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基层服务理念 推进社区管理创新(民政大会上的讲话稿)
深化基层服务理念 推进社区管理创新
和平区沈水湾街道办事处(2012年3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街道和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沈水湾街道自2006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村改居”后的和谐社区建设途径,加快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八点意见后,沈水湾街道在区委、区政府及长白岛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迅速把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努力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适合长白地区发展的基层社会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下面就我街推进社区建设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超前规划,攻坚克难,始终把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基工程
(一)着力推进社区用房建设,以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居民的需求。从沈水湾地区撤村建社区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我们始终紧密与区政府、管委会、规划、房产、民
政等部门反复论证和协调,确保了行政区域内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的落实,分别与远洋天地、中海国际等开发商签定了社区办公用房协议。现已成立的三个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为2600平方米,均达到或超过了标准化社区建设的要求。其中,滨河湾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1400平方米,设有办事大厅、党员活动室、科普大学、书画苑、日间照料站、综合文艺厅等多功能服务区,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和特殊群体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需求,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二)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社区。通过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完善了社区软硬件设施,保证社区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的落实,进一步提高社区为居民保障服务的能力。对现有三个社区共计投入XX万元用于装修,XX万元用于配套建设。目前,社区已全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良好的社区硬件环境,为打造品牌工作注入了动力,使社区建设不断上档升位,其中,滨河湾社区先后获得“和平区三星级和谐社区”、“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
(三)着力建设好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一是2011年投资20余万元,在滨河湾社区重点建设成一个使用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阳光之家”,以进一步拓展智障残疾人康复与社会融
合的途径,完善残疾人保障和基层服务体系。二是在关注老龄和养老工作方面,还积极推进了3个示范性老年日间照料站的建设。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为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提供了方便条件,也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社区内每一户居民群众。
二、完善服务、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社会化管理在社区建设中的新途径
(一)逐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沈水湾街道是伴随着长白岛的开放建设成长起来的新街道,目前总人口13766人,其中流动人口5403人,流动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近40%。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成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滨河湾社区在认真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成为了全市的典型,滨河湾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站”,并重点做到了“三个到位”:即组织保障到位、人员制度到位、网络联动到位。同时,把民生工程及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社区的正常工作来运作,全员参加,动态管理,按照流动人口的“属地化管理、人性化关怀、市民化服务”的基本原则,不断开拓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新途径。另外,对外来务工人员在子女入学、法律援助、教育培训、表达诉求等方面提供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
(二)强化优质服务和特色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帮扶困难群体,在滨河湾社区建立了
“爱心加油站”。街道党工委带领广大社区党员干部,积极营造奉献、友爱、互助的氛围,以“两薄管理,五类物资帮扶”,形成“爱心加油站”的独特管理模式,为想奉献爱心的人,和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提供一个爱心场所。目前,受助群体不仅限于社区居民,还幅射全市,被帮扶的贫困居民达50余人次。二是开展再就业系列帮扶活动。关注失地农民从农转居后的生活,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及时入户走访,并针对失业人群实施就业帮扶,包括定期组织再就业技能培训、成立社区网络就业服务站、开展再就业大讲堂等多种有效途径,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三)积极开展互助共建,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建设和服务。一是“五所进街”日臻成熟。现在,在滨河湾小区里,民警和社区干部经常结伴同行,在社区落实“三相四百”工作的同时,结合公安机关的“三民三访”共同走基层,上门为困难群体服务。执法所、环卫所、房管所、派出所和水务所共同进街合署办公,社区针对长期困扰居民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与五所整合资源,共同整治硬环境建设,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成立了多种多样的群众组织。包括流动党员服务小组、治安巡逻队、书画苑协会、艺术团、合唱团等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及群众组织,并开设老年大学、社区学校、新家庭文化屋等多种学习阵地。三是携手企业让更多社区居民得到实惠。我们常年与长白社区卫
