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创新社区管理服务 构筑温泉和谐美景2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
构筑温泉和谐美景
——温泉办事处社区工作事迹材料
温泉办事处地处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咸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24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其中9个为地缘型社区,成立于2001年,1个为单位型社区,成立于2004年,共有居民36144户,124929人,社区下设9个党总支部,44个党支部,直管党员1087人,协管党员8270人。近年来,温泉办事处党委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注重创新,社区工作局面焕然一新。
一、统筹规划,大力推进社区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阵地建设。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区工作新情况,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先后筹集资金1350余万元,对辖区内的10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新建和改造,并高标准建起了“一厅四室”(便民服务大厅、居民说事谈心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一校一点”(市民学校、远程教育站点)。中心内统一设立了党群服务、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治安民调、文明创建等服务窗口;统一规范了社区活动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图等各种牌匾的上墙工作。所有社区配齐了办公会议桌椅柜、电视机、电话机、影碟机、微机、打印机、复印机、投影仪等,办公从自动化转向数字化。中心外设置了居民活动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和社区导示牌。
二是狠抓社区队伍建设。办事处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区 1
队伍建设力度,促进社区队伍全面发展。第一,组织专业化培训。把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采取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学习、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等办法,加强对社区干部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的培训。第二,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温泉办事处社区干部管理办法》、《温泉办事处社区工作年度考核细则》等各项规章制度,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和素质结构。加大社区干部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社区档次评定、班子人员任免、年末评优评奖等挂钩,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规范了对社区干部队伍的管理。第三,壮大社区工作人员队伍。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公开招聘劳动保障员、社会事务协理员、民政助理员、卫生保洁员、残疾人联络员共291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出台了《温泉办事处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办法》,对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做了刚性标准,硬性要求,并每月对以上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检查结果和绩效挂钩。
三是强化特色社区建设。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为主线,围绕“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目标,立足区位特点、服务群体、工作基础等实际,着力打造学习型社区(泉塘社区)、服务型社区(白茶社区)、共建型社区(花坛社区)、和谐型社区(金叶社区)、平安型社区(希望桥社区)、就业型社区(桂花路社区)、廉洁型社区(双鹤桥社区)、文明型社区(岔路口社区)、环保型社区(万年路社区)、双拥型社区(南昌路社区),特色社区建设深入发展。
二、健全机制,逐步规范社区管理
制定和完善了《党建联席会制度》、《党员分类管理制度》、《考勤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社区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实行每日考勤登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考勤结果每月公布,按制度执行;每周召开工作例会,每月召开月例会,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善意见;大厅的每个窗口设有办事台帐和服务态度满意反馈本,台帐记录详尽明晰;每月大厅工作人员都要进行集中学习,并聘请专业老师对接待礼仪、服务态度、法律法规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我们还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在全处推行“六化模式”管理。即:组织设置网格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活动开展特色化、环境氛围温馨化、投入保障多元化。努力完善市、区、街、居四级信息化网络,构建“数字社区”。
三、固本强基,努力优化社区服务
一是实行分片包保制。每个社区均实行了分片包保责任制,共将辖区分为了60个片区,每个社区在编人员和一个社会事务协理员负责一个片区,社会事务协理员要求每天到所在片区进行巡视检查1~2次,每季度上门入户走访一次,全面了解、掌握住户的基本情况。社区在编人员负责对社会事务协理员的监督和检查,对其片区的入户情况进行抽查,并对照《社区管理考核奖惩细则》进行考核,综合打分,评 3
出等次。
二是推行全天候工作制。各职能部门不断将职能向社区延伸,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可为居民开具各类证明,办理民政、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各类证件。每个社区实行全天候、无缝隙新工作制,除了正常上班的时间外,中午和节假日也安排工作人员值班,做到了只要居民有办事的需要,社区大厅内就有工作人员进行接待解答,产生了金叶社区“十分钟生活圈”等一批好的典型。
三是推行“45666”工作模式。以白茶社区为试点,在社区推行“45666”管理服务模式。“45666”即“四进、五会、六访、六报、六热线”。“四进”就是文化进社区、卫生进社区、法律进社区、科技进社区,“五会”就是党员学习会、政策宣讲会、民情沟通会、专题议事会、党建联席会,“六访”就是困难群众必访、空巢老人必访、留守儿童必访、残疾家庭必访、流动党员必访、失业人员必访,“六报”就是公共设施损坏必报、小街小巷不洁必报、发现新增孕妇必报、居民房屋出租必报、社区突发事件必报、邻里纠纷矛盾必报,“六热线”就是开通党群服务、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治安民调、文明创建六条热线,“45666”模式已在其他9个社区逐渐推广。
四、共驻共建,积极开展社区活动
近年来,各社区联合辖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一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各社区都拥有稳定的健身队、舞蹈队等队 4
伍。这些队伍不计报酬,不惜个人时间,常年活跃在辖区各个角落,今年5月,希望桥社区组织热爱体育活动的26名居民开展了爬潜山活动,6月,组织社区热爱文化活动的居民42人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7月1日建党90周年之际,桂花路社区组织辖区党员群众举办“廉政拥党”茶话会,希望桥社区与辖区单位咸宁学院一同举办了歌舞晚会,近年来,各社区联合辖区单位开展大小活动300多场次,参与活动居民达数万人。二是开展了“百名干部进社区入万户”活动和“三双”活动。分别以“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和“同驻一个社区、共建美好家园”为活动主题。百名干部进社区期间,召开座谈会73次,入户调查8965户,走访慰问帮扶对象210户,发放宣传手册1万余份,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共计2万余元,为居民办理低保45人次。“三双”活动”期间,组织二百名干部在社区开展“双进”(进单位、进家庭)、“双访”(访干部、访居民)活动,更进一步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辖区单位的联系,增强了辖区单位共驻共建意识。
