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两费”停征后工商部门进一步构建科学服务机制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关于“两费”停征后工商部门进一步 构建科学服务机制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两费”停征后,工商部门在发挥职能、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探讨。“两费”的停征,也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统一”,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完善监管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大市场监管执法力度,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现笔者就工商部门如何更好地开展今后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以“两费”停征为契机,认真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努力建设“三个过硬”干部队伍
目前,工商系统特别是基层工商所要由“收费型”向“执法型”和“服务型”转变,对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干部队伍特别是工商所的监管人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应对干部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思想观念教育。教育干部迅速转变观念,使干部在认识上从原来习惯以收费为主的监管执法方式,转化为以执
—1— 法办案、综合服务为主的执法方式,同时教育干部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二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干部在市场环境多变、监管对象复杂、监管任务繁重、执法强度增大的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不能退缩,始终勇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头。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养实际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查处经济违法违章案件的能力;加强对新的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培训和如何查处复杂的、新型的疑难案件操作性培训;工商所要有计划组织全体干部学法和案例讨论,使干部奠定坚实的执法基础。四是加强技能培训。要加强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方面的专业培训,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嫁接,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监管执法的科技含量。通过教育培训,使干部做到信念不动摇、纪律不松懈、执法不违法、知识不落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个”过硬的目标,才能切实转变工商职能。
二、以“两费”停征为契机,整合工商所资源,努力建设高速运转的基层工商所
工商所是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窗口,顺利实现工商所转型,建立起以“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为载体,以市场巡查、办案为手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全方位的、动
—2— 态的、长效的科学监管体制对于进一步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职能重心下移,努力把基层工商所建设成为“小局大所”、“小局强所”,成为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前沿阵地。一是合理配备人员,提高工商所的战斗力。在领导班子配备方面,实现领导能力、业务水平的有机结合,把执法监管、办案能力和综合软件应用能力作为任命工商所所长必备条件;人员配置上既要有精通并能够熟练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法律专才,又要有懂得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监管执法服务的计算机能手;在年龄结构方面,实现年龄大、年龄轻的有机结合,既发挥年龄偏大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又适当配备部分具有一定学历、富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进取的年轻干部,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循环。二是科学合理划分工商所职权,使基层工商所成为责、权、利的有机体。在监管权限上,进一步强化工商所属地综合监管和执法办案职能,积极稳妥地从登记年检、执法办案等方面加大对工商所的授权,所有企业的日常监管(包括企业年检)均由工商所负责,使工商所对区域内所有市场主体都具有监督管理权;在行政处罚上,将一定额度的大要案件的行政处罚权赋予工商所,如根据违法经营额的不同,可将案值3
—3— 万元以下行政处罚权授予工商所;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将除公用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外的市场经营主体的违法违章行为,包括不正当竞争、传销和变相传销、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办案执法权赋予工商所。三是在基层工商所职能定位上,由单纯的“收费所”、“办照所”转变为市场监管执法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所”。加强工商所常规监管和非常规监管,常规监管,就是集商标、广告、合同、市场、信用管理等于一体的综合巡查。由工商所按管区分片划组,建立以巡查内容、巡查方法、巡查制度、巡查纪律、巡查工作考核为内容的巡查机制,实行定人员、定片段、定时间、定职责的区域巡查责任制,实施对辖区内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商品交易市场进行动态监管巡查。非常规监管,就是要尽可能地推行工商所全员办案制度、案件主办人制度和经济案件系统应用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种经济违法违章行为。四是强化硬件建设,改善基层工商所监管执法条件。在办公条件方面,要尽可能为工商所创造一个便于开展工作的相对宽松的办公场所,要配备适当数量、性能较好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在办案设备方面,要为监管执法配备一定数量的交通工具、低成本的能保证通讯
—4— 畅通的通讯工具和适应动态监管的先进的信息查询、记录工具(逐步推行掌上电脑巡查制)。
三、以“两费”停征为契机,强化科室职能,努力发挥科室的指导协调作用
一是适当整合机关科室。整合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可新成立12315执法大队或巡查大队,增强执法与监管的力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提升科室的指导效能。工商所创新的是工作方法,而工作职能拓宽的任务应放在科室,由科室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目前在合同帮农服务措施的实施上,应由市场合同科出台具体服务办法,工商所按照办法去落实即可;又如工商所有些监管人员在监管时没有填写巡查表、有些填写不规范,有些巡查表不适合某些行业,而我们的工作轨迹要靠巡查来体现,这就要求企业个体监管科去研究制定更加规范的巡查办法及巡查记录,使日常监管走上规范化路子。三是加强科室的督察能力。科室要根据本科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并对工商所工作进行评议和监督,每季度按照指标完成情况给工商所打分,督促工商所落实岗位职责,实现职能到位。
四、以“两费”停征为契机,提升服务效能,使服务
—5— 向高端型和公众服务型转换
要向“服务型”工商转型,我们的服务职能应向更高层次提升,在服务上应在以下几方面创新:
(一)创新服务理念。树立服务大局意识,用服务的态度开展执法监管工作,从单一式、被动服务向全方位、主动服务转变,从礼仪性的服务、低端型服务向高端型服务转变,从微观服务向宏观服务转变。
