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

时间:2019-05-13 06:3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

第一篇: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

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真实反映了当时空前的爱国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资料 川军护卫队(1911年)其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还是川军,前仆后继伤亡兵力已是全国之最,在抗战胜利以后的大概清点兵源时候竟然伤亡超过了30万,所以川军对抗战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而十九路军等等其他的军队的辉煌战役和保卫国家的誓死决心也让人无不景仰.但是,在抗战中,最令日军胆寒的却非川军和正规军,而是武器极差关键时候用冷兵器上阵的西北军和日本人认为永远无法降伏的广西军(桂军),当然,这两只军队战斗力互相不可相比,但是却都让日军闻风丧胆,十荡十决(这里没有说其他军队不如他们的意思,而是指让日寇的胆寒程度)。

资料 1941年拍的西北军抗日

且来先说西北军,抗战时候无数战役都离不开西北军的身影,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有西北军的参战,西北军各部几乎成为了各战役的拼命三郎,想想说出“士兵添完了你添,你添完了老子来添”的孙将军.想想背水一战功败垂成的张将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郝将军,想想张古山,喜峰口,台儿庄等等战役那恢弘战役中的闪烁寒光的大刀.试问,有哪个部队赤膊手端机枪和日军对射冲锋的,也只有西北军;有哪个部队任何时候都光膀子上战场的,也只有西北军;什么部队任何时候都大刀不离手的,也只有西北军。所以西北军为以成名的即大刀队,部队中无一不会大刀,虽然是因为武器的无奈,但是西北汉子的豪悍也在其中体现无疑,当时的大刀歌和破锋八刀风靡一时,成为典范,尤其破锋八刀,因当时日军刺杀训练是世界一流水平,故其成为破日军刺刀的最佳方法.资料 让日本人胆战心惊的大刀西北军

每当冲锋陷阵时候,人人都悍不畏死,挥舞大刀在日军中劈砍挑刺,血染战袍,当时日军中最怕就是晚上,夜不能寐,因为西北军的日夜攻击,以至于到了后来百团大战时候,看到了背背大刀冲锋的战士都以为又遇到西北军了,已经有种吓破胆的感觉。

而西北军所出的名人细点一下实在也让人大吃一惊的: 冯玉祥,杨虎城,孙岳, 鹿钟麟,宋哲元,孙连仲,冯安邦,韩复渠,石友三,佟麟阁,刘汝明,孙良诚,梁冠英, 井勿幕,邓宝珊(在榆林让彭德怀吃瘪子的那个),续范亭,岳维峻,董振堂,高桂滋, 徐永昌, 庞炳勋, 郝梦龄,刘家麒, 黄樵松, 方振武, 张自忠,杜律明,张灵甫等等等,举不胜举.其中在抗战中最出风头的莫过与二十九军,也就是宋哲元将军麾下的部队。资料 宋哲元将军

西北军为什么能百战日寇而让日军胆寒的原因,如下: 1,大刀对刺刀,属于针对性训练,因为西北军是当时中国部队中武器比较差的几支部队之一(大炮几门,机枪百挺,也真够可怜的了,毕竟是几万大军啊),故对冷兵器要求反而更高.而在实战中效果明显,西北军针对日军的“破锋八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更是得到了全军推广; 2,官兵大都是陕甘大汉,体质好,且西北习武成风,体力过人,吃苦耐劳,人人能打几下拳,练俩下刀,对实战的影响颇大,单兵作战能力非一般军队可比拟,以一敌二敌三的例子举不胜举;

3,西北军大都是中原大战后压缩而成,将士多为老兵和精英,是当年西北军之精华所在,将官多为降级录用,军长任师长,师长任旅长之例比比皆是,故人人会战能战好战。资料 1905年 清末桂军

再说广西军,那是小诸葛调教出来的部队,历来的军阀大战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很大原因都在部队的战斗力,就历史以来的广西军,其表现也尤为突出,现举几例说明 1,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外国打仗几乎从来就没赢过。可1885年中法之战,中国在镇南关取得大捷,法军大败,连法国内阁都下了台,这是清政府唯一打赢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可见广西兵是多么的英勇。

