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精)
广安市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 工 作 简 报 第 九 期
广安市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
2010年7月22日
全市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在抗洪救灾中积极创先争优
7月15日以来,广安市境内及渠江上游地区普降暴雨,个别地区雨量达350毫米。19日20:00左右出现洪峰,广安城区水位达238.17米,水位上涨25.81米,为广安自1847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广安区中医院、华蓥市明月镇卫生院、岳池县罗渡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相继被淹。面对严峻考验,广安市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广大干部职工不畏艰险、精诚团结,以抗洪抢险的实际行动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实践,唱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壮歌。
领导带队,争做先进表率。面对严重灾情,全市卫生系统 1 各级党组织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科学决策,争做先进表率,成为抗洪抢险的坚强堡垒。市卫生局党组迅速成立“7•17”特大洪灾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利民和其他党组成员带队到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现场督促指导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和区市县卫生局党委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积极投身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
党员带头,争做优秀楷模。全市卫生系统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危不惧,奋勇拼搏,争做优秀楷模,始终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分赴抗洪现场,蹲点指导抗洪抢险卫生应急工作。300余名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力军和先锋模范作用,组成47支“抗洪抢险医疗服务党员先锋队”,深入灾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和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保障受灾群众有病即治,及时进行“消、杀、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安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齐游不顾受伤红肿的手,亲自带领人员深入区中医院、浓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单位抗洪抢险;华蓥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戡和岳池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晓进,从7月17日到现在一直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岳池县中和中心卫生院党员干部积极踊跃报名,迅速成立了院长黄秀明为组长的中和中心卫生院党员抗洪抢险队,积极投入抗洪抢险。
群众响应,争做抗洪标兵。在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带动下,2 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先争优、抗洪抢险的洪潮中,形成了干群合力抗洪、争做抗洪标兵的良好工作局面。广安区卫生局女职工柏维琼不顾自身安危,脱掉鞋子赤脚涉水步行到城区可能进水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指导抗洪抢险;罗渡中心卫生院在被洪水围困的情况下,不顾自身遭受重创,坚持对8名危重不能转移的病员提供住院服务和生活服务,并向罗渡中学灾民集中安置点派出医疗队伍进行24小时服务;华蓥市明月镇卫生院在自身受灾严重的情况下,还发动干部职工组织3支医疗服务队,对4个受灾村的群众进行巡回医疗、免费体检和免费发放防暑防腹泻药品。据统计,截至21日下午5时,全市共出动医护人员4862人次,救治伤病员4099人;出动卫生防疫人员10049人次,消杀面积为305.2万平方米;出动卫生监督人员1020人次,覆盖灾区48.57万名群众,实现了灾后无疫情。
(市卫生系统创先办)
罗渡中心卫生院齐心协力抗洪灾
2010年7月18上午9时,罗渡中心卫生院已经将药品、器械等搬迁完毕的门诊、住院一楼全部被洪水淹没,医院成了孤岛。
“这些洪水超历史,罗渡水位预计达28.2米……”,广播里传来最新洪灾信息。因为洪水包围,医院与外界失去陆上联系,3 饮用水、食品均无法运进来,全院职工在又饥、又渴、非常疲劳的情况下,再次紧急出动,开展第二次紧急搬迁,共出动68人次,对全院中、西药房、药品库房、B超、检验、心电等20余个科室医疗设备、药品器械全部搬迁。
医院自身要顾,但受灾群众更要顾。罗渡中心卫生院同时对院外4个临时医疗点派出医务人员15名轮班坚守,救治伤病员32人次,发放药品6000余元,出动救护车一台,接转病员;组织专业队伍两个,出动疾病防控人员10名,使用消毒药品3种6公斤,消杀灭面积30000平方米,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2个,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岳池县卫生局 龙江)
送:省卫生厅创先办;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绩效办,市委创先办、市防汛办、市应急办,局领导。
发: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各区市县卫生局,局机关各科室。
(共印40份)
第二篇: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
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区卫生局大力推动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同步发展,从2000-2007年,每年一个新变化、每年上个新台阶,在不断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的工作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一、加大投入,求实创新发展农村卫生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要求,调整发展方向,营造发展环境,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和完善农村服务网络,强化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建设,农村卫生事业每年一个新举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0年所有乡镇完成以乡镇为单位实现初保规划目标,2001年开展示范性卫生院建设,2002年实行集中财力搞建设,2003年保持一方净土,2004年实施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2005年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6年规范化村卫生站建设顺利推行。现在,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全部“三统一”管理,所有建制乡镇街道卫生院消除了危房,拥有业务用房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B超机、X光机、心电图、手术刀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心电监护、洗胃机等五大件设备已基本装备到乡镇卫生院,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专科设备。2005年以来,我区共进行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项目4个,2004、2005卫生局安排专门经费进行“翠屏区农村卫生信息网络”项目建设,每个卫生院配置了4台以上微机,共完成14个乡镇卫生院的微机化管理任务,投资近50万元,传染病直报和公共卫生直报网络已覆盖全区20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现在,已能在网上对全区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公文交换。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不断提高,乡镇卫技人员全部达中专水平以上。由于决策大胆,思路明确,力求创新,乡镇卫生院发展稳步上升。2004年10月乡镇、郊区街道卫生院全部上划区卫生局管理,并由集体所有制单位转为了全民所有制单位,落实了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编制519名。2005年起我区安排了专项经费与市级补助资金配套,实行“由政府出资,补助性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区级每年配套资金28.8万元,落实了乡镇、郊区街道卫生院院长、防疫、妇幼人员工资由区财政按差额拨付外另每人每月800元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和每人每年1000元的办公费,全面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区办区管。同时,按每个村卫生站100元/月标准核算购买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每年区级配套资金15.72万元。2004年10月乡镇街道卫生院上划区管后,我们通过全面考核、测评,广泛听取意见后,聘任了18位卫生院院长;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卫生系统公选2位院长,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配齐配强了乡镇、街道卫生院领导班子,并实现绩效激励分配机制,各卫生院均为职工解决了医疗、工伤、生育、住房公积金等城镇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卫生院事业的发展,全区乡镇卫生院年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和业务收入三项指标分别以较快速度攀升。二、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建设步步高
