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德育理论学习,谈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重点
结合德育理论学习,谈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一、德育要 “以人为本”
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具体而言,而不是一概而论。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也有区别。他们对道德是非观、价值观的看法也是不相同的。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从认可成人判断到认可自己判断,从it能够花的孩子到开始成为反抗成人的人,越来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越来越坚信自我主张、自我信念。因此,对这些学生的德育工作,应看对象,因人而异,循循善诱,从他们身边小事做起,让他们看得着,学得来,不可空空将一些大道理。
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全面素质。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德育工作的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主要应体现在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要给学生理论知识,怎样做人的道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心理障碍,既敢于表扬和发扬先进,也敢于、善良批评错误和落后,而不是 放任自流,以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德育工作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的生活基础即道德的基础。德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德育工作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在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德育工作要高度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状况和热点问题、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包括矫正她,的缺点和弱点。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德育工作是在关爱他的时候,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才能产生对教育者的亲近感,去的良好的德育效果。
德育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人的个性化上。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专特长以及学习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指望每次教育、每次活动对每个学生都有效果。德育的人本化就是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要多元化、开放化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当然,生活中的德育工作者也是人,有时候也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不可能成为十分高大、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德育工作者自身出现了问题,应立即承认错误,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德育工作者的威信,反而会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另外,德育工作者还要应正确遵循自律与他律的规律,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可采取由扶到放,主见降低他律,同事逐步强化自律,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次,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而是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道德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市场化的进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德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而必须开放化。让学生走出校园和课堂,让开放化的学生到开放化的社会中去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一是要鼓励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三是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上,一味地单项灌输、硬性要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开放化、多样化。要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三、学校与家庭成员要相互协调
德育责任不全是学校,家庭也责无旁贷。学校组织、落实德育工作人员,还要将学生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研究。特别学校的班主任、品德课老师和科任教师,都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形成教师群体,增强教育动力。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亲其师、信其道。
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是事实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
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大会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乡长接待日,同时和当地单位、村组织加强联系,一遍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能力,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充分利用德育基础的作用
爱过主义教育永远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无论是历史或现实的华夏儿女都在这面旗帜下艰苦奋斗、繁衍生息。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几种开展思想道德主体宣传活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何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提高修养。我们的每一所学校要充分利用名人遗迹、历史的见证、伟大的工程建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基地,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中,用祖国大好河山、民族悠久历史、有两的革命传统和现代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范、身边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健儿为国争光、城乡巨变、事实新闻。通过让学生听、读、看、画、写的形式去感化他们、陶冶他们,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比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优秀团队干部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科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
五、德育评价要勇于改革
德育工作如何,德育评价至关重要。德育工作要提高有效性,评价措施必须跟上。在德育工作评价上,要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要实行他评、自评、互评、师评、生评和家评等多元评价,以评价促进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已评价激励未成年的发展。德育工作是否有效性的评价,首先要摆脱应试教育负面影响,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决不能用智育代替德育。我认为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操作:一方面对学校德育建设、德育落实方面而言,学校领导管理德育的各种制度是否健全、落实;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评价可根据德育活动的情况记载,德育方法的使用进行与质结合考评,在一定期限内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的
