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2009年我市质量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2009年我市质监方面质量工作的
调研报告
一、2009年我市质量工作基本情况
刚刚过去的一年,市质监系统扎实工作,主动作为,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中心,全面深化“三大服务”,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质量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2009年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肯定了市质监系统过去一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深入开展“三大服务”,落实服务企业新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质监局认真贯彻省局《关于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进一步细化三大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细化落实了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措施。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对重点工程质量方面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对涉企质量业务限期办理或优先办理。加大对企业质量帮扶工作力度,指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管理准则》,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开展质量问题分析检查,摸清各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详
—1— 细的整改措施;开展突发质量问题处置演练,切实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二、全面推进“名牌战略”,提升企业整体层次。根据全市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精神,调整了质量兴市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制定了我市“质量兴市”实施计划和方案,编制发布了《铜陵市质量状况白皮书》。在深入分析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和重点企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铜陵产业实际,制订了名牌发展规划和名牌培育计划,加大申报指导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中国名牌和安徽名牌。2009年,我市新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铜陵白姜”)、安徽名牌产品6个。
三、着力强化监管,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自去年6月1日新的《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后,市质监局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学习培训和一系列的宣贯活动.按照《食品安全法》中部分职能的调整,共受理审查了19家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工作,16家获证。2009年,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将食品安全纳入民生工程,我局积极配合,完成20大类食品抽样任务达1300批次。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食品添加剂整治工作,全年共巡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400余次,食品整体质量状况呈现良好态势。全面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加大对企业质量状况的巡查、回访力度,深入完善质量档案,增强动态管理,扩大企业质量建档范围,及时上报企业和产品质量问题,指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
—2— 动,帮助实际问题,提高职工质量和安全意识,全面未发生重大的质量事故。
四、着力推进技术机构发展,提升自身检验检测质量水平。近年来,市质监局始终把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检中心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着力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4月份,铜中心顺利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现场评审,质检所的扩项和复评审顺利通过省级资质认证现场评审,检测项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重点检验项目食品化工和建材机电类得到加强,检验能力不断提升。6月份顺利通过国家认监委“三合一”(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9月份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能力建设验收。目前,铜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正在积极拓展业务范围,着力提升检测检验质量水平。在抓好铜中心建设的同时,局属各技术机构也加快发展,加强设备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机构检测实力和水平。计量所65个检定项目、23个校准项目全部通过省局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监督考核。衡管所紧抓业务不放松,努力拓展新领域,全年检定各类衡器约3730台(次),其中大型衡器290台(次),非强检衡器受检率达到95%以上,超市、商场在用衡器受检率达100%,未发生一起检验不合格业务。特检分院不断提升检测服务能力,规范举办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工作,认真做好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监督和验收等检验工作。
二、质量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企业整体质量水平不高。一是企业质量意识亟待加强。我市中小型(特别是小型)工业生产企业的质量基础较差,质量意识及法制观念不强,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种单
一、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不少小企业对标准的概念尚不清晰,不能按标准组织生产;通过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的企业比例不高,三大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不重视质量人才培养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质量竞争力。二中小企业质量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步伐较慢,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低,计量基础工作检测手段落后,质量管理基础较差。从过去质量抽查情况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私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计量(定量包装商品)合格率不高,有些企业甚至缺乏产品出厂检验和质量检测手段,使用作废标准和无标生产现象还时有发生,农业标准化普及率、使用率、产业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品牌意识亟待加强,我市企业与沿海地区相比,普遍存在着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差,经营理念落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在新产品开发中模仿多,创新少,产品升级换代慢,产品实物质量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相当多的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等核心质量竞争力,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不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四是企业自身存在的其他问题。2009年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更加明显,难度加大,—4— 企业项目推进难、资金筹措难、产业发展难;企业产品质量档次低、质量差、资源消耗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仍突出。
二、名牌战略推进有待加快。目前,全市获安徽名牌产品只有59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部分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这种状况将给我市企业开拓未来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基础产业的农业还未真正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之路,农业产业化品牌还未真正打响。
三、各方联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质量工作应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动”的机制,但我市目前存在:一是各级政府推动质量工作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企业自主质量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部门之间上下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质量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扶优扶强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四是与质量工作密切相关的技术机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亟待加强引导、培育和管理。
三、对我市下一步质量工作的建议:
