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
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
问 题 研 究
论文摘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公安机关肩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职责,使人民警察处于群众矛盾的中心,一部分人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袭警案件不断攀升。只有加大对公安硬件、软件的投入,加强对民警技能战术的培训力度,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权益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袭警案件的发生,保障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不受侵害。
关键词: 警察 执法权益 保障
警察执法权益就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时,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具体来说,是指警察执行公务时其人格不容侮辱和侵害;其人身、财产、精神以及其他权益不受侵害;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中和执法后不容受到诬告陷害;其家庭和家属不容受到侵扰或打击报复等等。而现实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多,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遭到多方面的不法侵害,特别是基层一线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侮辱、诬告,1 甚至遭到不法分子暴力抗拒、围攻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民警的身心健康,而且公然挑战警察执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予以遏制。
一、袭警案件发生的特点
1、从被侵袭对象看,多为基层一线单位民警尤其是巡逻大队民警。巡逻大队的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处臵警情的第一环节,民警到现场后,往往面对的是情绪比较激动的当事人、纷繁复杂的现场情况。根据当前的警力实际,处警民警一般都为两到三人,与当事人相比,人数上往往处于劣势,一旦现场难以控制,而援警不能迅速赶到,处警民警很容易受到侵袭。
2、从侵袭环节看,一般发生在民警接处警的传唤和调解过程中。多为民警处臵纠纷、殴打他人等警情时,个别当事人将激动的情绪发泄到民警身上,由抗拒民警的依法传唤发展至对民警的人身攻击,这些人也由一般纠纷或案件的当事人转化为妨害公务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3、从袭警发生的时间来看,具有不确定性。民警在处警过程中难以确定违法犯罪嫌疑人袭警的时间,特别是在判断违法犯 2 罪嫌疑人是否存有暴力袭警、阻碍执法意识上,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尽管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小心谨慎,但难免还是会被违法犯罪嫌疑人袭击,造成自身伤害。
4、从袭警人员看,人员成分复杂。既有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不强、自制能力差的人,也不乏对法律知识略懂,恶意攻击民警的人。前者有些是受过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对公安机关不满,对社会报复情绪强烈,一旦和民警接触,情绪极易失控,对民警实施侵袭。还有个别是醉酒人员,酒后失控,对民警的人身造成伤害。后者往往对公安机关工作纪律比较了解,多采取煽动周围群众或恶意攻击的方式,对民警造成伤害。
二、袭警案件发生的危害:
一是严重侵害国家公权和法律尊严。警察执法权属于国家公权范畴,是实现警察职能、履行警察职责的重要保证。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代表着国家法律尊严。在袭警案件中,被打掉的是警帽,被撕破的是警服,被侮辱的是民警个人,但被亵渎的是法律尊严,更是神圣的国家公权。
二是藐视公安机关及民警的尊严和形象。从表面看,袭警是个别不法分子藐视警察个体尊严的行为,但结果是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被扭曲。袭警案件屡屡发生,不仅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其他社会成员可能不自觉地仿效挑战执法权威。
三是使公众置疑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袭警案件接连发生,客观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公安机关的执法威慑力在减弱。如果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能保护老百姓?怎能给老百姓安全感?人民群众因此受到社会心理暗示,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社会公信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严重挫伤民警的执法积极性。在当前从严治警、加大执法责任追究力度的形势下,基层民警怕媒体曝光、怕群众投诉,对如何应对暴力袭击事件普遍感到束手无策,担心把握不好尺寸会被追究责任,导致一些基层民警“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执法不作为。
三、袭警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警察正当行使防卫权的行为存在苛求的现象,严重束缚了警察正常行使自卫权。近年来,随着执法环境发生的根本变 化,法律对警察执法的保护作用显得弱不禁风。我国司法实践是把警察行使防卫权归入正当防卫的理论体系中,但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的相当大的。权利行使主体、权利的性质、权利行使的强度以及防卫过当后承担民事责任赔偿的主体都不同。同时,公安机关为了树立人民警察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普遍要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如有违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以致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一些民警因为担心使用警械出错会受到处罚,为降低风险而放弃使用警械。在遇到不法行为侵害时不敢行使正当防卫权,以致陷入被动执法局面。加之社会上普遍过于强调警察的义务、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忽视了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这给执法的社会大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积聚,而公安机关则承载了过多的社会矛盾压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复杂。社会各类矛盾的集中发生有时会直接反馈到社会治安领域。人民警察处于社会治安管理的第一线,容易受到个别不正当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或利益受挫的社会成员的攻击,人民警察成为他们发泄对社会不满的对象。特别是涉及征地拆迁、企业转制、退耕还林、矿产水电开发等触及群众个人利益的问题常常引发社会不安定 事端,甚至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肩负的维护社会稳定的 特殊职责,决定了在处臵过程中很容易处于矛盾的中心、冲突的前沿,经常会被群众认为是其对立面,加上一些片面舆论的误导,易引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偏见,将对社会的不满转嫁到公安机关,一旦受到别有用心的人挑拨或是个别人员的过激行动,极易引发袭警察案件。
三是警务行为、装备、训练等方面规范的缺失,民警装备训练不足,是袭警察案件多发的间接因素。“警务法定规范的缺失,在导致警察违法犯罪的同时诱发或者助长了袭警行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说。中国内地在警察的技战术方面少有人研究,缺乏统一的、有法律强制力的装备配臵、执法语言和执法动作方面的具体规范,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民警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差。部分民警认为自己是执法者,代表着国家强制力量,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警惕性,出警时没有携带必要的武器警械及防护装备,加之个别民警警务技能不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遭受攻击受伤的可能性。少数民警素质跟不上尊重保障人权、严格文明执法的要求,以管人者自居,缺乏群众工作技能和方法,易与当事人发生言语冲突引起群众对立,易导致非对抗性矛盾升级引发袭警案件。与此同时,袭警案件查处工作中往往以提供有利证据一方占先,一些民警执法过程特别是袭警过程中缺乏取证意识,导致在案件审理操作中很难真正有效维护民警自身执法权益。
四是对暴力抗法者惩处过轻,在较大程度上助长了袭警案件的发生。当前,我国法律对警察执法权的保护散见于《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中。《刑法》没有将暴力袭警行为单独列罪,只是将行为人实施犯罪后为逃避抓捕而暴力袭警作为一个从重情节,或以妨害公务罪处罚,量刑明显偏轻。对其他袭击民警情节轻微的,则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处罚轻微起不到震慑效果。对无理取闹、侮辱民警及诬告民警行为的处理,现行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规定,难以处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人民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与实战相结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造成许多民警被袭击时不敢轻意使用武器警械,无形中助长了袭警人员的嚣张气焰。
五是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及其民警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对实际工作中大量存在的揪打民警、撕扯衣服、谩骂侮辱民警的行为,大多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实际是一种放纵不管的默许,导致袭警成本过低,达不到震慑暴力袭警犯罪的目的,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安机关的一些承诺,反过来去投诉受到伤害的民警违反规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警面对暴力袭警的执法意志。部分民警缺乏证据意 7 识,在被侮辱和殴打时,未能够及时收集、固定证据,以致无法对袭警者依法处理,不能够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六是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出警或巡逻时人数太少。一些基层办案单位警力严重不足,个别派出所甚至只有民警三四人,遇到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和执行抓捕任务时,无法及时组织有效警力对付,遇到暴力抗拒明显力不从心。基层办案单位一般出警人数为2至3人,有时一名民警带二名协警,在这种“警力薄弱”的状态下,民警经常处于警力劣势,在处臵案、事件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控制复杂的局面,一旦冲突,往往陷于被动,甚至受到伤害。