从98年开始试点,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曾多次接受省内外、市内外兄弟市区领导、专家参观和指导。2005年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又上新台阶,按照川办发[2005]187号文件的要求和《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川府发〔2006〕33号)重新调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房屋、设施、人员、制度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六大功能,达到了“布局合理、功能突出、制度齐全、资料完备”,建成了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标准化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特别是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原宜宾市第二中医院改建而成,在改建中全力体现中医、专科的特点和优势,使改建后的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加具有浓郁的中医特色,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验收通过后,被省卫生厅列入全省202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单,向全省推广,2006年,又将西郊、南岸、安阜、白沙湾四个街道卫生全部转型改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举措不仅解决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过程中卫生院的定位难题,又使翠屏区大部分城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上得到了覆盖,2007年开始,区卫生局继续强势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将在南城街道办事处和北城街道办事处再再建成两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届时,社区卫生服务将会覆盖城区所有居民。三.统筹安排,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有保障 按照“十一五”规划,区卫生局继续统筹发展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三大保障举措,逐步实现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均衡化和高水平,为“十一五”期间翠屏区43万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更为可靠、安全、便捷的医疗卫生保障。
(一)加快农村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区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
(二)对乡镇级医院实行区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培养农村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乡村医生。
(三)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乡镇一级医疗
机构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转轨转型,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探索改革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保障的新模式、新机制。
四.真抓实干,开展新农合工作显成效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翠屏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2007年1月16日正式启动,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不利条件下,积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截至到2007年2月28日,全区农业人口429653人(各乡镇上报实际人口数),共有387466人志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参合率达实际全区农业人口的90.18%。乡镇村覆盖面100。圆满完成我区2007年参合农民达85的预定工作目标。其中农民个人缴费376199人,参合农民缴费3761990元;民政解决五保户、低保户共11069人,民政补助110690元,已全部转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确定26家新农合定点机构,涵盖了所有区级医疗单位和乡镇街道卫生院。自新农合工作开展以来,在补助资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通过由区属医疗机构先垫付的方式,积极开展新农合的报帐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全区农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补偿的门诊人次2279人,实际补偿费用54756.25元;住院人次1873人,统筹实际补偿费用618809.66元。补偿金额共计673565.91元。五.亲民惠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暖民心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区卫生局围绕民生福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实效的原则,准确把握群众医疗健康利益诉求的重点,始终把群众切身的医疗保障问题作为检验行动成败的关键,整合资源和力量,落实资金和政策,务实开展“亲民惠民医疗保障行动”,若干举措为群众带来实效:(一)加快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环境。争取国债项目支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2007年计划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规划床位136张,标准配置业务用房7810平方米,新增业务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
(二)加快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实现小病就近就地就医。结合新农村村级阵地建设,在2006年已建成4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的基础上,2007年计划建成85个规范化村卫生站,完成设备投入17万元。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三)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全年计划开展“送医送药到农家”活动2次以上。春节前后,在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区卫生局组织医疗专家和技术骨干分别深入菜坝、南广、李庄和思坡等4个乡镇开展“三下乡”活动,发放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单5万份,义诊群众600人,接受群众咨询800人次。
(四)大力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切实关心弱势群体。2007年在全区全面推行“三免一减一救助”的医疗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对象患病治疗享受门诊免挂号费、门诊检查费减收20、住院治疗减收50的床位费、住院期间的费用除药费外减收20、城乡低保户和特困群众患“十大重大疾病”住院支出500元以上的可以申请最高可达2000元的救助。今年以来,已对146名城市困难患者和87名农村困难患者开展医疗扶贫,资助参加新农合11069人,救助大病医疗87人,人均大病医疗救助金达1000元,医疗扶贫总支出资金达109544.44万元。
(五)加快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含量。严格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机制,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2007年医疗卫生单位事业人员计划公开招聘和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10名以上,目前各医疗机构已上报拟招收岗位人员共27名,已上报区编办待批。为科学规划医疗人才引进工作,目前完成《区卫生系统人才引进方案》草案,已上报待批。
(六)是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建设,巩固城乡卫生体系中坚力量。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建设正在抓紧进行,住院部改造方案和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已被上级升级命名为“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加强市第二中医院、市中医专科医院中医工作,做大做强我区中医事业。《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
情况的汇报
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
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研究卫生工作现状,仔细查找分析问题,结合新医改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城乡卫生一体化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1、及时传达学习。先后召开了局务会、各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传达和学习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将有关文件转发给各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认真落实一体化工作各项要求,促进我县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卫生一体化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周春华局长牵头、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一名副局长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全县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着力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惠及城乡广大居民。
