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重的技术发展史
一、技术发展历程: 1.组织机构
1958年工厂动工兴建,成立技术处,下设设计组,主要负责厂基建非标准设备设计。1959年六月,升格为技术科,除承担原来的设计任务外,开始着手进行产品设计准备工作。1960年,技术科从技术处分离,成立技术研究所主要工作任务为建厂服务,从事基建非标准设备设计,20吨以以下的电动式起重机以及产品设计准备工作。1972年底,设计研究所改名为设计处。1976年8月,建立重型机械设计研究室。以承担轧机,锻压设备等重型机器的研究任务。70年代间,设计人员开始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掌握,转化标准。进而发展到与国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机械产品。分批选派了有关设计人员出国考察和技术培训。到1983年设计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轧钢,锻压。矿山起重,电气,液压,机械传动,标准化八个专业设计室及一个试验车间。1998年8月,按照国家经贸委对大中型企业必须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要求成立了公司技术中心,与此同时公司还成立了新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和新产品开发部,以加强对新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2000年和2001年,公司又相继健全和完善了技术中心的体制和运作机制,成立了技术中心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2.设计水平
1)建厂初期,复用外来图纸的修改设计,部分自行设计。2)续建和全面投产时期以产品设计为主,从单台非标准设备设计到大型成套新产品的设计。有4200毫米特厚板轧机产品代号6170,10000吨多向模锻水压机,8000吨卧式挤压机。3)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做了不少科研实验,制作各种金属模拟样机,进行各种数据的测定。
4)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开发了新产品,2450毫米中厚板轧机,吸收了从日本进口的1700毫米热连轧机的某些先进技术,从而使水平达到世界上七十年代中期中厚板轧机的水平。95×4000三辊卷板机,在自行设计产品的同时,工厂集中部分设计人员,举办英、德、日语学习班,做好出国进修培训工作。以达到消化掌握引进国外技术以及与国外合作设计,合作制造的目的。1978年从联邦德国奥姆科公司引进八个系列三十四个品种的按许可证生产的机械压力机图纸和技术资料。参照该公司的图纸资料,为第一汽车厂设计修改KP125000吨前梁曲轴生产线设备。3.工艺水平
1)1979年从联邦德国奥姆科公司引进八个系列三十四个品种的热模压力机的设计,制造技术。1982年5月,从日本制钢所室兰厂引进了制造火电、水电、核电及轧辊的热加工技术,其中包括冷加工的深孔加工技术,1983年12月,从美国国民锻造公司引进了直径为400毫米的人造水晶高压釜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也进行了自行设计。
2)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了一系列新产品。表现在在焊接工艺,在减速器齿轮制造工艺方面,在深孔加工方面,在切屑刀具方面,砂带磨削,刚性珩磨工艺。钳工装配方面。
3)为了鼓励全厂广大职工的创造发明与提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工厂在1979年颁发了《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科研管理试行办法》 4.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一系列新产品.为发展航空锻件的生产、设计、制造了国产最大的100吨/米对击锤。为西南铝加工厂设计制造的8000吨卧式挤压机。为某军工厂生产1000吨钢丝缠绕结构的多向模锻水压机。为重庆第五钢铁厂的技术改造,制造了2450毫米四辊可逆式中板轧机。为杭州锅炉厂生产的国产最大的95×4000三辊卷板机。冷轧辊、热轧辊等轧机设备,水电、火电设备的转子、大轴及大型不锈钢叶片等。到80年代,技术发展的内容。
一、技术引进和合作生产项目:
1.热模锻压力机,平锻机及配套设备许可证。1978年6月,从西德奥姆科公司引进了重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
2.大型锻件产品专有技术,1982年,同日本制钢所签订了大型铸锻件产品专有技术合同。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五年半。
3.¢400毫米人造水晶高压釜设备专有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8年。4.KP12500自动生产线联线技术。1984年6月,又从西德的奥姆科公司引进了联线技术,和匹配的六台机械手,四条运输链设计制造技术。合同有效期到1989年12月,5.宝钢2050毫米热连轧粗轧区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和西德施罗曼---西马克公司(SMS)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了宝钢2050毫米热连轧粗轧区设备设计制造技术。6.滚切式双边剪的设计制造技术。1985年12月,从日本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引进了滚切式双边剪的设计制造技术,引进方式为许可证贸易。合同有效期为8年。
7.¢114ACCU---ROLL精密管轧机设计制造技术。1987年2月,现美国现代有限公司(艾特纳标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设计,制造¢114ACCU---ROLL精密管轧机成套设备的合同。8.1550板坯连铸机设计制造技术。1986年6月,与日本神户制钢所签订了鞍钢1550板坯连铸机成套设备技术合作合同。引进方式为合作设计,合作制造。引进的成果表现:
1.于1981年生产出了第一台合同产品,KS900棒料剪,达到奥姆科公司标准。
2.从日本引进的技术经过消化和同步技术改造,完成了一批电站大型铸锻件,其中以1988年完成了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600兆瓦火电机组大型铸锻件的研制任务。生产的产品完全符合美国西屋公司技术标准要求。
