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05: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南京工程学院 焦磊

论文摘要:消费信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为缓解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服务产品。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住房制度改革起步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本文在阐述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并同美国信贷模式的比较为基础,就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当前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深入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个人住房消费;消费信贷;问题及对策

引言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信贷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商品价值的实现,加速资金周转,而资产证券化具有扩大消费信贷资金来源,化解信贷资金风险的功能。消费信贷是指以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快商品周转为目的,用贷款人未来收入做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信贷行为和消费方式。它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孕育而生的。马克思强调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加速生产,而且在加速消费的同时加速整个社会再生产。消费信贷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刺激投资,推动消费曲线和供给曲线双双向右移,进而使得GDP均衡点加速右移。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信贷可以缓解生产与消费脱节的矛盾。银行通过向居民发放消费信贷既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能力,促进剩余部分商品价值得到实现,又能促进银行生产信贷资金循环顺畅。资产证券化通过将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通过信用强化和流动性强化转化为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从而达到吸收资金分散风险的目的。

1.我国商业消费信贷概述

1.1消费信贷的概念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贷作为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事物,无论是对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还是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 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1.2我国商业信贷的发展

1977年以来,我国个商业银行开始介入消费信贷的经营领域,其所提供的消费信贷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主要种类是由各地住房公积金中心委托银行发放的公积金贷款和银行自营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市场份额最大。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是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对象主要是高收入群体。分期付款方式下的中短期消费信贷还处于试验阶段。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但之后的十余年间发展一直缓慢,且业务品种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了,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才开始蓬勃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由之前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多种形式。一些商业企业在汽车、家用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分期付款销售方面进行了尝试。信用卡方式下的信贷消费,在个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在2003年以前,我国没有发行贷记卡,信用卡是先存款后消费的,而且允许的透支期限短、罚息重,所以,信用卡的消费业务要各家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原来的对公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设立了专门经营、管理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和部门。1.3我国消费信贷结构的特点

随着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优化信贷结构,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消费信贷的品种不断丰富,结构体系也日趋完善。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逐步形成了以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我国消费信贷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了42.46%,是1998年的27.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的比重平均超过了75%。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主要的是个人还款意识普遍高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非常低,只有0.5%。因此,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时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03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12358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9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79.14%。

(2)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品种。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是提供汽车销售信贷主要的金融机构,其他如汽车集团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中国加入WTO后,在汽车价格下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汽车消费大幅度攀升,而且贷款购车比例已达2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末,已上升到945亿元。到2003年末,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超过1800亿元,几乎比上年增加了1.5倍。

(3)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发展势头良好。从形式上来看,除了抵押贷款之外,信用卡透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从以前几乎没有信贷功能的借记卡发展成为“准贷记卡”和“贷记卡”,信用卡的信贷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足,使用机制尚未建立,以致信用卡目前仍处于萌芽状态,其消费信贷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生产领域,通过发放生产性贷款以支持生产需要,不可能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供需矛盾逐步得到缓解,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984年,我国首先开办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988年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第一笔住房按揭贷款,标志着我国银行贷款业务步入消费领域。从1984一1997年,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发达城市,在这些地区也只有部分银行开办了住房按揭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港澳台和外籍人士,贷款币种主要为外币。到1997年末,全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仅为172亿元,不足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998年以来,住房消费贷款业务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浮出.为了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国务院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将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支柱产业,并于1998年6月停止实物分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人民银行为保证住房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的精品业务,全力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1年末,全国住房消费贷款余额达到5598亿元,占GDP的5.8%,占银行全部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全部贷款新增额的21.54%,较1997年末增长了32.5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13.“%。图3一1展示了从1997一2001年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发放量的情况,可以看出这几年住房消费贷款发放金额呈几何数增长。在2001年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的通知》、《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开办消费信贷特别是住房贷款业务,1999年又将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到30年,并将贷款利率降低到同期法定贷款利率以下。

