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工业大学汪杰高校大学生网络舆论
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微型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信息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国家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在享受着网络便利的同时接受着网络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考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培育和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机构,更是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也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校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如何运用网络教育的现代教育手段,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引导大学生的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主要以重庆大学民主湖论坛(民主湖BBS)为例,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调查与研究,对当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探索的角度,为高校网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比尔·盖茨曾说: “如果80 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前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输快、覆盖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4. 2 亿人,网民中18 - 24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1%,高中以上文化的比例占到了53. 6%,而学生在其中的比例高达31. 5%。在互联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中,网民使用论坛、BBS、微博等比例达41%。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包括局域网—校园网)进行沟通和交流,校园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主要阵地。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BBS)、博客为载体,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为客体,与作为舆论主体的学生根本利益一致,会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舆论场”。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高校是所有大学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年伊始到步入社会的关键性转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类。1.网络论坛。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各大网站纷纷开辟各类论坛,以供网民畅谈言论、发表见解。在此趋势下,高校相继建立官方网站,随之成立了学生论坛。作为学生参与率最高、最为活跃的版块,BBS集中囊括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各类信息,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如时事政治、校园生活、就业信息、娱乐休闲等。由于高校有专门部门、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组织管理,且参与人员多为本校学生,相对比较容易对舆情进行引导和监控。2.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是指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和网络上的其他玩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因其独有的即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交流渠道。目前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QQ、MSN、ICQ等。因为聊天对象相对固定,所以谈话气氛宽松、融洽,相对于BBS,也更具有隐私性和指向性。由于聊天对象仅限于好友,因而他人难以了解此种通讯方式中的舆论信息。3.QQ空间、博客等。
很多大学生愿意将生活状态、逸闻趣事、思想见解与众人分享,因而纷纷在各大知名网站开通博客。此后,QQ也适时开通了QQ空间功能。日志内容多与情感、娱乐相关,也涉及到时事政治等热点话题。但此种传播途径浏览量毕竟有限,要想汇集信息还是有相当难度,不便于监控和管理。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看极为广泛,从国际政治、国内焦点到校园生活、个人情感,大学生都会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其中具有代表性或争议性的往往能获得强烈的反响,并引发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影响。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探讨时事热点。
凡是遇到能触动民族情感的事件,往往会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敏锐的思维,如强烈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台独势力妄图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等,言论和内容大多尖锐和犀利。2.交流思想情感。大学生渴望得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关注,却又往往在相处和表达的过程中充满困惑,极其需要倾诉和沟通。“大学生怎么才能感情上不空虚? ”“毕业了你会闪婚吗? ”等问题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讨论。由于观点不同,某些敏感话题也可能引发一定规模的讨论和某种程度的争论,控制不当,很可能会造成网络上的口水战。
3.寻求意见建议。
此类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通过提问方式,针对学业、就业及一些社会问题寻求网络咨询和帮助。此类帖子多半问题得到热心人的解答,发帖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4.分享心得体会。
大学生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者经验为主,出现较多的内容是某某学科考试经验分享、毕业生找工作经验分享。此内容大多轻松愉快,因而也较受大学生网民的欢迎。
5.发泄不良情绪。
这是比较普遍也比较棘手的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大学生由于心智尚不成熟,遇到误解或挫折后往往一时难以调适,便通过网络宣泄对学校或社会的不满情绪。帖子内容一般比较极端,甚至出现谩骂,时常造成“一边倒”的舆论趋势。网络管理人员针对此类帖子应该和发帖者好好沟通弄清发帖意图,最好能争取到发帖者主动要求删帖。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首先,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积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发生在学生身上和周围的事件或问题为客体,对同一事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正向、积极的网络舆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有助于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有着积极导向作用。其次,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加上大学生年轻单纯,易受他人诱导,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则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网络舆情内容庞杂,论点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和引导。尤其是学生对社会弊端问题或事关学生重大利益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反映出来,将缺陷和不足放大,发表、转帖、宣泄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些言论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就会使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刺激,容易造成他们价值判断的模糊。大学生在受惠于网络便捷迅速的同时,也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网络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身边的人和事,能够在现实中解决的,最好不要放到网络,避免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无法预计的损失。在网络发起话题或者制造舆论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相关人员的隐私。网络并非万精油,网络舆情也不是救世主,网络是媒介,操纵舆论的还是人,传播方式的改变并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才是净化网络舆论的可行办法。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问题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般舆论的规律,同时因其身处高校这个知识性、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下,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群体性