3、分解落实任务。按照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统一部署,认真调查深入调研,按照推进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制订了卫生系统《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具体任务、完 1
成时间和分管领导、责任科室与具体责任人。
4、组织制定规划。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我局结合工作实际,从七月份开始,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学习、调研新医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工作,并在县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的精心指导下,几易其稿,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整个《实施意见》分为3个主要部分,即: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在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明确了“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纵向整合、优化结构,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基本原则,提出了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阶段性工作目标,以最终实现“十五分钟看得到病、最低成本看得了病、就近医疗看得好病、预防为主防得住病”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中重点提出了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等工作;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上,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多元投入保障、加快队伍建设、强化行风建设、加强督查考核等五项措施。
5、明确推进措施。在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方面,将采取:统筹优化卫生布局、巩固完善服务网络、健全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卫生信息平台、探索纵向合作机制、建立捆绑帮扶机制等六项措施;在深化惠民利民医疗方面,将采取:推进医疗保障全覆盖、探索惠民利民新模式、构建医疗救助信息平台等三项主要措施;在创新特色卫生服务方面,将采取:发挥
名特专科优势、不断深化特色服务、畅通抢救绿色通道等三项措施;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将采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等三项主要措施。
6、建立考评制度。局党委明确在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把实施城乡卫生一体化列入重点工作目标,作为各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结合新医改工作,认真制定城乡卫生一体化目标考核体系,完善项目考核评估,建立县、镇、村三级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单位实施跟踪调研、督查和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城乡卫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适时进行优化调整。明确局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单位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将考核结果与单位绩效工资挂钩,充分发挥考核表彰在激励率先、科学推动、统筹发展、促进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我市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我市卫生事
业又快又好发展
——在2009年全市卫生工作会上的讲话
邵武市卫生局局长 周东维(2009年3月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全省、南平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8年工作和经验,部署2009年卫生工作,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立足先行,为我市经济建设提供健康保障。下面,我根据全省、南平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简要回顾一下去年全市卫生工作,并就做好今年的全市卫生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08年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卫生系统围绕卫生改革与发展主线,牢牢把握卫生事业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展现了我市广大卫生人员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卫生工作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一)好字当头,创新中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通过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借助项目建
设,夯实基础,农村卫生工作实现了四个改善,两个达标,在创新中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
1、改善了服务理念。通过改革,卫生院的的精神面貌、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卫生院从过去的“重创收、轻公共卫生服务”,到现在的除了做好基本医疗、院前急救工作外,建立了以健康教育、咨询、建立健康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力度。
2、改善了服务方式。各单位从过去的“找米下锅”到如今的“上门服务”,在全市开展“减民忧、系民情,医疗服务进千万家”活动,走出医院,进入家庭,通过为群众上门送医送药,发放医患服务联系卡、组织巡回医疗队、建立和完善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等方式,与群众形成稳定的、可以长期信赖的医患关系。
3、改善了医疗环境。通过加大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强化农村卫生院的提升改造,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90万元,对大埠岗卫生院进行整体搬迁;对吴家塘、卫闽、拿口等卫生院院内院外环境进行装修改造,美化了院容院貌。投入资金210万元,完成了水北、下沙、拿口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形成格局特色。
4、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加大人才培养,极鼓励、支持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投入资金100万
元,为12个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卫生院“五大件”设备装备基本到位。通过开展协作,许多卫生院以前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得以全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跃升发展,业务收入达1438.11万元,比增23.31%。
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达标。经过努力,我市第二周期农村初保工作中的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评估标准。并通过南平市2001--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达标验收。
6、村级卫生所规范化建设达标。按照规范化村卫生所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布局,合理制定建设方案,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21个村级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任务。
(二)积极推进四项重点卫生工作
1、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今年冰冻灾害发生初期,我局就前瞻性地启动紧急医疗救助预案,全市卫生系统全力以赴,共安全转移6名孕妇和2名危重病人,同时还组织了市直医疗单位的三支巡回医疗队开展巡诊活动,确保受雨雪冰冻灾区的医疗应急救治和医疗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卫生系统全力做好筛查、救治、宣教工作,共筛查婴幼儿3656人,确认患病儿童34人,并进行积极干预;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做好重大事件如龙舟赛、汽车拉力赛、灾区伤员转运、重要会议、上级领导到我市视察等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2、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启动了手足口病日报和零病例报告、巡查。组织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参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理论考试1100人;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100%,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1208例,发病率342/10万,甲乙类915例,发病率304/10万。完成结核病疑似病人转诊122例,新发现涂阳患者111人。
