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40年征文:“为”与“位”的良性互动
为:做事、作为、成效;位:地位、职位、形象
一、历尽艰辛建馆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由于现有档案馆库条件太差,只有400多平方米,准备向上争取修建档案馆。局长便给县领导汇报,县领导非常支持,并提出一起到省档案局去汇报工作,寻求支持。档案局领导便陪同县长一起到省局去,结果在成都市区转了很长时间(因从未去过),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省档案局。在给省档案局张中仁局长汇报工作后,被张局长狠狠的批了一顿,说当时七十年代省局给3万元修馆的时候,你们县上就没有配套资金,现在你们又要想修第二次,人家很多区县第一次都还没有修。挨批评也只有忍倒起,因为本来工作就没有做好嘛。回来后县领导也从侧面批评了档案局的工作。当时的档案工作是比较封闭的,对上汇报、争取、接触情况很少,在各单位和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有时我们业务人员去到部门指导工作,还给“冷板凳”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借档案馆修建之机,积极主动向上级汇报,多次邀请省市领导下来视察,与县分管领导一起跑征地、筹措建馆资金,硬是从3万元开始,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1995年修建起了一座1245平方米的档案馆,并隆重举办了开馆典礼,改变了县档案局在省、市、县领导心目中的印象,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
二、围绕中心抓服务
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档案馆还是机关档案室,围绕各项中心工作,发挥档案服务功能,达到存史、资政、育人和为民服务的目的。通过服务来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社会地位。大家都知道农村合作基金会,在整顿撤销过程中,基金会的债权债务、资产审计、档案保管等遗留问题,让县委、县政府肩负深重的压力。对于基金会档案是否接收进馆,各级档案部门持有不同的看法和异议。为了有力地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县档案局排除并搁置争议,将全县基金会6000多卷册档案接收进馆(全省唯一接收基金会档案的县),并进行了规范整理、编目,使之方便利用,为县委、县政府处理基金会后续工作打下了基础。为此,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时任县委副书记杜紫平同志在相关会议上说:“档案局在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接收了基金会档案进馆,现在无一遗失地保留在县档案馆,不仅对当时基金会的债权追索、审计、查处有关案件提供了很好的方便,为将来保证对有些问题的追索权是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的。”近年来,在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省委巡视组巡视和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等重大活动中,都留下了档案局干部服务的身影。
作为档案工作“三大体系”建设之一的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改善利用环境和条件,提高档案利用查全率和查准率,将馆藏利用频繁的档案如婚姻档案、知青档案、计生档案等进行电子目录和全文数字化处理,实施利用档案零收费,热情接待利用者,每年接待利用档案人员2000多人次,利用档案2000多卷件,广大群众非常满意。同时,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充分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辑资料,主动提供服务,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如2008年全县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亲自动手收集资料,及时主编了《青神县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选编》,印刷成书,并编辑电子版,当时索要资料的单位把我局的电话都打爆了,很受大家欢迎;2011年围绕工作强县战略的实施,主动汇编了《青神县工业发展政策文件选编》;每年及时将县委、县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汇编成书,印送县领导和相关部门参阅,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查考提供依据和参考,这不仅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也能提升档案工作在部门和领导心中的地位。
三、跨越秦岭上北京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加强,村级档案在促进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村级建档十分必要。然而,在村级建档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使村级建档工作流于形式。为此,通过调研与分析,我撰写了《村级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了村级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好村级档案工作的办法和措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使我县村级建档工作走在了全市、全省的前列,乃至进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1999年,我县作为全省唯一的县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并就村级档案工作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好评,《中国档案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翻秦岭上北京的目标。
县委、县政府对村级建档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县委书记孟光安在有关会议上曾讲:“我县农村档案工作建得好,发挥作用好,其经验翻秦岭进了北京,就是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台很好的戏。”
我县抓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也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和表扬。2011年底,四川省档案局组织验收小组进行现场验收,我县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顺利通过,当场授牌,成为全省11个省级示范县之一。时任县长胡国民同志在《通报》上批示:“档案局工作值得肯定,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相关部门要学习这种‘小县大作为’的精神。”
四、脚踏实地树形象
我于1982年参加工作,正值改革开放,1985年在职脱产上大专学档案专业三年,1988年毕业后便调到了档案局,一干就是30年了。这30年的工作和生活,在大家心目中有怎样的印象呢?