大学生由于交际圈大多只限于校园,学业和就业的压力日渐激烈,他们也更渴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社会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更为集中,均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经历等均有高度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交往频率高和持续时间长、相互作用和人际吸引大、群体认知共性强等心理特征[3]。一旦其个体的言行在网络上得到广泛认可,群体效应就极易被点燃,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甚至是汹涌的网络危机。
(二)互动性
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单线条式管理。在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泾渭分明的界限下,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平等、宽松的双向交流。有情绪和意见要倾泻时,他们宁愿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寻求“同盟”,在得到充分回应甚至赞颂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强烈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同时也直指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漏洞,在提出质疑的同时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三)偏差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之一,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明确,包括触动民族情感的事件(如日本向热比娅发放签证)、社会热点问题(如筹办奥运会)、教育腐败现象(如学术抄袭事件)等,大学生维护国家尊严、捍卫领土完整、抨击不公和黑暗面,都显示出莘莘学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深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在高校BBS上,时常又能见到不少过于偏激的观点、激烈的情绪甚至是无理的争吵谩骂,从而形成消极甚至负面的网络舆情。这是由于大学生生活背景较为闭塞和单纯,尚处在20岁左右的青春期,人生阅历较浅,加上在网络上发言者可以隐匿身份,缺少法律制约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一些学生盲目发泄情绪的渠道,舆论的理性因素缺乏。对于显而易见的反动言论,如攻击党的执政路线等,大学生通常能快速反应,及时反击,不受其误导。但对于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学生不满情绪及其引发的舆情,有时就不易被大学生识破,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此类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措施坚决制止。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乐于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尝试更多的新鲜渠道。网络舆情作为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窗口,各高校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并正确引导。四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问题解决途径
1.坚持正确导向,用先进思想与文化占领高校网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克服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导向,引领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当前,尤其要注重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对错误言论、思潮敢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开设网上文化课堂,开展网上文化活动等,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舆论的导向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旗帜指引下,在互动交流及比较、筛选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走向立体,变被动为主动。
2.创新教育手段,增强教育实效性要努力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新方法,要结合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新途径。利用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技术举办讲座,利用网络新闻进行正面引导,利用网络全面探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规律,利用电子公告系统组织主题论坛。可以发动学生组织开发、创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和专题网站。要善于抓住有利契机,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把传统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积极的、互动的引导,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要综合运用BBS、E-mail、QQ(群)、BLOG(博客)等网络交流载体,改变教育方式,与同学平等交流。要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如主题班会可以尝试采用班级QQ 在线进行班级事务讨论,充分发挥网络这种共享性、便捷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针对网络舆情内容的特点,突出服务性,拓展网站功能,建设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将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信息上网,及时收集校园热门话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回复和引导。
3.加强网络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校各相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当前,特别要加强网络队伍建设的力度,要努力建设一支既有过硬的思想水平和觉悟、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技能的网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结构应该是多层面的,既有专家教授,又有相关领导,有青年教师,又有学生骨干,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又有学生辅导员。尤其是辅导员作为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队伍,要不断加强网络实践,提高网络信息化意识,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媒体。对于一些发布偏激、不当言论的学生,要特别注意追踪其上网时段,通过留言或发信等形式主动约其聊天,掌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和培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网络技术强的学生评论员队伍。此外,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论坛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的作用。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要逐步完善论坛的组织机构。要定期召开BBS 站务人员、版主协商会议,交流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舆论动态,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研讨;要培养站务、版主队伍,拓展学生网络自我管理的成效等。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网络论坛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感觉在网络论坛发表言论比较自由,不受到道德的约束,进而造成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产生。因此,要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自律教育,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中,应组织一些生动的有吸引力的感化人心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自律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地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加强网络道德自律;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以确立积极、健康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最后还要做到6点:
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
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
3、加强行业自律
4、“问计于人”,积极采纳学生教师等人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提高网络公信力。