第二篇: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
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
高亭镇南峰社区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们南峰社区始终围绕“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以社区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抓手,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和谐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把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开展社区服务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不当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南峰社区成立于2006年6月,下辖南峰、黄官泥岙、板井潭3个村,现有总人口4957人,总户数2235户。社区主要产业以渔为主,农盐养殖多业并举,历史悠久。特别是南峰村,曾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渔业的一面旗帜,并在1958年获得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颁发的“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原有的管理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渔农村发展形势,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面对社区群众新的需求,我们在县民政局和高亭镇党委政府具体指导下,对社区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二、主要做法
5(一)加大投入,着力建设温馨服务平台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于2008年12月,南峰村放弃高额租金,把一楼七间门面房用作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面积240平方米,投入80余万元。服务中心内设“一厅三室一站”。一厅为“便民服务大厅”。大厅设四个窗口,即民生服务、党员服务、渔农业服务、新居民服务;三室为:“两代表一委员咨询室”、“网格团队工作室”、“社区警务室”;一站为“渔需品便民服务站”。服务中心功能布局上让群众一进来就感到温馨。宽敞明亮清洁的办事大厅,两侧是办公桌配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半身高一排隔柜,正好方便群众坐着办事。大厅正方配有座椅、饮水机、阅报栏等休憩设施。墙上整齐排列办事流程、服务指南、工作制度,电子屏幕滚动就业信息、公示公告、通知等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都是由我们社区干部、村干部和社区大学生兼任。
(二)尽心尽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零距离”服务
社区是渔农村基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服务村民的主要平台。为此,我们根据社区实际,按照“群众办事不出社区,纠纷调解不出社区,信息提供不出社区,致富服务不出社区”,一切方便群众的原则,主要开设了以下六项服务内容:
1、民生服务—即社会救助服务、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计生服务、户籍管理服务、代办服务等。
2、党员服务—即关心青年党员成长、关爱中老年党员生产生活等服务。
3、渔农业服务—即渔农民技术技能培训、职务船员安全知识培训、保险理赔、审换
证、船只转港过户等服务。
4、新居民服务—即新居民登记入册、备案有效证件、上岗培训及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
5、咨询指南服务—即“两代表一委员” 宣传会议精神,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咨询相关政策等服务。
6、渔需品便民服务—即提供渔民生产所需网具用品,组织妇女抢抓时间为渔船补网、装网等全程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群众要求办的事情,做到“当日事情当日办,当日办不了的事情尽快办,服务中心办不了的事情想方设法找上级争取办”,努力让社区群众通过我们社区服务中心这根针找到社区上面千条线,使群众“只跑一次路,只进一家门,只找一个人”就能把事办完成,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如村里一位 87岁陈玲花老太太丢失了信用社存折而不能到信用社领取养老金等生活费,她非常着急,自己年纪大外出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网格队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便民中心反映,便民中心马上派工作人员钟静球上门到老太太家,她边安慰老人边拿了老人身份证,然后到社区备好证明去高亭信用联社重新办理了存折,办妥后将身份证和存折一同送到了老太太家里,前后不到2个小时,老太太十分感谢。两年多来我们共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850余件,为群众提供全程服务680余人次。
(三)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解决群众日常所需
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团队工作室”的作用,为使网格团队工作室触角延伸到户,我们将社区划分为16个网格,每个网格团队成员都有镇干部、社区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退休教师、医生及社区民警。网格团队成员定期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搜集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共搜集到群众需求和意见120余条。我们分类别门进行了处理,对特别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社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给予解决。一是解决了群众渔港问题。南峰村拥有船只76艘,有下海渔民920人,历年来没有码头,渔民上下、物资补给都是靠小船驳运,很不安全,曾有渔民兄弟伤亡。建造南峰群众渔港成了世世代代南峰渔民迫切愿望。社区千方百计争取省级立项。去年已投入资金1380万元,新建了栈桥长164米、宽8米,码头长88米、宽12米,渔用道290米、宽12米的群众渔港,今年即将可投入使用。二是改善了群众购菜等日常购物环境。南峰原菜场是脏乱差的露天菜场,地处交叉路口,场地狭小,品种单一,又没有像样超市,根据群众生活的需求,社区投入70余万元资金购入原南峰供销社房子和场地并进行翻建,改造成了菜场和日用品超市,既改善了环境又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三是解决了群众日常看病难问题。原南峰医院合并到高亭镇医院后,房子陈旧,医护人员少,常用药品不多,我们社区积极同镇政府、高亭镇医院联系沟通,对南峰医院300多平方米房子进行装修,增派了2名责任医生,增加了医疗设备、常用药种类,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为社区群众免费体检,并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四是投入120万元将闲置原南峰小学教育楼、食堂、排练厅等整合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场所内有多功能教育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应急避灾室等,并根据群众强身健体需求在场外设置了门球、篮球、舞池场,安装了健身路径,成立了腰鼓队、健身队、文艺小分队。
