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

时间:2019-05-13 05:4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

第一篇: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

考点三归纳文章主旨 【考点解读】 所谓文章主旨,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某种情感以及表达的某种思想、观点与态度,将主旨传达给读者是作者写文章的用意之一。学会归纳记叙文的文章主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关键句子的内涵。

【考查形式】

典式: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变式:

1.找出本文的主旨句。2.本文抒发了什么感情?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结尾的横线上写出一句话,使之能画龙点睛。4.概括本文的中心。

5.×××的事迹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6.选择一点,结合本文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指导】

归纳文章的主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些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则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4.从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作综合归纳才能明确。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格式: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信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玛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用简练的浯言概括本文的主题(不超过50字)。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③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3.第⑦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做简要分析。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1.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在建造城市时,保护好旷野。恰当处理好建造城市和保护旷野的关系。

2.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

3.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拥有先进的通信手段的勇敢者象征“城市”;遭遇的暴风雪,象征“旷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用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

4.①生动、形象。例如: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熠熠闪光。②句式整齐。例如: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例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景象。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提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4.请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参考答案:

1.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2.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4.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间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⑧思念爸妈,回味毛蟹。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缸荷花

顾晓蕊

那年初春,弟弟在缸里种下几株荷花。我经常跑近去看,不久后,荷叶长出来了。那一片片圆圆的叶子,宛若随风舞动的罗裙,那么优美、那么清雅。我用手撩起水珠,滴落在叶片上,水珠随风滚动,像粒粒晶莹的珠玉。

一场夏雨过后,荷花开了。有的还在含苞,有的已然盛开了,起初是一两朵,后来开满一缸。弟弟买回几条金鱼,放进水缸里,鱼儿游走在荷叶间,别有一种情趣。

弟弟对荷花珍爱有加,多次提醒我切莫采摘。我嘴里应着,心里却有些不服气,不就几朵花吗?还当宝贝似的。【A】

夏日的天说变就变,有一天,我正在外面玩耍,天阴沉起来,紧接着一阵雷声响起。我急忙往家跑。不一会儿,豆大的雨滴砸落下来。跑进院里时,只见弟弟撑着一柄伞,从屋里飞奔出来。

他快步跑进菜园,将伞撑过缸顶,罩着一池清荷。风夹杂着雨点倾泻下来,又急又密,打湿了他的衣服,他竟似浑然不觉。再看那水中的荷,红花黄蕊,如娉婷的仙子般,有种不染俗尘的美。

我原想喊他一声,竟一时失语,懊悔、愧疚„„种种复杂的情绪齐涌上来,心倏然间变得柔软起来。【B】

过了些天,荷花陆续凋零了,水面上撑起大小不一的伞状莲蓬。随着冷风渐紧,零落枯败的残荷倾斜在水中,鱼儿在其间穿梭,似是在诉说着无限的依恋。

冬天来了,有天早上我推开门,一阵寒风袭来,冷得刺骨。走进菜园,见水缸中结着厚厚的冰,鱼被冻在冰里。我惊讶极了,一阵风似的跑回屋,喊来弟弟。他用锤子小心地凿开冰层,把带有金鱼的冰块放到盆中,端回屋子里,放到火炉旁边。

我们蹲在地上,眼睛直愣愣地盯着水盆,金鱼依偎着残荷,在时光中凝威透明的“琥珀”。弟弟自责地叹息:“都怨我!明知道天冷了,还把它们留在外边。”

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盆中的冰块渐渐地化成水,金鱼居然活了过来,在水中摆动起尾巴。我不相信地揉揉眼,俯下身去贴近细看,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对弟弟说:“快看,鱼还活着呢!”