情况是个重要参考数据。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而言,可通过问卷调查、活动交往、具体事列中进行。总之,德育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育者在工作中决不允许使用任何一种刻板方式,而需要在工作中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针对性、系统性,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根据各自的负担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意工作实效,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篇:结合职校生特点,谈如何提高德育有效性
提升职校德育有效性的途径
德育的有效性是指德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德育活动在实现即定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的真实度。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生源不足,职业学校与前几年相比,学生的思想、文化等基本素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信息社会多元化价值观以及职校生就业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较多的不可捉摸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道德教育,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表面上出现了正向结果,但实际上受教育者的内心思想并不符合教育者真实意愿。也就是说,德育并未达到他应有的发展人的目的,反而束缚、遏制了人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德育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要想重新散发德育的魅力和生命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按照社会的要求,建立新型人才观;同时更新传统德育项目的形式,使其重放光芒。
一、用新的视野审视学生
人们常把一些老实听话、安分守己的学生当作好学生看待,但这样的好学生走上社会不一定“吃得开”,原因在于这类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自立自强能力差,更谈不上适应社会自主创业了。今天,我们所倡导树立的新型人才观,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灵活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中等专业人才。不以分数论英雄。实践证明,很多在校学习和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一般或者很差的同学,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就俨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工作积极,彬彬有利。相反,还有一些在校期间老实听话,安分守己的学生,离校之后,却难以看到在校期间的自信,变得迷茫、自卑,甚至有些怨天尤人。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开阔的视野、灵活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同时,树立新型人才观,不能以自身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要以学生能否成为未来有用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组织的“保证链”。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是满足于不出问题的管理?还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活力,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发展?等等,这里都牵涉到一个科学评价问题。要建立和健全评价机制,制定出科学的学生思想品质评价原则与方法。就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通用的学生思想品德的量化积分考核而言,应当针对各学校的校情、生源特点,既要考虑学生的遵守纪律情况,又要结合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既要充分考虑全班学生相互间的互评分值,也要合理考虑学生的自评分值,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考核,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认真重视,不断改进。同时,还要注意评价机制中的可操作性,这是能否建立评价机制的核心。为此,要尽可能地使评价标准科学化,内容具体化,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德育评价原则。
三、采用新的德育方法
(一)德育即生活,生活即德育。中国20世纪德育的失败就在于忽略了这一点,把德育从生活中隔离开来,让德育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变得枯燥乏味。而德育工作者也把德育误解成纯粹德育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让学生感到反感、乏味,甚至觉得德育是假的,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有效性严重缺失。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博士认为学习道德应该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单向的道德教育变成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以及学生自觉得学习。职校生接触社会比较多,相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加难以让其接受学校中规中矩的、刻板的、严肃的教育。这就需要教育者把德育活动设计的自然贴切,不要有太强的主观目的性和明显得设计痕迹,以免学生有防范心理,产生厌烦情绪。德育不同于数学化学等学科,它是育人的学科,它不是教学生多少道德知识,而是教学生怎样道德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道德的生活,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树立另类榜样
人的行为发展,特别是精神的成长需要有榜样。但不能总树立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而应树立身边的榜样、树立他们心目中的榜样。我校在这方面做的很到位,不仅树立了在专业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师哥,还推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自强不息的同龄的同学,这些都在一些同学的心目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此无动于衷,有的是觉得自己和他们的差距遥不可及,有的盲目的自信,对榜样不屑一顾,还有一部分是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早就有了身边的榜样。汽修一一班同学甚至不知道本校推出的榜样的名字,但是对自己班级的同学某某却佩服的五体投地,这位同学学习成绩一般,有时上课还会讲话,但是他却能够熟练的拆卸自行车,对很多机械的内部结构了如指掌,这在其他同学看来简直是神乎其神。我想,如果能够推出一部分这样的学生做榜样,应该会真正起到
榜样的作用。
(三)以军训为抓手,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切实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在短期内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纪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才能使今后的德育工作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经常感到非常吃力,学生自由散漫,懒散成性,甚至违法乱纪,有时就会失去耐心和信心。对于有些人提出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感到疑惑。难道是我们没有爱心吗?难道是我们能力不够吗?我想都不是,职校学生之所以成为中考的失败者,和他们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分不开的。进入职校以后,很多人在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一如既往,甚至认为职校就是混混,一般的说服教育绝对难以奏效,只有在新生一入学就以军训为抓手,以严明的纪律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治能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如果把军事训练马虎视之,认为不过就是一种常规训练,或者甚至取消军训,以其他的形式代替军训,都会给以后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本校2001年就以排练拉拉队的形式代替了军训,结果造成了那一界学生异乎寻常的散漫难以管理。在今年,学校组织学生去东方绿洲接受军事训练,在短短的三天里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得改观,可是,很可惜,只有三天。学生回来之后大部分故态复萌。所以,我认为,军训一要严格,二时间要延长(以一个月为宜)。
程月华
上海市南湖职校二分校
