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信息化
一、现状与问题
(一)网络与硬件现状分析
目前上海市司法局及相关下属单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除了部分单位通过Modem或者ISDN,拨入到市信息中心的拨号服务器上的30B+D线路上,其他没有什么网络可以利用直接通信。由于拨号费用的关系、以及速度上的限制,造成下属单位与市局之间,数据的传输上不能保证实时和高效。另外,由于下属单位没有任何网络接入方式和设备,造成目前的数据传输只能是单向上报,市司法局业务处室不能做到主动的对所属单位的数据调用和查询。
在市司法局内部,现在存在3个独立的网络:办公内网,公务网和Internet外网。其中办公内网和公务网为涉密网,Internet外网非涉密。根据保密局要求,这三个网之间需要物理隔离。办公内网和Internet外网之间采用通过保密局安全认证的安全隔离卡作为物理隔断;公务网完全独立,采用独立布线,和其他两个网完全物理隔离。3个网中,使用效率最高、应用面最广、工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办公内网。目前已经基本做到市司法局内部办公人员都接入到办公内网。另外,市司法局还有5个网站托管在外,由他人负责维护。主要是:东方律师网、148网及法律人才交流网由盛世彩虹维护;司法行政系统门户网、东方法治网由东方网维护。
2004年底,市司法局对现有中心机房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和优化。购置并安装了高性能的Cisco6506核心交换机、HP rx5670数据库服务器(安装了ORACLE数据库)、3台HP应用服务器及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等网络设备,改造了原有屏蔽机房,并经测试达到了国家B级标准,已基本构建了一个运行高效、使用灵活、维护方便、易于扩展、安全可靠的主机系统,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为整个司法行政系统数据中心的建立和网络运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软件系统现状分析
目前的应用软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功能上大致可以划分成办公自动化系统、司法业务系统和网站系统三部分。
1、办公自动化系统
1999年,采用Notes/Domino开发技术,B/S结构,市局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36个功能模块中有20个模块投入使用,其中邮件系统、公文流转、通知通告、工作日志、信息简报、一周安排等模块使用比较频繁。目前还有16个模块没有使用起来,需要在新的系统中创造环境,使行政办公管理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原OA系统原来相当一部分模块由于种种原因未投入使用,还有一部分模块只是偶尔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整体运行效果一般。但同时已经投入使用的模块(邮件系统、公文流转、通知通告、工作日志、信息简报、一周安排等)已经成为各处室(部门)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OA改造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一方面要尊重现有系统的功能设置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要将原系统中的数据无缝移植到新系统中。
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市司法局OA的改造,整个系统为分布式架构,可以在全市司法单位中推广实施。在功能上将全系统公共信息系统(信息门户)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开。在这基础上,市司法局将进一步完善功能,增加人事劳资系统、信访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新闻影视管理系统等应用模块,实现办公与应用一体化。同时考虑各系统的数据共享,在OA系统中可以访问业务系统的统计报表信息。
2、司法行政工作业务应用系统
市司法局的业务范围涉及监狱、劳教、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领域,其中监狱局和劳教局相对独立,分别针对自身的业务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上海市司法局除监狱和劳教之外也分别针对不同的业务开发了一些信息系统:
(1)律师信息管理系统。2002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可以依托这一系统,进行年检、注册、执业证申领等律师管理工作。但目前使用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2)基层人民调解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基层的人员调解机构和业务报表等进行管理。2003年6月完成市司法局和4个区县及4个街道的试点单位运行工作,2004年底完成了全市各区县和街道的推广工作。
(3)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目前已经基本开发完成,准备进入试运行和推广使用阶段。
(4)司法考试报名系统。目前已投入使用,能依托此系统完成司法考试报名的全过程。
(5)公证业务处理系统。目前已推广到全市大部分公证处,主要用于公证处处理公证业务。该系统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设计思想及所用技术比较陈旧,需要进行技术开发和版本升级工作。
(5)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单机操作,应用情况一般。
(6)法律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法律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诚信管理。可以开发信用档案的查询系统,在权限和密级允许的情况下为各级领导和公众提供信用信息。
(7)地理信息系统(GIS)。针对所有司法行政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业务情况,在地图数据上加以多层展现。2004年底,完成了外网系统,向社会公开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机构、服务人员和相关内容。内网管理系统正在研制开发过程中。
(8)司法鉴定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司法鉴定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案件管理系统、机构管理系统、咨询与信访处理系统、专家库系统、信息交换系统等,2004上底已基本完成开发工作,并进行了试运行。
(三)外网网站系统现状分析
目前,本系统网站资源丰富但凌乱,各网站分属不同的单位、部门管理,网站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司法行政门户网站的权威性需要进行提升和确认。市司法局所有网站均托管在外,其中东方律师网、148网及法律人才交流网由盛世彩虹维护;司法行政系统门户网、东方法治网由东方网维护;公务网网站由市司法局机关维护。
网站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统一信息发布问题,各网站可以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但在信息内容上和司法业务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相关,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到各网站上的信息完全依赖于手工,一方面维护量大,重复输入重复发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信息出错的可能性,而且缺少发布范围的权限控制,容易造成信息的泄密。另外,各网站也缺少安全机制,诸如防攻击、灾难恢复、网页签名等安全措施没有考虑。
(四)与市公务网接入现状分析
2004年,市司法局联通了市公务网,并由市公务网管理中心下发配置了必备的一些设备,如接入交换机CISICO 2950,海信防火墙1台HP RP2470 WEB服务器,但是,应用项目还是比较少,仅建立了市司法局公务网网站应用,信息量少,且维护更新频率较慢。市司法局40个接入应用点还没有客户端接入使用应用软件系统。同时,市司法局与市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和各直属单位、区县司法局还没有联接。
市监狱局、市劳教局已联接了市公务网,并有个别点接入应用。2002年,市监狱局完成了局机关内部局域网的改造,并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所辖监狱的城域网。其采用CISCO 6506多层交换机作为交换核心,组建了国际主流的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网络,并通过电信专线直接连接到各所属监狱,传输业务数据和视音频信号。市劳教局采用电信专线方式构建了包括所有劳教所的城域网,并通过加密机与局机关局域网相连,开展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实时的数据传递和共享。各直属单位和区县司法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面的,机关内部的局域网建成,公务网连通,有应用系统在网上运行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在司法行政系统内相对较少,比例不到10%。如浦东新区司法局建成机关内部局域网并与区政府联网,初步实现了“四网一校一平台”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二层面的,有些已经建立了机关内部局域网,但公务网还没有接通,有些公务网已经到位,但机关内部局域网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有些单位网络已经有了,但相关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没有跟上,缺少信息数据的积累,在司法行政系统内,第二层面水平的单位是大多数,占了约80%的比例。19个区县司法局中,仅7个单位有公务网接入点,比例为37%,9个单位建有机关内部局域网,比例为47%,而在已建成局域网的区县司法局中,只有5个单位考虑到了内外网隔离问题,这个比例更低,只有区区的26%。至于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使用,情况就更差一些,我们通过去年下半年的调研了解到,除了监狱、劳教及少数区县司法局外,大部分单位只有一些干部人事、财务工资之类的软件在运行。
第三层面的,大约占10%比例,相对来讲就落后一些了,机关内部局域网没有建成,与公务网也没有联通,内部办公基本上停留在单机工作方式。
通过对网络硬件和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可以总结出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市司法局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市司法局及相关下属单位没有形成一个安全统一、稳定可靠、快速专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同的信息系统相互孤立,各单位之间无法共享数据和即时通讯、进行数据交互。
——各种应用系统的所用的设计理念、开发技术、接口标准、数据库不一致,数据不能完全共享,信息孤岛化现象严重。
——应用水平低、单向信息交流。多数应用停留在简单的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上,缺乏整体、有效与深层次的分析和决策支持。数据的单向交流,造成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完全的数据共享,使信息系统的应用效能大打折扣。
——散乱,无整体规划。许多由不同单位开发的分散的小系统,使的司法系统没有一个整体、连贯的信息建设方针。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系统整合与升级的难度与代价。
——管理难度大。各系统的开发商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也没有总体上掌控的集成商,给系统的开发、实施、培训、维护带来很大管理上的问题。
——安全隐患。系统很少考虑安全方面的措施,无论是硬件网络、系统软件、应用程序还是业务数据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主要措施及对策