2, 中原大战时,桂系最弱,却敢和老蒋单挑,如果不是阎锡山误事,张学良投蒋,蒋介石早就被扳倒了,那么历史就应该另当别论了。

资料 白崇禧(右)与战友

3, 老蒋曾发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都未成功,可红军一到桂北,就遇到了凶狠的广西兵,湘江之战役红军损失惨重,8万人马剩下不到3万。红军将领也说过:“白崇禧[桂系将军]的部队,善爬山,爬树,会游泳,跑起步来飞快,打起仗来象猴一样精。”

4, 抗日战争时,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率领军队在台儿庄打败日军,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第一次胜利。日军想进范广西,却损失了4000人在昆仑关。直到1945年也未撤底的征服广西。

资料 广西军(桂军)

5, 在八年的对外抗战中,广西这么个小省,人口仅一千万一百万,却出兵之多,仅仅次于四川(四川抗日时期人口已达到7000万之多!),将近30万桂军战士战死在抗日前线!按人口比例来看,绝对是全国各省份最高的!(当然,绝对数最高是四川,共战死30多万)而桂林与柳州两地在抗战中起着基地的作用;抗战中的“第一大机械化攻坚战役”是在广西的取得胜利。

6, 而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时,最头痛的对手也就是桂系的部队。粟裕在苏中时候,陈毅在泗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攻桂系七军,结果惨败。

资料 广西军(桂军)

7, 大部队南下前,作为司令员,林彪前去向罗荣桓辞行。罗荣桓人在病榻上,心系四野。他不无担心地对林彪说:“要警惕广西兵团,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两广(广东、广西)部队。这些着短裤、穿草鞋的兵,打仗顽强,又善于爬山,跑起来像揩了油的,很难抓住。特别是桂军对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谓‘小诸葛在,共军其奈我何’的狂言。(桂军对白崇禧的崇拜可以称为狂热,40多年后,白先勇回到桂林,仍引起老桂林的阵阵激动!)

第二篇: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

抗日战争中的毛泽东

作者:文贝

笔者认为,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最忙最累,汪靖卫最难过,毛泽东最潇洒。表现在于蒋介石作为国民党总裁、南京政府主席和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党政军一肩挑,既担有抗战领袖之责,又像个救火队长东奔西跑,忙的不亦乐乎。汪靖卫由于伪政权不光彩,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既要与日本人周旋,还要躲避来自各方面的多次暗杀,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毛泽东则不然,虽然日子过的苦,却安逸自得。他几乎没有上过前线,只需要蹲在延安听汇报发指示。收集各方面的情况,坐在破窑洞里写文章。综观毛泽东年谱,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没有离开延安。即使这样,共产党方面各战区指挥官经常回延安亲自汇报请示工作,包括国民党高官及美国方面以及许多民主人士趋之若鹜,纷纷来延安面见。

一、毛泽东抗日战争期间做的最多是写文章和作报告。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年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和《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文章,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提出反对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

1938年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作《论持久战》的讲演。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

1939年写《五四运动》一文,作《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谈话,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

1941年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为《农村调查》一书写序言和跋,起草《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的党内指示。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起草《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

1942年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作《反对党八股》的讲话。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论述精兵简政,提交《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书面报告。

1943年作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质问国民党》的社论。1944年作关于学习和时局的讲演,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1945年多次作重要修改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致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和闭幕词(《愚公移山》),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书面政治报告。赴重庆谈判,同国民党政府达成《双十协定》。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鉴定了政治领袖地位。

毛泽东适时举起抗日救国大旗。就当时而言,只有不足十万武装力量和四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从力量上根本无法与国民党相比。然而在日本侵略中国时,他敏锐的觉得阶级矛盾必须让位给民族矛盾,立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从而牢牢掌握了解决中国千头万绪问题的主动权,陷蒋介石统治集团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他充分利用民族矛盾,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建立了以国共为主的抗日统一战线。

他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统一战线,在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正确提出了十大抗日救国纲领。他反对一切通过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一方面反对党内的不联合、不合作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又反对放弃独立性,盲目联合的投降主义。既要与国民党合力抵抗日本侵略者,又争取在抗日战争中求发展,为将来的阶级斗争决战做准备。他深知共产党武装力量薄弱成不了气候,无力担当正面抗敌重任,采取发动群众的敌后游击战,建立根据地与敌周旋。他对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论是正确的,提出的全国军队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正面战场与侧翼战场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他在军事上提出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的战术思想是实事求是的。

他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兵民是胜利之本”、“全民皆兵”、“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一类口号鼓舞人心。