每逢节假日活动中心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使社区群众心灵得到了沟通,人际关系更加亲和。五是对部分居住在偏僻地方的群众,社区分别在黄官泥岙、板井潭投入60万元资金新建公园、凉亭等活动休闲场所。使社区边缘群众也得到了同样的享受。
新社区管理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服务群众机会,也使每个社区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学习、研究各种政策和法律知识,要掌握工作技巧、提高服务能力、成为社区工作多面手。服务中心运行两年多来,我们得到了群众普遍肯定和赞扬,群众对我们干部的认可度更高了。在刚刚结束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三个村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三、今后打算
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是社区改变管理方法的体现,通过建设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理念的转变——管理变服务;作风的转变——有事请找我,我为您服务;干群关系的转变——群众开心、干部舒心、政府放心。针对我社区服务中心当前运作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完善配套设施。为更好地给群众提供服务,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一些设施,如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居民活动中心、养老中心等,使服务范围更加广,受益群众更加多。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我们要求服务大厅内的工作人员在日常接待中,牢记服务宗旨,坚持做到多一句礼貌用语,以真诚的服务态度,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将进一步要求大
厅工作人员不仅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有善于察言观色,讲究问询技巧,换位思考来关心、体贴办事群众。
(三)拓展服务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分次将“社会服务、中介服务、法律服务、文教卫生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内容逐步纳入社区便民中心平台,开通绿色通道,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咨询室、网格团队工作室的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服务群众。
各位领导,我们南峰社区在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创办社区服务中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上级对我们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兄弟社区相比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完善服务内容,本着“服务无止境,满意无止境”的目标,努力使我们社区成为“群众生活的好管家,创业就业的好帮手,幸福美丽的加油站”。
第三篇:关于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建议
关于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建议
社区居委会联系千家万户,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细胞。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的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进入社区,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于是,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维护社区居民群众利益,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区提上了议事日程。
一、当前社区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区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计划生育、卫生管理、治安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上,而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特别是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弱化了。其次,社区自治意识欠缺。社区委员会对社区居民、单位、社会组织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缺乏组织领导,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还有较大距离。第三,存在缺位和错位现象。缺位主要表现在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中介机构、社区工作团体的培育、指导不力。错位主要表现在街道办事处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把社区居委会建设当做行政工作来抓,因此在一些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
2、社区居民参与率低。居民参与是社区建设的生命。据我了解有些社区的居民参与率低,究其原因:一是参与内容单一,主要局限在与老年人有关的保健性、文化娱乐性活动;二是参与主体缺乏广泛性,离退休人员和中小学生较多,中青年和上班族的较少;三是社区单位极少参与社区的活动,更没有与社区共享其资源。
二、创新社区管理服务的建议
1、理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要面向社区重心下移,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营到社区。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
2、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完善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居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社区居委会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的性质,懂自治、敢自治、会自治,创建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社区服务承诺等各项自治制度,强化居委会的自治功能,保障居民的权利和利益。
3、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居委会在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一支专、兼职志愿者服务队伍。此外,动员辖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共建,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一要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服务网络,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和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二要拓展社区服务方式,落实服务机构和人员,深化“一站式”服务方式,加快公共行政和社区服务社会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三要建立便民利民时间表。突破统一的作息时间规定,灵活、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实行全天候式服务;节假日轮流值班,确保社区服务节假日无间隙;居民可因工作需求或特殊情况,通过登记或电话预约服务时间及项目。
天津滨海乐氏商贸有限公司
王乐然
2013年12月6日
第四篇:如何创新社区管理