(一)围绕目标,分步实施。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司法行政系统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状况和需求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提出了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即“应用信息化领域中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建立起一套安全、先进、高效、实用、可扩展的司法行政电子政务系统,基本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建成后的网络将在数据应用上,基本达到数据的双向交流、互动交流及共享决策;在设计技术上,达到信息数据获取的主动性、可分析性,软件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以及接口的标准化、开放性,使我们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定位于在上海党政系统不落后、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处于领先水平。
围绕总体目标,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先抓重点、逐步推广、发掘潜能”的建设方针,拟用三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来推进系统信息化建设工程。
第一阶段:主要是联接系统主干网络,抓好基础性建设。
一是进行司法行政业务网骨干部分建设。该系统网络共分为3级,一级网为市司法局内网,二级网包括市监狱管理局、市劳教局、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区县司法局和其它市局直属单位内网,三级网包括监狱、劳教所和各司法所内网或终端。第一阶段,将在一级网络升级扩容的同时,构建上海司法行政系统网的主干网络,即通过公务网实现市司法局机关、监狱局机关、劳教局机关、管理学院、区县司法局及局属单位的二级网络连接,为实现本系统的网上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二是建立基于司法行政业务骨干网的视频及电话会议系统。实现市司法局与市监狱管理局、市劳教局、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之间的视频会议系统,与其它局属单位、区县司法局先建立电话会议系统,使局系统形成即时远程会议的能力。
三是建立司法行政地理信息系统(GIS)。直观、形象地在电子地图上反映出司法行政相关工作机构的地理信息及其它相关业务信息,为司法行政系统内的协作和联动创造条件,并为下一阶段“司法行政指挥管理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
四是建立法律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开发法律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实现法律服务行业执业机构和从业人员征信工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迅速充分地反映奖惩等信息对信用等级的影响,构建群众表达差评和好评的渠道。
五是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将分两期开发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应用软件,首期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事项所要求的“表格下载”、“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公告”等4大功能,第二步实现与区县局的网上办理。
六是逐步建立、完善司法行政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努力完成基层人民调解管理信息系统、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管理信息系统等司法行政业务管理应用软件的升级改版及推广运行工作。
七是建立司法鉴定管理系统。在建立专家基本信息、鉴定经验、技能等基本资料库的基础上,实现鉴定申请、受理、立项、鉴定处理、汇总鉴定结果、反馈鉴定申请人等业务过程的信息化处理。
八是实施市司法局行政办公管理系统升级。对已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改建和挖潜,在依托和利用已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实现办公、管理一体化,使现有工作方式、效率、秩序和质量有新突破。
第二阶段:主要是推进系统全面联网,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一是继续深化司法行政系统联网工程。力争通过公务网,连接各监狱、劳教所、乡镇街道司法所和公证处,初步实现司法行政系统全面联网。
二是整合本系统内各大数据中心(市司法局数据中心、市监狱局数据中心、市劳教局数据中心、市矫正办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运用网络服务概念,加强信息交流的双向性和综合性,深化本系统内完全的网上通讯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三是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的全过程网上办理。在第一阶段实现司法行政系统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受理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应用软件开发,做到行政审批事项的全过程网上受理和办理。审批流程将通过网络在各个结点自动流转,审批数据将在各有关部门间共享。
四是建立与完善公证管理系统。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在各公证处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借助司法行政业务网,实现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网上管理和监督,充分共享本市公证业务界的业务信息,实现网上错证查询、抵押登记查询的能力。
五是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动态跟踪管理系统。通过司法局与监狱、劳教以及有关社区矫正机构的全面联网,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动态的跟踪与记录。在全面掌控对象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置。
六是建立法律援助管理系统。通过全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全面联网,实时掌握全市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和办理的情况,高效地提取和分析相关的工作数据,实现与法律服务机构、法制宣传部门等的信息共享。
七是建立司法行政系统主要业务工作和各支队伍(机关干部、监狱劳教警察、院校教职员工,以及法律服务从业人员等)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系统内的数据共享和部分信息的网上查询,为法律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立及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阶段:主要是围绕网络纵达横联,深入挖潜提升效能。
一是建立司法行政系统综合管理信息库。提升各项业务应用系统及行政办公系统,通过信息实时传递、数据集中处理等方式,形成较强的司法行政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实现业务办理自动化、对外服务网络化、统计分析智能化。
二是开发决策支持系统。采用数据整合、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发掘、归纳庞杂数据背后的规律,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信息。
三是开发公共服务关系管理系统。筹划搭建能有效整合司法行政系统各类信息资源并集各项业务功能于一体的、对外开放的本市司法行政工作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对外向人民群众、对内向其他国家机关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以利于更好地科学分析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切实需要,及时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
四是开发司法行政指挥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本系统各大数据中心和管理系统的指挥管理系统,使“兵种复杂、条块交织、层多面广”的司法行政系统形成迅速、通畅的指挥反映链。
第二篇:政府信息化绩效考核
政府信息化是指主要为了迎接信息的到来,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主要是相对于商务信息技术。
政府信息化,从理论上说,就是工业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具体说,政府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节约政府开支,改进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社会民众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为了相应社会的号召和顺从社会的体制改革,各个地方开始推行政府绩效考核软件,把一切的办公、考核、测评、考勤都信息智能化。近年来,湖北荆州市将公务员个人、市直单位、县市区平时考核、过程监管、考核等放到互联网上进行,绩效考核全面实现信息化。据介绍,该市实现网上绩效考核以后,点击鼠标就能设置好测评项目,对内,由包括乡镇街办在内的基层公务员通过个人账号进行测评;对外,由人民群众在网上进行点评打分,当天就能得出结果;每位公务员每天都要在该市绩考网上记载自己的工作情况,每两个月还要接受一次考核评价;同时,市直单位每个月都要报一次亮点业绩到荆州绩考网,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随后, 湖北宜都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过程,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11月1418日,市绩效办举办了全市机关个人绩效考核系统软件应用培训班。8月份开始上线,现已初步通过了流程测试,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可以分权限查看本单位绩效考核的情况,查阅历史数据,了解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和情况,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调整和促进。据悉,这个系统将从12月份开始运用,6281人将通过此系统参加考核。
第三篇: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美国政府
在众多实施电子政府的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1992年,克林顿就任总统时宣布,他的政府将是一个电子政府。1993年9月,由戈尔副总统代表政府发表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正式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年,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i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简称npr)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品质进行了重新的讨论,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观念,并提出了“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两份报告。在后一个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电子化政府的概念。npr于1993年9月7日提出的改革方案及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为基础,将政府定位的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会群体由基层来推动国家的改造,该报告还把以下四个原则作为政府再造的行动方向。
