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年的最新文章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重民情 办实事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江炎华
2005年12月,我作为第二批下基层驻农村干部被派到高明区荷城街道石洲村任党总支副书记。在完成一年的驻村工作后,受村党总支的挽留和组织委派,我继续留任。石洲村四面环山,人口2100人,面积9.23平方公里,距高明中心城区25公里,是典型的纯农业生态社区。参加驻村工作以来,我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一树立两促进三建设”工作主题,扎实开展“八个一”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基层组织,帮助建好一个班子
1、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党员干部视野。通过全面走访和调研,我切身体会到当地落后的观念和信息的封闭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为开拓党员干部视野,转变观念,两年来我四次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走出去”,到经济比较发达的禅城、南海、顺德等地参观学习,还与全省先进基层党支部,禅城区石梁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开展互相走访和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展开热烈讨论,增强了村干部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
2、协助做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做好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10月,村党总支部进行换届选举。我发挥自己文化、政策和角色方面的优势,帮助化解村“两委”班子个别成员之间的矛盾,积极协助做好换届选举的各项筹备工作:广泛收集党员群众意见,积极向组织部门提建议,为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以往由于拉票现象而导致选举出现一系列问题 的案例,宣传引导党员依章依规、平稳有序地开展选举工作。最后,换届选举得以圆满完成,候选支委成员都以近90%的高票数当选。
二、成立养鱼协会,助推石洲特色经济
近年来,石洲村形成了花卉种植和水产养殖两大支柱产业,全村共有4000多亩鱼塘,300多户村民从事水产养殖。但是,石洲村的水产养殖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户均鱼塘面积十来亩,市场和技术信息不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导致很多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多年仍摆脱不了连年欠债的怪圈。我深深认识到,要提升石洲村经济发展水平,关键在于改变落后的生产模式。
1、成立石洲养鱼协会。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初步确定了一个方案:依靠一种有效的组织机制,把分散的生产资源组织起来,形成集约规模,让农户“抱团”闯市场,以降低成本,提升产业水平。思路明晰后,我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问题,对该村经济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使村两委一班人达成了共识。随后,我组织发动养殖户到南海、顺德参观学习,对照差距,分析原因,极大增强了他们发展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积极争取市、区两级科协的大力协助。2007年7月份,石洲养鱼协会成立了,广大养殖户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结束了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状态,也使村党组织有了一个带领和组织农民致富的实体。
2、建立农村信息化示范点。针对该村农业生产信息闭塞问题,在中国移动佛山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斥资20多万元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为该村的农业生产发展构建起科技信息平台。有了这个平台,该村借助市、区科协的技术和业务支援,以水产养殖基地的集约规模,着力打造“石洲鱼”品牌,提高经济效益。2007年下半年,受国际饲料原材料价格影响,饲料供应商大幅涨价。由于及时掌握信 息,养鱼协会立即组织厂价饲料直供养殖户,有效舒缓了生产压力。科技信息平台和养鱼协会的作用初步显现。
三、协助制定发展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
1、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是龙头。为使石洲这片青山绿水的宝地在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她的原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与佛山市规划局的设计师一道,对石洲村的大街小巷、山林田地和鱼塘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共同制定了石洲村发展规划方案,为该村今后的科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帮助和引导村干部提高认识,避免急功近利的过度开发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
2、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文明村建设。针对石洲村户厕率不到15%,大多数公厕年久失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问题,我积极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筹集了10万元建设资金,为两个村民小组建造四座公厕,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为解决村民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我还帮助该村最后一个没有篮球场的村民小组修建了一个篮球场。2007年9月,我配合省新闻出版局在石洲村建立农家书屋示范点,组织各类图书两千多册,为村民学习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我动员村中养殖户到书屋去借阅技术书籍,把书屋作为村小学的图书馆向小学生全面开放,希望这小小的农家书屋成为一颗文明与希望的种子,在石洲生根发芽。
四、关注弱势群体,努力解决民生难题
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民生难题曾经困扰着石洲村。驻村两年来,我始终紧紧依靠派出单位,为石洲村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民生热点难题。
1、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看病难是山区 农村普遍存在的民生热点难题,石洲村也不例外。因此,我充分利用本单位的侨务资源优势,通过与香港知名人士建立联系,为石洲村募集了二十多万元善款,在村里设立一所卫生服务站。2006年11月26日,一所按国家标准建设、由富湾卫生院派驻医护人员管理的社区卫生站在村里正式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卫生站在投入使用的当月,救治两名患心阻梗和脑血栓的危重病人,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2、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助学义诊活动。针对村里有一批孤儿和单亲儿童急需帮扶,我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协助,在村里举办了“佛港两地学生手拉手共建和谐校园活动”,该村14名孤儿和单亲儿童获得了香港小朋友的结对帮扶,两年来共为他们募集了三万多元的善款。2007年6月,我联系了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到石洲村开展义诊活动。市二医院为该村卫生站赠送了价值五千元的药品,为三名患白内障的困难老人免费做了复明手术,受到广大村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做好驻村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做一个有心人。要做好一名驻村干部,必须拥有一颗为民办实事的真心,一颗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热心,一颗踏实工作、甘于平淡的平常心。驻村两年来,我从心底里把自己当成一名农民,与农民兄弟真心实意交朋友,很自然地融入到村民中去,想群众所想,力所能及地为村民服务。