第三篇:着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着力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杨德广2004年12月29日 10:0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出发,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任务和途径,非常必要和及时。我想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问题谈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国外文化思潮的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很大,影响很深。青年学生们的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即从一元道德、一元价值观向多元道德、多元价值观变化,从封闭性道德向开放性道德变化,从依赖性道德向自主性道德变化。以前是学校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现在的学生已不再简单地听命于学校和老师的,而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意识。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现实出发,要顺应社会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变化,既要从理性的高度开展德育,又要区别对待,按不同层次开展德育,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德育的理性化。
德育、智育、体育,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育主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智育主要教学生认知,体育主要教学生健身。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都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在德育中应让他们明礼、知礼。“不学礼,无以立”,当今的孔即理。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意见》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正确国家前途面临的挑战。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国家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地肩负起国家重任,“舍小我为大我”。三四十年代的青年学生看到在三座大山的统治下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时,激起巨大的爱国热情,投笔从戎,冒着生命危险奔向前方。五六十年代的青年看到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而国外敌对势力又对我国搞经济封锁、军事侵略时,激起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激情,纷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几年来,全国有数万名大学生为了开发祖国大西北,立志到西部地区工作。他们是有觉悟的、有理性的优秀青年。学生有了思想觉悟、理论修养,就会有正确的选择、明确的方向、坚实而持久的行动。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是建立在理性的思维上,则不可能持久,因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学校应开设系统的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当前尤其要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学校德育不能就事论事地灌输现成的理论,而要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的鉴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中能理性地判断和处置各种道德问题,从而能正确地面临人生。有人一味地排斥理性教
育,鼓吹什么“远离理想、回避崇高”,显然这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理想是精神支柱,崇高是前进的目标,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目标的人必然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迷失前进的方向。
2、德育的人本化。
德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全面素质。《意见》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的培育。德育工作的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主要应体现在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要给学生理论知识,怎样做人的道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心理障碍;既敢于表扬和发扬先进,也敢于和善于批评错误和落后,而不是放任自流,以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德育工作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的生活基础即道德的基础。德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德育工作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课余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就能贴近学生,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德育工作要高度关注受教育者个体心理状况和热点问题、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包括矫正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德育工作是在关爱他的时候,德育工作才能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才能产生对教育者的亲近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人的个性化上。人的个性、兴趣爱好、专特长以及学习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不能指望每次教育、每次活动对每个学生都有效果。德育有正效应、负效应、零效应。同样的教育,在有些学生身上反映出正效应,而在另一些学生身上则反映出零效应甚至负效应,因为各人的基础和接受度是不同的。因此,德育的人本化就是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德育的开放化。
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而要走出校园,走出课堂。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道德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市场化的进程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计划体制和封闭式教育下,学生接受的是一元化的主流教育,很少接触西方的、外来的文化,也没有遇到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而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和价值观的冲击。因而当时一元化的主流教育是适应封闭环境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而在当今开放化的社会里,学生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影响,实际上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因此学校德育不能再搞封闭式的教育,而必须开放化。《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如“探索和建立社会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和课堂,让开放化的学生到开放化的社会中去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一是要鼓励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德育不是为了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好
