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业税收政策研究[本站推荐]
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林业发展进入21世纪的重要关头,包括林业税收在内的税收问题已经成为涉及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林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林业税收政策问题,目的在于改进和完善中国的财税政策,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同时,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更加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推动生态环境及林业健康发展,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协调。中国林业现行税收政策评析 1.林业税收体制沿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按照林业适行的税种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3年到1987年,国家逐步对林业开征农林特产税、所得税和产品税。农林特产税从1983年开始征收,林木收入税率为5%~10%;所得税在国家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时开征,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全国55%的统一税率,小型企业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产品税在国家1984年实行第二步利改税时开始对木材征收,税率为10%;由于当时森林资源危机的问题还未出现,森工企业的效益普遍较好,因此重税负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也不明显。第二阶段是从1987到1994年国家税收体制改革。这时,国家对企业普遍实行财务包干办法,森工企业也退出利改税,转为上交包干利润,同时对木材加工产品,包括锯材等,开始按加工增值额的14%开征增值税;将原木的农林特产税统一为8%。在这一阶段,森工企业“两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日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扶持林业发展,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保持林区社会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税制改革起到现在。为了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系,并将农林特产税与产品税合并,改为农业特产税,规定在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各征收8%的农业特产税;重新开征所得税。这一阶段,林业的经济危困进一步加剧,森工企业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为了扶持林业发展,国家继续对林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2.现行林业税费。森林资源采伐阶段(原木生产)的主要税费:①农业特产税。农业特产税是涉及原木生产、林化产品原料生产、经济林产品生产、林区种植业和采集等方面的主要税种。农业特产税总的政策是国务院143号《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以生产农业特产品的单位、个人为纳税义务人,对林木征收8%的农业特产税。1994年(94)财农税字第7号《财政部关于农业特产税征收具体事项的通知》,规定对生产和收购原木、原竹的单位和个人均按《规定》的统一税率8%执行。②育林基金(林价)。育林基金是为了恢复、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弥补国家营林资金投入的不足,本着“以林养林”的原则而建立的林业生产性专项资金。主要由林业部门从木竹销售收入中按规定比例提取或征收。育林基金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林业专项资金。从建国初期至今,育林基金制度几经演变。目前规定,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按木材销售收入26%的标准提取林价(育林基金);其他国有林区按木材销售收入的21%提龋集体林区木材、竹材的育林基金与更改资金一并征收,对产区木竹经营单位按其收购后第一次销售价的20%计征(育林基金12%,更改资金8%)。③维简费(更改资金)。维简费(更改资金)是维持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发展林区生产建设事业的资金。维简费最早出现于国有林区,因为木材采运生产的伐区是由近及远的,每年都需要修建一定数量的道路来维持简单再生产。这项资金需要每年列入基本建设计划。1952年起在东北、西南等国有林区试行“维持再生产基金”办法,按木材产量每m3 5元从生产成本中提龋 1972年更改资金的提取扩展到南方 11个省区。1993年实行新财会制度,将国有林区伐区道路延伸费和集体林区更新改造资金统一改称维简费。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的维简费,平均每 m3木材控制10元以内,计入木材生产成本;集体林区森工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提取维简费,计入木材进货成本。④林业保护建设费。“林业保护建设费”收费标准为每m3木材5元。收费对象为除农村集体和林农以外的其他木材销售者及经林业部门批准可以直接进入林区收购木材的单位,在木材销售环节一次性征收。林业保护建设费由林业部门负责收取,集中用于林政管理、森林防火、林区中幼林抚育及道路建设,按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森林资源加工及综合利用主要税收:木材加工及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涉及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对以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工业而言,多缴纳的是增值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对林区建筑、运输、服务、森林旅游等多以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主要税种。有关纳税规定和税率与国家相关税法、实施细则、条例和具体问题的通知精神一致,不再赘言。3.林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基本评价。人们普遍认为一个税制能否称得上适宜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好的税制不应该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要管理简单。好的税制应该简单易行,其管理成本相对较低。三是税负公平。好的税制应该能够公平地对待纳税人,使税负水平相对平等。四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优秀的税制应该能够非常容易地,甚至是自动地对经济环境变化加以反应,从而有较强的生命力。五是政治影响力和公众认同度,优秀的税制应该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取向相协调,应该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偏好,同时要使广大的纳税人清楚不同税种设计思想,知道付出什么和怎样付出。总体上讲,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林业税收得到了进一步的简化、规范和理顺,林业系统也获得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林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讲,现行的森林资源及林业税制中还存在与林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所得税方面。国有森工企业过去为国家生产了大量木材,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可采资源已近枯竭。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很低甚至终止商业性木材生产,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中断,社会负担沉重,其亏损带有明显的政策性亏损性质。如果森工企业执行统一的所得税政策,大多数企业的均无法承受。对国有林尝苗圃来说,国有林场苗圃作为生产性事业单位以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目前有867万hm2宜林荒地需绿化,1067万hm2急需抚育中幼林,而国家投入很少,营林资金缺口靠银行贷款维持。如果再向国有场圃开征所得税,必将使造林育林的资金中断来源,产生新的一批贫困林场,严重影响林场苗圃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十分不利。农业特产税方面。按现行农业特产税政策规定,对生产并销售原木、原竹的林业生产单位,要同时征收生产环节和收购环节两个8.8%的农业特产税,合计税率高达17.6%,如此高税率在原材料和基础产业中是罕见的,各地林业部门对此反映强烈,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税负加重。据统计,全国森工企业交纳的农业特产税与税改前的原产品税、农林特产税同口径比较增加1.9亿元,上升20.4%。全国森工企业木材缴纳农业特产税占应税木材收入的比重,税改前1993年为5.6%,税改后为7.4%。每m3木材承担农业特产税税改前为 24.5元,税改后为33.9元。收入下降,税率上升,加剧了企业的经济危困。国有林尝苗圃的情况更为严重,除执行 16%的税率以外,还普遍承担着10%的地方税附加,使木材缴纳农业特产税占应税木材收入的17.6%。如此高的税率在原材料和基础产业中实属罕见,也不符合国家对林业扶持的产业政策。②税基扩大。税改前农业特产税一般按木材收购价或生产价格计征,税改后各地普遍将木材销售价格作为实际计税价格,并将育林基金、维简费、林业保护建设费等营林资金也纳入计税基数,致使农业特产税的计税价格比税改前扩大了1倍多。由于税基扩大,税改后全国国有林场交纳的农业特产税比税改前增加 1.58倍。增值税方面。新税法规定锯材等以原木为原料的木材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7%,而购进原木的进项税额按10%抵扣。由于抵扣不同步,税负成倍增加,实际纳税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由原来的3%提高到7.8%。