生服务院向社区居民开展大型义诊、上门体检和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同时为残疾人及60周岁以上人群公益性地建立健康档案和帮扶服务。另外,还在社区安装了365易综合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服务系统,社区干事还上门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热情服务。
三、繁荣文化、服务民生,把发展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自觉主动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在形式上提倡多样化,让每个居民都能分享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乐趣,人人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使整个社区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先后开展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文化四进社区”、“长白秋韵系列活动暨长白健身总动员”、“百家讲坛进社区”等社区文化活动。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生活。街道每逢特殊节日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宣传活动。如青少年假期进社区、暑期夏令营、老少共建活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法律援助、健康咨询等,寓教于乐的多种活动扩大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近年来共向上级党政机关上报活动信息90余篇,经电台、报纸等各类媒体报道30余篇,对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进行了有力的宣传。
(三)整合资源,提升水平,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真正
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滨河湾社区内设有综合文艺厅,社区把150平方米的专业排练厅每日向艺术团和广大居民开放。同时,也在安泰社区新建居民大讲堂,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素质搭建平台。目前,我街道牵头组建了两支由68名群众参加的群众文化艺术团,在2011年辽宁故事广播首届社区文化节分获金奖和银奖。此外,已拥有队员30人的滨河湾艺术团自组建以来,获得了沈阳市全民健身优胜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老年组三等奖、辽宁电台红色文化进万家银奖等多项荣誉;安泰社区爱心艺术团曾多次代表区委办局等单位参加全市的汇演活动;“和平区文化馆农民艺术摄影班”落户我街滨河湾社区。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科学统筹、稳步发展,全面开创2012年社区建设工作新局面
社区建设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第一线”、市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2012年我们将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以“规范社区管理、加强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优化社区环境、维护社区稳定”为目标,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创建工作。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 6
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努力打造精品社区,增强社区服务软环境建设。随着远洋社区的成立、中海地产的开发建设不断推进,人口入住率不断上升,以及安泰社区办公用房逐步交付使用,加速推进“村改居”社区的“三个转变”(行政职能的转变、居民身份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积极打造“绿色沈水湾”、“平安沈水湾”、“数字沈水湾”,要把“为民服务”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继续强化社区硬环境建设常态化管理。紧紧围绕“抓环境、促提升”的总体要求,推进“代整治进社区” 快速高质解决社区居民难题。本年度计划创建两个精品社区:远洋天地社区和中海国际社区;创建一条精品街路:滨河南路;创建一个“四化”建设星级小区:圣水苑小区。结合市老旧小区改造收官年,计划于5月在长白岛管委会的扶植下,对小区8栋居民楼的楼顶、破损墙面、外表进行施工维修、粉刷,适时对小区整体环境进行合理绿化、亮化、美化,体现抓环境促提升的工作重心。结合水务所进街的各所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日考核、周通报、月兑现”的所务考核机制,每周五召开街道调度会上行下效通报、汇总、各所工作排名,进行量化管理,特别是各所权属“代整治”案件的办结,直接纳入区和街道年度评优。
三是着重民生工程建设,多渠道扩展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建设,鼓励应参保人员积极参保,稳步推进城乡低保接轨,使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惠民政策真正做到实处。在各社区成立就业服务中心,计划每月开展两次对失业下岗人员和残疾人的技能培训。特别是组织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并为即将成立的中海、远洋等社区提供物业家政服务,切实为失地农民推荐就业岗位,帮助失地农民二次就业。
四是不断加强社区自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通过完善社区自治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目标。营造“卫生良好、邻里和睦、互相互爱、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随着长白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街道将不断提升社区整体功能建设,逐步使其营造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精品社区。
领导和同志们,我街道的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其他先进街道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努力使沈水湾街道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谢谢大家!
