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南产业材料
苏南模式产业升级研究
目录
一、苏南模式简介............................................................................................................2
1、苏南模式的演变与创新........................................................................................2
2、突破与创新,苏南产业的新模式.............................................................................3
二、苏南模式获得成功的因素..........................................................................................3
1、成功的创新模式...................................................................................................3
2、优秀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4
(一)以推进“长江工程师计划”为牵引,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4
(二)以推进“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为主线,加快苏南人才国际化步伐......5
(三)以“沿江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建设为平台,构建新型创业创新载体......5
(四)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为契机,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5
(五)以建立“人才特区”为先导,推进机制环境改革创新...............................6
3、政府大力扶持......................................................................................................6
(一)、在苏南地区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并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7
(二)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并推动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规模经济......8
(三)、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8
三、苏南模式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10
1、过渡依赖外资....................................................................................................10
2、城市发展定位趋同,错位发展不够.....................................................................10
3、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与经济发展空间的受限....................................................11
4、过度城市化........................................................................................................12
四、参考文献.................................................................................................................12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核心在于乡镇企业借助了政府的资源,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之一,苏南则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亮点。作为经济区域的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以占全国1.84%的土地面积和1.0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4.63%的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苏南人均GDP7.93万元。2008年,苏南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4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组团”并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一名。2008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前10位中苏南占了8席,前三位均为苏南囊括。
一、苏南模式简介
1、苏南模式的演变与创新
苏南模式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形成发展、完善提高和不断演进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不断提升过程。苏南模式孕育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下。
第一次机遇。在20世纪70年代,苏南人艰难地突破传统农业体制模式,发展了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冲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工业产品领域首开市场调节的先河。这两大突破,揭开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序幕,奠定了苏南模式的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局限于农村区域范围的苏南模式显示的主要特征为 “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 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是实现社区农民共同富裕。
第二次机遇。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以都市圈为标志的新一轮城市化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苏南模式也从原来的农村经济模式转变为苏南区域经济模式。
第三次机遇。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后,苏南又一次抓住机遇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引进外资为目标,城乡联动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21世纪初,苏南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努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江苏地区为引办“三资”营造了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连云港、昆山、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吸引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成为江苏创新文化的土壤。
2、突破与创新,苏南产业的新模式
如果说苏南模式的产生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那么新苏南模式不仅是 对创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传统发展观的突破,苏南率先实现了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改革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进入新世纪,苏南城乡企业以提高竞争能力为支撑,致力于提高工业规模效益,加快企业变大变强的进程 ,促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包括生物医疗和重化工、能源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苏南抓住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 ,在结构调整中狠抓现代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等薄弱环节,在苏南 正在形成由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通过招商引资,电气产业集群中出现了一些国外独资或合资企业,但绝大多数是以国内企业为主。这些国内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因缺乏自主创新而导致缺乏竞争力。经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苏南电气企业已经改变技术落后的状况 ,一批具有较
高技术水平的大中型电气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中坚骨干。
二、苏南模式获得成功的因素
苏南模式的成功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创新模式
