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私家园林

时间:2019-05-13 03: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南私家园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南私家园林》。

第一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造园活动达到高潮。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扬州的园林多为宅园,繁盛时遍布城内街巷,城郊保障河沿岸园林别墅随处可见;到了清乾隆时期已形成为拥有24 景、名扬全国的“瘦西湖”园林区,当时扬州园林的数量比苏州的还多,曾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令人遗憾的是,扬州园林多已毁于战乱。杭州拥有著名的西湖风景园林区,城中园林均以西湖为中心,主题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造园艺术之美的,是建于1907 年的“西湖第一名园”郭庄。那时的人们乐于造园,并把造园与做人联系在一起:造园须曲,交友贵直,造园是为了修身养性,园能寓德,子孙后代在园林的意境中读书、吟咏、书画、拍曲,品味人生道理,培养正直高贵的人格。园中寄情、园中寓理,真可谓意蕴深远。

秀巧的江南文人小园的取景洞门

园林中的水阁

衔接外廊的观景亭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条件

明、清以来的私家园林集中于江南地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这里具备了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建造园林的条件。

私家园林兴盛于江南是和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江南一带多江河、湖泊,河网纵横,水源丰富,便于引水入园。由于处在温带气候区,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花草品种也多,因此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植物丰茂,种类丰富。这里还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盛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即多湖石——采自江湖水泊,经过水流的常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石面充满肌理,形态玲珑剔透,历来为造园堆山的上等用料。这样,理水、叠山、建筑、花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扬州在古代作为海盐、漕米和茶叶集散地,曾经是中国最富饶的城市。这是扬州瘦西湖。

江南,无论是乡村或城市的居住区都比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由于气候、土壤、物产资源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一地区自古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并逐渐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这一地区便处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将中国西部和北部广阔的腹地联结起来。苏州、杭州所产的丝绸自两汉以来已天下闻名;而拥有24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扬州,作为运河南端货物集散的码头,唐朝时即已发展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了;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的航运港口,因而成了富商云集之地。至明清两朝,江南已是全国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

绍兴东湖风景园林的野趣景色

江南城乡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进步。长期建筑实践造就了大批工匠,江南木工、瓦工、泥工向来以技术精良著称,许多能工巧匠被召去修建皇宫,明清时期许多在北方卓然有成的工匠技师都来自南方,而南北方的建筑技法和风格迥然有别。

造园是一种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还必须具备人文的积淀。江南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汉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同时江南发达的经济、文化与繁荣的城市生活也吸引了各地文人,比如中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苏轼(1037—1101)都先后在杭州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他们不但主持过整治西湖的工程,疏浚淤泥、修筑长堤、绿化湖区、建造景点,使西湖成为一个风景园林区,而且还留下大量歌咏西湖的美丽诗篇,从而丰富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南宋(1127—1279)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大批官吏、文人也尾随至此,他们吟诗作画,使那里文风大盛,而对园林艺术有直接影响的山水诗画在江南尤为盛行。

江南秀丽淡雅的田园风光

自然的、经济的、人文的优势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南宋以来,大批官吏、富商、文人汇集苏杭,造园之风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仕,江南地区中举进京为官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仕官告老还乡大多购置田地,建有私家园林。清朝后期,北方战乱不已,官僚、商贾更纷纷南逃至江浙一带置地建造宅园,以求远祸自守。私园主人或能诗擅画,或附庸风雅,他们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而且还往往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因此,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在建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江南名园赏析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园林,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寄畅园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秦金的后代秦耀经营建造为寄畅园,后又经秦家后人数次修整。它既具有江南园林曲折宛转、妙造自然的特色,又因巧于借山建园、融合自然而具有了古朴清旷的独特韵味。

无锡寄畅园平面图

走进寄畅园西部,古树、幽谷、泉声使人如入自然山野,你会发现假山无处不在,差不多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上种植着乔木与灌木,依山体之势亦有幽谷壑道。从惠山引来的泉水随高低不同的山势跌落下来,在山间叮咚作响,构成了名为“八音涧”的景观。