3.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3.1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资金供给约束 3.1.1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没有充分动员起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商业银行用于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住房公积金和住房基金存款,资金规模十分有限。从居民存款来看,我国规定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低于同期法定贷款利率,且无政府贴息,5年以上住房消费信贷的贷款利率为5.58%,同期存款利率为2.88%,利差仅2.7%,除去相关的操作成本,银行的盈利空间非常狭小,因而银行不愿意将其资金用于发放收益相对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从公积金来看,缴存比例低,仅为工资的10%(国外为35一50%),一般双职工家庭至少要100多年才能按市价购买一套普通住房;规模小,全部公积金总量每年至多能满足1.5%的职工家庭的融资需要;其次,公积金归集不到位,60%的单位有不同程度的拖欠公积金现象。从住房基金存款来看,由于大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住房基金不能从企业留利中得到补充,而政府住房基金由于财政困难也难以追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发放抵押贷款后必须持有到期,已投入资金就无法再提供更多的贷款;此外,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缺乏专门用于发放住房消费信贷的长期资金。3.1.2贷款方式欠佳。表现为:第一、贷款品种单一。为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消费贷款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还款方式为按月等额偿还,并且在发放贷款时就以贷款期限规定了贷款利率水平,如若贷款者提前还贷,利息必须照付。该种贷款方式的业务总额达到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总额的90%以上。第二、贷款期限短、贷款比例较低。限制贷款期限和贷款比例,是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需要。期限越短、贷款比例越低,银行承担的风险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但是,贷款期限越短,要求借款人所具有的还款能力就越高;贷款比例越低,借款人能获得的贷款就越少。1999年,为促进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人民银行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贷款期限延长至30年,最低首付率降为20%。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左右,首付率也远远大于20%。一套价值16万元的住房,即便首付率为20%,首付金额为3.2万元。截止2001年末,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按每户3人计算,3.2万元的首付相当于一个家庭一年半的可支配收入。现行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方式对解决借款人购买住房的资金问题所能起的作用较小,没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阻碍了住房业的健康发展。3.2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有效需求不足

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住房实物分配的停止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住房私有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居民对住房的需求量很大,相应的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应该很大,但居民对住房消费信贷的有效需求却不足,集中表现为贷款发放量远远小于理论需求量。2001年末,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559忿亿元,而空置商品房超过11576万平方米,其中2001年空置住房6773万平方米,比2000年新增185万平方米。若以2000为夕平方米的价格出售,并由银行提供八成按揭,要消化掉2001年新增的空置住房当年还需要发放296亿元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若要消化掉2001年以前所有空置商品房至少还需要发放10836.8亿元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资金,而已发放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资金约为需求总量的53.89%。据人民银行估计,以每年1%速度增长来计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6%,城市人口将达到6.4亿人,净增加1.9亿人,每年新增人口1852万,以目前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的标准20平方米计算,每年至少需要新增住房37040万平方米,若每平方米住房售价为2000元,银行提供八成按揭,则需要发放住房信贷资金5.9万亿元。截止2002年9月,我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不足理论需求量的15%。

3.3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供给需求脱节

在供给与需求双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在供求结构上还存在不合理问题。表现为:中低收入者贷款需求量大,获贷比例小;高收入者承贷能力强,贷款需求小。在实际中,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的贷款群体主要是高收入阶层,该群体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对住房贷款需求非常有限的。而中低收入群体占我国居民总人数的90%,这部分人群人均住房面积小,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特别强烈,考虑到借款者的偿还能力,银行不愿向其发放贷款。以重庆市为例,全市缺房户1.69万户,人均居住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有8700户,而这一部分群体大多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下,他们急需住房消费信贷的帮助解决住房问题,但是这部分人的获贷几率与高收入群体相比小得多。银行在对贷款人进行审核的过程中往往以风险过大、承贷能力弱将其拒之门外。相反银行更愿意把将贷款发放给高收入群体。高收入者承贷能力强,其贷款风险较小,自然成为住贷发放的重点对象。

3.4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过大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属于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在5-30年,且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贷款采用固定利率还款,加上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多为居民和企业的短期存款,期限一般在0-5年,银行住房信贷资金在存贷上的“错配”,使得银行面临相当大的利率风险。长达数十年的贷款期限内,利率将会发生多次变动,只要利率发生变动,无论升降,银行都会遭受损失。这是因为,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的,遇法定利率调整,于下年1月1日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若利率上升,一方面银行要承担存款利率上升而造成的资金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又不能及时享受到因利率上升而增加的贷款收益。若利率下降,贷款人可能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提前还款,使得银行过去预期的高利息收入无法实现。