处,寻找和发现先进模范人物和社会主义的闪光点。学校和教师要引导他们汲取社会上主流的、光明的、积极的因素,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活的教材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道德观念多元化中寻找到主旋律,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包括军政训练、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观访问、勤工助学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的真正面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有赖于社会实践,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古人云:“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积?”(《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巩固德育的理论,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以律己。要学会游泳光靠讲理论不行,必须到水中去实践,不跳下水,永远不会游泳。三是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德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上,一味地单向灌输,硬性要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开放化、多样化。要把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活动、文明修身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开放化包括汲取和借鉴外国的德育成果和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德育中来。
4、德育的层次化。
人是分层次的,任何一个群体乃至社会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道德标准也是有层次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德育工作要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道德标准盲目拔高,德育目标也是盲目拔高,要求人人成为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这是不现实的。在德育中搞一统的教育,忽视了层次性。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到的家庭影响、社会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各人的内在需求与价值追求不同,对道德判断标准不同,所能接受的道德教育、道德活动也不同,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有层次性。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接受度又取决于受教育者的需求度。受教育者内在需求越强烈,则对德育的接受度越高,但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目标和内容是不同的,德育工作必须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果德育与受教育者需求相一致,接受度就高,效果就好;如果德育与受教育者需求相差很大,接受度就低,效果就不好。比如有些学生积极要求入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上,则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相反,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志向,平时松松垮垮,不求上进,而德育工作则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他们很难听进,因此应从“文明礼貌”、“爱护公物”谈起。总之,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是有层次的,因而也就产生对不同层次德育的欢迎度和接受度。德育工作越贴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就越能产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协调和共振。相反,如果德育工作不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则会受到冷淡或排斥。德育的层次化是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但决不是说德育工作只是牵就后进层次的学生,一味地去适应后进学生的需求,也不是让每个人停留在原有层次上不求进取;相反,德育的层次化,是为了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层次上不断提高。我们平时讲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学生首先要有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再发展到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最后达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各类学校应认真贯彻《意见》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
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德育工作要通过理论教育、形势教育、实践教育、先进模范人物教育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需求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层次,使他们认识到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把建设小康、实现四化作为自己的需求,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需求观。
第四篇:如何提高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德育活动的有效性
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杨健
[摘要及作者简介]:
本文从如何提升德育德育活动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研析,提出了提高德育活动效率的五个方面举措。
作者杨健,1994年毕业于江西师大,现任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有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正文]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很多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利用德育活动作为平台、载体进行的。德育活动由于其直观性、实践性等特征,在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变抽象、枯燥的理论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组织、动手能力。德育活动是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方式领悟特定价值要求,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成功的德育活动,往往学生积极参与,收效显著。失败的、无效的德育活动不但浪费大量的人财物,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非常重视提升德育活动效率。为了落实好新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规划》,在方案的起草过程中我们组织部分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答题主要采取开
放式答题,没有ABCD供选择,这样可以更大维度的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其中关于德育活动的问卷设计为:“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组织的哪些集体活动你最喜欢参与,哪些活动你觉着很无趣?”,经过对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
1、最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是:艺术节、运动会、合唱、篮球赛、户外活动等
2、最不受欢迎,很无趣的德育活动是:入学教育、演讲比赛、课间操、眼保健操、义务劳动、法制教育
3、学生所接受或者认可的德育活动和老师的界定不一样。他们认为只有学生普遍参与的活动才是集体活动。所以一方面:校方认为德育活动太多,几乎月月有,周周有;但另外一方面学生认为活动开展的很少,为数不少的学生发出疑问:“学校有学生的集体活动吗?我怎么不知道?反正我没有参加什么活动”
4、在一些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非常满意的活动中,比如:游园、艺术节,也有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艺术汇演节目不够吸引人,节目太没有技术含量,游园活动兑奖不够份量,希望下次能振奋人心令人激动。”,“游园:不要有重复的活动,奖品不要本子。文艺汇演:话筒不要有问题,现场秩序乱,希望明年还有游园。”,“难度加深点,玩一些容易的,我都觉得是读小学了···”等
根据问卷的结果,提醒我们今后在德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精心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1、德育活动的数量要精心安排。通过梳理每年的德育活动安排,我们发现学校的德育活动基本做到了周周有小活动,月月有大活动。除了自己开发组织的活动外,还有上级部门布置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数量很多,为什么学生并不知觉、领情呢?