苏南地区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同时突出原始创新。苏南科技创业势头强劲,有条件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
靠自主创新能力让制造业向高端延伸为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这个薄弱环节。一些市县前几年就已倡导招商从引资向选资、招研、引智相结合转变;同时,着力推动和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苏南的一批园区群走在前面,优先构建高科技企业的高密度集群,使园区从作为企业集群、产业聚集的载体向作为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载体提升,由“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不仅受到国际资本青睐的例如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为增强,而且,在包括由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起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也涌现出一批创新先锋型的科技企业。常州市认定创新路标,针对人才短缺的弱项,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多方吸引北大、清华、南大、东大等高校先后在常州建立了39家研发机构,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研发、孵化、转化的创新平台,进而又争取国际联手,打造国际研发机构集聚区。全力推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有96%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于企业,75%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业,61%发明专利申请出自企业。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在全市达,42%。苏南模式拥有如下的创新条件与优势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首先, 江苏具有禀赋科教资源优势,尤其是南京;其次江苏的企业对自主创新, 不仅有强烈的愿望, 而且有充足的能力(特别是资金和人才的支持)。第三各级政府具有推动创新的能力,已经显示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强有力作用。具体地说,在创新链条中,大学和科学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提高原始创新的成果;各种类型的孵化器(科技园)将知识创新的成果孵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现实的生产力;政府的作用则是将从大学到企业的创新过程进行集成和组织。在这方面江苏许多地区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
2、优秀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一个产品还是一个产业,要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就必须要有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正是因为有了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南京光伏的赵建华、常州天合的高纪凡等优秀人才,苏南光伏产业发展才迅速跃居全国首位。
苏南产业群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推进“长江工程师计划”为牵引,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根据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长江工程师计划”,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紧缺工程技术人才,使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先进继续教育。与之配套,重点实施“四个计划”:一是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在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等六大行业实施科研项目资助,全面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二是“333高层次人才计划”。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中青年领军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打造苏南高层次人才第一方阵。三是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技能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重点技师学院,为苏南地区新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5万人以上。四是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成果、在国内科技界和产业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二)以推进“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为主线,加快苏南人才国际化步伐 苏南引进海外人才,重点实施“四个工程”:一是千人赴港培训工程。每年组织苏南地区金融证券、现代商贸、物流运营等人才出境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方式的国际型复合人才。二是现代服务业人才出国培训工程。每年组织苏南地区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人才服务等10个重点服务行业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三是千名苏商海外培训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苏南国有、民营、股份制重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海外进行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海外智力引进工程。采取智力入股、考察咨询、国内兼职等方式,帮助苏南地区建立引智工作体系,为苏南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三)以“沿江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带”建设为平台,构建新型创业创新载体 重点建设四大平台包括:一是信息平台。由省人事厅牵头苏南各创业园联合开发依托互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在线交易、智能配送等五大功能,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传递和反馈。二是公共服务平台。采取政府投资、地方管理的办法对苏南各创业园区原有服务平台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平台实现资质认证、市场准入、专家评审等七大服务功能。三是投融资平台。在苏南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畅通科技产业化发展渠道,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产权交易、信贷融资、信用担保等全方位服务。四是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建设软件测试、影视动漫制作、机械制造业等六大平台,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促进科技自主创新,避免资源流失。
(四)以“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为契机,实现人才资源开发最大化 主要搞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区域五市人才协调开发。主要是提升南京地区人才开发层次,保持苏锡地区人才开发优势,加大常镇地区人才开发力度。二是统筹企业与科研院所人才开发。加快建立以应用为重点、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人才培养新体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完善政策导向,畅通流动渠道。三是统筹城乡人才开发。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政府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农村创业发展。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四是统筹国内与国际人才开发。抓住国际产业、国际人才向苏南转移集聚等有利时机,在苏南建立海外人才集散地,积极做好国际性人才的引进、交流、储备等工作。五是统筹苏南与浙沪人才开发。推进苏南地区与周边省市间的人才开发、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完善合作制度,构建统一的人才制度框架、技术标准、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
(五)以建立“人才特区”为先导,推进机制环境改革创新