他“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提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保护自己壮大力量起了较好的作用。

他利用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提出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思想,在党内整风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适时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政治理念,不仅成为共产党的纲领,而且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能科学审势,巧妙造势,审时度势,以先进的政治理念和高超的谋略艺术,鉴定了他政治领袖的地位。

三、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牢牢掌控着党和军队。表面上毛泽东一直蹲在延安的窑洞里,然而他的影响力深入到各个角落。

共产党在抗战期间无论是党队伍建设还是根据地建设,都围绕毛泽东的指示转。各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的发展,政权建设。群众力量的发动,土改等工作的开展,都没有脱离毛泽东的指挥棒。

共产党军队无论是正规军八路军新四军,还是战斗在敌后的游击队。各种战斗原则,各级指挥官的任命。各战略区的调整,战斗的方案,几乎所有的决策最终都是毛泽东下达,很多是他亲自拟定。

他在1938年初就把115师分兵进入晋察冀地区,后来又把主力调往山东,布局两大抗日根据地。这个决策后天来看太英明了。

让120师守晋绥,确保延安安全。让129师退守太行山,依托山区攻守兼备。在新四军皖南受挫后,不理会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的命令,立即组建新的新四军军部,表现了对国民党顽固派不妥协的态度。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且值得研究的现象。在延安的中央高层,朱德、周恩来、张闻天这些资格并不差于毛泽东的人为什么拥护他,那些从战斗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战将们为什么言听计从。

他没有自己的“黄埔军”,秋收起义带出来的部队基本不多了。大部分军队将领来自于各地,他们走进高层时并没有毛泽东的功劳。

朱德在军事方面即使在国民党军中也是佼佼者,这位1917年的滇军旅长时任总司令。按说军队的指挥权非他莫属,却始终支持和信任没有军旅经历的毛泽东。

包括远离中枢的战将们没有与毛泽东抗争,也没有像国民党军那样不服从指挥或投敌,在国民党军优厚的条件面前也不动摇。

毛泽东慧眼识人,放手用人。

在共产党的抗日战争史中,实际指挥八路军作战的是彭德怀,这位副司令几乎担当着总司令的角色。

新四军大部分时间是陈毅和粟裕在折腾,而且它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皖江、苏浙等军区从来都没有形成统一作战,而是独立遂行战斗任务。

这些脱离指挥系统的游击武装并没有出现像国民党两大游击冀中战区和鲁苏战区那样成群结队的投降。毛泽东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之间对兵力调来调去,指挥员也经常更换,却很少听到有不满的。

蒋介石因为派李仙州进入山东想接管于学忠的苏鲁战区,结果内斗两败俱伤,双双退出。而毛泽东向山东根据地先后派出了郭洪涛、徐向前、朱瑞、陈光、罗荣桓等人主持工作,虽然配合上有矛盾,却没有一个因个人情绪反目的。这些从山东一把手的位置上离开后,几乎都是降职使用。(郭洪涛后来担任东满铁路管理局局长,徐向前从大区司令回到晋绥区任副司令员,朱瑞回延安炮兵学校当代理校长(校长郭化若),陈光直到1945年底才被任命为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周保中))。

贬损毛泽东的人把这些说成是有手腕,其实是一种政治艺术,一种能力的体现。

只能从毛泽东身上找原因。毛泽东的思想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指导原则是正确的。大家相信他,信任他,从而死心踏地跟着他走。

四、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

早在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毛泽东就指出:“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了,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他尖锐的指出英、法、美统治集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所谓“不干涉政策”,隔岸观火,以图坐收渔翁之利。

他认为日本的野心是很大的,侵占中国,只是其野心的一部分,其更大的野心是要独占西南太平洋。这种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然而不幸被毛泽东所言中。

他提出的“要而不靠”对外关系原则是正确的。国家需要外援,但不能靠外援。战胜侵略者的立足点在于自己,依赖外国,靠外国帮助赶走侵略者是消极的抗战。

毛泽东辩证地分析了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方针。他提出敌我强弱优劣的相对性,使敌我双方强弱优劣的转化的客观可能性。科学地预见到整个战争的发展进程,提出了抗日战争不同发展阶段应该采取的正确的作战方针。