我国是少林国家,充分利用林区各种剩余物和次、孝薪材发展综合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既可节约森林资源消耗,又可变废为宝,增加社会财富,同时还能安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由于林区开展综合利用起步较晚,经济十分脆弱,这些产品多数亏损或微利,需要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扶持。如果征收增值税,将极大地限制林区综合利用的发展。除以上三个方面外,现阶段国家给予林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在20世纪末终止,21世纪新一轮林业税收扶持还未提到议事日程,现行林业税制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适应部分,已经对商品林经营、发展,木材加工企业等产生了一定的现实影响。从长远发展上讲,现行林业税制已难以充分满足推行现代林业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林业税收政策的调整设计 调整设计的基本思路。税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森林资源及林业税制的设计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遵循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从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能够促进现代林业建设进程和林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生活对林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种需求。遵循的主要原则。①林业税制要适合行业生产的特点。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生态保护部门。林业税改既要使林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循环,也要体现出对森林公益性价值的承认和合理补偿。在目前森林资源质量差,林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小,林业的经济外部性未得到合理补偿,林业生产者效益低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林业税收份额合理量度应以林产品的纯收入为基础,考虑林业生产的实际承受能力和鼓励林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林业采取低税政策。②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作为一个部门除通过纳税积极完成国家财政职能以外,当前如何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是我们确定林业税收的基本出发点。在确定林业税目和税率时,要鼓励发展人工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规模生产和以节约资源消耗为主要目的的木材综合利用等;要限制天然林的开发利用、林地逆转、“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项目等。③公平税赋,合理负担。这里的公平税负我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业之间的公平,二是指林业内部生产、流通环节的公平。目前,在其他原材料部门产品税率调低的情况下,林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济利益水平,把税率水平降下来,以保持原材料产品之间的税收平衡。在林业内部生产、流通环节的税负也不尽合理。应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制定木材加工、森林采运和营林三阶段税率逐次降低的政策。④简化和规范税制。取消与林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费,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并力争做到简便易行,体现规范化,维护统一性和严肃性。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保障 1.多元化投资政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以政府为导向,全社会为基础,银行信贷、国外资金以及群众投工投劳为补充的林业投资政策。理顺林业建设资金渠道,实现林业社会性、公益性建设项目以国家拨款为主;商品林业建设项目,作为基础产业实行政策性投资;其他建设项目投资,原则上要推向市场,依靠商业信贷来解决。国家应新辟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事业费和国家预算内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基本建设拨款;扩大森工预算内非经营性投资规模和商品林专项贷款与原有专项贷款规模;建立低息或无息的中长期林业政策性贷款,并将现由农业银行发放的林业项目贴息贷款和治沙贴息贷款,纳入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贷款管理,提高匹配资金的比例,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按现行贴息比率给予贴息。增加政策性贷款的总量,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加大贴息幅度。应根据《森林法》的规定,从国内外广泛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继续走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路子,提倡各种形式的对林业的投工、投劳和其他投入,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优惠鼓励的原则,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长期不受侵犯。林业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应在农口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占15%以上的份额。在国家财政安排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量中,增加用于林业的份额,财政安排的四大防护林建设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森林病虫害防治补助费、飞播造林补助费和边境地区防火隔离带补助费等专项资金,能予保证并适度增加。从国家统一安排的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中按15%的比例,安排林业支出。并适当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山区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和扶贫资金中的林业投资份额。与此同时,政府应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林业企业因调减木材产量造成的亏损作为政策性亏损处理,按财务隶属关系由各级财政补贴。减轻林业社会负担。林业公检法、森警、政府经费、子弟学校经费等从企业中划出,作为事业费和政府经费,改由政府预算开支。2.建立适应21世纪林业建设需要的林业基金制度。一是要充分体现林业服务于社会,社会各方共同致力于林业建设,二是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应该建立保护林业发展的特殊体制,在实施税收优惠的同时,将由林业部门征收的各种税费资金如数回流到林业建设上,做到“取之于林,用之于林”。3.加强林业国有资产管理。根据中国“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定,国家林业局具体承担直属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和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工作。按照资产性质划分,林业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资源性资产是指列入资产化管理范围的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森林景观等。林业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做好清产核资、产权登记、资产统计、保值增值考核、财产监管、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资产重组以及国有股权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对森林资源实行有偿使用,通过经济手段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4.建立林业持续发展核算体系,为林业外部经济性补偿提供理论依据。无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还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均未反映环境保护费用及自然资源枯竭和退化方面的变化,无视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动态变化,没有提供在不降低未来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可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最大消费量,这必然导致决策主体判断失误。因此,必须进行林业持续发展核算,以正确反映森林资源动态变化。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种有关环境的新概念——绿色GNP为人们所接受。绿色GNP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人为环境破坏需要恢复、治理的费用,剩余的才是通常意义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在这样的核算体系下,所制定的林业税收政策才能符合林业发展的实际,才能为林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矗 5.