一是改进人才管理模式。稳步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联网贯通,形成统一的人才服务市场体系。探索通过降低注册资本金、制定优惠工商税收政策,吸引人才进行项目投资、资本投资或参股控股创办企业和自主创业的新型模式。出台政府部门聘用海外人才办法、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办法等措施。二是改革人才政策体系。在人事管理方面,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身民营经济组织创业的政策措施。推行人才柔性流动,试行“特聘工作证”制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在职称制度方面,延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退休年限,建立农村人才和非公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新型职称系列。在收入分配方面,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三是改善人才工作环境。培育风险投资市场,探索政府、民间、境外联办风险投资机构,积极筹集和引进境内外风险资金。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特殊机制,借鉴企业年金制,建立商业保险、个人参与、共同承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的社会保障年金制体系,对部分高层次、高技能优秀人才给予特殊保障。
3、政府大力扶持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除了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机遇、苏南本身优厚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外,苏南地方政府的作用功不可没。在新苏南模式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的政府层次由乡镇政府上升到县、市级政府,为加快苏南的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地方政府激流勇退、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且努力培育地方市场。同时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机遇,苏南各市县级政府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职能:
(一)、在苏南地区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并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经济职能。传统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摸索时期,尚未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此地方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时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方式和手段上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作为计划体制下的全能政府,乡镇政府享有对整个行政区域内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在内的所有资源的配置权,而其也正是通过行政手段整和和调动这些资源来直接干预市场和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而达到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新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转换和重塑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要求,苏南地方政府在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一步步地退出企业和市场,渐渐缩小干预经济的范围。另一方面承担起区域内企业产权改革的职责。苏南乡镇企业集体产权制度的产生和运行是乡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这种制度安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在苏南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传统苏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乡镇职权对乡镇企业的干预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的产权制度。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和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产权制度安排所产生的低激励和负激励效应毫无保留的显露出来,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建立一种对企业经营者有激励约束作用,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苏南地方政府又自上而下地主导了一次强制性制度变迁,对乡镇企业进行了转换经营体制的改革。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的过程中,从改革方案的酝酿、提出到具体的实施,其始终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在改制中,政府通过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三者关系割断了其与乡镇企业的脐带,并且坚决杜绝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的行为,促使乡镇政府从微观主体中“退出”,从无限责任中解脱出来,不再干预企业的筹措资金、项目投入、干部选调、收益分配等具体活动,转向对社区内的企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服务。
(二)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并推动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规模经济
新苏南模式的形成时期正值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其市场亦是不成熟的。因此建
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创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成为苏南地方政府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并以市场聚集为中心促进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并通过宏观调控和加大投入推动有形市场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项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保证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苏南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结构体系,有形市场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年成交总额十亿以上的重点市场,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成绩显著。此外在新苏南模式中,虽然政府退出了企业,但是着力于组织企业,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和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发展规模经济。为了发展产业集群,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地方政府不断推动资产重组,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家聚集,通过促进主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的成长,带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从而聚集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
(三)、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新苏南模式中外向型经济成为苏南经济再次腾飞的巨大动力源。2003年底,苏南的GDP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山东、浙江,实际出口占全国的1/4,进出口位居于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广东,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皆居第二,仅次于广东。而苏南外资经济蓬勃发展和地方政府的战略选择和强力推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大力新建开发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硬环境,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基础。苏南各市、县级政府自90年代有条不紊地拉开了规划过程:第一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积极并率先实施撤县建市战略,拉开了城市化的序幕;第二步,在90年代前期以兴办开发区为重点,实施老城联新区方案,使县域范围迅速扩大,新办开发区以后,苏南的县城面积一般都扩大了1-2倍,人口相应增加;第三步,在90年代中期以创建省级全国、国家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将县城所在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绿化、美化、净化的田园式都市相继成型;第四步,在90年代的后期以中心小城为核心,通过兴建高等级公路和大中城市进行联结,缩短与大中城市的距离,逐步和大中城市融为一片。