四、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对策
一要抓好宣传公关,融洽警民关系。公安机关应把宣传公关作为新形势下拓展群众工作、密切警民关系、维护警察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以创新完善,使之为我所用。一是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唱响执法为民主旋律。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执法为民这个主题,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用足用活新闻发言人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公安执法为民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使人民警 8 察为人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公众对警察职业的认同感和理解度,不断增强警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二是建立舆论信息收集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公安机关应以开拓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媒体监督,主动加强与新闻传媒的协调联系,建立长期的互信、沟通、配合机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信息来源广、反应快的优势,积极进行搜集研判,把握公众诉求的热点、焦点,适时答疑解惑,改进工作作风,形成警民良性互动。三是完善形象危机处臵办法,提高应变能力。媒体的负面宣传对公安工作的破坏性和杀伤力不容低估。为此,要事先制定警察形象危机的公关预案。当发现媒体有损警察形象的失实报道后,要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快速反应,启动预案,全面弄清事实真相,并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正视听,表明态度,划清责任,将危机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要强化立法保障,提供有力执法后盾。建议应尽快启动立法程序,对现行法律及规定作出修改或补充解释,在《刑法》中专设袭警罪,明确规定袭警的各种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罚则,加大对袭警行为的惩罚力度。对无故谩骂、侮辱民警等违法行为,适用《人民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公然侮辱正在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以侮辱罪定罪处罚;对无故诬告、诬陷正在执行公 9 务的人民警察,按照《人民警察法》第三十五条第五款的规定“有拒绝或者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的其他行为的”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建议修改、细化武器警械使用标准,出台相关使用手册,明确武器警械使用的具体要求,使之更加适应公安实战需要,保证民警使用武器警械前,能够迅速的判明使用武器警械的合法性,使犯罪嫌疑人得到有力打击,民警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要改善基层装备条件,强化民警个人执法技能和战术训练。要强化对单警防护装备的管理使用。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公安机关警力、经费、装备的投入,配齐单警防护装备以及摄录机、密录设备等现场取证器材,进一步明确武器警械使用的具体要求,鼓励民警对暴力袭警者正确果断使用警械武器,提高民警执法时的自信心和工作效率。开展袭警案件现场取证培训,依法打击暴力袭警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还要针对当前执法环境的变化,加强岗位技能练兵培训.按照“缺什么、练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一线民警岗位练兵和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开展具有实战特点的战术训练、技能训练、体能训练以及必要的心理训练,确保一线民警在接处警、现场处臵、抓捕人犯、执法办案过程中,自觉形成防范暴力袭警的警惕意识,提高预见、处臵和打击袭警行为的能力。技能练兵中要纠正“只练基层不练机关,只练民警不练领导,只练年青民警不练老同志”的误区,切实解决“说不过、追不上、打不羸”的问题,努力提高在一线执法中掌握现场局势的能力。四要完善维权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警察维权长效机制。要提高《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涉及到对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进行无故谩骂、殴打、诬告、陷害以及其他拒绝、阻碍人民警察执行职务行为的处罚幅度。要将袭警行为从《刑法》中的“妨害公务罪”中剥离开来,增设袭警罪,严厉打击袭警行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独立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民警的执法权益。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民警应有的权利,为维护和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护。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共同打击防范袭警事件。健全多警种联动机制,形成公、检、法、司联合机制,建立民警权益保障机制,建立袭警后续处臵机制。坚持依法履职与依法维权并重的原则,教育引导基层民警在热情服务的同时,理直气壮地大胆依法执法。民警执法过程中遭到殴打围攻、推搡辱骂后,政工、法制、督察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步处臵袭警案件,做到既防止民警违法违纪,又保护民警合法权益,从严处理袭警案件的行为人,确保民警在遭受不法侵害时有苦可以吐、有冤可以伸、有难可以解。
参考文献:
1、《谈袭警现象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罗卫东、周炳仙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第一期
2、《暴力袭警案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作者:张飞虎、李志贤 《政法学刊》 2007年第03期
3、《论保障警察正当执法权益》 作者:傅冰钢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4年 第05期
4、《浅谈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问题》 作者:李忠信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01期
第二篇: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对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思考
目前,我国正步入法治社会的阶段,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警察部队。可是近期许多暴力袭警案件被媒体报道,暴力袭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暴力袭警造成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这不仅是对警察个体人身权利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的破坏,对国家公权力的公然挑衅。中国已被国际刑警组织称为警察伤亡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中广西也是暴力袭警案件的高发地,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减少暴力袭警案件,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亟待题。
一、暴力袭警的原因
1、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警察的办案程序,往往凭主观臆断推测警察执法公正与否,一旦不符自己的想法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认为警察执法不公而进行投诉。有的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视为软弱可欺,肆意谩骂、侮辱警察,更有甚者围攻、殴打警察。
2、立法方面明显滞后。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对警察执法的法律保护远远不够。我国法律对警察执法权的保护散见于《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中。但是,《刑法》没有将暴力袭警行为单独列罪论处,只是将行为人实施犯罪后为逃避而暴力袭警作为前罪的一个从重情节处罚,或 以妨碍公务罪处罚,量刑明显偏轻。对其他袭警警察情节轻微的,则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处罚轻微,起不到震慑效果。对无理取闹、侮辱警察及诬告警察行为的处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难以处罚。此外,《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与实战相结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造成许多警察被袭击时不敢使用武器警械,无形中助长了袭警人员的嚣张气焰。
3、酗酒滋事严重阻碍正常执法。据了解,人醉酒后,由于神志不清、身不由己,一种原始的冲动使人变得野蛮、愚昧、粗暴异常的兴奋,又能诱导人为所欲为,出现迷离恍惚而洋洋自得的举止。人在喝酒过量后会失去理智的状态,很容易对周围的人进行破口谩骂、动手殴打等,看什么都不顺心或者从事一些莫名其妙、超出常规的破坏活动。
4、警用装备保障落后。目前我国警用装备的保障和使用存在很多问题。
一、基层所队特别是派出所的警力、经费严重不足,出警或巡逻时人数少,装备落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应当配备的枪击、警械和防护装备没有配备或配备不全,在制敌过程中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导致民警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加剧犯罪分子暴力抗法的嚣张气焰。
二、部分警察认为自己是执法者,代表国家强制力量,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警惕性,出警时没有携带必要的武器警械及防护装备,且个别警察警务技能不高,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二、暴力袭警对警察执法权益产生的影响
(一)媒体对警察的宣传与导向发生偏差