园东有一水池,呈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占总面积的17%,取名“锦汇漪”。池水被分割为南北两个水域,打破了水池的狭长感。水池北头分别有平桥与廊桥横架水面,为不大的水域增加了景观层次。最后,在水池的北头做成水尾,凭借廊桥的掩饰,造成池无头而水有源的错觉。锦汇漪面积不大,但由于池岸曲折,又将水域作了多层次的分割,富于变化而不局促。

知鱼槛是寄畅园中的水域构图中心。

相对山、水而言,园中建筑物并不多,除在入口处集中有几座祠、堂、斋以外,其余几座亭、台、楼、桥都散置在水池四周。其中位于水池中段东岸的知鱼槛,突出水面,成了水域构图中心,可以综观池西岸平列的山景。位于园北的嘉树堂,地势高敞,是全园的主要景观,仰观惠山对面而峙,回望锡山塔影徘徊,眼前春水被微风吹皱,人如在画中游。锡山、惠山不在园中,胜在园中。本来只有二亩半的窄长地段,看上去景物层叠,深远无垠。地处水池西北岸的涵碧亭和连接着知鱼槛与涵碧亭的廊屋、廊桥,既为观赏和休息的好去处,又以空亭、粉墙、漏窗,增添了园中的景色。

寄畅园占地不大,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划,对造山、叠石、水池形态、建筑及其细部都作了精心处理,因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诸多景观,尤其是它以浓重的山、水与疏落有致的建筑组成的山林环境,完全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现存明、清园林中的上品。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的另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锡寄畅园——透过门洞迎来一片绿色。

拙政园的中部是全园的主要部分,从总体规划来看,可分为北面的水域和南面的陆地两部分,各占约一半的面积,其中南部为园内建筑集中地,主要的厅、堂、楼、馆都建于此。在景区的组合上,由东至西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以中央部分最为重要。园中心的远香堂是全园最大的厅堂建筑,它面水而筑,北面的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送远,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内装饰了玲珑剔透的玻璃落地长窗,可以看到四周的山光水影,犹如观赏山水长卷。东部是由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宝亭、听雨轩等组成的建筑群,用围墙和假山封闭成独立的一区,内植枇杷树,故名“枇杷园”。西部有玉兰堂、得真亭、香洲等建筑,以游廊与假山围合成通畅的院落空间。

苏州拙政园平面图

留听阁内景,门窗、家具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拙政园中部总体上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二者结合,组成了景观变化无穷的园区。中部北半区是水景区,水中留有大、小二岛,岛上用土、石筑山。西面的岛山上顶建有“雪香云蔚”亭,与远香堂遥遥相对。岛的西端有“荷风四面”亭,即因荷得名,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相簇,围成了一道绿墙。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好似满塘荷花簇拥着一颗明珠。东面小岛山上建有一座北山亭。两岛之间,以及岛与岸之间皆有平桥相连,一方面使游人四通八达,可连续游览各个景点,同时又增添了水景的层次。水池西北建有“见山楼”,是园北面的主要景点,登楼近可观水中雪香云蔚亭,远可欣赏香洲、小飞虹等处景观。水池西边有“小飞虹”及“小沧浪”两座廊桥横跨水上,造成了池水有源无头的假象。中部南半区虽然建筑集中,但由于建筑有厅、堂、亭、舫各种不同的形态,又有廊、桥、假山的穿插组合,再加上枇杷、海棠等各具特色的植物点缀,园林的景观便错落有致,毫无单调之感了。

拙政园西部面积只有中部的一半,也是以水景为主。水池由北而南,在中部水面较宽处筑有小岛,水面呈狭长的曲尺形状。这里的主要景观集中于北半部。水池北端为“倒影楼”,面水的一侧,柱间装有通透玲珑的长窗,景物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中揽月,池面飘云,波光月影,景色绝佳。南面是“三十六鸳鸯馆”,夏秋时推窗可见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一条看似轻盈地飘浮在水上的长廊将中、西二园的界墙映衬得楚楚动人。水池旁边的留听阁从整体外形看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叶、蕾、花、果均可观赏,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茎残叶,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