通过规划,苏南已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双城式”城镇特色,即老城区和新城区,总体形成了新、高、美、情的城市(镇)新形象,区域优势大幅度提高。其中以各地区的开发区建设最为耀眼,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下苏南的苏锡常三个中心城市边上各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开发区,三个中心城市的开发区总面积已占有264平方公里,其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现代化产业区和现代化城市的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创造了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环境,大大提升了苏南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另一方面出台和落实投资激励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并建立相关的投资促进机构,积极推销本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对于开放型经济起步较晚、起点低而又迫切需求吸收外资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是其吸引外资的主要途径。在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苏南地方政府也主要通过其所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向外资企业在税收和土地方面给予优惠来达到引资的目的。以苏州为例,苏州市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
在税收方面,苏州市政府规定凡在苏州工业园区和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在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出口退税优惠等之外,符合条件的外企还可享受各开发区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如苏州工业园区对开发区内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所实际耗用的进口原材料、元器件、包装物料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自投产年度起所得税可实行“二免六减半”的优惠,减免期满后按10-15%的税率征收。在土地方面,苏州市政府利用对土地资源的支配权在土地承租上让利外商,以低价土地吸引外商投资,大大降低外企在苏州的投资成本。除税收和土地的优惠政策之外,苏州市政府还在其它方面给予外资企业优惠,如苏州市政府对外地来苏投资企业吸纳本市城镇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涉及人员需户口迁入苏州、职工子女入学等政策均作了相应优惠,解决了外资企业入驻苏州的后顾之忧。
此外,随着长三角地区引资热潮的不断升级,苏南地方政府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为提高苏南的竞争力,除依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外也部分替代了市场的职能,作为本地区企业的总代表参与市场竞争,主导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同样以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卓越的苏州为例,苏州的各个县级市包括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招商机构,制定了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并在社会公开选拔招商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一支支专业的招商队伍,成为苏州招商工作的主要力量,而政府也一直将招商引资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领导身体力行,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能,统筹安排部门招商、外派定点招商以及协作组成成员单位招商工作,利用自身信息广优势,主动为招商信息单位牵线搭桥,带领、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形成了上下结合,条块配合,举全市之力的招商引资格局,并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已经形成了包括链条式招商、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拜访招商、以商引商和网络招商、代理招商等在内的多种引资方法。
三、苏南模式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
1、过渡依赖外资
与依靠民营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不同,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生型经济发展模式。苏南地区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本地的经济活力受到遏制。苏南得以重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外资的推动,但过度地依赖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将会加大苏南经济的风险。尤其体现在自主创新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外商企业是苏南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本地民营企业尚处在仿制和加工阶段,具有独立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体系的企业很少,从长远来看,科研能力的缺失将限制本地企业技术开发和追踪前沿技术的能力,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苏南选择发展外向型经济本身就含有对民营经济的取舍,民营经济在苏南无法享受和外资经济同等的国民待遇,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企业规模,还是经营层次、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上都无法与外资抗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成为苏南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十分缓慢。
2、城市发展定位趋同,错位发展不够
苏、锡、常三市在经济关系和产业定位上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产值在前10位的行业基本相同,在三市“十五”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中,均重点发展长江港口,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件为74%万,如此集聚的产业投入带来了规模效益,同时也增加了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产业的分布更多的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市场选择和区位发展的需要。同时核心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不明显。苏南历来推行重点发展小城镇战略,产生了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如苏州之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无锡之江阴,对中心城市缺乏经济上的归属和认同。特别是2007年实行省直接管县(市)财政体制以来这两种情况都愈来愈明显,各县级市都各自为政,自我发展,以至产业同构、内部竞争更加严重。
3、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与经济发展空间的受限