他被我的话惊住了,有些不相信地用手轻碰了一下金鱼,鱼儿游了起来。他高兴地叫嚷道:“简直太神奇了!”那个冬天,鱼儿在弟弟的精心呵护下,恢复了往日的活泼灵动。

望着游动的鱼儿,我生出一些痴想来,就在被冻僵的刹那,它们是否有过丝丝不舍,怀恋起与荷相伴的日子?它们能死里逃生,除了自身的坚守外,是否在冥冥之中,听到一声声熟悉的呼唤?【C】

第二年春天,园中的水缸里长出荷叶时,弟弟把金鱼放回去。跟去年一样,荷花又莲蓬勃勃地盛开了,在微风中摇曳着,鱼儿穿行在荷叶间,荡起层层欢快的涟漪。

曾经残败的荷又绽放如初,冻僵的鱼儿又自由游动,这一切让我们在感慨大自然的奇妙之余,心中对稍纵即逝的美丽,有一种说不出的怅惘和伤愁。【D】

时光飘远,如今每每想起那一缸荷花,我心中便充溢着宁静和安详。它让我懂得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应彼此温柔相待。这也使得我在其后的悠长岁月中,学会用有情的心、有情的眼,去看待一个有情的世界。

1.本文以一缸荷花为线索,依次描绘了四幅画面,请仿照示例进行概括。示例:春:荷叶圆圆,随风舞动

(1)夏:

(2)秋:

(3)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自那以后看到身边美好的事物,我会多一份怜悯、敬畏,心中也因此常常充满了欢乐和感激。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文中的弟弟对荷花珍爱有加,表现在哪些方面? 4根据要求品析句子。

(1)种种复杂的情绪齐涌上来,心倏然间变得柔软起来。(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2)我不相信地揉揉眼,俯下身去贴近细看,用颤抖的声音大声地对弟弟说:“快看,鱼还活着呢!”(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

★5.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学习本文所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荷花满缸,鱼戏荷叶(2)残荷枯败,鱼儿穿梭(3)荷缸结冰,鱼成“琥珀” 2.B 3.①多次提醒“我”切莫采摘荷花;②下雨时,用伞罩着一池清荷;③荷缸结冰,责怪自己把它们留在外边。

4.(1)这里指内心被弟弟撑伞护荷的行为所感动。(2)该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揉揉眼”、“贴近细看”“颤抖”等词写出了“我”看到鱼儿奇迹复活时惊喜和激动的心理。

5.世间万物相互依存,我们要学会用有情的心、有情的眼,去看待一个有情的世界,例如:善待动物,爱护花草,关爱他人,为构建美好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古梨树也有春天

邓迎雪

①那年我高考失败后,一个人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老家。

②那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村庄,山清水秀,河水潺潺,但优美的环境也无法让我摆脱寂寥忧伤的心境。我常一遍又一遍地想:为什么结果会这样?为什么原本成绩不错的我,考了这么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分数!我就这样陷在自责和绝望的牛角尖里,不可自拔,任失败的痛苦啃噬我的心灵。

③爷爷知道我的心事,每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默默地发呆,满是皱纹的脸上镌刻着忧愁。有天,爷爷对我说,妮,后山上有棵三百多岁的老梨树,我领你去看看吧。

④初见古梨树,我立即被它惊艳到了。那是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梨树,枝叶葳蕤,遮天蔽日,枝干犹如蛟龙,遒劲有力,扭曲盘旋,高高的树冠仿佛一座堆云积翠的山峰,把碧蓝的天遮盖得严严实实。我伸开双臂试着拥抱这棵古树,连它的一半也围不住。

⑤爷爷说,你看看这棵大树结了多少果子?我好奇地仰望,却失望地发现,浓密的枝叶间很少有梨子的身影,仔细寻,才在叶间找着了几只像拳头大小的青梨。这和它苍劲的长势相差十万八千里。

⑥怎么才结这几个梨子?我很纳闷。

⑦今年是结得少,去年它最少结了有5000多斤果子。爷爷说。⑧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年小年吧?我说。

⑨爷爷解释说,也不算是大年小年吧,这棵树连着好几年,都结了好多果,每年摘过果后,村人都会补足料肥,今年春上开花也很繁盛,只是因为一场大风雨,几乎将花全部吹尽,于是就成了这样。

⑩哦,原来古梨树也遇到了挫折。

11爷爷点点头说,对呀,老梨树和我们人一样也遇到了挫折,不过,它应该是非常坚韧○的。想想这几百年间,它遇到的风雨该是数不胜数吧,如果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拒绝生长,它也不会成为这远近闻名的古梨树王。梨树今年不结果,并不要紧,因为它还有下一个春天呢。孩子,你也要这样啊,不要再想那个失败的果,往前看,你的春天还会有很多。