理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新型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为了切实加强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不顺的问题,要立即着手改革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把森林资源管理行政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采取以下两种管理方式: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建立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直接领导的森林资源垂直管理体制;在其他省区建立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级政府双重领导,以省级政府领导为主的森林资源垂直管理体制,并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派出监督机构实施监督。负责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伐区划拨、林政管理等。在全国实行征用占用林地初审和使用林地许可证以及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源头”消耗;加强林地管理,遏制毁林开荒,控制林地流失。6.深化农村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进一步深化“四荒”拍卖改革,稳定和完善有关鼓励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治理“四荒”。允许打破行政、行业、所有制界限购买“四荒”的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开发治理成果。对“四荒”的管理要因地制宜实行统一规划,限期治理,违约收回。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林农、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包括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推进农村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阿里巴巴)推行涉农收费一事一公示制盐城清理取消项目70个 减轻农民负担1.19亿 江苏盐城市根据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改变过去按部门公示收费项目的做法,近日在全省率先推行涉农收费一事一公示制度。全市已清理取消项目70个项次、降低标准48个项次,查处实行经济制裁522万元,退还农民459万元,减轻农民负担1.19亿元。该市物价部门编印了《盐城市涉农收费明白卡》,免费向农民发放。该卡收录了农民建房、婚姻登记、学生入学、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机动车船运输、水产养殖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7项办事事项,每个办事事项所经过的环节、审批的部门、收费的项目及标准。县、乡(镇)、村及乡镇收费单位还设立公示栏2115个,公示牌2469个,价目表52277张。各公示组织和单位须按照政策规定,随时更新内容,并由市、县物价部门负责督促。在此同时,该市在各乡镇建立起两种形式四个层次的收费监督网络。两种形式即乡镇政府成立的履行职能的监督机构、物价部门聘请的义务监督机构,四个层次即乡镇政府组成部门人员、人大政协代表、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据统计,全市共设立义务监督站87个,收费监测点1246个,聘请人大政协代表监督员422人,村民义务监督员2118人,其他义务监督员785人。强化清费治乱力度。去年以来,该市已重点清理了农村建房、农村中小学、外出务工、农村用电、农业生产资料等价格和收费,部分县还对涉农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王琦、玉辉、必利、树立
第二篇: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
“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研究
1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李芸芸
摘要:本文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北省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的分析,指出目前促进湖北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存在税收优惠范围狭窄、方式单
一、优惠时间过短、研发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关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不断的调整政策以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已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和覆盖广泛的技术供给体系,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断地增加,R&D费用占GDP的比重也有所提高,创新环境得到了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是,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部沿海城市由于较早的享受国家一些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推动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地区,要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选取中部地区教育和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湖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创新湖北”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一.研究背景
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科技创新的发展对于中部崛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地区高校众多,具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为湖北地区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湖北省十分重视科技发展,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主要有:《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鄂发〔2006〕8号、《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鄂地税发〔2007〕184号)和《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责任分工的通知》(2007年4月22日)。
2010年1月6日,湖北启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继中关村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中部首个示范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将极大的促进湖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
二.“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1本文是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创新湖北的财税与金融政策研究”成果之一。
见》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湖北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1.促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根据收入的性质、金额大小给予了税收优惠,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费用、研究开发专用的仪器设备的资本性支出可以当作经营性支出等给出了具体的优惠政策。2.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税收政策,包括:企业进行中间试验设备的折旧可以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折旧30%—50%,对部分设备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3.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有: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填土地使用税;对新办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开始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4.促进科研机构转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科研机构在体制转换过程中地方税种的减免。5.鼓励科技知识普及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6.鼓励社会捐赠与资助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以上六项税收政策共31条,具体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从31条具体措施来看,优惠的主要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但也涉及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促进科技创新的活动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的优惠方式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得税上,对于其他税种涉及较少。
三.现行“创新湖北”的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不足
