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成本下PCB发展环保是转型
高成本下PCB发展环保并重是转型之路
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环保压力导致PCB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依然是PCB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
由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于日前在深圳主办的“2008国际电子电路研讨会”上,业内代表及专家就高成本时代下PCB(印制电路板)企业如何实施行业环保、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PCB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期,包括PCB企业在内的国内制造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价格上升,内部成本不断增加,利润急速下降。
针对2008年以来PCB制造成本上升的情况,CPCA信息部对行业内数十家典型的PCB和CCL(覆铜板)生产厂家做了相关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约占 PCB成本40%的FR-4覆铜板平均成本上涨7%,约占PCB成本25%的主要物料如铜箔、铜粒、半固化片、镍、铅锡条、金盐等成本上升12%,约占PCB成本10%的主要化学品成本上涨9%,劳动力成本平均上升14%,人民币升值、税制改革及其他因素使成本上升约3%。综合上述因素,PCB制造成本平均上涨10%,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PCB的制造成本会继续上扬。
CPCA理事长、天津普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关建华道出了PCB进入高成本时代的另外一个原因,他说,除了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外,对于PCB行业来说,环境保护的压力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的上升。他强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产品的各种标准和指标也越来越高,这些将使企业所支付的生产条件成本越来越高。而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肯定会更加严格,因此,在未来几年内,这种成本的上升速度会很快。
制定环保标准要客观现实
目前,全球兴起了生态产业发展趋势,继欧盟 RoHS、WEEE、REACH指令后,中国政府也发布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国RoHS),同时中国将“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作为首要目标,并将用3年的时间,查清中国污染源的基本状况,为今后环保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PCB工业虽然并未列入重污染行业,但作为相对耗水、耗能产业及存在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排放,使PCB工业在用水、用能指标方面的进一步扩产与发展受到影响。中国正制定并即将颁布清洁生产标准,施行《电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电子元件》。对PCB生产厂家来说,COD(化学需氧量)、Cu、用水量、水回用比率等指标的提高,势必会提高已建和新建的PCB企业运行和建设成本。因此,业内人士呼吁,制定PCB相关标准时,应该从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参照国外标准,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会被PCB大多数企业所接受。
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副理事长王龙基表示,在我们制定有关《电子废弃物排放标准》尤其是在制定有关电子元件、印制电路方面的标准时,应该从整个工业与信息产业
着眼,从软件、集成电路和各类电子产品的关系考虑,甚至应该从整个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考虑,因为印制电路行业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环保绝对不是简单地提高标准,标准也不是把各项指标定得越严越好、越高越好。
他举例说,GB5479-2006饮用水国家标准允许铜含量小于等于1.0mg/l,美国出台的铜铅条例中明确规定自来水的引用标准允许含铜量小于等于1.3mg/l,而我国印制电路板的废水排放标准国家要求必须达到小于或等于0.5mg/l,这就是说,如果印制板企业把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当作废水直接排出去,也将处于超标罚款的境地。他指出,如果将印制电路板的排污标准中的铜含量硬是要拔高到可以饮用的自来水标准的1倍,就会浪费更多的设备、资源和电能,增加企业的成本。
再者COD目前企业实际水平应该在200mg/l以上,如果硬要拔高到100mg/l至80mg/l,又在生产单位用水上加以严格寻求高成本时代下转型之路
电子电路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中起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PCB工业和企业应该面对新的产业环境,尤其是高成本所带来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生益科技总经理刘述峰表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PCB行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宏观经营环境,这主要是指政府基于经济政策及国际经济的某些博弈需要而出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PCB行业的健康发展。