二是发挥桥梁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驻村干部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桥梁,注重深入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基层需求,积极牵线搭桥,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派出单位和各级党组织的力量,扎实工作,服务农村。
三是当好一名调解员。作为驻村干部既要充分利用,又要十分珍 惜群众对你的信任感,一旦失信将无法开展工作。因此不仅要大胆开展工作,又必须谨言慎行。当好一名公正的调解员,在处理复杂农村事务中充分发挥角色优势。
四是注重工作实效。农村工作最忌讳空谈浮夸,驻村干部所制定的每一个目标、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到实处,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要围绕工作主题选准切入点,结合实际定好工作目标,踏实工作,注重实效,稳步实施。
以上是我驻村两年的工作和思想汇报。两年的驻村工作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以全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本职工作中去。
(作者系市外事侨务局驻高明区石洲村干部)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级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古老的中国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要想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到达理想的彼岸呢?认真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历程,一定能够找到最佳答案。
一是回顾和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牢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功绩。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0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得到不断解放,观念有了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不仅推动了大开放,实行开放也进一步促进了改革。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中国良好的发展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已为世界公认,并且这个势头正在进一步发展。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历史功绩必将永远载入史册。
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历史规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思想,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而且全面阐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方略、方法步骤和重点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重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善民主和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让本世纪中叶将达到 l5亿的中国人全部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将可能消耗全世界的大部分资源。所以,目前中国必须寻求消耗资源更少,对环境污染更小的发展之路。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这也正与世界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吻合。
三是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和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文章
关注民生促进发展
——胡宅垄村发展现状的对策及思考
根据“蹲点调研谋开局,服务基层促发展”专项行动要求,在4月6日至12日到胡宅垄村进行了蹲点调研。通过活动,对该村近几年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胡宅垄村地处武义、永康交界,有4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134人,山林面积6743亩,耕地面积1234亩。2001年以来,该村先后出让700余亩土地用于工业开发,成功引进58家企业,目前与村相连的胡宅垄工业区已初具规模。依托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该村多渠道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全方位发展工业区配套服务,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道路。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5512元。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经济发展,助推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
由于村庄紧邻工业区,招工信息及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近几年,到工业区就近打工和在工业区及至本村开设餐饮、网吧、旅馆、超市等相关配套设施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粗略统计,2011年胡宅垄村有40%的劳动力到工业区打工,40%的劳动力以提供娱乐休闲场所或住房出租等相关服务业取得收入,20%的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劳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逐渐加大,胡宅垄村也适时抓住了发展机遇。该村将村级建设规划与工业区发展规划相衔接,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后勤服务为目标,大力实施村庄绿化、亮化、硬化等新农村建设工程,鼓励通过参与园区村配套服务供给,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由于胡宅垄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该村农民就近从事非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村结合我们正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每年拔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购买工业技术类书籍,提高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工作的职业技能。
二、存在问题
(一)干部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当前,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少数干部缺少改革发展的眼光,“等、靠、要”思想严重。村自主筹资能力弱,一些基础性配套工程缺少资金启动,只能暂时搁臵。
(二)新农村建设有待完善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村庄规划还不够完善,园区村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各种配套服务仍以小户经营为主,整体档次低、经营水平不高,部分涉及群众生活质量的产品监管不严等。
(三)农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宽
由于工业开发,胡宅垄土地已面临紧缺的问题,有个生产队人均土地面积已降至0.3亩。村民大多数依靠外出务工、出租房产、农业劳作取得收入,收入渠道相对单一。通过外出务工获得知识、技术和资金,进而发展壮大的案例少,没有形成产业带动效应。
三、解决思路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