二、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标准。工厂在轧钢设备上推行了西马克公司的标准。在重型锻压设备上,推行了奥姆科公司标准。在热加工方面推行日本室兰工厂和美国西屋公司标准。
三、技术引进还带动了工厂的技术改造。
四、在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工厂进行了国产化和改进、创新工作。工艺发展的内容。
到1988年底已经能生产出符合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火力发电大型铸锻件、热连轧机,大型板坯连铸机,热模锻压力机自动模锻生产线等国家急需的重大设备。具体表现:
1.热加工工艺 通过技术引进和热加工技术改造,工厂热加工能力上了个等级。工厂大型铸锻件产品达到了国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引进600兆瓦火电机组全套大型铸锻件的研制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是热加工工艺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2.冷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生产2050轧机,KP12500热模锻,¢400高压釜、电站设备等为代表的新产品的研制方面。
3.焊接技校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于1986年六月,取得了国家劳动,人事颁发的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承制了具有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水平的20万吨按按氨合成塔外壳,鞍钢板坯连铸机等高水平的产品。90年代 技术发展
一、国外厂商进行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产品
1.100t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1995年公司同法国克莱西姆公司采取联合设计、合作制造的方式。为长城特殊钢(集团公司)提供了一台100t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
2.155TRH/AHF钢水精炼设备1996年—1998年公司同德国(TM)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方式为本溪钢铁公司提供了具有九十年代水平的155TRH/AHF钢水精炼成套设备。
3.1350板坯连铸机。1990年—1993年,公司现意大利皮安蒂工程公司合作为攀钢设计制造了1350板坯连铸机。4.异形坯/大方坯连铸机。1994年—1998年,和美国西马克/康卡斯特公司采用联合制造的方式为马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制造了异形坯/大方坯连铸机。
5.攀钢1450热轧带钢连轧机。1988-1989年与意大利皮安蒂工程公司合作,为攀钢提供了一套大型1450热轧带钢连轧机。6.宝钢1580热带钢轧机。1993年11月,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和IHI合作,为宝钢提供了1580热带钢轧机,7.鞍钢1780热轧带钢成套设备。1996年公司与日本三菱公司和IHI合作,为鞍钢提供了1780热轧带钢轧机。
8.武钢1700热带钢轧机卷取区设备。1994年—1995年公司与日本IHI公司合作,为武钢1700热带钢轧机改造提供了卷取区的成套设备。
9.H型钢生产线。1994年—1996年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为马钢提供了大型热轧H型钢成套设备。
10.冷轧带钢生产线。1993年,公司与奥地利ANDRITZ—RUTHNER公司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为攀钢提供连续盐酸酸洗机组。同年与日本三菱公司合作,为攀钢提供了热镀锌机组。11.宝钢1550冷带钢连轧机。1997年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为宝钢提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1550冷带钢连轧机。
12.珠江钢厂与邯钢168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薄板。1996年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外商技术总负责,公司负责图纸转化,为珠江钢厂和邯钢提供了生产线整套设备。
二、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1.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制造技术。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采用了德国SN200标准、EN标准、DIN标准、日本的JIS标准及国外合作制造的工厂标准等。2.掌握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技术资料。
三、自行设计制造
1.新产品有中厚板轧机、冷轧带钢生产线、ACCU-ROLL无缝钢管轧机、型钢轧机、锻压设备、其他设备如PL-2400G型排土机、1600/1250KN和4000/1600KN卷扬启闭机。
四、很多项新产品技术开发项目。工艺水平的发展
到1997年底公司已经成功地生产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火力发电大型铸锻件、热连轧机、大型板坯连铸机、钢管轧机、H型钢轧机、热模锻压力机、纵剪线、冷轧酸洗、镀锌生产线和核电设备等国家急需的重大设备。