其实,每个有过与警察不同程度交涉经验的人,会对杨佳是不是英雄义士有不同的诠释,更重要的是了解人们各种情绪折射出来的问题:中国网民在这事件中对警察的普遍不满,究竟是否反映了真正的民意?没有能力上网的人(无论是受资源或技术限制),到底是否有其他渠道表露心声?有媒体报道称,沪上有民众把杨佳推崇为手托炸药包英勇炸敌堡的战争英雄董存瑞。更多网友则把他等同于在《水浒传》里被上司和官差衙役压制和欺负的林冲,以及“该出手时候就出手”的武松。诚如网民所说的,许许多多市民把警察等同于强拆民宅、暴打上访民众、勾结奸商或收保护费者,也就难怪他们听闻杨佳手刃这么多名警察,不但不怪他草菅人命,还称他是“英雄”、“义士”。媒体恶意炒作以及正面宣传、警务公开的不足,导致群众对警察执法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一些新闻媒体从追求新闻“看点、卖点”出发,对公民、组织应该支持和协助警察执行职务以及阻碍执行公务应受到严肃处理往往不予重视,反之热衷于炒作个别警察违法乱纪行为,侧重负面报道,破坏了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另外,在执法过程中,一旦警察与执法对象发生争执,群众或是不理、或偏向执法对象,经常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使警察为众矢之的。这与警察在法制宣传、警务公开以及公安工作效果宣传上做得不够 有较大关系。
(二)警察因公伤残医疗费得不到保障
据媒体披露,2006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发生因公伤残医疗费8717.2万元,其中由国家和单位支付5655.1万元,占64.9%;由警察支付2197.4万元,占25.2%;拖欠医院864.7万元,占9.9%。据统计,河南省每个县级公安机关平均每年有4-5名警察因公负伤,许多警察因公负伤后,医疗费无法报销,只好个人承担或由所在单位垫支。如洛阳市公安局巡逻支队李军,处理治安案件出现场时摔伤,成为植物人,一年后死亡,仅医疗费就15万元,无法报销。警察在受到暴力袭击后受伤,没有合理得到国家的保障安置,这样会给警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与此会消弱警察的壮心斗志。
(三)警察的素质和处置能力与暴力袭警的关系
一是个别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中表现为执法不够文明,执法方法简单,存在一定特权思想和“冷横硬推”现象,这样容易与处于非常激动状态的当事人发生冲突。二是公安业务不练。在处置事(案)件中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准,宣传解释不到位,处置事件的技巧、手段、措施不灵活,以至于引起群众不满导致阻挠执法事件发生。通过上海警方透露有关杨佳袭警案前的录音记录可知:警察对杨佳进行盘查时,两者之间的对话语气充满火药味,从中看出警察的执法素质不够强,也没有很好的处置当中的矛盾根源。假如当时警察说出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 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那么杨佳心里可能就平衡许多,也不会让他产生报仇心理。从此提醒我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具有“文明执法,立警为公”的理念和处置事情的能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不会落下上海“杨佳袭警案”的祸根。
三、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权益指的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警察的权益从法律角度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警察权益,是指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属于警察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特殊的权利;广义的警察权益,还应包括警察作为普通公民的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近年来,公安部推出许多措施保障警察的权益。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以及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空白,给警察权益保护带来难度,研究警察权益保障问题成了一大热点。
(一)警察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特点
一是暴力阻挠民警执法办案、威胁民警人身安全案件增多。部分袭警人员甚至怀有挑衅心理。公然与执法执勤民警相对抗,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故意性。二是受侵害民警以基层民警为多。现在实施的是一名民警带一名协警巡逻处警制度,在处置群体性案(事)中,协警难以驾驭和控制复杂的局面,一旦冲突,警方往往陷于被动、受害地步。三是袭警案件多发生在警方执法办案时。基层民警在处理民事纠纷和打架斗殴等一般治安案件时,遭到不法之徒拒绝、阻碍、围攻的现象日趋增多。四是对醉酒者缺少相应的强制约束措施。据统计部分民警在处理酗酒滋事过程中,发生涉警伤害案件比率也比较高。
(二)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1、过分强调服务功能而削弱执法功能。公安机关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严肃警察的举措、服务公众的社会承诺连连推出,以至于有些人错误地认识警察只是一个服务群体,就应该言听计从,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就以告诉你,更有甚者甚至无视乃至挑战警察的执法权威。
2、社会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有偏差。受现行体制局限,当前公安机关除履行自身业务范围内的职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拆迁、征迁、拆违等现场安全维护,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临时布置的非警务工作。和群众发生矛盾后,他们认为警察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一旦百姓与政府机关各种原因发生摩擦,警察的立场就是保护政府部门的利益,由此,警察产生了敌对情绪,具体表现为群体性群众闹事,群众与政府部门引起纠纷时,警察在处置时往往作为受攻击的对象。
3、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一些民警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法律素质不高,方法粗暴,以管理者自居,还为转变到服务观念上,在工作上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容易与当事人产生摩擦;其次,一些民警执法行为不规范,对操作程序没有认真落实,从而产生漏洞,平时疏于训练,证据意识不强,不注意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不能随心应手的运用有关技能采取措施。这保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错综交织,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基层组织职能弱化。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在处理企业破产改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调节贫富差距等方面。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弱化,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逐步衍化升级,使各类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因此,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是导致警察权益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2002年8月在全国公安机关从优待警经验交流会上,公安部提出要在全国公安机关中设立“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各级各类职能部门,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发挥应有的功效,可使民警的执法维权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为民警主持正义,保护执法权威。成立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有“一把手”亲自挂帅其他党委成员参与,设立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局民警维权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各个涉及的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分解操作执行。同时,制订《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实施办法》,明确维权的职能、范围、操作程序的工作 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民警执法环境、保障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培养民警树立较高的政治觉悟,善于调查社会现象,分析处理问题。加大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练好内功,坚决根除特权思想,确实做到执法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执法环境。同时,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保证对所涉及的法律能够理解、熟练运用,提高接处警能力和技巧、盘查和捉捕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能正确评估现场事态的发展趋势,既严格执法,有灵魂处置,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调整并完善公安接处警工作范围,避免民警因超越职权无法解决问题而无辜受委屈。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执法环境。公安部门应努力主导公安宣传潮流,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特别是要结合具体案例,广泛宣传《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其他有关法律,强化对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群众能“懂法、维法”。还有公安机关可以利用“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载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和联系,开展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增强民警公正执法的理念,在执法中尊重保障人权,时刻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义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警察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树立其警察在 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一些暴力抗拒、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行为,通过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以便震慑那些无视法律不惜以身试法的人,同时理直气壮地为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撑腰。