如何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和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运用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和实践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深入思考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区的新实践
以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服务居民”的原则,以科学发展理念打破社区管理的旧观念、旧模式,不断探索旧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取得了创建和谐社区的显著成效。
(一)发展社区经济,实现富民强街工程新突破。积极抓住全区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寻找发展突破口,积极接受辐射,盘活现有资产,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二)优化社区环境,营造环境和谐的新气象。组建社区保洁队伍,结合“环境整治年”,大力开展“社区是我家,环境美好靠大家”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进行环境大清整,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建立健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环卫管理,落实责任,定期巡查,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改变社区环境卫生面貌。
(三)扩展社区服务,搭建人际和谐的新平台。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率达到100%。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建立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积极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及社会参与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使残疾人受益率达到100%。完善居务公开、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四)强化社区平安稳定,打造秩序和谐新面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深化防控体系建设,细化巡控力量布局,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社区增配辅警,完善装备,强化管理;安装电子眼和防盗门,有效预防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健全和完善社区志愿者—治安组长—居委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坚持每月两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把各类矛盾解决在社区,化解在萌芽。建立社区信访联络员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反映合理诉求,及时有效地化解不稳定因素,社区居民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满意度达到100%。
(五)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健全完善社区文体队伍和文体设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文化信息服务站点设置率100%,为满足社区居民的网络需要,提供健康的电子信息网络服务。开展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居民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六)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党群和谐的新格局。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开展组织生活进家庭等活动,做到政治上从严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了解下岗、失业党员的生活情况、再就业意向,组织开展“送知识、送培训、送岗位”的活动,管活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册、联系单,对流出党员实行 “契约管理”。开展“党员责任区”、“建和谐社区、展党员风采”,“亮党员身份,树党员形象”等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党员在倡导文明新风中的带头作用,引领群众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愚昧,倡导文明新风。以“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入户随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变管理为服务,发挥党员纽带的作用,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人际和谐。
二、打造高水平的和谐社区
实现社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区是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区必须要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创建平安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把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按照市、区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到2011年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依法治街全面推进,居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低保人口应保尽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社区文化品位明显提高,道德风尚更加良好,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社区建设走在全区前列;社区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社区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进一步形成居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机关选派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到社区居委会兼职,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发挥各自特长,开创社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加强居住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确保和谐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以平安创建为基础,倡导良好的社区精神。一要提高居民素质。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崇尚文明新风为目的,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二要深入挖掘社区的特色,把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等因素融为一体,拓展社区文化的内涵,举办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整治社区环境。从解决社区脏、乱、差问题入手,加大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搞好社区的绿化和美化,加强社区日常保洁管理,提升社区环境优美工程,并以点带面,用两年的时间,逐步实现社区环境“绿、亮、净、美、优”的目标。四要深化社区创建。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体、治安委员会为依托、治安队为骨干,志愿者义务巡逻队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重点抓好出租房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积极争创“平安社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抵制歪理邪说。要努力及时化解各种邻里纠纷矛盾。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倾听群众呼声,合理解决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大力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政策、法律、科技等多方面的服务。二是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适应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发居民生活服务、社区保安保洁等社区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解决下岗职工就业困难。强化技能培训,搞好就业服务,努力为社区居民再就业提供方便。