(二)创新服务内容。一是进一步改进登记注册职能。创新市场准入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重点是大胆放宽准入条件,大力提升服务效能;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现代产业发展。重点是发挥市场主体准入职能,深入实施商标战略,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执行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依法做好涉及安全、环保、自主知识产权等重点企业的登记注册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注销登记工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上遏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发生;充分运用市场登记手段,提供信息咨询,搞好市场规划,在协调市场布局、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上给政府当好参谋。二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努力开拓思路,拓展服务内
—6— 容,指导农民用足用好商标政策,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同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地理标志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积极开展合同帮农工程,在合同帮农过程中结合工商法规进村组活动认真开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民的合同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合同示范文本,在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中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比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诚信履约意识;严厉打击利用订单和涉农合同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利益;深入开展经济活农工程。逐步引导农村经纪人建立行业经纪人协会,比如蔬菜协会、养殖协会等,逐步发展壮大农村经纪组织。同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工作;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规范市场交易,重点是加强农村集市庙会食品安全监管、散(裸)装食品、熟肉制的安全监管。三是创新消费维权体系。重点是完善“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多方参与”的消费维权机制,积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增强“一会两站”的服务功能,除了受理投诉和举报外,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安全消费知识,发布消费预警信息等;加强与商品质量抽检部门紧密结合,形成
—7— 联动机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群众安全消费。四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促进就业服务。做好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参与市场活动,活跃农村经济;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从事个体经营,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问题;鼓励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积极拓展协会职能,为经营者服务。创新协会的服务形式和内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会员生活,增强会员凝聚力,为会员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三)创新服务方式。在实行政务公开、提供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登记、商标注册等方面的咨询和查询服务。充分发挥掌握企业登记和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等基本情况的优势,公开企业登记基本信息,反映消费维权动态,为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供参考,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
五、以“两费”停征为契机,创新市场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努力构建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8—
(一)突出制度创新。创新市场监管体系,重点是推动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工作目标。
(二)改进监管方式。在监管模式上要由浅层次,租放型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转变。
1、在监管范围上从侧重于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全方位管理向管好各类市场主体延伸;从单一的驻场式管理向巡查式管理转变;从静态的局部管理向动态的全方位监管转变;从传统的单一市场职能机构管理向各职能机构密切合作,综合运用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2、在监管方法上,一是以实施市场登记为契机,与有关部门配合,把握各类市场布局和给政府当好参谋,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二是以规范中介机构为突破口,对金融、房地产、劳动、信息等市场的中间环节制定管理规则;三是强化经济合同监管;四是对金属、水、电等垄断行业及期货、汽车交易、股票交易、网上交易等领域延伸监管,对直传销、企业抽逃资金、虚报注册等新型案例和大要案件进行查处,建立典型案例库;五是以建立市场自律组织为纽带,理顺关系,提高管理层次;六要采取分层次管理、动态管理、重点监控、点面结合等方法,强
—9— 化管理力度。
(三)提升监管手段。目前执法装备存在落后或使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虽然工商所都配备了执法车辆、微机、照相机和食品检测箱,但真正利用食品检测结果进行立案的并不多。还有微机,除了巡查录入,户口认领外,网上学文件、网上参与内部讨论的不多。当然我们的装备还不够,在执法中还需配备打印机、掌上电脑等。
(四)加强法制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地位靠法来确立,其执法依据靠法来明确,其执法行为靠法来规范,以前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法律法规条文太笼统,可操作的灵活性大,给干部的执罚提供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权。还有一些新生行业或领域的监管无法可依,比如网上交易、网上商品质量的监管等还是监管盲区,有待新的法规出台。法制建设应从板块化的立法向完善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转变。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寻求因执法手段缺少强制性而使案件陷入僵局、无法执行的长效管理办法。
(五)建立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以往的监管没有建立在对市场秩序深层研究、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而是日复一日、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或是问题出现了,或上
—10— 级有安排了,才被动采取整治行动,没有预见性,效果是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要对市场监管的内容、对象、特点、方式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调查分析和研究,对综合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尽可能形成制度化管理,使检查具有针对性。例如目前,对房屋买卖、通信消费、中介服务、网上交易等领域的监管,我们可以试行格式示范文本,规范交易行为,提前介入监管。同时以市场的合理设置、规范管理、交易秩序等为衡量标准,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量化的市场综合评估体系。
—11—
第二篇:构建防止利益冲突科学机制的几点思考11
构建防止利益冲突科学机制体系的几点思考
湖南省凤凰县教育局纪检组