12爷爷的话,让我思索了好久。○13那个夏天,我无数次地坐在老梨树的臂弯里静静地疗伤,山风吹过,阵阵清凉,看着○老梨树那些零零星星的梨子,再想想它去年丰收的繁荣景象,内心的挫败和浮躁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就像爷爷说的,再过一个春天,老梨树又会迎来一个妖娆的丰收季节,而我,只要不放弃努力,在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的掌心也应该有更多一些的收获。

14毕竟人生不是只结这一次果,也不是只赛这一次。○15我告别老家,○离开爷爷的时候,已不再是那个哭哭啼啼的灰头土脸的女孩了,我的心里开始绽放出像阳光一样温暖的憧憬来。

16那年秋天,○我以平静恬淡的心态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去读了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四年大学时光,我一直没有放弃提高自己,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国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17那件事让我明白: ○注释:①大年小年:庄子《逍遥游》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一句,意思是“小聪明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1.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把“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充完整。忧伤绝望一—【】——失望纳闷——感悟沉思【】 2.根据要求品析语句。

(1)那是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梨树,枝叶葳蕤,遮天蔽日,枝干犹如蛟龙,道劲有力,扭曲盘旋,高高的树冠仿佛一座堆五积翠的山峰,把碧蓝的天遮盖得严严实实。(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析此句表达效果)

(2)梨树今年小结果,并不要紧,因为它还有下一个春天呢。孩子,你也要这样啊,不..要再想那个失败的果,往前看,你的春天还会有很多。(分别写出句中两个加点词“春天”..的含义)

3.第⑩段写道“哦,原来古梨树也遇到了挫折”,“古梨树遇到的挫折”是指【】。★4.请在结尾处补写“我”明白的道理,使之能画龙点睛,揭示主旨。5.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惊艳好奇平静恬淡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梨树的枝干比作虬龙,树冠比作山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梨树的高大与茂盛的长势,突出它蓬勃的生命力。

(2)第一个“春天”是指老梨树迎来又一个妖娆的丰收季节;第二个春天是指“我”战胜困难赢得的一些收获。

3.今年春上开花也很繁盛,只是因为一场大风雨,几乎将花全部吹尽,只结了几只像拳头大小的青梨。

4.示例:当在生活里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古梨树还有下一个春天,你也会有。

5.示例一: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借古梨树悟出了当在生活里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赢得胜利”的人生哲理。

示例二:对比;把老梨树去年丰收的繁荣景象和今年遭受的挫折进行对比,突出老梨树的坚韧,以及面对挫折,要永不言败的道理。

归纳文章主旨专题训练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瑛子

①不曾可以寻觅,也不曾有任何准备。似乎是猝不及防,它撞进了我的视线。

②在那方柜台的一隅,它静静地、安详地、自然地停留着,姿势优美。四周的喧闹,仿佛和它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来来去去的目光,被形形色色的宝石的光华吸引着,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地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于繁华之中,于喧嚣之中,碰疼了我的心。....③哦,那一块天然的翡翠,一块美玉。④那一天滂沱大雨。我为避雨无意中躲进那间小店,无意回眸之间,就那样与它相遇。⑤尽管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意外还是发生了。

⑥或许因为之前没有佩玉的经验,而致使佩戴方法有失正确;或许因为过度喜爱,从而太过频繁地摆弄„„正如它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意外在那一日猝不及防地降临。

⑦那美丽、珍稀的翠色之间,出现一道小小的裂隙。很小,但很清晰。发现它受伤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和它一同开裂我感受到它的疼痛。它受伤的样子,令我的心血流不止、肝肠寸断。尽管裂隙很小,可它毕竟存在着。它妨碍了它的美丽,影响了我观赏它的心情。可摆在眼前的它,已然不再是那个完美无瑕的玉,它无法回到从前。

⑧只好耙它从胸前摘下。

⑨扔掉吗?实在是舍不得;退还给卖玉的人吗?那几乎没有可能。留着它,触景生情。我只好选择了逃避。把它封存起来,紧锁于抽屉,长时间不打开,避免碰触,任凭岁月将它埋葬。