他积小胜为大胜,使战略形势从量变到质变。从夺取局部的优势开始,发展到夺取全局优势和胜利的方略被认为是抗战中正确的指导方针,因而赢得了各方面的尊重。

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国民党方面一直与毛泽东保持着联系,共产党影响力的扩大使美国也不得不与共产党接触。

赢得民主人士和社会的支持是毛泽东成功的标志之一。许多社会著名人士亲自来延安与毛泽东讨论,大批热血青年不顾艰难险阻来到延安。就抗战而言,在国民党阵营和投奔共产党是一样的。他们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延安,除了共产党与穷苦百姓站在一起外,毛泽东的魅力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抗战中的毛泽东,一个不拿枪上战场却又被称作抗战领袖的人。

不是扛枪在战场上杀敌才算抗日,毛泽东以另一种形式成就了他的抗日大业。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蒋介石那样累,也没有汪靖卫那样难,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没有像蒋介石那样获得国民党政府最高荣誉的国光勋章,也没有获得美国总统的“自由勋章”,诸如青天白日勋章、胜利勋章都没有他的份。

但是,人民早在心里给他颁发了勋章。一个比任何勋章都高级的荣誉-人民领袖。

所谓时势造英雄。毛泽东虽然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建立了领导地位,但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内还有争议。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召开会议,确定了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主席,成为党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此时政治上还有王明这位共产国际派来的“钦差大臣”,他提出的抗日方针是 “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反对党的洛川会议确立的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他发表了《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形成了与毛泽东思想的对抗。直到1938年9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党的一切重大问题才由毛泽东做出决断。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抗日战争在政治上路线正确,军事上策略对头,使他威信大增。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推定毛泽东同志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书记处重新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同志组成之,泽东同志为主席”。书记处“会议中所讨论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权”。这是毛泽东在组织上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成为共产党最后决定权的开始。共产党之所以赋予毛泽东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最主要的是他在长期革命中尤其是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使毛泽东在共产党内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他的成功不像蒋介石那样靠掌握军事力量,也不像汪精卫那样投靠日本人。他靠的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战略战术,以个人魅力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

日本人扶持汪精卫,拉拢蒋介石,却对毛泽东不抱任何幻想。因为毛泽东是伟大的民族主义者,坚决对敌不妥协。顽强的共产党人,坚定的抗日分子。正是因为有毛泽东的垂范,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及其武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坚持抗敌而少有投降派。

毛泽东是民族主义者,有信仰坚持的政治家。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是抗日战争成就了毛泽东。2015.7.19

第三篇:抗日战争中的国军的贡献

天下为公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对日作战的中国战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历史功绩不容置疑!正面战场在八年中,共打了22场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衡阳、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战役1117次,阵亡将士达200多万。有时每天要消耗一个师,十分钟牺牲一个连。据何应钦回忆,仅淞沪会战,就消耗了85个师,伤亡官兵33万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卫战,仅漓江上浮起的日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至今仍让侵华日军老兵心有余悸。最后日军靠施放毒气弹才攻入城内。从1939年至1940年春,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大小战斗近500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6万人,占整个战争期间的43%。

对于国名党抗日的正面战场,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都存在着偏颇。在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历史教育中,甚至一些影视作品的宣扬里。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时间里,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认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敌后抗日起了决定作用,中共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英勇无比,与日军交战打得日军是落荒而逃。与此相对,国民党军队则一路败退,从东北退到西南,从南京撤到重庆,差点跑到成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只会打内战、镇压共产党及一切反对势力,与日军交战往往一战即溃,望风而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两岸关系的日趋缓和,为重新审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从而以举办各种纪念抗战胜利活动为契机,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反映正面战场的影视作品也陆续走上荧屏。在新近出版、修订的一些党史著作及发表的文章中,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各个阶段的表现都作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应该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面肯定国名党正面战争的历史作用。然而,坦率地说,正确认识好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何去何从,甚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历史事实为主,以团结国民党人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抗日战争史一直是作为中共党史的一个阶段史加以描述的,因此难免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历史并非可以随便戏说,它既要合乎历史存在的真实,又要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