4、完善维权机制。一是成立维护民警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专门机构。将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化建立科学有序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从严及时打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各级纪检督察部门要在发生袭警案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袭警事件跟踪督办。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袭警犯罪嫌疑人“捕得了”、“诉得了”、“判得了”。二是对民警的不实举报和投诉,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及时澄清事实,消除群众的误解和民警的心理压力。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对民警名誉造成损害的,要支持和帮助民警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通过各级媒体如实报导,以正视听,安抚警心。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民警执法中遭受袭击、伤害的快速救治制度、抚慰金补助制度等。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公安民警因公受伤紧急救济机制,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并落实专门的医疗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多方争取和筹集警察维权资金,当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予以相应的补偿。通过合理完善维权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对暴力袭警的原因、影响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在以后公安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案件应会科学、合理的处理。制止暴力袭警案件发生必需有系统的保障体制和完善立法系统等,从而保障警察执法权益。我认为:一是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袭警罪”。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对公安民警使用警械、武器的具体情形或前提条件进行分类明确,使得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能合理科学的处置一些特殊情况,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公安民警因担忧而不敢开枪自卫,以致民警错失良机酿成大错,对妨碍民警执行公务行为的种类及其处罚的立法更应加以补充完善。通过在立法上的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提高公安民警的各项执法职能,这样有关暴力袭警等案件会随之减少,我们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不远了。
第三篇: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最终版)
内容摘要
由于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暴力袭警案件却在一直呈上升势头,其影响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和民警的身心健康,破坏了法治国家的执法环境和影响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使老百姓失去了安全感。分析暴力袭警案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立法方面明显滞后、警用装备保障落后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有效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和保障警察执法权益,必须相应地从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民警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完善维权机制等方面入手,为维护警察执法权益提强有力的保障。
一、暴力袭警的理解
暴力袭警通常是指公然以打、揪、咬以及借助其他工具等暴力手段阻碍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或者直接以攻击警察为目的的行为。
(一)暴力袭警的现状
暴力袭警通常是指公然以打、揪、咬以及借助其他工具等暴力手段阻碍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或者直接以攻击警察为目的的行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月至5月,全国共发生阻碍执法、暴力袭警事件1545起,月平均发生300多起,共造成11名民警牺牲,164名民警被致重伤或轻伤,1733名民警被致轻微伤。暴力袭警事件频频发生,全国各地都是
如此,连祖国的首都北京也屡现警察执法遭遇暴力袭击的恶性事件。
(二)暴力袭警的特点
袭警是指以某种方式或方法阻碍公安民警依法执行职务且明知是人民警察而故意实施的一种行为,可分为暴力袭警和非暴力袭警。所谓暴力袭警是指用暴力行为,如殴打、捆绑、拘禁等侵犯民警人身权益及侵犯民警生命权的行为。“袭警特别是暴力袭警、聚众袭警,主要是派出所民警、交警、巡警、刑警在处置突发事件、处理交通违法违章、执行勤务、查缉、处理治安案件、抓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遭受暴力阻碍引起的”
[1]
。从侵袭对象看,多为基层一线单位民警特别是派出所民警。一从侵袭环节看,多发生在民警接处警、处置群体性事件、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其中发生在接处警过程中的占多数。二从侵袭手段看,暴力化倾向突出,有的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倚仗人多势众围攻民警,有的持械恐吓、攻击民警,有的在派出所内推搡打骂民警等。
(三)暴力袭警的危害
1、暴力袭警的频频发生是对国家法律和社会正义的公然挑衅。民警在执法活动中被打击被伤害,从表面上看,在民警被侵害的这些案件中,被打掉的是警帽,被撕破的是警服,被侮辱的是民警个人,但被亵渎的却是神圣的国家的尊严和法律的尊严。对警察执行法律职务的行为进行挑衅,是
对国家尊严和法律尊严的藐视与侵害。
2、暴力袭警的频频发生严重干扰着国家执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安全。人民警察遭受袭击遇到侵害,与一般社会人员被侵害相比具有更恶劣的潜在的社会负效应。放纵对警察的打骂,侵害了民警的执法权益,阻挠了警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执法行动,最终损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安全。
3、暴力袭警的频频发生直接侵害了人民警察的尊严、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侵害警察执法权益的暴力程度的不断增加,由谩骂、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手段发展为直接暴力袭击民警,肆意践踏了人民警察的尊严,严重侵害了民警的生命健康安全,极大地挫伤了民警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削弱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制约和羁绊着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影响着整个公安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暴力袭警现象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二、暴力袭警的原因分析
人民警察是社会的守护神,无论每一个白天和黑夜,是他们,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秩序与混乱之间为我们
树立起一堵坚不可摧的墙,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捍卫着国家和法律的尊严,日夜守护着社会和百姓的安宁与和谐。但是,就是这样每一个白天和黑夜为我们守护安全的卫士却频频遭遇到不法之徒的暴力侵害,究其原因如下
(一)法律方面的因素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十分不完善,针对于保护警察权益的法律更是不健全。这从侧面上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犯罪的发生,无法起到惩罚犯罪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袭击民警造成民警伤亡的,司法机关往往是依照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或第234条故意伤害罪处罚;袭击民警未造成民警伤亡的,大多依据刑法第277条妨害公务罪处罚;其他袭击民警情节轻微的,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大量的揪打民警、撕坏警服、警衔标志、辱骂、侮辱、诬告民警的事件,难以找到适用的条款作为处罚依据。对袭警行为的惩处不够严厉,很多抗拒执法的行为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导致袭击警察的违法犯罪成本过低,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妨害警察执法以及暴力袭警行为的增长。
(二)社会方面的因素
1、人民警察的基本职责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警察的这种职业属性使使他们成为现在最危险的职业之一。由于警察的这种职业特点,也就会造成与社会对立的现象,民警
[2]受侵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近些年来,全国范围的“扫黑除恶”、“打击双抢”等专项斗争的开展,有效地打击了犯罪,但也自然会激起违法犯罪分子对警察的仇视和袭击。
2、部分群众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自身缺乏对执法行为的认识。受违法犯罪人的组织或煽动,跟着起哄集体抗法。对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考虑后果,只为寻求一种刺激。还有的知道警察受纪律约束不敢还手,打了也白打,以至现在“打的就是警察”成为现在有些人的“荣誉”。
(三)公安机关自身因素
1、部分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或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是执法粗暴、滥用权力,虽然这只是个别行为,但也极大地伤害了警民之间的感情,有的甚至就成为暴力袭警的导火索。
[4]
[3]
2、部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等观念存在错误认识,导致民警面对妨害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甚至暴力袭击警察的行为,一味地“温柔”、“宽容”和“忍让”,误导民警出现有悖于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的本意和法制建设初衷的“软弱执法”、“忍辱执法”的现象,从而损害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