1.删减法规,简化程序。包括预算过程的简化、采购流程的简化、分散人事政策、消除法规的过度杀伤力、授予地方与各州政府权力。
2.顾客至上,民众优先。给顾客说话及选择的权力、健全服务组织、创造市场的动态环境、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
3.授权员工,追求成果。即政府组织充分授权所属各业务单位,针对相关的法规和章程进行检讨清理,要求各业务单位定时、定额比例,提出具体的删减及简化措施等。
4.节约成本,提高效能。删减不必要的人事与政府计划支出,减少政府借贷的数量,用 预算法控制政府的支出。
在npr发表的“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还提出了整合如下六项以利于建立电子政府的新机制,使得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有效率。
(1)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2)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支付及信息服务;
(3)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4)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5)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6)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至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2000多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法机构,联邦政府的开支则减少了1180亿美元。在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门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简化了3.1万多页的各种规定,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电子政府”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了加强电子政府的服务与流程的管理,并为使公民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加强获得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而建立广泛的框架,美国国会于2001年5月提出了“2001电子政府法案”,显示了美国国会正在认真关注将政府带入信息时代的必要性,该法案的要点为:
(1)构建全方位、可互动操作的电子政府试点:
(2)设立催化剂基金,以利于在各部门进行试点工作;
(3)设立由总统委任的领导职位——联邦首席信息官cio,负责与电子政府建设有关的日程。该法案提议成立信息政策办公室,由首席信息官cio管理。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包括指导、协调、全面监督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4)成立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作为主要的跨部门联席会议,以改善与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应用、运作及绩效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
(5)在财政部设立电子政府基金,用于跨部门的信息技术项目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2001年6月25日,由布什总统任命的美国最高信息官马克·霍尔曼(mark.a.forman)兼任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副主任,全面管理一笔为期3年,总值1亿美元的基金,用以通过电子签名和文件上网等手段减少书面文件,同时,负责制定信息技术全面政策和构建跨部门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并要求到2003年时,所有预算必须包括重构计划,所有新的政府公共信息必须上网。
由于美国政府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从90年代初期就全面开始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建成了跨越洲际、国家和州区的,将各个局域网、isp及广域网相连接的数据通信骨干网。2000年6月,克林顿就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第一政府网”(firstgov.gov),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橡皮图章”和工作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解决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的机会。“第一政府网”内容丰富,分类详尽,一方面完成了全美50个州以及各地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经济与商业、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等行业进行归类,各类行业介绍及网站也已能即点即通。美国政府网的网上交易也已经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
美国实施电子政务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密如蛛网的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可资利用,后者的宽带网路现正在加速扩建和推广之中,另外还启动了无线上网技术,这为全天候网上办公日益转化成社会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美国各地的星级宾馆和饭店的房间都有专门的连网接口,就连机场的公用电话上亦然,只有你手中有台电脑,便可随时接入上网。这是美国推行电子政务宝贵的硬件设施。目前,不仅白宫、国务院以及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已经全部上网,并拥有功能很强的网站,所有的州级政府也全部实现上网,而且几乎所有县市政府部门也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不过内容和功能方面有所差别。美国各级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站连接起来,做到网网相联,以便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美国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以美国的农业市场服务机构(ams)为例,ams由政府出资兴建,在全国收集产品价格,每天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公布农副产品市场的信息,目的是帮助公民们(特别是农场主们)了解市场、平等竞争。再以美国政府的“犯罪信息中心”为例,它具有超级图像处理、指纹辨析、管理自动化等功能,使普通用户在任何微型电脑或移动话机中均可以链接进入该信息中心,以获取各种有关罪犯的信息,以有效协助有关部门缉拿罪犯。此外,密苏里州政府向公众提供详细的儿童护理服务信息和父母求助热线,同时,还在网上提供“收养儿童照片簿”,使那些意欲收养孩子的父母可以进入政府的开放主页,根据年龄查看孩子们的详细情况。康涅狄格州把政府的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集合到一起,居民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立即被导入与他(她)有关的169个市政当局中的任何一个。西弗吉尼亚州政府的网站只需要居民输入各自的社会保障号码,即可查看他们税收减免的情况,该州还开放了全州就业数据库,内容详细,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同时还有完整的在线申请表格。
美国最著名的政府站点是美国白宫站点,它的主页风格庄重朴素,内容既包括正式严肃的最新新闻以及联邦热点事件,也包括较为轻松的有关总统、副总统的家庭情况介绍等话题。白宫站点实质上是所有美国官方网站的中心站点,该站点上有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站点的完整列表,要以连接到美国政府所有已上网的官方资源。同时,白宫站点以及所有内阁级(相当于我国部委级)的站点都提供了文本检索功能,可能通过关键词查找这些站点上的所有文献和文章。
据最新统计,美国2.8亿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人不同程度地已使用互联网。从1985年到2000年,美国人在办公场所和家里使用电脑的比例从30%增长至70%,美国家庭的电脑拥有数从15%猛增到60%。如此众多的民众使用电脑和上网,是美国建立电子政府的良好社会条件。
根据美国最近出台的《政府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以使美国公民与其政府的互动关系实现电子化。马里兰州计划到2002年底,该州政府服务的50%要全部实现电子化,到2004年达到80%。其他州也有类似计划。据美国佛里斯特研究公司发表的报告称,根据现在的情况,美国政府计划在最近两年之内,仍将维持以民众为主的低风险网上服务,此后经过经验积累、调整和机构改革三个阶段后,到2006年时,美国各级政府就将能从网上接收3.33亿份来自企业和民众的各种申请和报告,并将在政府网站上推出1.4万种网上申请服务项目。届时,便是美国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府时代真正到来之日。
目前,美国电子化政府的基础架构是:
(1)建立整合的、共同的政府运做程序,为公众提供一个单一的申请渠道,所有要跨部门、跨机关申请办理的事项,将由系统自动处理,公众不需要过多的介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力并发展标准化、简单化的行政流程,同时,改变行政流程的顺序或以同步作业的方式处理行政流程,促进不同的工作任务小组之间以及不同流程之间的整合,从而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一个24小时工作的政府,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和在网络上申请办理护照、牌照、证件、专利等事项。
(2)提供一套共同的、统一的资讯科技使用工具,获取、使用信息的方法以及服务措施,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准确、快捷地取得其他机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减少每一政府部门对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的资讯科技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工具将对于标准化和取得透明的、普及的和互动式服务产生很大的帮助。
(3)在推动电子化政府的进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既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包括政府与社会公众、企业之间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因而,政府各部门除了以电子资料档案的方式存储外,还可以采取“一站到底”服务的方式允许社会公众、企业取用各种层级的政府信息。这种服务的渠道可以是一种为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机关间相互串联的单一电子窗口,使社会公众可以使用类似的操作界面取用相同层级的高水平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也将建立简单而且安全的信息资讯交换渠道。
2002年3月,布什政府已经宣布更新由前总统克林顿创办的政府门户网站(firstgov.gov),使该网站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副总统切尼在作政府网站更新介绍时说,美国政府已将电子政府作为政府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希望借此解决政府工作缓慢、混乱、怠慢公众和不负责任这个老问题。
加拿大政府