第二篇: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精品社区
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精品社区
黄泥岭社区属于长沙市岳麓区西湖街道,东起金星大道,西至望城坡,南临龙王港社区,北接白鸽咀社区。社区总面积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50人,1850户,楼栋44栋。主要由长沙帆布厂、灯泡厂、格林星城小区及周边散户居民组成。社区于2001年8月成立,现有社区工作人员9名。2006年10月社区成立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现有直管党员174人。
社区支居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精品社区”这一工作目标,坚持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根本、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创新社区工作特色,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在2009创建省级文明社区的基础上,提出了 “提升服务,打造亮点,争创精品社区”的口号。制定了“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城”的创建规划。目前整个社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气氛和谐,到处一派祥和,使人如沐春风。
一、加强领导,营造浓厚创建氛围
(一)领导重视,创建保障有力。
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将社区文明创建、争创 “精品社区”纳入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社区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落实工作目标。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何胜美为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把社区的日常工作与精品创建相结合,明确专人负责,并把以党建促社建,以创建带社建作为工作连心轴来运行,充分发挥了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增加了广大居民的认同感和社区的向心力,促进了精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长效创建管理机制, 制定了《精品社区创建方案》,并建立了创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将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驻社区单位、各居民小组,不断加大督导和协调力度,实行动态、静态结合管理,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例会,及时讨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创建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民参与,共驻共创。三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为适应创建工作新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社区为民服务水平,社区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近年来投入近100万元,完善了社区“一站式”办公、居家养老、绿色网吧、残疾人康复站、党员远程教育中心、雷锋超市、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在党员服务、计生服务、劳动保障、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居家养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城管物业及人民调解等各项工作,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受到了居民群众的好评。
(二)广泛宣传,形成创建合力。
我们紧紧按照精品社区的测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宣传工作方案,加大对创建精品社区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文化广场、市民学校等宣传阵地和资料、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标准要求、特色活动和先进典型,营造出了浓厚的创建氛围。社区从2005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好母亲、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婿”、“社区文明家庭”、“社区文明市民”、“两型家庭”、优秀楼栋长及优秀共产党员的评选活动,共计评选出优秀共产党员14人、优秀个人30人,文明家庭10户及两型家庭20户。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以身边的人和事为榜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邻里和谐的文明意识,现在社区内文明人多了,主动帮助孤寡老人、困难户的多了,形成了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一)标本兼治,改善人居环境。
社区以创建“精品社区”为契机,采取多种强有力措施,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整治力度和投入,先后拆除违章150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对灯泡厂老宿舍,帆布厂宿舍进行了彻底根治,挖下水道、铺平路面、楼栋清理、道路硬化、新装路灯、栽种树木、花草、新建了单车棚,改变了老企业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为实现城市常态化管理,2009年社区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规范管理,制定各项制度,实行专人专项定点、定责,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100%,新增晒衣架50个、垃圾桶40个、路灯18盏、新建单车棚2个,此项投入共计10万余元,让群众享受文明创建带来的成果。
(二)维护稳定,共建邻里和谐。
为让居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社区成立了综治办、治保会、人民调解文员会、警务室、信访室、巡逻队、法制宣传队、安置帮教队,在社区重要路段安装了监控器,24小时对小区内进行监控,有效地保护了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社区对流动人口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做到了不漏登、错登。社区工作人员处理居民纠纷效率高,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在97%以上。形成了小事找栋长调节,大事找社区评判的调节局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社区几名法轮功练习者都步入了正常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辖区内未发现有法轮功、吸毒分子,犯罪现象,邻里关系的和睦促进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三)丰富载体,提升居民生活品位。
社区“支居”两委十分注重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联系驻社区单位、租赁单位、新建物业小区给予支持,修建了融居民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开设并全天开放了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和多功能厅,多功能厅配有投影机、音响、DVD等多媒体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狠抓文化队伍建设,为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在共同的健身娱乐中陶冶情操,我们先后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合唱团、腰鼓队、健身舞队、交谊舞队等文体队伍,他们活跃在小区、楼栋,每年为居民表演文艺节目50余场,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娱生活。去年7月份,在格林星城文化广场,从居民自编、自演、自导的多个节目中,筛选出文化底蕴强、切合主题、有创意的成熟作品15个,由社区主任亲自带队,给居民呈现了一场以“我的社区我的家”为主题的社区大型文艺晚会。由于我社区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积极参与,今年潇湘电影频道“金牌社区”和湖南公共频道“开奖有礼”等大型群众参与性栏目“相中”我社区录制节目,各种音乐晚会、电影晚会、戏曲晚会也纷纷进驻社区。群众观后,反响十分热烈,都称赞演出水平有品位,社区文化活跃,人心凝聚。为传递爱心,社区在2008年5月14日举办了大型赈灾晚会,晚会当场募捐资金达50余万元。充分表达了社区居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四)扶贫帮困,和谐社区温暖人心。
社区十分关注弱势群体,上门慰问困难党员、群众、残疾家庭276人次。六年来,共发放慰问金额达14万余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面对金融危机,社区努力化解就业压力,组织了12次招聘会,推荐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对符合条件的72户家庭实行了应保尽保,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对社区“三无”人员陈淑君老人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将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邱云华送到了敬老院由专人护理,逢年过节,到敬老院进行看望,并在不同的时间送上老人爱吃的菜、水果及四季衣裳,让孤老不孤。通过扶贫帮困活动的开展,真情投入,温暖了人心。
三、打造品牌,凸显文明创建特色
(一)挖掘资源,打造社区未成年人教育亮点。
我社区原是一个市灯泡厂和市帆布厂两个特困企业合二为一的家属委,社区内贫困人口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孤老残疾多,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较低,根据这一情况,为加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2005年起,社区先后成立了科普学校;家长学校;计生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等文明课堂,从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多方面,对居民进行基本道德观、行为规范教育,形成人人讲文明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我社区老党员谭国雄同志,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曾是罗盛教烈士战友,不顾自己八十高龄,心系社区青少年,活跃在社区、学校给广大青少年讲爱国主义故事、文明礼仪知识,几年来共为社区、学校演讲达50余次,并用三年时间撰写一本《真情如歌》。2008年我社区专门为谭国雄老人设立了“谭爷爷故事吧”,通过讲故事这一寓教于乐的方式,针对青少年朋友开展传统革命教育,谭老也被居民群众和孩子们亲切的称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谭爷爷故事吧”的开设,不仅在社区反响较大,而且在网上也有较高的点击率,吸引了很多市内外爱国宣教人士来我社区邀请谭爷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鉴证人,为其进行讲座,形成了社区特有的文化教育品牌。