3、在服务中强化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对全市131家医疗机构许可证进行了重新审核更换,组织开展毒麻药品和临床用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事件。加大对餐饮消费安全整治力度,通过整治,台帐建立率100%,有效许可证持证率100%,原料合格率100%,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制品行为和使用有毒有害物品加工食品的行为。
4、开创了妇幼保健工作的新局面。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逐步提高,系统保健管理率、高危住院分娩管理率达均达100%。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改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较2007年分别下降0.27‰、0.88‰、与3.17‰。免费婚检显著提高,达91.55%。
(三)与时俱进,在开拓中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通过抓医疗质量管理,从临床急救、疾病诊断、病历书写、处方管理、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医院感染控制、临床护理等基本医学操作常规方面入手,严格把关,全面提
高医疗技术水平;二是立足本职谋发展,不断拓展医疗服务新领域。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填补我市医疗技术空白。同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推出医疗服务新举措和便民服务措施,医疗服务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行业品牌,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我市医疗卫生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烫伤冬令营”、首届“福建省男科学术交流大会”和全国整脊学第33期高级研修班,同时派出医务人员开展援外、援藏、援川工作,树立了我市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四是医学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通过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一批中青年医疗骨干脱颖而出,使我市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在周边县市处于领先地位。
(四)求新求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并实现全覆盖。先后完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覆盖4个街道、服务人口12万人。添置了B超、心电图、X光机、尿十项及等医疗设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一道靓丽的风景。2008年全市社区卫生建设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通过南平卫生局考评验收。
(五)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卫生行风建设持续推进,医德医风集中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市立医院被省卫生
厅推荐为卫生部“全国院务公开工作”示范单位;市立医院120急救中心被省卫生厅授予“省级示范窗口单位”。畅通群众投诉渠道,医疗机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群众满意的有所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全系统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增强凝聚力。通过加大卫生信息宣传报道,展示了卫生系统的良好风貌。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卫生系统经受了考验和挑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工作仍面临投入不足、负债过重、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社区卫生功能不完善,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攻坚克难,扎实运作,努力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二、认真做好2009年卫生工作
今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省、南平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坚持“三优先、两加强”,即公共卫生优先、医疗保障优先、基本医疗优先,加强基层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卫生事业发展战略,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着力推进观念创新和体
制机制创新,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夯实基础,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能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明确功能功能定位,提升乡镇卫生院管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公共卫生能力,确保“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紧急救治”三大职能得到落实。二是完善对乡镇卫生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考核制度,加强管理,提升能力;三是建立对卫生院的经常性督查制度。由卫生局基妇、医政、办公室、监察室人员组成的督查小组,对院长、职工的工作不定期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年终的绩效考评挂钩,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促进卫生院的规范化管理。
2、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配置,通过开源节流,筹措资金重点加强两个中心、四个重点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尚未配齐X光机、B超、尿十项等医疗设备的卫生院进行装备配置。二是提升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强化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三基”训练。按省上要求,组织农村卫技人员到闽北卫校参加人员培训,做到培训率达
100%。同时,卫生局也将在6月份举办2期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急诊抢救、病历书写、感控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扩大服务覆盖面,在全市农村继续开展“减民忧、系民情,医疗服务进千万家”活动,继续推行“医患联系卡”制度,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切实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加强对乡村医生的管理,实行季度考核制度。
3、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组织开展实施“社区医生进万家”项目,依托小区健康服务点及社区服务团队,全面推行社区医生联系家庭责任制。完善市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和双向转诊等工作,使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优质、价廉的零距离服务。二是健全居民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和60岁以上特殊人群的健康档案工作。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加快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步伐。9月底,全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应达到50%以上。三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免疫接种、老年保健等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并将妇幼保健和二类疫苗接种进社区作为今年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完成水东、飞机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扩建工作。四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
作用,通过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在做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对晒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并做好省、南平社区考评专家组的考评验收。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持续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是要完善全市疾病监测系统,切实抓好免疫规划,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要求,特别是要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的覆盖面,提高接种率。今年3月1-10日,我市将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要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要求,扎实做好今年的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确保2009年实现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的目标。通过加强日常计划免疫接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迎接国家卫生部等五部委对全国扩大免疫工作的抽查。今年拟在市卫生防疫站建设一座冷库,同时为三分之一乡镇配备冷链冰箱。