拙政园中部水景区,水池占了全园的五分之三。

拙政园池水面积约占该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也十有八九临水建造。香洲石舫造型美观,站在船头,脚下水波涟漪,四面通透豁亮,让人联想到古时画舫如鲫过江的嬉戏场面。园内还种植着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以花草观赏为主题的诸多景点。早春时分雪香云蔚亭的早梅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天嘉实亭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天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凋。见山楼满足人的视觉,远香堂调动人的嗅觉,听雨轩则让人的耳朵充分领略雨打芭蕉的美妙境界,拙政园无微不至的设计令园主一年四季都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之中,体味东方艺术的感性之美。

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

网师园

1981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增加了一件永久性的展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明轩”,其蓝本便是网师园的殿春簃小园。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占地0.4 公顷,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它小中见大,布局严谨,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可谓精巧深幽之至,体现了高超的造园技艺。

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后几易园主,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归李姓官僚所有,经过修建始成今日模样。

扬州个园平面图

网师园宅在东而园在西,园内建筑物数量多而密集,西部园林区中的主景水池仅有400平方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营造出巧夺天工的园林环境,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全园的布局看,园东部为住宅区,分内宅和外宅两部分。由宅门入园,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结构轩敞,装修雅洁。建筑各自利用假山、游廊、窗墙组成院落群组,不但不显局促,反倒创造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水池北端是看松读书轩,有假山一座、古松两株,围合而成小院。水池东北殿春簃的北面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形成竹石小景。由镶边的长方形窗框看过去,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腊梅和假山仿佛雅致的国画小品,富有诗情画意。这些建筑群各具特色,既独立成章,又有廊屋、石径相联,避免了建筑密集可能造成的堵塞与拥挤。

水池位于园西的中央,四边长约20 米,面积不大,又处于四周建筑包围之中,造园者对临近水池的建筑都作了精心处理。水池东边八角形的月到风来亭突出水岸,是池中主景;西边的射鸭廊和住宅区的宅墙相连。从住宅区进入亭中,脚下的水池和对面的月到风来亭别开生面;而从月到风来亭看过来,景象又不相同。射鸭廊下堆筑湖石假山,高度是宅墙的一半,低临池水,宅墙的上半部装有假窗。飞檐翼角的亭榭、形态嵯峨的山石、墙上的假窗、石间的树丛和亭前的古松以宅墙为底,在池的东岸构成了一幅山水画,成功地避免了高墙临池的单调和尺度失调。池的南北两端各有小山丛桂轩与看松读书轩,尺度较大,所以在轩屋前堆筑假山,使山石环水,建筑隐现其后。水池的西北、东南两角分别做出细水小湾,并跨以石桥,成为水的入口与水尾,满池死水顿生灵气。池边以山石相绕,只散置少量亭榭,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个颇具自然野趣的山水环境。经过如此独具匠心的处理,不大的水池便与四周的建筑群隔离开来。

个园入口是一个圆洞门,外面种植修竹,竹间散置石褂。

清朝晚期的园主多为官僚、富商,他们追求宅居生活的享受,要求建筑类型多;而建筑所占的比例过大,会使园林丧失了传统文人园林所崇尚的简远与疏朗。但网师园在这种建筑过多过密的不利条件下,仍能保持自然风景的雅致风趣,已算是同时期园林中的成功之作。

第二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它和东岛上的北山亭体量都很小,是为了衬托山势。西岛山体较大,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是远香堂的主要对景,所以体量也较大。二岛南岸以石为主,石矶低临水面,组合丰富;北岸以土为主,植苇树柳,有村郊野趣。水东有梧竹幽居亭,由此西望,透过水池亭阁,在树梢上可遥见远处的苏州报恩寺塔,将塔景引入园内,称为“借景”。