热爱学习的印象。高中毕业,回家务农2年,进入县委办公室工作后,才知道了有知识的重要,于是努力学习,参加职工教育,重新取得初中、高中毕业证,参加自考,考上四川电大档案专业脱产学习等。努力的学习,收获不小,一生受益。
做事踏实的印象。因为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上山砍柴割猪草、下地种烟做农活、半夜升火酿烧酒,什么苦都吃过。因此,参加工作后,赃活累活总是抢着干,从不偷奸躲懒,负责的工作总是保质保量完成,从没受到过领导的批评,得到的都是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这娃儿还不错,吃的苦,做事踏踏实实的。当领导后也从不指手划足,总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
档案专家的印象。由于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从档案工作的门外汉,成为档案工作的行家里手。如果不是因为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自己早已获得档案高级职称了。在县上,一些领导和同志们都称赞我是档案专家,市和各区县档案同行也都佩服我的档案专业知识,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喜欢跟我一起电话探讨;就连省档案局也把我放在了一定的位置上,2008年全省要表彰档案系统先进,也专门抽我到省档案局参与对先进事迹材料进行修改和提炼,2012年国家档案局调研组来川开展《档案法》修改调研工作,在全省各市区县中特邀了几名档案人员参加座谈会,我也是其中之一。专家的印象,不只是我在档案战线工作了几十年,主要还是在于有所作为,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前我喜欢写点东西,把工作中的问题、成绩和方法等进行总结、提炼,喜欢投点稿,在《四川档案》杂志上发表。曾获得乐山市、眉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次,县科技进步奖和社科三等奖各1次,多次被评为省档案学会优秀会员,并被市职改办特聘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专家库成员。
五、众人拾柴火焰高
不管那一项工作,只顾自己在那里埋头苦干,单打独斗是难以见效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档案工作也一样,这把火烧得旺不旺,也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能做好的。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只有求得各级领导的重视,求得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有效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
为此,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争取县人大对《档案法》的审议,多次主动争取县政协委员视察指导档案工作。面对馆内破旧的档案柜和数量不足、安全状况较差的情况,2010年、2014年两年主动给人大领导汇报,争取了县人大对全县《档案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审议。可能有的同志认为,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其实不然,通过审议这个程序,县人大、政府等领导到档案馆视察,县政府给人大汇报档案工作,让领导充分了解了全县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引起了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当年县政府就议定,由财政拨专款25万元,为档案馆购置了200M3的档案密集架;2012年由县财政拨专款16万元,对档案馆电气线路进行了改造;近几年每年预算几十万元来开展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县档案保管保护费由原来的每年二、三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五、六十万元,真正使档案事业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同时,通过努力,大力争取了有关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配合和支持。监察局、人社局每年配合支持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目标绩效考核办将档案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并连续三年列入县重点工作年终进行督查;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发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与报社、电视台、信息中心、摄影家协会等部门配合,加强档案工作宣传;并大力开展干部的业务培训等。档案工作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档案工作的作用也不断得到发挥。
有“为”才有“位”,有“位”又能更好的促进有“为”。目前,全县档案工作形成了一种良性发展环境。机关单位档案年度整理归档率保持在95%以上,且实行纸质与电子“双套制”归档,档案工作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轨道。许多单位积极主动与档案局联系,寻求业务支持和指导,彻底改变了过去档案人员业务指导坐“冷板凳”的状况;各单位还积极主动移交档案进馆,馆藏档案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万余卷册达到了现在的15万多卷册,为此,2014年县档案局还获得了全省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其实,有“位”无“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迈出“为”这第一步,要以“有为”争取“有位”。如果一味的埋怨等待,那就会离“位”越来越远。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最后,记住这样一句话: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
2018年7月
第二篇: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航向坐标,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因思想政治工作而充满活力,企
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在一起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焕发青春活力、进而实现二者间良性互动与融合呢?