[内容提要]:防止利益冲突已被多数国家视为有效预防腐败的前瞻性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之所以对某些政府采购、工程招标、人事任免、行政审批事项产生不信任,自觉或不自觉地质疑这些政策决定和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根源就在于决策官员在政策决定和行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换言之,人们并不是要否定这些政策决定和行政行为本身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而是担心这些政策决定和行政行为渗入了官员个人的私人利益而蜕变成谋私工具。因此,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科学机制有利于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任,从而为廉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条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利益冲突 防止 机制
在体育比赛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形罕见,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还有可能是绩效的评判者,却真的不少。这些表面是角色冲突,背后则存在“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哪一个国家是否认识到、是否愿意、是否喜欢,都多多少少会卷入到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之中。今年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的重要
处理亲属问题、裙带关系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腐败案,郑筱萸的受贿簿上有些钱财并非直接由本人从行贿者手中接收,而是由受其“关照”的制药公司以各种名义向郑筱萸的妻子和儿子输送,这种输送虽非交给受贿者本人,但受贿者本人直系亲属接受的利益与受贿者对行贿者的“关照”行为有明显的利益关联,这种利益冲突就是一种典型的影响型利益冲突。一些公职人员的子女亲属在海外求学、工作,得到有关跨国公司、机构的照顾,因此对跨国公司、机构投桃报李。
复合型利益冲突,即公职人员兼有公私双重角色,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公私不分,以公共角色的身份发挥公共权力影响力参与私人事务,从而为自己、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人利益,典型的有自己开公司、兼职、退休后到企业任职等形式。
集体型利益冲突。集体型利益冲突主要是指公职人员群体的利益冲突的集团化,是公职人员个体的复加,他们形成一个群众集团。比如乱收费,私设“小金库”发放资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及和党政机关、政法机关、军队武警部队经商办企业之风,以及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行业垄断等等。目前,公职人员的集体利益冲突表现在某些公职人员因腐败被查处“窝案”、“串案”。这些案子,往往查出来的是一个小群体,影响非常大。他们因追求的私人利益目标的一致性而形成集体,形成集体型利益冲突,导致集体腐败。
二、产生利益冲突的根源
利益冲突主因在于权力缺乏约束与有效监督。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倾向滥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约束
少领导干部心里仍然根深蒂固。不少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公共权力,就理应为自己、为亲属、为身边人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权力或职务影响,为自己、亲属、同学、战友等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构建防止利益冲突科学机制的思考
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科学机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制度,而是一个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强化立法。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包含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防治的法律法规,但非常分散。有些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冲突,内容棱乱、模糊、甚至重复。从法的形式来看,还没有统一的立法,有的约束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有的约束对象是具体的部门工作人员。由于约束的对象不同,在原则和尺度上很难统一。从法的效力来看,主要是一些党内文件、政策性文件、规章制度,还没有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和系统性。从法的内容来看,相关制度设计不完善、不全面、不规范。从整个国家来看,我国仍缺乏一部统一的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防止法。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公共服务伦理立法,使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规范不仅要凭借个体信念来维系,还要依靠权威的国家法律法规来保证。从国外来看,特别是以成文法形式推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国家,一部法律往往综合了大部分可能的利益冲突事项。因此,应制定专门的防止利益冲突条例或法律,对防止利益冲突事项进行高度概括和明确界定,并明确违反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惩戒性措施,这是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得以落实的最大保障。
(二)进一步严格制权。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失去监督的
力运行过程“动态公开”,注重公开权力运行全过程,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规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按照公开程序及时公开甚至是同步公开;全面整合载体资源“多方公开”,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公开。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来看,我国分散的法律法规缺乏以“防止利益冲突”的理念来设计系统配套的法律制度,以致利益冲突防治制度系统性、协调性差,不能形成防治利益冲突的整体合力,相关法律法规中许多“不准”的条文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一个单一的制度,有缺陷制度的出台,往往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利益冲突防治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制度,这个制度是一系列制度的组合。因此,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包含教育预防和责任追究惩治等两个方面的防治利益冲突制度体系。当前,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独立的伦理管理机构,专职管理和防止公职人员出现利益冲突。我们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机构,也可以将此职能明确赋予现有的各级预防腐败局,从而使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得到更好执行和落实。利益公开、利益回避和利益处理,是推进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的一个整体。利益公开和利益回避包括建立任职回避、礼品登记、限制兼职、限制经商、离职后从业限制等一系列制度,利益处理则包括财产出售、辞去兼职、资产(秘密)托管、调动工作、第三者担保、豁免等多种解决利益冲突的办法。如果仅有利益公开、利益回避等限制性措施,而没有利益处理等利益协调和维护机制,有关利益冲突的制度规定很难落实。要加强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建设,重点是把防止利益冲突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
(四)进一步严格监督和严肃追究。有效的监督是防止利益冲
第三篇:监管中心-构建创先争优内在动力机制的思考
构建创先争优内在动力机制的思考