学校的德育活动要围绕着德育的中心工作,要贯穿一根主线,即通过活动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收获。活动安排应该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数量在精不在多,要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向纵身发展,不断强化活动预设的目标。不应该单纯为完成任务或追求数量,导致活动开展浅尝辄止,效果不明显。造成数量不少,喜欢不多,效果不好的局面。平均用力不如集中用力。
2、德育活动的内容要精心选择。通过问卷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喜欢参与程度高、形式活泼多样的德育活动,不喜欢简单说教,不喜欢整齐划
一、尤其不喜欢大会形式的活动,所以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善于换位思考,所有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接受能力。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问题,而应该是用成人的缜密思维去落实活动内容。所以应该有畅通的沟通渠道获得第一手资料,多做调研摸底。例如:我校在元旦游园后马上组织了“你最喜爱的游园项目;你认为组织最好的班级;你认为环境布置最好的班级;你对游园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的网上问卷活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为将来开展活动提供了依据。
3、德育活动的组织要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都要经历酝酿、策划、准备、实施等几个阶段。项目确定后策划阶段非常重要,我们的策划方案一定要追求创新、体现与时俱进。虽然有些活动年年举行,但要力求常活常新。方案的策划阶段还要参考以往的学生意见,如果学生能参与策划就更加理想了。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活动,比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要突出庄重、神圣的氛围,造成学生身心的震撼,这种震撼带来的幸福感、荣誉感将会伴随学生整个校园生活,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还有些学校改变单一的课间操模式,采取多样形式,甚至跳《江南style》,结果学生很喜欢,效果很好。
4、德育活动的氛围要精心宣传。活动开展的始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确保绝大多数学生知晓活动的主题、目的、时间、安排,要力争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宣传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学校,可以通过张贴海报、媒体报道的形式将消息发布到学生的家庭及周边的社区,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5、德育活动的效果要精心总结。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要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策划时要考虑到活动结束后的后续工作,要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验证活动效果。对于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经验和缺陷进行总结,对系列活动进行打包形成体系,最终形成特色。通过特色的提炼,进而上升为校园文化,从而做到薪火相传。2013、1、16
第五篇: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德育有效性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德育有效性
学校教育,德育先行,这是由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终身发展的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在三观指导之下形成的行为习惯、气质品格。如果没有有效的德育浸润,学生学业成绩再好,其人生仍然是贫瘠荒芜的。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单亲儿童多、问题儿童多,这是我们面临的“三多”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三少”问题:经费投入少、课程资源少、年轻教师少。考察周边的学校,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遇到类似的困境,这就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难,德育实效性不足。深入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德育目标过于宽泛,缺乏可以落实的抓手。各门文化学科都有课程标准,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可操作、可落实、可测量、可评价,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德育目标实在太宽泛,似乎什么都跟德育有关,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甚至学生不爱学习也成为德育要管的问题。偏偏大多数德育目标都是定性描述的,难以测量、量化和评价。一些学校尝试对德育目标进行量化,又被批评以形式代替内容,以行为代替思想,是对人的异化,对教育的亵渎。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者似乎什么都要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目标过于宽泛,就导致学校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重点,没有目标,没有抓手,看不到实效;
二是德育目标、内容和德育过程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生长点,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德育目标无限拔高,是一个被长期诟病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既然无法理解,何来从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实践?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了许多活动,但笔者观察似乎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拆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升。像自由、民主、和谐、法治这些概念,理论性很强,低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但是像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践行,就比较适合在低年级开展教育。德育实施过程中,机械单调的说教曾经风行多年,目前也还有不少的遗毒。像每个学期期末必须开展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几乎都千篇一律地请一名警察、消防员,用学生听不懂、不爱听的话语来给学生讲一个两个小时,试问这样的教育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德育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学生乐在其中的活动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的熏陶,明白德育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正确途径。
作为农村小学的校长,许多现实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如何立足校情,克服上述问题,提高德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摸索,并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笔者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各个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直到今天仍然焕发着蓬勃的青春活力,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一言一行。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修身进取、忠孝仁义、团结和谐等核心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锐意进取、生生不息,这些都是天然的教育素材。中华传统文化注重诗书传家、知行合一,追求礼乐射艺书数全面发展,流传下来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和各个传统节日,都是良好的德育载体。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与当今社会价值不相符的糟粕,例如读书的功利性过强、学习方法过于机械、过于强调等级尊卑、过于强调忠君顺从、对女子的强烈偏见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育目的和核心价值观,科?W扬弃,借助其中的精华来达成教育目标。
