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循环理念与农业高效发展
低碳循环理念与农业高效发展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2]Shelley Feldman(美国)、Dev Nathan(印度)、Rajeswari Raina(印度)、Hong Yang(中国):《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报告》,2008.[3]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环境报》 2004年12月10日。
第二篇:低碳循环经济判断题库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判断题答案:
1.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对)
2.一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与碳生产力的大小存在直接联系。(错)3.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但高增长。(对)
4.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高生活质量也不等于高排放。(对)5.发展低碳经济要限制特定产业(如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错)6.相对于低碳经济,对绿色经济的评价较为困难。(对)
7.欧盟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帮助其成员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承诺。(错)
8.“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重要标志。(对)
9.韩国总统李明博被美国的《时代》杂志称为“环保总统”。(对)10.2009年获得欧盟资助最多的新能源是风能。(错)11.发展中国家普遍将建筑和交通作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错)12.石油是我国交通运输消耗的主要能源。(对)13.毁林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错)
14.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错)15.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对)
16.农业生产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对)
17.我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标志着治理方式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了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方面。(对)
18.英国人视《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未来”的世纪承诺。(错)19.欧洲国家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补贴均来自于国家财政。(错)20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仅适用于以废弃的动物油和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对)
21.所谓“碳中性”,就是通过各种削减或者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低到零。(对)
22.云南省是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省份。(对)23.东京市政府定下目标,要以2000年为基准,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错)24.丹麦松德堡市的“零碳项目”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该地区建筑的零碳排放。(错)25 “追求生活的便利”是低碳消费观的一部分。(错)26.塑料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产品。(对)
27.“碳足迹”是通过估算个人或机构的“碳排放量”来定量衡量个人或机构行为的环境影响。(对)
28.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很好的低碳生活方式。(错)
29: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30:中国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否)31: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约生产塑料袋能耗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是)
32: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否)33: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敏感性则减小。(否)34:瑞典科学家斯万特 •阿尔赫尼斯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是)
35: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是)
36: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是)
37:低碳概念是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有利于工业化国家的策略,其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否)
38: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否)39: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先进的发展观念.(否)
40: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低碳经济无论从制度安排还是在实际经济实践中都没有出现。(否)
41:矿产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回收效率,包括:重要矿产资源回收回采率和金属再生利用率。(是)
42: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低碳产业及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全世界的聚集.(否)43:我国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低碳产业的发展(是).44:低碳产业创新系统应以保持和提高我国低碳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系统目标,以低碳产业技术的有效创造、扩散与利用为系统核心.(是)
45: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是)
46: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全建立起来,政府、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弱化,企业、公众和中介组织成为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各自主动履行其基本职能,彼此之间协调统一,良险发展。(是)47: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占比一直居于较高水平。(是)第55题:光伏产业属高科技型新能源产业,受企业及各地政府的强力追捧。(是)48:任何一种理念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必定会形成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理念成型之初也不需要政府制定一些合理的强制手段.(否)
49: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是)
50: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最终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首次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是)51:企业生态伦理是指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的总和.(是)
52: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53:臭氧(O3)是一种有臭味的气体,常温下为浅蓝色,它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是)
54: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200年,因而是最受关注的温室气体。(是)
55:1982年4月,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中对海洋环境保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是)
56: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力是指市场机制.(否)
57: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否)
58: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
59:“循环”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社会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否)
60: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是)
61:系统化技术是能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
62: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是)
63: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否)64: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是)
65: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
66: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是)
67: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使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是)
61、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单独负责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错)
62、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进行回收。(错)
63、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对)
64、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
6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
66、对废弃产品或者包装物,生产者可以委托销售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对)
67、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资源化优先的原则实施。(错)
68、回收的电器电子产品,需要拆解和再生利用的,应当交售给生产企业。(错)69、《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效后,《清洁生产促进法》就可以不必执行了。(错)70、矿山企业在开采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和伴生矿不能进行开采。(错)71、国家鼓励利用无毒无害的固体废物生产建筑材料,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对)72、国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并将主要统计指标每季度向社会公布。(错)7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对)
74、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
75、世界上最早出台有关循环经济法律的国家是日本。(错)76、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与普通公民关系不大。(错)
77、塑料器皿底部箭头组成的三角形是“循环再生”标志。(对)
78、废弃的电子产品可以直接放入生活垃圾中丢弃,不必送回厂家或专门的回收机构处理。(错)
79、废墟下的钢筋清理出来后仍可以送到钢厂回炉再炼。(对)80、医院中所使用过的针头可以回收直接再利用。(错)8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对)
82、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对)
83、对用电高峰和低谷执行差别电价可以起到节能的效果。(对)