一个地方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来考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村庄建设等各项事务中,抛弃各种守旧的思想和成见,以一种做大事、成大局的博大胸怀,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要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提升园区村配套服务能力,使之更符合园区村的发展实际。
(二)进一步拓宽发展方式,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彻底改变原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拓宽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提高村留地及其他村级实体经济效益。以国家补助、集体自筹、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大力提高村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增强村集体组织向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的水平,大力推行规范化管理、长效化建设,促使企业和园区村实现双赢。
(三)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增加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
要彻底改变农民外出就业量上的增长,逐步提高就业农民的自身素质,促使低层次劳动力向高素质技术工人发展;鼓励农民利用先期获得的信息、资金、技术,有方向、有目标地为园区企业提供配套产品。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为农民创业提供首期帮助,力争实现园区村农民外出打工到创业就业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调查文章
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镇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并且得到了各级领导肯定和村民的认可。在与村干部及村民的交流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
一、村民观念陈旧。沙河镇在拆旧建新及修路时遇到一些群众不支持不理解等问题。许多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乡政府及村委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在动员他们拆除旧危房和猪牛栏时甚至存在逆反心理,出现了大部分人集体反对的现象,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二、资金不足。沙河镇没有集体企业,村积累较少,没有能力承担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费用,因资金的不足导致许多规划仅停留在纸上,无法实现。这就使得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民增收难。沙河镇虽有地理优势,且交通便利,但这些优势却只对给公路两边的村民有好处,其他零散分布的村民小组及自然村仍靠种田及打工谋生,收入甚少。所以没有财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在建设新农村时应统筹发展,避免一刀切,注重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规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应找准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一、科学规划,注重落实
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开始新农村建设时就应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以后的工作围绕着规划展开,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许多资源的浪费,也能使村干部有一个明确的工作方向,避免盲目被动地工作。
二、观念要改变,教育须先行
沙河镇的示范点在新农村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阻力就是由于村民思想保守,对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教育不发达的表现,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的最好途径就是教育,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让农民了解并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工作才能顺利的开展。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开会,要多开村委会,首先让村委会的成员明白为什么搞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对村民有什么好处,再让他们到群众中去做工作,让群众把疑问都提出来,然后再分别作他们的思想工作,解决他们在思想上的疑虑。最后再多开群众大会,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再就是要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的作用,把他们请到村委会,利用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来开展工作。
三、经济要发展,农民须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民主的生活,经济是这一切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其复杂性,中国农民比例巨大,仅靠政府的投入来搞新农村建设工作是远
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先让农民富起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沙河镇岳家村和三湾村的核桃产业已成规模,基本形成家家中核桃,无地不核桃的产业格局。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经济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经阶段,是一项“爱民、为民”的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监督,避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出现,同时也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认真听取群众心声,做到官民一心,增强凝聚力,只有这样才能持续而有成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
刘继光
2012年12月5日
第五篇:检察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演讲稿
检察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
量演讲稿
“>检察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演讲稿2007-12-18 14:22:0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检察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演讲稿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法治社会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
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第1文秘版权
所有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
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作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使各方面都能够坚持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作为一名检察官,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知道自己的工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检察官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