一、利用传统文化,凝练德育目标。在遵循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和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笔者提炼出“文礼修身,志行天下”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习文(包括文化学科、琴棋书画、古文诗词等)、习礼(包括节日礼仪、待人礼仪、待己礼仪等),修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和善谦恭、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推己及人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励志健体,培养家国情怀和宏大视野,树立远大理想,并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二、开发德育课程,丰富德育途径。根据“文礼修身,志行天下”的德育构想,笔者带领老师们着手开发德育课程,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把德育目标落到实处。笔者采取的措施包括:
1.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在寒假开展年俗绘画比赛,布置学生给务工回家过年的父母写信和制作礼物、在元宵节开展汤圆制作比赛、在二月二布置参加农耕的劳动实践任务、在三月三进行春游、在清明节开展“我的祖先了不起”故事演讲比赛、在端午节开展模拟龙舟赛活动、在六月六集体晒书、在暑假利用乞巧节开展手工制作比赛、在中秋节举办“我为父母(或贫困地区儿童)做月饼、寄月饼”活动、在重阳节开展登山活动和“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比赛、在冬至节举办格律诗创作比赛和民间俗语征集活动等。这些活动跟节日庆典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受到有效的德育教育,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2.开展每日一句、每日一诵和每日一写活动。学校向全体师生征集传统传世名言,每天选择一条在早上写到学校宣传栏上,各班班干部再把这句名言抄到班级黑板上,由早读上课的老师负责给学生讲解,并带领学生诵读。这些名言都经过精心挑选,还附上现代文翻译和一个相关的故事,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把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让学生受到教育。每天早读的时候,我们都要安排5分钟左右,让学生诵读蒙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百家姓》、《千字文》等。每天下午上课前,学校统一安排15分钟,组织学生练习书法。考虑到学校条件所限,目前主要是练习硬笔书法,书写内容都是经典古诗文和古诗词。学校再将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装裱,在学校展出,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3.开展古代名人故事轮展,学习古代名人伟大精神。笔者从全体师生中征集推荐的古代名人中,挑选出100位有代表性的名人,将他们的画像、基本信息、生平故事和主要贡献制作成宣传画,在全校各个班级轮流展出。每个星期每班只展出一张,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一个学期结束后,再举办“向古代名人学习,做现代优秀少年”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名人精神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4.开展“琴棋书画诗茶花,全面发展人人夸”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一要紧密结合德育目标,不为活动而活动。例如古琴表演,要求学生不但要演奏经典曲目,更要把古琴所代表的君子气质、恬淡悠远的寓意以及相关的经典故事跟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同样,在开展棋艺、书画等活动的时候,也要重在发挥其教育意义。虽然学生的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项目难以全面开展,但每一项活动都能够把其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5.开展礼仪礼节修身活动,培养学生知礼守礼、和善爱人的良好品质。笔者带领全体教师,针对学生的生活场景,将古代礼仪要求和现代文明规范相结合,制定出学生在各个场景的礼仪准则,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例如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礼仪、对待长辈礼仪、就餐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等,?γ恳桓龀【岸继岢隽司咛宓囊?求、程序、规范和注意细节,在不断的操练中,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在设计和操练这些礼仪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信义孝悌”等作为准则,要求学生熟记并在生活中体验和践行。
三、实施德育进阶,探索德育评价。没有有效的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德育养成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工作中,笔者尝试引入德育进阶,通过积分晋级,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鼓励学生持续上进。学生参加所有活动,包括节日教育、礼节教育、书画教育等,只要完成任务,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学生通过累积学分从而实现晋级。学生级别从最低的童生,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最后直到翰林,其中最高分的三名学生分别评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成为进士的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佩戴特别的标识,既激励了这些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学生每次进阶都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积分进阶因为蕴含了优秀的元素,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学校将每个级别的学生进行赋分,可以累加统计出各个班的得分,从而为学校各个年级文明班的评选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量化数据。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习惯、气质品格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学生懂礼节、会礼仪,感恩父母,友爱邻里,受到了家长和村民的一致赞扬。虽然德育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有一种普适的模式,但笔者的实践表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能够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造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连文达.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6,(12):137-141.[2]王阳阳.关于传统文化教育进小学的思考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96.[3]刘含光.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42.[4]王仕魁,谢彦波,王河滨.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浅探[J].科技资讯,2013,(27):198-199.[5]刘文志.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J].理论界,2008,(09):139+241.[6]林琳,管琪,段亚敏.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特征与“古为今用”辨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107-108.[7]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60-62+67.[8]董国军.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