三、暴力袭警对警察执法权益产生的影响
(一)暴力袭警对民警人身的伤害
[5]警察因公伤残医疗费得不到保障。据媒体披露,2006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发生因公伤残医疗费8717、2万元,其中由国家和单位支付5655、1万元,占64、9%;由警察支付2197、4万元,占25、2%;拖欠医院864、7万元,占9、9%。据统计,河南省每个县级公安机关平均每年有4-5名警察因公负伤,许多警察因公负伤后,医疗费无法报销,只好个人承担或由所在单位垫支。如洛阳市公安局巡逻支队李军,处理治安案件出现场时摔伤,成为植物人,一年后死亡,仅医疗费就15万元,无法报销。警察在受到暴力袭击后受伤,没有合理得到国家的保障安置,这样会给警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与此会消弱警察的壮心斗志。
(二)暴力袭警与警察的素质和处置能力的关系
一是个别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中表现为执法不够文明,执法方法简单,存在一定特权思想和“冷横硬推”现象,一样容易与处于非常激动状态的当事人发生冲突。二是公安业务不练。在处置事(案)件中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准,宣传解释不到位,处置事件的技巧、手段、措施不灵活,以至于引起群众不满导致阻挠执法事件发生。我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具有“文明执法,立警为公”的理念和处置事情的能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不会落下上海“杨佳袭警案”的祸根。
四、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7]
[6]
(一)加大对暴力袭警行为处罚力度,保障警察执法权益。
美国法律规定,在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警察有权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对对方采取行动,以阻止犯罪发生。与此种形势相比,我国在警察执法保护的理念上还存在误区,在相关法律规定上明显不足,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对警察执法的特别保护留给我们的思考,促使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国警察执法的法律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环境,为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提供法律特别保护的思想在我们的理念中逐渐扎根、生长。
1、早在2003年初,就有35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的议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新沂市公安局局长刘丽涛和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综合指导处调研员林文先后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和议案,又一次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针对暴力袭警频繁发生以及我国目前刑法对袭警行为处罚过轻的现状,我们建议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诸如修订《刑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刑法修正案,增设袭警罪;或者修改刑法第277条,提高量刑幅度,并增加款项:故意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从重处罚;袭击人民警察尚未造成伤害(含轻微伤及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袭击人民警察造成人民警察伤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从而为警察
执法提供刑法的特别保护。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颁布实施将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纳入了法制保护的轨道。人民警察法第5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正式宣告以法律保护警察依法执法时代的到来。我们建议在未来的法律建设中加快完善《人民警察法》,可以在其中增设侵害警察执法权益的相关罪名,还可以增设一章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专章,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一起,形成我国以人民警察法为核心的警察执法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3、在现有的法律条件下,加大对暴力袭警行为的打击力度,公开处理暴力袭警的违法犯罪分子,严厉打击和震慑暴力妨害警察执法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暴力抗法以及暴力袭警行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到妨害警察执法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有效地发挥法律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功能。
(二)改善警察执法的外部环境,保障警察执法权益,1、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我国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群众则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公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警察执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8]人民群众打警察或者警察在遭遇袭击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淡化。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人民警察要切实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在工作中与群众心连心,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做到从警为民,做老百姓的贴心人;执法为民,做人民利益的合格卫士;服务为民,做人民群众的好公仆,在警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和谐的警民关系,优化和构建和谐的执法环境。在解放战争中,咱们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在今天,“一把手大接访”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是很好的成功范例。警民之间就是需要一种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我们可以不断通过完善和发展公安机关一把手大接访活动,不断通过角色转换、上门慰问、文艺演出、警民联欢等形式,使得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能够亲密对话,达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就以交通警察为例,在日常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一些轻微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交通警察安排一些自愿站岗协勤的违法驾驶员站岗值勤,让他们参与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实现了车辆驾驶人的角色转换,有效地做到了交通警察与车辆驾驶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人
[9]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更好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抗拒警察执法甚至暴力袭击警察并不是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在警察遭遇袭击甚至得不到群众支持的事件中,不乏袭警行为人、围观群众法制观念落后甚至错误的因素,以致造成人民警察为民执法还要遭受老百姓辱骂甚至袭击的尴尬。就以交通警察为例,作为公安机关交管部门,为了履行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和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职责,在日常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交通警察针对交通违法人员的纠正处罚乃至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直观地触及了交通违法行为人的个人私利,很是容易遭到交通违法人员的语言乃至人身攻击和围观群众的非议。其实,在所有的人群中,也许只有交通警察才最真切地听到交通事故死难者亲属的撕心裂肺的哭喊,才最真切地感受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痛!因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五进”宣传的形式一样,一些地方的民警走进校园,担任学校的法制校长;走进社区,担任社区法制主任,走出了大力宣传法律、切实提高广大群众法制观念的步伐。
3、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积极发挥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正确引导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和发展公安机关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积极宣传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为民的典范,增强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了解和理解,弘扬社会“惩奸除恶”的浩然正气,让那些企图侵害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合法权益者怯而止步。
4、建立人民警察执法经费、器械装备、基础设施、警务培训、警力配置等保障机制,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警务预算体系、训练体系和装备体系,尽量防止和减少民警因物质条件缺乏而伤亡。以交通警察为例,在通常情况下交通警察都是一人单独执法,受某些条件的制约,有的民警连警用对讲机都没有配备,在遭遇暴力抗法以及暴力袭击的时候,民警的孤立无援使得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气焰更为嚣张,最终损害了警察的执法权益。警用装备的合理配置等保障机制在有效地保护警察的执法权益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塑造公安机关良好形象。
面对暴力袭警的频繁发生,我们着眼于提高民警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更好地塑造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从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深切拥护,也是有效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重要方面。