一、科学分析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1、企业文化着眼于突出塑造企业个性,它所关注的是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主要特点,它所培育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种有目的活动,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谈心、疏导、激励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解决员工的现实思想问题,培养职工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激发员工搞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的是针对具体对象,具体层次开展工作,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共性,它所关注的是企业工作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战略目标的直接统一,使企业的工作服从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一致性在于: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职工的思想观念,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服务的。还有,就是二者都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思想和精神作用来引导员工行为,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因素,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做人的工作树立和建设企业员工共同遵从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人的力量,使之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确立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前提下的一致性、相容性,有着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企业文化的个性,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契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载入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内容的企业文化这条大船上,与管理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自己的保证作用。
二、找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点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达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必须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互为动力、互为纽带、互为对方服务。一是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基层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制度,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思想动态,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各个职能部门,使政工工作贯穿生产一线,政工主管领导除了主管本单位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兼管各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通过深入生产现场,直接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与精神状况,选择工作载体,发挥好“领唱”作用。三是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注重挖掘和整合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育人,以典型引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化在企业活动之中,变为具体的实践。四是开展大量的企业文化活动,即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又促进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坚持办好企业报纸,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工作,表彰好人好事,发表职工意见以及职工写的散文等;实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制度,并纳入支部月度考核目标中,便于群众监督。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互动效应,才能焕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三、创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
1、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的创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
第三篇: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定稿)
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互动
企业文化是一种由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企业宗旨、企业理念等构成的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也是企业的灵魂。在新世纪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完成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也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航向坐标,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因思想政治工作而充满活力,企 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在一起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焕发青春活力、进而实现二者间良性互动与融合呢?
一、科学分析和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
1、企业文化着眼于突出塑造企业个性,它所关注的是本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主要特点,它所培育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持久性。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一种有目的活动,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谈心、疏导、激励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解决员工的现实思想问题,培养职工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影响员工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激发员工搞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思想政治工作强调的是针对具体对象,具体层次开展工作,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共性,它所关注的是企业工作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战略目标的直接统一,使企业的工作服从于社会发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企业的本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一致性在于: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职工的思想观念,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为了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服务的。还有,就是二者都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思想和精神作用来引导员工行为,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因素,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做人的工作树立和建设企业员工共同遵从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人的力量,使之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发展。
3、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确立了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前提下的一致性、相容性,有着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企业文化的个性,为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契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载入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内容的企业文化这条大船上,与管理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推动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自己的保证作用。