(二)创新载体,开创党员服务新特色。
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本着整合力量、资源共享、勤俭节约的原则,建成了三室(党员活动室、党员谈心室、党员会议室)、一网(党员服务中心办公网)、一线(服务热线电话)、一站(流动党员登记管理站)、一窗口(党员服务接待窗口),坚持“前台接待,后台办理”,做到“热心接待、耐心受理、细心承办、真心服务”,向党员群众提供党务知识咨询、居务信访接待、计生、社会事务等“一站式”服务项目。去年以来,共受理登记党员群众咨询、求助服务78件。充分发挥中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坚持做到“五必到、五必访”,即党员逝世必到必访,党员有思想问题必到必访,党员生活困难必到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到必访,党员家庭纠纷必到必访。社区通过党员服务带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党员志愿者、社区公益活动、文明创建宣传等各项创建活动。使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成为了解民情民意、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窗口,社区166名党员也成为文明创建一支重要的宣传队和生力军。2009年我社区党员服务中心被评为区级党员服务中心示范点。
(三)树立榜样,弘扬人文关怀之正气
前不久,包括湖南新闻频道、腾讯新闻等十多家电视和网络媒体争相报道的标题名为《老父照顾瘫痪母亲25年不离不弃 女儿请人写歌传唱》的感人事迹中的主人公便是我们社区的退休老人李坤根,他是一位老党员,生活几经波折:前妻在婚后不久去世,后来与现任妻子结婚,又生下两个女儿。没想到妻子因病瘫痪,在病床上一躺就是25年,全靠李老照顾。虽然李老的大女儿是妻子与前夫生所生,但李老对她和自己两个女儿一样好。3个女儿想替母亲给父亲送一份礼物,她们特地请市音协老师写了一首歌,把老人的恩爱故事传唱给大家听。一首《可爱的父亲》伴着徐徐江风,把感动送到了路人心里。湘江风光带里,十几位爹爹娭毑吹拉弹唱,用歌声表达了3个女儿对慈父的感恩心愿;岳麓山脚下,从此父亲的爱传遍千家万户。
(四)积极探索,构筑社区矫正新模式。
为加强对两劳人员的回归管理,社区和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实行共驻共建,创办了以社区矫正为中心的扬帆工作室。对社区3名管制和缓刑人员实行了“四多”工作理念,即:生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学习上多指导、就业上多帮扶。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自己犯罪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法律知识的贫缺和心理上所产生的阴影,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参加社区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改造思想、回归人生。缓刑人员刘峰,既无就业技能,年龄偏大且无工作,社区见此情况及时和驻区单位联系,为其安排看守工地,因其工作踏实认真,被提拔为管理人员。工作稳定了,社区又帮助他张罗个人的婚姻,使这个曾经三次劳教的浪子回了头、安了家、稳了心,让他从心里感谢政府和组织的关怀。通过矫正工作的开展,社区实现了稳定,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去年7月14日,市政法委张湘涛书记来社区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作为全市现场经验交流会现场向全市7个区、县作经验推介。扬帆工作室的创建,引起了省司法局及市政协领导的高度关注,先后组织市政协常委和其他区、局司法系统领导来我社区观摩。
近年来,我社区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省级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凝聚了人心,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使环境变美了,社会稳定了,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社区先后荣获省、市级文明社区、市级青少年教育示范社区、市级无毒害社区、市级安居工程示范社区、市级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市级关系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区劳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社区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社区、区级计划生育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我们社区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优质服务,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文明社区而努力。
第三篇:浅谈如何推进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如何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这种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进思想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之一,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理论、论述也常见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经过近期的学习、思考,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街道工作实际,对此问题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社会管理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康、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河东区委、区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特别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3月,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成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2012年5月张高丽书记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强调,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党的方针政策再多、再好,还要靠基层去落实;社会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居民,因此基层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
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利益格局调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基层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好、处理好这些新问题,用老办法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进行创新。
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强调,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对天津定位的难得机遇,既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考》,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根本方法、主要手段、实现条件和实现目标。
三、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管理现状,顺应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街道,我认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社区居委会。
(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直接管理与辖区九万余人(常住人口)紧密相关的民政、低保、社会治安、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司法援助、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基层社会管理有效与否,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管理原则,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为民服务作为基层管理创新的核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强化社区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中,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可以说,强化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是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基础。
三是健全管理体系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撑。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也不能全部包揽基层社会管理事务,必须充分调动其他社区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又充分调动鼓励和支持包括社区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驻区企业、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会组织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通过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可以使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赋予基层组织更大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社区工作的监督,避免权力集中后诱发各种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透明管理,扩大群众参与和评议,合理制定基层组织考核办法,按照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基层组织工作实效,避免基层组织脱离群众,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调控社会行为的短期行为,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做到优质高效。