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网络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育人
1、以人为本、贴近学生,提高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多样化的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增强其感染力的内在要求。校园网络的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已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在内容形式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吸引了学生;另一方面,在网站的定位与内涵建设上,要以培养了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注重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着力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2、突出特色、强化内涵,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思想性 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网络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题的特色建设,努力形成了一批具有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了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了校园网络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教育价值。
3、联系实际、开展教育,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认识来源于实践,联系实际开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一是围绕特色网站建设开展相关的专题教育活动,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提高了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二是针对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文明上网”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路文化氛围;三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培养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合力;四是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4、加强规划、培养队伍,把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导权
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文化和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填充。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主阵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文化的教育工作队伍,把握网络思想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实现了这一目标,一是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队伍,指导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二是加强了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相关工作技能,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网上引导、信息监控、内容更新、系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建立网络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科学的管理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这两个关键问题,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完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发展机制,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建立专题教育网站的备案制度、信息发布的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网络突发舆情处置报告制度等;三是建立“分级负责、按快管理”的网络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校纪、技术、思想教育、学生自律等手段,将管理和教育。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依法监管、学生自律、规范有序的信息传播秩序。
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 “数字化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广大师生提供了“拉出想要的比特”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BBS,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比特”推送出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数“推送”的“比特”加在一起,经过筛选和升华,促成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校园BBS 及个人网站、学生网站、博客、微博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权威”、“中心化”等得以消解,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还是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发布的新闻信息往往被大学生转移到BBS 论坛进行讨论或评述,而学生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站、校方微博等由于质量、访问人数、阅读的有效性、可控性等问题,只是停留在“浅舆论阶段”。其一,高校校园BBS 的使用人数。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校园BBS 的用户数量日趋增多,其影响力也极为广泛。例如: 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平均每天拥有同时在线用户数近14 000 人;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BBS,每天拥有在线人数超过30 000 人;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BBS,己有注册用户近35 000 人;西南大学的樟树林和稻草人BBS,已有注册用户近40 000 人;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已有注册用户近92 000 人,平均每天在线用户数近7 000 人。其二,高校校园BBS 的版块设置。同社会性的网络BBS 一样,校园BBS 也设有多元化的讨论版块。大学生群体成员虽然具有相近的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但志趣、爱好、专业等不同要求讨论版块更加多元化。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设有“校园信息”、“学术学科”、“文化艺术”、“生活休闲”、“体育竞技”等10 个分类讨论区,81 个讨论版块。多元化的版块不仅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保证多元化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但也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校园BBS 用户表示版块设置“非常能满足”,31%的用户表示“不太能满足”[2]。因此,校园BBS 版块设置有待完善。其三,高校校园BBS 使用频率。一项对成都某高校校园BBS 使用频率的统计显示,59% 的大学生一个月内上校园BBS 的时间超过20 个小时[3]。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登录所在学校BBS“一天多次”的占5%,“一天一次”的占12%,“几天一次”的占41%,“从来不去”的只占30%[1]。据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管理对访问者的统计: 以月为单位统计,其中3 - 7 月、9 - 12 月为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2 000多万页面流量;以小时为单位统计,其中10 - 12 点、22 -24 点为论坛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5 000 万页面流量。其四,高校校园BBS 的使用目的。据一项对登录校园BBS 目的的统计数据表明,选择“了解学校的情况”占57. 3%,“了解学术信息”占32. 7%,“人际交流”占36. 4%,“娱乐”占37. 3%,“随便看看”占46. 4%,“发泄情绪”和“其他”占2. 7%[1]。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使用用户的调查显示,主要使用目的依次排序为: 了解校园信息、了解社会热点、人际交流、情感需求、娱乐、学术讨论、记载网络日志、其他。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网民来说,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和娱乐占了很大的比例,以BBS 为代表的讨论类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之丰富与涵盖范围之广泛而独树一帜。其五,高校校园BBS 讨论话题统计。关于校园BBS 热门话题的调查研究显示[4],BBS 话题呈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即校园BBS 上更多的话题突出情感问题;二是专业性较强,即把BBS 作为获取专业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关注焦点有明显地域差别,和广东、上海、北京相比,具有更多开放性和商业性的特色。笔者通过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一周的讨论热点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结果见表