早在1994年加拿大政府就向民众承诺将建立和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要建立低成本、高品质的信息网络,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开地享有就业、投资、教育、医疗保健、娱乐及社会福利等信息的机会,并使加拿大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及服务提供者。加拿大政府的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推行电子化的公开招投标系统,使全国的企业和公司都有同等的机会对政府采购活动投标;
(2)推行单一的商业注册登记号码;
(3)推行各电子布告栏和利用互联网传送政府的电子文件;
(4)扩大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为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1994年4月由政府工业部与各省政府及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了5个“加拿大商务服务中心”,以“单一窗口”的方式为工商企业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及服务。1994年,已有300个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始提供政府信息及申办业务服务,各项社会福利也开始试行电子方式支付。
加拿大电子政府的基本架构特点是:
(1)完成了与数字签名相关的立法,建设宏观“数字签名”所必须的“公钥基础设施”,这是电子政务在技术上和法规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建设强大的政府门户网站。加拿大的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除了实现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之外,还实现了业务重组和组织的再造,它把上述12个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整合到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国电子口岸”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近两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计划,其中,把电子政务工程列入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市政府还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表: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要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并建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青岛市从1998年开通“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之后,访问量已达178万多人次。目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公文全面实现无纸化传输,近20个部门用“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内部办公网络化;工商、税务等部门网上面向公众办公;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也已全面展开。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建成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建立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相配套的ca认证中心和政务门户网站。把提高内部办公无纸化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发展网上审批和服务作为应用的重点。最终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机应用向网络应用转变;由简单事务处理向综合政务管理转变;由单向信息服务向双方交互网上的办公转变。实现上述目标后,青岛市政府将体现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实现政府管理的真正转型。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代表着政府角色的转变、结构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服务方式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典范(paradigm)变迁的意义。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就是我国目前具有典范变迁意义的一个成功例子,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府的基本原则,虽然它的探索和实践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方面概述其特点。
建设原则、目标和内容
1.建设思路及特色。天河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起点要高、着眼要远、理论要新、定位要准的总方针。
天河区领导认为:发展电子政务,构建“高效能、负责任、快速应变”的电子政府是创新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天河区良好的“软”环境,增强天河区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的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是一场变革,需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层面加以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他们认为,构建电子政府关键要敢于和关于创新,要在把握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内外行政和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破一些陈旧的模式和做法,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政府。他们紧紧把握了信息化发展的两年趋势,即信息化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决策者层紧密结合的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总原则。这“三个结合”是:
(1)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时,又不局限于技术。他们认为,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和难点是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如何有效地重组和改善组织架构,优化组织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的紧密结合,也能才能发挥it的巨大潜力。
(2)企业管理与政府运作相结合。天河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重视强调电子政务理念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政府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企业比较优越的创新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水平和绩效评估,通过在企业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中寻找相似性和共同点,来促进政府的规范行政和高效运转。天河区政府提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导入政府运作,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目前天河科技园(软件园)的运行情况来看,成效明显,并且这一思路已为许多地方借鉴。
(3)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天河区政府领导强调政府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市场专业分工的优势,将一些市场可以做得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向社会和市场。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建设就是外包给一家民营企业,政府重点提供信息,加强监管,没有走老路,较好地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区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购置设备,没有增加一个人员编制,没有增设一处办公场地,只有每个月支付公司一定的服务费,就建成了一个高效运作,优质服务的全天候“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创设一个满意的“第三方服务”环境,这时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与企业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有可能使双方都从中受益。不仅仅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具有很大的潜力,居民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设计得好,可以做到政府、企业、居民三赢。
2.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及成果。天河区领导在确定建设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时,除了把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完善服务的职能作为重点外,还把“提高政府公信力”放到核心位置。他们认为,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方便公众参政议政和加强监督,增强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保进政府规范、高效、廉洁行政,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天河区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中,还强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重点抓好一个“统”字。
天河区从1999年开始,分期建设全区的政务信息高速公路,为全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高效传输的网络环境。两年来,全区开展了5次较大规模的信息设备政府采购,构建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了全区统一的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电子邮件传输平台及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开发了信息量大、信息获取方便、服务功能强的区信息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建立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区机关大院千兆以太网、高标准地建成了区信息高速公路首期工程,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办公程序和视频应用的快速运行。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开展信息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机关大院外各街镇(村)、各党政部门与区机关的快速光纤(专线)互联。区机关大院外近20个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开发了适应本单位业务工作的信息应用系统。同时,在广州市较早采用100兆光纤,实现了区与市的高速网络互联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宽带接入。目前,区各部门超过700台电脑已经联网,80%以上的区领导都能使用网络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全区各部门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工作,收发电子邮件已成为各单位和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交流方法之一。同时,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信息网站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吸收了区内外大量的企业和市民访问,获取政府服务。