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对防御阶段(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即:这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抗战初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和华中等地展开的大规模战略进攻,国民政府统帅部调动全国军队,实行防御战略进行抵抗。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包括东北军、西北军和其他地方部队的官兵,在卢沟桥战斗和淞沪、忻口、台儿庄、武汉会战等战役中英勇作战,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对如何评价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前强调“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虽也取得了个别战役的胜利,但由于执行单纯防御路线,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的看法,认为: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当局虽然逐步失去抗战初期的抗日积极性,但还在继续抗战。中国军队在武汉周围地区、广西南宁地区、山西中条山地区和绥远西部等地,继续对日军进行防御性作战,从而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持久抗战的局面。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冬季攻势,全国各战区几乎都参加了作战,参战兵力占全军一半以上。正面战场这次攻势作战,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

远征军:支援盟军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大陆,史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对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了解都不够。近些年的党史研究和大众媒体,开始日益注重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宣传。1942年初,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盟军,在异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斗,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等重大胜利。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完成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滇西反攻作战,于1945年1月和中国驻印军在中缅边境会师。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一年半,毙、伤、俘日军近5万人,打通了中国和盟国的陆上交通,使中国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改善,并支援了盟军在亚太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请正确看待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的作用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国民党全党来看,虽有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却始终能够坚持抗战;从国民党局部来看虽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卖国投降,却更有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在猛烈地打击着可恶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说国民党成分比较复杂,党务没有干好,却并非是一个投降的党,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强千百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虽然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国民党有过投降么?抗战初期,英法美非但没有给中国援助,还妄图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保持既得利益,怂恿日本进攻苏联,帮助日本劝降中国。也就是说国民党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仍是坚持抗战的,没有投降。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进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这是血的数字,铁的贡献,不可抹杀。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话说抗日战争时期,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忻口、太原会战,中国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战绩显著;凇沪会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随枣会战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伤敌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如果忽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很显然仅凭中共当时的三四万人来抵御百万日军,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绵数千里的战线上,国民党始终坚持着抗战,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有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初期自不用说,国民党积极主动抗战吸引了日军主力,无疑是极大地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即使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虽无多大作为,但数千里战线上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存在,牵制了大量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四、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国民党军队中很多人都叛国了,国民党军队的素质也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是爱国的,这点毋庸置疑。“中国军人的楷模”张自忠,西北王冯玉祥,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哪个不是热血男儿?还有那数不尽的未知名的国民党官兵……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军队以重大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使得盟军有可能腾出手来集中解决欧洲事件,换来了国际尊重,各国领导人曾先后高度评价过中国战场。因此,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等一切在华特权,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外交屈辱状况。

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海、沿江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毛主席曾经说过战争之伟力在于人民,但我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之关键在于持久战,而持久战的关键在于工业,特别是军事国防工业。抗战前,中国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一-二八事变“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工业受到严重威胁。若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落入敌手,中国将何以持久抗战?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内迁仅民营企业一项就达146家,机器材料共14600余万吨,技术工厂250家。武汉会战期间,从武汉迁往内地的厂矿企业达304家,机件重量达5万余吨。从战役本身来说凇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都失利了,但就这点而言两次会战的贡献绝不亚于一次大战役的胜利。虽然工厂数量不多,但这些工厂都是民族工业的精华,没有这些工厂中国的持久战将无从谈起,不敢说中国抗战必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抗战必将来得更困难、更严峻、更残酷、更持久……

第四篇:抗日战争中的一二·九运动[模版]

抗日战争中的一二·九运动

摘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而一二·九运动则将是抗日救亡运动的起点。

关键词:一二·九运动

侵略

抗日救亡

《八一宣言》

爱国学生 爱国集会 示威游行

正文:

一、《八一宣言》的发表

由华北事变开始的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扩大,使中国国内政治形势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在中国政治形势处于大变动的前夜,如何凝聚各种要求抗日的力量,以挽救民族危亡,这是当时全国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

1935年8月1日,根据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和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于10月1日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正式发表,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宣言突出分析了中日民族矛盾,响亮地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口号,号召“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把地主、资产阶级、一切军队都包括在统一战线之中,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二、一二·九运动的前奏

1935年下半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步伐的加快,华北局势急剧恶化。在许多城市、农村,到处可见横行无忌的日本浪人和泛滥成灾的日本走私文物,并时常听到日军演戏的隆隆枪炮声。北平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国民党达官显贵争相携眷撤走,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陆续南运,各大学则传说准备搬迁。面对险恶的时局,富于政治敏感性的北平青年学生满腔怒火,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以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以及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的消息传到北平后,广大共产党员深受鼓舞,积极开展学生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组织成立了北平市大中学生联合会(北平学联)。