1、表2。表1 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每天15 大热门话题”分类统计结果 分类 篇数(共48)% 社会热点讨论 11 22. 9 情感生活 6 12. 5 休闲娱乐健身等 15 21. 3 校园建设 11 22. 9 日常生活 5 10. 4 表2 重庆大学民主湖BBS 每周热门话题分类统计结果
分类 篇数(共240)% 社会热点讨论 87 36. 2 情感生活 28 11. 7 休闲娱乐健身等 65 27. 1 校园建设 26 10. 8 日常生活 29 12. 1 学术讨论 5 2. 1 从分类统计结果看,关于“社会热点讨论”、“休闲娱乐健身等”、“校园建设”的讨论话题位居前几位。通常BBS 中的帖子都有“点击数”和“回复数”两个功能,这两个数字直接影响了论坛访问者对该帖子的兴趣指数。热门话题的设置,吸引了大量的“点击”和“回复”即多数人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大量的“回帖”反过来又能增加问题的“热度”,两者互相推动,成为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
第二篇:西北工业大学汪杰2013年11月工作总结
2013年11月个人工作总结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汪杰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积极主动参与2013年下学期的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在11月份以来,从事校园网页页面设计,做美工工作,做事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于美工工作。
通过一个月的努力辛勤工作,每项工作任务都经过多次认真的修改,反复的修改,有的甚至经过几十次的的修改,最终获得满意成效,虽然费时间,费精力,但是提高了自己水平,培养了自己对工作的耐心,锻炼了自己的技能,从而学到了很多知识,现介绍11月我的工作成果介绍如下:设计并制作了西工大新闻网主页的banner4个;设计并制作了西工大电子读报系统2个;设计并制作了西工大教师主页系统页面1个;设计并制做了西工大陕西大学生在线的banner1个;设计并制作了西工大校园网主页首页的绿色、蓝色、红色3个色块。最后,我会再接下来的工作中,一如既往更加努力的积极踏实地参与工作,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地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篇:高校网络舆论文献综述材料
敬菊华 张珂《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引导》 2007.10 《中国青年研究》82至84页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 四大特点:
网络舆论主体多样化 网络舆论内容复杂化 网络舆论形成迅速化 网络舆论影响难控化
表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网站中的新闻报道 论坛中跟帖评论 虚拟社区聊天 博客圈讨论
舆论引导策略:
1.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用主流的声音引导网络舆论 2.研究网民心理特征, 用艺术的方法引导网络舆论 3.过滤不良信息, 用技术的手段引导网络舆论 4.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 用评论的话语引导网络舆论 5.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论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刍议》李玲·2008年第2期·《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63-65 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伴随着现代化网络环境的成熟,发展迅速,呈现出网络关注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参与网络的人群几乎囊括高校所有师生、在追踪人物或者事件过程中的群内和群间交流几乎无所不在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二)发挥舆论管理作用
(三)关注高校内涵发展
(四)发挥辅导员作用
高校网络舆论的管理: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
(三)强化网站的监管职责
《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尚俊杰 2010.08《中国青年研究》89-92 研究方法: 从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入手,混合使用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
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
舆论领袖的相关理论
在这些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少数人起到了重要的领袖作用,这批人勤于在网络论坛和博客 中笔耕,积累了较高的声望,每当有舆情事件发生的时候,这批人的言论和意见往往会影响和改变其他网友的意见,引导和推动事态的发展。这样的领袖型人物常被称为“舆论领袖”。舆论领袖也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两级传播”认为,信息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大众传播过程),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人际传播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在活跃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舆论领袖”[9]。与媒体报道相比,普通受众更容易相信舆论领袖的观点和意见[10]。
舆论领袖一般需要具备如下基本特征:首先,他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意即舆论领袖并不一定是大人物,而可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普通人。其次,舆论领袖并非集中在社会的某一个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在任何阶层与团体之中;第三,舆论领袖并非在各个领域都精通,他们只在自己有专长的领域充当领袖角色,而在其他领域扮演被领导者的角色。最后,舆论领袖必须是知识丰富、社交广泛、公信力强、对大众传播媒介接触较多的人[11]。至于舆论领袖在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上也可以概括为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扩散与传播的功能、支配与引导的功能、协调或干扰的功能[16][17]
高校舆情的特点: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也就是话题)呈现多元化和分散性的特点 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制造和参与的主体存在特殊性和少数性的特点。第三,高校网络舆情的介体(载体)主要是高校BBS。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依然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舆论领袖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他们的发言和探讨促使众多浏览者对热点事件和热门观点有所了解,如果善加引导,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改善讨论版面的风气,引导浏览者的思想向正面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优势舆论被少数人所把持,一旦这少数人思想不够理智,向受众传达出负面的影响,则十分不利于学校和人心的稳定。高校学生有热情但有时欠缺一些理智,网络带来的是鱼龙混杂的信息以及表达的匿名性。因此,一旦他们发现对学校或者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很容易大肆宣扬自己的不满。经由舆论领袖之口所宣扬的不满,更容易造成大家对刻板印象的一致认同,引发强烈的批评浪潮,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事件的发生
引导和管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策略和措施 1.与舆论领袖平等沟通,加强服务建设 2.主动培养舆论领袖,把握话语权 3.危机管理,重点监控
4.以管理促发展,培养领袖型人才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程凯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 卷第3期 2 0 1 1 年9 月 37页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一种是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可能会引起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
另一种则是看不到网络舆论问题的特殊性, 仍然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只相信封、堵等强制性的手段的作用, 造成网络舆论导向上的简单化。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1、监管引导不力:
2、学生运用不当
3、建设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1、牢牢掌握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2、及时全面提供网上舆论发展的正面参照
3、建立应急协调机制
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漏洞:
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
1. 网络意识不强,观念较为落后。
2. 网络运用能力不高,对网络舆论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强。3. 网络舆论引导政出多门,责任不明,留下管理真空。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探析》雷铭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6 卷第6 期 2011 年11 月 117-119
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
高校网络舆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高校外部社会舆论;二是高校内部舆论。
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网络信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一是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二是校园饮食、卫生、住宿等关系到个人切实利益的事情,三是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教学效果及行为举止,四是校园突发事件等。
高校网络舆论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高校网络舆论追随社会主流话题,同时具有大学生鲜明特点; 二是展示个性、主体意识鲜明;三是高校网络议题形成快、传播迅速,向多元化发展。
如何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1.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首先要明晰高校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特点。2.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需要一支科学合理的工作队伍。
3.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掌握自身工作原则,这是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2.队伍建设。
3.引导队伍的工作机制。4.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5.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作用。6.注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陈树春<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年第8期 总第172期 53-55 网络舆论引导在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意义(作用)(一)黏合剂: 传播信息, 沟通意见, 达到校园文化整合
(二)减压阀作用: 消除校园中存在的焦虑、困惑及不稳定因素
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1.大学生更加注重互联网的沟通交流媒介功能, 网络舆论行为获得较大认同。2.网络舆论特点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心理习惯需要。
3.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是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生认同并接纳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等的行为和意
见, 反感以教训、防范为主的思想、行为教育和管理方式。
4.尊重并赞同理性的思考和行为。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 反感偏激、情绪化的思维和行为。
5.尊重有序管理。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
1.加强说服和议程设置等, 这也是基于校园网络舆论特点和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得出的结论。
2.强化大学生政治实践。
3.构建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4.帮助大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教育与职业>第35 期(总第639 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任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1.集中精力推进主题网站建设。2.强化社会控制。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
4.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
《高校学生组织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作用研究_以学生会_学生社团为例》刘卫红,周宇高等建筑教育 2013 年第22 卷第6 期(这篇文章里面有很多数据实证分析等等)
研究方法: 数据
分析采用SPSS17. 0 进行频数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采用SPSS17. 0 求皮尔森相关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验证,其结果如下。
1. 网上沟通、网上信息发布与获取成为高校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动机 2. 大部分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认知能力较为积极
3. 高校学生组织成为学生心目中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
调查结果对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新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模式
二)加强队伍建设,规范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组织构架(三)积极探索新思路,推动高校学生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制度化 四)完善网络服务,搞好网络阵地设施建设
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
1. 网络舆论引导改变了以往单一信息传播模式
2. 网络正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师生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
2.网络舆论的话题丰富、内容复杂,且观点个性化、多元化
《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与对策》张琳2011 年7 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第28 卷第7 期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难点
根据以上所述网络舆论引导的特点,以及网络舆论具有“五性五化”的特征: “五性”即舆论的开放性、舆论的交互性、言论者身份的虚拟性、生成的自发性和散播的隐蔽性;“五化”即网民的平民化、言论的情绪化、观点的多元化、舆论的社区化和舆论审查的弱化。网民常常会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其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远比客观理智地分析探讨问题更富感染力,甚至会导致“不可控性”和“无政府主义”。这些均使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困难重重。
(一)网络舆论引导容易处于不易控制状态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规律难以把握,主要有三个客观因素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 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较大,是基于大众传播资源垄断被打破的大背景,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主体阵地的培养,用主流的声音引导舆论(二)重点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议程设置(三)掌握消除网络负面舆论的技巧(四)要完善机制,适时合理配音
(五)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法制、道德意识,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舆论
《培养理论视域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志霞1,冷翠玲2,陶冶3第33 卷第2 期2013 年3 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50-153 研究方法:
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或“教养理论”,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电视暴力内容泛滥的美国,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格伯纳等学者实证提出。他们认为,电视等传播媒介作为居于受众与客观世界中间的信息来源,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在人们认识和理解客观现实时会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一定的偏离,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趋于相似或一致。因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大众的”[1]229。同时发现,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在培养理论视野下影响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因主要有: 1. 网络主体多样化 2. 网络意识多元化 3.