天河区下一阶段的设想是: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区政府领导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收集、整理政府所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如何综合利用和充分共享政府信息,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影响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提供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种基础信息和规划、国土、环保等空间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商业智能技术,提炼各种战略信息和战术信息,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企业经营和居民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实现政府信息的快速处理、有效流通和增值服务。
电子政府最大的特色的是具有虚拟性,天河区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特色,准备建设一个“虚拟”行政服务中心,即在构筑全区宽带网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基于信息网络的,与区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的、“合署办公”的虚拟的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各种在线行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单一窗口”和“一站”服务。
电子政务工程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1.建立全区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平台,确保各部门公文流转、文件传递、信息共享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实现了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网上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明显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
目前,全区所有单位安装统一的办公自协化(oa)软件,大部分的文件、简报和通知都通过oa收发。截止到2001年11月份,通过oa流转的公文超过11000份,利用oa登记管理的文件累计超过14000份。区委和区政府大部分领导都在网上批阅文件,有时还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办公。区委办、区政府办还把区领导的会议活动和日常安排都放在内部网上,科学合理地安排领导的工作时间,区领导基本上都能熟练地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活动安排。
通过oa,使政府部门的流程更加规范和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从而使得以往办公中经常出现的互相推诿的情况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公文查询和督办更加方便,领导和办文人员不但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有关的公文,还可查询公文的流转情况,如公文当前的位置,以及每一个经办人处理公文的时间,等等。
2.推进行政业务网络化,将办事程序规范化、流程化,逐步实现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政府实现对用户服务信息化的基础。在电了政务的发展中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的信息化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好方法。目前,天河区卫生防疫站、国土房管局、物价局等政府服务窗口部门已经建设了比较先进实用的网上办事系统。
例如,天河区卫生防疫站针对辖区内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业务量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比较规范的从电子成像到体验结果自动评价的“一条龙”的健康证办理服务,每年为10万从业人员办理证件,办证时间缩短了一半。下一步在实现该业务流计算机化的基础上实行网上预先登记,还将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间,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杜绝了办假证的现象。
3.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强化政民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天河区政府积极利用区信息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向企业和市民宣传介绍天河区情、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与办事程序,区政府所有窗口服务部门的职能都在网上公开,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标准都在网上公布,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同时,还开设了“区长信箱”和“留言板”,收受和处理市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迄今为止,已收受市民1500多封信件,市民留言1000多人次,基本上所有的来信或留言都得到及时处理,并给来信人及时、满意的答复,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针对区内大多数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没有上网,但电话在已基本普及的情况,天河区委、区政府继设立“区长信箱”和“留言板”后,于2001年3月8日开通了企业运作的政府呼叫中心,这是一个集电话咨询、政务(社区)服务和网络处理的新形势下的信访系统。广大市民只要拨打电话95100,可全天候24小时查询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投资指南,可24小时反映城市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并提合理化建议,可24小时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和投诉。政府呼叫中心开通1年多来,就收到政务咨询、反映投诉及社区服务等各类电话60000多个,大部分投诉反映情况已及时处理。
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处理过程做到了全程网络化。政府呼叫中心的服务员可快速利用区信息网站的资料为市民解答问题、提供咨询;也可以把市民投诉和建议内容通过网络转到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开,同时,通过呼叫中心告知市民,整个流程全部通过信息网络完成。有时市民从反映情况到得到回复的时间不到一天,市民非常满意,而通过信息网络,政府部门处理事情的进展情况(除部分需保密外)都在网上公开,市民可对政府部门的办事过程和效率进行监督。
天河区委、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人民信访工作结合起来,拓展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了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4.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监督功能,加强廉政建设。天河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信息网站和政府呼叫中心的作用,利用“区长信箱”、“市民留言板”方便群众反映情况的功能,加大投诉举报力度,已收到有关廉政方面的信息10余件。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行政部门的乱收费现象,在网上公开所有职能部门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有关的文件依据,方便群众利用网络和政府呼叫中心对各种收费现象进行监督,有效消除了乱收费现象,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另外,天河区政府在信息网站上发布工程招标信息,方便了区内外企业参加招投标工作,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重视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电子政府的安全运行。天河区委、区政府从一开始就狠抓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把区网络交换中心列入全区重要的保密单位之一,区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安全保密措施,增强各单位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构建“主动”防御型的网络防病毒系统,配备高性能“防火墙”,部分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并大面积推广使用正版软件,确保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目前,正在办公系统和邮件系统中积极引进“数字签名”加密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信息化工作队伍。天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既抓一般的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又抓网络规划、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应用等各项专题培训。迄今为止,天河区信息中心举办了34期各类it专题培训班,培训700多人次,提高了工作人员的it操作能力和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水平,有效促进了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
电子政府的建设,明显提高了天河区政府工作的效率,发挥了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有效改善了软环境,增强了天河区的持续竞争力。两年前,天河区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全广州倒数第一。两年后在全市名列第一。天河区的经验说明,从总体而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政府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篇:政府信息化建设思路