1.税收优惠对象范围狭窄。《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了一系列的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如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这项政策对于“创新湖北”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其作用不显著,因为这项税收优惠政策仅仅适用于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而对于那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园外企业及非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并不能享受到优惠,从而使得优惠政策的使用效率降低,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
2.税收优惠方式单一。从《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无论是促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科研机构转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是鼓励社会捐赠与资助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其税收优惠方式都体现在所得税额或所得税率的减免上。虽然在《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也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有所提及,但其力度不够,激励作用不大。而对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在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方面也没有具体优惠政策。
3.税收优惠的时间过短。《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新办的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开始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在实践中起到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因为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一般要经过研发、试制、改进、生产等多个环节,周期长,投产开始2年内很少获利,甚至亏损。所以从时间上讲,从获利起免征两年所得税与实际不符,其激励作用不大,使得其实施科技税收优惠的效果大打折扣。
4.税收优惠对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大部分的税收优惠政策都体现在促进技术转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如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关于研究开发的税收政策,《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虽规定了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但力度明显不够。因为研究开发阶段本来就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非独占性,使得市场机制要素失灵,私人部门投资会受影响,所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一方面必须发挥作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来推动科技创新。
5.税收政策没有体现对人力资本的支持。科技发展最终是靠高科技人才来推动的。现行的税法把企业科研人员的工资计入管理费用,在年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计税工资予以调整。由于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较大,导致高技术企业成本增加,不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虽然提出了大量的优惠措施,但未涉及人力资本方面的税收优惠。
四.完善“创新湖北”税收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1.扩大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要把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和项目上。对于高科技园内的企业继续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于
大量的园外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同样的享受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只要其进行技术的研究开发或技术的改造,也应成为税收优惠的对象。并对所有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实施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以激励更多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推动湖北科技创新发展。
2.制定多元化的税收优惠方式。在继续推进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个人所得税、关税等税收优惠力度。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继续实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其他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劳务所得和资本所得,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时也应给予优惠,具体可参照稿酬所得实行减征应纳税额30%的办法。在关税方面,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3.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期限。根据《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符合规定的企业自获利起才能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一规定可进一步改进。如对符合规定的企业在未享受免税优惠期间,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切实减轻高新企业前期的负担,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同时,“两免三减半”也可适当延长,如统一规定自获利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八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作长远打算。
4.加大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力度。应当确立研发环节税收激励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目前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税收优惠逐步转化为对科研技术开发补偿与中间实验阶段给予税收鼓励。如《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中规定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我们可适当将这一比例扩大为200%。而对于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这一规定,可进一步改进为当年未抵扣完的抵免额向前追溯2年或向后延长8年,以真正降低企业的风险。
5.税收政策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支持。高科技国家普遍重视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以提高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意大利、韩国等国家都规定了拥有高科技人才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如提供税收信用额度、减免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于企业研究人员的工资,可以给予税前足额扣除的优惠,这样可以减低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更好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地区科技发展。
6.财政政策应成为促进科技创新的主要支撑。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是有严格的立法权限制,但对促进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有权进行决定的,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应有财政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宝湘,铁卫.加大税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力度的若干看法.财会月刊,2008,10:23-24
[2]茆晓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思考.苏州大学商学报,2009,2:14-16
[3]“创新型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课题组[J].经济研究参考,2007,(22).[4]罗妙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选择[J].财政研究,2007,(6).[5]《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实施意见》(鄂地税发〔2007〕184号).[6]《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责任分工的通知》(2007年4月22日).