网络公众情绪化 4.
网络环境世俗化 5.
舆论建设技术化
培养理论介入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1. 2. 3. 4. 5.
搭建网络舆论参与平台。
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培养网络舆论结构的正面力量。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大网络舆论引导投入力度。
第四篇: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摘要:现如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而网络舆论也越来越重要,在人们生活中影响越来越来大,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加深,在这混杂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冷静思考,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和正确处理相关网络舆论事件。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舆论 正确 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变得很普遍,甚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网络,他们经过网络可以查阅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学习自己不懂得知识和了解时事,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它扩大了人们的视眼,让人们不再只活在自己周围的那个小区域里面。而网络生活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也在逐渐的加强,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地位也在逐步的提升,面对网络舆论的现状,逐步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 当代学生应学会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使用网络,或者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那将造成我们对社会的误解及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
网络舆论就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简单的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在网络的时代,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网络,就可能变成一件众人所知的大事,引起众人的关注,成为每个人口中的话题。而网民的语言和舆论也将引起对当事人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当事人要么变成大家的偶像,那么就变成大家的“敌人”。
不久之前,在网上发表的《DHA借势口碑传播》,这份策划方案是意在抹黑伊利集团的儿童奶产品QQ星,目的即是制造民意,打击QQ星的市场份额,操纵利用非主流媒体,攻击深海鱼油,引发社会公众对深海鱼油产生关注,进而产生恐慌。这份策划案的执行堪称到位,一周时间内,问答类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地密集出现了关于深海鱼油的帖子,然后再引出伊利QQ星。《抵制伊利集结号 用我们的行动救救孩子》一帖甚至获得了超过20万的点击量。而这种突破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利用网络引起大众舆论,对整个行业形象和信誉造成的伤害,误导了人们,使网民们妄加猜测,进而舆论越演越烈,使得人们活在恐慌之中。然而后来经过警方证实调查,并无此事,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为了自己私人利益而胡乱编测的。
由此可知,有些人借用网络舆论来进行炒作,来谋取自己利益或进行商业竞争。而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弱点:一个人说有老虎,人们不会相信;三个人说有老虎,人们就会相信。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网上的舆论而妄加推断。要了解事情原由及通过多方证实后,我们才能下结论。
然而网络舆论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它起到了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例如,有一个人做了好事,被其他人发现了。就把这件事传在网上,而得到网民们的赞扬。最主要的是提高了网民的意识,使人们像这位好心人学习,使世界到处充满爱。
曾经一个贪官,他每天做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发在网上。里面是记录他每天和哪些人吃饭、喝酒及怎样贪污受贿的事情。而这时有关于这个的网络舆论一片哗然,让人们知道了这个贪官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让这个贪官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同时也捍卫了我们的法律,保护了人们的财产。由此可知,网络舆论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通过网络舆论,我们可以揭露他们的丑行,批评他们的错事及给他们提出建议,使他们进行改正。
以上说明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及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网络舆论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有利于汇集意见,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使民意表达得到真实、充分的体现,成为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时也能够加强我国人民的团结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舆论又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现实舆论或意见表达的不畅。从而有时人们这种不满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各抒己见,意见不能很好的统一。
然而网络舆论的利与弊有时是我们能所决定的,有些消极影响是我们可以避免的。现代互联网的环境中,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的行为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又应怎样正确看待网络舆论呢?