政府信息化建设思路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如„金‟字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这一条线展开的,总共经历了“起步阶段(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为标志)、推进阶段(以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标志)、发展阶段(以政府上网工程为标志)、高速发展阶段(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标志)”四个过程,目前正处于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核心建设内容的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目的和原则是建设一个“以公众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基础”的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来进行的政务活动、能够为大众提供更为快捷优质服务、使其运行变得更为合理和高效的虚拟电子政府。其系统建设完成后应能具体的体现出5E价值:
1、交流更通畅(Easy communication)
电子政务的建设为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扩展了交流渠道,加强了交流工具,消除了时空限制,增加了通信带宽,使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以至于思想交流更加容易与流畅。
2、行政更高效(Efficient corporation)
电子政务的建设必将促进政府的管理和流程的改革,使政府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业务流程更加优化,进而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和效率,成为高效运行的政府
3、成本更节省(Effective cost-down)
对于政府而言,实行电子政务需要一定的投资,但是通过政府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化行政手段(降低人员和时间成本)可以减少费用。从长远来看,电子政务必将为节省政府开支提供途径。对于社会来讲,一体化的虚拟政府管理可以为社会公众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4、协作更延伸(Extensible cooperation)
电子政务及其网络的建设实现以网络为纽带、打破目前中国各地政府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打破时空界限的政府部门内部及政府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的壁垒,从而使信息的高度共享、应用操作统一协调、行政管理一致协同。同时,也延伸了政府管理与公众需求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协调,实现快速反应、快速服务。
5、用户更满意(Enjoyable customer)
上述的各种作用最终都可归结为使得不管是政府部门内部用户,还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外部用户,不管是决策性领导用户,还是办事员操作用户都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资料及其服务;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得电子政务系统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按需要、按兴趣获得所需的各种优质服务。
通过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借鉴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其基本建设思路是“以公众为取向”,从易到难、从独立到联合、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一般都经过“基础阶段、强化阶段、互动阶段、全面整合或无缝衔接阶段”这几个环节。
总体框架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金蝶软件基于自主产权的BOS开发平台和GMiS(Govern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产品构架构建的面向政府财政及公共部门集中管理应用的解决方案。方案立足于财政财务业务的全面整合互通、信息的完整和集中、管理和监控的强化以及决策的辅助支持增强;实现政府及部门收、支、核算、决算信息的完整汇总聚合,消除业务应用的空间和独立系统阻隔;提高业务实时应用和汇总效率,实现管理和监控的双向互动,从而高度提升政府财政及部门财务集中管理和纵横监控能力,高度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透明度。
业务架构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服务于政府行政效能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以政府资金收入、支出、管理为核心,渗透到政府行政管理各个领域的每一个行政行为,以面向服务的管理系统架构和系统实现方法来实现政府管理信息的全面共享、业务协同的互操作、责任的严格分明、控制的统一有序,建立起政府以资源管理为核心的分配、管理、协同、控制、考核、决策为一体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大统一的信息支撑平台。”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基于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领先、并通过国际认证的BOS及中间件产品,系统化采用SOA理念和构架,以政府资源管理为基础来构建满足政府全面应用的管理支撑信息平台。
一方面,构建面向政府及财政的管理全部政府资金、归集政府全部财务信息的“平台化”、“高适应度”产品体系,全面支撑财政业务的整体实现和政府所有资金的管理,实现“金财工程”的建设目标;
另一方面,构建面向政府所有部门的财务资源集中管理产品体系,同时关注部门财务与财政业务的互联互通应用;构建面向政府部门的从业务计划、财务预算、执行、核算、资产管理到绩效评价的集成化平台;把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电子政务工程与“金财工程”紧密关联起来,达成政府资源管理、业务协同、绩效考核的管理目标;
第三方面,实现政府机构跨部门互操作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执行力和效率,帮助用户实现业务组织间的信息集成,进一步提高政府预测分析信息来源的全面性和即时性为政府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持、为政府政务信息全面公开提供支持。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金蝶软件完全能够推动政府应用从事务型向资源型、服务型应用转变;推动政府应用从分散应用向平台化整体协同转变;推动政府应用向数据标准化、业务规范化转变。
应用领域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面向整个政府各个部门,涵盖政府财政、财务各种业务应用。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工具服务于政府部门,以使政府各部门更快捷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不断提高完善服务型政府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下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
应用模式
“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是一个面向政府所有部门,适应于政府各种财政、财务业务的完整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根据政府财政、财务用户的应用主体、应用方向和应用重点的不同,系统的划分出针对各种不同用户、不同业务方向、不同应用主体的应用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的自己的实际业务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应用模式或者各种不同应用的组合,通过各种不同应用之间的组合,从而可以为自己量身定做完全适合自己、满足自己实际业务需要和以后发展的应用模式。下面列举了“金蝶政府总体解决方案”中几种常用的业务应用模式。
政府解决方案业务价值
全面的综合财政、财务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
综合政府财政与部门的财政、财务业务处理,能全面实现财政、财务各种业务操作,管理全部的财政性资金,全面综合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建立了财政、财务业务共同遵循的主信息流处理机制与业务协同机制,构造了政府业务管理闭环(预算―执行―财务―分析)的基础体系。建立全面处理所有财政业务的财政综合业务处理大平台
建立了一个管理全部财政性资金、处理全部财政业务,覆盖所有财政收支业务处理,从预算编审业务开始到决策分析、预警监督结束,系统功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工资统发、公务卡、固定资产管理、总预算会计、财税库横向联网等的财政综合业务处理一体化大平台。建立全面预算财务集中管理的新模式
建立财务管理新模式-多维一体的全面预算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实现部门全面业务工作协同一体化、预算支付核算三位一体化、财务集中管理数据业务垂直监控分析一体等多维一体化应用。实时、动态地反映财务状况,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控制职能,形成以资金预算和使用为主线,以预算执行和控制为重点,以核算和监督为依托,以指标分析为评价依据的财务管理体系;改变“事后核算、事后找原因”的做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支持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管工作的开展。全过程业务处理高度集成、高度人性化
实现跨单位、多级别的业务审批处理,进行灵活强大的工作流管理;实现部门内部单位之间固定资产调拨、往来抵消等协同业务处理;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财政、财务工作模式,与上下业务无缝衔接、能形成从“预算―支付―核算―决算―分析―预算”完整的业务链条,提供自动推进式管理,突出应用人性化,提高协同业务处理效率。实时查询和监控
政府财政及部门的主管部门可以实时的查询与监控下级单位的财政及财务状况,并可以联查到下级单位的各种明细数据,进一步可以跟踪查询到每个业务的原始凭证和业务单据;同时主管部门可按照月度、季度和等情况可以详细监控分析实际业务的发生,实现主管部门对各级下属单位的全面穿透查询和实时监控。
政府解决方案客户价值
金蝶多年以来一直以“帮助顾客成功”作为使命,希望能够产生让用户满意的顾客使用价值,帮助用户推动用户业务的发展和运行,成为用户忠实的伙伴,使用户信赖金蝶、信赖金蝶软件。适应政府财政、部门财务管理改革要求
构建了政府财政变革为源头的政府财政、财务运行新体系,适应了政府财政改革引起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的新变化,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条件下管理方式创新的新途径,极大地了提高财务管控效率和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可持续发展
政府的各项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进程,面对政府及部门管理的GMiS框架,为用户提供基于全局考虑的业务应用,系统可随着业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不断扩展,保障用户系统的长远性、适应性及高度的协同能力,以构建资源型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满足用户不同管理范畴和管理层次的需求。随需应变
政府部门的业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深入应用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所有政府用户无不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流程,而管理流程在优化的过程中又对信息系统不断提出新要求,呈现出业务要改革、系统需更新的循环局面。为了应对政府客户这种客观存在的应用需求,金蝶GMiS实现了随需应变的业务和技术构架,更贴近用户自身的业务,以业务管理为核心、业务产能为价值,使用户方便应用,并获得丰富的业务处理结果。资源型构建从数据层次获取价值