⑩又一个阴雨天,雷同的天色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到来。想起初拥它的激动和欣喜。抱的那美丽时光。怀念它在我怀抱的美丽时光。

11我重新走进那间玉店。○我问卖玉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玉的伤口复原?卖玉的人拿出一块又一块的玉给我看。它们每一块都身价高昂。但几乎每一块,放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仔细琢磨,都能发现它的明显缺陷。你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它的水很好,水好自润,不易出裂,但易有杂质,看见这个小黑点了吗?就像美人的身体上长了颗痦子,你能因为她长了一痦子就不是美人了吗?再看这一块,这片绿色娇艳欲滴,它的翠真是太喜人了,可惜水不足,缺水就干燥,干燥就多絮,这是天然石头自身携带的绵絮,你能因为几团绵絮的存在就贬低它的价值吗?

12我无言以对。○13卖玉的人告诉我:天然的石头,十石九裂。正如同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世○上,完美无瑕的翡翠,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那一定是稀世罕见、无价之宝了。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既有生命,就需要拥有者用情感、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14我问:这世上就没有不怕磕碰、不怕摔打的翡翠?卖玉的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定是○人造的,是假的。

15我问:受了伤的玉,还有收藏价值和增值功能吗? ○16卖玉的人回答我:当然有。那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伤,伤的程度。你的这块,只是一个○浅表性的小小的纹隙,不是根本性的致命伤,你要经常佩戴,不过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定使用正确的佩戴方式„„你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好好地养它,好好地珍爱,但不能因为珍爱就无时无刻过分地关注它„„相信只要经过一定时间,就像人的皮肤受了点小伤,伤口自然会愈合。

17哦,能养好它? ○18我顿觉惊喜:那需要多长时间?一月?一年? ○19卖玉的人又笑了:王毕竟是石头。养玉,需要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养好了,也不失为一块传家宝。就像人的情感,那历经无数坎坷挫折、经过了漫长岁月水与火的淬炼,那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1.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玉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空。欣喜——【】——怀念【】

2.请说说你对文中第13段画横线的“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句子的理解。

3.试简析“卖玉的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文中的对话描写,为何不用双引号?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②段“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6.文章耐人寻味,请记录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或思考(不能与地1-5题重复)。同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

疑问或思考: 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1.心痛惊喜

2.虽然它是一块石头,但它有灵性,有生命,需要拥有者用感情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3.卖玉的人不仅是懂玉的人,而且更懂得人的情感,通晓人情世故,经历丰富,能把玉和情融合在一起。

4.因为文中的对话太多,如果过多地用引号就会影响语句的通顺,所以不使用双引号,有利于文句的通顺。

5.示例一:不能删掉。使用数量词,引发读者的想象,使玉的形象,具体可感,更突出了作者对玉的珍爰程度。

示例二:可以删掉。不使用数量词,句子短小紧凑(或语气连贯,或节奏感强),使感情表达更集中。6.疑问或思考示例:第②段描述作者发现玉的过程,为何说“猝不及防”“碰疼了我的心”?(“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而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也许正是这些特点与作者的性格或此时的心境吻合,所以一下子触动了作者的心)文章主旨示例:描述了“我”与一块玉不期而遇的感怀。人生(人性)如玉,总有缺憾(缺陷),用爱滋养(历经时间与磨炼)的情感,弥足珍贵。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第三篇:中考记叙文考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主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3、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4、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概括,整体把握。

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题目理解,把握中心。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

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

答题技巧:

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阅读语段,体会作用。

题型1: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题型2:第1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题型3: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xx》中的诗文,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a、重要段落的作用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②过渡段:承上启下。③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言有意而意无穷,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④其他语段:补充说明,呼应上文,形成对比。b、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句子的作用,也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①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②情感句:直抒胸臆,抒发强烈的内在情感。

③引用句或文学性强的语句:营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作具体分析。

(四)词句赏析,理解含意。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内容、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鉴赏句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炼词的角度,简洁生动、富有概括力。

从句式特点,是否使用了特殊句式,如设问、反问、祈使句、感叹句。

从蕴含的深层含义,是否运用双关义、引申义、比喻义。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题型1:第x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注意: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儿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1)a(b)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写作)手法,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2)a(b)句:这句话是动作(肖像、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xx、xx、感。