1、牢固树立宗旨意识。
人民警察应当从思想认识上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和发展人文警务理念,在对群众依法执法的同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警察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情谊,从警察身上彰显出和谐社会人性化的一面。比如,我们对待群众说话文明和气,群众来了,让个坐、倒杯水,即使按规定解决不了问题,也会让人心里感到热乎。
2、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民警察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严格自身的纪律作风,严格遵守“五条禁令”,在日常工作中规范执勤,文明执法,从自己身上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不让警察的形象在自己身上受损。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还要丰富和发展先进的警营文化,以先进高尚的警察情操,凝聚警察精神,感染人民群众,以此彰显出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合肥市公安局从2007年6月下旬开展了学习工程建设,在全局上下营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提高广大民警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真正建设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文明之师,以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更好地履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与社会的职责。
3、严厉打击暴力犯罪。
我们要不断深化和加强“扫黑除恶”、“打击双抢”等斗争,通过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性质犯罪、飞车抢劫等严重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更好地塑造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
[10]
(四)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其他有效机制
在现有的法律机制和社会条件下,我们可以着眼于用足用好现有的法律,通过建立健全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切实加大对暴力袭警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打击力度,从而有效地保障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例如,市级公安机关可以聘请优秀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建立民警法律援助机制、快速救治因公受伤民警的“绿色通道”机制、会同法制、刑侦、治安等部门调查取证的防范和打击袭警案件的工作运行机制等,都可以切实有效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执法权益。
结语
暴力袭警严重侵害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挑战着国家和法律的尊严,威胁着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进步促使着我们对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研究,以期更好地、有效地保障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参考文献】
[1]吴秀荣.从袭警事件看警察权益的保障.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6卷第6期
[2]李锐.暴力袭警与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公安简报.第48期2009年07月28日
[3]王淑波、李英娟.浅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维护[J]
[J]
[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J][4]刘金玲.论警察正当执法权益及其保障.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5]马进保.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辩证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黎东.公安行政执法中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之途径.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 黑社会性质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李文燕 柯良栋主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第一版 第113页 [8].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何秉松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第409页
[9].当代有组织犯罪与防治对策 康树华编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年第一版 第191-207页
[10]马进保.《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辩证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J]
[J]
[J]
致谢
论文的写作过程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然而,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出谋划策以及家人的帮助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所在。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无论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内容的构思、研究的方法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指导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我悉心细致的教诲。尤其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予我深深的启迪。至此,我再次对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得到过在实习过程中的许多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也可以说是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四篇: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策略探微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策略探微
【摘要】警察的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屡遭侵害,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的权威性,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局面。该文在分析警察执法权益内涵以及执法权益遭受侵害主要情形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的主要措施,以期能为相关行业界保护警察执法权益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警察执法权益 侵害 原因 保障
警察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我国刑事和行政执法的主力军,是人民的守护神,理应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然而近年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权益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警察执法权益被损害,直接影响着国家法律的权威性,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局面。由此看来,解决警察执法权益保障问题,加强完善现有执法权益保障措施,已经成为业界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警察执法权益的内涵
要研究以及保障警察执法权益,必须先了解警察执法权益的内涵。关于警察执法权益的内涵,学术界当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基于对这些成果的归纳,笔者认为警察执法权益主要是指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享有的与职责、职权有关的权利和利益。由于警察自身的特殊性,其权益在内容和属性上体现了多重性。这种多重性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一是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的权益,如:名誉权、健康权、生命权、肖像权、人格权、休息权以及获得安全保障权、社会福利权、劳动报酬权等。二是作为公务员应享有的权益。如:执行公务应当具备的工作条件;不能抗拒和阻碍依法执行公务;不被陷害和诬告;未经法定程序或无法定事由,不可受到降职、免职、处分甚至辞退;参与相关业务培训等。三是作为特殊公务员应享有的权益。如:使用警械和武器权、紧急情况处置权、对交通工具有优先使用权、获得特殊救助与抚恤权、职务防卫权等;四是作为特殊公务员的延伸权益。这种权益主要体现为:其一,在依法执行公务后不遭受报复、威胁、诬陷、诬告、恶意投诉以及新闻媒体虚假报道等;其二,与警察关系密切的家庭、亲属及其他人,不因其依法执行公务而受到报复、侵扰、威胁的权利;其三,在因公伤亡后,家属应当享有国家法律规定及特殊规定的伤亡抚恤权利。
警察执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主要情形
近年来,警察执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并屡次出现于报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暴力袭警事件不断发生,给广大民警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据公安部统计,1981年至2011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10414人,因公负伤157046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182人,因公负伤15734人,平均每年40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3000余名民警因公负伤。①对于这一现象,可以用“警察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来概括。二是妨碍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事件越来越多,致使警察机关的执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三是恶意投诉、陷害、诬告等行为也逐渐增多,这些行为通常是当事人出于报复或为了洗清自身嫌疑而对警察的执法方式或执法程序予以不实投诉,致使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四是威胁恐吓与警察密切相关的家庭、亲属等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许多不法分子为了阻止民警的依法执法行为,也常采取这种手段,严重影响了警察家属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安全。