第三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百有论文网()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
中国自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试点以来,已经在基金业实施了一些税收优惠,如投资者买卖基金暂免征印花税、基金分红收入暂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等。这些措施对引导储蓄资金流向基金市场、优化金融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基金税收政策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基本特点
在基金运作中,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涉及到所得税、营业税和印花税等多个方面。
在所得税方面,相似于很多国家,为了避免造成重复征税现象,我国对基金也不征收所得税,而对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征收所得税。
在营业税方面,《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5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1.以发行基金方式募集资金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营业税。
2.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在2000年底以前暂免征收营业税。3.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买卖基金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个人和非金融机构买卖基金单位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2001年又专门下发通知,将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的优惠延长至2003年,反映了国家对基金行业发展的支持。
在印花税方面,通常认为征收一定的交易印花税会抑制频繁交易,但实际上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短期的,股市持续非理性上涨时,交易印花税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投机。
因此,尽管《通知》将印花税税率降至0.4%,双向税率调至0.8%,但是实际税率仍旧偏高,使基金的投资操作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另外,对于投资者买卖基金份额时是否需要征收印花税也值得探讨,《通知》和后来的补充条例规定了税收暂免至2001年12月31日。另外,2002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对开放式基金的四个优惠措施:1.对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在2003年底前暂免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2.对个人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取得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3.对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4.对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暂不征收印花税。
一些缺陷
总的说来,为了扶持基金行业的发展,中国的税收政策对基金行业提供了一定的优惠,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税收优惠规则制定过于笼统和宽泛,对特定领域的引导性不强,特别是没有着眼于建立基金市场发展的稳定资金补充渠道这个大的方向,因而对特定资金引入的作用不明显。
具体来说,中国对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特定的资金缺乏明确的免税优惠,无法像美国等成熟市场上的个人退休投资基金或者教育储蓄投资基金那样投入于投资基金领域。
其次,税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规范,征税规则的解读不明确,优惠措施的更改不正规,各个地方执行的尺度不一致。在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时,税收会成为基金运作中的一项重要成本,系统规范、符合国际惯例并且相对稳定的征税规则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再次,随着中国基金创新的加快,相应的税收政策往往难以及时跟上基金创新的进程,百有论文网()
往往是在基金创新产品推出一两年后才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滞后性使得新产品在一开始面世时就面临税收上的不确定性。
最后,因为缺乏对私募基金的清晰监管框架,使得当前私募基金基本上在税收体制覆盖之外运作,显然会形成税收的流失。
完善基金税收制度的建议
一是合理界定中国基金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要参照成熟市场基金税收政策的经验,制定我国基金行业合理的税收范围和比率,在金融市场开放环境下,不能以过高的税率阻碍自身发展,降低与外资基金的竞争力。
在征税环节和程序上,做到“使基金投资者通过基金形式买卖证券的实际税负不高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证券的税负”,以公允的税收水平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是要通过清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基金市场形成稳定的资金补充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投资渠道。例如,对于社会保障资金、企业年金、个人退休投资计划等要制定清晰的免税政策。
三是在所得税方面,按照虚拟法人理论基础,避免重复课税,在纳税环节的选择上建议采用代扣制,实行源头控制;营业税方面,当前税率过高,可适当降低;对资本利得的征税应当加以研究,对长期和短期资本利得或资本亏损区别对待。
四是着手研究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
五是作为基金管理公司,应该重视税收在基金运作中的调节作用,关注其对成本和收益的影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税收会成为基金运作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一方面管理公司可以研究税收政策,采取合理方法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征税规则在某些领域的优惠而进行产品创新,以税收的减免作为吸引投资者的一种手段。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8?55号)》关于所得税指出:
1.对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企业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3.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利息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利息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4.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储蓄存款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
5.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企业债券差价收入,应按税法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基金在分配时依法代扣代缴;对企业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债券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四篇: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必需的协作服务、创新技术、带动中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成为了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度大、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力度小及自身缺陷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如何发挥税收政策的支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现行中小企业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税收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窄、优惠手段单
一、优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增值税和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行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限制
现行增值税税制把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且规定从1998年7月1日起,凡达不到销售额标准(工业企业年销售额100万元,商业企业年销售额180万元)的纳税人,不管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而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是: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营上必须开具专用发票的,要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而且只能按“征收率”填开应纳税额。这些政策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