二、找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点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点,决定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达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必须有效地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互为动力、互为纽带、互为对方服务。一是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在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工作方法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基层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制度,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思想动态,真正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各个职能部门,使政工工作贯穿生产一线,政工主管领导除了主管本单位的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外,还应兼 管各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通过深入生产现场,直接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职工群众的思想与精神状况,选择工作载体,发挥好“领唱”作用。三是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注重挖掘和整合传统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育人,以典型引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化在企业活动之中,变为具体的实践。四是开展大量的企业文化活动,即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又促进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坚持办好企业报纸,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党的工作,表彰好人好事,发表职工意见以及职工写的散文等;实行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制度,并纳入支部月度考核目标中,便于群众监督。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格局是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空间。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带来了良好的人文环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互动效应,才能焕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三、创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点
1、建设企业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的创立。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有机结12全文查看
第四篇: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
内容提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行政法上两个基本的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在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许多当事人舍弃复议、诉讼的法律途径,而采用信访的形式进行权益的救济
。庞大的信访人群,成为当今一个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两种救济制度在实际执法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后提出几点完善的粗疏建议。
一、现状
《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我国现阶段有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程序衔接关系最为直接的法律规定。该法律条款确定复议与诉讼自由选择、复议前置型这两种基本类型,在执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复议与诉讼的自由选择,少量的是复议前置,另外,还有《行政复议法》第14条规定的终局性选择型、《行政复议法》第30条规定的行政复议终局型等情形,本文着重阐述的是常见的复议与诉讼自由选择、复议前置型。
二、缺陷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当今中国社会解决行政争议获取权利救济的基石。现阶段公民为解决行政争议获取权利救济时,有的选择行政复议,有的选择诉讼,有的选择复议后对复议决定不服又进行诉讼,更有甚者复议或者诉讼终结后通过信访再进行权利救济,庞大的信访人群,困扰着政府,成为当今一个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笔者是多年从事行政复议应诉的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状况,对《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二种权利救济制度客观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行政机关内部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着护短现象。由于行政机关上下级及部门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复议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导致行政复议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无法真正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避免复议后被上级行政机关撤销或者变更影响执法质量的考核成绩,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特意向上级行政机关的复议机构请示、汇报,这种做法客观上剥夺了行政相对人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权利,导致行政复议走过场,以维持了事。再如,行政复议案件撤诉率居高不下,今年来受理的复议案件,撤回申请的比率接近一半,在撤回申请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因为其对?具体行政行为不再有异议,而是基于外力的影响而不得不撤诉。将行政复议制度定位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的弊端,随着行政复议法实施几年来的实践,逐步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复议案件起诉率、撤回申请率高就是很好的证明。行政相对人出于“官官相护”的顾虑,舍快捷、便利的复议而选择漫长的诉讼,甚至信访,使行政复议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行政诉讼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狭?。行政复议受案范围不受行政诉讼法的约束,较行政诉讼的受案要宽得多,并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复议审查的范围。1999年11月24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尽管扩大了受案范围,仍难以周全可诉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一些受损的权益得不到司法最终的救济,法院对有关起诉的规定又作了很多限制性的解释,导致很多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纠纷,如涉及农民负担、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争议不能或难以通过行政诉讼得到解决。二是适用的依据狭?。行政诉讼中,对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时,《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行政规章及地方政府规章;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律依据。行政复议中,?先的《行政复议条例》规定,“复议机关审查复议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为依据”,《行政复议法》回避了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问题,对行政复议的法律适用未作规定。但是,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行政复议法》用了“适用依据”这一比较笼统的字眼。由于依据的范围比较广泛,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当然是依据,行政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也是依据,并且目前我国大量的行政执法的依据是非法律形式但事实上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命令、规定、解释等规范性文件,透过字里行间,复议机关审查复议案件,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外,还要将非法律形式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审查依据。
第五篇: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精选)
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律师感到法院诉讼环境越来越好
座谈会上,对人民法院2009年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司法改革等工作,律师代表给予了高度肯定。大家普遍认为,最高人民法院一年来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在处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方面有了重大发展,在与律师协会的信息沟通方面逐步深入和扩大。这次座谈,不仅展现了最高人民法院主动倾听律师意见、建议的良好工作作风,同时也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公正的深度认识和不懈追求。
有的律师评价,人民法院去年在践行司法为民、“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果丰硕,毋庸置疑。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的地方,律师们普遍感到法院的诉讼环境越来越好。人民法院2009年的工作亮点很多,例如把调解工作贯彻于审判各个环节,这是人民法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也是审判思维、司法观念的一个大转变;解决执行难力度在加大,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案件,增强了律师和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信心;站在北京律师角度讲,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再审等工作的加强,不但解决了一些基层法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也为北京律师在执业领域的拓展上打开了一片田地;近年来法官们尤其是年轻法官们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年轻律师应多向法官们学习。