84、垃圾焚烧发电可以将有机垃圾转换成电能,因此无论城市大小,都应该大力推广。(错)85、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这种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错)86、可回收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但是纸巾和厕所纸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对)
87、我国的废纸回收率较高,用于造纸的废纸原料基本都来源于国内。(错)88、国家鼓励通过以旧换新、押金等方式回收废物。(对)
89、《循环经济促进法》施行后新建的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对)
90、再生水是指污废水经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供作回用的水。它可以用于补充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等。(对)91、在一个工业园区中,不同企业的废水可以不加预处理就可以直接送往集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错)
92、国家应该无条件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错)
93、如果住户现在居住的房子或新买的住房还不是节能型住宅,可利用家庭装修的机会,进行建筑节能改造。(对)
94、手机含有大量不能降解塑料和有毒重金属,同时,手机中占较大比例的有用重金属。因此,废旧手机的回收是十分必要的。(对)
95、能源效率标识应当包括生产者名称或者简称、产品规格型号、能源效率等级、能源消耗量、执行的能源效率国家标准编号内容。(对)
96、出于安全考虑,汽车到达一定使用年限或一定里程需要报废。报废汽车应该送往专门的厂家进行回收拆解,所有零部件都不允许直接回用。(错)
97、汽车报废时,汽车生产厂家有义务来回收自己生产的汽车。(错)98、国家应该禁止过度包装,但对月饼等传统食品除外。(错)99、坐公交车出行属于绿色消费行为之一。(对)
100、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对)101:系统化技术是能够将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
102:水资源利用指标用来衡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农业灌溉水平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类指标。(是)
103:碳交易是指允许企业对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利进行买卖的市场行为.(否)104: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已相当严重。(是)
105: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改善能源、环境状况,而且其较大的产值对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
106: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生产中所需的高纯度多晶硅和生产设备主要来自国外,而大部分光伏产品也依赖国外市场。(是)
107: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应使能源技术进步与绿色技术创新相结合。(是)
第三篇:高效农业及其与发展思路
《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中国农学通报》2010第7期
第一作者简介:王建法,男,1965年出生,农艺师,建湖县建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获“江苏省农林系统先进工作者”、“市政府双百工程先进个人”、“全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先进个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安徽农学通报》、《上海农业科技》、《大麦与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3篇。
通讯作者:李庆生,江苏扬州人。40年来一直从事农业生产、科研、教育、培训、示范、推广工作。1990年获农业部农业科技推广年“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建湖县委、县政府授予 “十佳科技顾问”称号,1995被盐城市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006年,通过教授资格评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聘请为无公害农产品论证评审委员会委员。2004、2007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4-28,修回日期:2009-05-28。
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
王建法1,陈晓东2,吕本国1,张桂萍3,李庆生
2(1江苏建湖建阳镇农业推广中心,江苏建湖 224751;2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生物工程分院,江苏盐城 224051;
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局,南京 211100)
摘要:针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高效农业误区,作者提出: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思路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科学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S11+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2009-09
31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and Its Ideas for Development
Wang Jianfa1, Chen Xiaodong2, Lu benguo1,Zhang Guiping3, Li Qingsheng
2(1Jianyang Agriculatural Service Center in Jianhu County, Jianhu Jiangsu 224751;2 Yancheng Biology Engineering School, Yanchegn
Jiangsu 224051;3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211100)
Abstract: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is market-oriented one with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all productive factors and sicentific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agriculral technologies, which aims to achieve best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ses and hence improve the land output, increase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productivity of labour, and to produce high-yield,high-quality and safe agriculturalproducts of.multi-series,and multi-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th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are to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ics scientifically aided by facilities farming and local-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motivated b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guided b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and in terms of the local resourses and condition.Key words: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acilities farming, local-characterized agriculture
提高农业效益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永恒的不断发展的主题,高效农业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相对概念。高效农业是关系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不实现高效农业,农民不可能小康,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高效农业”最先出现于政府文件、媒体报道……。在发展高效农业的示范工程
中,绝大多数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面对社会现实,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作者从农业第一线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研究什么是高效农业?如何实现高效农业?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科学集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生产多系列、多品种、高产量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1.2效益的内涵
高效农业绝不仅仅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效益的内涵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效农业是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
经济效益是指人类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种耗费与成果的对比,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不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扩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经济效果反映投入、产出关系,要求生产同量的有用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耗费;或者用同量的劳动耗费能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效果。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经济效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生产经营者往往能自觉地注意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生产或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对社会方面的影响和效果;一般把社会效益集中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即一切经营活动满足于社会需要的程度越大,其社会效益也越大。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一般情况,没有社会效益就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就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而言,较多的农产品输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安定;不断提高质量、产量,才可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生产项目的增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生态效益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环境条件所产生的有益的或有利的结果。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目的是使现有环境变得更加有利于农业生物和人类本身的生存和生活。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就是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生态效益可以反映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于长远的未来;因而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最根本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必须运用经济生态理论,分析和处理经济活动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不断发展。高效农业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高效农业的综合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上农产品品种增多、质量更优、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2高效农业的两个误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第四个问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谈的提高农业效益问题。而且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七个方面加以阐述。对于目前部分地区推进“三农”工作,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些做法和实际效果,感到不少人对高效农业的认识有误区。