4.促进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

4.1增强居民承贷能力 4.1.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居民的消费需求和贷款承受能力。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增强居民家庭的有效需求和提高购买力。国家在收入政策上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相对增加就业者的个人收入,保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要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水平,并增加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以提高居民的收入预期和支付能力。在分配政策上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改变居民的预期收入,以刺激消费贷款的合理增长。取消居民收入中的各种明补、暗补,使居民收入完全货币化,为建立个人信用查询体系创造条件。

4.1.2降低商品住房价格

降低房价是提高居民购买力,促进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降低住房销售价格,可以缩小居民收入房价比,增强居民的贷款承受能力。

首先,就政府而言,应通过落实相关政策达到降低房价的目的。具体有:(1)政府降低地价。目前房价中一般包含很大比重的地价,降低地价可促使房价下降。(2)规范各种税费。坚决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压缩房价中不合理部分,理顺收费标准。»引入竞争体制,打破市场垄断,降低房地产利润。(4)杜绝炒卖土地。对房地产开发用地,严格按招标挂牌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其次,就开发商而言,应确定一个适当的利润率,确定“薄利多销“的思路,减少开发利润率,使房价有所下降(也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得以实现),进而刺激居民对住房消费信贷的要求。

4.2 广辟信贷资金来源 4.2.1加大政府支持的力度

现行个人抵押贷款利率偏高,居民的还本付息能力有限,制约了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如果政府能够采取贴息措施,将有助于抵押市场的启动,减少被迫违约的风险。即使不考虑因贴息而新增加的贷款人的贷款能力,据估计贴息率1%相当于利率下降1%,而由此带来的消费存贷款能力可增加10%。贴息的资金可来自财政和房改基金增值部分两种途径。有关专家指出,财政贴息并不是一种净支出,通过财政贴息可启动大量的资产贷款,增加住房销售量,能带来更大的财政收入。贴息的时间也可选择,由于居民的家庭收入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长,还本付息的能力随之同步提高,只需贴息贷款最初的3-5年即可。4.2.2加快贷款证券化步伐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房地产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走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道路,不仅可以增加信贷资金来源,降低信贷资金成本,还可以增强住房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银行本身不能发行债券,其抵押权转移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在这样的结构中,银行只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而业主以所有权作抵押、获得来源于证券市场的资金,这无疑减轻了银行的压力和风险、避开了银行本身存贷结构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能力,优化了信贷资金数量和质量。另外,由于信托公司本身具有较好的信用及一定的经济实力,易于将抵押权转化为债权,并实现一、二级市场流通。购房者在以后的还贷或者赎回所有权的过程中.如果拥有这种债券,可以冲消债务。由此可以看出,抵押贷款证券化具有良好的融资和分散风险的作用。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证券市场流入房地产市场,有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促进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良性发展。4.3健全住房金融体系 4.3.1简化商业银行放贷程序

面对日趋多元化的个人信贷要求,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住房组合贷款,二手房交易抵押贷款以及个人住房维修贷款都要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的客户要求,创造住房贷款新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应针对中低收入这个巨大的住房需求群体,重点推行住房抵押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的组合贷款,在简化手续的同时又降低了贷款的利率。对采取存单制抵押方式申请住房贷款时应允许跨行存单或第三人授权存单。银行还可适应不同居民的需要分别采用递进还款、月均还款、递减还款的方式,根据职工年龄不同贷款期限不同,接近退休年龄的工人贷款期限稍短一些;年轻的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贷款期限可长达30年以上。

4.3.2完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

西方消费信贷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包括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个人资信评估体系、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等多项内容。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零售客户与银行间的充分信任和合作机制,实现消费信贷业务的突破性发展,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步伐刻不容缓。在己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个人信用体系。首先,应建立消费信用信息库。结合存款实名制的落实和个人信用卡、储蓄帐号的规范统一,由中央银行牵头,包括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融资机构共同参与,各金融机构信息子库相互联网。信息库通过所开发的个人资信评估系统,对有关个人消费信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传送等处理。银行在贷款申请时,先查询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再决定是否与之发生信用关系。