(3)a(b)句:这句话是环境描写,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附: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a)肖像描写(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行动)描写(d)语言(对话)描写(e)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概括介绍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成长;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首要作用: d、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表情、感情);e、凸起、深化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首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其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人物,分析形象。

题型1:文中的xx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2:文中的xx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题型3:文中那个xx人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答题技巧: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其他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有: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牵挂、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技巧:

本文采用“xx”的手法,笔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 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现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要具体分析)。

3、衬托手法(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点拨: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这类题时要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八)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九))找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十)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主要人物(2)主要事物 ⑶主要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技巧: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十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十二)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运用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三)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 开头的议论:统领全文; 中间的议论:可起到承上启下;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的议论: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四)记叙文中的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五)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2)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3)注意: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篇二: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2012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

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篇三:中考记叙文考点整理及相关配套练习

中考记叙文考点整理及相关练习

一、记叙文中考考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2.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9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3.常见的叙述顺序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

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

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

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

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

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

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

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

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检测题:

[例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①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②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 9 [简析]第①题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第②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③题选c是不言而喻了。

第④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第⑤题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小结:

基本理清了记叙的要素、线索和顺序,是整体感知的第一一个步骤。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例:如何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

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怎样理解句子“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我的老师》)

“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 3 / 9 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例:《小橘灯》的结尾是: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的“好”字的含义? 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例:《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检测题:

例题

2、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问: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解 析:

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4 / 9 总 结

解题方法:

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此外,还可以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任何一个关键句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说明文中的描写或起再现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作用,或起点染作品使之更生动的作用。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

常起作用:

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以下作用:

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划分

考点精析: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5 / 9篇四: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和对策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思路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思路】

2.按照示例补充文章相关情节

【思路】 应尽量仿照示例的句式 .......

空。注意,要观察示例是否有统一的句式规律。如果没有,形式即可自由组织。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内容。

【思路】人物+事件(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几方面)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思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

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

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划线句的理解)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等)②答出这些方法的文中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3.<1>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思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角色扮演)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2>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题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心情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四〉语言分析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1)字词含义:

【思路】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本义+语境义+深层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3)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思路】(修辞或手法)+(效果词)地表现出(文章中较直接的内容、人物情感、作者观点等)+体现

出(文章中深层的内容、人物情感、作者观点等)

例如:此处为动作描写,“蘸”“吮”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我”的馋相(较直接),表现出“我”的家境

极为贫困(深层内容)

(4)解析文章中句子的含义:

【思路】

【1】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或手法

【2】句子的表层含义(即字面含义)

将含蓄隐晦的字面词句用大白话解释清楚,包括解释修辞、特殊词句含义、原因等。

【3】句子的深层含义

(5)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或手法

答出后顺势写出该修辞或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如生动形象、突出、渲染、衬托等等。即作者写该句的实质目的,往往与文章主旨有关。字面上不能直接反映,须进一步探求获取。

答出后顺势写出该修辞或手法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如生动形象、突出、渲染、衬托等等。【2】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五>文章标题的作用

【思路】1.修辞(反问及疑问句、比喻、拟人)+效果词;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点明文章线索; 4.概括(指出)文章主要内容(对象); 5.揭示(暗示)文章主题(简单阐释主题)等; 6.新颖巧妙、醒目等效果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熟记常见的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卒章显志,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细节描写、象征、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1.倒叙、插叙的作用。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情节,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2.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3.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注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答案的层次感,先从文中出发,再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最后得出更深层次的感悟。

二、重庆市近四年现代文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规律性题目答案分析 1.第(7)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008)答案:(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2.品味语言(7分)(2008)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答案:(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3.本文

(一)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2008)答案:通过打比方,形象生动(2分)地说明“水立方”的晶莹美丽(2分)。(意合即可)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008)

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答案:(共4分)不能去掉。(1分)“目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说明了“水立方”的“etfe应用工程”只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工程。(3分)(意合即可)5.揣摩句中加点词语,体会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4分)(2009)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2分)..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2分)....