12月初,北平学联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以实际行动表达抗日救亡的意志。12月6日,各校学生自治会联合发出通电,反对“防共自治”,呼吁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备品学联决定于12月9日发动全市学生进行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翼察政务委员会”、“反对日本侵略”的大请愿!三、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12月9日,古城北平怒吼了!在中国北平临时工委的领导下,北平学联发动全市数千名爱国学生涌上街头,冲破国民党军警的重重阻挠,凝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北平当局请愿。当学生们提出的反对“防共自治”等抗日民主要求被拒绝时,他们将请愿改为示威游行。

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翼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游行队伍沿途遭遇到国民党军警的野蛮镇压,100余人受伤,30余人被捕。第二天,北平学联决定各校学生举行总罢课,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14日报载,国民党政府打算于16日成立翼察政务委员会。于是,学联决定在16日这天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天桥举行3万余人的市民大会,通过了“不承认翼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任何傀儡组织”、“收复华北失地”等决议案。会后,学生和市民一起举行了数万人的示威游行。国民党政府再次调动军警镇压,学生被捕者数十人,受伤者300余人。但慑于人民爱国运动的压力,翼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风暴迅速席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许多城市爆发了学生的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支持。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致书全国工人,号召工人组织起来,声援北平学生的救国运动。当时执教燕京大学并参加学生示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来写道:“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知识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勇气”,“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四、一二·九运动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国民党统治下沉寂的政治局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广泛地发动了群众,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第五篇: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简评:

毛泽东对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抗战初期“所谓的‘共同领导’,实际上是国民党一党领导‘。当时中国共产党”说在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到底“,这话并“没有错”,“因为 要打日本,就要有个头子,当时中国的头子就是蒋介石,他有那么多军队,外国也承认他。但他后来要反共,这句话我们就少讲了,以至不讲了。如果说共同领导,那就是你领导你那一堆子,领导中央军;我们领导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广大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肯定的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胡锦涛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而且抗战初期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担负了抗日战争的重要任务,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历史应该客观的反映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英勇的抵御外敌的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国军也是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包括380万阵亡将士们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从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起,大陆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现和作用越来越走向客观的评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觉得有未尽之义。实际上,国民党、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从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是否抗战,决定着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抗战。而这一点,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政府抗战有着标志和象征的意义。中国政府存在着并且抗战着,标志这个国家没有亡国。如果这个政府投降了,成为傀儡政权,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不是独立的国家,已经亡国。

第二,就是政府的动员力。国民政府抗战,就能够动员整个国家的力量进行抗战,这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等组织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政府能够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进行抗战,也能发动它所控制的全部宣传机器动员全国人民抗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第三,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它所控制的军队是当时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1937年国民党共有党员165万人,其中普通党员52万多人,军队党员101万人,海外党员11万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它第一大党的地位没有改变。到1945年,有党员806万人。而同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分别是4万人和121万人。相差极为悬殊。[11]国民党军队人数1937年是170余万,并有海陆空军,1945是军队440万;而同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人数分别是5.6万人和100万人。[12](第三册,P3;第二册,P30,P111)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表现不佳,但仍然是抗战时期人数最多的军队。特别是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仍然很弱小,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在当时是主要的,正面战场对于打击日本的进攻势头、迟滞日本的进攻速度、实现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已论及。

第四,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否抗战,决定着抗战是否合法,而直接影响着其他力量的抗战态度和抗战方式。九一八事变后到卢沟桥事变前,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不仅不抗战,而且对抗战活动进行压制和打击,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就是其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范例。而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压制、打击下,很难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局面。

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如果不抗战,也不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这也就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不能成为合法政党。其它阶级、阶层和各种力量的抗战态度、抗战方式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态度的影响。抗战前,救国会七君子因抗战而被当局逮捕,而卢沟桥事变后,他们被释放并被请上庐山,参与协商抗战大计。中国共产党和国内其它主要的爱国党派,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纷纷表示拥护蒋介石联共抗日。国社党领导人张君励(C关山月注:作者误,应为张君劢)、中国青年党领导人左舜生等致函蒋介石表示拥护国民政府抗日,“仅有与国民党共患难一念,此外都非所计”。战前因进行抗日救国工作而一度遭到国民党逮捕的张申府说:“我曾说,蒋先生只要发动抗战,全国必然景从。我深幸今日已经完全实现了。”[6](P13)“各国华侨迅速组织起‘侨抗敌后援会’‘救灾总会‘‘侨筹饷会’团体,捐款、汇款,捐输财力,征集药品、衣物,发行、购买救国公愤,或亲自回国,支援祖国抗战。”[4](P237)