4.3.3建立健全社会担保体系

借鉴美国的联邦住宅管理局(P玉IA)、退伍军人管理局(VA),由国家财政提供初始资本金,当贷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可通过该机构支付银行与未偿债务等额的信用债券,债券本息可由政府负担,从而积极为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担保,使房地产保险中的信用风险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分散。这些机构担保的购房者可以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全部抵押贷款,可使首付款从房价的20%降到5%、提供担保的贷款偿还期限从早期的5一15年,发展到2于一30年。不仅可以增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上金融机构的信心,降低呆坏帐的几率,还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住房抵押市场,大大扩展住房抵押市场的资金来源。待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一批私营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形成一个以政府机构为主的全国性贷款抵押担保网,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再担保保险机制。这种做法已成为国外为解决普通家庭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其运作经验对分散一级抵押市场上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促进住房信贷资产良性循环以及为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顺利转让债权或发行抵押债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应加强政府对住房金融的监管力度,通过审计部门对住房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效益的审计,保证其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金融业的自我积累能力,防范短期行为;通过人民银行与审计部门的监管合作,提高住房金融稽核与国家审计的力度和强度。

5.结束语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能有效提高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在住房建设贷款较为成熟,住房大量闲置,整个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起步的,因此其发展严重滞后于房地产和经济的发展状况。我国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住房消费信贷资金供给需求双不足,且供需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风险过大。我国住房消费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住房贷款二级市场尚未启动,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未能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使得住房信贷资金来源少、成本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住房价格是提高居民承贷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居民消费意愿的有效手段,而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能有效调节一级市场价格过高的情况。此外,消费信贷外部环境的建设也能增强居民的消费意愿。加强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制建设,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使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深化住房体制改革,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使贷款买房的思想深入人心。

目前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过大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抵押风险。住房贷款证券化能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既可降低住房消费贷款的流动性风险,又能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结构不合理问题,降低利率风险。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可以加快抵押物变现速度,减小抵押风险。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可大大降低银行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贷款风险的降低能增强银行开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积极性,促进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枫.发展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 2008

[2] 常国平.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需求[D].湘潭大学 2008 [3] 钟淑芬.建设银行广州地区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 林文杰.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 2003

[5]赵怀勇: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2.17 [6]辛树人、彭江波:供求结构与配套制度:山东住房消费信贷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5 [7]刘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金融研究》,2002.8 [8]娄荣民、汤钟尧、房世平:产品创新与信用制度建设: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研究,《金融研究》,2001.8 [9]姚长辉:论MBS对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理论意义,《金融研究》,2001.7 [10]张丽红: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的障碍及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9 [11]敖惠诚、高玉泽:关于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思考,《中国金融》,2002.4 [12]赵爱玲:论消费信贷与收入、经济增长的关系,《财经问题研究》,2000.10 [13]沈玲:对当前个人消费信贷的思考,《金融参考》,2002.5

致 谢

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我的论文终于完成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在论文的写作期间,得到了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本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谨向XXX表达最真诚的谢意!

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我有幸在XXX大学这块沃土上接受本科教育,在经济管理学院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对工商管理学科进行了系统学习,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三年多的学习可谓受益匪浅,在这里,向所有老师致以最深的谢意!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有限,本文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笔者将以加倍的努力,更好的工作业绩回报老师的教导与帮助。

第二篇: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电子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内容提要: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分销方式和渠道,是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效益增长点和服务利器,也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电子银行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ATM、POS 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家族成员包括自助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

自助银行以ATM、CRS、DCD及POS机为主,体现在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和操作机器设备进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1972年3月起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顾客已经可以在自助银行的各种终端设备上,享受到几乎与柜台业务完全一样的一整套银行服务。

家庭银行以电话银行为主体。基于设施的不同,家庭银行可大体分为电话银行、视频终端家庭银行等形式,目前以电话银行(Telephone Banking)为主。家庭银行(Home Banking)服务使得客户在家里便能办理各种业务,其服务大都具有灵活方便、反应快捷等优点,因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益。

企业银行企业银行(Corporation Bank)服务,使得银行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位于企业办公室的计算机(主要是PC,PC银行故此得名)、电话等处理终端,通过专用网络连接到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发出各种指令。但从未来趋势看,PC银行将被Internet银行取代。网上银行以Internet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逐渐普及。以Internet为服务发送渠道,用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站,就可获得各种银行产品与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出现之后,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手机银行以手机为基础,也称移动银行。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以手机为主的各种移动设备,使客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提供了手机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1)“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

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2)以人为本的服务。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3)综合性的服务。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性服务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4)高度程序化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现状。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和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网上支付和电子转账等方面的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