深圳市深南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由镭表示,面临高成本时代,PCB生产企业应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沟通与协作,与材料供应商一起放在同一条产业链上来看,不能分割开,双方应更多相互理解、支持。合作是一种长期的商业行为,大家的目标是共同渡过难关,如果立足于短期,或许某一方赚了一些利益,但长期来看会损坏产业链,也会损坏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时,PCB企业自身也要积极采取降低成本,开发替代材料,开发更多供应商、合理向客户报价等方式,分散材料供应集中、成本上涨所带来的风险。
世界电子电路理事会WECC秘书长颜永洪表示,在高成本时代,PCB企业首先应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开展研发创新。以牺牲企业持续发展为代价而采用低价位、低档次产品参加市场竞争的企业会被淘汰,只有创出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行业已经有一些企业,以领先的技术、灵活多样的产品结构、优秀的服务获得持续的发展。中国需要的正是一批这样的企业,以提升我国整个PCB行业的水平。其次,中国PCB工业提高生产效率是必经之路。目前我们与先进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在生产效率上的差距还很大。随着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单位产出效能将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最后,PCB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拓新兴市场。许多中国民营企业,如果长期缺乏特色,在管理水平、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以及“三废”治理上不迅速提升,会很快陷入困境。低档次、低效率、高污染的企业将迅速被市场淘汰。此外,行业企业必须重视新兴市场的开发,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脉络和电子市场的信息与变化,对新兴市场能够提早了解、进入并参与竞争,为企业的发展找到新的思路。
虽然面临高成本的挑战,PCB行业为了可持续发展,环保、清洁生产依然是不变的主题。王龙基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中国PCB工业的发展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未来在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的企业。将清洁生产、节
能减排贯穿到经营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实现三废的完全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适应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竞争,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PCB行业的布局,最合理的应该在沿海一带或是远离湖泊的地区,尤其应该远离大江、大湖。目前,某些地方的行政主管不顾大局,只从该地区暂时的局部利益考虑,不经正常途径匆匆忙忙招揽一些因成本、环保原因受到限制或淘汰的企业到内地等地区建厂,这样做是短视的。现在的产业转移,必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为目标。如果这些地区没有得到环保配额,对“三废”治理不能采用最新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如果中小企业不能真正地对“三废”进行集中处理,那将重复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最终也不能获得发展。
专家观点
中国PCB标准及认证应提上日程
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 王龙基
认证、标准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主权,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电子电路PCB、CCL无论产量、产值均列全世界第一,现在应该是中国认证、中国标准取代或等效外国认证或标准的时候了,绝不能再继续让国外的标准和认证限制我国PCB产业的发展,影响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的限制,那么就等过去,因为欧美工业发展较早,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保证他们的工业健康发展。亚洲,尤其是中国近30年的迅速发展,欧美的标准逐渐成为保护他们而限制我们发展和出口的障碍。最近,随着世界经济的危机,他们又将标准当成榨取我们利润的手段。
今年6月1日起,PCB的一个项目要通过UL认证价格从3万元涨到5万元,涨幅达60%,而CCL的一个项目认证,需要10万元至20万元,而且每年的维护费用还很高,仅PCB行业一年要被收取的认证费就要达十数亿元之多。而所有的电子产品,包括所有的零部件如果要出口,都需要UL认证,可想而知,每年将是多大一笔费用。
目前,我国电子工业已居全球第二,我们电子电路PCB、CCL无论产量、产值均列全世界第一,为什么我们不能采用中国的认证来取代外国的认证,为什么我们不能和国际采用等效的方式,或者相互认可的方式。在我国PCB行业的生产技术标准中,不能总是依照美国的IPC标准,为什么不能逐渐使用由广大中国PCB企业参与制定的中国标准呢?