一、全力提升我市整体质量水平,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步伐
(一)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一是继续深入推进“质量
—5— 兴市”活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企业质量意识、产品标准及法制观念,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帮助企业解决质量方面存在困难和问题,减少企业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进一步降低质量损失率。二是市政府加大对质量兴市的资金等方面支持。重点加大对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是质量检测设备给予资金补助力度,继续加大对淘汰落后设备、产能企业给予政策上、财力上的必要支持,着力提高对获得安徽名牌、中国名牌的企业的奖励水平,提高企业创建名牌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获得名牌称号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力度;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升级、自主创新,研发具有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并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全力扶持。三是形成部门联动机制,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动”为核心,制定相关的推动机制和奖惩措施,明确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加大考核、督察力度,严格奖惩措施,形成左右联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质量监管新局面,同时给予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必要的运行经费,提高运作效率;四是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质量兴市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由分管市长甚至市长牵头的质量形式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重点分析全市质量状况、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质量工作的实效。五是要加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级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质量兴市”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单位、典型事迹、先进方法,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6—
(二)大力推进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一是成立以质监部门为牵头、工商、药监、财政、农委、经信委等部门组成的名牌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各部门支持、指导争创名牌工作,同时制定铜陵市名牌创建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二是积极指导企业根据名牌评价准则等要求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尤其是要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三是实施带动名牌战略,发挥安徽名牌和中国名牌的市场影响力,重点做好与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将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产业集聚的同时打造铜陵名牌产品的集群。
(三)加强技术平台建设。一是以我市产业结构为重点,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束缚,加大以电子材料、化工产品、装备制造等企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资金投入,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技术技术、质量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行业协会的筹建,通过协会和技术机构来帮助和指导企业在提高优提高产品质量等级。二是随着我市对基础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市政府要重点加大国家铜铅锌及制品检测检验中心等公共技术机构的投入,帮助其提升铜、化工、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检验检测水平,使其更好地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壮大提供高效优质
—7— 的质量扶持政策,促进我市重点产业质量水平提升;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质量监管和质量指导工作,促进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为我市技术改造升级开展监督指导,促进产品转型升级。三是落实中小企业质量扶持提升政策,加快其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支持新企业提高质量,支持中小企业优化管理、提升质量水平,强化管理基础,提升技术水平,帮助企业狠抓研发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产品优势竞争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产品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挺进,提升竞争实力。
二、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基础建设,切实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继续强化标准化与认证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稳步加强工业标准化,积极探索服务标准化,突出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管。继续引导、鼓励企业推行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认证和产品认证,大力推广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和经验,推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加快建设质量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支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认证人才和服务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质量专业人才信息库,切实提高企业质量专业技术
—8— 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注册执业人员(质量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特种设备操作员、安全检查员等)的管理,加大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三)继续强化计量工作力度
认真组织指导企业做好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计量工作。强化企业计量基础,重点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增强计量保证能力,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进一步提升企业企业产品质量。
(四)建立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原材料进厂登记及索证索票制度,建立完善企业产品生产档案、流水线抽验、产品出厂合格核准和质量可追溯等制度,建立质量可控、可防、可追究制度,确保产品出厂质量。
三、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质量状况普查工作,整合标准、计量、安全、许可证等信息资源,建立了全市生产企业质量档案库,联合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建立健全产品生产和食品加工、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在网站上发布质量信息,在媒体上报道产品质量抽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和质量信誉等级
—9— 评价细则,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征信和授信体系。着力推进市场主体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和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强化生产许可证获证后质量监管,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实行“曝光”等惩戒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监管、市场规范运作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对长期质量信用良好和优质的企业给予政策、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质量好、企业兴,受欢迎”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要想提高产品的质量,首先标准要与世界各国接轨,要引导我市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市政府要设立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基金,鼓励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对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质监等部门要深入企业,指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生产,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符合要求的检测手段。同时注重对生产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标准化系统培训工作,运用系统的质量管理手段,采取有力的技术措施,确保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五、扎实开展质量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质量安全为核心,全力开展质量专项整治年等类似活动,坚持执法检查与监督服务相结合,打假与扶优相结合,全面提高全市质量水平。要完善质量问题举报网络和