答案:(1)表现了孩子们期望得到指导的心情很迫切。(2分,答到“心情迫切”即可)(2)表现出孩子们为音乐会的极大成功而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的情景。(2分,“忘记了病痛”、“自豪快乐”各1分)6.对“我们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第③段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请简要回答。(4分)(2009)答案:①活着是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②活着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每点2分)7.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2009)(1)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2分)(2)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2分)

答案:(1)指活着的意义(答成“不少人不懂得活着的意义”或“不少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亦可。)(2)指沉湎于物质享乐、游戏人生的腐朽生活。(答成“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歌,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亦可。)(2分)8.文章结尾段的排比句有哪些作用?(3分)(2009)

活着,就要让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个清展: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著,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答案:总结全文,增强气势(答成“增强语气”不扣分),深化文章中心。(每点1分)9.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2009)答案:承上启下(答成“开启下文”不扣分)(1分),由谈活着的意义转入对活着态度的论述(或“由谈我们为什么活着转入对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的论述”。只答“转入对活着态度的论述”或“转入对我们应该怎样活着的论述”不扣分)(2分)10.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2010)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11.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根据句后的提示进行赏析。(4分)(2010)a.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动作描写)b.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心理描写)

【参考答案】a.谈起儿子,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的吸”和“缓缓的呼”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能结合3个关键词分析言之成理即可)b.比喻句“院子太大了,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老人的身份特点,又写出了老人内心那种空荡荡的失落孤独的感觉。(言之成理即可)12.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4分)(2010)

【参考答案】“弯腰”就是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成熟的稻谷会弯腰”是说一个成熟的心智,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改变,选择“暂时的放弃”,以弹性和韧性,求得一种更为深刻的生命睿智,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13.列举雪松后,作者为什么还要举梧桐的例子?请谈谈理由。(4分)(2010)

【参考答案】列举雪松证明了“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的道理后,再举梧桐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不弯腰被折断”的道理。这样的正反对比论证,更全面,更辩证,说服力更强。14.请分析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2010)

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

【参考答案】蝉蜕是为了新生,“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比喻“弯腰”也是人的一种新生方式,通过“弯腰”篇五:中考记叙文考点解读

中考语文考点解读(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关乎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

2、问题目的作用

(1)是否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内容,或是否为主要情节,(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3)是否为文章的线索

(4)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如《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

3、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找准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概括,其中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有时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要注意“一句话概括中”对“一句话”要求,即主谓宾句。概括时,要强调那些独特的、关键的成分。

2、梳理情节

记叙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 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概括情节变化,补充情节链(人物情感态度和心理变化)

(1)有提示性填空

(2)只给空,不做其它提示

此类题要梳理全文,找准位置,抓住关键句,筛选恰当的词语填空。

三、在自然环境描写上设题

此类题常以考查句子作用的形式出现,答题时一般从以下4点考虑,不一定面面俱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概括出该处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萧瑟凄凉、朦胧凄清、冷寂幽静、紧张神秘、喜庆热闹等)

3、衬托(烘托)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4、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等环境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的叙事描写做铺垫。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语言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动作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

心理描写 写出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

3、评价人物

评价人物不要架空,尽可能紧扣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结构为:概括叙述+精当议论。※ “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 ※ 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如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周敦颐笔下的莲、鲁迅笔下的朔方的雪等。鉴赏事物形象,重点要了解形态、特征、性质、含义、影响等。

五、在词语上设题

1、重要词语的含义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

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2、词语的作用、表达效果(词语赏析)

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动词形容词带句解词 +手法效果人物或作者情感 副词物的特点、状态

六、在句子上设题

1、了解常考查的句子特点

从表达方式上看: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

从结构上看: 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伏笔句、照应句 从语气上看: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双否句

从修饰上看:各种修辞句

2、考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

意思。

此类考题中,句子有难易之分,但都要联系上下文,坚持“句不离段”原则。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们的解答方式是“翻译”,容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即要回答“为什么”

具体做法有:

(1)换个说法,辨析修辞,思考作者的真正表达意图,即剥去修饰,直达本质义,也可以叫做翻译句意。

(2)换种句式,如双否、反问变肯定

(3)突破关键词语

(4)指出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5)指出句子体现的作者倾向、态度(6)有时句子含义已很明确,则需要分析回答为什么。