二是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继续控制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今年南平市政府又将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列为创业竞赛指标,因此,要从年初抓起,市卫生防疫站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明确责任人,在每月10
日前与南平市疾控中心联系获取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处于南平市的位置并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市直医疗单位要把控制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作为全年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并列入考核内容,确保全年我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南平市平均水平以内,并力争进入前列。
三是要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要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疾病控制工作的一项基本策略与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业工作队伍,坚持经常性宣传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争取到2010年实现《健康66条》覆盖率达60%,居民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达到80%与60%以上。
四是要加强艾滋病、结核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开展“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结核病人发现率与治愈率。要切实加强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病的各项防控工作。完善实验室和监测网络,今年拟投入80万元,新添一台全自动生化仪,一台气相色谱仪,一辆冷链车,用于新开展水质总磷、总氮检测和出血热抗体、麻疹抗体的监测工作。
五是要密切医防合作。市直医疗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和能力。卫生防疫站要及时向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信息,主动深入医疗机构进行指导,共同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2、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一是认真实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干预措施。要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加强保健管理和指导,进一步降低“三率”(孕产妇、新生儿和婴幼儿死亡率)。避免重临床轻保健,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努力使孕产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和9‰以下。
二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巩固免费婚检工作。继续实施免费婚检政策,确保2009年免费婚检率达95%以上。落实《南平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妇幼保健院应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2009年底,妇幼保健院完成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并通过南平市、省级考评验收。
三是抓好乡镇卫生院产科规范化建设及产科队伍建设。5月底完成金坑、张厝、和平、沿山4所卫生院的产科规范化建设工作。加强乡镇妇幼人员培训,提高妇幼人员的服务水平。在全市组织开展乡镇妇幼人员到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职能科室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轮训,并在10月前完成此项工作。对通过轮训后不能完成妇幼工作的人员将予以解聘或调整岗位。同时还将在5月份开展一次助产技术执法检查自查工作并在7月举办一期产科适宜技术培训。
3、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一是结合中央和省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的启动,争
取将我市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列入计划安排,在原市卫生防疫站职能和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成立“邵武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按“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原则,实行合署办公。此举可为我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改善我市的卫生监督机构设施和执法条件,更好的促进我市的卫生监督工作开展。
二是要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要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市卫生防疫站要加大对健康相关产品经营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抓好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的监督力度。要加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传染病防治以及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和行政不作为等内容的稽查,切实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职责,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
4、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要加快健全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强化培训和演练,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和工作规范,及时完成上级部署的人员培训任务。在10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活动,届时拟请南平市专家前来指导,以提高我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医疗服务监督和管理。
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把“以病人
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引向深入。各医疗单位要结合省卫生厅百日医疗检查工作要求,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开展对急诊科、ICU、麻醉科、儿科等医疗质量安全检查。组织开展综合评价或单项检查评估和巡查,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各乡镇卫生院要认真对照,进行自查自纠。
二是要加强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关,规范医疗行为,整顿医疗市场。医政股要在3月、9月分别组织开展2次医疗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要抓好案件协查以及重大案件的督查督办。要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组织开展2次的专项检查。做好医疗广告的检查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打击“两非”(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别终止妊娠)专项整治行动治理工作。
三是要做好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探索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的调解机制,市直医疗单位要成立医患纠纷调解处置室,认真处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调解和处理。围绕医院评价和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完成第二医院的等级评审和人民医院二级中医院评审工作。要加大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监管力度。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四是要围绕“加强监管、提高质量、保障安全、控制费用”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各项医政工作。落实卫技人员 的岗位培训工作,根据南平市卫生局的要求,组织一次全市医疗技能大赛。
(四)加强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把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卫生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同步推进、相互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强化纠风工作责任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把医德医风和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医疗卫生人员上岗培训、继续教育、执业资格考试、职称晋级考试的必要内容。同时结合卫生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