新苏南模式中苏南的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经济的高增长是以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和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并存。这种高速增长、高强度开发和高密度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苏南资源承载力的不断弱化。目前苏南的土地、能耗、环境已逐步显现出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制约效应,进而成为发展瓶颈,严重影响了苏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了吸引外资,苏南大规模圈地兴建工业园区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让给外商,大量良田变成工业用地,再加上中心城市的扩张和小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土地面积大量流失。据统计苏州的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将消耗4000亩以上的耕地,每年的用地增速达到18%,耕地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在消失,耕地面积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自1978-2008年期间苏州减少的耕地面积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的34.3%,人均耕地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1.12亩减少到2005年的0.60亩,下降幅度在46%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75亩的耕地警戒线,已经陷入了无地可用的局面,在资源竞争上处于劣势,无疑增加了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资转移的可能性,从而使当地经济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威胁。除土地之外,苏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重化工业的落户和城镇化过程的加快,苏南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最突出的是水污染。贯穿南北的苏杭大运河,在苏南河段中所流经的市区段水质已劣于5类水标准,有的断层面已无底栖动物存在,有关评测结果显示苏南河段均属于重污染级。作为苏南地区发展黄金中心的太湖面临的生态问题也令人担忧:水位不断下降,水质已遭到严重破坏,近些年频频暴发蓝藻事件,不仅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太湖多种有效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苏南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过度城市化
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建设投资超出了各方面力量所能提供的资金限度,城市化供给也超出了现实的支付能力。苏南三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5,各地城市建设你争我赶,项目投资记录不断被刷新。二是城市化表现为过度的现代化、豪华化,企图一举消灭老城区,让整座城市旧貌换新颜。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是长期系统过程,单凭短期的投入是不可能造就的,片面追求速度结果导致苏南出现城中村现象。三是城市化的各种环节、要素失调,设施、房地产建设发展过快,而工商业设施、服务业发展、农民工人化培训等严重滞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带来了诸如犯罪、卫生、就业等问题。由于缺乏针对外来工的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体系,外来工在自身素质、社区融入、文化认同上均与本地文化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市民化成为首要难题。四是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与此相配套的就业、保障、赔偿等却迟迟跟不上,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今后问题将更突出。
四、参考文献
1、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万春霞.《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经济论坛,2006.5
3、江伟文.《政府在推动产业群中的作用》,珠江经济,2004.4
4、刘昕、程新章.《产业集群形成中政府的作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5卷.5 陈玉林.《晋江发展模式中的问题及其改善对策-兼与“苏南模式”比较》,北京大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6、郁建东.《论苏南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7、国家统计局网站.8、江苏统计局网站,苏州政府网.
第二篇:苏南模式研讨会发言稿
专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李庆
苏南地区是全国发展的排头兵,创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速度,开启了农村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是全国发展比较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地区,是全国百强县最集中,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生态重建成效最显著,社会治安百姓满意,人才竞争优势最明显的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涌现出全国首富“昆山”,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苏南取得的一系列耀眼的成绩,归因于,苏南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苏南实际紧密结合,创造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鲜明个性。是由苏南人民从自己的本土实践与文化出发,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和成长起来的。是在中国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苏南农村多层次、多行业、多形式,经济全面综合发展的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办,带动苏南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
苏南模式发展历程和演变
1、在上个世纪60时代末,苏南人们凭借靠近东部沿海区和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物资紧缺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调动千军万马,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艰苦创业精神,办起了集体所有制的社队企业,也就是最初的乡镇企业。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苏南人们善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进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将上海和本地大中城市的技术和人才吸收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领先全国而又久盛不衰的苏南速度。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苏南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百万农民的非农化转移,而且以工建农、以工建镇,出现了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独特景观.促进了农村全面繁荣和农民的共同富裕,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开辟了中国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子。至此,苏南模式形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二是以乡镇企业为主,三是以基层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导向为主,协调:城乡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 共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增强动力,创新激发活力 改革开放推动苏南模式演进 3、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小而散,杂而乱乡镇企业经营模式,很难取得长足发展优势。于是,苏南地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在对苏南模式继承与扬弃的基础上,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实现了新的突破,新的创新,新的发展,显示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启“新苏南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发展理念上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苏南地区各市县都有很高的GDP,不要带血的GDP,但不是以人均GDP代替人均收入。发展手段上,市场和政府协调推进,乡镇改制,政企分离。苏南政府致力于打造“强势政府”,强在战略决策和区域规划的制定上,强在优化环境、监控考核和完善机制上,强在依法行政,廉洁高效有效,勤勉服务上。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发展动力,致力率先发展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发展路径:四大超越,推动科学发展。在增长方式上,突破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小低散发展模式,发展格局:突破单打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形成“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新模式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基本达到无缝对接。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苏南模式,开辟了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样板。
第三篇:苏南小学综治信息
燃烧在国耻日