90年代起,银行卡、ATM、POS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应用,国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开始萌芽。交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建以来,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先导,进行品牌塑造,赢得了消费者,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率先推出的自助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之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各种电子理财产品的推出,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隆重推出神通卡、神通网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提供的代收话费、电费、收视费等收付功能,以及提醒服务业务,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工商银行于1997年12月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是最早推出网上服务的国内银行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同业中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打造了“金融e通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电子银行整体品牌。该

行2004年底已拥有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底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9万户,交易额1019亿元;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68705户,交易额32937亿元。

有关人士分析,到2005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市场策略,推出理财新品。如招商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今年的4月,同广东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都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产品的市场大战之中。中国工商银行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又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帐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25%,就是说,100笔业务中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进行交易的。起步更晚的招商银行,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在国内商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 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6、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靠一支高素质、高科技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商业银行在营销活动开始前,就要提前开始着手对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和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要更加贴近于市场实战,要纠正过去台上台下的教学方式,采用电子银行产品营销成功案例讨论、讲解互动的方式授课,并突出培训效果。同时,还要准备电子银行手

册、电子银行演示程序、相关介绍幻灯片、申办手续文档,存放在内部网FTP服务器文件夹内或共享,方便深入学习,强化教育培训效果,真正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第三篇:商场物业管理难点及对策研究

商场物业管理难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场物业大量出现,并开始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商场物业规模大,综合性强,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这决定了商场物业管理有许多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物业管理方案,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重协调各方关系,加强环境管理,做好物业经营,创造优雅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从而树立商场的美好形象,吸引大批的优质客户资源,以保证商场更好的经营和发展。

关键词:商场;物业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9-0068-02

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场物业大量出现,并开始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场是指聚集在一个或相连的几个建筑物内的各种商店所组成的市场,是指一种私有但为公众提供商品、服务、设施和场地的用所。目前商场物业普遍特点是规模大,综合性较强,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这决定了商场物业管理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的住宅物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差异,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场物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商场的经营和发展,决定着商业项目的成败。商场物业管理对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提供较好的生活、购物、娱乐休闲环境,以及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等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的商场物业起步较晚,物业管理经验不足,并且商场客流量大、服务活动繁多、结构功能设备复杂,管理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而存在许多难点。商场物业管理的难点分析

1.1 服务群体构成复杂,流动性大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群体相对稳定,就是业主和少数租户。而商场物业的服务群体构成复杂,包括商场的经营者、租户、消费群体等,综合性强。并且商场的服务群体流动性大,尤其在节假日及大型活动期间,商场内客流量大,给商场的物业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

1.2 环境舒适度要求标准高

住宅小区物业环境主要要求干净整洁,设施规划合理,绿化美观等。而商场更重视的是商业氛围,不单单要求硬件设施,在软环境方面要求也较高。商场要求宽敞明亮,舒适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音乐,适宜的灯光,赏心悦目的景观,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这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1.3 设备设施复杂,维护管理要求严格

住宅物业的设备设施主要有水暖电、电梯、消防及监控设施等,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频率较低,维护管理难度较小。而商场物业建筑规模大,设施设备种类复杂繁多,并且智能化程度较高,主要包括电梯、供电、空调、监控、收银、安全、交通管理、消防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服务群体广,运行时间长,使用频率高,一旦出现故障,将影响到商家的正常经营活动,影响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而影响商业项目的整体运营。因而在维护管理上要求十分严格。

1.4 消防、安全、车辆等物业环境管理要求高

由于商场内有大量的流动群体,并且有较多较复杂的设备设施,与住宅相比更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如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容易出现偷盗抢劫、拥挤踩踏事件;日常设备运行管理使用不当或消费者忽视,易出现火灾问题;商场的停车管理不当,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人身安全问题。商场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后期问题处理也较困难,损失相对较大。因而商场的安全管理是商场物业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面。

1.5 商业活动多,组织协调管理难度大

商场物业管理具有经营性、公众性、服务性等特征,不同于住宅物业的服务性。商场的物业管理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业主,还有大量的顾客这个公众群体。商场物业管理是为商业经营服务的,其管理活动自然应配合商家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而住宅物业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商业活动涉及装修管理、广告管理、促销活动、物流服务等方面,商场的物业管理是多元化的,涉及群体众多,包括政府、供应商、配送商、业主、顾客等,因而商场物业管理中协调组织管理难度大。解决商场物业管理难点的对策