三是落实行风建设制度和措施,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继续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制定规范医药代表行为制度,建立和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巩固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成果。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切实加强对医务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行为的动态监督。接受患者及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组织开展明察暗访,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医疗机构网上采购中标药品的监督。要通过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患者就医环境,促进患者关系和谐,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使卫生行业不正
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得到明显好转。
(五)加强卫生事业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卫生科技创新。要加强实施科教兴医工作,充分发挥市直医疗单位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科研项目建设,推进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鼓励创新,构建平台,营造科教兴医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整体规划、资源共享、突出重点、服务社会、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一卡通”管理,建立和完善以电子信息为基础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使之能在医疗保健机构间共享利用又能提供管理决策分析。
三是强化绩效管理工作。各单位要以绩效管理为纽带,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卫生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优化服务意识,通过制定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的准入,价格核定,信息发布,质量监控等经济性和社会性管制政策,建立健全卫生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今年的卫生工作重点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等有关内容的考核评估等要予以高度重视。我局已连续三年在南平市的综合目标绩效考评获得第一名,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争先领跑,保持已取得的荣誉。
四是加强卫生宣传工作。卫生宣传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宣传党和政府卫生工作的方针政
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最新进展、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疾病预防保健等等,是卫生行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重要平台,是群众了解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卫生系统宣传和交流工作,要把卫生宣传成为卫生部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载体和手段。要充分利用我局已建立的卫生信息网站和卫生信息简报等平台,充分发挥全系统的宣传资源,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弘扬卫生系统先进典型,树立卫生正面形象,为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和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年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南平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工作全局,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抓好各项卫生工作,为构建和谐卫生、推进邵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入调查,我们认为渭南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本文旨在对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渭南市城乡统筹发展做以分析思考,以更好地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全市基本情况
全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下辖123镇13街道办6乡,3222个村委会,180个居委会,据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49万人,城镇化率33.12%。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致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2.9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71元,增长27.4%,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一)突出建设中心城市,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一是规划建设取得新成绩。渭南市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重点,先后编制了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渭北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八县两市、高新区、经开区、华管委、卤管委完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十县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修编。庄里、瓜坡、孙镇、龙门四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等。同时,积极做好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的规划建设。201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66.92亿元,同比增长171.0%,销售面积240.44万平方米,增长72.1%。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377975万元,其中廉租房43965万元,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254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23.0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67.26万平方米,其中廉租房12.07万平方米。二是中心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渭南中心城市建设2008年完成投资6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44.7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58.4亿元,2011年完成投资67.8亿元。2012年计划完成投资1526219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4.7亿元,占计划的36%。同时,各县市区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和投资总量均为近年之最,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框架格局,城市公园、广场先后建成运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是城市管理呈现新亮点。渭南中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个县城全部晋升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全力做大集镇,响应建设新社区和新农村。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和支持,推进集镇建设。渭南市先后有:韩城市龙门镇、合阳县路井镇、富平县庄里镇、华阴市敷水镇等13镇被列入全省107个省级重点镇,华县瓜坡镇、蒲城孙镇、富平县庄里、韩城龙门镇四个小城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白水县林皋镇、大荔县朝邑镇两镇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古镇,华阴市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区),富平县庄里镇、华县柳枝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目前,渭南市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庄里镇已完成投资2.8亿元,孙镇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伴随着中省加强城镇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了“镇有常住民、民有不动产、草根经济兴、民富又强镇”的发展格局。二是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目标,积极启动新型社区建设。如:富平县在城关、淡村、庄里启动了4个新型社区建设,蒲城县已经在孙镇、高阳镇建设2个新型社区。