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苏南小学邀请了区关工委退体老干部于9月17
日下午到校做了一次讲座。这次讲座的内容是《勿忘国耻、愤发向上》。主讲老
师是孟祥玉老师。李颖、主任参加了活动。
讲座中,孟爷爷详细介绍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背景和经过以及事件给中
华民族带来的灾难。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暴行激起了同学们的无比愤慨,纷纷
表示要铭记历史、铭记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百年耻辱,勿忘国耻,努
力学习,发奋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整个讲座持续近1个小时。报告结束后,许多学生围着孟爷爷询问九一八战
争有关情况,久久不肯离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次讲座也是我校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活动之一。
期末复习忙 安全不能忘
临近期末,在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同时,苏南小学仍不放松安全教育这根弦。
一是加大安全宣传力度,促使师生“想安全”: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并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形式,加强安全理念、宣传安全制度,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
二是加强安全检查,促使师生“重安全”:值班老师参与安全值勤,学校领
导不定期到岗上检查,加大课间学生安全监督力度。通过加强安全检查,增强了
教师对学生课间管理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正常课间的游戏活动。
三是对校舍和教学设施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加强门卫工作,促使师生“保安
全”:通过此项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学校校园实施“零事故”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一系列举措,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环境,确保期末工作安全有序,扎实有效。
苏南小学开学第一课:安全逃生演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4月20上午,苏南小学
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校长、书记任演练总指挥。
8:30分,随着警报声响起,正在教室上课的师生们立即停止了教学活动。
学校领导、相关教师及时到达各楼层的楼梯口进行指挥,学生在班主任组织下,快速有序走出教室,分列一队向教学楼外指定区域疏散。在学生经过的每一可能
发生隐患的地方都配备有一至四名老师在维持秩序,整个撤离工作始终井然有
序。2分50秒内,全体师生安全撤离到学校操场,班主任清点人数完毕。
演练结束后,学校主抓安全教育的主任做了简短的总结。
此次紧急疏散演练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整个演练程序到位,组织有序,效果明显。深化了师生的防范突发事件意识,通过演练活动培养了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
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第四篇: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信息系和管理系放假后于2003年12月28日-12月31日组织系部领导、全体教研室主任一行12人去苏南一些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对一些企业进行了实际考察。分别走访和参观了张家港的金港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区、张家港现代化集装箱运输港口,江阴港口物流综合园区,参观了江阴沿江经济开发地带和现代化港口,拜访了苏州交通局,参观了昆山高新经济开发区、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等地。
次参观学习,每到一处都得到了所访部门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张家港交通局指派一名副局长和金港物流中心的正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市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对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江阴和张家港一样都是港口城市,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港口建设,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他们每年都要从南京航运学校、淮阴工学院引进一些毕业学生,在接触前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学院有哪些专业,有什么特色,说明我们学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苏州交通局专门指派人事处长接待了我们,他们具体介绍了苏州交通近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州市城市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重点建设投资大,人才需求也较多,更多需要的是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到苏州找工作应聘的较多。对专科及以下人才主要有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外市来的多数以打工的形式出现。
昆山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高新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局有关部门,他们介绍了整个昆山市以及高新经济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目前高新开发区主要以台胞投资的IT和电子技术为骨干,其中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为石化加工企业,总投资高达27亿美元。一个日本商人投资企业正在兴建之中。昆山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IT和电子方面的人才,他们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人才需求活动,那位为我们介绍的同志说:“在昆山只要你想工作,都可以找到工作,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昆山的一些镇办企业也很好,不比经济开发区别的差”。在他们派员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整个经济开发区参观了一圈,并给我们作了详细发展介绍,整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座新型的环保工业城市,到处都是绿地,宽敞的马路干干净净,周边空气新鲜,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优美,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昆山市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现代化气息。
最后我们参观了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得到了公司总经理束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从依托系部人才优势办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有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该公司主要是以高科技和新成果转化为主,涉及到建筑、装饰、电子、网络、通讯、动画设计制作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学生要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城信意识、其次是勤奋,再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对系部建设提出了“系部必须要办实体,系主任要有自己的公司或产业。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他认为我们这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参观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能让这么多的教研室主任走出来很了不起,没有哪个学校带这么多教研室主任走这么多地方,起码能更新室主任们的观念,看到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差距,看到学校系部办企业对他们的触动是有好处的,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就会想办法、动脑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主动地接触企业”。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们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更使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校再不能封闭性办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多与企业沟通,多沟通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适销对路。