“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这是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并富有成效的一种活动形式。“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深化,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党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举措,是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下去。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是党中央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创先争优是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并富有成效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对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普遍要求,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理论和经验表明,要促进和保障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不断取得实效,既要建立好的制度,又要提供相应的尤其是动力方面的保障,才能确保制度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
一、围绕中心工作,精心选择载体。离开中心工作、本职岗位搞创先争优,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可能取得实效。要把创先争优活动扎扎实实推向深入,就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我们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科学的选择、设计载体。好活动载体务必目“标紧贴上级要求、方式紧贴基层特点、内容紧贴工作实际”,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价值。找准创先争优的切入点,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共识,将创先争优与以往开展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创先进活动衔接起来。根据管理不同阶段创新活动载体,注重结合岗位特点,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有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二、加强考评,增强活动实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成立常设考评机构,落实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和程序,强化成果运用及考核监督。充分发挥好民主评议作为评定成效和学习交流、激励先进、剖析问题、整改提高平台的作用,强化自主创争先锋的行为导向,形成“比学赶超”的竞相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考核方式上,看活动组织实施情况、看各项工作创先争优情况、看群众满意度。将考核作为促进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营造真抓实干的创争氛围,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创先争优内化为自觉的目标要求,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三、树立优秀典型,增强创先争优内在动力。要善于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用“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办法来挖掘典型,从纷繁的工作中发现令人振奋的亮点,从共性的东西中发现独具特色的个性,及时发现和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先进典型。结合考评结果,评选创先争优先进典型,特别是注意选树来自基层一线、平凡岗位的先进典型,增强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竞争意识。同时充分运用典型和榜样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使先进典型的示范对其他党组织与党员起到激励作用,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身边的先进典型和先锋模范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活动成果。
四、民主监督,推动创先争优社会化。
1、好做好党内民主监督。上级部门应建立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对各级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梳理总结。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督查问效和情况通报。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的单位及时给予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创设良好的促进党员干部努力创先争优的外部环境。
2、做好党外群众监督。群众的需求就是创先争优的要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是创先争优的重点,是否先进和优秀,群众是最好的评判者。通过向报纸、电视、网站、服务对象等公开党组织承诺履诺情况,使创先争优活动向全社会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全方位监督,让群众树立创先争优的标杆、评判创先争优的成效,推动形成创先争优的热潮。
创先争优是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争创活动的经验,敢于实践,使之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活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履行使命任务的动力机制,是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需要。要把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就需要行之有效的实践载体和动力机制。我们要认真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第四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与监管机制的思考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重庆市工商局万州区分局在区委、区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从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手,截止2009年末,已登记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5户,注册资金8475.79万元,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值达3.37亿元,促进了生态农业、集约农民、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市工商局万州区分局,虽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作用初显的外延式发展成果。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涵发展要求上说,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粗放式的初级阶段,在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发展方式没有多大转变。万州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方式上,总的概况是发展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农产品市场交易方式由集市贸易扩大到专业批发、跨区域贸易、“订单”和期货交易总量不足,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直销配送和超市经营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建立,“生产+中介”的产业链没有链接。一是从发起形式上看,85%是农民联合发起,7%是农业技术部门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8%是农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带动发起,企业单位成员只占0.2%。可见技术型、大户型、企业型带动较少,注定市场竞争实力不强。二是从合作形式上看,合作形式比较单一,货币合作占了占了出资总额的97.56%,土地和林业承包经营权、收益权作价出资等非货币出资额合作只占2.44%。三是从登记情况看,合作社大户不多,在125户合作社中,成员100-500人的有3户,占总户数的2.4 %。四是从组织形式上看,“协会+农户”占成员的94.98%、“农民+非农民”占成员的4.7%、“企业+农户”占成员的0.24%等几种常规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很少。