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404.26万人,参合率达97.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244.99万人。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平方米,增长3.9%。争取中省资金,开展新农村安全饮水、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快速带动城乡发展。一是科学定位,工业集中区规划布局特色鲜明、错位发展。其中,韩城龙门工业集中区以煤及煤化工为主导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全市形成了13个特色园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0亿元,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的需要。三是工业集中区规模大、企业多。目前全市13个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7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86户。其中已投产企业6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9亿元,上缴税金24亿元,安置就业11万人。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助推城镇化发展。2011年,渭南市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2个,目前拥有省级农业科技创业示范基地6个;设施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面积39.2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面积27.78万亩,占瓜类总面积53.8%。以澄城、大荔生猪,合阳、临渭奶牛,富平奶山羊,蒲城肉鸡为代表的优势畜禽生产基地逐步建成,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67.28亿元,增长10.5%。现代农业为发展注入活力,助推了城镇化发展。
(五)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渭南市实施了住房、创业、就业、保障四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3万套,建成安置房1.7万套。依托全市28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和39个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进驻创业。对进城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优先解决安置就业。此外,还围绕进城农民的就医、养老等需求,在全市扩建5个医院、18个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5个敬老院、26个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183个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了进城农民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讲,近年渭南市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是整体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省上要求和群众愿望有差距,还存在建设资金短缺、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等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发展统筹不够。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33%,分别比全国、全省水平低18.27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在全省属较低水平。蒲城县、大荔县、富平县等70万人口大县,城镇化率分别为18.61%、21.17%、27.46%,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12%,临渭区人口90万左右,城镇化率在全省同级别区中位置也偏后。在建设上,重城市建设轻集镇建设、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重开发建设轻产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产
业上,绝大部分镇域缺乏工业支撑,特色产业覆盖面不广,批发零售、个体运输等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农民进城进镇安居就业的渠道不广,城镇化进程速度不快,城镇发展统筹不够。
(二)三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推进乏力。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8.97亿元,较上年增长15%。其中,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47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545.19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1亿元,增长10.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5.6:53.0:31.4。人均生产总值19424元,比上年增长14.8%。尽管纵向同历史相比渭南市发展很快,但是横向与兄弟地市相比,渭南市二、三产业总量、三产增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要求相差较大,还不能对城镇化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建设用地指标少,城建资金短缺。对照城市规划,渭南市城镇化建设用地仍然存在着土地储备较少、征收任务艰巨、用地指标不足三大问题,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非常大。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资金缺口量大、融资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直接制约了各项建设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四)城镇规划不超前,辐射带动不强。城市供水、电力、电信等地下设施和城市绿化、停车场等规划不到位,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各县市区的老城区村组统建的庄基量大面广,拆迁难度大,改造困难重重,建设进度缓慢。大部分镇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规划缺失、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聚集较弱,信贷资金投入微乎其微,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五)政策缺乏资金支持,措施还需完善落实。近年省市先后出台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有关政策制度,但是由于此项政策制度对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权益的资金补助来源没有明确,资金补助无法兑现,大部分农民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还处于询问观望阶段。同时,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公安部门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的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还不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户数、人口数在公安部门和人社部门还有差异,还有待协调解决。随着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城乡划分范围已经很模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很难划分,现在还没有部门适应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牵头界定划分。民政部门对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尚没有组织实施像西安城中村那样的改村组名称转为城镇社区名称的统一安排活动。
(六)农村宅基地不断扩大,分散居住不适应形势。省政府研究室在2011年对关中地区和天水市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一是耕地流失,人均逼近红线。关天区受访农户宅基地平均占地0.5464亩,常住人口平均为3.25人,户均1.21处宅基地;近5年被调查村庄耕地每村平均减少283.87亩。农村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中,39.2%是因宅基地增加所致。2000年关中地区人均耕地1.16亩。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0.627亩,低于联合国提出的0.7965亩的最低警戒线。二是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农村16-40岁的精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经商,80后、90后年轻人几乎不愿回乡务农。村庄的留守人口基本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最需要解决的是留守儿童教育、老年人养老医护及农村治安等问题,而集聚生
活或社区生活的服务社会化功能能够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三是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村庄撤并集中居住的占19.7%,集中住在像城里人一样的楼房内的占19.7%,楼房现代设施齐全的占14.7%,社区内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商业服务区的占38.9%。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总体上愿意集中居住并享受现代生活。