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使购货方因不能足额抵扣进项税额而不愿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使占总纳税户80%甚至90%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阻断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增值税两类纳税人的界定标准不合理,把中小企业大量地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加上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偏高(工业企业6%,商业企业4%),其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同时,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使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又加重了其税收负担,降低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现行税收征管政策中存在有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设置账簿或账目混乱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有些基层税务机关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财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办法,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038号)中制定的“应税所得率”标准(工业,商业为7%~20%,建筑安装为10%~20%),也不符合中小企业薄利多销、利润率低的实际;有的甚至不管有无利润,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征所得税,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些基层税务机关甚至对税法已明确的“对乡镇企业征收所得税可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等优惠政策规定,也未能落实,这些都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税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借鉴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在建立管理机构、加强政策指导、放宽金融政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扶持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一)美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劳动就业机会。联邦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采用了多种税收优惠措施:一是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已从46%降为33%,最低税率降为15%;二是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到25%,资本收益税税率下调到20%;三是雇员在25人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的利润,可选择一般的公司所得税法纳税,也可选择“合伙企业”办法将利润并入股东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四是购买新的设备.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购入价格的10%可抵扣当年的应纳税额;五是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企业可按科研经费增长额抵免税收;六是地方政府对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一定比例地方税。
(二)法国是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较多的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中小企业缴纳的公司所得税的附加税2003年起已全部取消;二是中小企业用一部分所得再投资,这部分所得可减按19%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三是新办小企业在经营的前4年非故意所犯错误,可减轻税收处罚,并可适当放宽缴纳的时间。
各国对中小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虽不相同,但经过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其具有的共同特点:
一是通过立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世界各国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可观的生产总值。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制定税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提高到法律层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内容比较系统。多数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贯穿了中小企业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也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多个税种,内容比较系统。三是税收优惠手段灵活多样。多数国家采用定期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投资抵免、亏损抵补等多种税收优惠措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创办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企业,税收优惠很多很细,使不同类型的各种企业都能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应定位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而且应定位于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和管理办法,是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增值税运
行机制急待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是扩大一般纳税人征收范围的比重。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生产资料的中小企业,处于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为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凡生产场所比较固定、产销环节便于控制、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的,都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中小企业从事商业经营年销售额未达到180万元标准的,如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也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型企业对会计核算暂不健全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税务部门组织培训等方式,帮助提高其会计核算水平。还可借鉴国外的通常做法,小型企业在达到一定条件后,允许其自行选择纳税办法,可改按一般纳税人计算纳税。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比重,适当缩小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范围,拓宽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覆盖面,才能真正革除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限制。
二是进一步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国家税务总局已从2003年1月1日起提高了销售货物和服务业务的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照顾;但现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收率仍然显得过高。对部分确无记账能力仍需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的小型企业,也应该进一步调低增值税征收率,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4%;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3%;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有利于缩小增值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差距,促进小
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正常健康发展。
(二)改进税收管理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优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执法公平、方便纳税、节约中小企业纳税成本方面。一是广泛开展税法宣传。借鉴西方国家做法,在办税大厅免费提供纳税指南,利用媒体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提供优质的税务咨询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及时获得税收法规变动的可靠信息,以利其依法遵章纳税;二是大力加强中小企业税法知识和建账建制等的辅导培训,以利扩大中小企业建账面;三是简化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程序和纳税申报时附送的资料,以利节省其纳税时间和纳税成本;四是积极推广税务代理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税务咨询、税务代理,尽量减少因不了解税收法规而造成的纳税差错;五是改进对中小企业的征收方法,积极扩大查账征收范围,尽量缩小核定征收的比重,同时对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和“纳税定额”,一定要调查核定准确,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六是对少数中小企业纳税上的非故意差错,只要其依法补缴税款,可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七是适度下放地方各税的减免权,对那些税源固定、税收收入较少的地方税种,均可授权地方政府自行掌握,以利于各地有针对性地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扶持,促使其发展。
第五篇: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政策研究
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政策研究