五是从覆盖面上看,目前万州辖28个镇、13个乡,共设立448个行政村,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目前至少3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涉及到27个乡镇,覆盖率占乡镇总数的65.9%、占行政村的32%,发展区域没有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周边的镇乡农村,在边远山区至今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产业结构没有指导调整。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相对滞后,这是目前制约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并存。其实质是比例关系不合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结构上看,种植业34个,养殖业18个,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15个,其它57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7.2%、14.4%、12%、45.6%,农产品销售只有1个占0.8%,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型为 零。不难看出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导引上忽视从战略上、总体上加强行业指导、合理配臵资源,表现为重复登记,传统产业在低水平上不但不能饱和,而且在新的支柱产业发展也显得十分不足。二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从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规模上看,出资金额100-5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家,占总数的21.6%,表现为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少,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过多,生产能力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科技支撑、信息支撑、融资支撑、市场支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少。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蔬菜、水果、家禽、生猪、奶业、水产、禽蛋、农机等多个项目。表现为原生态、粗加工的农产品过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及最终产品过少,生态农业+环保+旅游的专业合作社自主创新能力差,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引起了“连锁反应”式的恶果,最严重的是产业经济效益下滑。
(三)经营行为没有有效监管。近年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大力培育、非禁即入的先行发展、次后规范的初级阶段,由其它市场主体相比较,工商部门出于服务“三农”的客观需要,放松了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在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出现有悖市场规则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经营主体欠规范。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在未取得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行政许可时,就提前进入市场,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运销、设立外销经营部,甚至从外地回购农产 品在当地设立直销点进行经营活动。在农业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5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了开辟财源,增加经费,也时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照经营较多。二是经营范围难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本应当在专业范围内核定经营范围。但有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而不专,在核准经营范围时,往往向登记机关争要经营范围,如不满意申请人随时都有可能向政府“告状”;一些专业合作社不按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有的超范围销售专业以外的产品、有的向社员搭售商品、有的干脆经营其它商品销售或服务。三是订单合同失公正。专业合作社单方面制定中介合同,只强调其权利,却不明确其应承担的义务,内容显失公正,严重损害农户和客户的利益。四是广告发布欠真实。发布广告不真实,或刊登虚假广告,或夸大服务功能,提供信息误导,欺骗社员和客户。五是商标使用乱贴牌。有的自行设计商标,长期使用未注册商标;有的使用注册商标,不标明合作社名称和地址,还有的使用同一商标却在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中出现;有的盗用和仿冒他人注册商标,在同一种商品上既使用了自己的注册商标、以使用了他人的注册商标。六是中介取费多名目。在调查中了解,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名目繁多,往往向客户收取入场费、组织费、资源费、仓储费、保管费、损耗费、过路费、代理费等。而且收费标准混乱,有的按次数收、有的按吨数收、有的按出工人数收、有的按难以程度收,反正收费标准不统一。七是竞争行为不正当。同类专业合作社之间不是以质量求存、以 信誉求发展,而是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在收购农产品方面,存在压级压价和短斤少两等坑害社员的行为;在销售农产品方面,存在以次充好和恶意压价的行为,甚至给客户或业务介绍人回扣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问题的基本成因
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三个成因应当引起政府及其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或关注。
(一)发展信心不足。部分乡镇领导和基层工商所干部对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基层政府和工商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心不足,宣传不够,发动不到位。在区农业局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部分基层领导认为办专业合作组织,既无项目支持又无资金援助,也不能直接给当地增加税收,工作难度又较大,甚至个别领导还担心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后,不便于今后政府管理工作,有的乡镇领导甚至认为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必要,不予支持。如某镇12个村有10个村养鸡,年出栏肉鸡近60万只,其中年出栏肉鸡1000只以上的大户有90多户,部分养鸡户有建一个组织的愿望,但镇领导却认为没有必要,不予支持,工商所虽多次发动,但该镇养鸡专业合作社至今尚登记成立。
(二)政策落实不力。虽然万州区委、区政府两办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的文件,出台 了十条扶持政策,但一些部门特别是上级直管部门仍然以他们的上级主管部门有规定为由,致使已出台的地方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在登记服务上出现了“三难”:一是发展方式转变难。各级政府及工商部门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无产业发展政策指南、无结构调整定位或措施,发展方式一直处于你申请我登记的发展模式。二是合作项目争取难。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由技术推广部门承担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凡符合扶贫对象和范围的扶贫项目也可交予专业合作社实施;凡符合立项条件的基地建设等项目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支持各专业合作组织立项建设。尽管这些在有关文件上规定过,但就是落实不到实处,甚至成为了公权寻租。农民专业合作无项目批文或前臵许可,工商部门登记服务自然就成为一句空话,将合作事项拒之门外。三是授信贷款兑现难。虽然有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动产和不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或其成员联保形式办理贷款手续,授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信用额度,并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或主张,工商部门虽然办理了动产抵押登记或浮动抵押登记,但在实际操作时银行就是不买工商部门的账,就是不兑现。