2.1设施农业与高效农业
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培养两大类。设施农业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设施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对生物能的转化率来提高生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表现。设施农业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先导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设施农业的科学运用和科学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益;但是利用不当,则会造成亏损,甚至设施的投资成本也收不回。设施农业不一定高效;设施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方法,不能等同于高效农业。
现在,几乎绝大多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都是设施农业;而且,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由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且不谈示范区的效益如何,示范推广设施农业的必要性也值得探讨。
部分农业生产项目或生产某个阶段发展设施农业可显著提高效益,但不是任何项目任何阶段都能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必要全面推广设施农业;
国家经济力量也不可能支持全国实施设施农业;
广大农村、广大农民至少在目前仍没有经济条件全面实施设施农业;
国家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投资建设设施农业,能让少部分农民富裕起来,对广大农民和农村示范意义不大,而且也不公平,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效益和示范意义的政绩工程;
全面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条件不成熟,而且没有必要;解决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决不能靠设施农业;解决绝大多数农民的致富方法,也不能完全靠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经费应投向能带动最广大农民致富,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项目上。
2.2“一乡一品”与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实质是通过产业化使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一种形式。“一乡一品”是广大农民在新的形式下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起点,能使农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这只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起步,农民致富的起步。这种形式也受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制约,有些村通过发展某一产品,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打开了市场,一个村的农民富了;其他村的农民跟着学,后搞的农民就不一定能致富。因此,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从眼前看,也不一定是高效农业,一定不是最高效农业;如果从长远观点看,一定不是高效农业。
特色农业、“一乡一品”,一定要根据“食物链”、“加工链”原理,向前或向后发展其他配套产业;如果不与其他相关副产品生产或相关产业相配套,就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资源浪费、甚至资源和环境破坏。例如:养牛村的牛粪就污染了环境,成为难题;后来又发展了牛粪培养食用菌,不但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效益也翻了一番。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中,必须把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作为辅助措施。为了提高示范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采用必要的农业设施,合理生产特色产品,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产量,提高龙头企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高效农业的思路
发展高效农业,就是要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科学发展农村经济。
3.1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宜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前提。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都有各地的特点,各种资源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资源组合。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从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对资源及其开发条件、利用现状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采取合理的科学措施,使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适度和最适点,充分、合理、永续利用,避免因利用不当而造成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
3.2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
高效农业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农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卖不出去,就失去了生产的意义,就不可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必须遵循国际化原则。实现高效农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产业门类、产品种类、产品的数量和产品质量标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只有做到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都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才能实现农业高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3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生态学的原理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土地,科学集成各种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提高植物产品产量,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把植物主、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尽可能转化为品种更多、质量更好,数量更丰富的人类
能直接利用的质量安全产品。改变对秸杆、树叶、杂草等直接燃烧,为作饲料,植菇,生产动物、微生物产品,最后作肥料还田;通过对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求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使自然资源能够长期地、永久地利用。例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就可推行种植和养殖结合,诱虫灯诱集害虫控制虫害和喂养动物结合的生产模式。在种植业大田内放养鱼、蟹、鳖、蛙、鸡、鸭等小型动物;以一盏灯诱虫的范围的农田为一个生产单元,中心部位设水产养殖塘或小型养殖场,塘(场)内设诱虫灯;灯光诱虫减轻作物虫害,可以不用或少用农药,减少了种植业成本和用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昆虫诱集到养殖塘(场)内,又成为动物高蛋白饲料,变害为宝,一举两得,提高了效益。在此集成技术下生产的植物、动物系列产品,均可成为名符其实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在人均不足0.13 hm2耕地上,生态农业能为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开拓致富的新途径。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子孙万代受益;有利于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保障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3.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的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建立第一产业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关键,生产和销售生物主、副产品、及其各层次加工产品;按照供产销、种养加、农工贸、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村商品生产,帮助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农业内部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化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延长农业产业链,着重发展养殖、培养和生物产品深加工部门,并延伸到储藏、运销、服务等领域,这样可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乡、村加工业、城镇服务业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5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
在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在生物生产的某些环节上,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现代化设施,可以达到提高太阳能利用率,或提高生物能转化率的目的,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农业效益。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乡一品”起步,但决不可停留在一个特色品种上;然后,必需向前或向后延长食物链或加工链,开发系列农产品、食品,充分提高当地资源利用率、生物能利用率、废弃物利用率,走上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
总之,十三亿中国人吃饭和最广大农民致富,只能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大幅度增加资源产出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生产系列质量安全农产品;防止污染、保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和产品优质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系列更多、品种更多、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食品,创造名、特、优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第四篇:发展高效农业 提供优质服务
发展高效农业
提供优质服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居为了积极响应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立足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高规格实施,全力打造长三角森林生态旅游第一站,发展现代高效旅游观光设施农业,我居借助于镇党委、镇政府在我居搭建的平台,主要做了这样几点服务,在此,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个回报。