政府部门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运用权力,以往的管理体系由于信息反映的灵敏性很差,只能以各种控制规则来保证各种资源运用权力至上而下的贯彻,自然也就无法把效率摆在最主要的位置来考虑,现在技术手段使信息灵敏不再是管理的短板,规则的硬度自然降低、效率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按有关国际组织的说法政府财务实行集中管理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5个百分点,这对于政府/政府部门来说都会是一个不小的数额。为了满足政府管理把信息作为一种手段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控效果的新要求,GMiS以信息及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挖掘为目标,构建起资源型政府及部门应用,使数据结果本身对用户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第五篇:政府信息化软件开发工作流程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政府信息化软件开发工作流程
第一章 总则
根据政府信息化事业部(以下简称“事业部”)业务的特点,事业部的软件开发流程按项目阶段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个阶段所进行的流程定义,来保证最终软件的质量。
事业部软件开发项目的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包含以下7个要素来描述。
软件立项控制 软件开发计划 软件需求分析 软件设计 软件实现
软件测试和测试状态 软件产品实施维护 项目开发的总体过程流程如下图:
Page 1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章 软件立项控制
§2.1 目 的
加强事业部对软件项目/内部产品立项的控制,保证软件项目/内部产品的开发过程及开发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确保及时的推出有市场竞争能力、有广阔应用前景、产品化程度较高的软件产品。§2.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公司投资的软件研发项目,现有软件产品化项目、现有软件/产品二次开发项目、现有软件/产品重大升级项目等,均属本项程序适用范围。§2.3 岗位与职责
业务(市场)部门
根据市场提供的业务立项申请和客户信息系统集成需要,提出软件开发立项的可行性分析,经事业部总经理审核后,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
研发小组
事业部研发小组根据事业部软件产品发展规划,提出软件产品立项可行性分析;经事业部总经理审核后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研发小组负责通过立项评审后软件产品的开发。
事业部总经理
事业部总经理审核软件开发立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
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立项报告进行评审。参与立项报告评审,立项相关文档备案。
公司总经理
公司总经理根据评审结果,批准立项报告。
公司财务部门
参与立项报告评审,立项相关文档备案。§2.3 业务操作流程
§2.3.1 工作流程图
软件立项工作的详细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例:
Page 2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市场)部 项目/产品 立项申请 立项 可行性分析 事业部总经理 项目管理委员会 公司总经理 财务部门 提交立项 评审 立项评审 立项评审 报告 项目/产品 立项审批 立项备案 立项备案 立项备案 软件产品开发立项流程图
§2.3.2 流程说明
(1)立项申请
各业务部门和事业部可根据公司的整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项目/产品市场及本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软件立项。提交事业部总经理,经事业部总经理审核通过后,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立项评审。
Page 3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2)立项评审与审批
由项目管理委员会组织立项评审,对各部门提交的立项申请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由公司总经理确定是否立项。
立项申请批准后,软件开发由事业部研发小组负责执行,研发小组成立具体软件项目/产品开发组,确定开发负责人。(3)软件开发立项备案
软件开发立项审批通过后,立项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分别在财务部、事业部项目管理委员会、立项申请部门备案。
第三章 软件开发计划
§3.1 目 的
编制软件开发计划的目的在于规划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确保开发计划制定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保证软件开发过程可估量。§3.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软件项目/产品开发计划的制定与修改。§3.3 岗位与职责
项目经理/技术开发经理
制定、审批与修订软件项目/产品开发计划;开发计划备案。
事业部总经理
审批《软件开发计划》。
项目管理部
负责软件开发计划的归档管理;监督检查软件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软件开发计划执行过程中资源配置;向有关领导(项目实施部门经理、事业部总经理、公司总经理)报告项目执行状况。
§3.4 工作流程概述
§3.4.1 业务操作流程图
制定软件开发计划部分的详细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Page 4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技术开发经理 项目计划制定 主管副总经理 项目管理部 项目计划修订 项目计划审批 备案 备案 备案 软件产品开发计划业务流程图 §3.4.1 业务操作流程说明
(1)软件开发计划制定、审批与备案
项目经理根据审核批准的立项申请,制定软件开发计划,并提交给事业部总经理审批。项目经理根据审批结果对开发计划进行修订、补充直到审批通过。
重大项目的软件开发计划应由事业部总经理审批。项目经理根据审批结果对开发计划进行修订、补充直到审批通过。
项目经理将审批通过后的软件开发计划归档。(2)软件开发计划的修订
在项目/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根据开发中的具体情况需修改软件开发计划时,须向本事业部总经理提出申请;经同意方可修改软件开发计划相关内容。
第四章 软件需求
§4.1 目的
通过对用户业务进行需求分析和学习,减少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偏差,从而降低需求阶段的风险。保证软件能够满足客户的业务需要。
Page 5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4.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和需求分析修改的操作过程。§4.3 岗位与职责 项目经理: 制定需求分析计划;组织开展从技术应用角度出发的纵向与横向的调查;撰写需求分析调查报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需求分析;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内部评审;评审后的需求分析说明书提交给客户方签字确认。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评审。 项目组
参与从技术应用纵向与横向的调查;参与需求分析;参与需求分析评审。 客户方代表:
参与制定需求分析计划;组织开展用户应用角度出发的调查;撰写需求调查报告;参与需求分析;参与撰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参与需求分析评审。 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组织软件项目/产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归档管理;监督检查需求分析阶段计划的执行情况;协调项目执行过程中资源配置。
事业部总经理:
审核需求规格说明书,并参加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审批一般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总经理:
审批重大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4.4 程序概述
§4.4.1 业务操作流程图
需求分析阶段详细的业务操作流程如下图:
Page 6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4.4.2 业务操作流程描述
(1)需求分析计划的制订与审批
项目经理组织开发小组根据软件开发计划编写软件的需求分析计划。计划内容主要有: 业务调查计划; 需求分析采用的方法; 需求分析采用的工具; 需求分析过程; 需求分析结果表示方法; 需求分析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需求分析计划编写完成后由项目经理提交给事业部总经理审批。(2)《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写、评审与审批
需求分析结束后,项目经理汇总需求分析结果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所有需求分析结果如流程图或表格文件均以附件纳入《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并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备案或评审。
Page 7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章 软件设计
§5.1 目的
设计详细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过程,保证整个过程和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有可遵循的依据和规范,保证软件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和可跟踪性。§5.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5.3 岗位与职责 项目经理
制定软件开发详细计划;汇总和审核概要设计文档;编写概要设计说明书,并提交项目管理委员会评审;参与概要设计评审;汇总和审核详细设计文档;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 开发小组:
进行概要设计,编写系统配置方案文档和模块的概要设计文档;参与概要设计评审;进行详细设计。技术经理负责检查详细设计说明书。 项目管理委员会:
组织概要设计说明书的评审。 事业部总经理:
参加概要设计说明书评审并审批设计方案。§5.4 程序概述 §5.4.1 工作流程图
详细的工作流程如下图:
Page 8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开发小组/技术经理 项目管理委员会 事业部总经理 制订设计计划 编写概要设计 编写详细设计 审批 评审准备 组织评审审批 备案 审批 审批 备 案 软件设计流程图
第六章 软件实现
§6.1 目的
规范软件开发实现过程,保证产品质量。§6.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件产品详细设计结束后的产品实现过程。§6.3 岗位与职责
研发小组
负责软件的详细实现,代码的编写、用户手册的编写;程序源代码的调试和用户手册备案;
项目经理
负责过程的跟踪和资源的调配。§6.4 程序概述 §6.4.1 详细工作流程图
Page 9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实现阶段的详细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项目经理 制订实现计划 开发小组 事业部经理 上报审批 编写源代码 审核源代码 代码调试 调试确认 编写手册 手册审核备案 软件实现流程图
§6.4.2工作流程说明
(1)制定软件实现计划
项目开发经理制定软件实现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任务描述;
编程语言;
用户手册清单;
产品实现过程及检查审核;
产品实现阶段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2)开发过程中的进度控制