(三)监管机制不全。当前农业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在农业的生产上,而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上,表现为农产品顺价销售困难,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机制。这些困难,表面上看是由于农产品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但其根源是多年形成的农产品 价格和价值严重背离,从根本上来说是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是“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滞后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滞后”。一是市场有效信息提供滞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市场环境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产品供给信息、市场价格信息、营销渠道信息、促销手段信息等几类市场信息。但是,目前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有的信息到不了乡村基层,使众多的专业合作社对农业信息不甚了解;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包含的要素不全、不准确;即时信息十分短缺,不利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二是市场组织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生产中市场组织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 具有商品集散功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物流中心更少,缺少大型的辐射力强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现有的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服务单调,缺乏竞争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更加无法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滞后。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市场分割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种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形成的市场分割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规划布局以及市场中介组织、社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法规等建设还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进入的领域和市场却难以准入。四是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滞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面对的市场,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交叉、权力分散、责任 不清,看是都在管理,但实际上普遍存在不愿管、不想管、不会管、管不好、管不到位局面,管理不顺、没有形成合力、行政效能比较低下。
三、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我们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的调查,不仅从实际运作中了解了合作社的性质,而且也看到了登记服务与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但分析原因后,我们思考得更多的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转变发展方式。针对万州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抓领导、抓部门、抓重点“三抓”达到相关部门了解、经办服务机构掌握、农民群众熟悉的效果。工商部门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产业发展部门做好优化产业规划与政策制定。要制订培育发展规划与政策,明确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要着眼于提升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从农户集群、企业集群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加速从单一的种养业集群向延伸至农产品加工集群、流通集群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高成长的农业产业,从而全面发展具有生产功能、开 发功能、加工功能、物流功能、中介功能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兴办、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各乡镇政府应当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依靠基层人民政权的力量,推动“一村一社”的建设。如果这样,万州有448个行政村,至少能从目前的125个发展到4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部门和农业部门要联合争取区政府,把这个目标作为任务指数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和工商所的绩效考核。
(二)突出发展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工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应尽服务义务,突出发展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解决产业链脱节、利益联结松散问题,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合作,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围绕主导品种和特色品牌培育优势产业群,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力;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目标,整合生产要素,开展强强联合,加快培育龙头型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在产业发展中,要注重解决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所谓产业结构“同构化”是指在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使得资源配臵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所谓产业结构“低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升级的动态过程中,升级速度缓慢和在较低水平上重复的趋势。这 种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对经济发展的进程也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产业调整中,“同构化”与“低度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构化”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前工商部门要围绕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规划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为城市建设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保障性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林业、果业、花木业、草业、原生中药村业等专业合作社;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性调整,重点发展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农民专业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扩大城乡居民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备入股、项目入股、土地入股、林权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直销市场入股等范围。要鼓励经营大户,龙头企业、农技部门、事业单位、中介组织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担子。据调查,万州区各种农产品总量在120万吨左右,其中有50%需要进行加工转化。而万州现仅有28户区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其销售加工转化能力总量不足1/5。总体算来,万州区目前至少还有40万吨的农产品需要进行加工转化和销售。如果按每家企业年转化1万吨农产品来算,万州至少还要培育100户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农产品贮藏加工专业合作社,促进实现农户万元增收计划。