(二)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天下安。社会管理要做到有序、有效,必须重心下移。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这是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抓社区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作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应该统一班子成员思想,提高认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社区,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体制建设。
二是创新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是社区服务的骨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应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今年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根据要求,提高了社区工作者进入的门槛,面向社会选聘了30余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充实了居委会队伍,并安排1名街干部到社区担任大主任,优化了居委会主任队伍。同时,依法选举贯穿于选举的全过程各环节,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力度,保证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全面落实。针对居委会换届选举后选聘新主任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及时组织社区主任进行业务培训,要求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当好队伍的“领头雁”、社情的“活字典”、居民的“小棉袄”、和谐的“稳压器”、党建的“桥头堡”。根据各社区实际,调整办公用房,并及时解决工资、保险等后顾之忧。同时,制定了《管理规定》等制度,对稳定社区居委会队伍起到了有力地促进作用。三是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并加以合理运用,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休闲生活需求。
四是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提升社区自治能力。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开展居民会议、民主听证等形式的自治活动,增加工作透明度,鼓励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大主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三位一体、选聘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桥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组织化程度的过程。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扩大服务面。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认真落实在社会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制度。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应着重培育和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类社会组织。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愿意投身社工事业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其公信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条框束缚、行为规制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战略任务。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管理资源、加快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探索适合我街街情、满足辖区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第四篇:李立国:加强基层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民政部长)
加强基层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时间:2011年02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李立国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切实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推进城乡社区自治和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注重发挥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多元主体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组织力量外,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是重要的主体,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基础力量与重要依托。健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就是要协同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工作者队伍)凝聚各方力量管理社会事务,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有序运行;“公众参与”,就是要以城乡社区建设为基础平台,依托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问题日渐复杂,社会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在“单位人”日益向“社会人”转化的趋势下,城乡社区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社会组织是公民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自我组织形式,能够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群体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基层社会工作者具有立足一线、直接联系群众特别是直接帮助弱势群体的优势。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服务,都离不开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植根基层、贯通社会、联系群众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协调社会利益、增进社会福祉、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目标。
注重发挥城乡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发展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础。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迫切要求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发挥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功能,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深入推进基层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实现城乡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保障基层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理顺乡镇街道政府机构与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尊重城乡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着力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制度
建设和设施建设,把城乡村、居委会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进一步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自治机制。完善基层自治制度,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城乡基层自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基层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探索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定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城乡社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培育城乡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使城乡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作用。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从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出发,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职责明确的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社会事务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社分开,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积极解决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应注重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发展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健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的查处力度,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维护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秩序。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