一、热加工工艺:炼钢工艺和铸造工艺、锻造和热处理能力。其中九十年代中期生产的350MW缸体达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标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冷加工工艺:突出表现,三偏心轴和连杆制造技术。由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IHI)提供技术,公司自己设计制造的滚切式双边剪中的单轴三偏心轴,使公司掌握了单轴三偏心轴和大型球头连杆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方面,1997年生产了江阴长江大桥的鞍座,制造的成功表现了公司承接桥梁制件上的强大实力。从“七五”期间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研制成功600MW高中压外缸缸体后,已经能批量生产125MW,200MW,300MW各种系列的汽轮机缸体。满足了国内的需要,又进入了国际市场。1989年—1990年成功制造了20万吨/年卧式氨合成塔外壳锻件。该装置是我国第一套国产合成氨压力容器。主要部件采用SA508CL3锻件,严格按照美国《锅炉与压力容器规范》和美国M.W.KELLOGG公司、日本日立造船公司设计要求进行制造。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我国核电用压力容器制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准化工作
1989年—1997年公司加强了标准化管理,采用符合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军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开展了标准的制订和标准化科研工作。为公司的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公司成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由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标准的归口管理工作。工作委员会下设“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和“管理工作标准化委员会”。标准类别分为“公司标准”和“公司二级专业标准”先后制定了公司标准562项,其中公司标准(EZB)390项,公司内部标准(EZB/N)23项,上级标准转化为公司标准94项。公司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方法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标准化体系。1998年—2001年 技术发展
一、同国外厂商合作制造的产品
1.邯钢CSP工程平整分卷线。2000年1月,公司和意大利MINO公司采用合作制造方式进行设备制造,为邯钢提供CSP工程平整分卷线设备。
2.广东岭澳1000MW压水堆核电站重型支撑设备。2000年10月,公司和法国法马通公司合作为广东岭澳1000MW压水堆核电站提供重型支撑设备。
3.宝钢集团上海一钢公司1780不锈钢热连轧机。2000年6月,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制造1780不锈钢热连轧机成套设备,所有设备的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由外方完成,公司负责承制机械设备的转化设计。
4.武钢2250热连轧机和梅钢1420热连轧机。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于2000年8月与武钢签订了2250热连轧机成套设备供货合同,于2001年3月和上海梅钢签订了1420热连轧机技术改造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以上项目均由德国西马克公司总负责,公司进行合作产品制造。
5.邯钢1680CSP续建工程。2001年8月公司与德国西马克公司合作和邯钢签订了1680CSP续建工程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项目由德国西马克公司技术总负责。公司承制设备。
6.邯钢镀锌线。2001年4月,公司与意大利达涅利公司合作和邯钢签订了镀锌轧线成台套设备供货合同。项目由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技术总负责,公司与达涅利公司共同生产制造。
7.攀钢1450热连轧机全液压地下卷取机。2001年9月,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合作和攀钢签订了1450热连轧机全液压地下卷取机供货合同,该设备由公司与三菱重工联合设计,合作制造。
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创新
1.公司60—70年代公司独立自主研制了转鼓铡刀式双边剪,80—90年代引进日本IHI公司一轴三偏心滚切式双边剪技术,公司依靠自身30多年制造双边剪和其他剪机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了三轴三偏心滚切式双边剪,获得了国家专利。
2.大型高铬支承辊及轧辊新材料开发。经过大量材料试验研究,开发出了EBR51、EBR52、EBR41、EBR542、EBR32,等新型系列材料,并经过炼钢、锻造、热处理、机加工等工艺攻关,研制出了现代中厚板轧机及冷、热板带钢连轧机的高铬锻钢支承辊和工作辊,使用寿命大为提高。
3.“九五”期间,公司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掌握大型冶金连铸连轧成套设备研制及核心制造技术。
产学研合作与开发。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燕山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开展了产学研项目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公司确定了战略伙伴关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合作成立了“机电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所”先后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
适应市场需要,以自主研制为主,联合研制为辅、开展成台(套)产品的研制。在适应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先后向日本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出口立辊轧机,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热轧机液压弯辊系统等。充分发挥了公司的技术优势。