三、今后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克服和改进。
(一)发展第一,三化同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渭南市独有的“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地级市为契机,积极把握西安大都市规划圈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政策机遇,认真实施《渭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镇化为载体,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优化人力和土地资源在城乡配置。树立城乡资源一盘棋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增加城镇人口,减少农村人口,调整人力资源在城乡分布,提高社会效率。整合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在城镇实施旧城老城改造,提高单位土地人口承载量;在农村,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农村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增加农村耕地,发展现代农业畜牧业,优化土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优化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商品资本在城乡配置,提高整体社会效率。
(三)完善政策,筹措资金,破解城镇化土地、资金困局。一是破解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政策。以农民进城落户为核心,统筹出台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征收补偿、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操作办法,解决农民身份、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本地农民及办理落户的外来人员,实行与城镇居民统一的就业、创业、养老、医疗、教育、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待遇,使他们能就业、有房住、有学上、有保障,真正融入城镇,变为城镇居民,不断解决农民进城落户和建设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宅基地置换新房,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转换思路,仿效城中村改造经验,将农村居民就地转移到中心城市、县城和镇驻地,农民原有住宅可折价置换社区新房,置换出来的村庄土地可以还耕,也可以经营开发。在宅基地置换新房时,要同步推动农村居住社区、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统筹联动发展,努力取得耕地不减、农民负担不增加、乐业有保障的成效。同时,还要在土地流转、管理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建设投融资方式、小城镇扶持政策等方面创新,有效破解土地、资金、出路等难题。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试点。向中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市县级农村土地交易试点,试点主要负责农村宅基地复垦农田,复垦农田指标转化为城镇建设指标,面向社会公开拍卖转化指标,以拍卖指标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以拍卖所得资金补偿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在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中,实施土地部门核查农民退出土地、人社部门办理进城进镇手续、公安部门转办户籍、财政部门兑付补助、纪检部门监督检查等联动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创新思路,拓宽城乡统筹融资渠道。争取中省将渭南市列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银行等贷款,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镇、小城镇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实施和公益事业。
(四)统一规划,重点布局,加强城乡一体化格局。统一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调控和集约开发城乡土地,重点抓好“131”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富平城乡统筹省级示范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加大太华湖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加强城镇和土地总体规划的衔接,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城镇、产业和土地布局,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一、二、三产业。二是科学编制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公共活动用地,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在省级重点示范镇、省级重点镇的基础上,再规划确定一批市级重点镇,从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建制镇住房建设和农村宅基地停止审批出台具体意见,并予以统一规范指导。
(五)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做美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北扩”、西渭一体化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空间,促进融合发展。加快“一城三区五组团”建设和华县撤县设区步伐,强化公共设施对接共享,推进西(安)渭(南)城际轨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路网通达水平。加大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大水、大绿、生态、宜居新城市。二是做强县城。率先发展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次中心城市,持续提升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域中心城市。完善天然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三是加快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抢抓全省实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市县联动,将重点镇、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撤乡并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工作有机结合,完善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特色产业和人口聚集,在交通干线节点、重要工矿区、旅游商贸集中区等,建成一批人口规模8-10万人、经济总量10-20亿元的重点镇、示范镇、特色镇。四是推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农业转型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
(六)多措并举,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继续撤乡并镇,开展撤组并村,减村进镇,减少乡镇村组数量,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二是改善城镇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农民转化身份和职业,积极进城进镇。三是组织参照西咸新区模式,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对开发区、各类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实施托管,将其中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实现门口就业。四是建议住建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镇街道办乡等部门牵头界定划分城镇和农村范围,明确区别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民政部门根据划分将各县市区的城中村、城边村、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园区中行政村组名称调为城镇社区名称。公安部门根据划分和名称变动对户口簿登记记录进行调整,将有关农民转为城镇居
民。五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畜牧生产基地,加强农民培训,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
(七)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城乡的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养老、家政、休闲娱乐、体育保健、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开拓新服务,适应新需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二是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创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培训、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创业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统筹教育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的工作技能。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建设、管理和分配,使之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