3、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上的作用

要考虑句子的特点(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修辞句、句子语气、矛盾句),指出该句子写了??内容,表现了陈述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揭示了??的哲理。

(2)结构上的作用

要结合句子的特点和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具体如下:

开头句 总领全文、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埋伏笔、设悬念。

结尾句 点明中心(卒章显志)、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线索句 贯穿全文,使文章紧凑;强调中心句、紧扣主旨,揭示中心。过渡句 承上启下。

疑问句 表达鲜明、强调,激发读者思考作用。

哲理句 具有启迪作用,画龙点睛作用。

引用句 故事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4、句子鉴赏(自主批注、赏析)

四个抓:抓修辞、抓手法、抓句式、抓用词

(1)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

理解。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增强语言的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能传达出作者十分鲜明的感情色彩。

夸张 突出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揭示本质,表达作者主观感

情和态度,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把某事物的不同特征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条理清晰;流畅贯通,节

奏鲜明;感情强烈,增强气势。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上是修辞的基本作用,在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时,还要联系语境,分析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

(2)抓手法

句子上使用的手法有:

渲染烘托、联想想象、对比衬托、反语讽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调动感官、多种角度、虚实结合、色彩搭配等

(3)抓句式

主要从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来考虑。整句与散句的结合,长句与短句的错落,都使句子节奏富于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4)抓用词

在记叙文中主要是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抓动词、形容词、副词效果参考前文的“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拟声词和叠词,主要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感。※ 批注题 要自己发现美的词句、段落、手法,批注语言要讲究文采,有时如能用名言表达感受,效果会更好。

七、在段落上设题

1、开头段的作用

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照应标题(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伏笔,做铺垫。(注意和说明文、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相比较)

2、结尾段的作用

(1)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第四篇: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解析及备考策略

请先看一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____________。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________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________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________、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

3.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_和_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5.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C、B、D。

2、顺叙。

3、我不敢在家练琴,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4、自信,刻苦。

5、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第⑦段加点的“特殊”: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6、修辞方法:比喻。作用: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了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分,答对

7、“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8、我感受到老人演奏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动昕,这乐曲回荡在小树林,打动了我的心。)

这段文字设计了八个考点,囊括了内容理解,记叙的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关键词语的把握,重点句子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的掌握等考点。通过语段练习,我们要给学生以理性的感悟,以期举一反三。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大。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将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要素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必须注意其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和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要素、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要素。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只要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根据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和抒情。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法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5.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中的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等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对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述;也可以立足于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要掌握答题技巧。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第五篇:(单元考点集训)2014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训练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

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

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

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

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

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

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

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

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

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

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

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

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

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

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

(2)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

格。

语 句 情 感

示例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

(1)

„„而后合泪把我送出门去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

眼泪

(3)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①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②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4)结合丈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

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

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

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

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家齐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

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

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

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

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

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

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的酸楚、隐忍▲

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

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

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

界。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

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

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

回答。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

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

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专题十三

一、(1)写了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答出其

中任何、意思符合即可)

(2)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

(3)①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突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合即可)

②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

(4)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感悟:

【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

(3)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4)“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

(5)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下载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语文记叙文考点解析及专题训练3——归纳文章主旨[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整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整理 考点一:叙事线索 1、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

    记叙文训练及优秀文章点评

    记叙文训练优秀文章点评 整理:丁勇审核:李姗姗2013年4月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

    2015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2015届中考语文专题训练--13--记叙文阅读[最终定稿]

    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

    2013南昌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分析

    2013南昌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分析 根据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的主要考点,总结一些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

    2014中考语文考点

    2014中考语文考点:44个必考基础常识中考语文基础常识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在中考试卷中语文基础常识失分比较高,因为同学们在复习时会忽略这块内容,一些同学觉得复习一次这些......

    语文中考考点

    初中语文中考考点总复习(42项) 中考易读错词集录 1 中考易读错成语集录 23 中考易考多音字集录 27 中考易考错别字集录 35 中考常考易混词辨析集录45 中考易考成语、歇后语集......

    2018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题

    2018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训练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 (2017•邵阳) 关注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 【材料一】 2015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3500人军训期......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1.苦瓜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