第二篇:空气净化技术发展史
BIOZONE发展历史
张维:fernsdavco@163.com
BioZone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Oy是一家专业从事空气净化技术研究和产品设计及生产的国际集团。总部设于芬兰的赫尔辛基,并设有分公司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瑞典、新西兰、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公司的经销商网络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BioZone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Oy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名为BioAire International Inc.,专门向医疗机构售卖去味除臭产品的美国专业公司。后来,BioAire以其专业性获得美国政府的CRATA Grant专项拨款,研究和开发运用紫外光频及等离子技术净化室内空气,应用于美国太空航天领域。1997年,BioAire International 向美国市场推出第一款光等离子空气净化机,大受市场欢迎。BioAire随之推行了一连串强化计划,主要是加大净化技术研究力度和大力提升营运质素。此计划实行两年后,BioAire已成为一家美国顶尖的高科技空气净化专业公司,并于1999年更名为BIOZONE Scientific L.L.C.,研发出以等离子体技术为主体,臭氧、紫外线、负离子、光触媒为辅的BioZone空气净化系列产品投放欧美和亚太市场,以其尖端的科技优势,创造了最有效的空气净化解决方案,其效果得到各领域使用者的普遍认可,在空气净化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室内空气净化业的佼佼者。
2003年,芬兰Infosto Group基于BioZone光等离子空气净化技术的领先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收购了BioZone Scientific L.L.C.的绝大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并成立了BioZone Scientific International Oy(芬兰总公司),把总部设于芬兰赫尔辛基。(需要了解产品与技术设计产品安装服务请与我联系)
第三篇:通信技术发展史
院(系)
专业
年级08-
1姓名
学号08042130通信技术发展史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班赵龙
2011年3月28日
通信技术发展史
前些日子我们听了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的讲座,内容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听完讲座感受很深。以前我认为通信是一个很小的范围,听完讲座我才知道从古到今,从海底到宇宙无处没有通信的影子。什么是通信?我认为把你知道的或是你想让别人知道的能通过某种方式成功的让他们知道这就是通信,只是这种方式从古到今都是不同的。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用语言、图符、钟鼓、烟火、竹简、纸书等传递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烟、飞鸽传信、驿马邮递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名,电磁波的发现,使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
1838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6年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
1879年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
1880年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
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到6年的时间,俄国的波波夫、意大利的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二极管。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成功地研究出无线电广播。1907年美国物理学家德福莱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朗应用电子器件发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装置。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24年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在瑙恩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和第一第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标志)
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
1950年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1951年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1956年铺设越洋通信电缆;
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62年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
1969年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20世纪70年代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为标志)。