———xx市承接产业转移地方税收政策实证分析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虽然近期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世界产业转移的长期趋势仍未改变,我国正进入东西部产业加快转移的发展期,产业转移的层次将逐步提高、转移整体性和企业主导性将不断增强。地处的xx,应针对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立足发挥区域优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重大措施,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为推进后发赶超,富民强市提供新的动力。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产业转移的本质是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是资本的本性使然。当前,东部地区因受劳动力、环境承载能力、土地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产业转移对于东西部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东部而言,首先,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能够获得大量的利润,提高资本的收益率;其次,东部转移企业在西部的发展,可以扩大东部地区产品的市场空间;再次,东部地区可以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优化要素配臵,提高经济效益。对于中西部而言,首先,中西部可以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获得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经验以及营 销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素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其次,中西部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能建立新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并因此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再次,有利于提高中西部产业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的技术集约程度。
由于东部转移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转移产业的主体以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这就给xx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主动有序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将在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优化和优势升级等方面对xx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弥补xx经济稀缺生产要素的不足。xx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而资本、技术、智力等资源短缺。东部产业在向xx转移时,不仅伴随着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同时也伴随着其他无形生产要素的进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使xx经济迅速积累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加快发展xx经济创造条件。
(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xx经济的技术进步。东部产业向xx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向xx转移的过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将加快xx经济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有:一是由于东部移入产业所包含的技术本身被xx企业模仿、消化和吸收,促进xx企业的技术进步;二是具有先进技术的东部转移产业在对xx经济相关产业产生前后牵引带动作用的过程中,拉动xx经济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转 2 移将促进xx经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生产力水平,有利于xx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xx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动xx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移入产业的发展会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新的投入要求,从而刺激相关投入品产业的发展;二是移入产业能通过削减本地下游产业的投入成本而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三是移入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刺激附属产业的发展,如促进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它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xx经济的发展。
(四)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xx经济产业结构。东部先进产业的移入,将使xx经济中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在数量上增加和结构上优化,移入的先进产业作为新技术的“扩散源”,能使原有的相对处于较低层次或等级的产业升级转型,逐步提高xx经济整体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进xx经济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优化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
(五)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xx经济中的传统产业升级。xx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源、劳动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东部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的快速积累。新型工业化产业增多,为xx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经济传统产业升级创造了契机,有助于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提升xx经济在xx经济发展 总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xx市产业税收现状及特点分析
xx市素有的美誉,是一座典型的城市。近年来,xx市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生产总值从xxxx年的亿元增加到xx年xx亿元,年均增速达xx%;城镇居民支配收入由xx元增加到xx元,年均增速达xx.xx%。xxxx年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xxx强,连续x年跻身全国县市、x省经济xx强县市。同时作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xx市委果断提出了对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促进了该市产业承接转移的全面提速。笔者从该市产业承接转移的目标、方向及特点出发,结合地方税收现状,对该市产业税收结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
(一)产业税收结构“中间大、两头小”。xxxx年xx市GDP三次产业比为依次为x:xx:xx,产业构成比极不协调。据统计,xxxx年该市一产税收入库x.xxxx万元,二产税收入库xxxxx万元,三产税收入库xxxxx万元,地方税收税源构成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地税收入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且依存度正在逐年加速提高,xxxx-xxxx年分别同比上升x.xx和x.xx个百分点。
(二)税收增长依靠“拼资源、高能耗”。工业化比重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xxxx年,xx市规模以上企业共消耗能源总量为xxx.xx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x.xx吨标煤,而同期全国平均能耗为x.xxx 吨标煤,超过全国平均指标x.xx倍。与此相对应,该市万元地税收入能耗与全国平均万元税收收入能耗指标相比,同样约为x倍。地税收入的增长很大部分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环境污染的代价十分巨大。
(三)三产税收过度依赖二产拉动,增长动能乏力。近年来,该市等x大产业集群极大地拉动了等大企业周边现代物流、出口贸易、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个人畸高消费行为抬高了当地物价,致使居民消费指数虚高,极大地促进了三产发展;一旦第二产业增长放缓,个人财富缩水,那么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将立竿见影,甚至会造成第三产业的加速下滑。xxxx年以来,该市第三产业地方税收所占地税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在人员就业、社会服务、综合保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正在减弱,税收增长动能乏力。
(四)经济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窘境,税源前景堪忧。根据统计数据,xx矿总体开采年限已超过xxx年,保有储量xx.xx万吨金属量,按现有年产x万吨x生产能力计算,服务年限为x.x年。煤累计探明储量x.xx亿吨,采损量x.xx亿吨,保有储量x.xx亿吨。矿业、矿业服务年限xx年左右,乡镇、个体煤矿服务年限为x-x年。铁矿资源已完全枯竭。由于资源逐步枯竭,该市矿山企业急剧减少。截止xxxx年,该市煤矿企业由xxxx年的xxx家锐减至xx家,减少xxx家;x采选、冶炼企业关闭x家;铁矿关闭x家。还有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因开 5 采年限过长、资源趋于枯竭,剩余服务年限非常短。目前,xx市已进入发展扶持城市之一。唇亡齿寒,资源消耗殆尽,采矿业迅速萎缩,对工业企业发展将是致命打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倒闭、税源枯竭、税收直线下降,地方税收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政策探讨