园西部自别有洞天半亭进,也有曲水回抱。水南一座大厅分两北二厅,北厅宜于夏秋,可隔水观看假山上的小亭与谁同坐轩;南厅宜于冬春,面对小院中的山茶。西园东部的水面折成南北长形,二端分置一亭一楼,互成对景。此水东岸紧接中园西墙,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面探入廊下,感到幽曲无尽。廊平面随墙而行微有曲折,竖向也自然起伏。廊、墙之间更空出一角小院,有几点怪石,数竿细竹,一枝芭蕉,映衬在白粉墙上,似竹石小品立轴,显出无尽的画意。

苏州网师园现存园貌大半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布局精妙,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上乘之作。园东邻园主住宅,主要园门开在东南角。入门西行为一短廊,西接一厅,厅的南、西两面是小院,幽曲深闭,厅北为假山,挡住北向视线,只有从厅西折廊迤逦向北,通至轻灵小巧的濯缨水阁,才水光潋滟,顿觉开朗。与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原则一样,是中国园林惯有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水池居中,基本方形,岸石低临,进退曲折,石下水面向内伸进,仿佛波浪冲蚀的意象。临水建筑也尽量低近水面,在池的东南、西北二角伸出溪湾。这些处理,都开扩了景境。由水阁傍西墙北行,有廊渐高,登至月到风来亭,有登高一览的效果。亭北通向一苍松翠柏怪石嶙峋之区,体量较大的看松读画轩北离水岸,隐在松柏之后。轩东的集虚斋为楼,也远离水池。斋南有一段空廊。廊折南再接一座附在住宅西墙上称为射鸭水阁的半亭,与月到风来亭和濯婴水阁呈品字相望,组成沿池三角形观景点,互相得景成景。此园附有西院,很小,内有书房。从通向西院的门洞回望射鸭水阁的画面十分美丽。以门洞作框,称做“框景”。

苏州园林非常注意框景效果,几乎从每个门洞和敞窗中望出去,都会遇到逗人的景观。射鸭水阁朝向前方的屋顶三角形立面和住宅山墙的关系处理极好:不能再向南移,以免两个屋顶山尖正对;也不能再向北去,免得两座屋顶的北坡线相混。半亭冲破了庞大山墙的板滞,南面堆起一丛山石,种植小树疏竹,在作为背景的宅院高大西墙上开了两方假漏窗,漏窗上横列一条披檐,平衡了画面构图,又进一步破除了宅院西墙的呆笨感。

从以上二例,我们已可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精巧细腻的造型手法。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1,重视自然美。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2,追求曲折多变。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意境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来引出,同时也借助于联想寓意,匾额楹联的点题手法,使主题得以点示,意境更加深化。

中国园林早在先秦就已发轫,秦汉和隋唐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唐宋以文人园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发展,到明清进入总结阶段。清代园林的成就更值得注意,是中国建筑第三次发展高潮的重要组成,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代的留存。皇家园林现存者都在北京附近,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集中,是中国园林的两大流派。

第三篇: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林艺术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林艺术

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

姓名:何慧燕

学号:540011131

5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类116班

【摘要】: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是极为悠久的,特别是清代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清新典雅的风格,独特的建造艺术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习其建筑原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传承文化。

【关键字】:江南私家园林 人文气息 规模 自然条件 空间对比 疏密 虚实 花木山石

一、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繁荣发展历史悠久,在商超或更早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最初模式--囿,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元代的私家园林开始成为文人雅士抒写自己性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人文气息浓厚

清代是满洲人统治的天下,朝廷大掀文字狱,文人不能自由地谈论政治。而且汉人受到朝廷重用的不多,特别是江南一代的文人,他们大多不得志,这些园林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心境。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例如,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的网师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园主人为侍郎史正志,园名“渔隐”。后来几经兴废。到清代乾隆年间归宋宗元所有,改名“网师园”。网师即渔隐,仍含渔隐的本意,都是标榜隐逸清高的。

三、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

历史上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私家园林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与西方国家追求的一致不同,中国的园林注重对情趣意境的追求,喜欢按照诗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其中文学艺术作品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西方建筑所不能比的。我们熟悉的网师园占地0.4公顷,是一