一、搞好土地流转服务。我居农业户 531户,农业人口 1284人,土地总面积3115亩,其中耕地面积2880亩,我们在位于江界河南,富康路两侧共流转土地面积400亩,涉及农户46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1000元。针对农民土地流出后,劳动力何去何从,我居一是通过劳务输出,动员一些有能力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经过动员已输出劳动力110人;二是利用我们的区位优势,动员一些劳力到就近企业打工,已输出劳力350人;三是无能力外出或不愿外出打工的我居主动与招引来的老板衍接,按排他们就近打工,这样使土地流出的农民失地不失业,有事做;同时让这些劳力在自家门口就可打工,在眼前就可学到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我们通过算帐对比。如:四组金元存家原有土地面积18.4亩流出,流转金得18400元,加上夫妇外出打工可收入30000元,合计可收入48400元。
二、搞好“三通”服务。在现代农业园区内,共投入资金500万元,一是修建了道路长400米,确保园区内机械作业、农副产品运输车辆、旅游观光游客能进能出,出入方便,畅通无阻;二是修筑沟渠长400米,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三是拉建线路长450米,确保用电需求;四是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周边环境,提升品味,营造绿化带长1000米。
三、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产前基础设施到位和市场预测服务;二是产中技术上门服务,作为园区在我居,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为招引老板负责,我们将会根据老板需要主动邀请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随时上门服务。三是产后销售服务。我们将根据园区行业发展需求,一是利用我居自身农民经纪人,提供信息;二是成立相应的合作社,开办网站,制作网页,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将信息进行筛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老板,让他们有求必应,确保老板招得来,留得住,让老板在我们这块希望的田野上,大有希望,大有作为。
以上回报,如有不当,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返回上页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节水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一、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初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人增地减、粮食供求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土地开发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经过13年的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农业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土地治理上,把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作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洪涝、干旱的能力。在水利措施上,大力提倡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微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措施上,加强田间整治,开展土地平整,发展机械耕作,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管理措施上,加强工程的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灌溉供水水价,积极进行以农民参与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机会。据初步统计,1996—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87万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7万公顷,进行渠道防渗近13万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近6万km,发展喷灌面积67万公顷,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约193亿元。
第二,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条件较差的区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坡改梯,发展集雨节灌技术,建设小水窖、小塘坝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近几年来,国家农发办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效农业的示范与推广。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发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在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5省进行了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项目区建立了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加强了与节水有关的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益。
第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对现有灌区骨干水利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自1996年开始,国家农发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一些中型灌区进行骨干工程的渠系配套和更新改造。“九五”期间国家共立项实施了47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4.2亿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1.治理措施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管理等措施综合配套,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农业中治理措施的单一性。体现在节水高效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措施,能够建设大量的小型水源工程、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
其建筑物配套完善等;二是采用农业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秸秆覆盖、留茬免耕保墒等建设;三是采取生物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施用化学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四是借助于科技、人员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区等;五是采取管理措施,能够在项目区尤其是在灌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如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增设量水设施、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按方计收水费等。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2.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财政、计划、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银行等多个部门。在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进行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配套,又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还进行田间耕作和生物措施的配套,推广优良耐旱品种等。各部门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按项目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发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上进行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优势。
3.资金投入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其他资金等。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金上有保障。同时,由于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高效资金投入上的特有优势。
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农发办在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作用,强调地方各级农发部门要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各地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我国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一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民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模式,是我国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213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国家农发办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力度
要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无论是灌溉农业区,还是旱作农业区,都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努力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的统一。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科学灌溉制度,拟定综合节水措施,并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研究制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时,要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区域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重点及模式,并提出分年实施计划,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能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3.建立综合示范区,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20多年来,我国农业林水等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示__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要为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中施展才能。
4.重视监测评价,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检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实际
效果和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高效农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级监测评价网络和管理制度,落实监测评价工作。在进行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要把监测评价和科学灌溉管理纳入项目计划。要加强项目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民尽快掌握科学节水技术和技能。
5.建立有利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农业用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用水体制。农业综合开发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促进项目区农业用水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在项目区成立供水管理单位或供水公司和用水者协会等组织,让用水者直接参与到灌溉用水管理活动中,调动农民推广先进节水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节水效益。要加快项目区灌溉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实现按用水成本和实际用水量供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尽量在新建输水渠道和管道上,修建测水和量水设施,逐步实行农业用水的自动化控制与运行,为按方计收水费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