首先,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提高自觉守法的意识。只有了解了相关法律知识,我们才不会轻易相信网络舆论,才不会稀里糊涂在网上参加了什么非法活动,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例如最近的反日活动,当时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很多人就轻易相信并参加了这个活动,进行示威游行,最后才知道这是犯法的。
其次,我们对待网络舆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事情的缘由才下结论。在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前,不管网上其他人怎么说,我们都应该相信事实,不要提前就妄加推断而进行批判。这样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还应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我们的道德评判意识。只有这样,在网络舆论中,我们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去评价一个人做的是对还是错。最后,我们还应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要被舆论所误导。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分清网络的虚理性和真实性,不要轻易相信网络舆论,也不要完全否认它,那样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它是由众多人抬拾起来的,有时候不以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自有它的发展方向,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同时它也避免不了被“引导”的命运,网络舆论极大地赋予了普通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很多时候,占据数量上的多数并不意味着掌握了事实的真相。就一件事情而言,它必然有很多因素、很多条件构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都不尽全面,而且我们的网民未必都是社会学家,知识那么全面,更多的情形是,网民在各大论坛里恣意汪洋嬉笑怒骂的时候,快意的只是他们的情绪,而事实的真相,往往离我们还很远。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的静下心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
同时,在网络舆论上,我们也应该少说话,而不是不说,但也要根据事实情况来下结论。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去分辨,对于网络舆论上真实的事情,我们需要去维护它。例如,像有人贪污受贿这种不能被法律或道德伦理所认同的事,如被相关人事所证实,我们就应该批判他们,维护我们的法律统治。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舆论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了解时事和舆论中社会公众人物事迹,并向他们好的方面学习,来提高自己。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广泛,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它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闻快捷,是一些传统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不能比拟的,起到很快的宣传效果,但不是指商业等的宣传,而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虽然网络舆论对许多群体有许多障碍,如农民等。但相对于其他表达通道,它更开放、自由、快捷,增强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对国家各机关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有秩序。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带来的利大于弊。一件事物的发展,必有它发展的必要因素,对世界有利多的得东西才能被社会所保留下来,不然就会被淘汰。
面对着网络舆论上的种种,我们有时可以保持沉默,而需要是我们付诸于行动,但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法律所允许的正确的行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监督,及把网络舆论这个工具运用到正确的途径上,它将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我们一定要谨记:在不知道事情真相之前,不要随意听信别人、听信网络舆而妄加推断。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知识群体、祖国之栋梁,在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上理应负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这一方面是因为,身为年轻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更为了解、与“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也更贴近。另一方面,基于较高水准的学识与素养,大学生群体对真伪、善恶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和分辨能力。这种优势,若与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的时代使命水乳交融,无疑将对遏制网络谣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转型期的社会中,各种诉求的表达具有高度复杂性,校园内外各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具有不对称性,一些谣言的生成、传播具有复杂的现实成因,其中有些带有造谣者不可告人的私利色彩,有些则属于传谣者起哄、围观心态使然。对此,广大青年朋友们应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地观察社会、更多地体验生活,更好地练就一双自觉辨识谣言、抵制谣言的“火眼金睛”。
作为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投影、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是一片肥沃的田园,其中有充足的养分、阳光雨露、沁人花香、累累果实,也不可避免伴有杂草、噪音。网络谣言就是其中杂草和噪音的一种,它们或侵犯他人权益,影响他人声誉,或扰乱社会生活、破坏经济社会秩序,或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贻害无穷。依法查处并严惩造谣传谣者,维护互联网信息健康安全,既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合乎绝大多数网民的根本利益。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青年学子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应当如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是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生力军与新鲜血液,更是打造讲正气、遵法纪、守底线的网络文化的生力军。每个大学生网民都应树立这种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自觉抵制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糟粕,携手营造一个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共有家园。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1、调查背景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近几年在大学里日益流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网络存在诸多优点,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信息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元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扭曲,导致人格发育不健全。据专家分析,频繁阅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全网站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进而引发杀人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为了探明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和针对这种现状所应采取何种措施,我们以某高校为调查主体,进行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调查报告”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此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大学生上网与性别、年级、有关,也与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上网以宿舍和家里为主,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奴前网络信息的多而杂使很多大学生对其又爱又恨。