2.1 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物业管理方案

由于商场物业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因素,不能像住宅物业一样采用较单一的管理方式,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方案。针对商场的规模、地理位置、经营特点、消费群体等制定人员服务、设备设施管理、消防安全环境管理、大型活动组织策划等方案。商场管理应制定应急预案,避免发生紧急情况时由于缺乏管理而造成混乱,使人员不能及时疏散,设备不能安全运行,进而造成更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2.2 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商场物业服务面对的人群复杂,数量多,而且服务群体的素质和需求各不相同,此外商场的智能化程度也较高,因而在物业管理上难度较大,对商场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求商场物业管理人员综合文化素质高、形象气质好、专业知识强,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商场经营管理经验,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从客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能较好的处理各方面关系。此外商场物业管理还需要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如专业的设备工程师,专业的营销策划人员等。

2.3 注重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商场物业管理涉及的群体之间关系复杂。首先是物业服务企业与商场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物业是为商场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应尽力配合协助商场的各种经营活动;其次是物业服务人员和商户之间的关系,商户要缴纳物业费租赁费,物业要对商户进行必要的安全装修管理,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和便捷的服务;第三是物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和供水供电、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关系,要积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避免停水、停电、违规等问题影响商场正常的经营活动;第四是物业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经营者、商户、顾客之间的关系,给顾客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处理好商户和顾客、顾客和顾客之间的矛盾纠纷;此外,物业还应积极联系供应商、经销商等,为商场的经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购物环境。

第四篇: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

金陵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沈阳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汽车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也成为了汽车消费市场新的利润之源。我们在不断扩大汽车市场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同时,发现汽车消费信贷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使我国居民的汽车消费需求得以实现。

1.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服务业也同样在进步。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广泛发展为更多的一般汽车消费者提供了汽车消费需求的帮助,带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有购车的计划,但是支付能力与理想车型的差距普遍存在,这种差距为汽 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但是由于汽车价格过高、各种有关汽车的政策不明朗、加上大部分人的资金不足,造成了现在大部分家庭持币待购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实主要原因还是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完善各种汽车消 费信贷条件,使广大人民家庭的汽车消费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2. 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问题

2.1 消费信贷法规的缺失

我国《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和《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则偏重金融领域,在非金融环节对汽车消费信贷保障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并且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消费信贷法》来规范消费信贷发展,这使得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缺乏基本的法律保障。

2.2 消费者诚信问题

在我国当今的国情下,导致消费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2.1 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和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银行没办法对个人诚信问题进行调查,对个人借款人的要求只有以下几项:具有有效身份证明及详细固定的住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稳定的合法收入、具有首期付款支付能力。

2.2.2 消费者道德风险

汽车行业发展日渐成熟,各大汽车销售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汽车价格竞争。随着汽车价格的下降,以前的消费者会认为自己之前买的车在不断贬值。这导致很多消费者放弃还贷,转而购买新车。

2.3 汽车税费负担过重

在我国,涉及汽车消费的税费很多,包括:消费税、增值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附加费、机动车辆号牌费、公路养路费、交通事故处理费、机动车驾驶证费、车辆通行费、出租汽车管理费。从长远看,税费负担过重以及一些收费缺乏透明度极大地减少了消费者的汽车购买欲望,制约了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2.4 汽车金融公司受到各方面制约

2.4.1 利率限制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的利率在法定利率基础上上浮幅度为30%,下调幅度为10%。这一规定大大减少了汽车金融公司的竞争优势。

2.4.2 资金来源限制

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借款和境内股东存款。金融机构本身在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是汽车金融公司的竞争对手,所以汽车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借款的难度很大。但是境内股东存款也无法彻底解决汽车金融机构的资金问题。

2.4.3 业务范围限制

根据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禁止从事汽车租赁业务;汽车金融公司不得开设分支机构。这使得我国的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2.5 担保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的担保方式包括:有价证券质押、房产物业抵押、第三方担保。目前我国面临的汽车消费信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房产抵押比较麻烦,因为需要房屋管理部门进行评估登记,而且目前我国能以房产物业作为购车担保的消费者很少。

(2)在我国,学校、机关和私人企业原则上是不能做第三方担保的,这导致一些贷款人无法申请银行贷款。

(3)担保手续复杂。按照银行规定,如果消费者选择信用担保,就必须提供担保人的户口簿、身份证、收入证明、住房证明等文件。甚至有的还需要提供工作证、公务员证、结婚证、营业执照等。