座紧邻于邸宅西侧的中型宅园。邸宅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矫厅和第二进大客厅为外宅,第三进“撷秀楼”和第四进“五峰书屋”为内宅。园门设在第一进的矫厅之后,门额上砖刻“网师小筑”四字,外宅由此门入园。另一园门设在内宅西侧,供园主人和内眷出入。

四、江南私家园林布局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有关

江南水乡多沼泽湿地,整个园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水面为中心布置建筑、回廊、亭榭,其问心和内聚的感觉则分外强烈。这种内向型的建筑布局形式是与我国自古以来在封建宗族法统之下形成的民主性格息息相关的。网师园的平面略成丁字形,它的主体部分居中,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着小池四周安排。水池的面积并不大,仅400平米左右。池岸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援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

五、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对比美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享受。例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咋一看是不引人注目的建筑,但是几经琢磨就会发现,这安排来得实在巧妙。无

论从哪个方位,它都起到了“点景”的作用。而它自身所处的位置,也正是赏景的绝佳地方。网师园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林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网师园的规划设计在尺度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如水池东南水尾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以反衬两旁假山的气势;水池东岸堆叠小巧玲珑的黄石假山,意在适当减弱其后过于高大的白粉墙垣所造成的尺度失调。网师园的建筑高达30%,但置身主景区内,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反之,却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昂然生机。

六、江南私家园林疏密美

绘画艺术讲究疏密美,文人雅士自然不会忘了把这一特点运用于林园的设计上。疏密有致指的是要留出间空,以期达到层次美。建筑物的布局以及山石、水面、花木的配置任何一个小细节都需要注意。留园在疏密关系对比上极为强烈。它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给人造成兴奋紧张的情绪;但有些部分的建筑则稀疏、平淡,空间也显得空旷和缺少变化,这种环境令人心情自然恬静而松弛,使整个园整体上和谐。

七、江南私家园林虚实美

山为实,水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实在江南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也会利用墙垣来造成虚实美感,《园治》中就提到“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留园中部景区,其东部主要是借曲阜楼,西楼以及五峰仙馆等建筑的组合而形成整体立面的,由于墙面所占的比重甚大,所以实的要素要处于主导地位。由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等建筑组成的南立面,情况而大不相同。在这里空廊、隔扇所占的比重很大,因而虚的要素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就整个景区来讲,东部立面和南部立面便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而且造园师还在墙面上开了一些门窗孔洞,使之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美。

八、江南私家园林花木山石配置美

江南私家园林喜以花木、山石作配置。花木喜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再辅以青藤、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以求达到视觉、听觉、嗅觉上的全面享受。“雨打芭蕉”“金莲映日”“雪香云慰”等都体现了花木带给人的意境美。山石配置则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力求做到气势联贯,可仿出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诸多形态。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还可作为独峰欣赏。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园治》中就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这么一说。

九、结语

中国私家园林造林艺术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是我在这里只言片语可以道清的。但是我想表达的只是这一园林艺术的伟大,我们应对此多多了解,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传承这一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园治》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第四篇: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 江南园林 造园山水情趣 叠山理水 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帘。事实上,江南私家园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归隐田园的心境。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 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的感官变化、一年四季,冷暖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它的总体感觉淡雅, 色彩处理较素。多选用灰色,白色,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营造一种深邃、宁静的意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协调,也与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宁静的山水画意境和淡雅的色调处理。

(三)布局特色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所以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的造园家,多会采用向内的布局形式,且因地制宜布局随和。这种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通常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这样既获得了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苏州的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它中区的水体布局就是以水池为中心,西面北面为山体,东南面主要为建筑组群的形态。