必须指出的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抗战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其它各爱国党派、各族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实现的。它的抗战态度的及时性、坚定性、彻底性、全面性都不及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党派,也不及深刻、全面觉醒了的中华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采取了抗战的态度后,它的动员力、号召力又是其它任何党派、团体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家的代表,它代表中国进行抗战外交,在不同的阶段,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形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制订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确定了战略重点。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具体运作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应和国际影响。

一是政治上的收获。卢沟事变后,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实,在世界上的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中国的抗战是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同时也是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而战。为此,中国的抗战先是在国际上获得了众多国家政府及民众在政治上的同情、声援和支持,后来又与美、英、苏等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是经济上,中国先后得到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等许多国家政府的援助和支持,也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援助和支持。据统计,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直接用于战争的消耗近500亿美元。[13](P174)这是当时中国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对外求援就成为国民政府外交的首要任务。当时中国政府与美、苏、英、法等国来往的函电,蒋介石与外国驻华使节的谈话,国民政府与驻外使节、派出的外交人员相互往还的函电中,几乎有一半以上都是这方面的内容。而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最大收获也是经济上的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获得的外来援助主要来自苏联,总计苏联对华借款为2.5亿美元,实际使用苏联的对华信用借款是1.7亿多美元。[14](P8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种援助主要来自美国。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获得的外国贷款共25项,其中美金10多亿美元,英金1亿多英镑,法金10多亿法朗,国币1.2亿元。董长芝、马东玉:《民国财政经济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参见《1939年-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英、苏、法、中各国接收美国“租借”统计》、《1942年5亿美元贷款动用表》,任东来:《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广西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254页、260页。虽然中国获得的援助无论是与中国投入战争的人力物力比,还是从中国获得的租借援助占美国租借物资总的比重(占3.2%)看,数额都不是很大,但这些援助都是中国抗战急需的物资,因而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三是军事上,卢沟桥事变后,苏联的军事顾问和部分空军来到中国,参加中国对日本的作战或参谋,后来又有陈纳德的“飞虎队”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与美、英等国进行军事合作,进行同盟抗战,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保证,也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了保证。

仅举几个数字,便可说明这些援助对中国抗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1是中国空军获得的飞机援助。抗战时期,中国没有能力生产飞机,空军的飞机全部靠国外的援助。抗战前,中国仅有飞机600架,可用于作战的飞机305架,而抗战期间,中国从国外补充的飞机共计2351架,全部用于战争使用(包括运输),是中国原有飞机的7倍多。[15]而在抗战期间,这种援助是十分重要的。抗战之初,中国的空军在战斗中即受重创,一段时间内,制空权完全陷于敌手。自从外来的飞机补充到中国空战后(包括中国空军、苏联空军志愿队、美国的“飞虎队”),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其2,“数千名德、苏、法、英、美等国的军事顾问,近十万名苏、美空军志愿人员和来华参战官兵”参加中国的抗战,他们的到来不仅是其自身参战,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带来的战术和技术,以及他们对中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使中国比较落后的军队从人员素质到武器装备上开始具有了现代气息,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经过训练和装备的中国军队与未经训练和装备的军队战斗力大不相同。这是直接与战争有关的。

其3,在经济方面,除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外,外援也是国民政府维持通货稳定,乃至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我中国人民此四年半以来,经过不可以言话形容之经济及物质上之困难,而得获阁下此次之借款,不仅能改良吾人之经济情况,且可提高我民众抗战之精神。回忆过去各种借款与接济,俾我国长期抗战维持至今得与各友邦并肩作战,使整个反侵略阵线均蒙其利„„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16](第一册,P337)