—10— 奖励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了两节市场打假、农资、知识产权、汽车配件、奶粉、生活生产资料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对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采取没收、处罚等措施,让假冒伪劣产品没有生存的空间,促进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甚至质量高的产品。
—11—
第二篇:我市残联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机关党的建设,是完成机关各项任务、促进机关建设的重要保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需要强有力的机关党建工作来提供政治上的保障。但按照新时期对支部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本支部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机关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了本支部党建工作的正
常开展。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党建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一些党务干部对党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不实;有些党员有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认为业务工作是硬指标,党建工作是软任务,党建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
2、有关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一方面管理关系脱节。机关党委与机关基层党组织是松散型的指导关系,责权不挂钩,缺乏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另一方面监督职能缺乏,缺少应有的抓手。
3、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匮乏,党务干部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承担较多的业务工作,造成无时间、无精力去抓党务工作。
4、活动内容、方式陈旧,组织生活松懈。相当一部分活动形式不灵活,仅满足于政治说教、催交党费而已,也就是说在工作中,继承不够,创新不多,对机关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脱离群众,宗旨意识淡化。
二、主要建议
做好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条例》为准则,以“走前头”为目标,以“双为”为主题,紧贴中心,服务大局,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以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把机关党建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要在六个方面与时俱进。
1、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观念。更新思想观念,关键是要通过教育,消除认识上的“四个误区”,增强抓机关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消除认为“机关党员干部素质相对较高,机关党建工作抓与不抓无关紧要”的误区,深刻认识党政机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机关党建工作必须‘走前头’”的思想;二是消除认为“机关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不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没有很多干头,难有大的作为”的误区,深刻认识机关党建工作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想;三是消除认为“机关党建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发展几个党员,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的误区,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机关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树立“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开展机关党建工作”的思想;四是消除认为“机关党建工作做多了会越权越位、被人误解,工作少干为妙”的误区,深刻认识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树立“理直气壮抓党建、尽心尽职抓党建”的思想。
2、与时俱进地拓展工作思路。要大视野、全方位、新角度谋划机关党建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扣紧搞好“三个服务”来拓展工作思路:一是扣紧为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重大工作部署、各项重大决策在市级机关的贯彻落实服务,来拓展思路;二是扣紧为市直各部门围绕“一个目标”(创一流业绩)、做好“两篇文章”(职能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服务,来拓展思路;三是扣紧为市直各部门创建“五型”机关(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效能型机关、廉洁型机关)服务,来拓展思路。根据“三个服务”的要求,明确机关党建工作的目标,确定机关党建工作的内容,落实机关党建工作的措施;要把“三个服务”的难点,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点;把“三个服务”搞得好不好,作为检验机关党建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以组织协调市直各部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为抓手,组织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不断提升机关人员参与经济、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3、与时俱进地加强队伍建设。着重抓好三支队伍(机关党务干部队伍、机关人员队伍、党员队伍),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着力改善“三支队伍”的年龄结构。把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选配到机关党务工作岗位上来,强化党员发展工作,优化机关党员队伍。二是着力优化“三支队伍”的知识结构。要制订培训规划,通过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不断充实“三支队伍”的业务知识,开阔其工作视野,提高其工作水平。三是着力加强机关“三支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倡导“政治坚定,服从组织,恪守纪律;勤奋敬业,严谨细致,务实创新;公道正派,谦虚好学,热情服务;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作风,增强政治、大局、服务、表率、自律意识,发扬敬业奉献、进取创新、挑战自我的精神。
4、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努力增强“五性”:一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工
第三篇:关于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4月27-28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包立欣、赵宽带领下,对我市无偿献血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组赴宿州市考察了无偿献血工作,现将调研和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中心血库现有办公用房508平方米,在职医护人员13人。血库成立至今,血库医护人员克服诸多困难,一直将质量与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恪尽职守,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从未有一起因采供血导致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发生,有力地保证了献血者和输血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2003年,由省卫生厅给市中心血库配备一辆采血车,极大地方便了采血工作的开展。
2006年底,中心血库取得了临时采供血许可证(有效期2006.12.28至2007.12.31)。目前是我省在县(市)级保留的唯一一家中心血库(而全省其它县(市)均为其所在地级市中心血站下设的一个采血点),这对我市保障临床用血,进行重特大医疗手术提供了便利。
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中心血库努力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组织血源,尽全力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如:今年正月初三,戚某因车祸导致严重复合伤,创伤性休克,住院抢救过程中用血总量达到6000毫升,这在我市历史上很少见,但中心血库立即组织卫生系统的应急队伍进行献血,保障了血液的及时供应,挽救了病人生命。
二、问题与困难
1、中心血库从属关系不顺。天长血库先天性发育不足,在1992年成立时,隶属于市医院,尽管市医院在人、财、物投入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势单力薄,发展相对缓慢。当时本市各家医院都实行自采式有偿献血模式,血库以供应市医院及无采血能力的乡村医院临床用血为主。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取缔了职业卖血,全市用血步入无偿献血法制轨道。1999年,血库更名为“天长市中心血库”,负责全市62万人口的及时用血,但血库的从属关系仍然维持现状。