设计人员根据项目的任务分配和进度情况,制定周计划,并提交相应的周总结。对任务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交项目经理审核和检查。(3)源代码编写
软件工程师(开发小组)根据详细设计说明书进行程序代码的编写,编写的代码参考开发小组内部的软件产品开发编程指南。(4)源代码会审
Page 10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码编写完后,项目经理/技术开发经理组织开发小组对程序源代码进行交叉代码会审并作好记录,会审要点如下:
是否遵循所使用的程序语言编码规范;
数据结构是否合理化,即数据结构访问的规范化、标准化。
程序设计风格,主要包括:
源程序的文档化,包含符号名的命名、程序的注释、视觉组织—空格、空行和缩进;
数据说明的方法;
语句结构;
输入输出结构。
对于审核中不合格的地方,开发组应进行修改。(5)程序调试与确认
源代码会审通过后,开发小组开始进行程序调试,直至基本运行无误。程序调试通过后,技术经理/项目经理应对其进行确认。(6)用户手册编写与审核
开发小组根据《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写用户手册,包括产品安装手册、产品使用手册和产品维护手册。用户手册编写好后,技术/项目经理应对其进审核。(7)源代码和用户手册备案管理
程序调试结束后,技术/项目经理编写软件源代码清单,并将程序源代码和用户手册统一管理。
第七章 软件测试和测试状态
§7.1 目的
说明本程序的目的是规范软件测试过程,指导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软件测试,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7.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三类测试业务。§7.3 岗位与职责
事业部总经理
负责审批《测试计划书》;签发《产品发布证明》。
Page 11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技术经理
负责评审测试计划;测试分析报告。
软件测试经理
软件测试经理/项目经理负责撰写软件测试计划;评审测试需求说明书和测试用例说明;对测试环境进行确认;
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
组织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单元测试通过确认;测试异常终止确认;测试异常汇总,撰写单元测试分析报告;组织产品开发工程师修改程序;编写软件发布证明。
软件测试工程师
负责撰写测试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测试用例文档;搭建测试环境、初始化和检验;执行测试用例和进行系统测试;分析和报告测试过程中异常。
软件开发工程师
负责测试未通过后程序的修改。§7.4 工作流程概述
§7.4.1 工作流程图
软件测试详细的工作流程见下图:
Page 12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 软件测试 工程师 软件开发 工程师 项目经理 研发小组 负责人 事业部 总经理 制定测试计划书 审批 测试规格书 测试用例 审 核 内部测试 修改 外部测试 修改 测试分析 报告 审批 产品发布 证明 审批 并签字 软件测试和软件状态流程图
§7.4.2 详细工作流程描述
(1)测试计划书的编制与评审
软件项目启动后,软件测试经理指派测试工程师参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编制软件产品测试方案,安排各测试阶段时间,软件测试人员等。在软件开发的需求阶段软件测试介入编写软件测试计划书。软件测试经理指派测试工程师根据软件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制软件测试计划书,测试计划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Page 13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测试目的;
测试范围;
测试方法;
测试路径;
测试工具;
测试通过准则;
测试异常终止准则;
测试进度安排及人员分工。
软件测试人员提交测试计划书给软件测试经理和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项目经理共同评审。审批后的测试计划书由软件测试经理安排相应的软件测试工程师执行。
(2)测试用例的编写、审核与备案
软件测试工程师根据测试计划、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写测试规格书与测试用例。
《测试规格书》主要包含如下内容的详细信息:
测试环境说明;
业务功能点;
测试功能点;
测试检测点;
测试用例使用。
《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工程师使用的文档化细则,其规定如何对某项功能或者功能组合进行测试。主要包含下列内容的详细信息:
测试目标;
要测试的功能;
测试环境要求/前置条件;
测试数据;
过程;
系统的预期行为;
项目经理、软件测试经理和开发小组负责人评审测试规格书和测试用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Page 14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测试用例的覆盖范围是否合适;
测试输入条件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
在给定的输入条件下,预期的输出结果是否正确;
测试强度是否足够。
评审通过后,软件测试工程师将按照《测试规格书》和《测试用例》进行实际的测试活动。
(3)测试环境的建立、检验与确认
软件测试工程师根据《测试规格书》建立测试环境,主要包括:
主机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
数据库平台;
网络环境;
应用平台;
其它支撑环境。
若《测试规格书》对测试环境有初使化要求,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环境的初始化设置。
测试环境准备好后,软件测试工程师应检验测试环境各项参数,将结果记录在测试环境初始化记录表中。若检查结果不符合测试环境要求,产品测试工程师应仔细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直到满足要求为止。软件测试/项目经理对测试环境进行确认。(4)软件测试过程
软件项目都可根据项目自身情况选择下面几种测试方式。
单元测试
Page 15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开发工程师使用单元测试用例执行单元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如实记录在测试结果记录栏内。
1.若测试结果正常,软件开发工程师在《测试状态控制表》中标识该测试用例为测试通过,继续下一单元《测试用例》的测试。
2.若测试结果为一般异常,软件开发工程师首先在《测试状态控制表》中标识该测试用例为测试异常,然后开发工程师首先进行原因分析,然后修改程序,修改好后将程序转交给重新进行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结束后,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项目经理应查对《测试状态控制表》,并审核各单元测试用例记录结果,确认单元测试全部通过。
集成测试
单元测试通过后,软件开发负责人组织软件开发工程师使用集成测试用例进行集成测试,并将测试结果如实记录在集成测试用例中的测试结果记录栏内。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指(非开发人员)在开发环境或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通常在公司内部进行,所以也可叫内部试运行。
1.软件测试经理/项目经理准备《测试规格书》和《测试用例》,向软件测试人员进行产品介绍和测试介绍。
2.软件开发工程师辅助测试工程师建立、初始化并检验测试环境,项目经理进行确认。
3.软件测试人员执行系统测试,详细记录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测试过程中的错误情况。
4.系统测试结束后,软件测试经理汇总所有测试异常情况,撰写软件系统测试分析报告,并组织开发小组进行缺陷的评审。
5.项目经理/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组织软件开发工程师进行产品修改并调试通过后,重新开始回归测试。
(5)测试总结
测试异常分析
Page 16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系统测试结束后,软件测试工程师对系统测试用例中出现的测试异常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内容有:
该测试异常可能为模块内部错误、模块间藕合错误。 该测试异常可能为需求分析错误、设计错误或实现错误。 该测试异常错误原因描述。
软件测试工程师将分析结果记录在测试用例中。测试异常汇总与测试分析报告撰写、审核
软件测试经理收集所有测试用例,汇总所有测试异常情况和缺陷问题记录,编写《测试分析报告》,主要有以下方面:
1、测试结果
测试用例通过率;
强度测试和性能测试结果。
2、分析结果
分别涉及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错误个数及比率;
模块内部错误、模块间藕合错误(接口错误)比率及相对比例;
主要错误源。
3、测试结论
测试通过;
未通过且修改完成后进行回归测试(集成测试);
未通过且修改完成后重新开始集成测试;
放行;
软件测试经理组织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和项目经理评审测试缺陷分析报告。
(6)测试结果处理
1、测试通过
若测试结论为“测试通过”,项目经理/软件开发小组负责人可申请产品内部发布。
2、测试未通过
若测试结论为“测试未通过”,则:
Page 17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软件开发工程师根据测试用例中“测试记录”和“异常分析”,修改、调试程序,并重新进行单元测试直到通过为止。
3、产品放行
若测试结论为“放行”,则:
项目经理填写《产品发布证明》,提出产品发布申请,主要包括: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版本号;
产品测试结论;
产品发布内容;
产品包装内容;
产品储存媒介;
技术保密措施;
交付用户使用方式。
事业部总经理审批产品发布证明。
4、版本冻结与版本管理启动
产品正式发布审批通过后,项目经理将该版本统一管理。
第八章 软件产品实施、支持和维护 §8.1 目 的
本部分流程描述的目的是规范软件产品的实施、支持和维护活动,解决软件在客户环境下进行安装、验收、使用、维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修改软件错误,扩充软件功能、改进软件性能,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8.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软件产品实施、支持和维护,包括技术支持和维护培训、间接技术支持和维护、直接技术支持和维护。§8.3 岗位与职责
软件实施工程师
负责软件系统的安装部署、实施。系统使用的技术支持和维护培训、咨询;故障登录;新故障编号与入库;故障诊断;故障回复;故障统计;产品升级申请;直接技术支持和维护;解决软件产品故障;故障升级处理报告;
Page 18 of 19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负责组织协调故障升级处理措施;
软件开发小组
负责产品版本升级申请审核;技术支持和维护支援申请;
软件实施经理
统一安排和规划软件实施过程中的所有活动。§8.4 程序概述
软件开发小组组织人员针对所开发之产品对软件实施人间进行相关的安装配置培训。
软件正式发布通过后,软件开发小组对软件实施小组实施人员对公司内实施经理和实施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和维护培训,具体包括:产品介绍、产品安装、产品使用、产品维护。
软件实施经理根据客户的要求安排软件的实施计划。确认安装资源是否准备到位等活动。实施过程中软件实施小组人员可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方式向软件开发小组提出关于产品安装、使用和维护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开发小组根据提问者要求和问题严重情况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及时进行回复,并帮助解决软件产品故障。
软件实施小组针对客户要求直接面向客户进行产品的培训和现场技术支持。软件实施小组定期统计软件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产品故障,统计软件产品故障。若软件故障较为严重且数目很多,产品实施工程师提出软件版本升级申请单交产品研发小组/项目经理共同评审。
Page 19 of 19