中国内需产品完全可以通过3C认证加以解决,但由于我们很大一部分是出口产品,所以不得不受UL等外国认证、标准的制约,一时可能难以改变,但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应以科学态度制定PCB工业Cu含量排放标准
CPCA顾问 林金堵
大家知道,坚持并做到科学态度和科学发展观是件不容易的事。科学态度就是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来反映客观实际。而一味强调高指标,实施起来反而“耗能”、提高成本,更重
要的是不必要制定这么高的标准,这就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前,在PCB行业中,还有一些标准没有按照客观实际来制定,如PCB废水中铜离子的含量问题,一直困扰并阻碍了业内企业的发展。
在印制电路板行业中,制定各种标准的技术指标是不是越高越好呢?从表面看,只有高指标的标准,才能符合当今节能减排的要求,但如果这个高指标脱离实际而变得不现实,就会给企业和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按电镀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而制定的PCB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其Cu(铜)含量≤1.0mg/l。大家知道,PCB不像电镀工业那样,电镀工业中镀铜的几率是不多的,因此其污染程度要低得多,达到这个排放标准要求是较容易的。而PCB工业的生产全过程都是离不开“铜”的,在所有的水溶液(或湿法)处理中或多或少都存在Cu。因此,在PCB生产中的污染物的处理,实际上是Cu含量的处理问题,真正而且完全达到Cu含量≤1.0mg/l的排放要求是很难的。根据新标准“草案”,这个指标还要提高到≤0.5mg/l,这需要花更多的设备和化学药品,其后果不仅会增加废水能耗,而且可能还会增加用于处理的化学品等新污染物的排放。
目前执行的PCB工业的Cu含量≤1.0mg/l的排放要求指标是很高的。实际上,大型(或有实力)的企业要时时达到这个标准都是相当困难的,而对于行业内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大多数时间是无法做到的。究竟Cu含量排放是多少?需要定得那么高吗?下面我们看看国外和我国台湾的相关标准:美国的自来水中Cu含量可达到≤1.3mg/l,PCB工业废水排放的Cu含量,则规定≤2.0mg/l,这是十分科学的;欧洲PCB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规定≤3.0mg/l;日本PCB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为≤3.0mg/l;中国台湾PCB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也是≤3.0mg/l的。这些PCB技术发达地区对PCB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都比我国的标准高,这不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吗?
本来,我国PCB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规定已经高出发达国家和地区1-2倍,现在还要再提高1倍,比他们高出3-5倍。要达到这样的规定,就必须花更多的设备(能量)和材料(特别是化学药品),这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于要PCB企业全部“出局”。把我国PCB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规定到≤0.5mg/l,而我国人民生活用自来水中的Cu含量规定为≤1.0mg/l。这就是说,我国的自来水都已经不符合我国《电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草案)》了,或者说,我国人民生活用的自来水已经是很严重的污染物了。
根据上面的简要评述和分析,我们应该吸取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我国PCB工业以往的教训,并充分考虑可执行(操作)性、实效性和具有国际先进性,建议我国PCB工业废水排放中的Cu含量规定在≤2.0mg/l或≤1.5mg/l为宜(一般来说,工业废水排放的Cu含量要高出自来水Cu含量的1倍左右才合理),这样的规定值是属于世界前沿性指标的,相当于或高于美国同类型标准(世界最严格的标准),这样既有利于我国PCB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又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发展要求。
建立节约型企业 迎接PCB高成本时代挑战
天津普林电路总经理 关建华
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们的工业发展是沿着低成本、低价格方式进入世界经济的行列,这样的策略使我们的工业得到超常规的发展。但是伴随着供需关系时空曲线的不断变化以及世界的大环境对我们成本方式的挤压,让我国的PCB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
四点原因导致PCB成本上升
导致PCB成本上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能源短缺以及能源价格上涨。国家提出要尽快实现工业化,引发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上涨导致PCB企业支付的原材料和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
第二,人民币持续升值压缩了PCB行业中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当前PCB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价格,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削弱了我们的价格优势。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会下降。与此同时,减少和取消相关出口产品的退税,又会堵住一些企业的发展之路。国外的企业不断地挤进中国,使国内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阻力。
第三,人力资源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支付成本上升。新近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以及正在酝酿的《社会保险法》等,规定了企业对用工辞退补偿、工资、社保、节假日、最低工资标准等有关条款,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企业来讲,这些都客观造成了劳动要素成本的增加。
第四,环境保护的压力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目前,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产品的各种标准和指标也越来越高,标志着企业所支付的生产条件成本越来越高。
企业成本的上升,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外贸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可以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成本增长期”,高价工业化时代已经到来,包括PCB在内的中国企业将面临第二次调整的挑战
调整策略适应高成本时代
企业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由低成本的无序竞争向高成本时代的顺利过渡。高成本不仅仅影响了整个PCB产业,对于整个电子信息行业以及上下游的产业链都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高成本将改变我们的很多经营方式,应对高成本最长远的是技术进步和加快发展建设。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建立节约型企业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对企业来讲,由于整体成本上升,节约可以抵消部分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压力,当然建立节约型企业具体方法很多:
第一,在采购原材料中降低成本,建立“采购赚钱”的观念,从源头降低原材料总成本。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思想中有这样一种想法:采购就是花钱的,采购部门是花钱的大户。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树立“采购是公司利润源泉的思想和理念”。一方面,通过比价采购、网上采购等方式和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采购管理的提升,可以让采购部门与研发和生产部门配合,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另外,还要重视采购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同采购供应链中采购供应商的团结与协作,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以最低的采购成本实现“双赢”。
第二,在生产环节中节约原材料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原材料一般占很大比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原材料等消耗,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而且对于增加生产有很大的作用,它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
在产品的设计、材料领用、生产过程和计划控制环节多下工夫,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