以水为中心的布局特色

(四)精巧的空间设置与要素配植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

置石理水的艺术:这些园林中的山石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它们常常起到提高层次感,分割空间,模拟自然意境、提升趣味,提供踏步等功能。体积较大的石块堆成“皱瘦透漏”的假山,让人透过这些山石欣赏其背后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江南地区降雨丰沛,多水系湖泊,江南私家园林在建设时,多利用原有水系统进行建造,并利用水面营造一种聚合感和倒影美。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进行修建,按地貌取宽阔的水面,临水修建主要建筑,并注重水面与山石花木的相互遮映,构成富有江南水乡风貌的自然山水景色。在植物的配植上,采用了孤植、丛植、群植、散点植等多种手法,将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园林更显节奏和韵律。在众多的搭配中尤以这种搭配最显江南私家园林之精髓:扬州个园的四季„„春景为石笋和竹子(春山):夏

景为太湖石和竹子(夏山):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秋山):冬景为雪石山不用植物搭配以显示冬季的荒漠疏寒。由此可见一斑。细节处理与置石的艺术

(五)虚与实的美

学者胡愈在评读《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还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

廊道中,通过漏窗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体现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从漏窗中隐约地看到一部分景象,需要再靠着自己的联想感受窗外的景色。其实在园林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虚实相生的意境,具体而言,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这正是造园中所追求的,并且体现出文人隐逸归田和出仕报国之志困扰他们的这一对现实矛盾。

但是由于江南园林大都面积较小,加上它文人气质和书卷气重,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北方园林相比就难免显的简陋穷酸。漏景效果

通过以上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清雅秀丽的院子,一样遵循丰富、协调、统一的美的原则。它把创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与陶冶情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园林的发展填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为我们今天园林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游泳《园林史》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 《改革与开发》2011

胡俞 赵红垒《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学术论坛》经济视

角 2011

潘秀蓉《感悟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园林„花园与设计》 2005

第五篇: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

江南私家园林理景艺术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对私家园林内外空间的理解以及空间的组织关系这个角度来阐明对江南私家园林的认识,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现代园林发展的影响。关键词:私家园林 布局手法 空间理景

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园林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且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探讨了对古典园林的不同理解,展开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今后中国园林道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路和指导意义。

一、私家园林的历史背景

私家园林起源于两晋,是在世局动荡,文人才子们怀才不遇、宦途受挫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文人园林作为中国私家园林风格的主流,充分体现了人们当时矛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对一种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憧憬。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他们为了在居常生活中寻找一片天然净土供作调剂精神和寄托情赏之用,造园活动盛极一时。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私家园林不断完善,明末,江南园林之盛达于顶点。明清时期,园林风格也更为细腻、精致,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种种手法都日趋成熟。园林建筑也在匠师们不断改进下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品类。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使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法势不同的。中国传统建筑基本采用沿南北轴线纵深发展,创造出一系列院落,形成变化有度的空间序列。而中国私家园林小巧精致,为了在一个有限的人工环境里展现无限的大自然,其空间层次极富变化,时而虚实相渗, 时而既围又透,相互交错穿插从而形成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按照计成的话说是“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历代的造园师们在师法自然的观念指导下以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为源泉,创造了以山水为景观骨干的造园风格。

二、江南私家园林布局手法

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的组织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当时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构成的设计思想的影射。归结起来,其布局手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力求内容多样。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有分隔而又不闭塞,彼此空间渗透,似分似合,隐约可见,层次丰富,境界深邃,这是小空间园林的重要理景法则。

欲扬先抑――在进入主景区之前,先通过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沿园的基址作周边式环行布置游线式江南园林发挥小园特色的常用手法。

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轻盈空透,亭榭小巧,半亭半榭也常被运用。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是为了取得合宜的空间尺度与视觉效果。余意不尽――采用诱导联想的手法在意念上拓宽景的感受与想象;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从而产生水势漫泛、源远流长的错觉;或使假山体势奔竞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山脉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用匾额楹联点景,可收到发人遐想、浮想联翩的效果,如“月到风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亭名等,都是绝妙手笔。

邻借远借――借园外景物供园内欣赏,这是最讨巧的扩大空间手法,《园冶》早就作出总结。

江南园林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对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水池不种荷莲,留作明月白云之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为应时而借;苏州拙政园之宜两亭,是为邻借;见山楼、塔影亭是远借。