2、采供血矛盾比较突出。我市实行无偿献血9年来,虽然每年有近2000左右人次参加献血(实际以政府指令性义务献血为主),但是随着天长经济和社会发展,交通、工伤等意外事故增多,重特大手术在我市广泛开展,临床用血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采血198600ml,缺口393400ml,2004年采血466000ml,缺口50000ml,2005年采血416600ml,缺口81000ml;2006年采血405300ml,缺口107400ml。每年“三伏”和“三九”天及春节期间,是血库库存最紧张的时期,中心血库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动员市直两院及卫生系统的青年应急献血。
3、软硬件设施不符合标准。中心血库虽已取得临时采供血许可证,但目前血库软件、硬件设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将于2007年9月,按照全国《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标准,对我市中心血库进行正式验收,起点很高,要求很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血库难以通过验收,届时将吊销采供血许可证,则以前的一切投入及付出都将前功尽弃。血库撤销后,我市的用血将完全依赖于别人。
4、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单位及个人对无偿献血工作有误解,认为血库是市医院的一个营利科室,大家无偿献血,医院拿去卖钱,因此,社会参与度不高,公民无偿献血意识淡薄,献血招募计划不能完成。广大市民对无偿献血的意义、知识、益处更是缺乏了解,认为献血伤元气、伤身体,部分人宁愿捐钱,不愿献血。
5、临床用血不够规范。部分医生,特别是乡镇医院的少数医生不能严格掌握临床用血指征,输血观念陈旧,存在滥用血液现象。对病人病情估计不足,对自己的技术不自信,造成血液浪费,加大了供血的压力。
6、寻求血源支持比较难。天长地理位置特殊,三面被江苏县市环抱,向江苏寻求血源支持不可能,向滁州市中心血站求援,路程太远,而且还不能提供血源保证。一旦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三、意见和建议
1、健全组织,切实加强对我市献血工作的领导。要调整和充实我市无偿献血工作领导组,结合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制定我市无偿献血长远规划和计划,出台符合我市市情的无偿献血工作意见。献血工作领导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无偿献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强化宣传,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工作。一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标牌、彩旗、宣传车、宣传单等形式,采取全方位,多角度,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方式,宣传无偿献血意义、益处。二是市政府每年要召开一次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大会,大力营造无偿献血光荣良好氛围。三是市几个班子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带头献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议在6月14日“国际献血日”前后,设立天长市“无偿献血宣传周或无偿献血宣传月”,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无偿献血工作。五是创建天长市无偿献血网站,全面深入广泛宣传无偿献血工作。对无偿献血开展的各种宣传活动,电台、电视台、报刊和网站要提供免费服务。
3、理顺关系,建立人财物独立的中心血库。血库是一所公益性卫生机构,是为全市人民用血服务的。它的编制、经费、管理应该是独立的。目前首要问题是把天长市中心血库从市医院管理体系中驳离出来,直属于市卫生局管理。血库的建设和发展要纳入我市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议政府在人员编制、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天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天长不能没有自己的血库,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建议采取财政拿一点,向上争取一点,卫生系统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目前血库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使其在9月份能够顺利通过验收。
4、多措并举,解决目前血源不足的问题。一是根据我市目前实际情况,建议以政府名义,向各单位下达指导性自愿无偿献血招募计划。要将无偿献血同文明单位创建,优秀党团组织表彰,以及群团组织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部门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献血者每次献血后,单位可以安排1-2天的休息,如果不休息,单位要予以适当的补助。二是推行急救用血监督制度。要加大对用血的监管力度,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把握用血指征,安全用血,节约用血。对临床医生用血情况建立档案,纳入医师考核内容,对滥用者进行通报与相应处罚。要定期向临床医生通报血库的库存现状及用血窘况,取得理解。择期手术由家庭、单位互助献血制度,三是购置设备更加完善的采血车,改善献血软硬条件,给献血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环境,使每个献血者都能成为无偿献血的义务宣传员。
5、内强素质,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中心血库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素质,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树立了“无偿者为上帝,输血者是亲人”的工作态度。练就一支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技术精湛、素质过硬的队伍,全心全意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安全保障
第四篇: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听取了相关单位和科室关于我市医药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我市医药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全市人民健康。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医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医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我市结合医药卫生工作实际,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惠利群众、改善民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病有保障。
1、三大医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根据医改有关要求完成了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为扩大覆盖面打下了良好基础。截止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其中成年人参保?人,参保率?%,学生儿童参保?人,参保率?%。201年新农合参保?人,参保率为?%,基金筹资总额?元。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乙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自理比例、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待期、取消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建立门诊统筹等5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对特殊病种实行全年计算一次起报线、多次费用连续计算,累加报销的政策。
(二)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平时少生病。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市县后,卫生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基妇科具体负责,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乡镇,定期督查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村所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乡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二是组织有序,方法灵活,要求统一,保障到位。
1、统一标准,集思广益。开好动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召开了六期建档培训会,培训人员1400余人次,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建档医生护士的操作技能,统一了标准;召集有关人员到建档工作速度快、质量好的单位进行了学习观摩,熟悉建档工作的程序、方式方法、管理措施等。
2、结合实际,灵活操作,提高质量。建档工作涉及面广,既取得镇村干部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又合理安排配置卫生资源。组织各乡镇卫生院多措并举,采用先易后难,整村推进,总结经验,全面推广,高质量完成建档工作任务。如有的单位人手少,乡医基础好,就采取分片包干,明确乡医建纸质档案,再由卫生院人员审核录入档案的方法;有的卫生院组织工作人员包片包村完成建档;有的卫生院发挥职工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开展建档工作;