第三,降低企业库存成本,库存管理必须以接近零库存为目标。这里说的库存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库存成本,还包括在制品库存成本。建立合理的采购计划机制,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多余原材料库存,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被占压资金。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制品在生产线上的流转周期实际上也存在着资金被占用的时间成本,这和原材料库存占压资金的道理是一样的。加快在制品的出厂速度,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第四,尽量消除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必须认清今后人民币是否还会升值,以及升值的幅度,综合考虑出口价格上升的各项因素制定出口价格。其次,在具有比较价格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原材料的境外采购以冲销出口汇率损失。再次,采取防范汇率风险的金融措施,比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但必须注意同时产生的金融风险。
高成本时代来了,而且已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这对我们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冲击。但是,我相信,只要社会各方面都来关注支持企业在高成本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只要我们的企业高度重视,坚定信心,及早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在高成本时代平安生存。
第二篇:2010年是个人转型发展
2009个人工作计划
2009年是个人稳定发展的起步之年,是坚持加快熟悉业务工作,积极指导农户农业生产,认真履行岗位职能,积累工作经验,推进创新的关键一年,为确保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进程中;以加强学习为根本,加速提升岗位技能水平;以遵章守纪为重点,以勤奋工作为主攻方向,树立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崭新的精神风貌、崭新的工作作风,促进XX镇的粮食增产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蓝图绘就,目标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为使目标如期实现,要切实做好以下二个方面工作:
1、转变观念,明确奋斗目标。
俗话说“意识反应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因此,面对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今年要突出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认识,转变工作角色。
一方面要加强认识,提高意识,要从大局意识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 1
念;另一方面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必须跳出以前的思维方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局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积极融入促进粮食增产发展的大潮中。
(2)实事求是,促进各项目标顺利进行。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目标。因此,一方面要本着实事求是、适当超前的原则,促进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把目标植根脑中、牢记心中、确保目标不流于形式,促进各项目标顺利进行。
1、全年下核桃村进行技术指导不低于40次,为群众解决农业技术方面的难题。2、2009年核桃村全年粮食总产4493吨,比2008年增产30吨。
面对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我相信:有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体工作人员和广大村社干部的努力,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支农人员,为XX镇核桃村的发展尽一份力。
张
勇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日
第三篇:企业转型是发展的根本出路
7月15日,昝局长的报告围绕企业转型展开,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领导讲话 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落实。
一. 对农村支局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
转变农村支局发展方式,探索农村邮政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市局把万亩示范田创建作为转变农村邮政经营模式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以邮政万亩示范田为基地,以合作社社员为纽带,以自主开发邮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以产品作保证,以服务为手段,以活动做抓手”的农村邮政综合经营新模式。对内改变了员工传统的业务宣传和营销方式,有效凝聚了农村客户资源,让员工集中精力做好服务,进一步融合了邮政与农民的关系;对外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邮政在政府和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实现了明显提升。万亩示范田的创建,为全国邮政探索农村邮政新路子提供了借鉴,引起了集团公司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万亩实验田创建初见成效。
二. 城区网点发展模式的转变
城区网点形象和竞争力提升,并且对县局主要营业网点进行装修改造,在新建网点中设置大客户室和理财室,增加自助设备布放。
三. 营销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全市营销骨干规模不断扩大,营销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 社会代理渠道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三农服务站保持1700处以上,建设酒水代理渠道2000处以上,建设便民服务站2300处以上。全面启动了与交通局的战略合作,并就代理汽车票、报刊零售进车站等内容达成协议。积极开展与供电公司、公交公司、广电局的合作谈判,逐步叠加公交IC卡充值、代收有线电视费等便民服务功能。
转型必须有实质性进展,才能开创邮政事业新局面;不能仅限于表面文章,而要突破性进展,这需要一代邮政人共同努力。否则,创员工幸福、企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大家心系一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机要通信分局
2012-7-19
第四篇:深化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深化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韩保江
2012-11-14 11:10:42来源:文汇报2012年11月13日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目标和新要求,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根本转变的关键。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不协同、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突出,说到底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导致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目标和新要求,强调“深化改革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只有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
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客观地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创造性地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体制机制缺陷仍不可忽视:
一是政府职能混乱而导致的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过广、效率不彰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不充分,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仍没有根本消除;四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以及“条块分割”体制痼疾依然严重;五是现代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真正反映商品和资源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许多稀缺的商品和资源还不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也正是这种体制机制的缺陷导致的扭曲权利关系,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深陷“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因此,要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让改革开放的宏大力量去冲破各种既得利益阻力,用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保障科学发展。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