(三)做好制度安排,加化监管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最直接的问题是利益问题。因此,要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规范组织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统一经营服务水平,做好“四个探索”,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一是探索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资本与劳动的联合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合理运行的前提是实行经济民主制,抓好组织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完善服务功能。因此,在抓好发展的同时,工商部门要建好示范点,通过法律帮扶、合同帮扶和登记管理,以及有限责任制度、成员账户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退社制度等,对成员的财产进行监管保护。二是探索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模式。探索品牌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努力创品牌产品,用商业化理念组织合作社生产,这是合作社提高综合竞争力,对外取得盈利的重要经营之道;探索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的经营体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得到加工销售利润;探索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合作社融资难的解决途径。政府给农民专业合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主要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农业保险、赋予对外贸易经营权等方式惠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成员。区工商部门要继续搭建推进 股权出质登记、设臵服务查询窗口、开展动产抵押登记、发展投融资服务机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举办融资论坛、推动融资政策出台、召开融资推介会等八大平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四是探索合作社市场监管的有效方式。要提倡多元化、多形式、有步骤、分阶段、讲科学的管理方针,在监管体制上要有所创新,打破条块分割现象,充分发挥“四权作用”,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区人大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权,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执法监督,监督检查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否贯彻落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否履行了市场监管职责,切实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行政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管权,工商部门要结合食品安全监管和农村市场监管,以工商所为依托,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继续放宽登记条件,实施商标广告帮扶战略,加强信用信息指导、强化“订单农业”合同备案,严厉打击或查处无照经营、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标侵权、欺行霸市、短斤少两、压级压价等违法行为,制止恶意竞争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秩序。行业协会要充分行业自律权,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权益。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第五篇:关于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的探讨与思考
关于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的探讨与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目前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所存在的“制约乏力”、“一个模式”和“行政主导”三大缺陷,提出了建立以村民自治为载体、以合同约束为手段、以分类管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的设想,力求进一步夯实村级基础工作,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转型之后,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其根本原因是传统工作机制与现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群众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作为传统工作机制之一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在新的形势下也显得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制约乏力。现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重视对违法生育结果的处理,而以生育源头过程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由于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支撑,对群众生育源头过程的制约作用明显降低。
二是一个模式。现行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对每个已婚育龄妇女所采取的管理服务措施是基本相同的。由于这种机制忽视了人们在生育观念上的差异性,其管理服务效果必然有所欠缺。
三是行政主导。现行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都是各级人口计生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育龄群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由于没能较好地调动育龄群众的自觉意识,导致管理服务措施较难落实。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改革创新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经过几年综合改革的实践,我们探索在村级建立以村民自治为载体、以合同约束为手段、以分类管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以此进一步夯实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此新机制作一些简单阐述。
一、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的基本内容
以村民自治为载体、以合同约束为手段、以分类管理为内容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应包含村民自治、合同约束和分类管理三个相互依存的环节,村民自治是基础,分类管理是关键,合同约束是保障。
