阶级差别与性别差异成为一个人是否幸存的重要因素。有伤亡统计,三等舱里的76个小孩仅仅救出来23个。在“妇孺第一”的那个沉船之夜,三等舱儿童的损失率,高于头等舱男人损失率。而在灌进的海水迅速上升时,有的出口的铁门则被锁上,禁止三等舱里的人上来。据在三等舱死里逃生的唯一服务生回忆,直至凌晨一时十五分,三等舱的人都被限制在下甲板上。这不能不说是对超阶级人权的一种讥讽。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影片《泰坦尼克号》采用旁白倒叙的格式,大跨度的回忆了一段发生在1912年大背景之下的惨烈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巨轮的险情下展示贫富差距,它的灾难性题材和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极具世俗特点。

三、从爱情中看美国文化精神

年轻的杰克·道森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他靠赌注赢得了三等舱的船票,也以自己的个人自由和自信的青春活力吸引了露丝。这个住三等舱的穷小伙子,虽然身无分文,但却充满艺术激情、自由浪漫。他热爱生活,珍惜自由,在他眼中人生如同一场幸运的游戏。他教露丝自由的吐口水,那种活泼的天性令露丝跃跃欲试,感到既新鲜又刺激,正是与杰克的交往中精神处在束缚中的露丝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和生活的活力。

清纯的少女露丝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英国封建家族,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一起登上了豪华舒坦的泰坦尼克号巨轮。但露丝厌恶钢铁大王的儿子的虚伪、做作、傲慢、势力,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而讲究门当户对并以嫁女求钱的母亲则强迫她接受这门婚事。她与卡尔似

乎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二人对艺术的品味截然不同。卡尔对露丝的感受和要求毫不在意,为博得露丝的欢心,他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也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方式,将一条镶有54克拉蓝钻饰的项链“海洋之心”送给了露丝。但金钱和物质并不能打动露丝的芳心,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上的单调乏味并郁郁寡欢。

露丝和杰克·道森的“爱情至上”打破了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区别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跨阶级现象和浪漫精神。影片并未特别强调贫富的悬殊,而是突出了阶级的差别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迥异。正是那种虚伪僵硬、陈规陋习的生活方式与流动多变、自由不羁生活方式之间的反差,由此造成了二人之间的爱情起点。在露丝眼中,杰克不是贫穷而是自由与鲜活的象征;而杰克眼中的露丝,除了美貌与高贵之外,还是在社会的罗网中苦苦挣扎的苦闷者。然而,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段浪漫的情感融入了大西洋的滔滔海水。这一情节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并倾注了太多的伤感和感慨。当今世界中阶级现象还是普通的现象,关注这个题目还是最普遍的潜意识。影片中对等级歧视的批判,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也就在于他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来批判阶级文化,大胆鞭挞等级制度和阶级偏见,从而争取了观众,争取了文化消费导向。

四、影片情节看美国爱情中的精神文化与人性

1、永不沉没的爱情

寂静的夜里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触冰山且开始沉没。杰克凭着冷静的头脑和非凡的胆量带着露丝寻找生机。落海后的杰克把露丝用力地推上一块木板上,自己却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为露丝——他心爱的女人守望着,守望着那幸福而又不幸、短暂而又漫长的爱情。面对满天的繁星与大海上奄奄一息的生命,想到这一诺千金的真爱,令人泪雨滂沱。两个青年人用生命的壮举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惊神泣鬼的爱之歌。

影片以追忆的视角叙述了特殊境遇中的爱情故事,诠释了爱的真谛。看一遍就足以让人刻骨铭心。太平洋上的泰坦尼克号已经沉没了近一个世纪,但杰克与露丝的爱情之舟还在那披风斩浪地航行着,爱情永不沉没。至今人们还仿佛清晰的听到杰克那句定格爱情的声音:活着,好好活着!

影片结尾,当一个警察问露丝“小姐,请问你骄傲什么名字”时,露丝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对杰克的认同,“道森,露丝·道森”。她将卡尔松给他的“海洋之心”项链抛入了海底和她在101岁高龄时仍把脚指甲涂得鲜红,都献出了一种价值观的变化,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爱情的追忆。

历史上最惨痛、最悲壮的海难成了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悲歌的宏大背景和壮观配衬,爱

情在生命的终结中获得了永恒。

2、危难时刻,人性的赞歌

漆黑的夜,当泰坦尼克缓缓下沉,危难时刻人类本性中的善良与丑恶、高贵与卑劣更加分明,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妇女儿童先被送入救生艇中逃生;花白胡子的老船长与资深设计师安德鲁宁愿与船同归于尽,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连平时贪财的船警也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大把金钱的诱惑而认真把守通向生命的关口;一直贯穿《泰坦尼克号》的是那四个音乐人,在人群骚动之时,他们固执从容的拨动琴弦,用音乐安抚人们的灵魂,奏出一曲曲生命之歌。危难时刻人们舍生取义、保护弱小、恪守职责的人性与杰克、露丝这对青年人凄美爱情故事相应成辉:而一生认为金钱万能的霍利,在生命堪忧的时候塞了一大比钱给船警,企图抢先坐救生船逃生。结果他错了。船警把钱还给他,对他说了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这个时候钱也救不了你的命。”生命的价值永远大于钱的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五、对整个影片的总结

很显然这是个虚构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却如此的真挚感人,我认为之所以显得如此真实,一是因为人们内心潜藏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二就在于影片在细节的处理方面,以及在人物关系处理方面的恰当合理。使这样一个美好到近乎虚幻的故事感人肺腑,若是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泰坦尼克号》及其相关的事物,或许我会想到用“壮观”“恢宏”“华丽”等,可若要来形容露丝与杰克的爱情,用“浪漫”过于肤浅,仅仅是“感人”却又显单薄无力,我想真正配得上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词,便是“不朽”!

《泰坦尼克号》是警世箴言是一面人类时时审视自已劣根性的明镜。它还是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当然还有刻骨的爱的传奇。

《泰坦尼克号》是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下载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图森枪击案看美国精神病患者的人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水门事件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从水门事件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1972 年 6 月 17 日,以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 5 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

    从2000年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制度

    从2000年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制度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07政教班 张淮 这次大选是在现任美国总统和戈尔之间竞争,在此之前戈尔已经赢得19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总共262张选......

    从美国动画看美国传媒文化

    从美国动画看美国传媒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专业:动画设计 学号:200808113051 姓名:方昊2010.12 从美国动画看美国传媒文化 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就有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就有机......

    从动画电影看美国文化特征(精选)

    谈从动画电影看美国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动画 电影 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

    从铁腕校长看美国教育

    由《铁腕校长》对美国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前对美国的教育不甚了解,看过这部影片,对以前美国的教育、和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这部电影初步反应了美国当时美国基础教......

    从美国作文课看美国的素质教育

    从美国作文课看美国的素质教育 一位名叫德优的女教师,面对班上混乱局面,微笑地布置给同学们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 个人......

    从水门事件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从水门事件谈行政问责制度 孙宇豪K12302043法律硕士(非法学)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笔者认为行政问责就是指作为执政者的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应该对自己的......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一. 2016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变化 1. 桑德斯-特朗普现象:极化政治光谱  桑德斯社会主义与年轻人的愤怒  特朗普右翼政治与底层白人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