2.6 主管部门管理未形成合力

涉及到汽车消费信贷的政府主管部门较多,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诸多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在汽车消费信贷的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

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问题的对策

在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适当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汽车信贷模式和经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些对策。

1.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应该具备信用收集和整理、信用相关信息的开放服务、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失信行为的记录和惩戒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各级政府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组织专职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进行管理,建立与信贷体系相关的所有信贷参与者的信息管理数据,并加强管理手段,强制性的要求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信贷数据。

2.健全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涉及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均未达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层次。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要求我国尽快出台《消费信贷法》。《消费信贷法》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和促进我国企汽车消费信贷发展,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提高坚实的法律保障。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消费信贷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生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3.完善风险管理

借鉴国外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完善信贷的管理体制和制衡手段。建立激励、约束和管制的多重手段,加强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同时还要改变信贷销售观念,对信贷风险做出客观的评判。

4.减少汽车税费

过高过多的汽车税费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要促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就必须尽快减少我国汽车的消费税费,鼓励汽车消费。政府应该针对目前高额的汽车消费税费负担过重问题,取消限制汽车消费的政策,制定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以便减免汽车消费者的税费负担,促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

5.实现信贷模式多元化

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的贷款主体主要是银行,而事实证明,汽车金融财务公司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我国应该加快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放宽资本限制和荣房子渠道,使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得到迅速的发展,全方位的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服务,使信贷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4.总结

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潜在的汽车消费欲望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可能性,并将最终影响到我国汽车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汽车消费信贷在我国还处于初期阶段, 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国外经验供我们参考, 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完善健康的汽车消费信贷体系,加强管理,从而促使我国信用社会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五篇: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被称为“国家经济的脊梁,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重要支柱。据相同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是的98%以上,中小企业给国家的就业方面有约80%的贡献,其经济总产值和营销利润分别占据全国总产值和利润的60%和40%,因此也可看出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已经逐步提升,在吸纳就业,发展经济,缓解社会就业紧张局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的健稳发展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十分关键。

中小企业存在一个特点就是企业力量相对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单一,而企业的资金是否丰裕对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至关重要,因此保证中小企业的资金融资过程顺利进行十分重要。然而在我国当前特殊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体制尚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也不完善,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一个融资难的问题,这也是遏制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屏障因素之

一。如果不能良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将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状及深层原因展开分析的研究,并借鉴外国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验和对策,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特点、社会特点、法律扶持力度特点等方面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全国整体经济的良好运转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论文拟从两个方面开展:从国家或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支持,市场融资渠道选择和特点,市场经济环境,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现状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和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相关对融资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国外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决的经验和对策,结合国内一些中小企业成功融资并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相关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环境和制度体制的建立,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强化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论文提纲:

1、绪论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存在的意义

2.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概述

2.3 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的研究现状

2.4 国外发达国家就融资难解决的策略介绍

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困境原因分析

3.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介绍

3.2 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3.2.1 企业自身内部因素

3.2.2 企业外部因素(政策、融资途径、市场环境、信用担保机制等)

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途径及建议

4.1 提高企业自身经济结构和融资能力(信用、融资结构、财务制度等)

4.2 优化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加大银行支持,建立风险基金,融资渠道多样化)

4.3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4.4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系统

4.5 完善政策法规支持力度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1] 梁冰.我国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J].金融研究,2005,(5):120-138.[2] 林毅夫.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3] 王海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与改革思路[J].战略研究,2005,(12):25-26.

[4] 张维东;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0,(12):18-22.[5] 杨秀.如何支持中小企业融资[J].经营与管,2010,(12):26-28.

下载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居民消费热情不断升温,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然......

    如何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制度的对策研究(大纲)

    如何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制度的对策研究 如何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制度的对策研究大纲 摘要:随着我国个人住房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住房消费信贷......

    党员发展难点及对策分析[合集5篇]

    党员发展难点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党员发展 覆盖 创新机制 经费保障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与对策探讨[本站推荐]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与对策探讨摘 要:本文对当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出现的原因、特点和类型等进行了客观的探讨,并从政策、市场、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防范、降低风险以......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策研究论文

    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2000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1.33万亿,同比增长14.3%,其中消费贷款......

    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和联合重组工作的完成,我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化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其对策研究。如何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对干部的......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民办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教师队伍的管理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难点与对策范文合集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难点与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难点与对策2010-06-29 18:23:4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难点与对策银行发展中间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