在村民自治这个环节,一要依法制定对所有村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实施合同约束和分类管理提供合法依据。二要依法选举产生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组织(可称村计生工委),划定自治小组,设置村民自治小组长,健全村民自治组织网络。三要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决策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健全管理服务运行规范。
在分类管理这个环节,一要按生育意愿和生育能力的强弱,制定合理的分类标准,并依据此标准实施好三种类型的分类。二要制定对每类人群具有约束作用的管理措施和符合该类人群需求的服务措施,对生育源头过程也要进行约束。三要建立管理服务台帐及相关工作制度,将管理服务措施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
在合同约束这个环节,一要根据已确定的三类人群约束服务措施,制定分类合同文本,并提交村民自治组织审议确认。二要组织开展合同签订,并做好宣传工作,使村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人人皆知,动员全社会参与监督。三要及时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兑现合同设置的违约责任。上述三个环节是此新机制的基本内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围绕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建立
完善相关制度,方能确保新机制有效运行。
二、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的意义
建立以村民自治为载体、以合同约束为手段、以分类管理为内容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新机制是计划生育民主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对已婚育龄妇女采取合同约束和分类管理措施,既是广大村民依法制定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赋予的权利,也是经过广大村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监督执行的。因此,它是广大村民自我意愿的集中表现,是符合计划生育民主化管理要求的。将村民自治作为新机制的运行载体,充分彰显了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必须把广大群众作为主人对待的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人本理念,是计生民主化管理的有益探索。
2、新机制是计划生育个性化管理的具体体现。人是千差万别的,在生育意愿上也存在差异。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服务模式既没有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原则,还挫伤了一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实行分类管理,对生育意愿和能力强的对象加强管理服务,将其他对象置于放与管的约束范围,通过抓住重点带动一般,从而促进全体村民自觉意识的形成。将分类管理作为新机制的主要形式,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又必将极大地提高管理效果,降低计划生育运行成本。
3、新机制是计划生育法制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规定,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可以实行合同化管理,这为我们解决生育源头过程制约乏力留下了值得研究的法律空间。通过广大育龄群众自觉履行合同和村民自治组织对违反合同规定对象的处罚教育活动,必将有效化解现行管理服务机制对生育源头过程制约乏力的现实矛盾,从而使违法生育行为在萌芽状态即得到遏制。
将合同约束作为新机制的主要手段,这是通过法律手段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有效举措,将是对以行政手段落实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是计划生育法制化管理的积极实践。
三、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的基本要求
建立新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夯实村级基础工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大局服务。在建立新机制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建立新机制,必须坚持严格依法操作。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合同管理,以及广大育龄群众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都是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因此,建立新机制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不允许以村民自治或合同管理为由,超越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制定伤及广大育龄群众根本利益的管理措施。当然,我们也要在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有利于推进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落实、有利于加强生育源头过程约束的原则,积极改革创新管理服务措施,并慎重予以实践。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村民自治章程公约制定、村民自治组织产生和合同制定签订的合法性。只有保证依法操作,才能成为广大群众自我意愿的体现,才能更好地发挥广大群众的自觉意识。
2、建立新机制,必须从严把握分类标准。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强弱是划分类别的依据,而衡量生育意愿和能力强弱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年龄标准。相对而言,女性达到40周岁以后,生育能力将显著减弱,生育意愿也明显下降。二是节育措施。落实绝育措施一年以上的人群,一般不具备再生育的能力。三是子女性别。在崇尚生育男性的今天,凡已实现此种目的的人群,再生育意愿较
为薄弱。
按照三个划分标准,可将已婚育龄妇女分成放心、一般、重点三类。放心类包括40周岁以上和落实绝育措施的人群。一般类包括40周岁以下已生育男孩的人群。重点类则是除上述两类人群以外的对象。经过初步估算,放心类约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48.52%,一般类约占30.52%,重点类约占20.96%。如此分类之后,管理服务重点更加明确,管理服务对象相对减少,管理服务效果必将显著提高。
3、建立新机制,必须强化合同履行效果。合同约束是落实新机制的主要手段,因此提高合同履行效果十分重要。
一要使三类合同各有侧重。放心类合同只须约束该类人群及时终止计外妊娠、主动落实节育措施即可。一般类合同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对生育源头过程的约束,譬如规定每年要接受一次孕、环情检查服务等。重点类可要求其每年接受不少于四次孕检服务(含两次环检)和各类随访服务,按规定办理计划生育有关证件等,逐步加大对生育源头过程约束力度。
二要加强合同的兑现力度。为了保证合同有效履行,要建立违约责任金制度。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建立履约责任金制度。所收履约责任金以履约人名义存入银行,存折交履约人或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统一保管,支取凭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的证明给付,违约按合同直接划拨扣除。同时,对积极主动履行合同的对象,要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村级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未履行合同的,也要及时向当事人支付违约金。在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之中,还要始终把坚持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作为一项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基层政府要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体系,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情况、育龄群众的满意情况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关键,为建立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