加强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主要策略
完善相关立法,依法保护警察执法权益。鉴于当前我国在立法上对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力的现状,要使得警察的执法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相关立法的完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把权益的保护归集到法律的范畴中,才是最具权威性的保护。关于相关立法的完善,应将现有法律规定中比较模糊、不具体且缺乏操作性的条文进行修改,使之明确具体。首先,应在我国《刑法》中,增设暴力袭警罪、诬告陷害警察罪等。实践证明,当前妨害公务罪并不能有效保护警察的执法权益,如果说适用于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这会使得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受保护的正当性更加被淡化。其次,应对实施规定予以细化,将袭警、扰警、违警、谤警、辱警等违法行为列入妨害公务罪范畴内。同时,还可从保护对象上适当扩大妨害公务罪的范围,也即是把非执法过程中的警察、协警及警察家属等纳入其中,让其受到类似保护。但是,在扩大这类保护对象时,必须严格设定条件。此外,有必要加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细化,以更好地震慑轻微伤害警察合法权益的行为。其次,要对《人民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完善,使得保障警察的生命权、名誉权、健康权、休息权、警械装备使用权等权益内容更为明确具体。再次,加强对《人民警察合法权益保护实施细则》的制定,强化警察的薪酬福利、奖励、保险、教育培训等保护性条款,使其不合理、不对等的权利义务得到改变,力求形成权、责对等的法律。最后,为了有效地保护警察执法权益,还必须完善警察警械、武器和防护装备的配备规定,特别基层民警在进行巡逻、侦查、追捕、设卡等工作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携带、使用枪支和警械装备,保证民警攻防能力和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有效提高。
改善警察装备,增强警察执法防卫能力。当前警械装备技术含量低,配置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不了警察的执法安全。因此在完善警察执法权益方面法律规定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改善警察的执法装备,首先是对一些常用性和实用性的武器装备,如防弹背心要着力解决,以提高警察在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时所需的防卫能力,如果没有必要的警械装备,民警的执法不足以威慑违法犯罪嫌疑人;其次是在警械装备的科技含量上,也应有所改善。目前袭警行为主要表现为推搡、棒殴、撕咬、刀砍等,针对这一现状,应提高装备的科技含量,让侵害执法权益的人员暂时失去暴力袭击的能力,有利于减少警察的伤亡。如催吐剂、催泪剂以及染色弹、电击枪等。这些警械相对来说重量较轻、体积较小,便于携带,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违法人员暴力行为。再次是在取证设备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如在巡逻车上加装一些实时摄录设备,或集录音、录像为一体的微型设备等,通过对这些器械的运用,既可以为处理、打击侵犯执法权益行为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同时通过同步摄录当事人袭警的整个过程,能够使袭警违法人员当场受到震慑,达到侵权行为遏制效果。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警察执法权益频繁受损和社会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大众传媒具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倘若它不公正、不客观地报道警察执法活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袭警违法行为,助长了他们对警察的不良看法,同时使得警察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受到打击,自尊受到严重伤害,进而恶化了群众和警察相互间的关系。②因此大众传媒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媒介,应当对警察执法活动给予公正、客观地报道。尤其是对警察的执政为公行为应给予深度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提供坚实的后盾。从宣传的形式来讲,应主要以正面报道为主,通过对警察“为民、奉献、廉洁、公正”的先进事迹进行宣扬,加强他们在人民心中的权威地位,努力形成警为民、警爱民、民助警、民拥警的良好局面。此外关于故意投诉警察的不法势力和不法分子,以及在众目睽睽之下恶意袭击、殴打伤害警察的事件,媒体应着重加强报道并将其处理结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报道,以此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懂法守法,提高法律意识,让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赢得人民的支持和重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尤其是一些大众媒体的失真报道,要进行澄清并追究媒体的法律责任。只有在正确舆论的大力引导下,警察的为民付出才能得到广大人民认可,从而也会减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受侵害事件的发生。
提高自身执法素质,密切警民关系。侵害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频繁发生,不仅与外部环境有关,而且与自身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完善警察权益立法保护等外部环境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身执法素质,密切警民关系。一是在执法理念上,应当视“法律至上”,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并把保护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应当采取亲民、人性化的方式文明执法、值勤。二是加强防范意识,强化警务技能训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工作中,力求做到擒拿斗打样样能行,在执法中提高自身保护意识,增强安全执法能力。三是加强相关法律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只有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和用法,倘若警察都不能依法执法,让百姓做到守法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总之在新时期,警察的执法权益要得到有效保护,必须自身做到法律知识丰富、业务技能熟练,做到和谐执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沉着、善于沟通、合理处置,避免权益遭到侵害和严重伤亡的后果。
结语
当前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已呈愈演愈烈之势,要摆脱警察执法权益保护不力的困境,必须加强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措施。只有通过完善现有相关立法,改善警察装备,加强舆论宣传及提高自身执法素质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地保障警察的执法权益,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后盾。
注释
①许韬,刘锦城:“法治语境下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新论”,《世纪桥》,2012年第1期。
②谢昀:“谁来保护警察的权益—北京警察学院警察权益保护研究中心成立暨警察权益保护研讨会综述”,《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五篇:警察权益保障
警察权益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应该说警察的执法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并非处于一种完全良性的状态。抗拒、阻碍公安民警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有所抬头,而且暴力程度加剧。我们不仅应该关注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的成果,也应该关注警察权益的维护。
一、解析警察权益的内涵
(一)权益是中心词,而警察是对权益范围和属性的限定
(二)警察具有普通公民和公务员的双重身份,警察权益是警察作为公务员所享有的权益
判断警察个体的行为是警察行为(公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是决定其权益是否属于警察权益范畴的重要前提。
判定具体某一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对于警察来说,不能仅以是否在工作时间内为标准。因为根据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也应履行职责。
执法实践当中,应从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和判别。从实质标准来看,警察行为的界限应当纵观警察个体的行为与其警察职权的关联性。如果其行为与行使警察职权无任何联系,纯属涉及个人及其家庭生活和感情方面的行为,则不是警察行为而是个人行为。从形式标准衡量,就是看警察是否表明警察身份,这是认定警察行为的关键所在。警察既是一种身份,又是一种职务,只要表明警察身份,履行相应的义务,就可以判定为警察行为。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人民警察法》明确提出:“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害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对此,《刑法》专设了妨害公务罪。
(三)警察权益是国家特别赋予警察所享有的权益,其内容具有特定性
以公民权利为基础和参照,鉴于警察职业和执行警察公务的特定条件,作为具有特殊执法身份和地位的警察,其权益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生命健康权