注重发挥社会工作者队伍直接服务群众的作用。广大社会工作者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与最基本力量。他们贴近基层,面对群众,能够体察群众需求、社会心态和各种矛盾,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提供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在基层;有利于通过社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有利于疏导公众情绪,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性社会心态,构建平等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良性运行;有利于更新群众工作观念,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密切新形势下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带来了诸如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既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又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贴近群众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我们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突出中国特色、贴近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社会发展、讲求社会实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制度建设。抓紧出台《国家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纲领性政策文件指导全国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加快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社会工作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等专项制度安排,完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评价和权益保护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二要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构建社会工作的服务平台。要坚持职业化发展取向,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制度激励方式,引导成立公办与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中重点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门的社会工作人才。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广大社会工作者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培训,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逐步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服务水平。
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注重基层,立足基层,加强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点之一,是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问题与难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中共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zxdk/2011/201103/201101/t20110128_64927.htm
第五篇:构建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机制 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版)
构建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机制 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辖5县3市5区,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15万。宜昌被纳入全国、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后,我们在试点工作中坚持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建立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为切入点,以理顺政社关系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基础建
设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在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能力上积极作为,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案例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解决了6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社区职责不明、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二是社区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居民诉求难以及时回应的问题;三是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四是部分相关部门向社区派驻专职工作人员的协管员(专干)模式,存在的人员素质不高、人员固定配备,配置效率低下、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五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效对接问题;六是社区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多次采集、难以及时更新、各自为政、无法共享的问题。
二、工作思路
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聘组建一支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领导下,网格管理员一人一格,综合履职,主要负责政府各部门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方式,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三大系统,努力实现社情民意全面了解、矛盾纠纷及时化解、为民服务全面周到、社区和谐稳定的目标。六大茶山
三、主要做法
(一)重设组织架构,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体制 借鉴“大部门制”的改革经验探索推进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在街道层面建立“三个中心”,在社区对应成立“三个站”,组建“三支队伍”,建立起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服务管理的新型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制。1.组建街道“三个中心”,增强政府“未梢”的服务管理职能。按照服务管理综合化的要求,整合街办相关科室的职能、人员,建立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负责辖区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接待群众来访,调处矛盾纠纷;建立街道网格管理中心,负责辖区内社区网格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三个中心”统一设置在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内,统一设置服务办理窗口,人员挂牌上岗,实行开放式服务。
2.组建社区“三个站”,减少为居民办事服务工作环节。社区成立的“三个站”作为街道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和窗口,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三个站”统一设置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内,实行“一站式”服务。
3.组建基层“三支队伍”,充实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力量。一是增加社区专职工作者职数。按2000户以下社区配备5人、每增加400户居民增配1人、杂居型社区增配1人的标准配备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专职工作者由原来每个社区平均5人增加到7人。二是新建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通过整合各部门基层协管力量和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的方式,将115个城区社区划分为1110个网格(200-300户为1个网格),按“一格一员”组建了1110人的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其中大专学历占62.73%,大学本科学历占17%,40岁以下的占88%,成为社区服务管理的生力军。三是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将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志愿者按网格编组,在社区和网格管理员指导下,开展社情信息收集、环卫监督、治安巡防、民间调解、为老服务等服务管理工作。
(二)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新活力