与企业沟通也能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可以互通信息,增加相互信任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理论指导,如果学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从中得到了甜头。学院对企业了解多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另外,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校友的友情和校友在学院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对母校来的老师特别热情,也很关注学院的发展,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一些校友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一些核心技术岗位,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关心学院的发展,需要学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精心策划,也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及时向他们传递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的方向等,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培养出比较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输送的渠道,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信息系:陈锁庆、张金凤
2004-2-1
第五篇: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苏南地区企业参观考察报告
次参观学习,每到一处都得到了所访部门和企业领导的重视。张家港交通局指派一名副局长和金港物流中心的正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们,并详细介绍了张家港市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对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江阴和张家港一样都是港口城市,都非常重视现代化港口建设,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他们每年都要从南京航运学校、淮阴工学院引进一些毕业学生,在接触前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学院有哪些专业,有什么特色,说明我们学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苏州交通局专门指派人事处长接待了我们,他们具体介绍了苏州交通近几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苏州市城市交通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重点建设投资大,人才需求也较多,更多需要的是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到苏州找工作应聘的较多。对专科及以下人才主要有本市的一些学校提供,外市来的多数以打工的形式出现。
昆山市负责接待我们的是高新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局有关部门,他们介绍了整个昆山市以及高新经济开发区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目前高新开发区主要以台胞投资的it和电子技术为骨干,其中最大的台商投资企业为石化加工企业,总投资高达27亿美元。一个日本商人投资企业正在兴建之中。昆山经济开发区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it和电子方面的人才,他们每周六都要组织一次人才需求活动,那位为我们介绍的同志说:“在昆山只要你想工作,都可以找到工作,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子,昆山的一些镇办企业也很好,不比经济开发区别的差”。在他们派员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沿着整个经济开发区参观了一圈,并给我们作了详细发展介绍,整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座新型的环保工业城市,到处都是绿地,宽敞的马路干干净净,周边空气新鲜,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优美,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昆山市这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和现代化气息。
最后我们参观了上海同济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得到了公司总经理束教授的热情接待,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公司的发展、成长过程,从依托系部人才优势办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联合建设技术有限公司,一方面是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有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支撑,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该公司主要是以高科技和新成果转化为主,涉及到建筑、装饰、电子、网络、通讯、动画设计制作等多个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学生培养方面提出了“学生要能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城信意识、其次是勤奋,再就是要有一定的能力”,对系部建设提出了“系部必须要办实体,系主任要有自己的公司或产业。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的培养”。他认为我们这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参观本身就有积极的意义,“能让这么多的教研室主任走出来很了不起,没有哪个学校带这么多教研室主任走这么多地方,起码能更新室主任们的观念,看到学校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的差距,看到学校系部办企业对他们的触动是有好处的,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就会想办法、动脑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主动地接触企业”。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使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们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更使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学校再不能封闭性办学,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多与企业沟通,多沟通能及时掌握第一手市场信息,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适销对路。与企业沟通也能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关系,可以互通信息,增加相互信任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也需要必要的理论指导,如果学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或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从中得到了甜头。学院对企业了解多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从而实现双赢。
另外,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校友的友情和校友在学院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对母校来的老师特别热情,也很关注学院的发展,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自身努力和勤奋工作,一些校友已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一些核心技术岗位,如何进一步调动他们对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关心学院的发展,需要学院领导的精心组织和精心策划,也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及时向他们传递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的方向等,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培养出比较适销对路的人才,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输送的渠道,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信息系:陈锁庆、张金凤
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