基于人的生命之最高价值的理念,人人都享有最为重要的生命健康权,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不得被任意剥夺,警察也不例外。警察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不仅是保障自己的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司法特别保护权
作为普通公民的警察个体,其权益同其他公民一样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但被赋予特殊重要职责的警察,应考虑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其权益又必须受到特殊法律的特别保护。违法犯罪分子对警察的侵害,其行为不仅仅是指向警察个体本身,执法民警所代表的政府形象和执法权威同样受到藐视和损害。所以,对伤害警察行为的处罚,各国都作了较为严厉的规定。
3、人格尊严权
人格权是与个人的人格价值有着内在联系的权利,普遍受到宪法、刑法和民法等法律的保障。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遭到侵害后也理应获得法律救济。救济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等。
4、伤亡抚恤权
警察已成为和平年代最具危险性的职业群体。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捍卫了国家法律的尊严,换来了社会和百姓的安宁。根据《人民警察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因公伤亡后,警察及其家属享受与现役军人同样的抚恤和优待。
5、获得工作报酬权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四十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实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警衔津贴和其他津贴、补贴以及保险福利待遇。
6、接受教育培训权
7、休息休假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四)权利有法定权利和非法定权利之分,警察权益是一种法定权利
警察权益是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所享有的权益,是一种法定权利,其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要看其履行职责的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一个正常合法的警察行为要同时符合法律规定的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要求。即使一个“微不足道”的程序瑕疵,都会造成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障碍。
现举例说明这一点。
二、中国警察现状:高强度工作与公信力缺乏
1、警力严重不足
2、大量工作为非警务活动
3、工作时间长、强度大
4、身心与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5、工作危险性高,积劳成疾者多
6、财政投入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7、执法指标催生“执法犯法”
8、权力过大,难以监督
例:《我省“警察压力调查”》
三、我省公安机关维权机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
《福建省公安机关维护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工作规则》(简称《工作规则》)
(一)维权机构设置
《工作规则》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立“维权委”及“维权办”。
“维权办”为专门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警务督察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维权日常事务。
(二)维权职责范围
《工作规则》所称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是指公安民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时或之后因行使职权而涉及本人及家人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以及财产等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工作规则》规定维权范围主要是:
1、遭受暴力袭击,人身、财产受到侵害。
2、遭到无端阻扰、围攻、侮辱、谩骂、诽谤,受到伤害情节比较严重的。
3、遭到不实投诉、诬告陷害、报复造成伤害的。
4、遭到威胁、恐吓、骚扰、纠缠,无法正常执行职务的。
5、被新闻媒体歪曲事实或互联网上被恶意炒作,报道严重失实的。
6、受到不当法律追究、纪律处分或其他无执法过错被追究的
7、其他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三)维权工作程序
《工作规则》规定的维权工作程序是:公安民警认为正当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本人及其亲属或所在单位可以书面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维权委提出维权申请。是否受理,应在15日内答复申请人(与我们公安民警有关的。)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维权委受理维权申请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重大、疑难、复杂的维权事项,由维权委主任或副主任决定,可以延长1个月。申请人对办理结果不服的,可以在受到答复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维权委申请复查。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复查结论。
(四)公安民警执行职务应遵守的规定
《工作规则》规定公安民警执行职务应遵守以下规定:
1、根据不同的警情,按照规定携带必要的警务装备。
2、按照有关警务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工作,防止和减少人身伤害。
3、注意观察现场情况,正确评估执法危险程度,根据现场情况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
4、遇有自身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可能遭致人身重大伤害的情形时,除法律规定必须履行职责以及不采取措施将使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等紧急情况外,应当中止或暂缓执行任务,密切关注态势,立即向上级报告,等待增援。
《工作规则》特别规定公安民警在现场处置中,遇到自行处置有困难的,应当在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和减少自身伤害的同时,尽可能收集、固定证据,并立即向本部门领导或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报告,请求援助。
四、福建省维权典型案例
(一)从严打击暴力抗法袭警案
(二)妥善处置酒后闹事案
(三)关注互联网维权工作
五、透视国外警察权益保障
警察,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警察,警察是和会公众的保护神。然而,这个令人敬畏的职业却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警察已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职业。
绝对权威:
设想一下,警察执法若无权威,单在枪支横行的美国,警察岂不成了持枪犯罪绝好的“活靶”?但美国警察遇袭伤亡率却远低于中国。在美国,按法律规定,警察执勤中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可对可疑人员采取较强烈的强制措施,如当警察在公路上截住普通违章车辆时,只要他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就可以举起手枪,喝令车内人高举双手或抱住后脑走出车门,然后对其进行搜查。如果对方是无辜的,他们也只能表示无奈,而不能因此投诉警察滥用权力。美国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执行者,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例如当警察处理交通违章时,当事者若不服气,可以事后凭警察争辩,更不能伴有任何肢体动作,否则会被认为有防碍执行公务和袭警的嫌疑,轻者被带上手铐,送进监狱,重者会遭到警察的枪击而丧命。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对警察执行公务给予了较大的法律保障。在英国,根据相关警察法的规定,警察完全有权就某一罪行对任何人进行讯问。与此同时,《英国警察法》也明确规定,任何人在接受警察的讯问时,不得虚假回答或提供导致警察发生错误的陈述,若发生了此类情况,被讯问者就会因为导致警察浪费警力而构成伪证罪并承担刑事责任。另外,按英国1967年刑事法规定,一个正执行职务的警察若合理地认为有人故意妨碍他对另一个人实行合法地逮捕或拘留,他可对该人实施无证逮捕。“敢抵抗,就开枪”
P75 对于
讨论:《泰安袭警》――《看天下》2011、1总第162期 我国的警种划分比较细,但是在实际的出警中又会出现一种警察职能泛化的现象。而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又充满刚性,因此容易使警察在实际中无所适从,例如什么警察可以配枪、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枪支等等,在实践中都曾经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这些在泰安袭警案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一、脆弱的警察(问题)
和美国大片中那些动辄拔枪的警察不同,中国的基层民警腰上,很难看到露在牛皮外套外的手枪把。人们对配枪感到不安,当泰安警察因为没有配枪殉职之后,大家又忽然感到,警察还是应该有枪的。
持枪的警察可能因为滥用武器给公民带来伤害,赤手空拳的警察难以保护公民的安全,怎么办?
二、案例(泰安袭警:无枪警察VS持枪歹徒)2011、1、4
四、感触(爱恨交织――警察的那把枪)
《寻枪》陆川
五、传说中的三大“黑枪基地”
化隆:与公安打“地道战” 松桃:国民党败兵传下造枪术 合浦:离公安局千米之遥的制枪村
六、公安部人士谈涉枪犯罪
(一)五类人群对枪支有需求
一个是黑恶势力,哪个黑恶势力手中有枪,就会占上风。第二个是地下赌场的看场保镖,地下赌场是非法的,经营需要枪来威慑。
第三个是藏区。藏区人民有打猎的习惯,身上有枪是他们的传统喜好。
第四个是矿老板。矿区是比较复杂的,为了争好的矿坑口,枪对他们来说也很具有威慑力。第五个是贩毒团伙。
(二)八成黑枪系自制和走私
(三)枪支贩运都是走快递公司
七、国外警察用枪纵览
世界各国的警察分两类,一类是大陆派警察,以德国、法国的警察为代表,他们的警察都配备枪支等高端武器。另一类是海洋派警察,以英国为代表,严格限制配枪。但在越来越多的犯罪者携带性能良好的武器、袭警事件又屡屡发生的情况下,既要确保警察和公众的安全,又要减少误伤,已经成为困扰世界许多国家警方的难题。
(略)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警察职责代价和权益保障的最佳平衡,而在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执法环境的改善;二是警务保障的加强。
袭警罪? 袭警罪在一些国家早有类似规定,比如美国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人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警察有权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向对方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