2、调查目的
(1)对网络行为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动态调查研究,对不同年级的人的上网时间,地点,频率,常上的网站,所关注的内容,上网的体验进行调查。
(2)调查大学生上网动机,文案调查包括网络学习,玩游戏,网恋,娱乐等。
(3)最受大学生喜欢的软件排名,和网络分类信息重要程度的排名。
3、调查对象及地点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主体,分别在社科楼,寝室,小篮球场,体育楼,人行路上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大
一、大
二、大三的学生为主体,以大四的学生为辅助调查对象。为了能全面反映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我们适当将部分大四同学加入调查样本中,以充实数据库,使其更加接近大学生群体上网现象的真实情况。
4、调查经过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15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200名大学生关于上网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级、花费时间、从事活动、对网络舆论的了解、获取信息手段、关心的话题、对网络舆论的评价、对此的态度等等。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5、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于2016年9月28,9月29日完成。
6、调查人员组成
此次调查以寝室为单位,由寝室全体人员组成。
二、主体
我们小组以ppt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大家呈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调查的结果如下:
1、从性别角度讲,参与网络舆论的男生占37.37%,女生占63.63%;且男女对上网地点选取存在明显差异,女生主要倾向家里和宿舍,男生主演倾向于学校和网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将同学们反馈的结果大致归纳如下:
(1)从是否便捷,安全及环境等角度来看,校内上网往往具有优势。在校内上网无疑会为大学生节约往返校内外所花的时间。而且校内的上网的环境也比较好,此外,部分学生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会选择在校内上网。这一点是77%的同学选择在校内上网的主要原因。
(2)网吧的“集聚效应”为网吧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客源。
2、娱乐方式的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聊天”俨然成为最受学子青睐的娱乐方式,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社会不易使他们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处于压抑状态,非常需要有共同话题人的抚慰。聊天软件的推出,极大地冲淡了人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进一步促进了网上聊天的兴起。因此,在大学校园里,聊天交友的有53%,且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使用微信,从事的网络活动中学习查资料的有9.1%,娱乐的有17%,关注时政的有8.33%,聊天交友的有53%,猎奇的有5.41%,其他的有6.34%。
在调查对象中,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大一年级占2.2%,大二年级占73.73%,大三年级占24.24,大四年级占1.1%;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大多为3~5小时,极少数为5~10小时;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了解大多为不了解;大学生获取舆论信息的手段大多为微信,微博,手机新闻推送;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最关心的事件话题有民生问题,娱乐新闻等;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信息的态度是半信半疑;对当下网络舆论的评价说不清楚;认为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基本不影响;对某些网络舆论大多数人保持一般关注,浏览观看;其中,经常参与“骂战”的有2.72%,偶尔的有20.1%,没有的有77.18%;大多数大学生未曾在网上担任“议题发起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讨论持应当积极参与态度的为25%,适当参与的为15%,对感兴趣的参与的为15%,少参与的为45%;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持一般态度。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我们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和认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大多是观望,积极参与,积极评论,还有待提高;
(2)对于网络舆论大多是消遣,而对涉及军事,财经等诸方面关注度还不是很高;
(3)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导致盲目相信或盲目不相信,理解问题太过偏激,很容易出现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教育引导的对策,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素养教育,网络舆论认知能力建议学校强化科学建设意识,加大大学生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关注导向;
(2)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引导的艺术性,积极开展网络舆论认识课,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参与舆论的习惯;
(3)提高防御能力,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设置心理咨询并开展网络舆论咨询业务,使学生养成健康适度的网络舆论参与习惯,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5)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活动的实践性,充分发挥校园网站的网络舆论参与主阵作用,利用学生对学校的关心,对自身切身利益的关注,适时开展议程设置,将高校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园地;
(6)让大学生成为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通过校园网站教师指导,让大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宣传技术,掌握网络舆论参与的主动权,使网上有更多更强的正面的声音;
(7)鼓励大学生从网上走入网下,开展与网络舆论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挥大学生网络舆论参与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