按照“政事分开、资源整合;流程简化、效能优先;有序参与、共建共享”原则,着力建立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综合管理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1.理顺政社关系,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对需社区协助办理的公共服务事项,由相关部门按程序报批,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职责,优化服务流程。经批准进入社区的公共服务事项,按照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2.强化综合履责,构建社区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在社区实行社区专职工作者“轮流窗口值班、一口受理办结”模式,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由“专人专职”到“一岗多能”转变,社区专职工作者都能独立及时处理社区的各类服务事项。在社区网格里,采取网格管理员“一人一格、综合履职”的形式,网格管理员承担信息采集、综合治理、民政服务、劳动保障、计生服务、城市管理等6项基本职责,并与志愿者队伍一道,共同做好社情民意收集、环卫监督、治安巡防、民间调解、重点人群关爱等服务,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
3.回应居民需求,构建“扁平化”诉求响应机制。充分发挥社区“三个站”和基层“三支队伍”的作用,通过居民议事、居民恳谈会、网络巡查、志愿服务等渠道,及时收集居民诉求;对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区分不同责任主体实行“扁平操作”,直接分流送达街道、区直或市直部门解决,实现社区、街道、部门整体联动,做到矛盾不出家、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4.着力培育发展,构建基层社会多元化治理机制。一是实行社区直选和兼职委员制。在社区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的同时,鼓励社区单位代表、社会组织负责人、居民代表经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委会兼职委员,提高居民、社区单位在社区事务的“话语权”,促进社区共建共享。二是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社区议事、社区听证、居务公开、服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三是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生活服务类、文化体育类等700多个“社区型”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在资金、职能、人才等方给予了大力扶持,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三)深化为民理念,促进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新提升 1.政府行政服务“零障碍”。按照便捷、优质、高效的要求,打造为居民政务服务的“绿色通道。一是集成。政府职能部门把凡是可以由社区代办的行政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办理,使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办理各项公共服务事项。二是便民。在社区设立统一规范的服务窗口,优化和规范办事流程,建立了社区前台受理、部门(组织)后台办理、社区前台回复的运行模式,全面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错时上班、全程代理等便民措施,使居民“只找一个人、一次就办成”。三是高效。开发集成各部门面向居民公共服务职能的社区综合服务系统,通过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服务流程再造,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2.特定人群服务“零遗漏”。有效整合部门、社区资源,建立1+2+X模式(职能部门+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网格管理员+志愿者),积极探索社区重点人群人性化、动态化、服务型管理方式,以解决最急、最难、最盼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闲散青少年志能激发、刑释解教人员帮扶安置、吸毒人员管控关爱、精神病人救治康复、留守儿童亲情关爱、空巢老人孝亲服务”等“服务进社区”系列工程。社区服务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了“窗汐热线”、“孙万青工作室”、“爱心小课桌”、“温馨钥匙”、“银手杖”、“农民工公寓”、“假日妈妈”、“明跃热线”等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
3.全方位便民服务“零距离”。社区围绕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服务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利民服务,努力打造社区居民“15分钟生活服务圈”。同时,依托“宜昌市社区服务在线”、“宜昌市社区信息中心”,探索社会化服务项目落户社区,为社区居民开展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服务事项,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上门服务。
(四)建设“三大系统”,打造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信息平台 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着力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的质效。一是构建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以社区网格为信息收集基本单元,以“社区通”为无线采集终端,由网格管理员实时采集社区信息,建立了社区基础信息的一次采集、集中交换,多方共享、实时更新制度。二是构建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由社区上报的矛盾纠纷通过系统直达相关部门,由市综治办通过成系统实时监控矛盾纠纷的受理、化解、反馈全过程,三是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居民各项服务需求诉求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及时响应。
(五)加大投入,构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保障体系
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社区建设纳入改善民生的投入重点,有效解决了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人员报酬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问题,2011年财政投入社区建设,直接用于社区工作和服务建设的经费达到6000多万元,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员工资达到城镇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每个社区工作经费超过9万元。
四、实施效果
(一)理顺了政社关系,整合了各方资源,充实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力量、减轻了社区负担。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将原属各部门的协管力量整合为网格管理员,综合履职,既解决了过去协管员之间忙闲不均的问题,又增加了基层的服务管理力量,每个社区工作人员由平均12人增加到18人,并分担了大量原由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事项,使社区能集中精力开展自治和为民服务。
(二)为民服务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到“精细”。实行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以来,除由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程代理的公共服务外,社区网格员每天在网格中巡查,对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入户探望问候、了解需求、帮助解决困难,为居民代向社区、各级反映诉求,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确有困难的居民提供代办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服务,社区工作者为居民服务的内容更宽泛、方式更主动、质量更精细,增强了社区居民归属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三)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将热心社区工作居民按网格编组,由网格管理员与其建立经常性联系,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形成了人人参与社会管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区和谐。我们依托网格管理员和志愿者,每天了解社区的矛盾纠纷,对邻里矛盾等社区能解决的由社区专职工作者、网格管理员、志愿者当场调解,社区不能解决的由综治信访维稳站通过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直接送达相关部门,限期解决,使矛盾在短期内及时化解,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基本经验
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把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才有生命力,得到群众的拥护。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要坚持注重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充实基层力量、重心下移。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各方职责、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要注重运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提高工作质效。
六、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思路和措施
(一)“213”行动计划夯实社区基础平台。实施社区工作服务用房“213”行动计划,即用2年时间,按照街办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好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社区基础设施。
(二)“七大标准体系”规范社区服务平台。出台《关于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制定系统化的社区建设规范化标准,以“社区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为抓手,升级社区服务管理整体水平,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
(三)进一步完善街道“三个中心”、社区“三个站”的运行机制以及社区和网格间的工作对接机制,丰富社区网格综合服务管理的内容,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