三、以苏州留园为例谈空间理景方式

留园最可称道的是建筑空间处置手法的高超,也是它最具特色的地方。它不单单体现了以上介绍的私家园林传统的布局手法,更有独具特色的空间组织的处理方法。

其一,从入园一开始,以一系列暗小曲折的空间为前导,使人从喧闹的城市街道转入园门后经过一段情绪净化,再见到山水景色,宛如进入桃花源中与世隔绝的境界。这是江南诸园入口处理中最成功的一例。其空间序列安排是门厅-曲廊-小院与二门-曲廊与小院-山池。

其二,在主厅五峰仙馆周围,安排一系列建筑庭院作为辅助用房(包括揖峰轩、还读我书处及鹤所等处),这些庭院空间既相分隔,又相渗透,相互穿插,层次很多,景色丰富,面积虽不大,但无壅塞局促之感,可称是建筑空间处理的精品。

留园规模仅次于拙政园,面积约2公顷。在这个范围里,它是如何将不同群组的建筑空间与中部山池景色相结合起来的呢。通过分析,在留园中利用园中庭院作为建筑与园林主景的过渡与衔接的。园中庭院即园内附属于厅堂斋馆的各种庭院,它们是园林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园林的主景山池空间总是较为开朗,属于“旷”的境界,而庭院空间较为狭小,封闭,属于“奥”的境界(柳宗元把风景分为“旷”与“奥”两大类,园林理景必须有“旷”有“奥”,使之产生对比变化)。这样不但丰富了空间层次,也起着衬托山池主景的作用。

对于留园的各个独具特色的庭院理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园子不大,但理景的方式却是变化多样的。每个庭院会以不同的内容、主题作为庭院的核心,而且每个庭院与建筑的组合关系也是不径相同的,有的辅以建筑两侧,有的被柱廊相环,有的位于建筑一角。总之是呈现一派丰富多彩,层次有加的景象。另外,不同建筑群组通过廊、庭院、曲桥等连接起来,形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序列。传统私家园林的布局手法在这其中表现的是淋漓尽致,通过漏窗形成的借景扩大了建筑的审美空间,通过亭廊与建筑的相互组合形成步移景异的风貌,通过合理的比例与尺度来表现事物对人的视觉感等等。

四、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传统园林的启示作用,即传统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传统园林的警示作用,亦即传统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予警示。积极的一面:无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是景观设计中。对于空间布局的把握很多都蕴涵着传统园林的思想,例如在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重复与再现、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以及空间程序的组织等。这些都是传统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值得提起注意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主流思想的变迁,传统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封闭的小空间,人工形成的山池景色已不在是人们所追求的。因此,我们不能固守陈规,仅仅抱着园林的传统形式不放,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并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借鉴,融合,找到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园林形式。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 《江南理景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4

2.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0

3.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王少锐,韩怡 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中的空间美 重庆建筑 2005.10

5. 刘彦红,刘永东,龚志龙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收”与”放“分析 江苏林业科技 2004.8

6. 朱建宁 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广东园林 2005.4

下载江南私家园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南私家园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精选5篇]

    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及其成就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论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摘要: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关键词:皇家园林、苏州园林(一) 建筑的概念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违背......

    王冬梅 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私家园林的对比研究综述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私家园林的对比研究 姓名:王冬梅 学号:120183130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梁园我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种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传统园林,体现了因地域风俗习惯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艺术。......

    乡村私家园林[5篇]

    庭院设计:新农村建设提出“建成城市风貌”,把民居多建在公路边。依公路、田园延伸,没有了乡村随和感。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的新建筑,让自由、亲切的乡村生活氛围和传统建筑文化精华......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范文)

    江南私家园林造景艺术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摘 要: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在众多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江南园林虽不比皇家园林的器宇轩昂,但也在尺寸之地内将人工......

    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

    论壶天仙境景观模式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演进 摘要:当最有历史的“葫芦”遇上最缱绻多思的文人,江南私家园林中经常出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壶天仙境,便粉墨登场了。此模式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