20世纪80年代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20世纪90年代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际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
1997年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
相应的,通信文化也经历了三波浪潮,即模拟通信文化浪潮、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三个阶段。受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影响,通信文化的三波浪潮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参差不齐的。从全球范围看,通信文化目前正在经历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从严格意义上讲,宽带技术是数字通信技术的延伸,但是,考虑到宽带技术对通信文化的潜在影响十分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啻于是一场新的通信文化革命,所以我们特别将其剥离出来,以表征这种特殊性。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认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和光电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系统的总称,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听到末尾,我还发现近代这么多伟大的发明居然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我感到很悲哀,可能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状况所致。但是在将来,在这和平的年代,我相信一定会有中国人在通信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第四篇:测绘技术发展史
从先秦到隋唐——看中国古代测绘的发展与沿革
建管2 吴凡 2012010167 从远古盘古开天辟地、女娲五色石补天的传说到现今现代化的测量仪器、科学化的测量技术,中国测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渐进的过程,站在今天的高度去看过去数千年的测绘技术,或许会感觉粗糙简单,但是,正是一步一步的积累,一点一点的沉淀,才有了我们今天测量学的完善。
一、先秦 远古的历史大多已不可考,史记将三皇五帝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开源,在这个时期,测绘存在的痕迹大多隐藏在一些神话传说中,如伏羲测北极高下、量日影长短、定南北东西,黄帝度四方而作指南车,羲和绳九道之侧匿等。存在于文字中的有测绘雏形出现的例子是史记中 “夜中星陨如雨”的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商代已经有了金文和甲骨文的出现,考古发掘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关于阴阳历、日食月食记录及观测新星的记载,在殷墟的发掘中还发现了十进制的商制象牙尺。总而言之,到商代止,人们已经具备了辩测四向及测度距离和高下的水平,同时也有了绳、表、尺、规、矩等测量工具,在科学技术方面,十进制的产生使得简便的测量计数成为可能,测绘也已广泛用于疆土丈量、田亩划分、天文观象等方面,但是,限于生产力的水平,测绘技术的水平只能是原始和低下的。
商朝象牙量天尺
到了西周,统治者以地图作为版图,通过地图实现其统治;经过长久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科技得到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井田制和土地分封制,推动了土地测量、界线测量、农田水利测量的发展,据史书记载,这个时期甚至出现了土地的转让,这需要确定地界,用封树做出标识,这就对测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时期也有了专门的地图测绘职官。
春秋战国时期则见证了一段文化和科技腾飞的历史,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土疆域的改变快而迅速,发展的军事理论也使得测量的重要性得到彰显,《孙子兵法》中关于天时地利的提出说明了当时对军事测绘的重视和军事地图的发展。道家、阴阳家、墨家,诸子百家典籍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涉及宇宙、大地的记述。先秦时期,测量完成了从“神化”到“人化”的蜕变,通过对大地的丈量、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二、秦汉 秦汉时期,测绘管理成为国家的基本职能,在秦朝,御史中丞衙门就是中央级的测绘管理部门,在汉代,由大司空管理国家地理山川,太史令掌管天文观测。
秦代在原本的六国地图的基础上,编制了秦地图,这是中国已知的第一幅“天下之图”.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绘图水平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地图的种类增多、数理精度和制作工艺得到提高,地图制作更加精细,反应的内容更加准确。
汉代则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科学家,如发明水运浑天仪的张衡等。在这个时期,各种天文观测方法得到推广,如晷影法、表绳法、浑天法、璇玑法、空竹法。成熟的天文观测为历法的编制提供基础,同时星图的绘制成为可能。
水运浑天仪 七衡星图
秦汉时期,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秦汉时期的科学发展洪流中,测量学是得到飞跃的学科。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时期的延续,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值得歌颂的学者,他们为测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裴秀领导和主持了晋初的地图编绘工作,制成了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按照比例缩绘了《方丈图》,并对制图方法进行了理论性概括,提出“制图六体”,成为一套完整的制图规范,为古代制图学理论体系的基石。