(四)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一是要理顺政府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多指导、多协调、多服务,要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保证社区有人力、财力完成各项协办事宜,切实减轻社区负担。社区居委会要积极探索集中精力做好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新路子。二是要培育社区自治意识,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实行居民事务公开,进一步落实社区的自治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和能力水平。社区干部要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探索社区自治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
(五)以满足社区需求为目的,加快社区资源共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单位和居民的共建共享意识,以共同目标和共同需求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
张兵 2011年10月28日
第五篇:广州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广州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
幸福广州的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和谐,说到底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管理和服务人的问题。7月12日,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全会上特别指出:“可以推广广州创新城市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凝聚力的经验。”记者近日从基层了解到,广州市作为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最早先行先试社区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模式的城市,从2008年开始,在14个街道开展了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体制改革试点,在20个街道开展了社区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探索构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广州特色、富有活力效率的新型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目前这一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样本一:海珠区
网格化管理社区楼宇
今年1月,市民政局委托的专家组对海珠区三街五站工作进行评估,一致认为该区社工站服务走在全市33个试点项目的前列。海珠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底以来,海珠区先后在沙园街、华洲街开展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在沙园街、江南中街、琶洲街、华洲街、南华西街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工作站建设、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等专项试点工作。该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试点街道配备编制外合同制人员的意见》、《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核定标准》。创新提出了“街道编外合同制人员测算法”,以街道辖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量为基本指标计算核定每个街道协管员人数。同时,试点街道通过机构整合和集中办公,把所有工作人员都统一到“三中心一执法队”的管理格局下,实现了一员多能的管理目标。在分工上采取网格化管理,把街道分为几个大网格,每个大网格内再以楼宇为单位划分多个小网格,形成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各网格由社区专干、协管员分片包干负责该区域内的各项社区管理和服务,将每个网格的管理服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上。
成效
社区管理专属政策体系基本设立。三年来,广州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加快推进社
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政策体系,保证了社区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工作的有序推进。
样本二:沙园街
学习香港新加坡经验
地处海珠区西部的沙园街道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63000多人,流动人员8800多人,是以大企业宿舍区、新开发社区和部分城中村组成的混合型社区。在试点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后,该街通过市、区拨款和街道自筹资金,共投入500多万元,用于街道“三中心一执法队”场地建设、购置设备和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加大资金保障。通过市、区支持,投入220万元公开招标引进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专业化社区服务。该街与香港旺角街坊会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邀请新加坡德教太和观家庭服务总监黄光星先生现场指导,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及香港顾问组建服务督导组和顾问组。该街荔福社区的陈观环女士长期无法与婆婆相处以致患有轻微的忧郁症,资深社工刘双对她做了专门的调处个案,整理了陈观环的个案基本信息和家庭图,通过专业服务改善了陈观环的困境,婆媳关系以及整个家庭环境逐渐融洽。
成效
社会管理服务新体制初步形成。2009年11月30日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执法、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在街道构建“三中心一队伍”整合机构和聘用人员。全市共确定14个街道开展试点,打破了以往重管理轻服务、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各自为政的困局,人员得到了精简,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城市管理、社会事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出租屋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再就业等职能整合,组成街道综合管理中心;将政府面向居民群众提供的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服务内容加以整合,组成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后统一更名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民办社工机构承接提供,等等。