3、统一安排,统一要求,保障到位。统一印制了居民健康纸质档案、设置了档案室,配备了电脑和档案柜、档案盒。统一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建档对象、建档流程等。各乡镇卫生院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按照面积15平方米以上、符合十防(即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泄密)要求的房间存放档案。预拨工作经费,加快软件系统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考核督导,严格奖惩。建立了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的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定期深入基层督导检查,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根据各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核拨资金,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截止2011年5月完成纸质健康档案332681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28190份,建档率达82.5%,完成焦作市下达的建档任务。同时将27463名老年人、20850名高血压、6366名糖尿病、301名重症精神病人纳入规范化管理。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拨入中央和省市级资金452.55万元;2010年拨入资金658.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09.2万元,省补助资金136.4万元,市级补助资金46万元,县级补助资金67万元。两年合计拨入资金1111.15万元。2010年共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555.47万元,余额555.68万元。2011年上级拨入资金508.47万元,已拨付605.68万元。累计账面余额为458.47万元。
(四)加紧进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准备工作,使群众看病少花钱。
**市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2家乡镇卫生院。按照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求,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三定三建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新模式。“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三建立”即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新机制,财政保障新机制,管理与绩效考核新机制。
(一)坚持合理、公开、公平,做好“三定”工作 一是实事求是,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里规定,我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编制进行初步核定上报,省里核准编制370名,原有编制435个,实际超编65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对超编人员进行合理分流。目前,在编在岗330人,在编不在岗90人,在岗人员需补充40人,需分流50人,现已分流13人,另外的37人已计划分流到乡村一体化管理机构及村卫生室。二是科学统筹,设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按照“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工作岗位370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占总数的80%以上;工勤和管理岗位占总数的20%以下。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已经完成。三是人尽其才,做好人员竞聘定岗与工作。采取民主评议与推荐、竞聘演讲、组织考核等方式,公开选聘12家卫生院院长;严格按照制定的岗位,坚持“人尽其才、择优选用”原则,公开竞聘岗位所需人员。目前,12家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已全面开展,7月份完成。
(二)坚持公益性,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新的药品管理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从去年3月1日起,在12家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一年多来,基本药物配送与供应渠道健全畅通,运行规范平稳,效果明显,卫生院呈现出“两降”即药品价格下降、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两增”即门诊量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两大特点,在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受到群众好评。截止2011年5月底,我市共采购基本药物1583万元。另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市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在6家市级公立医院和5家民营医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购销秩序更加规范,药品使用更加合理,群众受益更加明显。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荣获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463万元,下拨107万元;2011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107万元,下拨264万元,累计账面余额199万元。
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市级财政压力巨大。深化医改的工作任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医改资金的投入。市级医院整合、搬迁、重建等需要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软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零差价需要财政补贴,卫生负债化解也需要资金,特别是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是更大的投入。医改是硬性任务,势在必行,必须做好,因此财政在投入上必须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医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招人难、留人难。医疗卫生单位在城区的布局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门诊业务量将大大增加,医院医疗和药品二大支柱之一的药品收入将无从谈起,如果财政的补偿难以保障医务人员在实施医改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同时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流向民营医院。
3、公共卫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责任主体没有真正到位,乡镇和村级组织在公共卫生方面应起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我区医改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部署,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造福一方百姓。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落实医改方案的指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确保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积极、平稳、有序进行。
(二)强化宣传,营造医改良好社会氛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惠及全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医改工作的宣传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我市在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特别是要广泛宣传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从而在全市营造支持落实医药体制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突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整体水平。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对医改工作所需经费进行科学测算和评估,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经费,强化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要制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新举措;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规划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四)深化改革,确保我市医改工作取得实效。要按照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医改进程,出台相关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抓好医改方案的组织实施,既要坚持不懈,加强政策衔接,不断巩固医改成效;又要小心谨慎,在政策的执行和操作上思虑周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要强化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把医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第五篇:开发区:关于我市开发区调研报告
一、宣城市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以打造开发区载体建设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把区位转化为优势,把后发彰显为先行,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显著成效,开发园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含筹建)实现工业增加值125.66亿元,占全市43.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4.98亿元,占全市37.65%;完成财政收入30.76亿元,占全市36.3%。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在实地参观和座谈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不断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可以概括为“六新”:
1.出台承接产业转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基础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较高、操作性较强的《关于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40条。其中:市本级产业投资专项基金2亿元已基本到位,运作方案正在拟定;企业运营应急互助资金3000万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财政从起连续6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市开发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广德县还出台了《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广德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广德县pcb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郎溪县用足用活省示范区建设“40条”政策,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结合该县实际,分产业、分行业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产业导向。
2.突出集群补链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宣城市注重“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承接”,多措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一是补链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导产业上下游及其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编制产业需求目录,开展针对性招商,促进产业集聚。二是委托合作招商。通过委托商会、工商联、龙头企业等,采取定向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脉资源等承接产业集群。三是园区合作共建。先后建立了宣城玉环机电产业园、郎溪经都产业园等合作共建园区,整体承接对方产业集群。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市国投公司、希达公司(国有独资)各出资1-2亿元,专门用于宣城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的跟进投资。郎溪县按照“四个招商、三个紧盯、五个不招”的总体思路,把整体对接、集群承接作为重点用力方向,主攻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大力度开展集群式招商,注重产业链招商,推动和实现“平行转移”和“反梯度转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678个,实际到位内资115亿元,增长11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2个。落户十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3亿元的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一期已动工建设。
3.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载体。
以“园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全力主攻园区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承载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筹建了5家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市把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布局和提升产业层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编制。宣城市高起点规划了总面积63平方公里(起步区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规划》,现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台建设速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见效快。开发区内道路框架全面拉开,路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区内功能配套齐全,居住、购物、宾馆均以较高标准定位建设。供水、供电、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进展快,承接产业转移载体建设步伐加快。
4.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新雏形。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专项资金,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等做法,引导承接产业向开发区集聚。在产业导向上,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与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并举,各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宣城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医药、光电、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宣州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围绕金属压延、装备制造、电力电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群;
广德经济开发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信息电子主导产业,做强做精新型材料、光气医药骨干产业,优化提升轻纺、农产品加工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
5.制定资源节约和环保新举措。
一是严把产业准入关。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两高一资”项目进入园区。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启动了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审核严格做好水资源论证、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的环境跟踪监测。二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政策,科学规划、系统整合、合理利用开发区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广德县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切实把好用地审核和项目准入关,做到“一次性规划、分期用地”。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郎溪县建立项目入园会审制度,制定促进工业园区项目集约节约用地暂行规定,分类确定各园区项目入园标准,明确对5000万元以下单体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综合考量项目投资强度、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贡献等指标。
6.破解要素瓶颈有了新突破。
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产业转移的瓶颈制约。着力打造“五个平台”,即:“集约式”用地平台,用足用活“土地置换、增减挂钩”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潜盘活土地存量。严格用地准入条件,严把投资强度、税收产出率等指标关口,确保集约节约用地。“稳固”人力资源平台,大力开展“万人培训”、“万人引进”、“万人回归”三个“万人计划”,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无缝对接”基础设施平台,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溧广高速郎溪段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连接“三区”的“快速通道”即将建成通车。“多赢”融资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优化融资平台,多家村镇银行挂牌营运,数家小额信贷公司先后落户。“一流”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帮办代理服务,全力塑造“服务优、环境好、效率高”的优质服务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是要素制约严重。土地:开发区的核准面积普遍较小,绝大部分都存在区外开发的现实和需求,亟待扩区。同时,土地报批时间长、报批费用高等问题比较突出。资金:融资渠道不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缺乏。人力资源:不仅高层次的管理、业务人才匮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难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开发区主导产业面广,核心企业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不长。各开发区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趋同,园区特色不明显。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三是配套服务欠缺。金融、物流、研发、检验、海关、码头等现代服务业和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的探索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较早、合作模式多样、合作效果实在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模式主要有5种:
1.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模式。,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亩,目前在建地块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42个,在建项目20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此外,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还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方式:“集中规划,委托招商,共同推进,财政奖补”。开发区拿出一块相对集中的土地统一规划,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合作入园的项目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协会负责根据规划定向组织玉环汽摩配行业的客商来投资,并协调和督促项目建设进度。入园项目需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要求,项目达产生效后,开发区按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合作园区对入园项目采取“总部经济、异地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消除了转出地政府对产业空心化、地方税收减少等问题的担忧,实现了两地(宣城、玉环)三方(转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转出企业)的共赢。
2.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模式。
该工业园是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动工建设,重点引进江苏无锡投资客商,总体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超过亩,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安徽省质量技术检验检测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将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种设备研究院已经成立,金属表面处理中心项目正抓紧引进,园区可以面向行业就地提供产品研发、表面处理、性能检测、人员培训等公共配套服务。合作方式:“商会搭桥,驻点招商,一事一议”。成立了郎溪县无锡商会,商会在无锡相关产业企业推介和引荐,郎溪县驻点,共同招商。对入园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3.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模式。
11月,正式签约落户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规划面积1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左右,一期规划范围内五纵六横32.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经编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招商引资成果显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今年上半年力争已签约21个项目开工建设。XX年,产业园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启动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轻工制造区、仓储物流区等四个组团建设,建成电、燃气、水处理中心、热电厂等主要配套项目。合作方式:“共创共建,效益共享”。郎溪县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及审批事项,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支撑以及产业链拓展,浙江鸿翔控股集团成立了经都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园区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采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确、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既有合作双方政府层面的合作,又引进实体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4.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模式。
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是由苏商国际医械联合总会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联合组建的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与宁国经济开发区合作举办的,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用地6000亩,在建项目用地4800亩,总投资53亿元,计划5年建设完成。目前园区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签订入园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合作方式:“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由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出资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安徽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供地给安徽公司。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务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5.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模式。
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XX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二十条》及《中共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三、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
宣城市抢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市属开发区率先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共建区中园,大胆尝试有效的合作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全省的示范区建设和开发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宣城市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创新是抢抓机遇、快速崛起,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不竭动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长三角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集约节约用地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推广宣城开发区经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全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规划是先导,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示范园区,集中力量办好现有开发区。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抓好示范区内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结合新设和扩区,认真做好拟申报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及编制工作。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目录,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
2.大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研究制定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提高产出强度为核心的扩区补充规定和筹建开发区转正标准,有序推动现有园区扩区升级,分期分批转正筹建开发区,适当控制筹建开发区和乡镇产业集中区数量。鼓励依托现有开发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项目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支持和推进合作共建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协调推进宣城市与上海市利用白茅岭监狱在郎溪县、广德县境内的部分土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皖沪合作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4.推广创新集群式招商方式。
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结合重大项目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利用徽商大会、广交会、高交会、西洽会及各类投资贸易会展,高水平策划招商活动,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5.着力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严格开发区布局的环保标准,实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改变区位选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土地清理整合,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6.建立健全考评和体制机制。
研究制定全省开发区分类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办法,按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南和大别山区三大区域分类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市县开发区考核评价和评比表彰工作,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转正、升级的重要依据,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环保和资源集约准入机制、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用共享机制、人才引进、使用和服务保障机制、公共平台和配套服务跟进机制、资金和融资支持机制和分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