面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多层次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能真实反映重要资源和要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切实使市场能够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合理分工,互相配合,才能把各种稀缺资源配置到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产业中去,经济发展方式也才能做到优化和集约。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键还是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进而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可以借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化改制、改组过程中的富余人员和其他成本;非公有制经济,则可以借助公有制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公共产品等领域的发展,心无旁骛地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性
产业。即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处于某些竞争性行业,这种“混合生存”的多种经济成分也可通过平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还可以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财产组织形式,互相参股,互相渗透,混合生长,成为一个“内在兼容”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从其内在机制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有利于国有、集体、个人、外商等各种不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不同性质的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微观的财产组织制度支撑,从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与财权对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总之,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就能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第五篇: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现已逐步放缓了发展的速度,由原来的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发展状态转为集约型、质量型的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银行业势必要进行转型以谋求发展。本文以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为基础,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并试图需求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新常态,转型,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宣布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过渡”和“大调整”时期。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在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进入了增速阶段性回来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
总书记在2014年5月对河南的考察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当时他就指出中国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调整心态,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尽快适应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新常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形式下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政治生活也呈现新常态,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反腐倡廉,整顿不正之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也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行法制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倡导社会新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文化也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告别以往30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落到10%以下,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这一变化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放慢了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进入了相对缓慢的一个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中高速。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以前的9.9%的高速增长阶段回落了2—3个百分点,但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或者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这个增长速度仍然处于领先位置。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
中国经济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个发展时期都是在靠开采现有的资源、利用现有的环境的粗放型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势头是很迅速,但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在必行。
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现今中国有3亿农村人口没有安全饮用水可以喝,6000万城镇人口的饮用水水质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积大,土质退化,山土滑坡、泥石流现象严重,每年都有很多亩耕地持续退化,原始森林的面积也在急剧减少。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强对流天气频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生态系统退化。中国水土流失情况严重,80%以上的草原出现退化现象,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濒危动物物种达250度种,濒危植物达350多种,生态系统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修复能力下降。
3)资源过度开发。中国的GDP在世界占比越来越重,与此同时,能源的消耗总量也在逐渐增多。耕地、煤炭、淡水、石油、森林、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人均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原油、铁矿石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逼近60%。
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中国的GDP日益增长,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保障体系虽然已经覆盖城乡,但普遍存在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经济的发展要告别过去过度开发、不顾资源短缺的现象,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GDP比重达到46.1%,在2014年这个比例继续上升;在需求结构中,消费率上升幅度较大,投资率下降,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内需的比重也增加,与外需的结构发生的显著的变化。
二、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转型面临的挑战
1.金融体系建设多元化挑战。在新常态环境下,金融体系的建设逐渐加快和深化,新型的金融机制不断增多,经营越来越趋于多元化。银行虽然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市场地位和经济份额,但其他金融机构随着不断发展,其数量和经营实力也不容小觑。选择的层面一拓宽,客户在选择金融产品时,经常会货比三家,分析各个金
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客户容易走失和分散,会失去原有的优势,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行为发展造成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对银行的发展和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银行创新方面带来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的贷款收益急剧下降,银行试图通过转变经营模式和创新产品种类来改变这一状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新产品种类必须要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客户的需求,要符合市场的发展现状。另外,银行创新人才的缺乏导致新产品的研发处于难产阶段,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又不符合客户的需求,经营模式和方法也陈旧和滞后。银行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3.互联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科技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是的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经营媒介的金融机制,并通过利用互联网来实现金融交易和收益目标。互联网为客户和银行搭建了桥梁,让客户通过互联网直接跟银行进行信息的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繁琐的交易环节,给客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节奏。