有的律师说,最高人民法院制订民商事司法解释时,经常主动征求律协意见,律协很感兴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去年对律师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各有关部门比较起来,法院做得最好。
有的律师说,法官好不好,律师有发言权。律师好不好,法官也有发言权。今后,律师协会评选优秀律师、律所时,希望法官能够参加。法院评选优秀法院、法官时,希望也能有律师的声音。
律师与法官沟通渠道需进一步疏通
座谈会上,律师们反映,法官在信息公开、诉讼程序、庭审节奏、诉权保障等方面,与律师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不畅现象。有的律师说,律师总是希望及时获知整个诉讼信息,从而可以让当事人保持安定、安心的状态。但有些法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律师有时候很被动。另外,有的法官在倾听律师诉求方面做得也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限制律师发言时间的问题。有的律师反映,一些法院审理二审、再审案件时,往往是通过原审法院联系当事人,经常不跟律师直接沟通,导致当事人以为律师连最起码的沟通渠道都没有建立。另外,法院结案后应及时通过律师对当事人进行说服解释工作,避免当事人误解。
也有律师说,在执行过程中法院通知当事人时,也应及时通知律师。律师有权全面参与诉讼程序,否则,当事人会觉得律师没啥用。实践中,例如开庭前及材料递交等环节,囿于开庭时间紧张等现实,法官应以合适的方式与律师进行沟通。
与会律师普遍呼吁,要将法院与律师协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化。面对一些突发事件
和媒体焦点事件时,法院应及时与律师协会沟通,以便律师协会及时知悉法院的想法和态度。
构建法官与律师的和谐关系
法官和律师是法律职业共同体,虽然身份不同、职责不同,但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有那样一种情怀永远让人激动万分,对公平的向往,对正义的追求,对人权的崇尚,对自由的保障,那正是法治的高尚情怀,那正是法律人的高尚情操,法官和律师也正是这种情怀和情操的主人。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同属法律职业,同操法律语言,同参诉讼活动,同在社会生活。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律师是司法制度的基础,而法官是公正的化身,正义的体现,是整个司法体系的中心,居于司法制度的顶端。律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法官就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在整个司法制度体系中有着极微妙的互动式联系。法治事业好比大海里的航船,没有法官的掌舵,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律师的划船,更没有前进的动力。从工作方式来看,律师是动态的,主动进行证据搜集等工作;法官是静态的,坐堂问案、坐堂听案、居中裁判,构成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基础,决定了法官与律师相互关系的走向。律师处境的根本好转取决于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但法官对律师的看法和态度将直接关系到律师的处境和地位。而律师处境好转、地位提高将促进整个法制环境的改善,法制环境的改善又会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法官与律师,师兄和师弟,同一条起跑线,同一个方圆内;法官和律师,互相为师兄,法官与律师之间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
积极探索律师与法官正常关系的有效途径。按照 “个人之间少交往,组织之间多沟通”的原则,有组织地通过各自的行业协会开展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听取对司法审判工作和律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良性互动机制。
1、建议在全国和各地的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举行一期或者两期沟通机制,建立沟通平台,彼此交流,增加共识,互相了解,共同处理纠纷,避免以律师所或者部分律师名义和法院直接交流和处理纠纷。同使一股劲、同担一份责、同守一条底线,共同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尽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建议在全省逐级建立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双方的组织、协调作用,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法官与律师交流合作、相互监督的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
第二、建立定期座谈制度。明确沟通机制的主体是法院和律师协会,参与座谈会的律师代表由律师协会甄选或者和法院共同协商确定,会议内容不仅可以就审判执行工作进行沟通,还可以就法院队伍建设、法院廉政建设、法院司法为民举措等方面进行沟通。
2、建立法官与律师学术交流和业务研讨制度,统一司法标准。通过互赠内部刊物,共同组织业务培训等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学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共同理念和知识认同,促使律师和法官队伍知识更新,促进双方业务能力的提高,表达各自理念和对法律的不同理解,消除误解,培养共通的法律人理念和精神。笔者建议,以各省法学会为依托,以律
师协会、法官协会等组织为桥梁,定期或不定期就本地区重大热点问题、本地区各法院疑难案件或相关法律、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法学研究方面,加强现实性研究。比如,法官职业的“公正”与律师职业的“维护正义”的法学范畴和分界点是什么?法律对抗制的缺陷和完善?审判独立和司法独立的区别和保障?法官和律师的法律理念的异同点?如何构建法律职业道德考核体系?法官和律师关系的“红线”和“黄线”有哪些?等等。
同时,鼓励广大法官和律师参加区域性或全国性法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多次法官与学者、律师共同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定期举办“法官、律师与学者对话”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增进法官与律师、法官律师与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一是建立联合培训制度。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对有关诉讼程序的适用、新法律法规的理解、本地区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二是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每年合作确定一至三个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的主题,定期组织法官与律师就共同关心的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三是建立重大、敏感案件沟通交流制度。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突发事件和媒体聚焦的案件,应及时沟通,交换相互的认识和态度,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法官与律师如何良性互动?
现实中,确实存在法官和律师不正当交往的事实。国内近年来法官沦为阶下囚的案件并不鲜见,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黄松有也因贪污、受贿入狱。案件中爆出法官和律师间的不正当交易,让公众们误认为----只要法官和律师交往就是不好的。但是不是这样律师和法官是不是就因此完全杜绝往来了?“这是不可能的。”
齐奇认为,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需要业务间的交流。省律师协会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律师,在各自的领域处理过复杂案件。定期收集律师们的意见,有利于高院制定出更意义的审判指导意见。
“法官和律师应该同守一条底线,共担一份责任。”
“同是法律人”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律师协会探索构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座谈会综述
一、介绍法院当前面临的问题
目前司法现状是社会的评价与自身的评价反差很大,除自身的原因外,也受大环境的影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法院的工作难度较大。现在司法审判的工作面临困难,如何协调社会和谐与法律尊严的关系、如何推进法官职业化,实现司法本土化,就需要改进和创新司法审判活动。由于我国未形成多元化的解决纠纷机制,法院承担了许多司法职能之外的社会责任,法院工作面临一些靠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信访问题、群体性问题、安全问题等。
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案件多发,法院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应对,提出了严峻的课题。由于社会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社会心理失衡,敏感、新类型的案件持续增长,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滞后,导致法院解决矛盾功能上的错位。如何探索多元化的解决机制,也是应当研究的课题。再有社会公众日渐突出的实用、利己心理,导致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法院需要研究。由于多元化的法律需求与法律服务的量少质弱,在一定程度导致案件的激增。
四、加强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机制
法官与律师在体现各自独立的前提下,相互尊重、合作、监督、促进,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通过良性的监督及搭建平台,增进交流互动,形成有效机制。通过法官与律师构建的和谐工作机制,有利于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有利于引导当事人理性参加诉讼,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有利于维护弱势群体,有利于依托职能,协力推进法治化进程,从而构建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