四是外交上,中国利用同盟抗战的时机,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凡是与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平等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伦敦《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指出:“不待战胜而承认中国为完全国家,实开新纪元,租界权利乃不合潮流,总理主张废除,蒋委员长成功,诚为民族吐气。日寇虽不能占全中国领土,中国享此新约权利,当待日寇驱逐以后,故战胜为急务,以中国之坚卓抗战,得英、美之明白承认完成主权,其精神将益加强,并保证战胜后居大国优越地位,以重整新亚洲。”[16](第三册,P783)中国作为四强国之一,还参与组建了联合国的工作,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外交上收获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抗战本身,它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这种国际之间的交往,是必须由能够代表国家的国民政府来承担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416794_1.html/ ]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始终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自然强调共产党领导说,而国民党史、中华民国史则必然强调国民党领导说”。“有的学者强调共产党领导是指政治领导,有的提出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有的提出分别领导、共同进行说,有的提出具体分析说,有的提出领导权转移说,有的提出不应笼统地说是谁领导的,应认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人士和爱国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17]

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不是领导作用,而是导向的作用。“要科学地、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领导权的含意。”[17]按照现代社会科学的解释,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确定和实现既定的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18](P33)我们认为,领导权的实现,有以下几个必要的因素:首先领导与被领导者应该是在一个组织系统内;因此,第二就是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必须是法定的或有组织系统授权的;第三就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有命令的权力,有一定的强制性作用。除此而外,还有领导者必须能够代表大多数被领导者的利益,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等等。

抗日战争是中华全民族的解放战争,除了少数汉奸卖国贼外,各个阶级、各个党派都参加了。按一般的常理,各党派、团体和全国人民都应该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也确实都声明服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领导抗战,但这个政府提不出一个能领导中华民族走向胜利的纲领和路线,其所作所为又不断背离全民族的利益,因此,除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体系内部的各种力量外,没有什么党派、团体再服从它,它也就不能领导抗战。但是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所有的参加抗日战争的各民族各党派了呢?由于各抗日党派不在一个组织系统内,无法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抗日战争,只能说是导向。

导向是指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是提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并且提出正确的方针和路线,促使事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正确的目标的实现。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否对国民党和其它抗日党派、各种抗战力量发挥了导向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就是全民族抗战,最终目标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实现全民族抗战的彻底胜利。正确的方针和路线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就是提出并贯彻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考察全部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这些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无疑都是中国共产党得出的。而且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了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其它各抗日党派、各族各界、各种抗战力量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不同程度地接受并贯彻了这些正确的方针和路线、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应该指出,尽管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没有明确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参加了全民族抗战,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提出并实行的持久战战略,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基本相同,并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战略中的一些方针。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了除国民党外其它各个阶级、阶层和和各种抗战力量的拥护。整个全民族的抗战正是按照这一路线发展的,抗日战争的最终目标也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目标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全民族抗战发挥导向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一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抗日的问题上,与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致。它所提出的抗日战争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路线、战略和策略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方向和目标。

二是中国共产党是除国民党外唯一具有武装力量的政党,虽然军事实力在抗战初期仍然不大,但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唯一能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配合抗战的军事力量。而且由于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在敌后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能够以根据地迅速发展自己的力量,扩大军事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壮大,其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重要和扩大。而国民党则走向反面。

三是政治导向的内容包括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面的斗争。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虽然参加了抗战,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统治利益的需要,还有许多不利于抗战的因素和行为。在抗战之初,不能提出一个取得抗战全面胜利的目标,只是想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状态,因此过于依赖国际社会,一方面与日本军队作战,另一方面又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影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和士气。进入相持阶段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一面上升,抗日战场上表现不佳,反共行动却有增无减,影响甚至危及抗战大业。因此,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既能团结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保留在抗日阵营内部,又抵制它对中国共产党和抗战大业的破坏,成为坚持抗战胜利的一个必然条件。中国共产党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坚持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也保证了抗日战争始终向着胜利的方向迈进。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和动员,由这个最深刻最全面的觉醒与动员所取得的时代性进步是全民族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导向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还认为,由于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最重要、最有实力的政党,只有国共两党具有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战争的军事力量,因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下载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日战争中最让小日本胆寒的中国军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音乐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70年前,中国人民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之后,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是......

    抗日战争中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

    抗日战争中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程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李保中)2015.5.10.

    调查目的: 2015年5月10日,***老师组织**小组的全体退休教师学习了: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浴血奋战,经过了8年的努力才取......

    浅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浅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七七事变”事变后,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展开„„ 抗战爆发时的国际形势: 1937年7 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绝非偶然,它是在帝国主......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文化与战斗精神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不曾中断,这是因为中华人民一直依靠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支撑着。这种精神可......

    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先驱

    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先驱 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先驱 中国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国际友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和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全世界反对侵略拥......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