4.存款保险制度方面带来的挑战。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内容:1)政府与客户。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不再代表银行对客户的资产或存款进行担保,而是由银行自身进行管理。银行是可以破产的,一旦破产,银行所负担的存款不再由政府代为赔付,而是由银行自行负责;2)政府与银行的监督关系。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政府主要负责监督银行的管理经营,保护客户的利益,规范银行的日常经营,确保其合法化、合理化、和规划;3)市场主体和保险基金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通过利用存款保险,明显客户、银行和保险基金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
三、“新常态”背景下银行转型和发展的对策
1.优化业务结构,增长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引起第三次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的重新组合配置。“新常态”下,服务业、消费金融、技术性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增长的主力军。银行必须要审清目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通过持续优化三大业务结构以契合增长新动力,有效应对实体经济结构性的变化。①深化负债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直接融资等对资金的分流,再加上银监会对银行存款偏离度的考核,银行必须改变被动的负债管理模式,积极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具有自主、稳定、可控的资金来源渠道,切实解决资金、资产的期限和结构错配问题;②拓展中间业务:银行的收入结构不能再仅仅依靠利差,而是要向依靠中间业务转变。优化三大业务结构,避免金融资源“空转套利”和金融“剥削”实体经济利润等现象,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③优化资产业务:资产托管、资产管理、盘活资产存量、资产证券化等成为银行在“新常态”局势下的热点,而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的单一信贷资产的经营。
2.创新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在“新常态”多重约束条件下,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以往以规模快速扩张的经营理念,转变为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银行业在金融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要审时度势,抓住新的机遇,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力求打造新常态下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常态发展战略稳步落实,增强发展的硬实力。
3.树立新风险文化,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在“新常态”背景下,”旧常态”的存量风险与结构调整和金融转型产生的风险相互叠加打破了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技术风险增加了传统风险的外溢和传导。为适应“新常态”局势,银行业急需树立新的风险文化,建立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险、操作风等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和对冲一整套流程,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4.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金融业的冲击很大,银行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其销售手段和渠道颠覆了银行的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进一步暴露了银行的传统的经营问题。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互联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传统银行的转型和升级,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科技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几大优势帮助改变了银行的运作方式,整合了原有的繁琐的银行服务流程,促使银行改革其传统业务流程,对银行业务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业务层面上的操作流程的优化与改善,从而实现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
5.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激发金融创新动力。”旧常态”下中国银行业凭借旧的制度红利实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幌子的“伪金融创新”现象,导致资金空转。这些“伪金融创新”的实质是与我国”新常态”发展相背离的。伴随着“新常态”的演进,金融市场将逐步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放松转变。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必须激发金融创新动力,突破传统制度障碍,以软实力利用新制度红利,在“新常态”下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简而言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东风努力消除打着服务实体经济幌子的“伪金融创新”,以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便利性、减少金融风险为创新导向,切实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制度、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商业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来突破传统制度障碍,才能真正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6.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员服务质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发展的
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将要求银行培养出一批素质更高的人才。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三个方面。银行业必须要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质素,才能满足”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宣导,让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增加客户的黏性,进一步提高银行的服务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水平,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银行的经营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银行应当深入分析新常态下自身所存在的经营问题,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加快转型的步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提高竞争力,谋求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学兵.金融新常态下银行转型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年第26卷第11期
[2] 饶文哲.经济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转型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年第34期 [3] 张晨武.浅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之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9月 [4] 糟胡.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 2015年第5期 [5] 孟维平.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J].财经界,2016 年第3 期 [6] 陆珉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年第10期
[7] 刘弘毅.互联网金融推动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