样本三:逢源街
打造居民的幸福港湾
逢源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部,是一个具有浓郁西关风情的典型老城区。2008年,该
街成立逢源人家服务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街道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已趋健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现已具备社区养老、婚姻家庭、青少年教育、社区康复指导、社区矫正、群众诉求反馈、社区就业、困难群众帮扶、外来人口、社区卫生保健等十大服务功能。
目前,逢源街已拥有一支31人的优秀社工队伍,打造出“家长俱乐部”、“长者义工队”、“康龄社区大学”等多个自主创新精品,深受社区群众喜爱。建立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由社工负责发展、指导、联系和服务义工,定期培训义工,提高义工的技能和水平。2002年以来,街道先后成立长者义工队(广州市首支长者义工联队),组建青年、党员、长者、家庭等多层次、多行业的义工队伍,人数达6000多人。现在,很多因为老城区改造需要搬迁出去的居民都不愿意离开逢源街,他们感叹地说:“住在逢源街是幸福的。”国家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视察街道时动情地说,逢源街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为老人想得最多、干得最多、做得最好,社工和义工互动进社区开展“为老服务”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发展的方向。
成效
社会服务有效回应了居民诉求。广州在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并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等方式,丰富了可供服务内容,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了更好的回应,诉求得到更有效解决,群众社会生活的积怨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和睦。
样本四:社会组织培育基地
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
在位于环市西路的广州市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大楼,该中心主任邓世献介绍说,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就像是公益社会组织的“保姆”,培育基地重点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交流培训、项目策划、资源链接、财务托管、人事托管、网站托管等培育服务,期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使社会组织提升自主运作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建设目标是让社会组织‘拎包入住’,不用再为办公场地耗费精力,一心一意发展实力。”邓世献说。
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2009年底,广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作为社区服务中心的一项业务开始试运营。2010年10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到基地考察,并要求广州市“把
培育基地建设成社会组织之家”。目前,培育基地可谓初具规模,有19家社会组织进驻。广州市政府将在市中心地带拨18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给培育基地,让它有更多的容纳空间,实现专业批发市场的规模。
成效
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模式获新突破。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邓世献表示,广州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五自三无”的民间化改革,即自发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试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建立了市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本形成了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格局。
样本五:“联和一家”
15次面谈缓解靓女强迫症
“联和一家”联和街社区家庭服务中心是去年10月19日由萝岗区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成立的。该中心由萝岗区政府投入150万元新建而成,面积1050平方米,并全权委托中大社工服务中心承办,由中山大学社工服务中心提供服务,除配备11名专业社工外,还配有中山大学社工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行政、事务与研究督导各一名,顾问3名。这是国内首家由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参与研发、设计、监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让社区居民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居家生活的幸福感。该社区曾有一个患了强迫症的居民,一天要洗五次澡,到了后来发展到不能上班,只能辞职在家,男朋友因此离开她,她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联和一家”的社工知道情况后,主动致电,听她倾诉,还请她来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单是面谈就不下15次,电话聊天数不清了。经过半年的跟踪,现在这位居民的病情大大好转。最近我们正在安排,跟她一起为她的人生作新的规划。”
成效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近两年,广州各级财政投入
1.1亿元,用于购买社工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社会运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模式。
样本六:江南中街道
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
30年前,居住在江南中街下田巷10号的43户居民,是曾因拆迁而从世代居住的市二宫附近搬进来的。入住后却由于国有资产纠纷面临着失去住房的问题,困扰他们长达30年之久。在社区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今年5月份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群众心里的大包袱终于放下,其中的一名“口袋”党员梁伯还主动请求加入党员社区。这一切得益于江南中街道首创“党支部建在楼宇上”的做法。2009年底,该街对16个社区党组织进行调整,在青凤、青葵、杏园、紫龙、聚源等5个社区试点。在楼宇党支部领导下,选出居民代表、流动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成立楼宇自我管理与服务小组,与公共服务对接、整合,将服务送上楼,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楼宇,大事不出社区”的自治新路子。楼宇党群组织还和地区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助”工程,动员多方力量到楼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
成效
社区建立听取民意的常态机制。代表委员下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常态的民意听取机制。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驻到社区,与街道党工委配合,深入社区调查、上门访问、电话访问,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大大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