xx市是一个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建市xx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利用丰富的煤炭、x矿等资源,大力发展采掘、冶炼、钢铁、电力等重工业,经济上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目前已跨入全省经济行列。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且资源濒临枯竭,因而急需实现产业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承接产业转移、引进资金和技术就成了后续发展的关键。而对于一个重工业比重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来说,要想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做到以下以下几点:一是改善投资环境,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三是促进社会和谐。这三点中,改善投资环境是根本,优化产业结构是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是目标。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和调节手段,在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功效。根据资源型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和“瓶颈”,在税收政策扶持方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资源税,积蓄持续发展后劲。我国资源税改革已酝酿多年,但至今尚无具体改革措施出台。在xx市这种资 源枯竭型城市,改革现行资源税税制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之一。首先,目前资源税税率偏低,在七个应税税目中,单位税额幅度最高的是固体盐,为xx-xx元∕吨,而最低的煤炭,仅为x.x-x元∕吨。过低的税率导致资源税税额增长缓慢,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小,导致地方政府不能从资源开采利用中获得用于后续发展的财政资金;其次,现行资源税的课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实行从量定额征收,与资源的价格无关,在x矿、煤炭、铁矿等矿产品价格飞涨的情况下,资源税税额却不能相应增加,导致资源税成本在资源开采企业整体成本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出现了抢资源、掠夺性开采资源的短视开采现象,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加剧了资源枯竭现象;第三是现行资源税的立法宗旨是调节极差收入,没有考虑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和价格因素,削弱了资源税的经济调节功能,导致资源型城市环境日趋恶化,政府却不能从资源税收入中获得用于改善环境的必要资金。因此,有必要尽快出台资源税改革办法,通过提高资源税税率、实行从价计征、扩大资源税征税品目等措施,一方面大幅度增加资源税税额,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对一些面临枯竭的资源如x矿、煤炭、铁矿等不可再生资源课以重税,加大资源税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开采企业珍惜和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延长资源开采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能,增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第三,通过改革资源税的 收入分配模式,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共享比例,使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
(二)开征“转型税”,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特别是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需要进行城市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软环境建设等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大量投入。而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现在资源枯竭了,理应得到国家的支持。因此,在这些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税”,用来筹集资金,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工作。具体做法是:国家选取几个重要的、不可再生或濒临枯竭的资源项目,如煤炭、金属矿产品、石油等等,按销售数量或价格征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税”,征税范围仅限于国家确定的xx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税收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政府,专项用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产业转型。以xx市为例,目前年产原煤约 吨,如果按每吨x元征收,每年仅煤炭一项就可筹集资金 元,如果全部返回给xx市财政,就可以有更多资金用于环境改善、产业转型。
(三)用活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转型产业发展。税收优惠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正确制定并运用这种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产业转型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税收优惠的作用尤其突出。在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用好用活现有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积极投资转 型产业。现有优惠政策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都有明确具体的优惠措施,要大力宣扬和严格落实这些优惠政策,鼓励一些在资源开采中赚了钱的企业或个人实现产业转型,积极投资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低能耗、环保节能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逐步淘汰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高能耗企业,确保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加大下岗再就业税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鼓励新兴企业多吸纳下岗职工。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资源型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停产或关闭,必将产生大量下岗职工,如何安臵这些下岗职工,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产业转型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收方面,目前凡下岗职工个人从事服务行业,可以在三年内每年免地税xxxx余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免税限额,延长免税年限,以进一步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此外,对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税收优惠,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再适当增加免税标准、延长免税期限,特别是对一些转型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更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三是制定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吸引内外资更多地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具体做法是:给资源枯竭型城市更多的所得税优惠,凡是到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办企业的,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也无论一产、二产、三产,自设立之日起,免所得税二年,二年后一律减半征收;调整企业所得税在中央和地方的分享办法,凡资源 枯竭城市的所得税,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所得税全部留归地方,扶持地方财力,支援地方建设。
(四)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在资源型城市,由于一些资源开采企业和个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产生了一些暴富阶层,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畸形繁荣,而这种畸形繁荣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许多从资源开采利用中获得了利益的企业或个人,在转型投资时大部分将资金投入娱乐、房地产、投资公司等见效快、获利高的行业,很少有将资金用于高新技术研发、开办新型工业企业的。这种短视的投资行为对一个地方的产业转型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必要运用税收调控手段对投资方向加以引导和控制。具体的做法是:对高消费的娱乐行业,严格按法定税率征收到位,以高税负来控制这些行业的畸形发展;对各类投资公司,开展税收清理整顿行动,严格打击偷税逃税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预征税款比例,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对查出来的偷逃税行为,严格按征管法规定处罚到位。同时,对于上述行业,不给予任何税收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对于将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商品物流、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则要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政策,例如,可以降低旅游行业和物流行业的地方税综合征收率,对从事技术开发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等,引导本地和外来投资进入上述行业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