方丈图
北魏郦道元,开测绘地理调查之先,实地考察水系,寻图访碛,撰写地理巨著《水经注》,书中记述了1252条河流,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脉分布、古今河道变迁等都作了详细记述。
郦道元与水经注
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考课推移,终于编制出精密的大明历,其推算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8148日,与今推测值仅差46秒。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工作者注重实践,深入探索,在实测的基础上,取得了多项天文观测新成果。如岁差的发现,太阳和五星运行不均匀性的揭示,更加精密的历法的制定,若干天文常数的精化,都说明这一时期的天文观测和推算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测绘继汉代以后发展的又一高峰,对隋唐时期测量的成果介绍也是这篇小论文的尾声了。
隋唐时期测绘技术得到飞跃发展,其先进程度体现在下面诸多方面成果中: 1)统一测量尺度:隋文帝以西晋勖尺为标准再次统一了尺度,对测量起到了积极作用。2)天文大地测量:唐朝开始实地进行大规模纬度测量,开创了通过实际测量认识地球的道路。浑天黄道仪等天文测量仪器出现。
浑天黄道仪
3)历法:隋唐时期制订了许多的历法,主要有《皇极历》、《大衍历》。4)疆域和土地测量:隋唐进行了大面积的疆域和土地测量,隋书地理志详细记述了垦田面积、四方距离、四至疆域、政区设置变动等。5)建筑的工程测量:隋朝开始,建筑的建设开始有了城市规划的概念,隋长安和唐洛阳、开封等在建设时均具有完整的城市布局与规划,施工之前也进行过精密的测量工作。6)水利测量:这一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水利工程,如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工程等,隋唐时期先进的水利测量为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提供了便利。7)地图制图:敦煌星图、险要图、分野图等。
敦煌星图 8)图经图志编撰:大唐西域记、蛮书、诸州图经集等。
五、结语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路风雨,一路文明,测量学一直伴随着中国科技发展,在天文、地理,工程、军事,历法、图表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影响。在科技日益发达,高精尖仪器、技术辈出的当今,测量学也依旧具有其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位置,未来测量学的发展又将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王树连 秦汉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7,(2).[2] 喻沧 隋_唐_五代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7,(4).[3] 喻沧 先秦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6,(3).[4] 王树连 魏晋南北朝测绘史考[J].测绘工程,1997,(3).
第五篇: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
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
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2.电影技术的诞生
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
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
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2.有声电影的出现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3.彩色电影的出现 年代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飞跃。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
50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三.现代电影技术发展
1.立体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技术。用特殊的偏色眼镜制造深度感的低预算影片《Bwana Devil》于1952年11月放映并创下了票房纪录,采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2.电影放映的进步
电影技术飞速增长,可电影放映技术却一成不变,这种情况在六十年代有所改变。多厅影院建筑中的放映室中开始出现了大功率的氙灯以及自动化的放映循环片盘,不但淘汰了双机放映方式,同时也将专业的放映员淘汰了。
同时,电影银幕再一次变得更大了。1967年,Imax公司为蒙特利尔展览会制造了第一台15片孔70mm大格式(LF)放映机,并在1970年制造了第一台摄影机。3.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诞生20世纪80年代,是高科技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电影制作做不到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者运用了电脑技术会使影片更完美。于是传统电影引入数字技术。数字电影技术已经很成熟,创作人员已运用数字特技逐步转化为将其与传统摄制、传统特技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4.3D及4D电影出现
说到现今比较新潮的电影技术不得不提到3D、4D电影,4D电影就是普通的3D电影加上环境效果。4D影院的设备构成较为复杂,除了3D放映设备,还需要动感座椅及其他特效辅助设备,影院内安装有下雪、下雨、闪电、烟雾等特效设备,用来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